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滑肌 (smooth muscle,plain muscle)即无纹肌(non-striated muscle)的通称。被视为较横纹肌原始的一种肌肉。平滑肌除作为无脊椎动物的躯体肌而有广泛分布外,在脊椎动物除心肌之外而大部分内脏肌也是由平滑肌组成的。虽有如斧足类的闭壳肌和足系牵引肌等是由平行走向长纤维状细胞(平滑肌纤维)所构成,但多数的平滑肌则是由长纺锤形(脊椎动物的内脏肌长不到1毫米)的单核细胞构成。它不构成独立的器官,而只是成为构成体壁和内脏壁的因素(肌层)。其细胞实质仅由相当于横纹肌的向异性物质组成,整体表现同样的双折射。在有的平滑肌中可见到肌原纤维。作为收缩物质的肌动球蛋白和横纹肌大致相同,但含量少,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细丝间的相互排列缺乏规律性。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速度较慢,横纹肌每次收缩大约是01秒,而平滑肌需要数秒,甚至数十秒。时值(电刺激时约01秒)和潜伏期(02—10秒)也长。容易产生刺激的总和,认为这是由于缺少肌管系统的缘故。与作为应相性肌和运动肌的横纹肌不同,平滑肌主要适应于作为紧张性肌和保持肌的机能。被动的伸展性和主动的缩短度都明显大于横纹肌的以及经常显示自动的兴奋性,这些都成为上述适应的内容。脊椎动物的平滑肌(内脏肌)一般受来自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双重神经支配,它们的神经末梢在肌肉细胞间形成神经网络,有时还介有神经节细胞。一如血管壁肌肉和瞬膜那样,有神经的控制显著者,也有如肠和子宫那样的不显著者,后者具有类似心肌的自动性。在平滑肌内兴奋的传导有各种形式,有的被认为是通过神经的(瞬膜),有的则是通过肌细胞间传递乃至合体细胞的连接(子宫),但速度常常是低的(2—3厘米/秒)。在后一种情况下,证明有类似于横纹肌峰电位的动作电位。体液支配显著也是平滑肌的特征,在子宫壁和血管壁特别显著(催产素、肾上腺素等)。 (一)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该肌收缩缓慢、持久。细胞核一个,呈长椭圆形或杆状,位于中央,收缩时核可扭曲呈螺旋形,核两端的肌浆较丰富。平滑肌纤维大小不一,一般长200μm,直径8μm;小血管壁平滑肌短至20μm,而妊娠子宫平滑肌可长达500μm。平滑肌主要分布于血管、气管、胃、肠等壁内。平滑肌纤维可单独存在,绝大部分是成束或成层分布的。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平滑肌纤维表面为肌膜,肌膜向下凹陷形成数量众多的小凹(caveola)。目前认为这些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发育很差,呈小管状,位于肌膜下与小凹相邻近。核两端的肌浆内含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少量粗面内质网以及较多的游离核糖体,偶见脂滴。平滑肌的细胞骨架系统比较发达,主要由密斑、密体和中间丝组成。密斑和密体都是电子致密的小体,但分布的部位不同。密斑(dense patch)位于肌膜的内面,主要是平滑肌细肌丝的附着点。密体(dense body)位于细胞质内,为梭形小体,排成长链,它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一般认为密体相当于横纹肌的Z线。相邻的密体之间由直径10nm的中间丝相连,构成平滑肌的菱形网架,在细胞内起着支架作用。细胞周边部的肌浆中,主要含有粗、细两种肌丝。细肌丝直径约5nm,呈花瓣状环绕在粗肌丝周围。粗、细肌丝的数量比约为1:12~30。粗肌丝直径8~16nm,均匀分布于细肌丝之间。由于肌球蛋白分子的排列不同于横纹肌,粗肌丝上没有M线及其两侧的光滑部分。粗肌丝呈圆柱形,表面有纵行排列的横桥,但相邻的两行横桥的摆动方向恰恰相反。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contractile unit)。相邻的平滑肌纤维之间在有缝隙连接,便于化学信息和神经冲动的沟通,有利于众多平滑肌纤维同时收缩而形成功能整体。 (三)平滑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目前认为,平滑肌纤维和横纹肌一样是以“肌丝滑动”原理进行收缩的。由于每个收缩单位是由粗肌丝(肌球蛋白)和细肌丝(肌动蛋白)组成,它们的一端借细肌丝附着于肌膜的内面,这些附着点呈螺旋形。肌丝单位大致与平滑肌长轴平行,但有一定的倾斜度。粗肌丝没M线,表面的横桥有半数沿着相反方向摆动,所以当肌纤维收缩时,不但细肌丝沿着粗肌丝的全长滑动,而且相邻的细肌丝的滑动方向是相对的。因此平滑肌纤维收缩时,粗、细肌丝的重叠范围大, 纤维呈螺旋形扭曲而变短和增粗。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以及血管和泌尿、生殖等系统;它和骨骼肌不同,不是每条肌纤维(即肌细胞)的两端都通过肌腱同骨骼相连;平滑肌细胞互相连接,形成管状结构或中空器官;在功能上可以通过缩短和产生张力使器官发生运动和变形,也可产生连续收缩或紧张性收缩,使器官对抗所加负荷而保持原有的形状,前者如胃和肠,后者如动脉血管、括约肌等。