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上的粗隆是什么意思

解剖学上的粗隆是什么意思,第1张

粗就是粗糙,隆就是隆起,粗隆就是粗糙的隆起。

在真正的骨头标本上面能摸到,粗隆上面一般都附着肌肉,例如肱骨上面的三角肌粗隆,股骨上面的臀肌粗隆。

股骨粗隆下是内侧骨皮质为高压,外侧皮质张力大,是一个高机械应力集中的区域,此区域由皮质骨组成,加以骨折时大多属于粉碎骨折,所以骨折愈合慢,易造成骨折不愈合。

股骨粗隆下周围肌肉止点较多,是外展肌(臀肌)和屈髋肌(髂腰肌)和外旋肌附着大、小粗隆,骨折后,

骨折近端产生典型外展、屈曲及外旋畸形,而股骨内侧由于有内收肌附着,远端被强大内收肌牵拉向内侧移位。内固定所受应力集中,易发生内固定断裂及失效。

扩展资料:

粗隆间骨折分型分期:

1.Seinsheimer分型 Seinsheimer根据骨折块的数量,位置及骨折线的形状提出分为五型(图1)。

Ⅰ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2mm。

Ⅱ型:骨折移位为两个骨折块。又分为3亚型,ⅡA小粗隆下横行骨折;ⅡB螺旋骨折,小粗隆在远侧骨折块。ⅡC螺旋骨折,小粗隆在远侧骨折块。

Ⅲ型:有3个骨折块,即除粗隆下骨折外,ⅢA,尚有小粗隆骨折,ⅢB在粗隆下骨折中间有一蝶形骨折块。

Ⅳ型:粉碎性骨折,有4个骨折块或更多。

Ⅴ型:粗隆下骨折伴有粗隆间骨折。

2.Russell和 Taylor分型 Russell和Taylor根据小粗隆的连续性和骨折线向后延伸至大粗隆累及梨状窝,这二个影响治疗因素,提出一种分型:

Ⅰ型:骨折线未后延至梨状窝,ⅠA型骨折中,折块和骨折线自小粗隆下延至股骨峡部区域,这一区域可有各种程度的粉碎骨块,包括双侧皮质骨碎块;ⅠB型骨折的多骨折线和碎块包括在小粗隆至狭部区域。

Ⅱ型骨折,骨折线向近端延伸至大粗隆及梨状窝,ⅡA型骨折,自小粗隆经股骨峡部延伸至梨状窝,但小粗隆无严重的粉碎或较大的骨折块;

ⅡB型骨折骨折线延伸至梨状窝,同时股骨内侧皮质有明显粉碎,小粗隆的连续性丧失。

并发症:

1、髋内翻

髋内翻是粗隆下骨折最常见并发症。根本原因是外展肌对股骨折牵拉,另外插入髓针的进针点不正确造成。

预防关键于第1准确插入髓针进针点,由于骨折近端屈曲、外展、外旋,很难准确选择梨状窝入点,和股骨解剖轴上开髓,必须在C型臂观察正侧位两个平面证实。

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少这种困难,一是内收躯干,二是在股骨颈内插入斯氏针内收骨折近端。第2个原因股骨内侧皮质结构不完整,如果是切开复位者,一定要植骨重建股骨内侧完整,间接复位者,

术中注意测量髂前上棘至第1、2足趾间通过髌骨中点的力线,一般认为<10°的髋内翻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髋内翻角度大,可以行粗隆下截骨术。

2、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是内固定失效及断裂,发生内固定断裂及失效有以下三种情况:

(1) 近端锁钉误锁,特别在股骨后外侧骨折,骨折近端向前移位,近端锁钉就会从股骨颈后侧折线间进入股骨头内,应当避免这种锁定。

近端锁钉的正确安置需要在透视观察下锁钉在股骨头的位置,正位近端锁钉应位于股骨头中下1/3,侧位位于中心,我们经验是当股骨头锁定时,如果在正侧位2枚螺丝钉不平行,必定有一枚锁钉误锁,应仔细检查,进行纠正。

