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有哪些活动类型?

群众文化活动有哪些活动类型?,第1张

群众文化活动有以下类型:

一、广场文化,大秧歌、健美操、京剧团体等等主要是自发的;  

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比如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比较强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

广场文化的特性:

1、群众的自发性。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是主体,但参加广场活动的人们绝不是靠行政推动,在广场上,人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可以参加广场文化活动,也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欣赏者或是旁观者。

总之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愿而来,高兴而去。除了有组织的演出外,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活动,集歌舞剧各类节目为一体,融吹拉弹唱多种形式于一炉,人们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得其乐,娱悦身心。

2、广泛的参与性。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难以比拟,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

大家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在广场上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快乐,在表演中寻找着自己的才能,在文艺中展现自我的天地。

3、形式的灵活性。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既可以有业余、通俗、普及艺术,又可以有专业、高雅、精品艺术;

既可以有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广场群众表演;既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又可以是武术、体操、演讲等,总之,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百花争艳。

4、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既有讴歌党和国家的,又有赞美劳动人民创业、创新、创造的;

既有反映中小学生的,又有表现军旅生活的;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艺术,又有大众文化,广场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缩影。

5、政府的主导性。广场文化虽然是开放式的,但绝不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无导向的。

广场作为政府的一块有效的文化阵地,政府必须要发挥其的主导作用,保证广场文化的内容和质量,确保了广场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以其昂扬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调,体现着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团体文化,腰鼓队社团,演唱团体;主要是民间的团体; 

这类团体都是以非营利为目的,集结拥有共同爱好的人群,进行公益性的文化活动。成立社会团体除需要一定数目的人员组成以外,还要制定章程、到有关机关登记,有的还须依法申请许可等等。

三、馆类文化,比如群众艺术馆,主要是政府组织的。

这类文化活动主要依靠政府组织建造,图书馆讲座活动、英语角学习活动、群众性的知识讲座等都属于这个类别。在这类活动里,群众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参与者,享受参与的乐趣。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

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扩展资料:

群众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承传性。

群众性是显著特征、自娱性是外在特征(最直接目的)、倾向性是内在特征。

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要求:要求社会的群众文化供给、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要求社会努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求社会的一切群众文化活动必须符合群众的意愿,要求不断的提高群众的文化实践力和占有水平。

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功能:精神调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团结凝聚作用。

—群众文化

山东秧歌各处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称“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

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

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伞”的角色分“丑伞”与“花伞”两种。

“丑伞”又称“头伞”,扮为老汉,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鼓”为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在舞队中人数最多,动作繁复,慓悍的舞姿伴着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具有无敌的威武。

“棒”由男青年扮演,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花”由女青年扮演,饰为戏曲中的花旦模样,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泼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

“丑”,也称为“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 ”等等,穿插于舞队中间,作幽默即兴表演。

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

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

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

“胶州秧歌”,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

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的角色只有十个,是传说中两个家庭中的全部成员:一对“鼓”扮为男性壮年;一对“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对青年扮演“棒”是“鼓”的儿子;一对“扇花”是“棒”的妻子;一对“小嫚”,是“鼓”的小女儿。

十个演员跑满场,又舞蹈,又演戏,引得千万人“听见锣鼓点儿,放下筷子撂下碗儿。

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

演戏之前先跑场,这便是打开场子吸引观众的舞蹈,其中有“大摆队”、“十字梅”、“绳子头”、“挖心”、“两扇门”等阵法。

戏剧演出以传统节目最具地方风格,俗称“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拉磨”、“说媒”、“三怕”、“四劝”、“裂裹脚”等剧目。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

海阳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后来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术的套路,称为“大架秧歌”,外人称之为“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

领头的是“药大夫”,他身穿长袍,口戴黑须,右手持马尾拂子,左手握平顶圆伞。

这是整个秧歌队的总指挥兼领舞,他的即兴表演往往令人绝倒。

其他角色有“霸王鞭”、“花鼓”、“彩扇”、“渔夫”、“樵夫”、“货郎”、“翠花”“相公”、“闺秀”、“锢炉”、“王大娘’”、“丑婆”,“顽童”、“牧童”、“村姑”、“大头和尚”、“柳翠”等等。

