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艾绒、艾柱和艾条有什么区别吗?在艾灸馆一般用的都是艾条,自己在家里用哪一种比较好呢? 这三种只是同样的艾绒做成了不同的形状,适合不同的灸具使用,效果是一样的。
1、艾绒可以用作直接灸或者隔物灸,比如最常见的隔姜灸,就是将艾绒捏成圆锥状,放在姜片上在穴位施灸。艾绒还可以放在灸盒里施灸,可以买到专门用艾绒的灸盒。不过用艾绒的灸盒相对热度比较高,温度不太容易调节。还可以捏在针灸针的柄上,做温针灸,不过最好让专业人员操作,因为需要先扎针。
2、艾条是将艾绒用桑皮纸卷成条状,便于手持施灸,也可以用在插在灸盒里施灸,有专门用艾条的灸具。和用艾绒灸相比,艾条灸温度比较好调节,更加不容易烫伤。
3、艾柱实际上就是短的艾条,有卖直接做成的艾柱,或者将艾条掰断也就是艾柱了。艾柱可以放在随身灸里使用,也可以用于做温针灸,也可以放在艾绒专用的灸盒里使用。
4、灸盒有艾绒专用的,也有艾条专用的,还有艾绒艾条两用的。
5、个人在家施灸建议用艾条,使用比较灵活,可以插在灸盒里,也可以剪下一段放在随身灸里,方便安全。
6、个人在家施灸的灸具选择建议:
灸盒(艾条用):优点――a火力相对较大,温度容易调节
b更容易对准穴位,施灸效果更好
缺点――a肩部、背后、手臂等部位需要有人协助施灸
b一根标准艾条大约可使用15小时,相对燃烧较快
c施灸过程中不能活动,否则容易导致盒盖掉下而烫伤
d灸盒使用一段时间,灸盒上的吸铁石磁力减低,施灸过程中盒盖
容易和盒体分离,如不注意,容易烫伤
e穴位定位相对需要准确,无穴位知识者前期取穴珐在一定困难
随身灸(艾柱、艾条均可):
优点――a操作简单方便,非常安全,基本上不会烫伤
b因为与皮肤接触面积大,所以取穴不需要特别精确,容易操作
c一段3厘米左右长度的艾条可以燃烧一个小时左右
d只要固定好施灸位置,施灸同时可以进行其他活动,比如做家务、办公
等,也不需要他人辅助操作
缺点――因火力较弱,所以施灸效果相对没有使用灸盒快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艾制品和不同的灸具
问题二:艾绒怎样用法 可以搭配火龙罐使用
问题三:艾绒的作用 艾绒也可以拿来泡脚,很多人不知道艾绒泡脚有什么功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艾绒泡脚的功效与泡脚方法。 一年四季中都可以泡脚:春天泡脚,开阳固脱;夏天泡脚,暑理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蠕;冬天泡脚,丹田湿灼。 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每天用用艾绒泡泡脚,既解乏,又利于睡眠。祖国医学认为:脚底经脉丰富,肝、脾、肾及相应之腑经络均循经此处。寒邪侵袭,沿经上传,肺失宣肃,咳嗽乃生。而艾叶性温,归脾肾经,能温祛寒邪,使肺气得宣,故能很快治愈咳嗽。 很多人知道艾绒泡脚好,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好。这是由脚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脚位于人体的最下端,离心脏的位置最远,血液循环功能偏弱,因此气血流到此处时,能量严重衰减,再加上足部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所以脚的温度一般要低于人的正常体温,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少人尤其是女性常常会感到脚下冰冷,哪怕是穿得很暖和或者放上暖水袋也无济于事。从养生的角度讲,脚一定要暖、千万不可着凉,因为脚属阴,是体内阳气最弱之处。 温水泡脚不仅可以改善脚部的血液循环,减少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堆积,有助于消除疲劳、驱寒保暖;它还可以通过 脚部皮肤上的神经感受器调节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特别是在临睡前用热水泡脚,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温和的 作用,让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改善睡眠质量。 正常人泡脚能够达到以上效果,然而阳气不足、阴盛寒重之人,仅仅用温水泡脚还不够,这时用艾叶煮水泡脚,则能达到相当理想的效果。因为艾叶性温而辛香,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对治疗胃部以下广泛部位的虚寒或者上盛下虚之症有奇效。 中老年人脚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血液循环不好所致。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冬天由于寒冷的 ,脚部血管收缩,血液运行发生障碍,易诱发多种疾病。艾绒煮水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还能预防和减轻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如果血液循环不好,平时手脚容易发麻,或者下肢出现淤血,还可以用红花与艾绒这两种药材一起泡脚。泡脚后,不仅能够使血液循环问题得到改善,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睡眠质量。在感冒期间用红花和艾草泡脚,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采用艾绒泡脚,操作简单,而这样泡脚所用到的艾绒,不需要是陈放年数多长的,也不需要纯度太高的,用一般的艾绒就可以了,所以成本也比较底,
问题四:艾绒的用法 艾绒有什么功效 艾绒可以用来艾灸
也可以用来做床垫枕头坐垫等
有温经活血的功效
问题五:悬灸仪艾绒能用几次 先不说悬灸仪艾绒能够使用几次,悬灸仪就是把艾绒放上去,通过电加热艾绒,产生热量,然后把热量输送到人体部位。这样的做法就是作秀,就是忽悠,这些人为了增加产品的卖点,随意曲解中医艾灸。不放艾绒,放其他的一样会有热度的。殊不知,艾灸是把艾绒点燃后,针对症状部位进行灸疗这样才有效果。
真正艾灸的原理:
艾灸施于穴位,通过热和能量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调动经脉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从而疏通脏腑,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艾灸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适合患者在家中使用,配合医师治疗,以巩固疗效,也适合百姓居家保健。
悬灸仪的艾绒只能用1次,不能够重复使用,这方方法效果不好。
问题六:什么是艾绒片,怎么用 禅灸堂提示,是艾绒贴,不是艾绒片艾绒和棉花类似相同,建议去禅灸堂看看。
问题七:养生艾灸仪器带艾绒的使用方法 有说明书吧,养生还是食疗的好吧
中医认为,苋菜味甘,性凉。归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通利二便,利窍止血等功效。而营养学家指出:苋菜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且容易吸收,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多食苋菜不仅能增强体质。
平常可以茶饮养生,紫葡茶就可以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 祛邪的作用。
问题八:艾绒怎么用,需要注意什么 毛絮状的捏成锥形。圆球等形状,姜片硬币厚度,戳眼,置于穴位上,放上艾绒,点火灸,每次15~30粒,或者有热感为宜
问题九:艾绒制作方法及艾绒的作用的艾绒怎么做 传统中,在端午前后采摘的艾草陈放3年以上后,于大寒节气前后十天内制作。使用木制的木锤,把艾草放在石头臼中反复的打,这样艾叶上的梗子就会脱离,而艾绒则成团状,用筛子去除这些硬子杂质,剩余的就是艾绒。打的遍数越多,杂质也就会越多,这样一来经过打与过筛的次数越多,留下的艾绒就越纯净,所以现在艾绒有了“纯度”这个评价艾绒质量高低的一个要素。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不再采用那种传统的制作方法了,因为传统艾绒制作方法,效率太低。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是使用艾绒专业的提取机,自动除杂。