(2)髓针动力化不适时,静止锁定,可以防止肢体旋转和短缩,骨折未愈合去除远端锁钉,尤其在骨质疏松者,必然增加近端锁钉应力,结果至近端锁钉断裂,招致骨折不愈合。

所以在骨折未愈合前不主张动力化,可以在骨折愈合后取髓内针前,取出远端锁钉,以达到改善骨痂质量。

(3)髓内针断裂,髓内钉断裂多发生近端锁孔处而且骨折线处,原因是骨折未愈合前,没有定期复查,患者早期完全负重引起,骨折不愈合治疗应该重新内固定及植骨术。

-粗隆下骨折

因为一边手有针孔了,换着打比较好:

小时候打针往往是打屁股,但是现在打疫苗怎么基本都看到的是打手臂了呢?

实际上是有原因的。

其实小时候打疫苗也是手臂为主,只是打其他针是才是臀部为主。如今打疫苗,偶尔也有打大腿内侧或者口服的,但是主要是打手臂为主。

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一个次要原因,那边是打手臂比打屁股方便多了,以前打臀部的时候老流行“要脱裤子”这样的笑话,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和尴尬。

但是打手臂则方便多了,也无需脱裤子。

再说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是因为疫苗臀部脂肪组织多,脂肪层的血液循环较差,从而降低疫苗吸收效率,减少了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与病原体抗原接触,从而影响了将处理后的病原体抗原转移给免疫活性细胞,导致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且下降速度快,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核心还是打屁股疫苗发挥的效果差,如果太差起不到疫苗该有的作用,那便是得不偿失了。

以及为什么要换着手打呢?上次打疫苗是左手,这次基本上就要换成右手。

这实际上也是为了保证疫苗的吸收效果,因为有的疫苗打了之后,会有硬的结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消散,而硬的结核存在也同样不利于疫苗吸收。

IM(肌肉注射)  通常打在肌肉块上,注射方式为跟皮肤呈90度垂直进入,长针约埋入2/3,反抽针心(不能有血液)。通常剂量都会比IV(静脉注射)还高,但是作用时间比IV还要慢。

IV(静脉注射)  通常打在静脉里面,注射方式为跟找到的血管呈45度角进入,并稍微将血管轻轻提起,稍微反抽(需要有回血)。通常剂量较低,但是作用时速快。

方法选择

决定要打哪通常是医师决定的,通常情况危急的病人都是以IV的注射方式较多。

IM则是类似破伤风或是感冒发烧时(情况没有很危急)才选此方式。

如何打针

打针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关键你要知道哪一种注射方法?静脉穿刺你可能暂时学不会。皮下注射,主要是做药物皮下试验用的。那么你想学的可能就是肌肉注射了。肌肉注射有两个部位,一是在臀部,在臀部外上四分之一的地方。二是在胳膊上,肱三头肌部位。具体操作,你还是应该到医院看专业人员操作,了解操作的方法。注射部位不对,可以引起肌肉、神经损伤。慎重哦!

相关介绍

为什么打针经常打在屁股上?

屁股上肌肉组织很厚,一是可以避免伤了骨头,二是肌肉组织疏松,有利于药物吸收!给药方式有许多种,会因为希望药物作用时间快慢而有不同的选择,作用最慢的就是口服因为需要经由胃的血管吸收才达到药效,最快的就是静脉注射因为直接打到血流里,就是一般的点滴,打在屁股是属于肌肉注射的一种作用时间的快慢中等,是把药物注射到肌肉里让肌肉里的小血管缓慢吸收慢慢的发生药效,肌肉注射常见的部位有手臂、屁股,臀部的肌肉因为比较厚不容易扎到较深部血管所以常被选择,而臀部周围有许多神经分布为避免伤到神经臀部的针都是打在单侧臀部的外上1/4。

因为疫苗一般打在胳膊三角肌上。这样可以优化疫苗的免疫原性,并将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打疫苗的份量一般较小,经常是01~05ml的,当然有些也需要打10ml。肱三头肌相对较发达,能满足打疫苗的分量需求,而且注射较方面,最少可以减少脱裤子的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群体性注射。