海阳秧歌的演出有串街、进村、耍大场、跑阵势、演场、收场六段六种形式。

跑阵势有单队穿插、龙盘尾、四门斗、扣心斗、黄牛瘪、竹篮挎花、六门斗、八卦斗、宝葫芦、葫芦带结子、卷爆仗、双队穿插、剪子股、二龙吐珠、勾心斗、大推磨、双八字、三龙纹柱、彩云遮月、牡丹开花、四瓣花、竹篮开花、遍地开花种种变化队形。

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

若在农历正月到山东,总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

维族舞蹈有赛乃姆:是 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歌舞形式,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

其音乐由多首歌舞曲连缀而成,热情奔放,明朗欢快。

赛乃姆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合上音乐节奏即可。

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这种舞蹈节奏时快时慢。

赛乃姆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由于赛乃姆的音乐和节奏特点,使得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

在 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各地的赛乃姆风格有所不同,和田、喀什、阿图什、阿克苏等地区的赛乃姆比较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伊犁赛乃姆欢快且生气勃勃,它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哈密赛乃姆细腻朴实,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库车、库尔勒等地的赛乃姆自然细腻,内容深刻;多郎赛乃姆嘹亮豪放。

多朗舞:“多朗”一词,是 尔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

多朗舞是 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

多朗舞以双人对舞为基础,是一种带有竞技性的组舞。

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

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

由于地理位置和其它因素所致,使多朗舞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草原生活气息和艺术特色。

多朗舞的伴奏音乐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赛乃姆”。

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歌舞组曲,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保持着浓郁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

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朗木卡姆有九套,每套有不同的名称,多用“比亚万”(意为戈壁草滩)等富有地区特色的名称,作为曲调的标题。

每套木卡姆是由不同节奏的五个段落组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谐自然,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 。

萨玛舞:是 尔族劳动人民在年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古老而欢快的民间舞蹈,动作朴实有力。

它主要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车一带。

除年节外,一般欢庆场合有时也跳萨玛。

节日的清晨,人们到 寺做完礼拜之后,向大礼拜寺的广场, 寺屋顶上的乐师便开始敲起纳合拉鼓,吹起唢呐,随着乐鼓的声音,大家合着鲜明有力的萨玛曲调,跳起萨玛舞。

萨玛舞的动作和鼓的节奏配合紧密。

“咚”的时候多是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

跳萨玛舞的大都是男性。

伴奏萨玛的主要乐器是铁鼓和唢呐。

铁鼓以音高不同的两个鼓为一组,发出“咚”、“当”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大的场合,有时有两三组,外加一个音色更浑厚的大鼓,突出“咚”的音响效果。

鼓的节奏决定着舞蹈的快慢和动作的和谐统一。

有经验的鼓手,使鼓点敲击的变化多样,激励着舞者和观众的情绪。

唢呐吹奏的曲调比较灵活,不受鼓的限制,有时拖两三个小节的长音,或音歇三、四小节,以突出鼓的节奏。

夏地亚纳:“夏地亚纳” 尔语称之为“欢乐的舞”,是在节日和盛集大会中,群众集体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以小跳步为主,两 换跳起,两臂向上、向左、向右,手掌内外快速抖动,给人以欢乐、轻快之感。

夏地亚纳的音乐曲调比较灵活,常根据不同场合而变化。

各地区的夏地亚纳的曲调,区别不是太大。

喀什地区的,比较欢腾华丽;麦盖提的,则显得浑厚有力,进行曲的特点更明显。

夏地亚纳的伴奏乐器也比较自由,乐器可多可少,可用长短不同的唢呐、音色不同的若干对铁鼓和大小不一的手鼓合奏,也可用弦乐和手鼓伴奏。

纳孜尔库姆:是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多由男性即兴舞蹈,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

