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瑜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瑜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现代人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练 瑜伽有很多好处,不但可以减肥塑形,还对身体内器官起到了锻炼保护作用,下面是瑜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瑜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瑜伽与营养吸收
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饮食与心情有很大关系。情绪低落会引起消化不良并影响食欲。同样,没有食欲也没有心情。想要吃饭代表生命。当然,情绪的起因只是一个方面。引起消化问题的因素包括精神疲劳,内脏疾病,便秘,痢疾等。
瑜伽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而且对器官功能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瑜伽和胃肠健康
中国以其食品闻名于世。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种“饮食”文化。中国人喜欢吃,可以吃,敢吃,他们也给其他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规律,特别是饮食的不规律,许多人深受胃肠道疾病困扰,这使得许多“姐妹”只能期待食物和叹息。
瑜伽是通过安定阴阳,调节内脏器官和增强人体抵抗力来预防各种胃肠道疾病的有效方法。
瑜伽和胃炎
胃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胃炎通常具有急性发作,严重症状,并有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建议多次喝少量的水以减轻脱水并加速毒素排泄,以保护胃粘膜。
练习瑜伽的人每天比平常多喝4-8杯水,以更快地从体内排出毒素,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粘膜和其他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病变。长期使用精神兴奋剂,例如烈酒,浓茶,咖啡等,过度吸烟,进餐过多或摄入时不咀嚼。慢性胃炎可由病毒或细菌吞咽其他部位的慢性炎性病变,胆汁反流及其他因素引起。
瑜伽通过“进入”,“放松”,呼吸调节等动作,可以纠正人体阴阳过剩,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并可以促进消化,增强胃壁功能,并预防慢性胃炎。通过长期锻炼瑜伽,也可以改善因食用刺激性食物而引起的'胃炎。
瑜伽在稳定神经和保持良好心态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并帮助消除吸烟,饮酒和其他恶习。
瑜伽和便秘
人体的正常排便次数是每天2-3次至每周2-3次。每周排便少于2-3次的人被视为便秘。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大便硬或不适。
便秘的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结肠蠕动降低或直肠对粪便不敏感。瑜伽可以迅速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肠胃机体功能。
瑜伽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运动。通过全身的协调,可以舒适地按摩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整个消化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长期坚持瑜伽可以帮助改善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最珍贵的是你的执着。
瑜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2练瑜伽对肠胃是有一定好处的。
坚持练习瑜伽,可以加速身体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还能锻炼到消化器官,对于调理肠胃是有帮助的。
练瑜伽对肠胃的好处
肠胃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位于腹腔,练习瑜伽的时候,要运动到腹部肌肉,在正常的呼吸条件下,腹部运动可以对肠胃进行轻微按摩;再者,练瑜伽的时候,需要及时补水,结合不同的运动姿势,水从口腔开始,顺着消化道将胃,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清洗干净,可以有效清洗干净肠胃中的废弃物和毒素。
适合调理肠胃的瑜伽动作
三角伸展式,战士式等瑜伽动作能有力伸张腹部前部肌肉,并收缩后部肌肉;脊柱扭转式,半脊柱扭转式对腹部肌肉进行有效锻炼,从而使这些肌肉对肠胃进行有效的自动按摩。下面来推荐几个强健肠胃消化系统的瑜伽体式。
三角伸展式
这个体式通过脊椎扭转可以按摩腹腔内的器官,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具体做法:练习者吸气,双手放于胸前平屈,同时屈膝,双脚向外跨开一腿宽,手臂向两侧伸展,两脚位于两手腕正下方,右脚脚尖向外转动45°,脚跟向内转动45°,使右脚脚跟与左脚脚心在一条直线上,骨盆转正,朝向正前方,双膝上提,收紧两边大腿肌肉,微收腹部,骨盆前推,展开腹股沟,双肩向后展开下沉,斜方肌放松,收紧肱三头肌,两肘关节窝朝上。
战士第三式
通过练习这个体式,可以帮助收缩和加强腹部器官,保持胃部肌肉收缩,防止胃酸过多,辅助治疗胃溃疡,而且能使腿部肌肉更为匀称和强健。
具体做法:练习者按基本三角式站立,先慢慢将重心移到右脚,举起双臂缓缓前移,并慢慢抬起左腿,右腿伸直,保持左腿,上身躯干,头,手臂在同一直线,保持30到60秒。吸气,屈游戏,左脚尖回到地面,呼气,两腿伸直,手放下。换左侧做同样练习。
手杖式
练习手杖式的时候,腹部肌肉紧缩,可以轻柔的按摩腹腔内的器官,缓解胃胀气现象,后仰的姿势能使下垂的内脏有效归位,使得消化过程恢复正常,这个体式还能消除腰部脂肪,紧实腹部肌肉。
具体做法:呼气,身体稍后靠,抬起双腿,绷紧膝盖,仅靠臀部支撑身体平衡,双腿与地面保持60到65度角,脚的高度要超过头部,手离开地面,双臂朝前伸展,与地面平行,靠近大腿,肩部和手掌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手掌相向,保持这个体式半分钟,正常呼吸,然后呼气,放下手臂,双腿回到地面,放松身体。