我们注射的大多数疫苗基本上都是小剂量的,而且它们的成分大多是蛋白质。一般疫苗的注射位置选择在上臂三角肌群,因为它更靠近主动脉第一支,脂肪较少。少量疫苗进入后,很容易被吸收,从而产生免疫反应。臀部脂肪组织较多,免疫活性细胞较少。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浓度较低。许多研究发现,注射在上臂三角肌的疫苗的抗体效价和免疫反应时间明显优于臀部注射的疫苗。而且由于臀大肌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打屁股相对于手臂来说很痛苦,手臂注射已经成为最好的疫苗接种方式。而对于那些大量接种疫苗的新生儿来说,手臂注射确实比臀部注射更卫生。这是因为婴儿的排泄物和尿布很可能在臀部造成针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疫苗都能击中手臂。除了注射,现在还有口服和鼻喷雾剂疫苗。这些都是疫苗发展的方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需要打针,只需吞下一小片药丸。

大多数人在手臂接收疫苗的反应很小或没有反应,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在接种疫苗后的手臂上有些不适,包括酸痛,发红和/或肿胀。注射疫苗后,肿胀,发红和酸痛很常见,可以持续24-48小时。建议您使用不常用手臂注射流感疫苗。通过这种方式,如果您正在写作或进行日常活动,就不会使肌肉进一步加重。其他减轻疼痛的方法包括在接种疫苗时不要张紧手臂,在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后移动手臂以增加血流量并帮助将疫苗分散到整个区域。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疾病介绍: 一、症状与体征本组疾病依据临床的主要特征,起病年龄,肌无力的分布及病程,可分下述几型:(一)严重型肌营养不良症 又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或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肌病。属性连隐性遗传,均影响男孩,女性仅为异常性染色体的携带者,而不发病。本病常在儿童时期发病,大约在5岁左右。发病是缓进的,开始在行走时动作笨拙,容易跌倒,跌倒后难于独自起立。在此阶段检查,可发现某些肌肉的假性肥大和另一些肌肉的萎缩。这些肌肉变化的分布甚为固定。最常表现假性肥大的肌肉是腓肠肌,其他如臀肌、股四头肌、三角肌、冈下肌、冈上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也可发生。假性肥大的肌肉触摸之较正常坚实,外观虽发达,却软弱无力。肢带肌群并非普遍均匀地受到影响,而以某些肌肉的无力和萎缩选择性地较其他肌肉发生为早且严重。背部伸肌无力,使病孩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由于臀中肌的无力,行走时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而呈典型的鸭步状。髂腰肌和股四头肌的无力,致使登楼梯日益困难。由于脊柱伸肌、髂腰肌与股四头肌的无力,病孩自仰卧位起立时必须先翻身转为俯卧,然后以两手支撑着下肢逐渐将躯干伸直而站起,即Cower征。胸大肌的胸骨部与背阔肌几乎总是萎缩的。若前锯肌萎缩则两肩胛骨呈翼状竖起于背部呈“翼状肩胛”,在两臂前推时尤为显著。四肢的肌肉,以近端的肌肉较之远端的肌肉易发生萎缩。面部与手部的肌肉罕有被累及者。此型肌营养不良症常伴有巨舌、门齿缺如、智能障碍与心肌受累。假肥大型的病情是本病各型中最严重的,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患儿家族中遗传代数成反比,即家族中受累代数愈多,病情愈轻,病情最重的是散发病例。(二)良性型肌营养不良症 又称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本病在5~20岁间发病,属性连隐性遗传。首发症状为骨盆带肌及股肌无力,常有腓肠肌假性肥大,5~10年后出现肩胛带肌及上臂肌无力。病程进展缓慢,病人多数在起病后15~20年才不能行走。晚期也发生关节挛缩,但较严重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少见。心肌一般不受累。(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又称Erb型肌营养不良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患病率相似,通常起病于20~30岁间。临床上常首先影响骨盆带肌或肩胛带肌而致上楼困难或举臂不能过肩。肌无力始自肩胛带肌者可能需经多年才影响下肢;以下肢无力开始的病人则大多在10年内已影响上肢。腓肠肌假性肥大并非罕见。(四)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又称Landouzy-Dejerine型肌营养不良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两性均可受累。通常在青春期起病,首先影响面部和肩胛带的肌肉。面部表情肌可能在早期受累而不引起病人的注意,仅在检查对发现眼睑的闭合无力,以致在闭眼时仍常可看到睫毛。