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作者: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意义: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译文:
金溪地方有个方仲永,时代从事农业,仲永长到5岁,从来不曾见过书写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向邻居就近借来给了他。当即写了四句诗歌,自己在诗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供养父母、家庭和谐作为内容,他的诗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事物让他作诗他马上就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学习观看的地方。同乡人感到很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来款待他的父亲,还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整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人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当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已经不能相当我以前听说的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乡,再来到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人们说:“仲永的特异之处已经消失了,完全如同常人了。”
我说:“仲永之所以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既然是先天得到的,就胜过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有先天的资质,这么好的一个贤才,没有得到后天教育,变成普通人。我们没有先天的资质,本来就普通。如果我们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根: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17邑人:同乡人;
18乞:讨;
19利其然:贪图这样;
20扳:强要;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实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有天赋,比起力学而成的人要优秀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沦落为平常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结果。他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今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可以问问老师,上课好好听,我相信你会明白的!
给你几个版本
水浒传读后感1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2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梁山泊悲剧,宋江之过?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结果,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作为战无不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却断然拒绝了如同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自觉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的政治道路,带领“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义军,去残杀“僭号称王”的方腊义军,在两败俱伤的大屠杀中,遭到惨痛的失败。他们认为,如果当初宋江采纳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以梁山泊当时的实力,定能推翻宋王朝。而宋江却奴颜婢膝,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识江湖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为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由此可见,宋江乃仁义之仕,决不会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
然则为何要接受招安?我认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不仅是宋江,梁山好汉中的许多人,如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他们也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支持招安的。所以,选择招安不是宋江个人的决定,是在“三纲”思想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将梁山好汉起义的失败归罪于宋江,这是有失公允的。
梁山泊悲剧,并非宋江之过。梁山泊悲剧,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给读完了,读后感叹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读不完水浒传的不是中国人!感慨万分
水浒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等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官逼民反,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
我被里面的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武松醉酒打死猛虎等,但大家对宋江的看法便不全相同,现在我来品一品他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他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养成一种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遵守法度的习惯。宋江到梁山泊以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有人说他虚伪、玩权术,这是他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如俘获霹雳火秦明,让位卢俊义等。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宋江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宋江上梁山后,成为义军的首领。他自己说在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梁山泊的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了一个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以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起义军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热爱国家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起义军领袖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悲剧的结局。宋江带领众人征方腊以后,原本的108位好汉还剩下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再次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
宋江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水浒传读后感 3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虽然说现在仍离内行很远,不料却也看出一点门道。
鲁达何以成五台山和尚?
俗话说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的,何况象鲁达这样有命案在身凶犯?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故事,至于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刹的大和尚,不细心看还未必看得明白。
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之后便 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门县的十字街头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过的金老,金老的女儿嫁给了雁门的大财主赵员外,赵员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儿,鲁达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赵员外和五台山的关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便曾舍钱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赵员外还曾向寺里买了一个名额,寺里曾许过愿让他剃度一僧。于是,赵员外就把这名额给了鲁达,有了名额还不够,赵员外还向寺里缴纳一笔"集资费",那集资费便是赵员外带鲁达上山见智真长老时特意准备的一担"段匹礼物"。如果没有赵员外的一个名额和一担集资费,鲁达便有天大的本事也进不了五台山山门,更不会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生辰纲事发与晁盖的关系网
劫了当朝太师的生辰纲,绝对是死罪一条。作为这桩劫案的首犯,晁盖在生辰纲东窗事发之后,利用他多年精心编织的关系网居然安然逃脱,远走高飞。《水浒》虽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不过里面的108将很少是正儿八经的正宗农民,晃盖当然也不是。
晁盖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的一名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他独霸一方,在江湖上很有些名气。晁盖有很多钱,也很会花钱,他的钱绝对不会是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得,生辰纲都敢劫,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晁盖用大量的钱财精心编织了许多的关系网,而这些关系网在紧要的关头发挥了作用。先是他的把兄弟--在县衙门作事的宋江从济州府捕头何涛处获得秘捕晁盖的消息后,便立即前去通风报信,使晁盖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围捕行动中,郓城县的两位和他交往很深的,平时得了许多好处的都头朱仝、雷横更是心怀鬼胎,阳奉阴违。打前门的的雷横故意大惊小怪,高声叫嚷,暗示晁盖快逃,打后门朱仝更是不但放过了他,还特意为他指出了一条逃生之路说quot;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能安身。"关系网织到这个份上,谁还奈得他何?