瑜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3做13个瑜伽姿势可促进消化
1、伏地翘腿
身体趴下,手按住地板,用于支撑身体,以腹部贴住地板,放松调息两分钟。腿慢慢向上抬,腹部不离地,吸气时,同时头部向上抬起,两腿自然弯曲向上,双手以气功掌推压后背,由下往上推。放下时嘴巴吐气,共操作12回。跪坐,一手放置后方帮助身体后仰,另一手以气功掌按压上脘区,并向下推到下脘区。再换手操作。共操作100下。
2、反向臂抻拉手臂
正坐在座位上的时候,单臂—卜垂,另外一只手臂竖直向上,双臂向相反方向抻拉,直至背部略微有挤压感即可。因为它的锻炼效果很好,你可以让动作开放度更高一些,这样放松深度会更好。重复8次即可。
3、坐姿搁膝转体
正坐椅了之后,左腿搁在右腿膝盖处,右手扶住左膝,左手扶椅背做向左转体的动作,转体到最大程度后,保持1秒钟返回,交换方向重复10次即可。
4、半蹲式顶腰
与椅面“触而不压”的半蹲状,保持双腿肌肉紧张,同时双手扶住腰眼部位,向正前方偏上的部位顶起全身。整个动作不超过45秒。
5、站姿抖手
自由站立姿势,双手置于身体两侧裤线处,日视前方。之后保持手腕至肩膀部位静止,以相同频率抖动手腕。整个动作不超过30秒。可缓解腕部紧张,缓解消化系统充血。
6、收背运动
站立或正坐姿势皆可,双手抱头至颈后,保持双臂静止,用背部的力量使两侧背肌夹紧,反复重复动作。整个动作不超过45秒。可放松上背部,增加胃动力。
7、直立前屈式瑜伽
两腿微微打来,脚尖朝前直立,吸气。呼气,上身前屈,手掌向上插在脚的下面(如果手掌不能插在脚的下面,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脚踝的后方),脸朝前,臀部朝上突出,后背挺直,呼吸5次。吸气,稍微的舒展上身,呼气,屈肘,身体再向下弯曲,尽量的将脸部探到两腿中间,呼吸5次。
8、坐立扭转瑜伽
坐在一个折叠的毯子上,右腿伸直,左膝盖弯曲,双手抱在左膝盖上,眼睛目视前方。右手置于身体后方并着地。吸气,伸直背部。呼气,身体转向右边,左手肘置于左膝盖上,前臂伸直指向天花板,自然呼吸5次,换到另一边重复做。
9、骆驼式
跪立,双手扶腰。吸气,腰臀往前推,上身放松,右手臂伸直扶住右脚跟,左手扶左脚跟。呼气,头部自然向后垂,自然呼吸保持10-20秒。
10、腿伸展式
坐正,挺直上腰背,吸气,双手向上高举过头。呼气,以腰为折点,在背部保持平直的情况下胸部靠近大腿,额头靠近小腿,停留20。吸气,双手向前伸展带动身体慢慢还原。
11、猫式
跪坐,两手放地上,上身与地面平行成四角板凳状。吸气,抬头,收缩腰背肌肉,塌腰抬臀,保持4-6秒。呼气,低头,拱起脊背,收缩腹部肌肉,保持4-6秒。
12、睡雷电式
金刚坐,直立身体,合拢双膝分开两脚跟,臀坐在两脚之间。吸气,上体后仰,双肘支撑在地面上,双手托住腰。呼气,头慢慢向后仰,挺胸向上,直到头部触地。不要紧张,放松颈部,背部自然向上拱起。吸气,双手于胸前肢合十,放于肚脐上,自然呼吸保持10-20秒。吸气还原。
13、胸贴地猫式
金刚坐,吸气,双手向前爬两步。呼气,上身慢慢下降,让胸口着地,尽量让身体和大腿分开,向前伸展腰背,手臂向前伸展,下压腋窝。停留数秒,保持自然呼吸。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02个穴位。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五脏
(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色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心的生理连属: (1)心在志为喜:志,指情志而言。喜,是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良性反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心之气血充盈,则心情愉悦,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若喜乐无度,则心气涣散,神志不宁,甚至累及五脏。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即光彩、光华之义。其华在面,是指从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心之气血的盛衰。这是由于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富,临床更易于观察,以了解心的功能。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若心之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若心血瘀滞,则面色晦暗或青紫。 (3)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官窍之间所构成的特定联系。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别络上系于舌,心之气血上注于舌,使舌能正常发挥其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能,故舌为心之外候。舌的生理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又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口舌糜烂生疮;心血瘀滞,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4)汗为心液: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并由汗孔排出来的液体。津液为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汗为津液所化,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而血归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过多,不但损耗津液,亦常损伤心气、心血,而见心悸、气短、面色白、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 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 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目 (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藏精: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 