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六-3足太阴脾经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六-3足太阴脾经,第1张

脾脏位于中焦,对饮食具有消化、吸收及输布的功能,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性喜燥恶湿。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足太阴经属脾络胃,所以脾与胃相表里。

(1) 脾脏的解剖 :

古代的解剖学认为脾脏居于腹中,重二斤三两。在脊背的第十一椎,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第十胸椎处。它和胃以膜相连,并在胃的左上方。脾的形状象马蹄形。至于脾的颜色,古代的解剖学也有过描述,即是“马肝亦紫”。关于脾在中医解剖学中的各种记载,基本上与现代解剖学上的脾所指相同。

(2) 脾脏的生理

脾脏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藏意等方面。脾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水液的代谢功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分述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是指脾消化饮食,收营养,输布津液等作用。“运”有运动、运送的意思。“化”有变化的意思。在水谷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是人体内消化水谷,转化五味,排泄糟粕的器官,但是在这个消化、吸收、转运、排泄的系统唯有脾是属于脏,所以在消化器官中它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脾胃者,仓廪之官。” 古人把脾比作管理仓库,供应给养的官。

其一,是指表现在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和运输过程的描述。因为脾可以帮助胃消化饮食。水谷入胃里,在胃中只起到受纳和初步消化的作用,此时的水谷不能变成为人体所能够吸收的形式,只有在脾阳的气化作用下,才能把水谷精气游溢或分离出来,被分离出来的精微之气,通过脾吸收到体内,然后又在脾气的升清作用下,使精微之气!归于肺,而输送到全身。所以脾在运化水谷精微中起着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变化,并分离出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形式,同时也超着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并转输到全身的作用。因此胎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天起,脾脏就肩负着重大的史命,即人要靠脾来提供各种营养物质赖以生存。也就是说人体的脏腑、四肢百骸及皮肉筋骨所需要的营养和气、血、津液等物质生成所需要的供养,部不能离开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故称脾为后天之本,这也说明了脾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其二,是指 表现在运化水液方面 :运化水液是说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维持休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在脾气的升散作用下,还把含水分的营养物质即津液运送到周身的各个组织中去,以滋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再把代谢后人体已不需要的水液,下输到肾,由膀胱排出体外。脾通过运化水湿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这样既保证体内各组织所需要的水液的濡润,也不致于有多余的水液在体内滞留,从而维持了人体内水的平衡。所以脾和体内组织中水分的吸收、输布及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脾主运化,无论是运化水谷精微还是运化水液,都是由脾气的升清作用来完成的。脾主升清是说脾气有促使清气升散的作用,实际是对脾的吸收功能的一种描述,也是脾脏气化功能的表现形式。

首先谈一下脾是气的生化之源的问题。

脾在五行中属土,古人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发万物的根本。从人体来看,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正是胸中的宗气和人身的真气,在生成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而脾为气的生成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所以脾是气的生化之源。其次再谈一下脾是血的生化之源的问题。因为血是由营转化而来的,而营气是来源于脾所生化的水谷精微之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 认为:水谷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以后,其精微之气在上焦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以营养周身,这独行于经隧的精微之气就是营气。这实际上就指出了营气是出于中焦,是脾主运化产生的物质。因此营气化生的多或少,会直接影响血生成的足与不足。脾为血液的生成提供了原料的基地。

临床中脾阴虚者,因不能滋生血脉而造成血不足者多见,这说明脾和血的关系密切是血的生化之源。由于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得到营养的源泉,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而且脾气还具有统血液,使血液能够循经而行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亵血。”“亵血”是指脾有裹护血液的作用,后世称谓“脾统血”。“统”有统摄、控制的意思。血液的循经运行之所以不溢出经脉之外,全赖脾气的统摄。因为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所摄,因此脾有维持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的作用。所以《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血在经脉之中上下运行,是依赖脾气的升清作用,脾阳虚就不能统摄血液,而使血液溢散于脉外,而出现种种出血的病证”。临床上遇到脾不统血,血不归经的血症,经常釆取引血归脾或升提脾阳,温运脾阳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脾统血的意义。

