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太极拳教学

健身太极拳教学,第1张

 为什么太极拳能健身治病

 一、太极拳是锻炼中枢神经的好方法。

 一是强调对大脑神经的锻炼。

 练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首先是心的放松,静心敛神于内,是强身治病的重要一环。

 中医认为,一个人是心为主宰,这个心主要指大脑,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俗话说:“病由心生,命由心亡”。

 太极拳锻炼通过站桩和盘架,用柔和舒缓的动作和引人入胜的拳趣,将注意力吸引到锻炼中去,用意念引导内气、引导动作,用轻松愉悦的形象思维排除各种杂念,消除精神上的疲劳和紧张,实现了动中有静,锻炼了大脑神经。

 二是重视骨髓神经的锻炼。

 人类的脊椎骨共有33节,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一块),尾椎4节(一块)。脊椎内有脊髓,每一节脊椎骨都有一对神经通过并分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当某一节脊椎骨出现问题时,身体相应的位置就会出现症状,如胸椎10、11、12节错位,可能引起胃溃疡。反过来,当身体某一个部位或脏器官有问题,同样相对应的脊椎部位出现不适症状。

 二、太极拳锻炼能有助于疏通全身经络。

 人体有十二经、奇经八脉,共20条。是直行的叫经,还有无数条横行的叫络,总称为经络。经络是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毛发的通道和传感器。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的活动地图,十二经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湖泊,十五络脉像山溪小河,五脏六腑是人体蓄水池,构成了人体的一个整体,使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一旦失去协调和平衡人就会生病。

 太极拳的锻炼,首先通过全身内外放松,解放因紧张收缩对经络的挤压性束缚;其次主张“一动无所不动”,每一骨节,每一肌肉,每一内脏都要动,通过螺旋拧钻、内外相合,立体交错的相应触动和磨擦,达到疏通精气;三是太极拳讲究练意和练气,主张意念引导内气,循经通络,刺激穴位,使经络保持畅通。

 三、太极拳锻炼能激活人体免疫功能。

 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细菌、病毒无处不在,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生命健康和安全。在与这些健康杀手的斗争过程中,人类总是胜利者。这种战胜疾病的神奇力量就是人体中的免疫力,即抵抗力。

 它来自人体中的免疫系统。“免疫部队”中有两员猛将,一员猛将是骨髓。骨髓是人体产生免疫力的根源,另一员猛将是胸腺,他是人体免疫的中枢。还有肠道和脾脏也有防御病的菌的功能。

 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能明显提高脾脏,胸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的工作效率,使淋巴细胞产生更多的免疫球蛋白,壮大人体自身免疫“防卫部队”。一旦有致病原侵入,就能及时将其消灭,以保持人体健康。

 四、太极拳锻炼能疏通心脑血管,促进新陈代谢。

 血液循环系统被誉为不知疲倦的“运输线”,每时每刻,它都为人体的新陈代谢,紧张而有序地输送营养,运走废料。近20年来,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加大,饮食的失衡,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太极拳锻炼通过不同拳势的运动,有效地推动骨骼肌、胸腔、腹腔作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达到及时补充营养,排除废物,维持身体健康。

 五、太极拳锻炼能提高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消化是人体吸取各种营养的手段。用正确的'保健措施去打造消化器官的健康状态,做好生活中常见的防范,达到食有所选,美味与滋身于一体。

 打拳时通过腹式呼吸,推动隔肌的升降运动,通过胸腹的折迭运化,带动肠胃蠕动,通过气沉丹田,引起腹腔鼓荡;通过舌抵上颚,促进唾液分泌,提高了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一个人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好了,身体也健康了。

 六、太极拳锻炼能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增加氧气的供给。

 呼吸伴生而来,随死而逝,贯穿人的一生。一个人可数天不食,但不能一刻(15分钟)不呼吸。呼吸系统是人体天然的气体更换站,吸进新鲜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个过程由呼吸系统来完成。

 呼吸时人体与接触各种微生物、有害、有毒物质,导致呼吸系统患病,降低了人体气体交换功能,影响身体健康。打太极拳可使人气道畅通,呼吸调匀,具有补气益肺的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等疾病有康复治疗作用。

 七、太极拳锻炼能延缓骨骼和筋肌系统的衰老。

 人体运动系统由206块骨及上百个骨连结和600多块骨骼肌组成骨架,在神经系统作用下。骨骼肌产生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头进行各种活动。

 打太极拳时要求对全身每个骨节都有明显的动作要领,要求伸筋拔骨,节节松开,内气穿行于骨间和筋膜肌健之中,催动筋骨合乎生理的规律的运动。可防骨质疏松,预防中风、风湿、预防畸形驼背,保持挺拔的体形和轻盈稳健的肢体动作。

 练太极拳要达到强身治病的最佳收益,必须做到:一是要有生命不息,练功不止的恒心,做到晨昏无间,寒暑不断,像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二是把练拳提到热爱、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不急不懈、循序渐进,知理明法,精益求精。得到的回报是“延年益寿不老春”。