此外,也不能像在骨骼肌和心肌那样,把分布在不同器官的平滑肌看作具有相同功能特性和调节机制的组织,例如有些器官的平滑具有和心脏一样的自动节律性,有些则像骨骼肌那样,只有在支配它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到来时才出现收缩,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的过渡形式,致使平滑肌的分类困难。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平滑肌虽然也具有同骨骼肌类似的肌丝结构,但由于它们不存在像骨骼肌那样平行而有序的排列(平滑肌的肌丝有它自己的“有序的”排列),图2-29是根据最近观察提出的平滑肌细胞内部假想结构图,它的特点是细胞内部存在一个细胞骨架,包含一些卵圆形的称为致密体的结构,它们也间隔地出现于细胞膜的内侧,称为致密区,并且后者与相邻细胞的类似结构相对,而且两层细胞膜也在此处连结甚紧,因而共同组成了一种机械性耦联,藉以完成细胞间张力的传递;细胞间也存在别的连接形式,如缝隙连接,它们可以实现细胞间的电耦联和化学耦联。在致密体和致密区中发现有同骨骼肌Z带中类似的蛋白成分,故认为这两种结构可能是与细肌丝连接的部位。另外,在致密体和致密区之间还有一种直径介于粗、细肌丝之间的丝状物存在,它们是一种称为结蛋白(desmin)的聚合体。这样由丝状物联结起来的致密体和膜内侧的致密区就形成了完整的细胞内构架。 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有同骨骼肌类似的分子结构,但不含肌钙蛋白;同一体积的平滑肌所含肌纤蛋白的量是骨骼肌的2倍,推测平滑肌肌浆中有大量细肌丝存在,它们的排列大致与细胞长轴平行。与此相反,胞浆中肌凝蛋白的量却只有骨骼肌的1/4。估计连接在致密体上的3~5根细肌丝会被较少数目粗肌丝包绕,形成相互交错式的排列,这可能就是类似于骨骼肌中肌小节的功能单位。 一般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直径2~5μm;其长度可变性很大,大约长度为400μm时是产生张力的最适长度。它们没有骨骼肌(和心肌)那样发达的肌管系统。肌细胞膜只有一些纵向排列的袋状凹入,但其功能尚不清楚,不过这使得细胞膜表面积和细胞体积之比更为加大,因此和肌丝靠近的不是横管或肌浆网系统,而是肌膜。细胞被激活时,细胞外Ca2+进入膜内,但平滑肌细胞中靠近膜的肌浆网也构成了细胞内Ca2+贮存库。一些兴奋性递质、激素或药物同肌膜受体结合时,通过G-蛋白在胞浆中产生第二信使,引起Ca2+库中的Ca2+释出。因平滑肌的细肌丝中不存在肌钙蛋白,因而Ca2+引起平滑肌细胞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横桥循环的机制与骨骼肌不同。目前认为,横桥的激活开始于它的磷酸化,而这又依赖一称为肌凝蛋白激酶的活化;其过程是Ca2+先结合于胞浆中一种称为钙调蛋白(calmodulin)的特殊蛋白质,后者结合4个Ca2+之后才使肌凝蛋白激酶活化,使ATP分解,由此产生的磷酸基结合于横桥并使横桥处于高自由状态。比起平滑肌来,平滑肌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和平滑肌收缩的缓慢相一致 编辑词条骨骼肌 骨骼肌 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 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构成骨胳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1.肌的构造和形态 人体肌肉众多,但基本结构相似。一块典型的肌肉,可分为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venter是肌的主体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的肌束聚集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有光泽,但无收缩能力,腱附着于骨处与骨膜牢固地编织在一起。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叫做腱膜aponeurosis。肌腹的表面包以结缔组织性外膜,向两端则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 肌的形态各异,有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等基本类型。长肌多见于四肢,主要为梭形或扁带状,肌束的排列与肌的长轴相一致,收缩的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但由于其横截面肌束的数目相对较少,故收缩力也较小;另有一些肌有长的腱,肌束斜行排列于腱的两侧,酷似羽毛名为羽状肌(如股直肌),或斜行排列于腱的一侧,叫半羽状肌(如半膜肌、拇长屈肌),这些肌肉其生理横断面肌束的数量大大超过梭形或带形肌,故收缩力较大,但由于肌束短,所以运动的幅度小。短肌多见于手、足和椎间。阔肌多位于躯干,组成体腔的壁。轮匝肌则围绕于眼、口等开口部位。 2.