宋江使梁山泊兴旺发达,宋江又把梁山泊引上绝路,真可谓成也宋江,败也宋江。应该说宋江取得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之前,还是为山寨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的,尤其是彻底抛弃了王伦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路线,广纳天下豪杰,使得山寨一片繁荣。他还常亲自下山,率领一帮弟兄冲州过府,立了不少军功,三打祝家庄、攻克高唐州,都有他的功劳。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当梁山泊英雄排定座次,宋江坐稳了法定的第一把交椅后,他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身先士卒的宋江不见了,自那以quot;一向不曾下山","每日肉山酒海,大吹大擂,与弟兄们打团儿吃酒。"而且他下山的第一件事竟是去东京赏灯,任凭"众人苦谏不住,他坚执要行。"拿着弟兄们出生入死换来的血汗钱供自己肆意挥霍。看完了灯会之后他还去逛妓院,为了会一会名妓李师师,光见面礼便花了黄金一百两。为了不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弟兄们的不满,他早就想好了一个绝妙的理由:这一切都是为了山寨的前途着想,为了让大家将来有个好的归宿。说到底,他的旅游、嫖妓都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山寨宋江真可谓是"奋不顾身"。
《水浒传》毕竟是宝藏,不时会有新发现。最近,一位著名史学教授的研究又出新成果:“《水浒》是中国第一反腐名著”。教授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直接迫害农民的是贪官污吏,是高俅一类人物。农民起来反抗,矛头直指贪官,这是理所当然。农民铲除贪官污吏,实现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反贪污、反腐败。“《水浒》虽然情节复杂纷纭,但其主题总离不开一件事———反贪污、反腐败。”端的是有一千个学者就有一千个主题。
《水浒》反腐,第一斗士该是宋大哥了。宋江“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人仗义疏财”,老太爷宋太公和胞弟宋清“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宋大哥则在郓城县衙当文书。“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宋王朝该不会实行“高薪养廉”吧?一个县衙的小文书,不知工资有多少?竟能挥金似土,不知是有灰色收入还是有其他收入?莫非黑三郎上山之前也腐败?那岂非成了以腐败反腐败了?最坚定的“反腐斗士”当推李逵,那铁牛的板斧砍起江州百姓的头颅来就如切菜,“只要杀得快活”。事情缘起乃智取生辰纲,理由非常充分:“此不义之财,取之何碍”,因为是反腐的正义行动,打劫也就不叫打劫,叫智取。
《水浒》反腐,本是古人的事,与咱何干?只是那浓浓的《水浒》气绵绵不绝:晁盖们劫生辰纲是“反腐”,今天小偷偷贪官的赃款赃物更是“反腐”了。那宋押司在政府机关干事,却一心编织关系网,哥儿们来了“终日追陪”。利用职务之便为犯罪嫌疑人、也是关系网中一哥儿们的“乡长”晁盖通风报信,指使他们脱逃,那原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庄如顺通知赖昌星快点出国好像就颇得宋江的真传。宋江杀阎婆惜之后,郓城县“公安局长”朱仝、雷横私自放走宋江,“县长”也有心为宋开脱,那浙江温岭市原市长周建国、市公安局长杨卫东与黑社会头子张畏的瓜葛,那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副市长马向东与刘涌的关系,不就与此一脉相承吗?慕绥新、庄如顺、周建国、杨卫东们,血液中就浸透了《水浒》气。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作者: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意义: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译文:
金溪地方有个方仲永,时代从事农业,仲永长到5岁,从来不曾见过书写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向邻居就近借来给了他。当即写了四句诗歌,自己在诗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供养父母、家庭和谐作为内容,他的诗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事物让他作诗他马上就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学习观看的地方。同乡人感到很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来款待他的父亲,还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整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人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当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已经不能相当我以前听说的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乡,再来到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人们说:“仲永的特异之处已经消失了,完全如同常人了。”
我说:“仲永之所以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既然是先天得到的,就胜过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有先天的资质,这么好的一个贤才,没有得到后天教育,变成普通人。我们没有先天的资质,本来就普通。如果我们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根: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17邑人:同乡人;
18乞:讨;
19利其然:贪图这样;
20扳:强要;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实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有天赋,比起力学而成的人要优秀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沦落为平常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结果。他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今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
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
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
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
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
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马骏)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说明:可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扳谒称泯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书侍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
环谒偶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
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
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
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
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
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
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
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
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
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
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
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
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
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泯然众
伤<
原因:受于人不至
五一假期,一个人没地去,只能呆在家里写东西。写着写着,忽然悲从中来,感慨自己的处境……
悲伤了一阵,还是无可奈何,处境依然悲伤,日子还要继续。
无奈,只好去搜**,电视剧,努力把自己放进去,忘记处境,忘记悲伤,便与海岩的《深牢大狱》不期而遇。
慢慢看了第一集,竟被吸引。原来主演竟是周一围。
周一围怎么会这么帅啊?
印象中我所认识的周一围,是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里的周一围,油腻,狡黠,诡诈,还有那么一点略显苍老……
同时,还是公开奚落妻子朱丹演技不行,和漂亮的女助理同喝一杯奶茶,共用一根吸管的周一围。
一查资料,吓我一跳。
原来,《我的药神》里那个演徐峥小舅子的警察,就是周一围;原来,《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个蚍蜉团首领,异域教徒龙波,就是周一围。
原来, 被章子怡夸“身上有很强大的磁场,是个爆发力和张力特别强的演员。”“希望他成为我的男主角”, 就是周一围。
原来,《演员的诞生》,摘得年度总冠军,被人奉为“演神”的,就是周一围。怪不得连性感天才舒淇都说——
“我被周一围圈粉了”
可是,这么优秀一个周一围,为何,偏偏舍弃大自己2岁的初恋女友童蕾,转身娶了大自己1岁,而且还是二婚的“老姑娘”朱丹呢?
