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正打肩的训练目的

舞蹈正打肩的训练目的,第1张

激活肩关节的灵活性。

据查询,舞蹈正打肩的训练使身体更加柔软,肩膀打开的同时胸腔也就打开了,激活了肩关节的灵活性。

舞蹈训练,不仅推广了体育舞蹈运动,提高体育舞蹈运动竞技水平,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

简介

classical dance

是各地区、国家、民族中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经历代艺术家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其主要特征是: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法则。具有各地区、国家和民族舞蹈艺术的代表性、传统性和典范性。

形成发展

古典舞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舞蹈因素,如民间舞蹈、手语、武术杂技以及保存在古代器皿、壁画、雕塑和诗歌小说中的舞蹈动作的痕迹或文字描述。此外,还受到本地区、国家、民族传统的文化风俗、礼仪道德、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甚至政治哲学的深刻影响。古典舞蹈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现实和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如印度古典舞蹈,由婆罗多舞、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里、奥迪西、库吉普迪6大传统舞系组成,其特征之一是具有丰富的、特定意义的手语。欧洲古典舞蹈一般指芭蕾,具有严格的程式规范和高度凝练的舞蹈技巧。

古典舞蹈

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创造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在其后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又大量吸收了武术、石窟壁画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尤其是对敦煌壁画、彩塑和楚墓乐器纹饰的研究与复原再现,从而更加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以及"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的高度统一的风格。在中国古典舞蹈的优秀作品中,舞蹈动作和姿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造型美,能形象地描绘出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变化。30多年来,创作演出了大量的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优秀舞剧和舞蹈作品,如《宝莲灯》、《小刀会》、《金山战鼓》、《丝路花雨》等。

专业术语

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线,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

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劲:指内在的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律:指舞者在完成动作时即能有顺水推舟,一气呵成的顺势,又能在动作中有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形成一种特定的节奏。

拧:即下肢固定,上身(包括腰,肋,肩,颈头)向左或有作水平的镟扭。

倾:指上肢向前或旁做"折"状。

含:以腰,肋,胸的收缩并往前倾。

仰:凡是上肢向后"折"状,即使"仰"。

平圆:无论是手的局部动作或是整个上肢动作,运动时要如"磨盘"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立圆:它的运动轨迹如同"车轮"状,即展开在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八字圆:又称"风火轮",指肩部或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或"左右"两个车轮式的圆线运动。

点:从动作的外部而言,是指动作中的突出的强拍或瞬间的停顿。从神韵及内涵而言,是指呼吸中瞬间的闭气,"提沉"中起伏的强弱;眼神运用时动幻中的凝聚;身法变换中意念的闪动。

线:从动作的外部而言,现是指运动遵循的路线。从神韵及内涵而言,线是指运动全过程中内在意识的镟律感。

动律:指经过对一切动作分析,概括,提炼,使之成为不同于某一具体或完整动作的,具有概括性质的"元素"。

元素:指提,沉,冲,靠,含。腆,移,庞提,这些由心意带动呼吸,又由呼吸支配腰部而体现出来的基本势态。

坐: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臀部全着地,双腿盘于身前,开胯,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手腕搭于膝上,双肘放松,也可双手背于身后,肘尖下垂。

沉: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没丹田,以沉气之力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弯状,在此过程中眼皮随着沉气而徐徐放松。

提: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沉"的基础上深吸气,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由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感觉头部顶向虚空,提至胸腔之气不能静止憋住,随着"头顶虚空"的感觉向上延伸,同时眼皮也向微松状逐渐张开,瞳孔以气之力放神。

冲: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移斜,肩与地面要保持平行线,切忌上身向前倾倒,头部的配合或与肩相反,或向右转成后看状。

靠:"靠"和"冲"相反的不可割裂的一对动律,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无向后躺倒感。身如向右靠头则向左转,眼平视放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无上仰状。

含:中国古典舞基本姿态。过程与"沉"一样,但加强胸腔的含收,双肩向里合挤,腰椎形成弓状,空腰低头。

腆:中国古典舞基本姿态。是与"含"相反的运动。是在提的过程中,双肩向后掰,胸尽量前探,头微仰,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开。

移:中国古典舞基本姿态。肩部在腰的发力下向左或右的正旁移动,与地面成横的水平运动。现经"提",在"沉"的过程中,以腰发力,用肩带动向旁拉长肋肌,头与运动方向相反。