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4主骨、髓、脑,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 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为: 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 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 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小肠的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来自胃中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其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其中清者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下传于大肠;二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经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走肠道,而见大便溏泄、小便短少等症。故临床上常采用“分利法”来治疗泄泻,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中医理疗是一部很高深的学问,而各种隐讳难记的穴位更是让人头大,好在自己比较善于分析和组合,终于利用口诀的形式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穴位养生的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穴位养生的口诀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 方法 。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女性养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约2厘米左右,往两旁各13寸各有1个穴位。
养生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按摩这个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过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凹陷,这个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个。
养生功能:用指压的话,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
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三要穴: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用手指按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养生功能:按摩命门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位于左右臀下臀沟中心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位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可以强化阴道的收缩力,中医也利用刺激这个穴位来治疗女性性冷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五要穴:肾俞穴强壮肾气
肾俞穴:与命门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养生功能:这里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月经不调有帮助。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六要穴:中府穴丰胸美体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锁骨外侧下端的三角窝,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门穴,在这个窝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养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并且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是调理内息的一个重要穴位。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
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第七要穴:商阳穴促进新陈代谢
商阳穴:这个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
养生功能:这也是一个调理内息与肠胃的穴道。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经常掐一掐这里,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经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入两筋间,沿小臂桡侧上行至肘外侧。
经上臂后侧桡侧缘上肩,出肩峰前侧上行交会于头部,下入缺盆络肺,过膈肌属于大肠。
由锁骨上窝分出支脉1上行颈旁,过面颊入齿槽,转回出挟口旁,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两旁接足阳明胃经。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点。也即是小腿中间关节背后,也就是膝盖后正中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道主导生殖器官神经延伸到这里,用手指轻轻抚压穴位,除了可以缓和紧张情绪,并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劳症状。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一:陷谷穴
陷谷:小腿浮肿?眼皮肿?别怕,这个穴位最消肿!