肌肉的命名原则 肌肉可根据共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态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依位置命名的如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依起止点命名的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依作用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命名的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对肌的理解和记忆。 3.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人体肌肉中,除部分止于皮肤的皮肌和止于关节囊的关节肌外,绝大部分肌肉均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以所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与该轴线相交叉的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如纵行跨越水平冠状轴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分别从内侧和外侧与水平矢状轴交叉的内收肌群和具有外展功能的肌群;横行或斜行跨越垂直轴,从前方跨越的旋内(旋前)肌群和从后方跨越的旋外(旋后)肌群。一般讲几轴性关节就具有与几个运动轴相对应的对抗肌群,但也有个别关节,有的运动轴没有相应肌肉配布,如手的掌指关节,从关节面的形态看属于球窝关节,却只生有屈伸和收展两组对抗的肌肉,而没有与垂直轴交叉的回旋肌,所以该关节不能做主动的回旋运动,当然它有一定的被动的回旋能力。上述围绕某一个运动轴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叫做对抗肌,但在进行某一运动时,一组肌肉收缩的同时,与其对抗的肌群则适度放松并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另外,在完成一个运动时,除了主要的运动肌(原动肌)收缩外,尚需其它肌肉配合共同完成,这些配合原动肌的肌肉叫协力肌。当然,肌肉彼此间的关系,往往由于运动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转化的,在沿此一轴线运动时的两个对抗肌,到沿彼一轴线运动时则转化为协力肌。如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在桡腕关节冠状轴屈伸运动中,二者是对抗肌,而在进行矢状轴的收展运动时,它们都从矢状轴的内侧跨过而共同起内收的作用,此时二者转化为协力肌。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在原动肌收缩时,必须另一些肌肉固定附近的关节,如握紧拳的动作,需要伸腕肌将腕关节固定在伸的位置上,屈指肌才能使手指充分屈曲将拳握紧,这种不直接参与该动作而为该动作提供先决条件的肌肉叫做共济肌。 4.肌的辅助装置 (一)筋膜 筋膜fascia可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为分布于全身皮下层深部的纤维层,有人将皮下组织全层均列属于浅筋膜,它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静脉、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皮神经等,有些部位如面部、颈部生有皮肌,胸部的乳腺也在此层内。 深筋膜profundal fascia又叫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深筋膜除包被于肌肉的表面外,当肌肉分层时,固有筋膜也分层。在四肢,由于运动较剧烈,固有筋膜特别发达、厚而坚韧,并向内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将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开,叫做肌间隔。在体腔肌肉的内面,也衬以固有筋膜,如胸内、腹内和盆内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围,构成脏器筋膜。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在肌肉间穿行时,深筋膜也包绕它们,形成血管鞘。筋膜的发育与肌肉的发达程度相伴行,肌肉越发达,筋膜的发育也愈好,如大腿部股四头肌表面的阔筋膜,厚而坚韧。筋膜除对肌肉和其它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对肌肉起约束作用,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韧带并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干隧道,以约束深面通过的肌腱。在筋膜分层的部位,筋膜之间的间隙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叫做筋膜间隙,正常情况下这种疏松的联系保证肌肉的运动,炎症时,筋膜间隙往往成为脓液的蓄积处,一方面限制了炎症的扩散,一方面浓液可顺筋膜间隙的通向蔓延。 (二)腱鞘和滑液囊 一些运动剧烈的部位如手和足部,长肌腱通过骨面时,其表面的深筋膜增厚,并伸向深部与骨膜连接,形成筒状的纤维鞘,其内含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状套管,套管的内层紧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层则与纤维鞘相贴。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因此肌腱既被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又可滑动并减少与骨面的摩擦。在发生中滑膜鞘的两层在骨面与肌腱间互相移行,叫做腱系膜,发育过程中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一定部位上保留,以引导营养肌腱的血管通过。 (三)滑液囊 在一些肌肉抵止腱和骨面之间,生有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含滑液,叫做滑液囊synovial bursa,其功能是减缓肌腱与骨面的摩擦。滑液囊有的是独立封闭的,有的与邻近的关节腔相通,可视为关节囊滑膜层的突出物。 骨骼肌骨骼肌细胞纵切面呈长条状; 核多,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肌浆内肌原纤维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有明显横纹,染色较深的为暗带,较浅而发亮的为明带(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呈不规则块状,肌原纤维断面呈细点状,核位于边缘(HE染色)。在特殊染色切片中,骨骼肌横纹尤其明显(PTAH染色 ,)。每条肌原纤维都有色浅的明带(I带)和色深的暗带(A带)交替排列,明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Z线、 暗带中部有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M线。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 I带 + A带 + 1/2 I带,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骨骼肌因大部分附着在躯干骨和四肢骨上而得名,它的肌纤维象个长圆柱子,如果把它切断,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许多横敛。因此又叫横敛肌。横敛肌受人的意志支配 心肌 心肌(cardiac muscle) 由心肌细胞构成的一种肌肉组织。广义的心肌细胞包括组成窦房结、房内束、房室
平滑肌 (smooth muscle,plain muscle)即无纹肌(non-striated muscle)的通称。被视为较横纹肌原始的一种肌肉。平滑肌除作为无脊椎动物的躯体肌而有广泛分布外,在脊椎动物除心肌之外而大部分内脏肌也是由平滑肌组成的。虽有如斧足类的闭壳肌和足系牵引肌等是由平行走向长纤维状细胞(平滑肌纤维)所构成,但多数的平滑肌则是由长纺锤形(脊椎动物的内脏肌长不到1毫米)的单核细胞构成。它不构成独立的器官,而只是成为构成体壁和内脏壁的因素(肌层)。其细胞实质仅由相当于横纹肌的向异性物质组成,整体表现同样的双折射。在有的平滑肌中可见到肌原纤维。作为收缩物质的肌动球蛋白和横纹肌大致相同,但含量少,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细丝间的相互排列缺乏规律性。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速度较慢,横纹肌每次收缩大约是01秒,而平滑肌需要数秒,甚至数十秒。时值(电刺激时约01秒)和潜伏期(02—10秒)也长。容易产生刺激的总和,认为这是由于缺少肌管系统的缘故。与作为应相性肌和运动肌的横纹肌不同,平滑肌主要适应于作为紧张性肌和保持肌的机能。被动的伸展性和主动的缩短度都明显大于横纹肌的以及经常显示自动的兴奋性,这些都成为上述适应的内容。脊椎动物的平滑肌(内脏肌)一般受来自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双重神经支配,它们的神经末梢在肌肉细胞间形成神经网络,有时还介有神经节细胞。一如血管壁肌肉和瞬膜那样,有神经的控制显著者,也有如肠和子宫那样的不显著者,后者具有类似心肌的自动性。在平滑肌内兴奋的传导有各种形式,有的被认为是通过神经的(瞬膜),有的则是通过肌细胞间传递乃至合体细胞的连接(子宫),但速度常常是低的(2—3厘米/秒)。在后一种情况下,证明有类似于横纹肌峰电位的动作电位。体液支配显著也是平滑肌的特征,在子宫壁和血管壁特别显著(催产素、肾上腺素等)。
