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臂是从肩到肘的部分。前臂是的肘与腕之间的部分。
上臂肌肉有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三角肌、喙肱肌。前臂上有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前臂前区皮肤较薄,移动度较大。浅筋膜中尺侧有重要静脉及其属支,以及前臂内侧皮神经;桡侧有头静脉及其属支,以及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掌支,均于屈肌支持带近侧浅出深筋膜。
扩展资料:
前臂上的组织:
1、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2、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它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亦称神经元。神经元数量庞大,它们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有些神经元还有内分泌功能。
3、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细胞聚集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主要功能是收缩,机体的各种动作、体内各脏器的活动都由它完成。肌肉组织主要是由肌细胞构成的,可以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
-前臂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肌肉组织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十字法是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联线法是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自已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cm宽,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左右。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肌肉注射
随着医学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和新生代抗生素的大量涌现,静脉给药途径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但肌肉注射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重视不够也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肌肉注射。现将本人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心得总结如下。
1 首先严格遵守以下注射原则
(1)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感染;(3)选择合适注射器、针头以及正确的注射部位;(4)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
2 特殊情况下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21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22 恶液质病人 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23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 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24 浮肿病人 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25 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26 注射部位有瘢痕,皮肤病者 注射时尽量避开瘢痕、皮肤病处,因瘢痕处药液不易吸收,皮肤病处霉菌易被带入 深部组织造成感染。
27 “惧针”心理者 注射前摆正体位,做好解释工作,注射时分散注意力,缓慢推注药物,减少疼痛,防止晕针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相信会减少不良反应,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