陷谷: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
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取穴教程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之前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面肿、水肿等水液输布失常性疾患;
足背肿痛;
肠鸣腹痛。
配列缺治疗面目浮肿;
配内庭、太冲主治足跗肿。
1、艾灸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2 点按2-3分钟。
第二:合谷穴
合谷:神奇的“万能穴”
合谷穴也被称为“虎口”。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作用,在全身数百个穴位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的治疗作用,是一个包医百病的万能穴,一个随身携带的大药箱。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第1步:伸臂,拇、食两指张开;
第2步:以一手的拇指指间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
第3步:屈指,拇指尖所指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即为本穴。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
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疾病;
肢体、内脏等疼痛;
热病、无汗、多汗,经闭;
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膈肌痉挛。
配颊车、迎香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配列缺、大椎等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等;
配太冲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等;
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 毅德康经络养生
保健养生
1、按摩: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2、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第三 :隐白穴
便血、尿血、血崩,月经过多别担心,此穴最有效!
隐白:调血统血,扶脾温脾。
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足大趾内侧,由足大趾趾甲内侧缘(即掌背交界线,又称赤白肉际)与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证;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癫狂、多梦等神志疾患;
惊风;
腹满,暴泻。
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
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
配大敦治疗昏厥。
1、艾灸
艾条悬灸:5-20分钟;
2按摩 用指甲盖点按100次
第四:攒竹穴
制止呃逆,立竿见影
攒竹:祛风解表,通络止痛。
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
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竿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仰卧位;
第2步: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有一隆起,即为本穴。
主治
头痛,眉棱骨痛;
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目疾;
急性腰扭伤;
膈肌痉挛。
配头维主治头目疼痛;
配后溪、液门治疗目赤肿痛;
配列缺、颊车主治面瘫、面肌痉挛。
按摩 用第二指腹揉按就可以。
第五:太冲穴
排肝毒,消火气!
太冲:排肝毒,消火气
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取穴教程
取穴方法
第1步:坐位或仰卧位;
第2步:由第1、2足趾间缝纹头向足背推;
第3步:至第1、2跖骨之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可感有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头面五官病证。
中风,癫痫,小儿惊风;
黄疸、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证;
遗尿,癃闭;
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配合谷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歪
保健养生
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按摩结束后喝适量的水有助于加速体内的代谢。
常按摩,可起到疏通经络,疏肝理气等保健作用。按揉时力度控制在略微感到疼痛即可,切忌用力过大造成皮下淤血。
太冲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先用温水泡脚10~15分钟,用双手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跟内踝下方推按5分钟后,再由下向上推按至太冲穴5分钟。对咽喉肿痛等病症都能缓解。
第六:天宗穴
对付肩颈问题第一穴!
天宗:生发阳气。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定位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垂肩;
第2步:确定肩胛冈:肩胛冈是肩膀后一横行的突起,自己右手搭左肩手指摸到的骨头;
第3步:将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分为三等分,当连线的上1/3与下2/3加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
气喘;
乳腺炎。
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保健养生
点按
用大拇指点按穴位,酸痛为止,注意不要用大力。
第七:大肠俞
消除大肚腩,秀出小蛮腰!
大肠俞: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艾灸大肠俞,能够令消化系统得到刺激,从而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大肚腩。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俯卧位;
第2步:两侧骨盆最高点(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为第4腰椎棘突;
第3步:在第4腰椎棘突下有一凹陷,此凹陷旁开2横指(食指、中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为15寸),即为本穴。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
腰腿痛;
坐骨神经痛;
遗尿,肾炎。
配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主治腰脊强痛;
配小肠俞主治二便不利。
1、艾灸
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2按摩
因为自己按不到,只能用拳捶打局部发热为止。
第八: 风池穴
治疗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治疗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
风池穴因空气传来的水湿之气受外部之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而得名。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头项之交界处,此处正好是进入头部的通道,因此,此穴具有抵挡风邪入侵的作用。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
中风、不寐、癫痫等神志病证;
颈项强痛;
毅德康经络养生
风池穴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睛明、太阳、太冲主治目赤肿痛;
配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足三里、三阴交对突眼症有一定疗效;
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
风池穴配合谷穴、丝竹空穴缓解治疗偏正头
1、以食、中指一起按摩风池穴,联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圆形小骨前方凹陷处神门穴,能够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头痛和紧张。
2、以两手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做30次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宜,此法能对安神催眠较为有效。
第九: 意舍穴
治疗恶心呕吐、腹胀肠鸣的特效穴!