(一)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该肌收缩缓慢、持久。细胞核一个,呈长椭圆形或杆状,位于中央,收缩时核可扭曲呈螺旋形,核两端的肌浆较丰富。平滑肌纤维大小不一,一般长200μm,直径8μm;小血管壁平滑肌短至20μm,而妊娠子宫平滑肌可长达500μm。平滑肌主要分布于血管、气管、胃、肠等壁内。平滑肌纤维可单独存在,绝大部分是成束或成层分布的。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平滑肌纤维表面为肌膜,肌膜向下凹陷形成数量众多的小凹(caveola)。目前认为这些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发育很差,呈小管状,位于肌膜下与小凹相邻近。核两端的肌浆内含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少量粗面内质网以及较多的游离核糖体,偶见脂滴。平滑肌的细胞骨架系统比较发达,主要由密斑、密体和中间丝组成。密斑和密体都是电子致密的小体,但分布的部位不同。密斑(dense patch)位于肌膜的内面,主要是平滑肌细肌丝的附着点。密体(dense body)位于细胞质内,为梭形小体,排成长链,它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一般认为密体相当于横纹肌的Z线。相邻的密体之间由直径10nm的中间丝相连,构成平滑肌的菱形网架,在细胞内起着支架作用。细胞周边部的肌浆中,主要含有粗、细两种肌丝。细肌丝直径约5nm,呈花瓣状环绕在粗肌丝周围。粗、细肌丝的数量比约为1:12~30。粗肌丝直径8~16nm,均匀分布于细肌丝之间。由于肌球蛋白分子的排列不同于横纹肌,粗肌丝上没有M线及其两侧的光滑部分。粗肌丝呈圆柱形,表面有纵行排列的横桥,但相邻的两行横桥的摆动方向恰恰相反。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contractile unit)。相邻的平滑肌纤维之间在有缝隙连接,便于化学信息和神经冲动的沟通,有利于众多平滑肌纤维同时收缩而形成功能整体。
(三)平滑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目前认为,平滑肌纤维和横纹肌一样是以“肌丝滑动”原理进行收缩的。由于每个收缩单位是由粗肌丝(肌球蛋白)和细肌丝(肌动蛋白)组成,它们的一端借细肌丝附着于肌膜的内面,这些附着点呈螺旋形。肌丝单位大致与平滑肌长轴平行,但有一定的倾斜度。粗肌丝没M线,表面的横桥有半数沿着相反方向摆动,所以当肌纤维收缩时,不但细肌丝沿着粗肌丝的全长滑动,而且相邻的细肌丝的滑动方向是相对的。因此平滑肌纤维收缩时,粗、细肌丝的重叠范围大, 纤维呈螺旋形扭曲而变短和增粗。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以及血管和泌尿、生殖等系统;它和骨骼肌不同,不是每条肌纤维(即肌细胞)的两端都通过肌腱同骨骼相连;平滑肌细胞互相连接,形成管状结构或中空器官;在功能上可以通过缩短和产生张力使器官发生运动和变形,也可产生连续收缩或紧张性收缩,使器官对抗所加负荷而保持原有的形状,前者如胃和肠,后者如动脉血管、括约肌等。此外,也不能像在骨骼肌和心肌那样,把分布在不同器官的平滑肌看作具有相同功能特性和调节机制的组织,例如有些器官的平滑具有和心脏一样的自动节律性,有些则像骨骼肌那样,只有在支配它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到来时才出现收缩,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的过渡形式,致使平滑肌的分类困难。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平滑肌虽然也具有同骨骼肌类似的肌丝结构,但由于它们不存在像骨骼肌那样平行而有序的排列(平滑肌的肌丝有它自己的“有序的”排列),图2-29是根据最近观察提出的平滑肌细胞内部假想结构图,它的特点是细胞内部存在一个细胞骨架,包含一些卵圆形的称为致密体的结构,它们也间隔地出现于细胞膜的内侧,称为致密区,并且后者与相邻细胞的类似结构相对,而且两层细胞膜也在此处连结甚紧,因而共同组成了一种机械性耦联,藉以完成细胞间张力的传递;细胞间也存在别的连接形式,如缝隙连接,它们可以实现细胞间的电耦联和化学耦联。在致密体和致密区中发现有同骨骼肌Z带中类似的蛋白成分,故认为这两种结构可能是与细肌丝连接的部位。另外,在致密体和致密区之间还有一种直径介于粗、细肌丝之间的丝状物存在,它们是一种称为结蛋白(desmin)的聚合体。这样由丝状物联结起来的致密体和膜内侧的致密区就形成了完整的细胞内构架。
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有同骨骼肌类似的分子结构,但不含肌钙蛋白;同一体积的平滑肌所含肌纤蛋白的量是骨骼肌的2倍,推测平滑肌肌浆中有大量细肌丝存在,它们的排列大致与细胞长轴平行。与此相反,胞浆中肌凝蛋白的量却只有骨骼肌的1/4。估计连接在致密体上的3~5根细肌丝会被较少数目粗肌丝包绕,形成相互交错式的排列,这可能就是类似于骨骼肌中肌小节的功能单位。
一般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直径2~5μm;其长度可变性很大,大约长度为400μm时是产生张力的最适长度。它们没有骨骼肌(和心肌)那样发达的肌管系统。肌细胞膜只有一些纵向排列的袋状凹入,但其功能尚不清楚,不过这使得细胞膜表面积和细胞体积之比更为加大,因此和肌丝靠近的不是横管或肌浆网系统,而是肌膜。细胞被激活时,细胞外Ca2+进入膜内,但平滑肌细胞中靠近膜的肌浆网也构成了细胞内Ca2+贮存库。一些兴奋性递质、激素或药物同肌膜受体结合时,通过G-蛋白在胞浆中产生第二信使,引起Ca2+库中的Ca2+释出。因平滑肌的细肌丝中不存在肌钙蛋白,因而Ca2+引起平滑肌细胞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横桥循环的机制与骨骼肌不同。目前认为,横桥的激活开始于它的磷酸化,而这又依赖一称为肌凝蛋白激酶的活化;其过程是Ca2+先结合于胞浆中一种称为钙调蛋白(calmodulin)的特殊蛋白质,后者结合4个Ca2+之后才使肌凝蛋白激酶活化,使ATP分解,由此产生的磷酸基结合于横桥并使横桥处于高自由状态。比起平滑肌来,平滑肌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和平滑肌收缩的缓慢相一致