而朱丹,也是槽点多多,创造那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骚凹瑞”, 就更不必提了。
当年在浙江卫视做主持人,成为“一姐”最红时,却突然跳槽湖南卫视,还捅出一个大娄子——
把湖南卫视短信通道,念成浙江卫视,造成巨大损失。
而童蕾,也是在离开周一围后,很是不顺。先是婚后不久,丈夫破产。她一夜之间成为第二个刘涛,替夫还债,苦不堪言,后来,又……
那么,今天,我们就说说周一围,和他初恋情人童蕾,和他的二婚老婆朱丹,他们之间的那场风花雪月。
1982年8月,当周一围出生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大山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周一围,一个名气响亮堂的大演员。
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 浙江金华,也在8月,也有一个女孩出生。不过,她在1981年,比周一围刚好大整整1岁。
同样还在浙江,另 外一个名叫童蕾的女孩,比他俩还早,在1980年1月,就已经出生在宁波。
如果说,爱情生来就是命中注定的话,那么周一围的爱情,便在他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要与这两个浙江姑娘“纸短情长”,聚散离合……
在吉首的大山里,周一围度过了他欢乐的童年。
父亲拉大提琴,母亲跳舞。所以,父母比较崇尚自由放养的教育。
于是,他和哥哥,日日逍遥,天天快活。不是他打哥哥,就是哥哥打他。或者他们一起打别的小朋友,同时,也被别的小朋友们一起打。
一次,在和小朋友玩弹弓对射时,他的眼睛不幸被射中,伤到眼神经,从此落下病根。基本看不清东西,半等于失明,好在并不影响他继续胡闹。
1990年, 8岁的周一围,命运再次被母亲改写。
这一年,母亲考入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文工团做了舞蹈编导。
结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父亲和他,还有他的哥哥,一起被母亲带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与此同时,9岁的朱丹,命运也同样被母亲改写。
原来在2年前,7岁的朱丹便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重大变故。父亲肺癌去世,她和母亲还有妹妹相依为命。
虽然母亲没日没夜工作,却挣不下3个人的一顿饱饭。
生活苦的没有尽头,一眼望去,看不到希望会在哪里露头。
幸亏,有人及时给母亲介绍了一个男人,母亲才带着她们姐妹俩改嫁。从此衣食无忧,虽然有些“受气”,但毕竟可以吃饱肚子。
童蕾,却比朱丹命好。
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学跳舞,学钢琴,让从小就漂亮的她,一点都没有浪费自己的漂亮,未来前程一片大好。
1999年,19岁的童蕾,不甘于继续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唱花旦。
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和 宋佳 、 钱泳辰 、 李姝 、胡海峰、 王勇 、 岳跃 、 孙宁芳 、许圣楠、赵思晗、杨晓溪、李松珂、马良成了同班同学。
看这名单,好像除了宋佳,没一个在后来出了名的。
而就在这一年,考大学不仅改变了童蕾的命运,也改变了朱丹的命运。并且,也即将改变与他们产生 情感 纠葛的“前后爱人”周一围的命运。
1999年,18岁的朱丹,考入浙江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戚薇,龙丹妮,以及陈赫前妻许婧等名人的学妹。
开始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向着美好的生活,稳步前进。
不过,彼时的她,还不认识一个叫林涵的帅哥。也在这所学校,与她同岁,却比她高2届。2000年,林涵进入 浙江卫视做摄像记者。
几年后,成为《我爱记歌词》制片人,接着,又 成为朱丹的第一任老公 。
而比她们年龄都小的周一围小弟弟,还在北京读高中。
因为深受父母关注性质的影响,周一围也从心底里不喜欢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可是,父母太爱他了,从小没有逼他练琴,压腿,学一门技艺。
还好,父母还给了他一张帅气英俊的脸。
于是,当演员就成了摆在周一围面前,最后的一条光明大道。
2000年,世纪之交,18岁的周一围,也迎来了他的新世纪。在经过一年“演员培训班”老师的严苛训练下,周一围顺利考入北京**学院高职班。
和后来嫁给山西那个被刺杀的钢铁大王之子李兆会的车晓,成为同班同学。和董璇 、 关悦 、崔鹏、 李东霖 、 彭心宜 等几十个本科班的同学,成为同届校友。
众所周知,高职班,可比本科班差了一大截。
不仅本科四年,高职两年,而且学习的强度,专业课的课时量也都差了一大截。毕业时,离校拿的文凭,那含金量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后来有网友发现周一围其实只是北电高职班,就在网上说——
“万万没想到!”