意舍:健脾化湿,和胃利胆。
“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针灸甲乙经》:消渴身热、面目黄,意舍主之。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第2腰椎,由此往上推3个椎体(即第11胸椎),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量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腹泻等胃肠病证。
配期门、阳陵泉主治黄疸。
保健养生
用拇指点按
第十: 商曲穴
消积止痛,健脾和胃
商曲:运化水湿,清热降温。
商,漏刻也。曲,隐秘也。
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循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察觉,故名。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仰卧位。从肚脐向上量2横指(拇指),再自前正中线旁开量半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噫气、反胃、腹胀、水肿等脾胃病证;
胸胁胀痛。
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腹痛;
配支沟主治便秘。
保健养生
用大拇指点按3到5分钟
第十一:筋缩
治疗癫狂抽搐!
筋缩:平肝熄风、宁神镇痉。
筋泛指筋肉,缩有抽搐之意。穴当肝俞中央,考肝属木,在体主筋,该穴主治狂痫瘈疭,痉挛抽搐诸疾,因名筋缩。
定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卧位。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所在椎体为第7胸椎,垂直向下推2个椎体(即第9胸椎),其棘突下缘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
脊强;
胃痛;
癫痫,抽搐。
配印堂、鸠尾、腰奇主治癫痫痫 按摩手法,用拇指点按五分钟,如果自己做,先找个坚硬的物体,躺着时候胸椎棘突下就可以。
第十二: 命门穴
命门:强腰补肾又壮阳
命门穴,人体生命的根本。在男子能藏生殖之精,在女子则紧密联系着胞宫,对两性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命门内含有真阳(真火)、真阴(真水),五脏六腑以及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都由它激发和主持。
定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俯卧位;
第2步:取一线过肚脐中点,水平绕腰腹一周;
第3步:该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
遗精、阳痿、早泄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闭经等妇科病证;
遗尿、尿频等泌尿系疾患;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泄泻,小腹冷痛。
配肾俞主治肾虚尿多、腰酸背痛;
配肾俞、气海、然谷主治阳痿、早泄、滑精;
配天枢、气海、关元主治肾泄、五更泻;
配肾俞、关元主治精子缺乏症。
1、灸法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40分钟;温度:45-48 ℃;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2按摩法
用拇指按住命门穴,以感觉酸胀为度,揉动数十次。按摩命门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恢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第13期 | 天宗:对付肩颈问题第一穴
毅德康经络养生
天宗:生发阳气。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定位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垂肩;
第2步:确定肩胛冈:肩胛冈是肩膀后一横行的突起,自己右手搭左肩手指摸到的骨头;
第3步:将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分为三等分,当连线的上1/3与下2/3加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
气喘;
乳腺炎。
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保健养生
1、艾灸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
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第14期:胃仓:增进食欲!
养胃穴
胃仓穴
分享给你们
胃仓: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
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第2腰椎,由此往上推2个椎体(即第12胸椎),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量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等脾胃病证;
水肿;
背脊痛。
第15期 | 瞳子髎:专治各种眼疾,赶走鱼尾纹
毅德康经络养生
瞳子髎穴
瞳子髎: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
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旁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侧卧位;
第2步:在外眼角旁约1厘米,眼角纹头尽处,即为本穴。
主治
目痛,目赤,目翳等目疾;
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配头维、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保健养生: 用食指点按即可。
第16期 | 不容:腹胀排气,就找它!
