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后。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幼小衔接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逐渐了解了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辩论会”便是其中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对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规则意识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促使每个幼儿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辩论中倾听同伴的观点,接受同伴的观点。最后形成与入小学相关的认知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小学与幼JL园的不同。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萌发上小学的愿望。
2、在辩论中能积极专注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已有讨论的经验。
2、教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初步了解。
3、有关辩论的简单标志(如正方、反方标志)及奖牌。
活动过程:
1、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出辩论的话题(可,FE据幼儿的兴趣与能力选择辩论题展开辩论)。
2、教师简单介绍辩论规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辩方,确定自己的立场。
3、幼儿分组。教师出示正方、反方的标志,并引导幼儿稍作准备。
4、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及时予以指导。
(1)教师参与较弱的一方,营造辩论的氛围。
(2)引导幼儿围绕辩论题表达观点。
(3)及时捕捉好的观点,引导幼儿继续辩论。
(4)指导幼儿遵守辩论规则。
5、交流小结辩论会的情况,并评选“金牌""辩手”。
附:
辩论题一:上小学后能不能带玩具
(分析:孩子上了小学后,发现带玩具成了问题,但有些孩子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变化。因此教师希望通过辩论使孩子们关注这个问题。形成共识:上小学后可以带一些体育玩具,但是不能带其他玩具,并愿意在未来的小学生活中遵守这一规则。)
辩论题二:上小学后;上课时能不能随意喝水、小便
(分析:对孩子来说,上小学最大的困难也许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作息时间有了较大的变化。幼儿园较为自由、松散,小学较为严格、有规律,这一变化很可能使孩子感到不适应。通过辩论,孩子可对小学的作息时间安排有更明确的了解。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并形成这样的观点:上课尽量不要随意喝水或去小便,那样做会影响教师和同学们上课,应在课间十分钟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辩论题三:上小学后,放学回家先做什么
(分析:自我管理能力及计划能力是孩子进入小学后必备的一种能力。选择这个辩论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放学后的时间,并形成这样的观点:上小学后,放学回家可以稍作休息或做一些个人需要的事情,之后应尽快完成作业,不能只顾着玩,将作业留在最后完成。)
活动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是以幼小衔接为主,情感为主线的一系列生动的活动。以幼儿参观小学掀开主题活动的帷幕,到对小学的好奇、想要上小学,再到对幼儿园的依依不舍、对老师朋友的分别,都体现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家长的参与也是我们作为成人参与者心灵受到了孩子们的触动,萌发了想要为孩子留住幼年回忆的想法。
大班教案 篇2已经进行完了两个小主题。一是“我掉牙了”;二是“纸的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孩子们不同程度地理解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粗浅道理。孩子们天生爱探索,他们总是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探个究竟,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实验,对小故事,对小游戏都那那么好奇,充满着兴趣,充满着激情,这就是孩子。
主题与墙式互动是我一直所遵循的理念,因为我发现只要与他们有关的内容他们一定感兴趣。所以,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对内容的感知,我总是把学过的内容加以提升,在以幼儿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墙式就成了孩子们闲暇的好去处。有时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让孩子领会一些道理。如在活动《造纸》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懂得了节约用纸,保护纸的小常识。另外在故事“蔡伦造纸”中我从另一个角度让孩子感知做事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大班孩子对词语有了理解,但如何让他们有深层次的提升并与实际相结合我觉得也是很必要的。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缺少韧性、耐性、凡是都是三分热度。通过故事让他们感受一个人做事的坚持性才会有成功,有收获。二不是以往的让幼儿理解故事知道造纸的来历那么简单。
每一个活动都要挖掘其中的内涵,让孩子有不同的领悟才是重要的。
活动还在继续中,精彩也会不断,加油孩子们!