编辑词条骨骼肌
骨骼肌 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
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构成骨胳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1.肌的构造和形态
人体肌肉众多,但基本结构相似。一块典型的肌肉,可分为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venter是肌的主体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的肌束聚集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有光泽,但无收缩能力,腱附着于骨处与骨膜牢固地编织在一起。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叫做腱膜aponeurosis。肌腹的表面包以结缔组织性外膜,向两端则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
肌的形态各异,有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等基本类型。长肌多见于四肢,主要为梭形或扁带状,肌束的排列与肌的长轴相一致,收缩的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但由于其横截面肌束的数目相对较少,故收缩力也较小;另有一些肌有长的腱,肌束斜行排列于腱的两侧,酷似羽毛名为羽状肌(如股直肌),或斜行排列于腱的一侧,叫半羽状肌(如半膜肌、拇长屈肌),这些肌肉其生理横断面肌束的数量大大超过梭形或带形肌,故收缩力较大,但由于肌束短,所以运动的幅度小。短肌多见于手、足和椎间。阔肌多位于躯干,组成体腔的壁。轮匝肌则围绕于眼、口等开口部位。
2.肌肉的命名原则
肌肉可根据共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态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依位置命名的如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依起止点命名的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依作用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命名的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对肌的理解和记忆。
3.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人体肌肉中,除部分止于皮肤的皮肌和止于关节囊的关节肌外,绝大部分肌肉均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以所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与该轴线相交叉的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如纵行跨越水平冠状轴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分别从内侧和外侧与水平矢状轴交叉的内收肌群和具有外展功能的肌群;横行或斜行跨越垂直轴,从前方跨越的旋内(旋前)肌群和从后方跨越的旋外(旋后)肌群。一般讲几轴性关节就具有与几个运动轴相对应的对抗肌群,但也有个别关节,有的运动轴没有相应肌肉配布,如手的掌指关节,从关节面的形态看属于球窝关节,却只生有屈伸和收展两组对抗的肌肉,而没有与垂直轴交叉的回旋肌,所以该关节不能做主动的回旋运动,当然它有一定的被动的回旋能力。上述围绕某一个运动轴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叫做对抗肌,但在进行某一运动时,一组肌肉收缩的同时,与其对抗的肌群则适度放松并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另外,在完成一个运动时,除了主要的运动肌(原动肌)收缩外,尚需其它肌肉配合共同完成,这些配合原动肌的肌肉叫协力肌。当然,肌肉彼此间的关系,往往由于运动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转化的,在沿此一轴线运动时的两个对抗肌,到沿彼一轴线运动时则转化为协力肌。如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在桡腕关节冠状轴屈伸运动中,二者是对抗肌,而在进行矢状轴的收展运动时,它们都从矢状轴的内侧跨过而共同起内收的作用,此时二者转化为协力肌。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在原动肌收缩时,必须另一些肌肉固定附近的关节,如握紧拳的动作,需要伸腕肌将腕关节固定在伸的位置上,屈指肌才能使手指充分屈曲将拳握紧,这种不直接参与该动作而为该动作提供先决条件的肌肉叫做共济肌。