明显者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睑稍下垂,额纹和鼻唇沟消失,表情运动微弱或丧失,因口轮匝肌的假性肥大而嘴唇显得增厚而微噘,口眼闭合均无力,不能蹙额、皱眉、鼓气和吹口哨等。肩胛带肌的受累以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前锯肌为显著.上肢以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最先受累。最初症状常为上臂抬举无力,检查时可见垂肩和翼状肩胛。胸大肌上部常在早期即已萎缩,因此锁骨和第一肋骨显得突出。病情进展缓慢。经过很长时间后也可逐渐影响躯干和骨盆带的肌肉,但肢的远端一般并不受累。偶见腓肠肌和三角肌的假性肥大。一部分病人的临床经过呈顿挫型,病情并不进展。(五)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 甚少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在40~60岁间起病。两性均可患病,但男性较常见。首先为手部小肌、胫前肌与腓肠肌的力弱,进展缓慢,亦可逐步累及肢体近端的肌肉。(六)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 起病于任何年龄,但以20岁左右起病较多。眼睑下垂常为首发症状,一般为双侧性。病人常头后仰或皱额以代偿上睑提肌之无力。眼睑下垂后,将影响其他眼外肌。病程缓慢进行,通常在数年后影响全部眼外肌,甚至眼球固定。由于眼外肌受累极为缓慢且病程进展隐袭,以致一般病人无复视的主诉。缩瞳肌正常,故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应正常。多年后,可逐渐累及面肌、颈肌及四肢肌群,尤其上臂肌群(下降型眼肌型肌病)、上部面肌力弱通常较下部面肌严重。在罕见病例中,有明显的肢远端肌无力及萎缩。(七)眼咽肌型肌营养不良症 甚少见,起病年龄不一。以缓慢进行的眼睑下垂与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此外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颞肌、咬肌及四肢肌肉均可轻度受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病人中,除上睑提肌外,任何其他眼外肌均不受累。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含量增高。正常时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为0~50U,在活动性肌病,特别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病人中,可显著升高甚至达100至数百单位。目前认为此酶在肌病中是最敏感的指标。但因过于敏感,有时在某些神经源性肌肉萎缩中亦出现阳性结果。(二)血清中醛缩酶、乳酸脱氢酶、谷草酸转氨酶、葡萄糖转换酶等活性均有升高。这些酶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亦不很敏感,在神经源性肌肉萎缩中,无假阳性反应,故能与肌酸磷酸激酶的检查起相辅相成的作用。(三)血清中丙酮酸激酶含量增高。(四)肌电图显示肌源性肌萎缩。(五)肌肉活检 各型肌营养不良症有其组织形态的不同之点。(六)肌肉CT扫描与MRI检查 病变肌肉作CT扫描检查发现有密度减低区,对了解骨骼肌的受损范围帮助很大。MRI检查可见变性肌肉呈轻度不等的“吞蚀现象”。这项检查可以探查肌肉变性的程度和范围,可以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病。三、诊断要点根据隐袭起病、持续进展、肌萎缩与肌无力呈选择性的肢近端型特殊分布,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改变以及生化检查与肌活检等,如再有家族遗传史则诊断不难确立。 -------------------------------------------------------------------------------- 疾病治疗方法: 一、由于本组疾病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二、应注意维护及增进病人的一般健康及营养状况。饮食中应有较多的动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则应少些。三、尽可能维持日常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也要控制体重。常做深呼吸运动可以延缓肺活量的减退。四、进行适当的锻炼、医疗体育、各关节充分的被动运动、按摩等可以增强运动功能和防止挛缩。五、对跟腱挛缩而妨碍行走者可考虑跟腱延长术。如已不能起立行走而只能取坐位的病人应给予脊柱支架以推迟脊柱后、侧凸畸形的发生。六、用下述药物治疗对部分病人可能有助。(一)三磷酸腺苷20~4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二)三磷酸尿核苷20~4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 来源:http://wwwyouyishuoyicomcn/illpage/2094htm