横拧:中国古典舞基本形态之一,胯不动,以腰为轴,水平向左右拧动 。

倾俯拧:中国古典舞基本形态之一。胯不动,以腰为轴,拧的同时,上身从髋关节向下倾做俯势。

倾仰拧:中国古典舞基本形态之一。胯不动,以腰为轴,拧的同时,上身从髋关节做倾势,上身从胸腔一节做翻胸。

正步:中国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两脚靠紧,脚尖朝正前,身体与面部均朝正前,重心在两脚。

丁字步:中国古典舞脚的位置之一。丁字步又左右之分,以左为例,左脚跟靠紧右脚窝,两脚成型为"丁"字,两脚尖朝前斜角,重心在两脚。做把杆动作时身体和头可对正前,在中间是要求身体稍向右前侧摆,头朝左前侧偏。站右丁字步时,做法相同但方向相反又有前脚尖朝正旁者称横丁字步。

小八字步:中国古典舞脚的位置之一。两脚跟相靠,脚尖朝前方两斜角,身体与面部均朝正前。重心在两脚。

大八字步:中国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两脚跟间距离横的一脚半,脚尖对前方两斜角,其余同小八字步,重心在两腿中间。

踏步:中国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这种较富姿态性的动作具多种规格。以左为例:左脚尖向前,右脚撤至左脚后旁,以小趾虚踏于前脚左后方,后脚尖与前脚跟成一横线,前腿伸直,后腿膝稍弯,前膝盖内侧和右膝盖相靠,重心在前脚,后脚虚踏,身体微向左前倾,面朝左前侧。

弓箭步:中国古典舞基训脚的位置之一,是丁字步的一种变形和发展。将丁字步的前腿向旁伸出后弯曲,后退绷直,即前腿弓,后退绷,弓的腿足尖向正旁,直的腿足尖向正前,弓的腿要求小腿与地面成垂直角度,大腿与小腿成稍大于90度的钝角,重心在两腿中间,上身直立,方向朝正前。双肩与腿在一平面上,不要前后突出,面部可看正前或前侧。

一字步:中国古典舞基训脚的辅助位置之一。

大一字步:中国古典舞基训脚的辅助位置之一。两脚跟间距离横的脚,脚尖向两边正旁,重心在两脚中间,身体与面部均朝正前,其余同一字步。

一字步蹲:中国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做法:在一字步的位置上,膝盖对前脚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全脚着地蹲到最大限度为半蹲,微抬脚根蹲至臀部距足跟15公分左右为全蹲。

大一字步蹲:中国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在大一字步的位置上,膝盖对着脚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无论半蹲或全蹲均不可踮起脚跟,大腿和小腿弯曲的角度大于90度为半蹲,大腿成180度为全蹲。

正步蹲:中国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在正步的位置上,膝盖对着脚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不踮起脚跟的最大限度为半蹲,踮起脚跟继续到臀部接近脚跟时为全蹲。

踏步蹲:中国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丁字步准备,后退撤步成踏步,蹲时前脚尖稍向外侧方,后脚掌踏地,脚尖也朝侧方,前后脚尖在一斜线上,中间距离约一脚,重心在两腿中间,上身保持正直,后退膝盖经前腿膝盖的后窝,在前腿外侧伸出,双腿交叉蹲下,此时双腿上部重叠,前脚始终全脚抓地,后脚用脚掌踏地,起来时重心渐移前脚,恢复踏步姿态。在运用上有半蹲与全蹲之分,半蹲成钝角,全蹲成锐角。

弓箭步蹲:中国古典舞基训腿的动作之一。做法有四种:半蹲时,弓箭步准备。弓的腿膝盖脚尖方向屈,让原来和地面呈垂直的小腿尽量倾斜,以脚跟不抬的最大限度为标准,绷的腿保持绷直。

软踹燕: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是踹燕的发展,与快踹燕成反比。它不是脆的和硬的,而是一种柔和的,舒展的控制动作。先是正吸腿向上伸出,越高越好;同时上身由胸和头起向后下腰(腿不落),要求头能碰到主力腿的大腿。双手在吸腿的同时在胸前交叉,伸腿踹时双手从头上分开向两边伸平,起来时,由腰开始立,然后胸,头恢复,最后落腿。

旁腿躺身: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横丁字步准备,手山膀,动力腿指起旁腿,做到最高的高度,然后保持住旁腿和山膀的姿态,从主力腿的大腿根起到上身,头部,整个往主力腿的方向倾斜45度,手的姿态可由双山膀随旁腿躺身而变成托按掌或顺风旗式。