 

颈部运动:两脚分开站立,脚的外沿与肩同宽,两眼向前平视远处,嘴唇微闭,舌抵上颚,肩肘腕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呼吸自然。以下颌的底部中间位置为基准点,在保持头部直立的情况下,用该点做平圆运动,从左至右,然后再从右到左,每次做三圈即可。

然后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做立圆运动,同样各做三圈。要注意这个运动切忌用力,尽量使颈部放松,头部始终保持直立,不可出现点头或摇头现象。

肩部运动:站姿同上。以两肩外侧中间位置为基准点,用该点做立圆运动,向前向后各三圈。该运动切忌用力,肘腕放松,自然下垂,不可吊肘甩手。

仆步:两腿左右分开,两脚距离约脚长的四至五倍,一腿屈膝全蹲,膝部与脚尖外展;另一腿伸直平仆,接近地面。两脚全脚着地。左腿伸直为左仆步,右腿伸直为右仆步。

弓步:一腿向前方迈出一大步,约为脚长的四至五倍,同时膝关节弯曲,大腿近于水平膝盖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两脚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右腿在前为右弓步。要注意前腿弓、后腿蹬,要挺胸、塌腰、沉髋;两脚左右相距约一脚宽。

1松肩叫沉肩。要松肩,先体会胳膊的“松”感觉,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自然下垂,感受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在练拳中始终保持这种感觉。

 检查肩关节,想象着这两条胳膊不属于自己,而像两件身外物挂在肩上,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如此长时间练习,就可以将胳膊“松”透。

 在练习中,注意肩膀不能上提,注重上肢梢节的“松”,手指千万不要用力,寻找或者保持“松”透的感觉,即涨、热、麻的感觉,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来牵动两臂上移,长期如此练习,胳膊松透指日可待。

 经过上述方法练习,肩关节好“松”开,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关节由着肘尖的动作方向外展,不久肩胛骨也会“松”开。

 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内劲贯通,含胸后形成拔背,含胸拔背、劲由脊发就是这个道理。

 但如果肩胛骨没“松”开、内劲没贯通,而是仅仅用意念执著妄想,往往会引起后背、脖子僵硬,身体不能中正,练到肩胛骨“松”开后,自然一点即通、一说就明,这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一点。

松垮分为好几种:

一,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

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在太极拳的很多招式中,都需要练习这种方法。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

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武当太极拳,太极拳怎么练,太极拳的松垮方法

落胯是是一种能够让你感到放松的招式,它并不是随随便便简单的一个动作。

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

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

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项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

在杨式太极拳中,称腰为“中盘”;胯为“下盘”;肩为“上盘”。“三盘”,以“中盘”为主宰,融为一体。 下盘(胯),也叫“底盘”。底盘要稳住,放平,放正。只有底盘稳住平正了,躯干才能中正直竖。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稳住平正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至歪斜倾倒。 太极拳在盘拳架时,底盘始终要稳、平、正。怎样才能做到稳、平、正呢?总体上讲,就是要遵循太极拳的要则理法,只有依照太极拳的规矩,才能成就太极拳的方圆。说得具体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劲”时,要“开胸”“开背”(含胸拔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坠,并侧重“开背”,以气下,这时气就下沉丹田。“顶劲”时,也要开胸开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坠,并侧重“开胸”,以神提,顺项贯顶,虚灵之气形成,或者说,“虚灵顶劲”形成。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底盘)以上皆要神提,经腰而上,顺着脖颈,贯至头顶。顶劲时,沉劲不去;沉劲时,顶劲不失。上下有股对拔对拉劲势,使得躯干直竖中,出现一种空灵憩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至于什么是在沉劲时侧重开背,顶劲时侧重开胸呢?这是由于人们在后天演变出一种拙力,就是这种拙力导致躯干形成病态——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随着年龄的增长,凹凸形状越来越大。开背,是在纠正凸背;开胸,是在纠正凹胸。背开胸开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内气就能通顺了,这样,就能有效地增进躯干的直竖。躯干直竖了,也相应验证了底盘是稳、平、正的。底盘和躯干都稳、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闾垂”才能成为可能。底盘稳、平、正了,两腿就会被带动得顺势灵便,气感充盈,“迈步如猫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脚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上盘(肩),要松沉。在盘拳架时,上盘始终要松沉、虚腋、与肘相随,与顶劲配合,与开胸、开背协作。 肩(上盘)要松沉,就须虚腋,不虚腋,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僵硬劲去不掉,使得内气受阻。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达到松沉境地。尤须注意的是,要与顶劲配合,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劲势,否则,就会导致“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的毛病。这里,要特别留神,顶劲时,肩不能相随俱上(相随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习惯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屈坠劲向底下,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劲势。再就是与开胸开背协作好,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与开胸开臂协作好,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在与开胸开背协作、并侧重开背的同时,结合顶劲,“拔背”(一种劲道)的感觉,就明显地出来了。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中盘(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脚皆由这里带动。上行——腰(中盘)带肩(上盘),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下盘或底盘),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拳论喻腰为“ ”、为“车轴”,是很恰当的。士兵的作战行动,必须服从司令部的号令;车轮的转动,必须先有车轴转动的带动。可是,人的四肢拳脚动作,在后天背离了“力源”,养成自动、直动的不良习惯,已成积习,因此,短时间不易进入太极“力道”里去,这是要有思想准备的。在学习中,不可道听途说、不可自作聪明,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则理法锻炼,尤其要严格纳入被腰脊带动的状态。即四肢拳脚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腰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底盘无腰换,进退如拌蒜”,“顺项贯顶”起自腰,这是前辈们用经验来说明腰的作用。可以说,处处是腰,腰无处不在,所以,太极先师们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际(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脊)”。 谈到中盘,就自然联系到肘,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最近。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协作,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屈坠,意向中盘。中盘合乎要则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纲就抓住了。 三盘在运作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内气的运行。要说明这点,还须接着前面提到过的一句话往下谈,这句话是:“这时气就下沉丹田。”当丹田之气达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弥散——向下,经裆沿两腿内侧至涌泉,再由涌泉顺两腿外侧而上至胯;向后,即向丹田背后弥散,再及两旁,与由下而上之气会合,共同形成“胯气圈”。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形成“腰气圈”。腰气圈之气上行至肩,形成“肩气圈”。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弥散至两臂及双手。这样,“三盘气圈”都形成后,就“气遍全身不稍滞”了。 三盘及其相关部位的要则理法体现得越充分,运作就越得体,气感就越酣畅。这时,可以说就达到了练意、气、神的阶段了,盘起拳架来内里的意味就浓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会有舒服的感觉,这与单纯地比划个拳架的所谓的太极拳完全是两码事儿。