估计,让周一围听了,心里估计再也不敢说老婆(本科生)朱丹不行了吧。
但,不管怎么样,也还是北电这块金字招牌,让周一围感觉还是很有底气。
也许,这应该就是后来周一围吹嘘自己演技,diss老婆演技不如他的时候,很多内行人笑了的原因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帅气就是硬道理,还管什么演技啊。
当年,李亚鹏不也是毫无演技,就凭那张帅脸,就被老师硬拉着考入子的吗,所以,对于演员这一行,基本技能首先是女人要漂亮,男人要帅。
所以,当年轻帅哥周一围,遇到漂亮美女童蕾的时候,就明白什么是演技了。
而朱丹,却并不是靠漂亮吃演员这碗饭的,而是靠嘴皮子功夫,以主持人为生。后来也只是主持人生涯遭遇“滑铁卢”,才不得不转向演员。
半路出家,本身又不漂亮,所以,周一围diss她演技不行,也是真话了。
据说,周一围在上大学期间,从来不出去接戏,就一门心思趴在学校学专业。结果,还真让他逮着了一个“肥差”。
2002年,20岁的周一围从北电毕业。
被学校留下当了“台词老师”,和当年王志文一样,也是台词老师。当然,也可以和黄磊比比,反正也都是老师嘛。
这下,周一围就不用愁以后没饭吃了。
但,周一围却志不在此。演戏,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成为一个演员,成为一个好演员,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像“千面人”丹尼尔•戴•刘易斯那样伟大的演员。
刘易斯,是奥斯卡三冠王,演过美国总统林肯。
据说,为了演好林肯,刘易斯用3年时间藏起自己,不在大众面前露面,一心琢磨如何刻画角色,等他出来时,人们只知道他就是林肯。
与此同时,21岁的童蕾出演《风雨二十年》进入演艺圈,后来又演了《台湾海峡》《走过花季》《隋唐英雄传》《凤求凰》等,都默默无名。
直到2005年,在《亮剑》里演李云龙的妻子,护士“田雨”。才让人知道她的名字。
而此时在浙江传媒学院苦读的朱丹,参与拍摄《南丝路行记》。因为没钱,而绞尽脑汁和同学借钱。目的地是大理,有很多的山要爬。
2006年,24岁的周一围,终于在演过2部电视剧《奔月》《临界婚姻》,一部**《丛林无边》后,被一个天大的幸运蛋糕砸中了脑门。
《深牢大狱》的作者兼编剧海岩,创作男主刘川时,不仅走肾,也走了心。
以《永不瞑目》中的肖童作为参照,在肖童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多的性格元素,比如刘川要比肖童更倔强、成熟、更隐忍,有责任感。
“刘川比《永不瞑目》中的肖童更有人格魅力,是个谁演谁火的角儿。”
所以,在选角时,海岩特别强调,要按陆毅的标准找,一定阳光、帅气。据说,全剧1400多个镜头,没刘川的只有区区74个。
但,却被周一围给拒了。
原来,他觉得海岩选角太苛刻,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所以也就没太在意,懒得费那劲。没怎么收拾自己,面对海岩,汪俊,就简单表演了一下,完全是走过场。
“那天汪俊都没跟我说一句话,让我觉得肯定没戏,但我无所谓。”
所以,当第二天,汪俊导演请他参加他和海岩的饭局,周一围想也没想,就一口回绝了。
“嘿,这小子。”
从没被人拒绝过的海岩,反而被周一围这种满不在乎的劲,给吸引了。牛脾气上来,还非点名周一围演男主刘川不可。
然后,海岩对周一围说——
“我写的角色读者不讨厌,现在班底也不错,你要不红就赖你了。”
但有意思的是,在拍完全剧后,海岩又改口对人说——
“周一围要是不红就赖我,因为他演戏的认真程度让我非常吃惊。”
多年后,周一围已经功成名就,更加暴露了他的性格特点。
“我不会为了赶飞机而痛苦,误了就坐下一班呗。没什么事情是必须的。我是处女座,有对自己要求很高的部分,但不是这方面。
人生已经很无趣,干嘛要活得那么按部就班?我想要给自己留出失控的可能性,不想方方面面尽在掌握。恰恰是人生不在计划当中的那部分,反而比较有乐趣。”
而就在这部《深牢大狱》里,年轻帅气的周一围,和同为北电的学妹王珞丹,以及刚刚认识的童蕾,还有一个叫屈玥的大美女,开始了一段纠缠不清的爱恋。
这是戏里,而在戏外,周一围独爱童蕾。
好像两人也不得不爱,因为周一围被海岩视为贴身爱将,而童蕾也被海岩宠成了“宝贝”,非要朝着下一个孙俪 目标培养。
周一围和童蕾在戏外爱得痴情,却鲜为人知,因为两人都很低调,都把事业当做第一位。只在没人的时候,才“偷偷”爱,并且,还在筹备着幸福的婚礼。
就在周一围和童蕾卿卿我我,陷入甜蜜恋情的同时,周一围未来的正经老婆朱丹,却早已掉入幸福的婚姻(陷阱)。
原来,朱丹大学毕业后,也进入浙江卫视。却因为长得有点“不正经”,天生嘴巴上翘,面带喜色。并且,思想也常常“不正经”。
在节目中用绍兴话播报天气预报,在卫视团拜会模仿刘德华。
被领导发现她身上的 娱乐 细胞,从而转岗到 娱乐 主持人,进入《我爱记歌词》等节目,命中注定遇上“师哥”林涵。
虽然,彼时彼此都有女朋友,男朋友,但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两人越来越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终于各自与彼时的女朋友,男朋友分手。
“ 朋友说,你们都好成这样了,还不如结婚算了。咦,想想也对啊。就这样去登记了。 ”
婚后的两人, 同一个单位,同一间办公室,而且办公桌也是同一个方向,紧紧相连。人们都说他们会腻,可是朱丹却说——
“别看我们的办公桌挨得那么近,更多的时候,旁边的那个位置是空的。经常是一个刚下飞机,另一个又要准备登机。”
两人在一起,别人都说他们幸福,他们自己也说自己幸福。
可是,真不知命运他老人家到底是怎么安排人间姻缘的,2007年,两人突然分居了。然后,在2008年,就传出两人离婚的消息。
2008年4月,27岁的朱丹,离婚后的朱丹,与39岁的歌手陶喆,同游西湖的亲密照被曝光。被人猜测,朱丹出轨,就是因为陶喆“插足”才和深爱她的林涵离婚的。
因为 朱丹给陶喆写过一条内容很暧昧的短信,不小心按错了接收对象,竟然发给林涵……
“我跟他(陶喆)什么都没有,要真有什么,我们为什么选择大白天去游西湖?”