中医艾灸之所以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与其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是分不开的。艾灸除了治病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并且无副作用。正因为如此,成为广大患者亚健康人群选择,深受百姓喜爱。
人们对于身体上的十二条经脉众多穴位很是头疼,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编结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结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穴位,供各位艾灸朋友们学习了解。了解并运用好这30个重要的穴位,便能够解决身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症。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久泻久痢等。
[肩井穴]:位于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主治疾病: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症。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主治疾病:感冒、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椎病、胸背痛、肩膀酸痛等。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或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取穴方法:取穴位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旁开15寸处。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吐血、盗汗、鼻塞、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肺经及呼吸道疾病。
[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主治疾病:咳嗽、吐血、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等。
[肝俞穴]:位于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从低头时最高隆起处那块骨头算起,第九个突起下方左右各两横指宽的位置就是肝俞穴。
主治疾病:胁痛、胃痛、吐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脊背痛、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或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位的时候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或找到两侧肩胛骨下角,往中间划水平线,相对的是第七胸椎,然后下属四个椎体左右旁开15寸处是脾俞穴。
主治疾病:背痛、腹胀、背痛、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脏腑病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是。
主治疾病: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或左右指宽处。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等。
[命门穴]: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脐的正后方。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疾病: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等。
[八髎穴]: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
取穴方法:可以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间,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时,以食指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间,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黄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主治疾病: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腰俞穴]: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腰俞穴。
主治疾病: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癫痫、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以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主治疾病: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等。
[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耳鸣、食欲不振、翻胃、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神阙穴]: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
取穴方法:位于腹在脐中部,肚脐中央。
主治疾病:胃炎、泄痢、绕脐腹痛、脱肛、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等。
[天枢穴]: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取穴方法: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虚脱、四肢乏力、腹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等。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3寸。
取穴方法: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眩晕、少腹疼痛、吐泻、痢疾、脱肛、便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等。
[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4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
主治疾病:小便不利、阳痿、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水肿等。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仰卧,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心点(即凹陷处)取穴。
主治疾病: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膀胱炎、赤白带下、子宫内膜炎等。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取穴时先攥一下拳头,可以看到手部有两根筋,内关穴在这两根筋中间,然后放松手指,腕横纹上2寸、两根筋中间的点就是内关穴。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失眠、癫痫、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