脾藏意是说脾的功能和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之间有联系。《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脾藏营,营舍意”就是“脾藏意”的意思。“意”是在心支配外物时,所留下的记忆。因此它是能使人知道怎样适应寒温和调节喜怒的一种思维活动。古人将脾脏比作谏议之官,就说明脾对事物有思虑的作用。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脾伤则意也会受伤,意伤则会使人精神烦闷,记忆力衰退。所以脾藏意不仅说明脾具有对事物的考虑和记忆,对适应外界环境,调节人的情方而的生理功能。而且说明“意”是赖脾阴以滋养,赖脾阳以盛。只有脾脏的精气睚盛,人的记忆力才强健。这就“脾藏意”的生理功能的意义

(1) 足太阴经的循行 :脾的经脉叫足太阴经。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隐白穴处,沿着大趾内侧的赤白肉际循行,过大趾本节后的半圆骨,上行到内踝的前面,再向上循行,经过小腿肚,沿着胫骨的后面循行,和足厥阴经相交后行于足厥阴经的前面,接着沿膝、股部内侧的前缘上行,进行腹部,与脾相连并联络胃腑,然后上行通过横膈,挟食管两旁循行到舌根部,此脉散于舌下而终。

它的一条支脉,又从胃上行,通过横膈,流注到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 足太阴经的生理 :足太阴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脾脏的气血,联系并濡养与脾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因为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的趾端,上行入腹以后属脾,所以它以通行脾脏的血气为主。因此《灵枢·经脉篇》有“脾足太阴之脉”的说法。即指出脾与足太阴经的生理关系。另外,足太阴经也维系了脾脏的正常生理活动。足太阴经属脾。它的别行支脉注入心中,因此脾的游溢精气,把水谷精微之气及津液上输于肺,营气上注于心的功能活动,都离不开足太阴经的运送作用。另外水湿的运化,也不能离开足太阴经的行,所以足太阴经维持了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足太阴经的循行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到脾脏的运化功能及生化气血的功能。还可能造成血溢于外而出现便血、经血淋漓或血崩等病症。因此足太阴经脉是维系脾脏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之一。

足太阴经维系并濡养与脾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足太阴经循行在下肢内侧的前方部位,并联络着口、唇、舌、咽等组织器官,因此它通行的脾脏的血气,相继被送到这些地方,使四肢、肌肉、口、舌等都能得到脾的血气的直接濡养。从而完成它们各自的生理活动,如四肢运动灵活有力,肌肉健壮,口的开合正常等等。如果足太阴经的经气上逆而不能正常运行,那些与脾有密切联系的组织器官就会失于脾的血气濡养,而岀现四肢痿废无力、肌肉娄缩、舌痛、足大趾屈伸不利等病症。

总之,足太经脉以运行脾的血气为主,并联络和濡养着脾脏及其所属的组织器官,使它们能够完成各自的正常工作。但是足太阴经还需要依赖脾的血气的濡养,才能够正常的运行并发挥它联络脾与各个组织的作用。

(1) 脾与肌肉的关系 :脾主肌肉是指能主导肌肉组织的生理活动因为肌肉的生长和发达丰满,主要是依赖于水谷精微的滋润和濡养,而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所以脾的运化机能正常,那肌肉的营养就充足,肌肉则丰满、润泽。如果脾的运化机能衮弱,那肌肉的营养就不足,肌肉则消瘦而无泽。因此有“脾主身之肌肉”的说法。临床中如肌肉痿软、眼脸下垂不举等病症都是和脾气的虚弱有关,说明脾主肌肉在临床中是有实际意义的。

(2) 脾与四肢的关系 :牌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就是说人体的气用于外;集中表现在四肢的活动方面。因此四肢的运动是依赖胃中阳气的作用,但是此阳气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输送到四肢。因为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消化还不能直接使水谷的精微输送到四肢,只有经过脾的吸收、输布,才能使这些营养物质传到四肢的肌肉、筋骨等处,四肢才能够动作。所以说“脾主四肢”。如果脾气足,那么四肢健壮,动作灵活有力。如果脾气虚弱,则“四肢不收”,轻者手足运动不灵活,重者不能行步,身体沉重。