大班教案 篇3设计思路:
在一次影视欣赏的课余活动中,《超人》的形象令孩子们印象深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班自发开展了“超人”的模仿秀活动,有的“穿”得像个超人,有的“走”的像个超人,更有孩子看上了一米多高的玩具柜,想要“飞”得像个超人。由此我想,何不模拟一个“**”场景,让孩子们体验翻越高墙的感觉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应“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于是活动《“墙”去哪儿了》便应运而生,我将向来“躺着”的垫子“站”了起来,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体验超人般飞檐走壁的英雄角色,锻炼孩子助跑跨跳动作技能,及手臂、腿部大肌肉的协同发展。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顺利翻越“垫子墙”。
2、敢于自我挑战,体验逐步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
会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顺利翻越“垫子墙”。
活动难点:
掌握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五块海绵垫子(规格为1、0m1、9m0、1)、哨子、起跑线、终点线。
活动过程:
一、身体总动员——通过热身运动,舒展上、下肢及脚腕等部位。
1、渲染情景,幼儿自主抬垫入场。
2、根据哨音节奏锻炼身体各部位。
(1)上肢训练(垫子上俯卧撑,臂撑)
(2)下肢训练(俯卧绷脚上踢腿)
(3)脚腕训练(仰卧转动脚腕)
二、飞越垫子墙——通过连续动作的练习,体验挑战的成功感。
1、出示垫子墙,引发幼儿探索翻越“垫子墙”的方法。
(1)幼儿分组尝试翻越“垫子墙”的方法。
(2)幼儿分享及讨论各自的方法。
2、分组尝试,帮助幼儿逐步掌握助跑纵跳、上肢撑等连续动作的要领。
(1)教师完整示范,引导幼儿观察。
(2)个别幼儿尝试借助连续动作翻越垫子墙。
(3)集体练习,教师鼓励幼儿不断尝试通过连续动作翻越垫子墙,辅助、调整个别动作不正确的幼儿。
大班教案 篇4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在生活中容易产生矛盾,例如抢玩具、吃饭不排队等等。《拉拉钩》这首歌曲前半段通过对人物动作、表情的具体描写,一句一重复的句式,和句句下行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互相生气的两个小朋友的形象。后半段在由比较紧凑的节奏营造出的稍快的速度中,抒发了小朋友互相拉拉钩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情绪。歌曲取材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发幼儿共鸣,易于幼儿理解学唱。通过演唱歌曲,萌发与同伴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情感,学习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所以我选择了《拉拉钩》进行教学。
活动目标 :
1、萌发与同伴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情感,学习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情感)
2、感受歌曲前后情绪的变化,学习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表现不同的情绪。(认知)
3、尝试自编表演动作,表现自己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能力)
活动重点: 感受歌曲前后情绪的变化,学习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表现不同的情绪。
活动难点 :尝试自编表演动作,表现自己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
活动方法 :谈话法、示范演唱法、表演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活动准备 :
1、教师准备:《拉拉勾》的歌曲录音、小朋友生气等。
2、幼儿准备:对歌曲节奏、旋律的基本感知。
活动过程 :
1、练声:《唐老鸭和米老鼠》
2、以“好朋友”为主题进行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
(1)、提问:
a、 你们有好朋友吗?
b、 跟好朋友在一起玩有什么感觉呀?
c、 和好朋友生气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d、 你会怎样解决呀?
3、学唱歌曲《拉拉钩》
(1)、教师朗诵歌词。
(2)、提问:
a、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呀?
b、歌里的小朋友怎么啦?
c、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3)、听录音唱。
(4)、提问:
a、歌曲开始时小朋友怎么啦?
b、他们会有什么感觉?
c、后来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d、解决完了他们说的什么呀?
e、前半段和后半段中间有什么呀?
大班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知到什么是“沙眼”;
2掌握预防沙眼的方法;
3养成讲卫生、有病及时就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什么是沙眼;怎样预防沙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沙眼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因为风沙吹入眼中而引起的疾病,沙眼只是一种形象的称呼,是由于病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眼睛结膜、角膜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据统计,中小学生沙眼患病率高达212%。
过渡:同学们沙眼的患病率如此之高,更加要求我们高度注意,那么,怎样预防沙眼呢?
二.指名读健康导航小故事;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冬冬出现了哪些症状?
2冬冬和妈妈面对这些症状是怎样做的?
3你觉得他们的做法对吗?
三.默读课文:
四.想想说说: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沙眼?
2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沙眼?
3沙眼有哪些危害?
在这一过程中:
A.理解“烧灼感”、“痒涩感”、“异物感”;
B.知道沙眼是会传染的;
C.了解沙眼的危害,引起警惕。
五.结合小故事,说说怎样预防沙眼:
1预防沙眼,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
2怎样做到及时就医?