[列缺穴]:位于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时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主治疾病: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遗尿、尿血、阴茎痛、上肢不遂、手腕无力或疼痛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伸出右手,将拇指和食指分开,展露虎口,把左手拇指横纹放在右手虎口处,向下按住,拇指点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向下按压有胀痛感)。左手合谷穴取穴与右手相同(合谷穴在手背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缘中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发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歪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痛经、经闭等。
[血海穴],人体穴位的名称,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二指血海穴:三指肝脏。
取穴方法: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瘦腿、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
[阳陵泉穴]:位于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下方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1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麻木、膝膑肿痛、坐骨神经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失眠、头晕、膝痛、脚气等。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处。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存,或用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主治疾病: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等。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膀胱炎、腰脊痛、肺气肿,支气管炎等。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取穴方法:脚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缝间,往上1寸(约一个拇指横宽)处。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月经不调、遗尿、胁痛、腹胀、咽痛嗌干、目赤肿痛、下肢痿痹等。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坐,足着地,在足大趾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按压有痛感。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多梦、惊风。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你用力弯曲脚趾,脚底凹陷的那个地方就是涌泉穴。
主治疾病: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急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子宫脱垂、下肢痉挛、下肢瘫痪、失眠、音哑、咳嗽、风疹、小儿惊风、心肌炎、糖尿病、怕冷、阳萎、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正坐低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活动颈部,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约与肩平齐。
1 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在颈椎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导致颈椎椎间隙狭窄,椎间关节失稳,颈椎骨质增生,进而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引起一系列不同症状的综合征。
①大椎穴主要对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施灸时取坐位或俯卧位,在大椎穴上使用艾益生艾灸仪艾灸30~50分钟就可以了,整个过程非常简单而且有效。
②在大椎处涂上红花油类具治疗跌打损伤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10分钟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几只火罐则效果更好。
2 增加免疫力
用食指和中指合并按摩,稍加用力的按住此穴,揉动百次。按摩此穴位可以益气壮阳,尤其适合感冒后高热不退的人按摩,并可治落枕及颈肩不适。
3 防治感冒
中医认为,寒气大多是从大椎穴入侵到身体内部的,所以经常搓擦大椎穴能增强此穴位的防御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止感冒的发生。经常感冒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4 治粉刺
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随即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10分钟左右起罐。3-5天进行一次治疗,可活血通络、祛毒养颜。
1 按法: 深呼吸,用食指缓缓用力按压大椎穴,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复操作10~15次。
2 搓擦法: 用食、中、无名指压力均匀地放在大椎穴上,左右搓擦,反复10~15次。
3 揉法: 以食指和中指或其中一指着力于大椎穴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反复10~15次。
4 推法: 用拇指指腹沿后正中线在大椎穴上作上下推动,反复10~15次。
5 拍打法: 用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并拢后拍打大椎穴,反复10~15次。
艾灸做为一种常见的理疗方式,这几年更是受到养生人士的喜爱,可能很多人在灸肚子的时候,每次会有好多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要说到艾灸出水这个问题,首先要说到艾灸的方法,如果想要知道是不是因为湿气大的原因,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皮肤所出现的变化。有人做完艾灸后容易出水泡,是怎么回事?这些水泡代表了什么?
做完艾灸后,总是出水泡代表了什么?
如果艾灸的部位,出现了皮肤潮红,说明体内湿气较大,其实灸后皮肤正常的颜色应该是均匀的燥红;如果艾灸部位出现了瘙痒感,说明体内有风邪,如果艾灸的部位出现了白斑,则有可能是体寒之气;如果艾灸的表面出现了刺痛感,除了艾条质量的原因之外,刺痛感可能是因为经络出现了闭阻不通。
出现的水泡代表了什么?
艾灸后出水泡是什么情况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排寒湿的表现,因为湿寒之气属于身体内的邪气,而艾灸则属于正阳之气,邪不胜正,所以说在做艾灸之后,身体内的邪气会自己找出口,然后或通过大小便、或通过皮肤、汗液、呼吸道等排泄出来,如果是在皮肤上排出时,就容易出现水泡或红疹。
水泡颜色:
水泡的颜色不同,代表的病情也不相同,如果水泡是透明无色的,是体内寒湿之气过重的表现,如果水泡呈现**而且伴有异味,是体内有郁热的表现;如果水泡是血水样,则是体内湿毒严重,而且已经出现了炎症。那是不是湿气重的人,做完艾灸之后,都会起水泡呢?其实不是的,如果一个人湿气较重,但是经络比较通畅时,湿寒之气会从足部和肩部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做完艾灸后,感觉脚底在风吹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水泡?