(3) 脾与口、唇的关系: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口”是水谷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唇和口是连着的。环唇的边缘叫四白,四白以内为唇,所以口唇与口一样和脾的联系密切。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时,则口唇能得到脾的血气的滋养而表现出红润光泽。当脾的运化功能衰弱时,那口唇就失去了脾的血气的滋养而表现出苍白、枯萎不润泽。如果脾脏有热,那就会出现口唇紫色而发干。如果脾气衰竭,那鼻唇沟就平了,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唇反人中满。因此脾的血气之精华表现在唇上,并营养口、唇、舌等组织。但同时唇的光泽、颜色的变化及功能的变化,还可以反应出脾的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所以有“口唇者,脾之官”的说法。

另外脾气通于口,脾的经脉之气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唇与舌对饮食物的味道有品尝的作用。而且舌与唇都是肌肉组织,所以它们一方面得到脾的血气的濡养,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脾功能的正常与否。如果脾的功能正常,那人的食欲就旺盛,想吃东西并且吃得很香,口味正常。如果脾的功能失常,那人就会出现不欲饮食,口淡乏味的情况。因此说通过口、唇、舌可以考察脾的功能正常与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足太阴经是脾与肌肉、四肢、口唇等组织器官的联络系统。如果没有足太阴经的联系作用,脾与四肢肌肉、唇、口等组织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小的有机整体,脾的血气就不会输送到这些组织器官中去,四肢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不用”的病症。肌肉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消瘦娄缩的病症。口唇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饮食失常等病症。脾的运化水谷、统摄血液等生理功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无论是脾还是其它的组织器官都不能发挥它们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威胁着人体的健康。只有足太阴经这个中间的媒介正常的工作着,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它们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任务。

附:胰(脺cuī古同“脆”)

脺即是胰脏。《内经》无胰脏的记载。

《难经》在论述脾脏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记载:《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有散膏半斤”。此散膏即是胰脏。说明胰的位置是附于脾中。

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猪胰作药。

到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胰,他说:“颐音夷,亦作胰”。“生在两肾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赖之,故称之颐。”他认为胰即“命门,是三焦的发源地。清代的王清任仍把胰当作脾。后世对于胰和脾亦混为一谈。以上是历代对胰的认识。

肩周炎特效方法

下面是我搜集汇总的肩周炎特效疗法,当然并不全面,只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个人经验汇总。

1奇穴---一针治愈肩周炎

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进针点位于内关上八寸,左右各一祖传的非常有效

2条山穴治肩周炎:一针海外扬名

92年,到新加坡的朋友家,正赶上朋友的大姨子来访她当时提到自己患肩周炎多年西医治疗不见成效我问她愿不愿意试一试针灸疗法她非常好奇,表示愿意试一试我让她抬高右臂看看她只抬到前胸上下就抬不上去了我当即取出一支六寸长的毫针,在她患侧腿上的条山穴刺进去由于针感强烈,病人大叫一声我让她再抬臂试试,她一下就抬到头顶部位在场的一片惊呼:神了!

条山穴既条口穴透承山,一针两穴

为什么条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条口和承山一属足阳明胃经,一属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在肩部的走向路过缺盆而络督脉的大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肩部两穴经气上行同交于肩,所以治疗肩周炎有奇效

从古人的著作中也可发现,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重要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功能运动的基本形式,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这样在治疗上就构成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凡是通过药物针灸下取以治疗上部病证,上取以治疗下部病症的方法都属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之列它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经络脏腑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不同于通常按疾病部位而因势利导的方法

3肩周炎奇效穴

肩周炎病程较长虽可自愈但患者痛苦难当我治疗此病单取一穴我给命名为 肩周炎穴<自创>此穴位于足三里下15寸病人仰卧位 取三寸针同侧取穴 针尖在胫腓骨之间游离滞针术捻针10分,以针感传至足底过电感为最佳, 嘱患者活动患肩 留针30分在患肩做些放松手法 基本一次就可痊愈

我临床使用很久了效果奇佳各位同人不妨试试另外此穴还对各种腰痛有很好得了效,只是手法稍有变动,治腰痛针尖向上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试试吧各位

4介绍本人多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一经验方法

现介绍本人多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一经验方法,虽不为我所创,但用之临床,其效确如创制者所言甚佳,我并在“百度”中搜索相关内容尚未发现有此报道

