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三三)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三三),第1张

伤寒论第117条辨: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原文解释用烧针的方法以发汗,针刺的部位受到寒邪侵袭,发生红色核块的,必然要发作奔豚。自感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可外用艾火在其核上各灸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原方再加桂二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到心,造成这种原因,都是因为烧针。

当年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天气很冷,针扎上去以后,在针柄上放上艾绒在上面烧,针处被寒,必发奔豚,实际上在临床上看的时候,两个地方看到奔豚。

我们以寒来说是毒的话,第一个,破伤风,一个病人中指头受伤,一条红线穿过掌心直到内关,痛得要死,其他指头都能动,就中指不能动,这就是针处被寒,原来是被一根生锈的铁钉扎到了,这就是破伤风。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壮。

在内关上一寸的地方开始灸,手指头受伤前面放一壮艾柱,两头灸,一边灸,红线就一边往回退,灸到第三壮的时候,粉红色的线已经从内关退到掌根了,红线退到劳宫穴,过了劳宫穴,就停止灸了。十分钟以后,中指就能活动自如了,第二天全部好了。药都没有吃,只是灸就好了。

再一个就是受惊吓,本来就便秘,突然受到惊吓,由于有便秘,大肠里面燥矢,也就是有干燥的大便在里面。当突然受到惊吓以后,燥矢的浊气从大肠进入到肝脏,从阳明直接进入厥阴,浊气会进入到肝脏的血。

肝木生心火,当浊气进入到肝脏的血以后,肝血会进入到心脏,肝脏里面的血就带着大便里的浊气往心脏跑。心脏本身不受病,看到有浊气进入到心脏的时候,心脏会把浊气往外推,这个时候,心脏就会动悸得很厉害。

这个时候病人呈现的症状就是从下面一直往上跑,心脏不断的往外推,动悸得很厉害,这就是奔豚。这个时候就用桂枝加桂汤来治疗。

桂枝汤可以增润津液,可以解肌,这里会加桂,这里的桂是肉桂。肉桂和桂枝同一棵树,但是两个不一样。桂枝是桂树的树枝,进入血脉,肉桂是树身,入心脏,强心的力量很强。

在临床上桂枝加桂汤,把桂枝汤再加桂枝,等于是重用桂枝,桂枝还是桂枝,效果不强,桂枝汤就是桂枝和白芍是等量,再加肉桂五分进去。病人喝了桂枝加肉桂汤以后,心脏马上就强起来,喷射的力量加强,硬把浊气推回到大肠。

我们上一节讲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证就是病人有桂枝汤证,同时有咳嗽或者是有喘,这个就是在桂枝汤中加入厚朴和杏仁,上一节课忘记介绍了剂量,在这里作一下补充,桂枝汤是三三三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是多了厚朴和杏仁,厚朴二,杏仁一把,那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变成了三三三二二一把。

什么意思呢,桂枝三,芍药三,生姜三,甘草二,厚朴二,杏仁一把,当然还有红枣,这个不要忘记,红枣根据剂量的多少来定,伤寒论中都是用的十二枚,当然还有杏仁在伤寒论中是五十枚,我想,五十枚也就差不多是一把,我们在抓药的时候,不可能一颗一颗的去数,所以,我就用一把,当然这一把也要根据情况,如果是小孩,你也用一把,这就不对了,所以,这一把是一大把还是一小把,那你自己去看着办了。

伤寒论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内热很盛的病人,如果喝了桂枝汤出现了呕吐,随后就会吐脓血出来,这里说的是“必”,也就是说一定会吐脓血。

对于吐家,动不动就会呕吐的人,平素恶心呕吐的,肠胃不好,的人,吃完东西就会吐酸的人,这样的人就不要开桂枝汤。吐家有可能是胃破了或者是有溃疡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一个小洞,结果桂枝汤一下去,变成了一个大洞,血就吐出来了。