探海: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直抬起的和吸腿伸出完全和后腿的动作方法一样,区别在于将后腿抬到最大限度否,上身往下探,动力腿继续往上抬,上身和主力腿长90度为止,同时挺胸,头自然抬起,眼看前方,不要向下看。还原时,先起上身,然后带动后腿。

深下探海:又名冲天炮。中国古典舞中探海类动作之一。在探海的基础上,动力腿继续再往上抬,同时上身往下沉,直到腹部,胸部和主力腿贴上,同时主力腿和动力腿成180度,双手在这个过程中,经交叉至胸前,然后向自后背膀子,或抱住主力腿的脚腕,头微抬起或向动力腿旁后方看。

商羊腿: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丁字步准备,手顺风旗,动力腿向主力腿脚尖方向抬起至90度或更高,膝盖微弯,大腿根不动,膝盖向下压,让大腿和小腿的内侧都向上翻,要求小腿高

于大腿,落时先将腿伸直,手也可在做商羊腿同时经双擦掌成顺风旗。

商羊腿躺身:又名商羊腿踹燕。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做好商羊腿,上身向外拧身,保持拧身状态后向后躺平,同时动力腿向前上方伸,手保持顺风旗。

射燕: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站45度角的丁字步,手顺风旗。动力腿(丁字步的后腿)顺着脚跟方向将小腿抬起,脚心向上,主力腿半蹲,同时动力腿向外稍伸长,大腿根往上抬,双腿大腿内侧相靠,上身从胯处向动力腿相反的方向倾斜45度,胸向上亮,微拧腰,头看山膀边斜上方向,还原时,先直主力腿,再落动力腿,同时收手。

斜探海: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女性:踏步准备,手顺风旗,动力腿(后腿)直接蹦脚抬起,同射燕动力腿相同,但要求抬起更高,上身向动力腿同一方向弯旁腰,主力腿正直,头转向主力腿一边的肩,或看山膀,或往后下方看。男性:做好旁吸腿,然后上身向主力腿一边正旁倾斜25 度,手双托掌或顺风旗。

掀身探海: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之一。正步准备,双山膀,成探海,保持探海姿势,动力腿将胯掀起45度,同时手成托按掌,主力腿一边向侧后方弯旁腰,同时动力腿一边尽量伸展肋筋,头向主力腿一方侧看,也可以从正步直接抬成掀身探海。也可以掖腿先伸出成后腿,然后再成掀身探海;可以掖腿向上伸腿,同时成掀身探海。

踹燕变探海:中国古典舞舞姿转换动作之一。踹燕准备,动力腿和主力腿的动作部分和正腿--后腿的变身动作完全一样,主要是上身由踹燕状同时翻身成探海状--由仰而伏,手臂配合要象一个车轮一样的转动半圈,整个的配合就构成了这个动作的特点。

探海变踹燕:中国古典舞舞姿转换动作之一。动力腿和主力腿部分与后腿--正腿的变揣动作完全一样,主要是上身由探海状同时经翻身成踹燕状。

朝天镫: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之一。是自己用手将一条腿架起做更高软度的控制动作,对于进一步训练腿的控制能力及软度有相当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表演动作。朝天镫有正、旁、后。

正朝天镫: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之一。正步准备,动力腿吸起成前吸腿,然后用同一边的手托住脚后跟往上搬直,在腿向上伸直的过程中脚面由绷勾起,脚尖正对眉梢,和头的距离越近越好,另一手可扶把,离把时做单山膀或托掌。

旁朝镫: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之一。丁字步准备,动力腿成端腿,用同一边的手从腿的内侧伸出托住脚后跟,然后经过蹁腿伸直控制在旁腿处,脚面勾起,另一手同上。

后朝天镫: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之一。正步准备,动力腿成后吸腿,然后用同一边的手反抓住脚背往上搬,其中可以要求动力腿完全伸直,上身直立;也可要求动力腿弯曲,上身挑腰,挺胸,仰头,动力腿的小腿能碰到头(如倒踢紫金冠状)。

拉丁舞是哪个国家的舞蹈

古巴是拉丁舞和拉丁音乐的发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将这些舞蹈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在欧洲广为流行。随后,欧洲人对这些民间舞蹈又进行了规范和加工,终于在1960年将拉丁舞列入了世界性比赛,并将其分为伦巴、桑巴、恰恰、斗牛、牛仔五种,对它们的舞步、节拍等各方面也都有了统一的规定。

