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燕王朱棣带领大军来到南京城下时,朱允炆却在方孝孺等人怂恿下,企图将大明江山一分为二,以庆阳公主来打亲情牌,派其前往燕王军营说和。朱允炆等人想当然的认为,朱棣会顾念旧情,体会到骨肉亲情而选择撤兵,这样对南京、对朱允炆的皇位、对方孝孺等人都非常好。可是,事与愿违,庆阳公主并没有说动朱棣,相反更加激起了朱棣攻城的决心。
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后,文弱的明惠帝朱允炆上位了。他一上台依然延续洪武年号,对于朝廷中难以应付的大臣,明太祖早在其晚年都将其一一除掉了。可以说,朱允炆上台后,并不会担心出现权臣,毕竟其祖爷爷朱元璋已经为其做了很多功课,他只需要安心做天子,坚持朱元璋留下的规章制度就可以。
虽然朱元璋对外臣铲除了不少,但是对朱姓藩王留了很大情面,允许他们可以占田地、有自己的武装等,可以赋予其拥有无上的权力,俨然属于一方诸侯。
当朱允炆继位后,这些藩王往往居功自傲,不愿意位居自己的侄子之下,可又碍于礼法不得不从。因此,就出现了藩王或者不进京朝觐或者称病不出等种种借口。这无疑使得朱允炆想将自己的叔叔们的权力收回朝廷。
于是乎,方孝孺等人向其建议学习汉文帝削藩行动,以便于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管理,避免出现尾大不掉情况。
这一政策一出,就遭到了藩王们的反对,尤以燕王朱棣最为强烈,他依靠自己雄厚的实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北平发难,一鼓作气攻入到了南京城附近。朱允炆等没有做好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一溃即散,丧失了大片土地,也就失去了与燕王对抗的资本。
成功在望的朱棣,自然不会同意朱允炆的求和建议了。因彼时的燕王已经对皇位有了势在必得的想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朱棣与朱允炆
朱棣谋反,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取得了成功。把自己的侄子成功的从皇帝的宝座上赶了下来。朱棣的成功是非常侥幸的,若不是朱允炆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恐怕在战争时朱棣早已身首异处了。朱允炆太善良、太仁慈,不知道这个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局。
虽然朱棣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我还是很不喜欢他的,太残暴。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话语来说,他与朱允炆相比就是个社会青年,而且在战争中喜欢玩阴的。登上皇位后,对待反对自己的人手段极其残忍,无所不用其极,举个例子:铁铉(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足可见朱棣的疯狂到了极点,这也正说明了他的软弱之处,但有自己的皇位不保,会有像他一样的人来与他抗衡。其实即使得到了皇位又如何呢?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注定了永远的孤独,还有无时无刻的提防别人、保护自己的皇帝宝座,一句话,累不累啊!也许做皇帝之后他才晓得,皇帝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
建文帝虽然在军事、谋略上不如朱棣,但他怀有一颗仁慈、包容之心,一位皇帝能够拥有这样的品质是非常难得的。如果历史能倒回,让建文帝继续治理他的天下,朱棣亦没有造反,谁能保证朱允炆治理的天下不会更成功一些呢?遗憾的是,假设永远只能是假设,我们无法看到那一幕。
虽然成王败寇,但我依然欣赏朱允炆。
说到这个明朝第一悬案,其实朱允炆的死活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可能他就在某个地方活着吧。然后我们可以先来理理这个其中的人物关系,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孙,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那么大家就会奇怪了,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直接立了自己的孙子为太子。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很重情重义,因为与马皇后的感情深厚,从艰难时候一路携手走过来的,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一家人,所以就早早的立了马皇后的儿子为太子,这个太子就是朱标,太子也不负众望,本身也比较博学,跟朝中的一众大臣关系也良好,明太祖也不怕太子揽权,反而乐见其成。可惜啊,天妒英才,太子早早的就离世了,朱元璋悲痛万分,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没有从自己的其他儿子中选择太子,而是立了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意味着什么,将来是要继承大统,成为皇帝的人,这足以见得,朱元璋对结发妻子以及自己长子的喜爱之情。这当然也为这个第一悬案埋下了伏笔。
而朱棣呢,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看的自己的父亲这样难免心生嫉妒,明明自己的也有能力,偏偏立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当他当时也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养精蓄锐,等待时间。果然等来了,朱允炆要进行削蕃,果然激怒了一批人,就在这个时候朱棣带兵进城了,皇宫里的人不敌,竟然打开城门,纷纷投降。朱允炆不堪其辱,竟然自焚了,但是这是朱棣竟然说我是来救皇帝的,你怎的如此糊涂啊!后来历史当然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他是名正言顺当上了皇帝。
但其实呢,朱允炆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因为在大火里面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只找到了皇后的。但朱棣已经昭告天下建文帝已死,即使他还活着也没有什么用了。或许,他在那个地方愉快的度过一生,我想也是极为不错的。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炆。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樉、朱棡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樉、朱棡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炆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了。 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