胃有问题的,例如胃溃疡,胃癌这样的病人,就不能开桂枝汤,对于平常有胃痛,想吐,有恶心,这样的病人也要小心,最好不要经桂枝汤。

伤寒论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第二十条辨的意思就是说得了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了汗出淋漓不止,病人还怕风吹,风一吹就很难过,小便短小,四肢有一点拘急疼痛,不是很严重,能忍得住,屈伸不利索,这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是桂枝汤变证,在桂枝汤里面加了附子,为什么要加附子,也就是这病人有里寒,我们怎么知道病人有里寒,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寒主收引,所以就造成了病人四肢屈伸不利,这里的寒其实就是发汗太过,造成了阳虚,阳虚则寒。

桂枝加附子汤是伤寒论中太阳病里面弥补的措施,当你看到病人是太阳证,你的处方开得太过了,汗流不止,恶风,由于汗出得太多,汗尿同源,所以,就会有小便很少,大家肯定有这样的感受,当夏天的时候,你在外面劳作,流了很多汗,那基本上很少有小便,即便是有,小便也是很浓的。由于发汗太过,还会造成肌肉里的水分少了,用中医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肌肉里的津液流失了,所以手脚屈伸不利,像这种情况,我们在桂枝汤中加上炮附子就可以弥补,所以,因津液不足而引起了抽筋,屈伸不利就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汤。

大家都知道,炮附子是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所以对于那种大汗太过,亡阳虚脱是有很好的救逆作用。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炮炙过的药材,它的毒性就要小很多,所以,生附子的毒性就强很多,在伤寒金匮里面,常常会有炮附子和生附子之分。

附子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制过的,附子是黑的,还有一点咸,是乌头的根,长在乌头旁边的叫附子,附在乌头上的子,平常三年采收,附子是阳药,黑色入肾。生附就是没炮制过,挖回来直接晒干叫生附。

生附通经温里寒,炮附固表阳。

生附子毒性很强,所以要开水先煮,至少要煮一个小时以上,这样毒性基本上就没有了,生附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

炮附子固表阳,流汗太多就可以用炮附子。炮附子还温肾阳,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病人会有腰酸,遗精,脸色白黄,看起来就是很虚弱的样子。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男人就会有精子不是很好。所以有好多的孕症,都男人的问题造成的,对于不孕不育不要只找女人的原因,男人的原因也要找,两人同时检查。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上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炮附子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流不出去,所以,止汗也会用到炮附子,但是单用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要与桂枝同用,要靠桂枝发散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上去,这才起到固表的作用。

桂枝加附子汤这个方剂的标准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到5枚,炮附子6克,我们为了好记,常常就是这样记的,三三三二二,桂枝三,芍药三,生姜三,甘草二,炮附子二,这个就是一种简易的比例记忆法,在实际开处方的时候就可以灵活运用,不要死板的桂枝9克,芍药9克,这样就不对。

伤寒论第十六条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

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症候变乱,而不能称其名者。

如果我们这汗,吐,下三法都用了,病人还是有问题,也就是说病人还不见好,此为坏病,什么叫坏病,意思就是说这个病人有很重的病或者叫顽症,这个时候不可以用桂枝,要去看病人的症状,摸一下脉啊,或者再详细的做一下辨证,随证治之。

当我们知道病人有太阳病的时候,我们用太阳病的处方,心中也知道这个处方是对的,但是病人并不见好转,我们就知道这个病人有其他的问题存在。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的,如果这个病人有脉浮紧,发热,不出汗,这个就告诉我们这个病人不是桂枝汤证,所以,不可以用桂枝汤。桂枝汤,一定是病人有发热,汗出,脉浮缓,而不是紧。发热,不出汗,脉浮紧,这个就是麻黄汤证,也就是说这个症状是太阳伤寒。

一般情况,当病邪在表的时候,例如像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我们用汗法。

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

当病邪堵在下焦,也就是肠胃这些地方,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这就是下法,承气汤有三个,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根据病人堵的位置不同选用不同的方。

 如果是太阳中风,给病人用了桂枝汤,已经发汗了,这个时候,医生再用吐法、下法、或者是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好,这个我们就可以判断为坏病。