扩展资料:

拉丁舞分类

国际标准拉丁舞是规范、严格、标准的,它是在拉丁舞的基础上发展规范形成的竞技专业舞蹈。拉丁舞有五个舞种:伦巴、恰恰、桑巴舞、牛仔舞、斗牛舞。拉丁舞的五项舞蹈各有风格,桑巴的激情,恰恰的活泼,伦巴的婀娜,斗牛的强劲,牛仔的逗趣。风格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内涵的把握。

他们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初期在英国被规范和发展并很快在许多国家流行起来;当时以社交、娱乐的形式在社交场所的酒吧非常盛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也非常流行。后来,经过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的统一规范使其成为一种国际赛事,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比较有名的赛事有英国“黑池”舞蹈节、英国UK国际锦标赛、英国国际公开赛、德国世界舞蹈运动锦标赛等。

拉丁舞是求偶舞吗

舞蹈的舞种有: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拉丁舞,摩登舞。

按照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

扩展资料: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

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

-舞蹈

为什么说富不练拉丁

钢琴贵,不管是上课还是买钢琴都不是贫困家庭能承受的。拉丁使人早熟,拉丁穿着性感和异性每天在一起,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生理反应的时候会很尴尬,甚至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异性之间的问题,很容易早恋或者发生其他事情。

钢琴开始学倒没什么,但是学的等级越高,对钢琴的要求越高,需要买的钢琴越来越昂贵,甚至老师的课时费也会越来越贵;一旦孩子有一定专业性,买一个专业的钢琴可是需要几十万的。那样还需要更专业的钢琴老师,消费会更高,这样的无节制的花钱学习,贫困家庭是负担不起的。

至于拉丁这个舞蹈本来是欧洲成人男女交际跳的,动作设计都有一定的男女因素在内。同时,拉丁舞舞鞋都是半高跟,衣服也很暴露,这也充分说明了其成人化的性质。处于发育期的孩子跳贴身缠绵握抱的舞,谁都不能保证心智还没健全的孩子在心理和价值观念上不产生冲突。

还有拉丁舞运动量大、节奏快、转变动作多,成人稍不小心都可能意外受伤,更何况是小孩子。虽然孩子的肌肉弹性比较好,身体比较柔软,但他们的肌肉力量比较差,关节、韧带的承受能力比较低,跳拉丁舞容易疲劳、拉伤等。

另外,跳拉丁舞时,女性必须穿上高跟鞋,这不利于孩子的骨骼发育。总之这句话就是这些意思。

拉丁舞的真正起源

拉丁舞起源是:

第一阶段:文化融合16世纪欧洲人通过黑奴贸易,将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地区从事劳动生产,非洲人有他们自己的原始部落舞蹈,用于庆祝丰收和胜利或者祭祀祈愿,当非洲黑人文化和拉丁美洲的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民间风情舞,这是一种中下层劳动人民的休闲娱乐方式。

第二阶段:规范整理二战前后,这种舞蹈传到很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广为流行,欧洲人对这些民间舞蹈又进行了整理、规范和加工,对音乐和舞步有了统一规定。最终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五个舞种整理规范后被纳入国际标准舞体系,开始了国际性比赛。

第三阶段:全球推广被整理规范后的拉丁舞,通过国际赛事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它独特的舞蹈风格特色,深受各地的人民喜爱。由于各种原因,拉丁舞在中国起步比其他国家要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开始引入中国。

第四阶段:高速发展21世纪以后,国际上的协会越来越多,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组织。大量的赛事、培训等舞蹈交流活动让舞蹈技术和理念突飞猛进。

中国有很多艺术类和体育类院校开设国标舞或体育舞蹈专业,拉丁舞从之前的沿海地区蔓延到内地省会,再到县市,现在开始向农村城镇发展。目前专业的国标舞人才辈出,国内外赛事成绩拔萃。

拉丁舞简短介绍

拉丁舞激情、浪漫而又富有活力,在现代已经不再是赛场专业人士或是出入高雅社交场合人士的专利了,经过《单人拉丁舞基础舞步教学视频》的教学,相信谁都演绎热烈、奔放而不失高贵的拉丁舞。

拉丁舞是一种以运动肩部、腹部、腰部、臀部为主的舞蹈艺术。它包括伦巴、恰恰、牛仔舞、桑巴、斗牛舞五种舞蹈。其中最具代表的舞蹈是伦巴,它被誉为“拉丁之魂”。学习拉丁舞的人,一般会把伦巴作为入门的第一支舞来学习。

