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复仇的故事记载,比如站拖时期的豫让,为了替自己的主攻智伯报仇,漆身吞炭前往行刺,最终失败被杀,还有伍子胥为了复仇成为吴国大夫,将自己的仇人楚王鞭尸三百,仔细其史书中寻找,这样的故事很多。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受知于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矢志复仇,事败而死。
豫让的主公智伯被赵襄子所杀,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豫让想方设法要去刺杀赵襄子复仇,但是赵襄子身边防护非常严密,而且有不少人认识豫让,豫让很难近赵襄子的身。
所以豫让用生漆把自己的身体涂成了黑色,在街边假装乞丐,但是他的妻子路过没有认出来他这个人,但是听出了他的声音,所以他又找来烧红的木炭吞下去,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这下就没有人能够认出他来了,但是行刺行动依旧失败了,最终豫让也被杀害,但是他的行为却成为了忠义的典范。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伍子胥的家族本是楚国望族,后来因为朝堂权力斗争,楚平王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处死,伍子胥逃亡国外,后来成为吴国重臣,帮助吴王兴兵伐楚,后来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挖了出来,命令士卒鞭尸三百下,以此报父兄被杀之仇,不过伍子胥本人的下场也不是很好,最终还是倒在了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初次之外,我国历史上的复仇事件非常多,比如荆轲刺秦就可以看成是一起复仇事件,还有赵氏孤儿的故事,不过事件更加复杂一些,主要突出的点也不在复仇这一方面。
纵观史书记载,我国古代的复仇事件多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君主还没有被捧上神坛,阶级观念虽然严苛,但是普通人还有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上层人士的,针对上层人士发起的报复活动自然也就会增多。
汉朝以后,君权神授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阶级分化变得更加明显,而且斩草除根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化,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民间恩怨,一旦事情做死就不留余地,逃亡的幸存者躲避还来不及,自然没有精力复仇,而随着家族的延续,仇怨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参考资料
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3-11]
伍子胥列传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3-11]
大快人心的复仇作品故事有很多,比较经典或知名的就有《不可饶恕》、《老男孩》、《杀死比尔》、《怒火救援》、《看见恶魔》、《非法制裁》、《疾速追杀》等。
这些**多半都是讲述主人公遭受巨大的打击或不公,在无法依靠正常法律途径解决时,才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以暴制暴”的展开复仇。
在这类**里,主人公往往有一种孤胆英雄般的形象塑造,甚至有一个人单枪匹马挑战一群反派的剧情设计,无论是用拳头还是用武器,都足以带给观众强烈的、爽快的观看体验。
印度**《无所不能》的复仇故事:
如果只是看**的前半部分,大多数观众可能都会以为这是一部描述唯美情感的爱情片。
因为在前面三分之一的剧情里,由赫里尼克·罗斯汉饰演的男主“罗汉” 与亚米·高塔姆饰演的“苏·皮莉亚”给我们上演的,是一出出盲人间的纯真爱情。
尽管罗汉和苏都属于双目失明的“盲人群体”,但他们在彼此产生情感涟漪的过程中,却给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流淌着浪漫与甜美的爱的画面。
无论是初初相遇时的心生好感,还是主动追求时的情感递进,抑或是喜结连理后的幸福生活,都呈现了两人心心相爱的甜美。
尤其是两人跳舞那一段,配合着音乐、逆光、色彩搭配、舞蹈动作等元素,交织出了十分唯美的画面。
影片在描绘两人爱情的时候,氛围营造与叙事交待都处理得很柔和,足以令观众沉浸到主人公的幸福里。尤其是看到他们拥有这般美好状态时,会在内心里感到欣慰,会期望他们的这种幸福能这么延续下去。
正是在描绘了这种美好状态之后,影片突然画风一转,出现了打破这份美好的悲剧。男主罗汉承受了失去挚爱带来的巨大伤痛,并遭遇了严重的不公,由此激发出了愤怒与失望。
在发现无法依靠法律程序去解决不公之后,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惩罚“作恶者”。于是,一场精彩的复仇拉开帷幕,将整部影片的基调转向了惊险、刺激、热血且畅爽的境地。
和上述这些复仇**类似的是,《无所不能》也是主人公先经历生活的美好、遭遇不公、愤而自行解决的故事路径,也有主人公单枪匹马逐个击破反派的人物设计。
但与以往那些复仇**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无所不能》的主人公罗汉是失明的盲人,他的复仇方式依靠的并非拳头或武器,而是靠他的“声音”以及他精心布置所展现的智慧。
这种“盲人”运用“声音”展开复仇的设计,是具有创新意味的,足以制造一种新奇感。
而主人公复仇的动机又是基于爱和正义的反击,往往能获得观众的认同并带来强烈的“支持心”,甚至引起观众的共情,会在观看的过程中希望他复仇成功,更会在他复仇成功之后收获一种大快人心的观感。
《无所不能》虽然在类型上做得很足,但也并不是那种只依赖剧情的套路片,而是在剧情设计与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传递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探讨。
影片观照到了印度现实社会里存在的官场腐败、贫富差距、性侵等问题,尽管在表达上没有做到深入的拷问,但也足以引发观众的思考。
原句是举贤不避亲仇,意思是举荐贤能的人不避开亲近和仇人。
出自: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原文: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4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准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黄帝说:“音乐禁止过分,色彩禁止过分,衣服禁止过分,香气禁止过分,饮食禁止过分,宫室禁止过分。”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当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说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尉,谁可以担当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说:“说得好。”