六.读一读: 健康小秘诀;
七.思考: 如果我们的眼睛痒痒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大班教案 篇6具体目标:
通过小小音乐会的活动,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表现力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布置小舞台。
2、幼儿自制的各类乐器。
3、幼儿熟悉的节奏乐曲。
活动建议:
1、教师充当音乐会主持人,请幼儿自由结合组成小乐队(每队最少5人),并给自己的乐队起上好听的名称。
2、先请每个小乐队分别进行简单的排练,教师适当地给予幼儿支持与帮助。
3、请每个乐队的幼儿依次上台表演。
4、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说说每个乐队的演奏情况,大家共同选出最好的乐队,给予表扬、奖励。
活动反思:
《小小音乐会》这个活动,如果放在小班或者中班,我的选择是会让孩子们表演学校里学过的舞蹈或歌曲,以来幼儿对这些节目比较的熟悉,二来幼儿对于自己能够表演什么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如果随意的话,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没有准备好的状态。而现在是已经面临毕业的大班孩子们,他们表现欲望强烈,且都在课外有一些额外的学习经历,他们有自己的心思,想要一个更大更广阔的舞台,来接触一些全新的节目。所以,我将活动的目标做出了调整和修改,让幼儿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大班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乐的情绪;
2、随着音乐大胆地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欢天喜地庆新年。
新到了,人们会怎样庆祝新年呢?(放鞭炮、敲锣打鼓、跳舞等)
--幼儿在《新年带着幸福来》的乐曲中做各种庆祝的动作。
2、新年带着幸福来--完整欣赏歌曲。
--新年是怎么来的?带着什么来?为什么?
--教师有节奏的朗诵歌词,幼儿有节奏的拍打身体的某一部位。
--再次欣赏歌曲,边听边跟着歌曲哼唱。
--讨论:怎样唱出幸福的声音?
--引导幼儿完整学唱,要求幼儿能将喜庆幸福的心情表现出来。
3、新年幸福舞一舞。
-随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全体幼儿拉成圆圈,面带幸福的微笑,边唱边一起按节奏做动作,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
活动反思:
本次的音乐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感受音乐欢快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能随着音乐,大胆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
在一接触这首歌的时候,说实在的作为老师的我并不觉得这首歌好听,所以活动前也想了很多,希望通过多一些的教学手段能提升孩子们对这首歌的学习兴趣。不过,随着对这首歌的不断熟悉,我清晰了歌曲的旋律线,调性明快的乐曲,在极具名族风格的乐器伴奏下,显得非常朗朗上口。看来,对一首歌的印象不是听一遍就可以概论的。
对歌曲有了信心,在活动的进行中,我也就张弛有度了。孩子们在我很有感染力的范唱中,学习的兴趣大增,我也不失时机的请孩子们对歌词进行动作上的创编。让我高兴的是,班中许多男孩子创编出来的动作很有张力,我及时推广了这些动作,并将动作和歌词进行了固定地匹配,这样做,省去了老师过多的、重复的讲解,给了孩子们更多熟悉音乐旋律的机会。短短的一堂课,全班孩子在歌词记忆的达成度很高。从本堂课的效果上来看,我认为,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新教歌曲的歌词记忆问题,完全可以尝试用孩子们理解的肢体动作进行解析和提示,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提示来破坏音乐活动的音乐氛围。通过老师肢体动作的提示,孩子们眼口合一地进行演唱,符合了幼儿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关注力。
在孩子们记住歌词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几个相同字的旋律音高上,孩子们唱不准,该是高音的唱低了,该是低音的唱高了。我提醒了许多遍,还是有很多小朋友唱不清。后来我试着用手势的高低来代表旋律的高低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歌曲中的第一句"新年带着幸福,走来,走来!"中的最后一个"来"字是低音,我就将我的手放得低低的;相同的第二句的"来"是高音,我就将手提得高高的,孩子们看到我的提示,立即就能作出反应,犯错的次数和人数明显减少了!