辽宁王艳春以临床摸索发现的肩陵穴[阴陵泉穴下九分处],治疗肩周炎有效率100%,治愈率967%首创效著前无记述,后有先赞奖美国有《屯间报》香港之《明报》均有报道,曾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其法是:捻转提插,得气为要,活动关节最佳;以左治右,上病下取

个人体会:该法用于肩周炎初起者效果更好,轻者一次,重者不过三次,我一般留针15~30分钟,但必须配合活动患处关节有时遇有复发或顽固者,配合经验方肩周炎药酒方服用月余效果均很好

5肩胛部疼痛--速效治疗法

近期连续治疗六位肩胛部疼痛的患者,效果非常好,整理出来,请同道老师评议

一位患者疼痛四个多月,吃药,针刺,贴膏,拔罐不见好转,一位患者疼痛两年多,诸法皆治未能奏效,四位急性发作第二天治疗,其中一位到医院拍片诊断为颈椎增生,经医院医生在颈部推按治疗,疼痛加剧,导致颈不能活动我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按患侧胸前与肩胛对应部位的痛点,找到特痛点按5-10分钟;

2,按健侧尺泽穴5-10分钟

效果:点按胸前痛点,点到痛止(从阴引阳,不知对不对)尺泽属肺经,主气主节(我的理解)

急性发作患者均两次治愈,四个月患者三次治愈,两年患者五次不再疼痛(治后疼痛发作均较以前大大减轻)

6、阳陵泉痛点治肩周

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很多,有的方法我亲自试用过,确实有很神奇之处!比如在对侧下找阳陵泉的压痛点,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病痛立减8成,这个实例是2周前刚治疗的一患肩周炎1年之久的病人,3次彻底治愈!

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穴,效验之果取此意吧,无论怎样治疗只要能更快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就是好方法

7、治疗肩痛的经验用穴

对于肩痛,个人喜欢使用对侧外踝直下的赤白肉际处,直刺05-1寸,再在同侧根据疼痛的部位加一针牵引针,比如太阳部位疼痛加后溪、太阴部位疼痛加鱼际、阳明部位加二间、少阳加中渚。疼痛时间久的可以加健侧董氏奇穴肾关(阴陵泉下2。5寸),针1-2寸。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肩,一般一次就可以见效。据本人观察,效果优于肩痛穴和条山穴,请朋友们试一试。

8、综合治疗肩周炎-----肩周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

1:肩三针加艾条温灸

2:TDP烤患处

3:推拿治疗

4:中药外敷 :川乌30 草乌30 肉桂30 干姜30 樟脑30 赤芍20 南星20 白芷20 甘松20 吴茱萸10 威灵仙50 细辛30 川芎15 玄参15

以上药打粉,高度醋调至糊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贴敷于肩峰部位,不超过24小时,有时皮肤敏感的人会有过敏现象,可嘱其在略痒时即行揭掉。一般一贴即见明显效果,每天一贴7天一疗程。

另外肌肉劳损、关节冷痛、扭伤24小时后此方均适用。

5:锻炼

(1)蝎子爬墙:让病员侧面面站立靠近墙壁,在墙壁上面一高度标志,以手指接触墙壁逐步向上移动,做肩外展上举动作,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逐日增加上臂外展度数。

也可在屋柱上装一滑车挂绳牵,一端系着患肢病员以健侧上肢向上向下牵拉另一端绳子,来帮助患侧肩关节的锻炼活动。

(2)耸肩 坐姿或立姿态双手叉腰,用力上下缩头耸肩,每次耸15下。每日2次

(3)下垂摆动练习:躯体前屈,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双下肢自然下垂,然后做前后摆动练习(和左右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以肩关节有轻度疼痛不诱发肌肉痉挛为宜。

9、动态针刺法治疗原发性肩周炎50例

令患者抬臂寻找痛点,在痛点出现时保持抬臂状态不动,取28号、3寸毫针在痛点进针,沿三角肌肌纤维方向针刺,约刺入25寸左右,然后令患者重复使其出现疼痛的抬臂动作,反复这一动作不少于50次。当该痛点消失,新的痛点出现时,以同一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另患者侧卧,患肩在上,以同一型号的毫针针刺患侧肩髃、肩髎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痛点。针毕,以电艾灸仪灸疗各痛点,留针30分钟。最后,在痛点行拔罐治疗10分钟,治疗5次后统计疗效。