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三部分组成,它们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骨和关节

骨主要由骨质构成,外面包以骨膜,内部藏有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红骨髓是造血器官。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对骨的营养和新生起着重要作用。

两骨或更多块骨连接在一起,连接部分具有一定的活动功能,叫做关节。关节有一竖厚的包囊,叫做关节囊,关节囊是密封的,其内的腔隙叫关节腔,腔内有滑液,起滑润作用,能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

骨骼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根据骨骼的部位不同,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

头颅骨:由29块不同的骨组成,起着保护脑、眼和内耳的作用。婴儿颅骨缝未闭时,在颅顶上有较大的空隙,叫前囟,前囟在出生后12个月左右可闭合。

躯干骨:包括脊柱、肋骨和胸骨,共51块。脊柱位于背部正中,由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骨(1个)和尾骨(1个)组成。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有4个屈曲:颈椎向前凸,胸椎向后凸,腰椎向前凸,骶尾椎向后凸。整个脊柱中间有一管道叫椎管,内为脊髓。上面通枕骨大孔与颅腔相连。两椎骨体之间有椎间盘,如在下腰部受伤,椎间盘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腰神经根,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

肋骨共有12对,呈细长弓形。前端肋软骨与胸骨连接,后端与胸椎连接。第11、12对肋骨为浮肋,前端不与胸骨连接。

胸骨位于胸部中央,其上部有一向前隆凸的角,叫胸骨角,可以清楚摸到,其侧方接第2肋软骨。胸骨下端称为剑突。

上肢骨:共有64块。肩胛骨位于胸廓的后外侧,呈三角形,外侧角与肱骨构成肩关节。锁骨易摸到,其外侧端与肩胛骨相接,内侧端与胸骨相接。肱骨在上臂,上端与肩胛骨相接,构成肩关节,下端与桡骨、尺骨构成肘关节。桡尺骨都在前臂,当掌心向前位时,桡骨在前臂的外侧,尺骨在内侧;桡骨下端与腕骨组成腕关节。手部骨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共27块。

下肢骨:共62块。髋骨由骼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与骶骨共同围成骨盆;前方两耻骨结合处叫耻骨联合,后方与骶骨共同组成骶髂关节。股骨在大腿部,上端股骨头与髋骨外侧凹陷(髋臼)部分组成髋关节。股骨颈部长,而且与股骨体部成一定角度,容易发生骨折;颈与体之间有一隆凸,叫大转子或大粗隆;股骨下端与胫骨、髌骨相接组成膝关节。胫骨在小腿内侧,较粗;腓骨在外侧,较细;胫腓两骨下端共同与跗骨形成踝关节。足骨包括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共26块。

肌肉

肌肉(骨胳肌)是骨胳运动功能的动力装置。每块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有收缩能力;肌腱附着于骨,无收缩能力。

躯干肌:在背部脊柱两旁有两条长大的能骶肌,收缩时使脊柱伸直。胸前两侧部有胸大肌,相邻两肋骨之间有肋间肌。腹前壁正中线两侧有一对腹直肌,收缩时使脊柱和躯干前屈。腹前壁外侧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胸腹腔之间有隔肌,形如伞状,收缩时隔顶下降使胸廓容量增大,是主要的呼吸肌。