对于自己失败的婚姻,朱丹说——
“当时我迅速蹿红,而同在一个单位的他感到了压力。我曾经想过为他放弃事业,甚至去报考了公务员,但是他觉得,如果我为了他放弃工作,会带给他更大的负担。
于是他放了我,也放了自己。”
而朱丹和林涵曾经的情话也曝光出来,读过的人,心情不甚唏嘘。
林涵:碰到朱丹这样能让我喜欢的人真不容易。我所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她开心。
朱丹:我给老公打满分,他实在是太好了!不过,为了让他有上升空间,那就打80分吧。
林涵:我很享受“朱丹的老公”这个称呼。除了朱丹,没有别的女孩能再吸引我了。
朱丹:结婚的时候,只知道他人好,体贴、心细。结婚后,才发现,他原来也是挺帅的。
林涵: 我们会一直相伴着往前走的。一直到老。
……
这件绯闻,不仅没让朱丹倒下,反而让她名气大涨,浙江卫视竟然还破天荒地从她身上,启动主持人经纪制管理——
“允许”朱丹拍**、演电视、接代言,并为其配备专属经纪人、助理、化妆师。
也许是物极必反,红极必黑。
突然,2012年,正当红的朱丹,从浙江卫视辞职,加盟湖南卫视。在一次主持时,错将湖南卫视短信通道,念成浙江卫视。
这事很严重,是一次重大的事故。据说,让湖南卫视损失上百万。
2013年,31岁的周一围,接了一部戏《绣春刀》。
这戏,路阳 执导,周一围演 丁修,朱丹演魏忠贤义女魏廷。张震 、 刘诗诗 、 王千源 、 李东学 、 聂远 、叶青等一干明星悉数出场。
没演过什么戏,又不是科班出身的朱丹,总是练不好一场武戏,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试。
武指都在旁边看累了,说,“丹姐,你歇歇吧。”
“不行,再试一次!”
结果试了无数次,还是不行。朱丹突然当着众人,哇哇大哭。
周一围一时不忍,便上前指导,结果,指导来指导去,最后竟被朱丹给缠上了。一来二去,周一围只好请朱丹去看**,吃饭,轧马路……
彼时的周一围,已经和童蕾分手2年。和朱丹都恰好在“空窗期”。所以,不能说是干柴烈火,也起码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吧。
因此,两人好上了,也属正常。
2013年6月25日,32岁的朱丹,牵手31岁的周一围,依偎缠绵轧马路,忘情激吻,恋情被唐人曝光。
“遥望终有时,你已近眼前。”
2014年2月14日,朱丹和周一围,更进一步,推出了情人节情侣写真,身着同款牛仔情侣装,举手投足,张牙舞爪,尽显热恋情欲。
而到了9月,周一围的前女友童蕾,则在《半路父子》发布会上,首次承认已经结婚生女,女儿名字叫周千禾。
竟然也姓周?
绕了半天,还是嫁给了姓周的,老公是一上市 科技 公司董事长,名叫周旭辉。
可惜的是,童蕾的命没有朱丹的好。几年后,老公的公司破产,因为难以偿还巨额债务,被列为失信人员,成了“老赖”。
和今天的李亚鹏一个样。
童蕾,不得不和老公一起还债。努力的样子,完完全全成了第二个刘涛。
2017年,36岁的朱丹,和35岁的周一围,正式领证结婚,并在当年生下女儿,又在3年后生下儿子。
幸福滴不得了。
而周一围,却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不轨”言行,引发全网diss……
2018年1月,《演员的诞生》总决赛。
周一围、翟天临、蓝盈莹、舒畅、凌潇肃、杨玏,六强巅峰对决。最终周一围的表演惊艳四座,以高票问鼎冠军宝座。
朱丹二话没说,偷偷冲上了舞台。
“我从他身后拥抱了他,说:特别棒…他吓了一跳,他回头看我,笑了,我看到满眼的疲惫。”
而同样在2018年,周一围和女助理共用一根吸管,登上热搜。
正当众人都搬好小凳,准备好好嘲笑朱丹周一围,狠狠看他们笑话的时候,朱丹却发文回怼——
“媒体那么不遗余力地把周先生往‘坏男人’的人设上推,我只想问:树立出一个坏男人,到底对这个 社会 ,对大家,有什么益处呢?