产生于吐鲁番,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

纳孜尔库姆是在婚礼、喜庆节日和晚会中最精彩的表演。

它多在赛乃姆的后面或吐鲁番木卡姆后面举行。

步法以蹲步、跳步为主,保持两膝微屈,上身松弛,舞者以诙谐、幽默的动作模拟各 种劳动或各种人物形象。

纳孜尔库姆的音乐节奏,风格独特,可用各种乐器伴奏,主要有弹拨尔、热瓦甫、艾捷克、唢呐、手鼓和铁鼓等。

有时只用唢呐、铁鼓伴奏、除音色高低不同的一组铁鼓外,常加上一个音色浑厚的大鼓连续击打单一的节奏。

有经验的鼓手,可结合表演者的情绪变化。

抑扬顿挫地击打出富有感情的鼓点,以此烘托舞蹈表演。

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是 尔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产生于古老的库车,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

属于女性抒情舞蹈,动作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舞者头上顶碗,双手各拿一个小盘子和筷子,指挟竹筷,随着音乐的节拍,用筷子敲击盘子,随之起舞。

跳舞时除手上击打盘子外,有的在头上顶的碗里倒上茶水,有的则是用嘴里叼着的勺把击打头上的碗。

还有的头顶一 尔族式茶壶、壶上放二、三只碗。

这种舞蹈有一定的难度,并带有杂技的色彩。

盘子舞的音乐,一般用的是抒情性民歌,节奏舒展,曲调悠扬动听,音乐和伴奏乐器与赛乃姆基本相同。

手鼓舞:手鼓舞是一种表演性民族舞蹈。

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

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

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山羊舞:“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围坐在地毯上群众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和着乐曲蹦跳进场,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顶人等,总会引起小的骚动和欢笑。

击石舞:又叫“塔什”舞,流行于南疆阿克苏、喀什、莎车、和阗一带。

“击石”是 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

双手各持两片石头,将二片石头夹于拇指与食指、食指与中指间,靠手指的弯直和手腕的抖动发出声音。

击石舞多采用赛乃姆的基本动作,脚的步伐有“三步一抬”、“前后点步”、“垫步”、“单腿跪蹲”等。

手的打击姿态有两臂平伸、一手在头上,一手在胸前,或一手在体旁一手在胸前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总是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民间歌舞。下面是我分享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秧歌的表演形式 篇1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

 (一)大鼓秧歌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秧歌的'表演形式 篇2

 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这些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艮、俏、浪”在东北秧歌的含义。只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著作中对于“艮”的介绍,少之又少,而且据我了解这个“艮”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查阅了很多关于东北秧歌的资料但是释义很少。所以我凭自己在学习和实践当中的不断总结我觉得应该是膝盖规律性的“顿劲”和舞动翻转时的“利索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动律,称为“艮(gen)劲”。动作中最能体现东北秧歌特点的是前踢步、后踢步和手绢花。

 东北秧歌的前踢步,蕴含了许多特有的风格特征,比如:收回正步移中心的那一瞬间,体现出了女孩特有的细腻与体态表现了柔情似水的美感。其实舞蹈就像一道菜,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人炒就会炒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表达出的情感各不相同!

 原来的东北秧歌以“小”为美。但是随着东北秧歌现代发展趋势,对于东北秧歌的动作训练在课堂就已经按照舞台的感觉、人们的审美观和发展趋势来要求。比如:以前东北秧歌有很多幅度大的动作和幅度小的动作,但现在要求幅度“大”的动作要更大。而幅度“小”的动作要更小。使其更能适应现代舞蹈者的内心体验和意境追求。舞蹈是人类心灵的表达,我觉得只有了解东北秧歌才能从内心真正感受到风格。才能将风格展现出来。

;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热烈、火爆、诙谐等。东北秧歌舞动的时候带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动作既艮又俏,既稳又浪,舞动的时候充满了力度,东北秧歌主要分为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三种,它们分别在东北不同区域广为流传。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东北秧歌在舞蹈韵律上具有“稳中浪”的特色,舞动起来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极为符合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北方特色的舞蹈。东北秧歌动作既艮又俏,既稳又浪,刚柔并济,充满了力度。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大鼓秧歌在东北秧歌中流传最广, 在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域等地极受欢迎;小鼓秧歌又分为“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在表演的时候需要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质跷腿,主要以妖股和手锣伴奏,这也是它和大鼓秧歌的主要区别。

      地秧歌则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基本上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在沈阳、抚顺一带流行。“艮”、“浪”、“俏”是东北秧歌的含义,艮能保险处踢步的出急落稳,浪则代表弧线,俏指的是俏丽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63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