疗效观察:50例病人中,痊愈(患肩随意各方向活动时无痛点出现)32例,占64%(其中,经1次治疗即获痊愈者13例,经2次治疗痊愈者17例,经3次治疗痊愈者2例);显效(患肩活动时疼痛轻微,可以忍受,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肩夜间疼痛消失)12例,占24%;有效(患肩疼痛有一定程度的减轻)6例,占12%;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0例。总有效率100%。

10、肩周炎一针灵

肩周炎引起的肩关节粘连,可用丹参注射液20ml,找出痛点(一般在肩关节处),进针得气后,注入即可。

作用:丹参活血化淤,大量液体进入肩关节,其张力可使粘连松解,起液体针刀作用。

副作用:注射后,一般二--三天内疼痛,可在注射后给于止痛药口服。 我自己做了近百例,只有十例左右因注射过程中的胀痛而放弃这种疗法。

11、刺血拨罐治疗肩周炎

1、 取穴,尺泽,曲池,曲泽任选一穴

2、 选择穴位周围有於血现象的静脉血管,局部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静脉血管壁,即流出5――10毫升暗紫色於血,出血量和病情,体质有关,血止拨罐五分钟,去罐后用盐水棉球擦洗针孔血迹,十天后可行第二次。

3、 部分病人一次治疗即可恢复或明显改善,多数病人经二三次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

我的手法是,一先在患肢的尺泽或曲泽刺小静脉再拔罐,约十分钟后起罐,也可视出血量的多少起罐。二针刺中平穴。三从肩至手慢慢先分筋再理筋,同时用泻法摇针。四再揉肩颈部穴位。整个操作过程约四十分钟,基本上一次即有明显效果。

我的治疗办法:先在最痛点结节处用07的粗针深刺到骨膜为止快速提插抖探后出针然后拔火罐令其出血少许。 大的结节可刺2-3针。再辩证取穴进行针灸治疗 一般2-3次后 症状减去大半 然后令其配合运动疗法和温和性的针灸调治输通10-15天即能恢复活动功能!!

在患者的尺泽,大椎,及啊是穴,拔罐后用梅花针轻叩见有微血时再在此处拔罐见有淤血出起罐擦净,继续拔见有颗颗黄豆 大水珠时起罐,不愈3天后在重复此术100%有效,80%可愈当然,治疗前后的消毒不可缺少

12、肩周炎一些特效穴

针灸治疗肩周炎总原则是辨证治疗与循经治疗相结合,但是一些特效穴位也不容忽视。

1,鱼际、外关:对于肩胛内沿疼痛、外展障碍效佳,可以左右手交替使用;

2,阳陵泉、三里下(足三里下1寸,胃经穴):疼痛部位以肩胛外侧为主,胳膊内收障碍效佳;

3,听宫、养老:对于胳膊不能抬高者效佳。

以上穴位在针刺时可以让患者轻轻活动患肢外旋、内收、抬举,有的患者当场可以见效,或者疼痛减轻或者活动范围略有扩大。曾经以这三组穴位为主治疗一位50岁的肩周炎患者(病史1年,多方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每次取穴不过5处,针刺11次,病情缓解一大半。

13、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肩痛穴-----肩周炎效穴

肩痛穴是平衡针灸学中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最理想的一个穴位,临床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

14、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

维生素B12注射液05ug、地塞米松针5mg、天宗穴注射,二天一次、五次一疗程。效果特好。

15、锋钩针治疗肩背部肌肉筋膜炎

患者女56岁 肩背疼2个多月近来咳嗽是疼痛加重,曾服解热镇疼药疗效欠佳。因夏季炎热恣意纳凉而得,查体:胸6-7-8 椎旁有明显条索并压疼。

诊断: 背部肌肉筋膜炎 给与锋钩针治疗

治疗:将锋钩针浸泡入碘伏液10分钟后备用。穴位碘伏消毒后, 找准压疼点,左手食、中指绷紧所刺皮肤,右手拇、食、中三指呈持笔式紧捏针柄,针尖迅速垂直刺入皮下(深度视患者胖瘦及穴位部位而定),随后上下提动针柄,听到有皮下纤维被割断的嚓嚓声后,患者感觉酸麻胀重,然后翻转针刃按摩患部2分钟使患者的针感持续一段时间并且自我感觉局部发热。随即针尖顺原针孔出针,干棉球压迫5分钟,创可贴保护。术后 三天回访,诸证消失,感觉很轻松。