四肢肌:上肢三角肌覆盖于肩关节的外上方。臂部肱骨前方有肱二头肌,收缩时使前臂屈曲。肱骨后方有肱三头肌,收缩时使前臂伸直。前臂的肌肉可分为前后两大群。前群收缩时使脑或手指屈曲。后群收缩时则伸腿或使手指伸直。有的前臂肌收缩时还可使前臂旋转。手肌集中在手的掌部,能作细致灵活的动作。臀部有一块很发达的臀大肌,对维持身体直立起重要作用。臀大肌的外上方常作为肌肉注射部位。大腿的前方有股四头肌,功能是伸小腿,屈大腿。小腿后面有腓肠肌,隆起部分即“小腿肚”,腓肠肌以粗大的跟腱止于脚跟骨,对行走起很大作用。足部的肌肉位于足底,使足底成弓曲,有弹性作用。

股四头肌 位于大腿前,是人体内体积和力量最大的肌肉。采用负重深蹲和伸小腿等练习,可增大股四头肌的力量和体积。 来自于下面这篇文章,复制给您看: 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部,左右两侧相合成斜方形,故称为斜方肌。斜方肌发达是健、力、美的标志。采用提拉杠铃或拉力器耸肩、拉力器直臂侧上拉举、拉力器直立扩胸等练习,可增大斜方肌的力量和体积。 三角肌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具有体积小力量大的特性。浑圆发达的双肩是优秀健美运动员的标志。采用哑铃站姿直臂侧平举、前平举和弓身侧平举等练习,可增大三角肌的力量和体积。 背阔肌 位于腰背和胸部后下外侧,上部被斜方肌遮盖。背阔肌发达,可使肩背部呈现“V”字型,将上体烘托得更加魁梧。采用坐姿平拉、弓身划船等练习,可增大背阔肌的力量和体积。 骶棘肌 位于躯干背面,纵列于脊柱两侧,像两根大立柱从头部的枕骨到脊柱的最末端(骶骨)。由于骶棘肌没有骨的支承,因而训练时应持别小心。加强骶棘肌的训练,消耗腹部多余的脂肪组织,对骶棘肌的发展和养护是相当重要的。采用杠铃直腿硬拉、弓身和挺身等练习,可增大骶棘肌的力量和体积。 胸肌 位于胸前,为扇形扁肌。胸肌发达时,胸部饱满结实、宽厚强健,乳房丰满挺拔、高耸不垂。采用杠铃仰卧推举,哑铃仰卧扩胸(飞鸟)和坐姿屈臂夹胸等动作练习,可增大胸肌的力量和体积。 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两侧。由于腹部肌肉比其它肌肉更容易消退,所以当缺乏运动或腹部脂肪大量堆积时,最容易使肌肉松弛、腹部下垂。采用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仰卧两头起等练习,可增大腹直肌的力量和体积。 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采用杠铃、哑铃、拉力器反握弯举和对握弯举等练习,可增大肱二头肌的力量和体积。 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采用俯卧撑、仰撑、持杠铃和哑铃臂屈伸等练习,可增大肱三头肌的力量和体积。 臀大肌 位于骨盆后外侧面,是比较发达的肌肉。臀大肌浑圆丰满、紧绷上翘是健美的标志。采用俯卧举腿、深蹲、直腿硬拉、弓身和站姿外展、内收、后伸大腿等练习,可增大臀大肌的力量和体积。 股四头肌 位于大腿前,是人体内体积和力量最大的肌肉。采用负重深蹲和伸小腿等练习,可增大股四头肌的力量和体积。 股二头肌 位于大腿后面,有长短两个头。采用俯卧屈小腿和深蹲等练习,可增大股二头肌的力量和体积。 小腿三头肌 位于小腿后面,使小腿后部隆起。采用提踵、足尖行走、蹲跳等练习,可增大小腿三头肌的力量和体积。

在臀部注射可以是肌肉注射也可以是皮下注射,要看注射深度。

通常肌肉注射采取的位置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上臂的三角肌,还有股外侧肌注射法。

皮下注射主要分两大区域:一、深部的皮下注射,通常以肌肉内注射为主;二、浅层皮下注射,通常在肌肉上,真皮以下。肌肉内注射选择的位置通常是臀大肌、臀中肌、三角肌以及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可以进行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41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