伦巴舞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其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步伐曼妙有爱,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引人入胜的节奏和身体表现使得伦巴成为了舞厅中最为普遍的舞蹈之一。

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舞是恰恰。虽然恰恰与伦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它俏皮欢快,风格与伦巴截然不同,动作潇洒帅气而又充满活力。恰恰舞是所有拉丁舞中最受欢迎的舞蹈,它的音乐很容易辨认,旋律音符通常是短音或是眺音。

无论是从生理、心理还是社交的观点来看,拉丁舞都是一项最佳的运动。它不但有趣而且自由。

总体来说,学跳拉丁舞有以下几种好处:

1、跳拉丁舞提升气质、修养,以及对音乐和舞蹈的欣赏能力。

2、学跳拉丁舞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跳舞蹈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能增强人的消化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3、跳拉丁舞可以让你轻松、快速瘦身。人腹部一般不容易活动到,跳拉丁舞,急剧的骨盆摇动、胯部扭摆,而这恰是对付小肚子上赘肉最有效的方法,让你受到意想不到的减肥效果。

拓展:注意事项

一、初学者

对于初学者,建议把注意力集中在跳好基本步上,这一点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好的人并不多,千万别以为几个节拍的基本步就那么简单,里面有很多学问,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拉丁舞步,获得那份感觉。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所以要跳好拉丁舞,必须好好体会这3个特征,将多元化的个性融会到肢体语言中,真不是件易事。

二、其他信息

1男士宜为短发,需要梳头偏分或背头等,长发需扎成马尾,不化妆、不戴饰物;女士若为长发应盘头,不要散发,可戴少许饰物,但不能过大。

2服装一般以紧身的为好,男士以黑色为主,女士着短裙,不应长于膝盖,以免影响运动。鞋子有专门的舞鞋。

3注重礼仪,男士要先向女士发出邀请,女士应还礼。舞蹈结束后,一定要答谢观众,男士还应将女士送回。

4初学者不要急于跳合舞,不要急于接触花步,以免受伤。

5跳舞过程中要注意肌肉绷紧、调节情绪、调匀呼吸,防止动作僵硬。

6在呼吸不畅的情况下,请先休息片刻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7避免扭腰过猛,应以感觉适当为准。

8若发生以下情况,如腿部疲劳、身体局部出现痛状不适、眩晕、心率过快等,可停止练习。

有些健身者身体各个关节太紧张,这一点应该改正。健身者踏步时肩关节要放松,如果遇到有的动作比较难做时,可以把动作分步练习,先学脚下的动作,学会之后再加上手臂的动作。此外,拉丁健身操对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很高,健身者在锻炼时心情一定要放松,不要有恐惧感,不要怕动作做不好被人嘲笑。

 一、上肢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上肢动作比较丰富,包括手部动作、臂部动作、肩部动作。在蒙古族的早期,舞蹈动作还不是太丰富,舞蹈形式多为集体舞,在部落重大集会时,整个部落的人们都会“绕树而舞”,动作就是简单的拍手、挥手、顿足、转圈等。这些简单的动作一直延续至今,如著名的“安代舞”的舞步主要以“顿足”、“拍手”、“挥帕”为主,手帕是“安代舞”的主要道具。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等地流行的“托普修尔舞”,其表演形式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动作特点是绕臂、提压腕和抖手,同时整个身体上下轻微颤动,这些动作都极具蒙古族特色。蒙古族民间舞蹈经常出现鹰击长空、鸿雁高飞、天鹅翩翩的舞姿形象,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等。蒙古族舞蹈的男子动作技巧,经常模仿鹰击长空、展翅翱翔的形象,动作特点是抖肩、昂首挺胸、双臂舒展,模仿雄鹰在高空飞翔的动作,使手臂呈波浪式摆动,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豪放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生命力。