其实锋钩针割治最主要的不是划割筋膜重点在按摩! 肩背部的肌肉筋膜炎是局部肌肉浸没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因为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所造成,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由于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入慢性;或者由于病人受到反复的劳损、风寒等不良刺激,致使筋膜增厚炎症渗出刺激使筋膜痉挛,筋膜室压力增高,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可以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

锋钩针 可以将筋膜划开使其对内部肌肉的压力释放,局部的锋钩针背按摩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带走至疼物质,进而是疼痛迅速缓解,并逐渐痊愈。

16、其他几种肩痛

说一个冈上肌损伤,诊断并不难主要就是肩外展 60__120度范围内疼痛,大结节处压痛最明显。

治疗 :在秉风穴上1CM处有一压痛点触之酸沉用力按压则肩外展痛大减甚至不痛了,在此穴针刺一分钟再活动基本无障碍了, 在此穴留针2天或当归2ML封闭,效果OK,治疗三次基本痊愈了

各位如有兴趣我想说说我其他经验都是单穴或双穴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取法简单但止痛非常快 可以达到进针痛止

我就再整一个肱二头肌肌腱炎, 分长头和短头两种

治疗单取侠白穴 正中左右三个方向按压 疼痛最明显出进针,瞩患者活动患肩可见疼痛当时缓解,留针30分后在穴位上当归封闭,2次搞定肱二头肌肌腱炎

我再整一个肩峰下滑囊炎,

治疗:

1巨骨穴向肩井方向斜刺15寸强刺激30分,

2天宗穴用传甲热手法,直到整个肩都热起来停 隔5分钟行针一次胳膊外展活动大约3__5次搞定肩峰下滑囊炎注意保暖夏天治疗效果最好.各位用一下.

肩峰下滑囊炎:

1,找准痛点,

2, 3到4寸针, 找好角度与深度,刺中时患者有明显感觉, 停手法,针尾加灸3~5壮多可一次而愈

17、我一般是这样治疗肩周炎的

初期已阿是穴局部封闭。再已重手法按揉阿是穴3-4分钟。中后期部封闭配合针刀松解治疗。具体治疗点是:以阿是穴为主。后伸困难者以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喙突为治疗点。平伸上举困难以三角肌滑囊和岗上肌为主。肩部疼痛剧烈的配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和腋神经阻滞。平时让病人注意功能锻炼。避免受凉。一般两到四次可收到理想效果。感兴趣者不妨一试

肩臂抬举不利,肱二头肌腱炎患者,可在肩头正中略前方,肩头略下方有痛点,以点揉法,指刮法,治十分钟,再配合肩周围的揉拿松解肌肉,效果不错。

经常碰到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急性发作的病人,采用以下方法,屡试不爽:取中平穴(健侧,经验效穴),偱经取患侧尺泽、鱼际,阿是穴处给以改良枝川液10ml穴位注射。远部、偱经、局部取穴结合,中西结合,再加上患肩制动(尤为重要),1-3次便能解决痛苦。

18、我说一下我的诊断与治疗

1肩胛提肌损伤症状;颈部活动受限和肩部以及肘关节以上疼痛或麻木

2冈上肌损伤症状;肩部以及肘关节以上疼痛或麻木,平抬上臂受限

3冈下肌损伤肩部和上臂以及手指麻木疼痛

4肱二头肌腱鞘炎平举90度-120度疼痛在往上举不痛

5喙突肌损伤后伸受限

6三角肌损伤平举后伸前抬都受限

7大圆肌小圆肌损伤整个上肢疼痛或麻木

我以上说的是临床常见能引起上肢病变的肌肉有时候一个肩部疼痛合并好几块肌肉,大家要详细的查啊

我还想说的就是肩周炎必须是6块肌肉都挛缩注意(痉挛和挛缩)不一样,以及整个肩部都受限才可诊断为肩周炎

治疗:

如果是12块肌肉痉挛发病在2周以内的在肌肉的起止点做治疗推拿针灸外敷针刀什么都可以我长用的是强刺激推拿和走罐法,一般一次治愈

如果形成肩周炎用银制针在冈下肌和大小棱形肌治疗加上神经阻制然后被动牵引提拉有很好的疗效

我提醒大家的是在急性期不要在局部用运多种疗法刺激一块肌肉不然会加重病情的,一般3到5天治疗一次就可以了

19、治疗肩周炎我的方法是针灸为主结合推拿药物外敷

针灸取肩三针,天宗,肩背穴局部阿是穴加电针密波10分钟,后该为疏密波20分钟TDP30分钟起针

外敷药物可为生川乌,生草乌川芎等份研末酒调外敷

推拿隔日一次

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 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 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0、透刺法

肩周炎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这是本病之特点。早期针刺效果好,很快可治愈。后期因肩关节粘连,针刺推拿都不易收效。

我的方法:采用银针从肩髑进针,经关节囊透极泉,深达粘连组织将之松解,然后行抬肩扳法,将粘连组织彻底松解开,大多一次即可。

21、我一般采用局部注射+口服中药

注射液配方:当归注射液2ml+2mg氟美松+vb12注射液250ug+05%布比卡因4ml+注射用水2ml

中药:羌活10 、防风5、白芷15g、葛根15g、土元5g、红花10g、木瓜15g、伸筋草15g、艾叶5g、丹参15g、鸡血藤15g 5付,水煎服。

22、 治别的不敢说有什么绝招,但治肩周炎是我们家拿手的,我父亲在家给人治疗时一般都是选取肩三针:肩贞、肩髎、肩髃外加阿是穴(因为一般疼痛处都有条索状筋变,痛则不通属经络不通之证),外加肩井、天宗、手三里和曲池,这些穴位可分几次来取用,也可同时取用,治疗中三次以后加用电针效果更好(三次以前由于有些患者怵针,等三次以后逐渐有所适应可以逐渐加强刺激量,用电针)电针主要连在主穴上如肩三针、天宗、手三里等穴为主,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肩周炎又称冷冻肩,遇冷则加重,我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天凉时温度条件不是很好时容易受凉所以一般都加红外线灯及一些活血的中药汤剂局部热敷,再就是我发现一个规律:患病时间同样长的肩周炎在夏天的治愈时间要比在冬天的治愈时间要短近一半,而且受暖温度的影响也不会造成加重的可能。

23、我把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学习时所得的一个方法说出来吧

申明一下,这是谢秀坤老中医的经验,不治粘连,专治肩胛痛,是一个奇穴"前阴会",男性在阴茎根上方五分处,扎针要轻柔,女性在耻骨联合下缘处。

24、颈肩综合征

我的理解肩周炎多是合并颈肌损伤患侧斜方肌强直椎体生理曲度改变致颈肩综合症,临床我多是采用中药透敷,手法按揉,针灸治疗;药敷以温经散寒,祛风止痛,舒经活络重用生川,草乌,细辛,路路通,乳香,没药等;手法以放松患侧斜方肌,三至五次后纠正椎体旋转,偏斜,变直,肩周抚摩,痛点点按,风池,颈部夹脊,肩井,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三至五次后施用制腋抻腕,托肘摇肩辐度逐渐加大,至大鹏展翅为效佳;

针灸以上述穴位为主并配以同侧悬钟,针感放射到头颈部效果最佳;早期嘱病人做爬墙活动,康复期以单杠拨伸为主,对患者整条脊柱都有不可预料的收获,且主张肩病寻颈。

25、加用六味地黄丸

我的经验:对早期患者,病程较短,以无菌性炎症为主,粘连不明显,疼痛明显无功能障碍者,采用2%利多卡因3ML曲安奈德40MGVITB12,500UG肌生注射液4ML亚甲兰002ML局部压痛点注射,配合复方骨仙膏N贴贴于各压痛点(次膏组方偶已发在本论坛),1~3次搞定!