如果第一次接触艾灸或者对温度不太敏感时,可能会因为艾灸温度过高、离皮肤太近所造成的水泡,所以说做艾灸的时候,最好以自己能够接受的热度为宜,并非越烫越好。出水泡的部位,并不是没有规律性的,如果脾胃虚弱时,可能水泡容易在足三里处出现,如果有妇科病的女性,做艾灸时,可能会在三阴交处出现水泡。
出现了水泡应该怎么办?
出现水泡的时候,也无需惊慌,如果水泡比大拇指指甲盖大的话,可先用针消毒后,把水泡刺泡,然后抹上艾灰即可,如果小于大拇指指甲盖时,直接涂抹药膏即可,如果破了就抹一些艾灰,有杀菌消炎,加快止血的作用,但是不要碰水。
肩周炎和肩袖劳伤是不一样的,肩周炎又称50肩,是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致一定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再相当程度上随时间及季节的变化症状可以自行缓解。肩部劳损是急性损伤,一些需要把上肢猛力提高及转动的运动,例如:上手掷球、游泳及抬高手击球等,都有机会导致肩关节劳损。 肩部劳损包括肩部肌腱炎、肩关节不稳定及肩撞击综合症。这三种问题的发病原因与病理是相关边的,三个症状也有可能同时存在。两者都不是细菌或病毒引起,因此改善局部血液是关键,建议用局部针灸丰隆透承山的透针法配合患处局部活动,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我了解一般20天左右是可以治愈的。
艾灸鼻出血,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那么你知道艾灸鼻出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艾灸鼻出血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艾灸鼻出血的原因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 “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 “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 “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 “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 “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5、脾不统血: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艾灸鼻出血怎么办
可以每穴少灸一会,慢慢加量,不要一下子刺激量太大。另外再加灸上星、印堂、迎香和合谷,用于灸治鼻出血。
操作 方法 :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
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鼻出血注意事项:
1饭前半小时和饭后半小时都不适合艾灸
2一疗程10天感觉效果很好,就在间隔3-5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3要注意灸料的质量:艾条、艾绒的杂质多少好坏,与施灸关系极大,务必考究。艾条由艾绒卷制而成,所以一般选择手工的好些!建议使用烟台爱心的艾条、艾绒。
4要耐心长期施灸,勿急于求成:使用灸法要有耐心。灸从久,必须长期坚持;灸的时间可以短些,宁可多灸几次,以免苦楚不堪,使人畏惧。必须耐心长期灸下去才能收效。
艾灸鼻出血的预防
1、局部压迫止血:头部应该保持正常竖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用手指由鼻子外面压迫出血侧的鼻前部(软鼻子处),似一般以手夹鼻子的做法,直接压迫约五至十分钟。大部份病人都可以此种方法简朴地来止血。假如压迫超过了十分钟后血仍未止,则可能代表着严重的出血,或有 其它 问题存在着,此时就须要送医做进一步的处置。
2、在止流之前应先将血块擤出,以免因伤口无法闭合而无法止血。
3、以去充血剂或鼻腔喷液将棉花沾湿,塞入鼻孔可帮助止血,白醋也行。
4、涂抹软膏:当鼻血被控制后,在鼻内涂一些维生素E软膏。假如没有维生素E,可用少许抗生素或类固醇软膏代替,一天涂2~3次。维生素Ⅱ软膏可促进伤口愈合,而抗生素或类固醇软膏町毁坏鼻腔内的葡萄球菌,不仅止痒,也防止粘液干硬(以免诱发挖鼻孔的冲动)。鼻粘膜若因干燥而产生疼痛,可使用芦荟或治痢草软膏。
5、用冰冷敷:冰冷能促使血管膨胀及减少流血。可以用碎冰或冰毛巾冷敷鼻子、颈部及脸颊,促使血管膨胀,减少流血。
6、涂抹抗生素或类固醇软膏,可止痒也可防止黏液干硬。
7、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8、患者左(右)鼻孔流血时,另一人用中指勾住患者的右(左)手中指根并用力弯曲,一般几十秒钟即可止血;
9、或用布条扎住患者中指根,左(右)鼻孔流血扎右(左)手中指,鼻血止住后,解开布条。
10、取大蒜适量,去皮捣成蒜泥,敷在脚心上,用纱布包扎好,可较快止血。
11、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可止鼻血。
12、穴位按摩法 取穴:肩井穴(位于大锥与肩峰连线中点)治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用食、拇指掐捏,挤压穴位中央,将肩部肌肉向上提起3-5秒钟,反复3回为1次,每次间歇两分钟,发作时连接3次。5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孕妇忌用此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