媒体是不是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并且还告诉大家,那个女助理,是自家人,是妹妹,不是外人。
然鹅,别看朱丹实力宠夫,周一围却并没有投桃报李。
而是在鲁豫问他:“他和朱丹同为演员,会轮流照顾孩子。让另一半去拍戏吗?”的时候。周一围却肯定地说——
“好像她的拍戏就是拍戏一样,她的拍戏,不是我标准意义上的拍戏。”
接着又补一刀——
“伤人吗?但就是这么回事。”
许多网友抓住周一围这句话,再加上周一围平时基本不晒妻,不秀恩爱的种种“劣迹”。开始全网diss周一围。
比如,雷佳音,也很少晒妻。但总找机会夸赞妻子。还说——
“她是我这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虽然,他也曾被曝和最近很火的鬼才导演陈思成老婆佟丽娅,嘴对嘴同喝一杯可乐。
还有黄磊,简直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在夸老婆孙莉,说什么——
“他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放弃了自己最热爱的演艺事业,全身心投入家庭中要比我们辛苦得多。”
还为了正大光明宠妻,发明创造出一套歪词——
“我非常反对夫妻变亲人,亲人就是亲人,比如我妈是亲人,我闺女是亲人,但我的老婆就是我的情人,爱人。”
“女强男弱”的典型代表,张晋在领奖台上,公开说——
可是,偏偏周一围就是不这样。你说气人不气人。
连李诞这“家伙”都“挑拨”朱丹,说她跟周一围在一起靠的是卑微和无知,所以,就是“卑微丹”。
可惜,也没见你李诞夸过老婆啊。
倒是见过你李诞深夜在酒吧和美女共舞,共饮,还被美女搂肩拍头,一副“欢喜佛”的样子,享受极了。
而朱丹以前就比周一围红,擅长的也是主持而非演戏。
虽然她热爱演戏,但人终究有才华一说。周一围最了解朱丹,所以才敢那样说,不虚伪,很真实,说明两人是真正尊重,反而不累,婚姻可以长久。
不像某些夫妻,其实那些恩爱,都是秀给观众看的,否则,怎么会有李小璐和贾乃亮,王宝强和马蓉,陈羽凡和白百何……
一旦哪一天“东窗事发”,被人撕下面具,才发现原来他们竟然都不穿“内裤”。
在一起时,秀恩爱也罢,不秀恩爱也罢,都并不影响婚姻的实际质量。
最怕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一天不在一起了,不要互相谩骂就是手下留情了。
——END
本文为“夏说而已”原创文章,感谢您转发,点赞,点评。洗稿,抄袭,擅自转载,必究!来自网络,若侵联删。
关注 每天吃瓜不已……
先不说小S女儿,先说小S三姐妹:徐熙娣,徐熙媛,徐熙娴心酸往事
要损招啊?哥们胆儿大吧?胆大就好说,反正不会被开除,只要不出案子,图个乐呵就行啦!
1:广告宣传,打印的A4纸,在校内校外张贴"小广告"宣扬对校方的抗议,勇敢指出他们的"滔天罪行",或对某个冒牌老师小警告或者小玩笑(要有分寸昂,别把人逼急了,万一人家自杀了…嗖~冷冷阴风)
2:当场质疑,用语言勇敢挑战"权威",维护正义,让他们知道这些学生可不是萝卜白菜,我们是有思想的生物,不能无视我们的存在,欺骗我们的青春!
3:组织群众,要知道群众的力量是强大可怕的,要有同心协力的一帮哥们儿力挺这件伟大的事业,晚上锣鼓震天,喊个领导者的名字,让他知道孩子们不满孩子们有意见孩子们委屈着呢!
4:损坏公物,这是最损的一招,最后用。前提是在我们一系列的警告毫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做为最后的杀手锏,让他们知道欺骗我们这些单纯的孩子的下场,让他们为自己不负责人而耽误了我们的青春付出应有的代价!最好招来记者,把这件事的原委全部报道一下,用来告诫社会上还在萌芽中的想打祖国未来接班人鬼主意的小人:别仗着自己年龄大就想欺负我们小辈儿的!
祖国啊!高官大人们啊!要把我们的未来铭记在心坎里头!
就是他们在桃园结义,详细看资料: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结义
掌故轶闻: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历史上有没有桃园三结义
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
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 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以三国故事 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已有四十多种,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对《三国演义》的成书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专门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戏,情节与《平话》又有不同,写关羽杀了趁乱图谋立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阳,一日到张飞的肉店买肉下酒,屠刀却被张飞事先用千斤巨石压住。关羽搬动巨石,让张飞钦佩不已。张飞往客店相访,先拜关羽为兄,后又遇见刘备,见他容貌堂堂,有富贵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与关羽共拜备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汉室。
�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三国演义》写桃园结义,可能根据民间传说,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可能还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演义》作者罗贯中,据鲁迅考定,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有说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说他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说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乱世,阅历丰富。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他现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写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并参加编写了《水浒传》,这些小说戏曲作品,都以乱世英雄事迹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抱负应当有关系。《三国演义》的大量描写,首先是对桃园结义的描写,也应与他的这种经历有关。
从《三国演义》全书的艺术构思来说,写桃园三结义,既引出全书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书将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忠义主题,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义》开篇就写桃园结义的一个缘由。
一家之言
『煮酒论史』 『野史乱弹』刘备才是借刀杀关羽的真凶
最近一本名叫《诸葛亮的真面目: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的书相当火爆,作者朱子彦在书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关羽的死是诸葛亮造成的。他认为,就是因为关羽在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直到走麦城的过程中,诸葛亮未发一兵一卒,袖手旁观,这才造成了关羽最终的失败和掉了脑袋。
而在作者朱子彦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孙权的刀来杀关羽,原因就是关羽的地位太高,和刘备的关系太近,所以一旦刘备死了,诸葛亮手里可能就没权了。
虽然阿元也并不认为诸葛亮特别的高尚,虽然阿元并不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忠臣的榜样,但阿元更不同意把关羽的死,强加在诸葛亮身上。
说关羽的死不是诸葛亮干的第一个理由是,即便是诸葛亮看出来关羽是他权力争夺中的第一大障碍,他也没有能力把借刀杀关羽。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诸葛亮投靠了刘备之后,并不向〈三国演义〉里头写得那样,一开始就手握大权。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到了刘备那里之后,虽然和刘备处得不错,让刘备感觉到如鱼得水,但刘备并没有给他任个什么官,还是白丁一个。到了赤壁之战后(公元208年),才给了诸葛亮一个杂号将:“亮为军师中郎将”,而且也不是全面负责的人,仅仅是管制荆州的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征调这三郡的赋税,用来扩充军中的粮饷。等到了刘备拿下益州之后,给诸葛亮的也不过是军师将军,秩二千石,相当于东汉的太守,也就是市长级别的一个官。
等刘备称汉中王了,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都是位次三公,比诸葛亮都差不多。而且当时,刘备更信任的人是法正。在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各种军政大事,诸葛亮都靠不上边。象决计入蜀和攻打刘璋,是法正、庞统出的主意。而攻占汉中,也是法正和刘备一块干的,和诸葛亮也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并没有太大的权利,也不大受刘备的信任。象关羽死后,刘备要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大家伙儿觉得这事没把握啊,就劝刘备别干了,刘备是一概不听。这个时候,诸葛亮说的是啥呢?“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意思是啥呢,这法正还活着就好了,因为只有法正的话,刘备才会听。
还有,当时刘备“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意思是法正同志官很大不说,而且身兼内外要职,得到了刘备的绝对信任。
所以呢,当时的法正也不把人放在眼里,对“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也就是说,把以前得罪过法正的人,哪怕你只是斜楞了他一眼,都报复了个遍。而对此,亮也啥招没有。“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意思是啥呢,法正,也就是法孝直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我能拿他有啥招呢?