不容穴
不容: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不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不即不可,容即容纳,穴平脐上6寸,胃纳水谷达此高度,则不可再纳,故名不容。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穴方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形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
第3步:将胸剑联合到脐中的连线分为4等分,从上1/4与下3/4交点处左一水平线;
第4步:该线与乳中线(过乳头的垂直线)有一交点;
第5步:两个交点的中间处,即为本穴。
主治
胃痛、呕吐、纳少、腹胀等胃疾;
肋间神经痛,肩臂部诸肌痉挛或萎缩。
配中脘、公孙主治胃炎、胃溃疡。
保健养生 自己按摩用大拇指点按200到300次
第期 17大包:关键时刻的“止痛药”!
大包穴
大包: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大包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络,灌溉五脏,故名大包。
大包就是大包大揽的意思,比如急性腰扭伤,急性脖子扭伤,急性肋间神经痛,大包穴都能治。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侧身或仰卧;
第2步:从乳头向下循摸两个间隙(乳头约平第4肋间隙);
第3步:该肋间隙与腋中线(沿腋窝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的交点处,即为本穴。
主治
气喘;
胸胁痛;
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治胸肋痛;
配脾俞穴、章门穴,主治食多瘦身;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第18期 | 建里:体虚者最好的温补药!
建里穴
分享给你们
建里:调健脾胃、消积化滞。
建里,属任脉腧穴。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
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毅德康经络养生
取穴方法
仰卧位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腹部前正中线直上量4横指处,即为本穴。
主治
胃痛、腹痛、腹胀、呃逆、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
水肿;
腹肌痉挛。
配内关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配水分治肚腹浮肿。
按摩:用拇指点按就可以。
第19期 | 阴都穴: 治疗胃痛的妙穴
阴都:宽胸降逆,调理胃肠。
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
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刺激阴都穴,可有效治疗胃痛,刺激方法有点按,按揉,拔罐,艾灸等。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
取穴方法
毅德康经络养生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行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
第3步:自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旁开半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主治
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月经不调、不孕。
毅德康经络养生
配足三里、建里主治腹胀、腹痛。
第20期
中医急救专家
十宣:清热开窍醒神。
十宣为经外奇穴名。
十宣穴的准确位置十分好认,位于人体十根手指尖,距离手指甲与手指肉边缘01寸,左右两边加起来共十个穴。
经常按摩十宣穴,可治疗失眠、中暑、高血压等疾病。按摩十宣穴,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 宜毅顺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定位
仰掌,十指微屈。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仰掌,十指微屈。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即为本穴。
主治
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晕厥等;
咽喉肿痛。
配十二井穴主治中风闭证;
配大椎、耳尖主治高热和中暑。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第21期 |
四渎:可有效缓解咽喉肿痛!开窍聪耳,清利咽喉。
四,数量词。渎,小沟渠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本穴物质为三阳络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在本穴的变化为部分水湿冷降归地,降地之水形成向穴外流溢的数条小沟渠之状,故名。
定位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取穴方法
第1步:坐位屈肘;
第2步: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中点到肘尖的连线中点向下1横指处,即为本穴。(肘横纹到腕横纹12寸)
主治
手臂疼痛、麻木;
暴喑,耳聋,齿痛、头痛等五官疾患。
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疼痛;
配听宫、天牖主治耳聋。
第22期 |
天府:调理过敏性鼻炎的良药!按一按
天府穴
天府:调肺气,清上焦,疏经络。
天,天空,指上而言。府,聚集处。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
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天府穴,专治“鼻症”。
与鼻相关的疾病,无论是敏感性鼻炎、慢性鼻炎、还是流鼻血等等,统统都可以交给天府穴处理。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坐位,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即为本穴。
主治
咳嗽、气喘、鼻衄;
瘿气;
上臂痛。
在金庸的武功中,有许多医学知识,如:人体的骨骼、穴位、经络等。在旧派武侠当中,有不少穴位都是胡诌出来的,一些老中医看了,都纷纷批评!而在金书中,你可以完全放心,没有一个穴位会是假的,在《人体穴位图》中,都能查找的到!这说明金庸的医学知识很丰厚!我们常人难以达到他那种境界,但最起码我们应该为了写好武侠,去看一些《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等参考资料……。
另附人体108穴位:
人体穴位总汇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联机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在线,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阴部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联机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