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杨式太极拳中非常重视身法的学习,对于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核心要领。欢迎阅读!
学习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核心要领
关于杨式太极拳身法的学习,我们需要明确“三盘”的相关概念。
在杨式太极拳中,称腰为“中盘”;胯为“下盘”;肩为“上盘”。“三盘”,以“中盘”为主宰,融为一体。下盘(胯),也叫“底盘”。底盘要稳住,放平,放正。只有底盘稳住平正了,躯干才能中正直竖。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稳住平正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至歪斜倾倒。
太极拳在盘拳架时,底盘始终要稳、平、正。怎样才能做到稳、平、正呢总体上讲,就是要遵循太极拳的要则理法,只有依照太极拳的规矩,才能成就太极拳的方圆。说得具体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劲”时,要“开胸”“开背”(含胸拔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坠,并侧重“开背”,以气下,这时气就下沉丹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学习杨式太极拳时,就需要遵循当中的学习要领。
“顶劲”时,也要开胸开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坠,并侧重“开胸”,以神提,顺项贯顶,虚灵之气形成,或者说,“虚灵顶劲”形成。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底盘)以上皆要神提,经腰而上,顺着脖颈,贯至头顶。顶劲时,沉劲不去;沉劲时,顶劲不失。
上下有股对拔对拉劲势,使得躯干直竖中,出现一种空灵憩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至于什么是在沉劲时侧重开背,顶劲时侧重开胸呢这是由于人们在后天演变出一种拙力,就是这种拙力导致躯干形成病态——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随着年龄的增长,凹凸形状越来越大。
开背,是在纠正凸背;开胸,是在纠正凹胸。背开胸开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内气就能通顺了,这样,就能有效地增进躯干的直竖。躯干直竖了,也相应验证了底盘是稳、平、正的。底盘和躯干都稳、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闾垂”才能成为可能。底盘稳、平、正了,两腿就会被带动得顺势灵便,气感充盈,“迈步如猫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脚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可见,胸、背的作用在杨式太极拳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上盘(肩),要松沉。在盘拳架时,上盘始终要松沉、虚腋、与肘相随,与顶劲配合,与开胸、开背协作。
肩(上盘)要松沉,就须虚腋,不虚腋,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僵硬劲去不掉,使得内气受阻。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达到松沉境地。尤须注意的是,要与顶劲配合,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劲势,否则,就会导致“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的毛病。
这里,要特别留神,顶劲时,肩不能相随俱上(相随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习惯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屈坠劲向底下,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劲势。
再就是与开胸开背协作好,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与开胸开臂协作好,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在与开胸开背协作、并侧重开背的同时,结合顶劲,“拔背”(一种劲道)的感觉,就明显地出来了。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中盘(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脚皆由这里带动。上行——腰(中盘)带肩(上盘),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下盘或底盘),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
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拳论喻腰为“蠹” 、为“车轴”,是很恰当的。士兵的作战行动,必须服从司令部的号令;车轮的转动,必须先有车轴转动的带动。
可是,人的四肢拳脚动作,在后天背离了“力源”,养成自动、直动的不良习惯,已成积习,因此,短时间不易进入太极“力道”里去,这是要有思想准备的。在学习中,不可道听途说、不可自作聪明,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则理法锻炼,尤其要严格纳入被腰脊带动的状态。
即四肢拳脚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腰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
杨氏太极拳的拳法作用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 ”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可以穿小背心;
背心,是仅有前后衣身的无袖上衣。 背心一般按其制作材料命名,如皮背心、毛线背心等。它可做成单的、夹的,也可在夹背心中填入絮料。
按絮料材质分别称棉背心、羊绒背心、羽绒背心等。
历史沿革
背心源于汉。汉末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称:“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裆者即背心,这在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中讲得更清楚了:“案即唐宋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义也。”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类》也说:“半臂,汉时名绣裙,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由此可见,至少在2000年前的汉朝背心就面世了。
中国历代关于背心的趣闻逸事是不少的。据《南史》记载,南北朝时,徐州刺史薛安都“著绛衲裆衫,驰入贼阵”杀敌。《实录》对背心也有记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涂,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看来唐高祖李渊也是一位背心的积极倡导者。
北宋文学家苏轼也爱穿背心,他因“谤讪朝廷”罪而被贬谪到海南岛后回常州地区,在归途中就是穿着背心的。这在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里有记述:“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
俯卧撑基本不能锻炼背部,主要是锻炼胸部的。另外,现在你能做这么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你可以试试两手撑在小凳子上做,做的时候双手从凳子上跳到下面,然后撑起来跳回去,20个一组,4组,组间休息1分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