歌唱教学中,运用肢体动作来提升幼儿对歌词的记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是,我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总结。相信,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会有好的收获!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身心的健康发育迫切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正如阳光、空气、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而如今,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提高身体素质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锻炼。
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发现, 学生的力量素质较差,特别是上肢力量不足。锻炼上肢力量的方法有俯卧撑、举哑铃、杠铃抓举、引体向上、双杠支撑摆动、抛投实心球等。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广大教师选择简单易行的俯卧撑作为加强学生上肢力量的方法。之所以选择“俯卧撑”,是因为此运动无须体育场馆、无须专业准备、无须安全检查,是平民的体育运动,在家庭、学校随时都可以开展。
俯卧撑练习在体育教学、训练以及个人锻炼中经常运用。这种练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实效性。其主要作用是发展人的上肢力量和腹肌力量,可以提高人体静力性和动力性力量素质。它可以改善人体生理机能,对发展平衡和支撑能力可起重要作用,也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有益于骨的坚实,关节的灵活,韧带的牢固,肌肉的粗壮及弹性,同时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
为了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身理念,我们学校将俯卧撑作为阳光体育大联赛的固定项目。本人现任高一年级三班四班体育教师。通过一学期对这两班学生采取俯卧撑个体练习和集体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每节课利用5到10分钟在学生中开展俯卧撑练习:男生每组25个,做两组;女生每组20个,做两组。每月半节课进行一次集体分组展示评比活动:按“男女、能力大小”进行分组,班内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用“兵教兵”的“带教”形式,采用适合学生个体不同难度的俯卧撑动作,逐步推进。
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个性化,分阶段的要求进行实施,由最初的适合初中年龄段的“支架动作”,到“倾斜俯卧撑”、“屈膝俯卧撑”、“单膝俯卧撑”,“标准俯卧撑”的过渡,学生上肢力量得到普遍提升。比如,针对体型较胖学生,可先降低动作难度,采用双杠屈臂伸代替标准俯卧撑,并在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慢慢提高难度从而使其完成规定动作和数量;针对上肢力量差的女生,采取“兵教兵”的方式,以好带差,克服女生害羞感,建立正确的锻炼意识,最终实现共同进步;针对上肢力量较好的男生,可适当增加练习难度,如做击掌俯卧撑、十指俯卧撑等。同时也增加了练习乐趣,培养了学生自我挑战意识。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男生俯卧撑完成率由学期初的58%提高到学期末的89%,女生完成率由学期初的43%提高到学期末的78%。俯卧撑练习对学生杠上运动、垫上运动、投掷实心球运动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学生体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选择不同节奏的音乐和口号,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乐趣,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分组展示评比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形成了良好学习锻炼的大氛围。
虽然,一个学期的俯卧撑练习使学生上肢力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就目前而言,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使用于我们中学生俯卧撑评价上,学生达到何种程度、完成多少次数可达到“优、良、中”,我们教师今后如何制定、制定的“标准”是否科学,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其次,学生自锻意识还比较薄弱,尤其是课外和寒暑假时间,教师无法掌握学生锻炼情况。为此,如何培养学生自锻意识,形成家校互动长期模式,还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使俯卧撑练习成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有效的上肢锻炼方法。
如何切实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耐心的教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迎接与开创他们的未来。
提高上肢力量法:手持哑铃做手臂屈伸、扩胸、外展、绕环等练习,做15-30次,可以提高手臂力量。两手对拉力器进行前拉、后拉、脚踩手提拉等练习,每天做2-6次,也可以提高手臂力量。 两手交替快速冲拳或手持重物冲拳,可以提高手臂力量。俯卧撑、双杠动作、单杠的引体向上等都是锻炼手臂力量的好方法。每次练习不应论次数,应以做不下去为止。
俯卧撑动作要领:
1、在做俯卧撑时,自己的身体必须保持从肩膀到脚踝成一条直线,同时双臂应该放在胸部的位置,两手之间的距离要略宽于肩膀,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动作都能更有效锻炼肱三头肌。
2、在做俯卧撑时,不应该快速的下降身体,应该用2到3秒时间来充分下降身体,最终胸部距离地面应该是2到3厘米距离左右;然后,起身时要马上用力撑起,回到起始位置。这样可以时肱三头肌受力更充分,锻炼效果更好。
扩展资料:
提高俯卧撑次数的方法:
一、极限法,
极限法是指每组都尽可能多的去做俯卧撑,做到力竭,然后休息30s~90s后接着做第二组,依旧做到力竭,通常坚持三至五组。极限法很适合突破性锻炼,但对身体的基础和大脑的意志力要求高,普通人很难做到极限,通常在实际锻炼中都会保留一口气,而不是完全做到极限。
2、分组法,
分组法是指先设定好俯卧撑的总数,然后进行分组锻炼。分组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很适合长期锻炼的方法。它能够保证安全的同时,保证锻炼的效果。俯卧撑的总数可以随着体能的上升逐渐增加,每组的数量也可以自由调整,但每组的数量不宜太少,否则很难起到锻炼效果。
-俯卧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