对后期患者,粘连较重,关节功能受限,除上述治疗外,还要适当加大局麻药用量,再加针刀和手法松解!一次明显见轻,很少超过3次

还有,对50岁左右的患者要配合口服六味地黄丸,它是调节内分泌的优秀药物,肩周炎多发病于尤其是50岁左右更年期中老年人,为什麽叫50肩呢就因为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调节内分泌至关重要!对了,也可以用点甲基睾丸素5MG/日或乙烯雌酚05MG/日

常见压痛点:喙突,大小结节,间沟结节,岗上下窝,肩胛骨脊柱缘,喙肱韧带,三角肌,肩胛上N投影,大小圆肌,周围滑囊,肱二头肌长头,最后一定不要忘了颈椎是否有压痛,一些久治不愈的肩周炎要考虑颈椎的问题!!

26 我的治法是:

先在患侧天宗穴穿胛刺,(即先向大椎穴方向,再退出向肩禺方向刺去,根据病情加以适当的补泻手法虚则补,实则泻)不留针

次在中渚穴(对侧)以强刺激手法不留针

后针条口(对侧)留针二十分钟一般三至五天即愈

27、我学的是广东靳老的靳三针

可以用肩三针来治疗,如下:

位置: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

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

针灸并用效果较好

27 肩周炎的封闭疗法

一、肌间沟神经阻滞注射

A液:

选肌肩沟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7号输液针前部分从接头处取下,接上10ml装有A液的注射器。穿刺使患者肩部及前臂有麻木胀痛的感觉后回抽有无回血及脑积液,固定针头,注入A液,边注边回抽,完毕后轻柔注射部位数次,贴上无菌邦迪。

肌间沟阻滞注射主要是营养上肢神经。

二、关节腔冲洗,玻璃酸钠注射.

B液:2%利多卡因 3ml

C液:

选肩关节和肘关节炎内侧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穿刺成功后有积液者抽尽,保留针头,注入B液,再全部抽出,如此反复几次,保留针头,注入C液。完毕后被动轻旋肩关节和被动曲伸肘关节数次。

关节内冲洗可有效消除腔内无菌性炎症,清除关节退变所产生的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至痛因子,调节关节内渗透压;玻璃酸钠可以改变关节腔内关节液的流变状态,增加对关节的润滑,保护关节软骨,钝化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减轻疼痛,诱导内源性透明质酸钠的产生,而达到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三、关节外围压痛点营养镇痛液注射,刃针松解。

寻找关节周围敏感压痛点,一般集中在肱骨头和尺骨鹰嘴四周,内外侧韧带,肱三、四头肌下段、肩锁关节等位置,作好标记,常规消毒,每点注入上述药液3~5ml左右,用刃针原针眼进针,直达肌层或骨面,针刃方向与肌纤维平行纵向切割数下,纵向摆动,横向摆动数下,针下有松动感时出针。贴创可帖。.

压痛点注射营养镇痛液,可消除因关节退变而造成的局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刃针疗法是针刀的延续,可有效松解病变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粘连,减压和解除痉挛。    

特别提醒:注意患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8、治疗肩痛症的一点体会

近来几例肩痛病例以慢性劳损引起的急、慢性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症为主。疗效较满意,体会如下:

一、手法除常规松解长头腱(按、揉、弹拨)外,点揉云门、气户,特别是气户附近的纤维粘连感如能迅速消除,则疗效甚捷;

二、松解胸大肌、胸小肌为必要步骤。往往因炎症浸润或疼痛牵涉而有该处肌肉痉挛。解除痉挛可有效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三、针灸以刺痛点为主,须注意深度,过浅不易起效,过深(如及骨)则多引起强烈反应(后遗痛等)。[按:此为当时体会,今日观之又有不同。针道深奥,尚须琢磨];

四、对痛点固定不移者,可酌加拔罐或走罐,以放出瘀血为佳。反之,无瘀者,放血徒伤其筋!慎之;

五、牵引等活动关节类手法须酌情使用。对体质壮实者,可边牵摇,边按揉局部,加速粘连松解。对不耐痛之体质瘦弱或虽肥而肉薄者,勉力为之,多徒增其苦。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480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