!嗯!最好一辈子都不要站桩了!如果你有这种肩膀欲折的感觉,告诉你,兄弟!你站错了!

最早我不是学大成拳的,学的是太极拳,也是站的这种“浑圆桩”,太极拳对肩部的要求是“沉肩坠肘”。我站桩的时候老师老拍我的肩膀说:“沉下去!你端着个肩膀有个屁用啊”!端着肩膀,在北方叫做肩膀拿着劲儿!意思就是肩膀没松下来!

那么为什么要松肩呢?为什么大成拳有“松肩沉肘,肩撑肘横”太极拳有“沉肩坠肘”的动作要领呢?我们先来做个试验,面对一扇门,你一推门门没开,这时候屋里又有要紧的事,你下意识里会怎样做?拿肩膀去撞吧!为什么手推不开的门拿肩膀撞就容易开呢?这是因为手是局部的力量,而肩膀是用的身体的力!如果想让手也使上身体的力,这就是整体力!而平常的人手用不上身体的力,是因为肩和肘缺乏内部支撑,一交上劲儿关节就打软!这些“松肩沉肘,肩撑肘横,沉肩坠肘”所要求的要领就是加强肩和肘的内部支撑!如果肩膀松不下来,身体的劲力就不能达到手部!

平常人没有练过武术,身上肌肉是紧的,肩膀是端着的, 这是很多年的生活习

惯养成的。初学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

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站桩的目的就是放松这部分平常惯用的肌肉,调动你平时不用的肌肉去支撑你的桩架子!

好了!闲话不说了!我们开始练起来!首先,从头颈开始,肩部的放松和头颈,腰背

,手肘,还有胯部都有关系,所谓整劲儿,就是联通到一起才能叫整嘛!下颚略收,颈椎微微向后耸起,注意不要用力!有这个意思就行了!这叫“虚灵顶劲”,将锁骨向两侧平铺微向下,与颈椎后领形成对称,这一点很重要,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举臂或踢腿,再用手触摸锁骨处,常人的锁骨和其周围的肌腱都会随动作而上起,只要锁骨上浮,就会出现耸肩和胸部发紧、气向上浮的现象。如果有意识地保持其向两侧下降和铺放做动作就不会僵肩浮气了。平锁同正颈同时正确,才能形成上体和双臂的对称协调。

现在手抱圆慢慢上抬,将手抬到腹部,做一个低式浑圆桩,保持住颈锁对称的要领。这个时候,将大椎上拔,背后靠,这个要领叫做“拔背”,同时,肩胛骨下降向两侧横撑,与拔背形成对称,这个是“含胸”和“撑肩”动作要领。

手抱圆继续上抬,与此同时跨微微下坐。意念中两肘部各有一根绳子吊着慢慢上抬(不是真抬,锁骨的动作要领始终不变),随着手的上抬和胯的下坐,你会发现肩膀彻底的松沉下去了。维持这个抱圆动作的所用的力量完全落到腰和背上了。文:陆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61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