首先明确一点、状元的说法是唐朝才有的。名次名称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另说始于唐朝),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 经邦,何尝不选贤 与能,收采幽滞。……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仪可称,或操屡 清洁, 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 乃瑚琏 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 善必 举,与时无弃。……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 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 明确、具体。(此时是是十科)。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 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 ;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 代完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不过其中还是明经和进士最为重要。隋炀帝时科举分明经、进士两科。各州每年贡士3人,分科考试选拔人才。考中即称明经、进士。不过当时录取人数很少,当官的大部分还是门阀世家,科举创立目的之一就是对抗门阀世家所依赖的九品中正制。
备注:唐朝名臣狄仁杰就是明经科入仕的。
科举制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的,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百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同时也对皇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科举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杨广修运河、推科举,可是历史却说他十恶不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同时杨广做的事情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对当时的民众跟门阀来说却并没有好处,所以隋炀帝被描绘成了十恶不赦的人。
在中国的史书上,隋炀帝跟夏桀、商纣一样被当成了暴君的典范,深深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有人将杨广跟秦二世胡亥相提并论,毕竟两个朝代都是经历二世而亡,在史书中将杨广凶狠残暴、贪图享受的一面描绘的淋漓尽致,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调戏自己的后妈,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十足的昏君,但是其在位期间却做了很多大事,这些大事其中的一件放到任何一个帝王身上都可能被称赞为明君,但是如果这些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那很可能这个人就变成了暴君。
杨广在位期间推广了科举制度,这项制度可以说惠及了后世长达千年的时间,有了这项制度,寒门学子才最终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庙堂为国家效力,在隋朝之前的朝代,寒门想当官是不可能的,只有门阀士族推举的人能当官,虽然这项政策非常有利,但是却得罪了门阀的利益,使得杨广失去了他们的支持,但是民众却在短期内感觉不到这项制度所带来的好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修运河身上,打通京杭大运河对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能够繁荣国家经济,但是对于参与劳动的民众来说却是苦不堪言,可能杨广的过错就是太过于急于求成,而不是缓慢推进,从而动摇了自己统治的基础。
你知道隋朝杨广修运河、推科举,可是历史为什么说他十恶不赦吗?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