 “筷子舞”和“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草原上广为流传的蒙古族传统舞蹈。由于要在狭小的毡房中表演,限于室内的空间,舞蹈者道具较为简单,多为筷子、酒盅或瓷碗等小巧的物品,动作也较为简单,没有大幅度的跑跳等动作,姿态多为坐姿、蹲姿和跪姿,手拿道具,以上肢动作为主,通过手部、臂部、肩部和腰部的动作变化形成舞蹈动态。筷子和盅碗等道具在舞蹈中通过舞者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或碰撞,发出美妙的声音,配合伴奏音乐形成节奏,表现了蒙古族舞蹈编创者的艺术智慧。蒙古族舞蹈中上肢动作主要来源于对鹰、雁、马等动物的模仿,因为这些动物对草原牧民来说是最熟悉、最重要的。马是他们必需的交通工具和生活伙伴;雁的南去北归告诉牧民季节的更替;鹰的凶猛自由是蒙古族崇拜的对象。这些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舞蹈。

 二、下肢的动作技巧

 在蒙古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由于牧民日常居住在空间狭小的毡房内,在舞蹈时限于空间,不能大范围地移动脚步和跳跃,所以下肢动作受到限制。而腰部以上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技巧比较丰富,尤其是手臂和肩部的动作成为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这是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蒙古族人民是天生乐观、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悠久的舞蹈传统。《多桑蒙古史》记载:“忽图剌汗率部进击篾儿乞部时,曾祷于树下,若胜敌,将以美布饰此树,后果胜……率其士卒,绕树而舞。”“绕树而舞”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其下肢动作就是蹬踏、顿足、走步、转圈,舞蹈动作相当简单,但蒙古族人民却乐此不疲,史料记载,古代蒙古人跳舞竟然“直跳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继承这个传统的是“安代舞”,它是草原上特色最为鲜明的舞蹈,舞蹈动作热烈奔放,气势雄健、粗犷,主要以顿足、踏步、跳、转等下肢动作为主,跳起来激情四射、热情高涨。

 游牧民族需要常年骑马,蒙古族人和马共同生活、不离不弃,马在蒙古人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传统蒙古族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和表现马匹的动作形态的。这些动作被称为马步步法,它是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动作技巧。蒙古人长时间的马上生活动作也被融进舞蹈动作当中,像“打马扬鞭”和“单勒马”等动作就是表现蒙古人在骏马上奔驰的飒爽英姿。由于马上动作表现在舞蹈中动感更强、更有气势,所以跟马有关的动作在蒙古族舞蹈技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下肢的舞蹈动作的设计也以模拟人体在骏马奔驰时的状态为主。

 三、体态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的体态动作特征主要模仿骏马驰骋的动态和继承蒙古族传统集体舞蹈的步态。在蒙古族古代部落举办的盛大聚会上,经常以跳集体舞为庆典仪式。在古代,产生部落首领对任何一个部落来说都是重要事件。蒙古族在选举首领后就要举行庆典,庆典的高潮就是全民大跳集体舞蹈。《元朝秘史》中记载了一段古代历史事件:“全蒙古,泰赤兀惕,聚会于斡难之豁纳黑川,立忽图剌为可汗焉。蒙古之庆典,则舞蹈延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可汗,可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矣。

 蒙古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游牧,草原地广人稀,牧民们需要不断地更换草场,人们聚少离多,生产和生活方式单一,乏味寂寞。在单调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为了排解寂寞,蒙古人逐渐创造了特点鲜明的民族舞蹈,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之后,蒙古族舞蹈的动作造型形成了基本的姿态――站姿:双手一位,脸向八点斜上方,开肩、屏息挺胸、脚站四位,胸间一点,腰微后倾,抬头、目视远方。此基本姿态舒展、挺拔,给人以开阔、端庄的感觉,舞蹈动作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外化,而蒙古族豪迈的精神气质是长时期的游牧生活所积累的。

 总之,无论是四肢的动作技巧还是整个体态的动作技巧,无不体现着蒙古族深厚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神韵都是典型的蒙古文化氛围的反映,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四、特色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五、种类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一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普修尔乐舞

 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陶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具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以内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间舞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2种,带道具的有顶碗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恩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敖德勒恩贝伊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以双滕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中可千变万化。

 圈舞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舞蹈预防受伤

 根据调查有氧舞蹈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依次为胫骨、脚、背、膝、踝、头,产生有氧舞蹈的受伤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过度,脚扭伤。韧带拉伤等。

 产生有氧受伤的原因:

 1外因,服装鞋的问题、准备活动、放松、伸展不充分、动作有问题、教练教法不好等。

 2内因,自己的舞蹈技术掌握不够,调整不够,腿太紧,髋部没力,急于求成。

 预防有氧受伤的方法:

 1针对外因可以,穿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准备活动、放松、伸展要充分、跟好的教练等。

 2针对内因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课程、不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自己身体基本素质的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062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