这些情况,都说明,当时的军政大权,都牢牢地控制在刘备自各儿的手里,能说上话的,只有一个法正。而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刘备把他定位在一个内政人才上,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后勤部长。你说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有权力派兵去救关羽吗?他又有什么能力借刀杀关羽呢?
再说了,当时在权力争取的道路上,对诸葛亮阻碍最大的,是法正而不是关羽。当时,“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三国志法正传》),也就是汉中王的宫廷秘书长,还兼着个将军。而这时候的诸葛亮不过是军师将军,地位也就是个差不多。从这种情况来看,法正如果后来不死,当丞相的可能性比诸葛亮还大,应该是诸葛亮权力之争上的第一块绊脚石。如果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坏,想把阻拦他前进的石头都搬掉的话,也要先搬法正才对。
而且关羽再怎么样,不过是个武将,岁数也和刘备差不多,你知道他们谁死到谁前边呢?所以作者朱子彦的说法,也有把诸葛亮神化的可能性。
到关羽是个武将而在作者朱子彦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孙权的刀来杀关羽,原因就是关羽的地位太高,和刘备的关系太近,所以一旦刘备死了,诸葛亮手里可能就没权了。
但关羽的死也确实特别的奇怪。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只有一个兵力不足的关羽在孤军奋战,直到走麦城,掉了脑袋了,也没有盼来一兵一卒。而刘备呢,对这二弟是不闻不问,袖手旁观,好像没事人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有人要借刀杀关羽吗?
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个人不是诸葛亮,而应该是刘备。
听了阿元这个结论,可能所有的人都要跳起来,说阿元在瞎扯蛋。这刘备和关羽是兄弟啊,关系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咋可能借刀杀关羽呢?这不是胡说八道是啥呢?
首先刘备和关羽并不是结义兄弟。成为千古以来义气典范的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瞎编的,在历史上压根就没这么一回事。第二,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也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好。象在徐州的时候,关羽就背叛过刘备,而且也不象〈三国演义〉里说的,有甘糜二夫人和有条件投降的说法。在〈三国志-关羽传〉里是这么说的,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在〈三国志-太祖传〉里说的是“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而且,在孙权最后把关羽抓起来之后,关羽也是要投降的。蜀记曰:“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意思是关羽给抓起来之后,关羽是想投降的,要不就没有权欲活羽以敌刘曹。要是人家连投降都愿意,你怎么能够让他活着来对抗曹操呢?
这些事情证明,关羽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是个顶天立地,豪气冲天的大丈夫,而是和吕布差不多,一看打不过,立马就乖乖的投降。
而且因为关羽骄于士大夫,也就是看不起有文化的,所以在诸葛亮刚投奔刘备的时候,还和刘备发生过一次矛盾。他看刘备和关羽关系太好了,心里就打翻了醋坛子,撺楞张飞一起找刘备提意见去了。“于是(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意思是啥呢,对于刘备对诸葛亮太好了,关羽和张飞都不高兴了,说我们都跟你这么长时间了,你咋对个新人这么好呢?刘备赶紧劝了半天,关羽这才不唠叨了。
而且关羽是相当的骄傲,在刘备集团里,是谁也不服,估计连刘备都不一定放眼里。这一点,从关羽要杀糜芳,也就是刘备的小舅子可以看得出来。从刘备收了马超之后可以看得出来。刘备收了马超之后,关羽马上就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意思是马超是啥人啊,可以和谁相比啊?诸葛亮知道羽小心眼啊,就写信告诉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马超也就武艺好点,和黥布、彭越啥的差不多,和张飞一起打打仗还可以,但和你关羽咋能比呢?
至于说诸葛亮,关羽也没有当回事。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制定的,刘备同意的国策,但到了关羽那里就变了味道了。当孙权要和他联姻的时候,关羽骂孙权是猪,这实际上已经和东吴公开决裂。
还有,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关羽还因为骄傲,还和刘备直接起了冲突。当时,刘备想用黄忠当后将军,和关羽并列。关羽不干了,这个官我不当了。
对于这一点,《三国志·费诗传》是这么写的:“刘备“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关羽的不肯受拜,实际上是对刘备的公然对抗。当时可是封建社会,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你这么和你的主子对着干,是不是不想活了呢?