桂枝汤,张仲景误下的必辨证:

 一、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证的时候,误攻下,会造成利下不止。 

二、表热下陷,就是表阳下陷,会造成热痢,就是大便很脓稠,很臭,就是病往肠胃里面跑了。 

三、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攻下的以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 

四、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张仲景在伤寒金匮里提到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 

汗法,吐汗,下法都用了,还是没不行,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按照常理,本来用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

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随证治之“,就要熟悉伤寒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

我们在治疗痛风或者是一般性的风湿的时候,手上游走的风湿,经方里有一个很有名的 甘草附子汤 ,桂枝20克,白术12克,炮附子12克,炙甘草12克,如果病人会抽筋,炙甘草可以用到20克或者是25克都没问题,抽筋得很厉害甚至可以用到40克。

还有一种风湿是在脚上,在两个膝盖上痛,还有一种内风湿,特别是那种游走性的 内风湿 怎么处理,这个时候就要在甘草附子汤中加两味药:麻黄12克,心脏不好的病人麻黄要减量,因为心脏不好的人吃了麻黄,会心悸,大概8克就行,心脏没有问题的病人,麻黄的剂量要比桂枝高,桂枝用12克的话,麻黄可以用到15克。

麻黄入肺,麻黄汤与桂枝汤不一样,桂枝汤是发肠胃里的津液,麻黄汤是发肺里的津液,所以,在用麻黄的时候都要加上杏仁,因为麻黄把肺一打开,就会把肺的津液发掉,用杏仁就是来润肺的,所以当麻黄把肺的津液发掉以后,同时用杏仁把肺的津液补回去。所以,麻黄,杏仁,再加上桂枝,炙甘草的话就是很有名的 麻黄汤 ,麻黄汤又称为还魂汤。

      在经方里用到救逆的时候,不单是四逆汤,还有生附子,干姜和炙甘草都是用来救逆,生附子一般用在四逆汤证,手脚极度的冰冷,我们就要用四逆汤,没有四肢冰冷,就可以用麻黄汤来救逆。

      麻黄是阳药,辛甘发散为阳,麻黄的质很轻,在用麻黄和桂枝的时候,麻黄的剂量就要少一点,桂枝的质比麻黄要重。在心肺衰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到麻黄汤。甘草附子汤中加了麻黄以后,就可以把肺的力量扩张起来,肺的力量强的时候,就可以把药性压到下肢去,所以为了让甘草附子汤能够下达到膝盖上,就要用到麻黄。

在经方当中,白术、炮附子、麻黄是等量使用,桂枝可以加重,通常会用到20克,让心脏的力量加强,麻黄把肺一打开,肺的力量就直往下压,这时,药性就会往下直达下肢。在这里还会用到白芍12克,白芍的量不能大于桂枝的量,当药力往下导的时候,一定会影响到血液的流动,用少量的白芍把静脉的血液稍微的拉一下,心脏的血就会由动脉往下走。

在这个处方当中还会用到知母20克,知母能除湿,肺里面的湿是要靠知母来除,由于病人的风湿是在脚上,为了不让肺里的湿带到脚上去,所以用知母专门除肺里的湿。肺主萧降,所以,希望肺里的清气下降,肺里的浊气就不要下降,这就是用知母的目的。

由于病人的风湿会很痛,所以要加防风20克。这了为了不让肺里的津液流失掉,所以还要加麦冬12克,麦冬和杏仁都是补津液的,麦冬白色,色白入肺,加了麦冬以后,就可以把肺里的津液补回去,总结起来,这个处方就已经出来了,就是《金匮》里面很有名的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20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炙甘草20克、麻黄12克、白芍12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麦冬12克。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是来源于甘草附子汤,整个方剂里镇痛的药就只有防风,所以,我们在治疗风湿痛是要靠防风。桂枝芍药知母汤对游走性的风湿效果是不错的,还有一些痛风,特别是一些游走性的痛风,也可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565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