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语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使用受元素提取法的影响,很多舞蹈创作者均会以元素教材为基础来开展相关工作。 该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掌握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还可以利用不同元素对舞蹈作品进行完善。
例在《春天》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胶州秧歌应用其中,并对其中的“正丁字拧步”等动作元素进行完善,在经过简单的元素处理之后,将动作形式和美感有效的展示了出来。 在这一时期之中,创作者们可以将自身理解融入到作品之中,不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度。
例如,在《雀之灵》作品创作过程中,肩部以及手形等应用上,比50年代的《孔雀舞》难度更大。 尤其是在舞台调度上,传统单一的调度形式也不复存在,创作人员开始在作品之中融入更多自己的理解,将多样式的舞台调度形式展示出来。
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在黄土高原,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闹秧歌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成为闹新春以及城乡群众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成大规模,一般前有彩车,主要宣传一个县或者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等,把安塞腰鼓、陕北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陕北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正以及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流传于晋北地区朔县、平鲁、神池、宁武等县一带的群众性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由于在表演时男角动作以踢为主,伴奏以鼓为主而得名。它主要在街头、广场表演,故亦有"土滩秧歌"之称。
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妇)、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擓(kuai)(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表演上的共同特点是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干,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种人物的舞姿动作非常细腻,富于表现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场子”、“小出于”中,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善于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双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剧。
东北秧歌动律介绍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快出慢落”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多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些种变化中,掌握东北秧歌一拍紧跟一拍的节奏特点和弱拍出、重拍落产生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特点的美学特征。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形成一个小弧线,前踢步:重心移动形成下弧线。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形成浪的弧线动感。 东北秧歌膝部短促,有弹性的曲伸,是各种步伐的主要动律,腰部扭动,肩部划圆是上身的主要动律。东北秧歌中手绢花和鼓的动作非常丰富,是情绪宣泄,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舞蹈表演贯穿“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其性质是民间舞蹈典型风格的动作分析及运用。体现在基本动律的训练上,(1)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2)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 (3)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上下,前后动律和八字圆动律 以基本动律为据,扩充民间舞的表演空间。将动作,道具,感情三者相结合,提高形体的表现力和表演能力。培养“以情带动”表演,并运用所学的动作,充分表现舞蹈的情节,表达内心的情感。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掌握基本动态及感情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教材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强调并注重动作的过程和发力点,重视“点”与“点”之间的“线”,增加动作的“韵”韵味。再配上一定的情感, 强弱对比鲜明,轻重缓急巧妙的动态特征,较鲜明地显示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心理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