不仅如此,在这之后,关羽和刘备的对抗开始升级。这个新的对抗就是,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和刘备对抗的理由是,在所有的,你能找到的历史书里,没有一条证据能证明,这襄樊战役是刘备想打的。
那么刘备没有下命令,曹操也没有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关羽为什么要对曹操动手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关羽没有任何的功劳。
关羽在襄樊战役之前,在战争中唯一建立的功劳就是杀了文丑,还是给曹操杀的,其它的打的全是败仗。你说看着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在伐刘璋、灭汉中的战争中功劳不断,你说心高气傲的关羽受得了吗?先是来个孔明,就如鱼得水,来个黄忠,平起平坐。再混下去关羽一点面子也没有了。所以关羽要打。
第二,可能是持宠而骄。觉得和刘备不是外人,咱俩谁跟谁啊,你的不就是我的吗?这种思想在关羽伸手要官的时候,已经表现出来了,我是你的兄弟啊,你咋能给我个那么点的官呢?咋也得给我个一字并肩王啊。就因为没有把刘备当外人,所以关羽就把自个儿当刘备了,所以一不请示二不汇报,对着曹操是伸手就打。
第三,关羽可能想当荆州王。这个猜测胆子大了点,但刘备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兵就是草头王。关羽可能一下子发现,自个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荆州一个人说了算啊,就跟韩信打下了齐国之后差不多,觉得自个儿这么大的能耐,咋不也得封个王呢?于是和韩信的表现也差不多,韩信是你不封我王,我就按兵不动,关羽呢,是想把整个荆州打下来,我给你整个既成事实,看你刘备怎么办。你要还不封我,我干脆把你也灭了就完了。
这一点,还有个证据,就是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之后,因为糜芳,也就是是刘备的小舅子,运粮不力,也要杀,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不是大不敬呢?
但不管关羽是咋想的,他不请示就出兵,在刘备眼里就算不是造反,差不多也是叛逆了。这不仅仅是刘备会这么想,任何一个主子都会这么想。当年曹操有一次去打仗的时候,大将于因为后边有追兵,所以没有请示曹操就先结阵,结果马上就有人打小报告,说于禁要造反。那你关羽不打个招呼就出动大军,这不是谋逆又是啥呢?
再说了,就算刘备相信关羽不会造反,但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大将留在手里,早晚不是个祸害吗?你关羽不接受前将军的封号,已经叫刘备没面子了,你又使这么一回,叫刘备把脸往哪里搁呢?而且,自个儿都整不明白这个兄弟了,刘备百年之后,他儿子刘禅能控制住关羽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正是上边这些原因,让刘备在关羽私自出兵,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好像没事人似的站在一边。关羽打胜了,也不表扬奖励;你打败了,我也不出兵救你。
可能有人说了,刘备咋就一点不讲兄弟感情呢?这可能是关羽把兄弟之情太当回事了。对于皇帝,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家来说,利益决定一切。他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对于自己的亲骨肉,刘备都扔过两次了,(一次在丢徐州的时候,一次在长坂坡)他能对你个外人讲感情吗?关羽可能已经忘了,他和刘备之所以关系好,一是因为刘备手里没人,用得着他;二呢是因为当年刘备坐着,他就得站着;刘备站着,他就得撅着。这刘备当个小官时都这么能装,当了王之后可能惯着你吗?
所以,在刘备的心里,可能早就藏着要杀关羽的心思了。所以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虽然既没有请示,也没汇报,但我也不管你,看你折腾到啥时候。
而刘备之所以这么沉得住气,原因是关羽的部队并不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次调兵入蜀,荆州的军队不过才三万人。以三万人的力量,挑战曹操,刘备用脚脖子也能想得出来,关羽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而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关羽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之后,终于发现,自个儿是一脚踢到铁板上了。
曹操不仅调集了徐晃、张辽的部队对关羽进行进攻,还亲自出马,率十万大军在后边坐镇。这个时候,关羽想到的调驻守荆州的部队。现在的许多人都把关羽的死赖到吕蒙和陆逊的身上。而实际上,即使东吴不出兵,关羽的下场也只能是失败,当然时间可能长一点,而荆州也可能落入曹操的手里。而这个是东吴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孙权不在顾忌和刘备的联盟,在关羽失败的命运上加了一根稻草。
而这个时候,关羽兵力不足的问题,也暴露了想杀他的人是刘备。在关羽进攻势头猛烈,但兵力不足,蜀中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为什么不出兵帮一把呢?合理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备不肯点这个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关羽先是把驻守荆州的部门划拉了一遍,然后又向刘封、孟达求救。为什么不向刘备求救呢?因为关羽私自出兵之后,刘备的态度已经让关羽明白,他的这个大哥已经不想要他了。
而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以刘封、孟达不发援军为由头,杀了刘封,不过是装个样子而已。何况杀了刘封,还对刘禅能巩固地位,大有好处。
但虽然我们说是刘备借曹操、孙权的刀杀了关羽,但实际上,杀了关羽的,还是他的性格。如果关羽不是刚愎自用,如果关羽不是骄傲自大,换句话说关羽如果不穷得瑟,老老实实地当自个儿的前将军,这一切将都不会发生,而且历史都有可能为之改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