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说法好!推举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的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纯,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纪已大,又没有其他儿子了。我已经下令有关官员,不杀您的儿子,先生在这件事上就听我的吧。”腹纯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给予刑罚。’这是用来制止杀伤人命的。
禁止杀伤人命,这是天下的大道义。大王您虽然给予宽恕,下令有关官员不杀他,我腹解不可以不奉行墨家的法度。”腹纯没答应惠王,于是处死了他的儿子。儿子是人们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的大道义,这位大师可以说是公正的人。
厨师调制饮食但不敢自己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却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当王、伯的人也是这样,诛杀残暴的人但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才可以当王、伯;如果是当王、伯的人诛杀残暴的人而去私占他们的财产,那也就不能当王、伯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是《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第五篇,第四篇是《贵公》,两篇可视为姊妹篇。私是与公相对来说的。《吕氏春秋》创作之时正是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前夜,但作者创作此文是为了鼓吹分封,反对帝王将天下视为一己一家之私产,任意挥霍享乐。
这篇文章所选的故事比较典型,记述具体,重点突出,引事说理,说服力强。《吕氏春秋》的作者鼓吹分封,从反对帝王将天下视为一己一家之私产,任意挥霍享乐这一点来说,它具有积极的意义。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的意思是推举人才,在外,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在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这句话是来源一个晋平公和祁黄羊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整个故事是说晋平公2次问祁黄羊,举贤官员。第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谁能出任南阳令呢?”
祁黄羊听到后,毫不犹豫地举荐了解狐。祁黄羊的杀父仇人。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政绩突出,深受举国之人赞赏。
第二次,问:”谁能担任国家军队主帅呢?“祁黄羊不假思索地推荐了祁午,他自己的儿子。
所以有了”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这句话。这句话也告诫人们,应该以大公为重,为国家着想。
参考资料
祁黄羊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举贤不避亲仇的成语故事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君问的是谁可以去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京城里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
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说:好!于是又任命祁午为军尉,果然也很称职,大家都赞扬他。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祁黄羊讲的这些话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像祁黄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举贤不避亲仇的成语故事中,祁黄羊不但举荐了自己的儿子当军尉,同样也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去当县令。这说明了举荐人才,只见公义,无视仇亲的道德勇气,是国家社会人人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精神。能“公”才能去“私”,能去私才能互信不疑,这是塞堵乱源的根本道理。
说起古时候“举贤不避亲”和“举贤不避仇”的故事,最为有名的应该就是关于祁奚举荐他的仇人解狐和他的儿子祁午了。祁奚又被称为祁黄羊,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晋悼公在位期间,祁奚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中军尉,祁奚在这个位置上作了六十年,辅保过四任晋王,为晋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祁奚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有了告老还乡的念头,晋悼公听说后问他:“如果你回家了,那谁能够接任你的位置,来担任中军尉一职呢?” 祁奚听后对晋悼公说:“我走之后,解狐可以接任我的位置。” 晋悼公听了感觉非常诧异,他说:“解狐可是你的杀父仇人,你为什么会推荐他来接任你的位置呢?”
祁奚听了回答:“主公您问的是谁有才能可以接任我的位置,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据说解狐是祁县东冀里人,为人正直廉洁,性格耿直,虽然与祁奚有仇,但是两人的性格和本性还是比较相似的,所以祁奚举荐了解狐作为他的继任者。
可惜的是解狐的身体并不好,他先于祁奚去世了,在解狐死了之后,晋悼公又将祁奚找来问他:“你推荐的解狐去世了,现在中军尉的位置又空了下来,你还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祁奚听后对晋悼公说:“我想您推荐祁午,他能够出任中军尉的位置。”
晋悼公听后说道:“祁午可是你的儿子呀,你推荐他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奚回答道:“主公您问的是谁能够接任中军尉的位置,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我觉得他有能力出任这个职位就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什么身份。”
晋悼公听取了祁奚的建议,任命祁午做了新一任的中军尉,祁午上任之后果然和之前的祁奚、解狐一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从此之后祁奚这一段“举贤不避亲”和“举贤不避仇”的故事开始被很多后人称赞。
出自《吕氏春秋·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
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来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