4.肌的辅助装置
(一)筋膜
筋膜fascia可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为分布于全身皮下层深部的纤维层,有人将皮下组织全层均列属于浅筋膜,它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静脉、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皮神经等,有些部位如面部、颈部生有皮肌,胸部的乳腺也在此层内。
深筋膜profundal fascia又叫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深筋膜除包被于肌肉的表面外,当肌肉分层时,固有筋膜也分层。在四肢,由于运动较剧烈,固有筋膜特别发达、厚而坚韧,并向内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将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开,叫做肌间隔。在体腔肌肉的内面,也衬以固有筋膜,如胸内、腹内和盆内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围,构成脏器筋膜。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在肌肉间穿行时,深筋膜也包绕它们,形成血管鞘。筋膜的发育与肌肉的发达程度相伴行,肌肉越发达,筋膜的发育也愈好,如大腿部股四头肌表面的阔筋膜,厚而坚韧。筋膜除对肌肉和其它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对肌肉起约束作用,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韧带并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干隧道,以约束深面通过的肌腱。在筋膜分层的部位,筋膜之间的间隙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叫做筋膜间隙,正常情况下这种疏松的联系保证肌肉的运动,炎症时,筋膜间隙往往成为脓液的蓄积处,一方面限制了炎症的扩散,一方面浓液可顺筋膜间隙的通向蔓延。
(二)腱鞘和滑液囊
一些运动剧烈的部位如手和足部,长肌腱通过骨面时,其表面的深筋膜增厚,并伸向深部与骨膜连接,形成筒状的纤维鞘,其内含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状套管,套管的内层紧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层则与纤维鞘相贴。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因此肌腱既被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又可滑动并减少与骨面的摩擦。在发生中滑膜鞘的两层在骨面与肌腱间互相移行,叫做腱系膜,发育过程中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一定部位上保留,以引导营养肌腱的血管通过。
(三)滑液囊
在一些肌肉抵止腱和骨面之间,生有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含滑液,叫做滑液囊synovial bursa,其功能是减缓肌腱与骨面的摩擦。滑液囊有的是独立封闭的,有的与邻近的关节腔相通,可视为关节囊滑膜层的突出物。
骨骼肌骨骼肌细胞纵切面呈长条状; 核多,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肌浆内肌原纤维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有明显横纹,染色较深的为暗带,较浅而发亮的为明带(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呈不规则块状,肌原纤维断面呈细点状,核位于边缘(HE染色)。在特殊染色切片中,骨骼肌横纹尤其明显(PTAH染色 ,)。每条肌原纤维都有色浅的明带(I带)和色深的暗带(A带)交替排列,明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Z线、 暗带中部有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M线。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 I带 + A带 + 1/2 I带,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骨骼肌因大部分附着在躯干骨和四肢骨上而得名,它的肌纤维象个长圆柱子,如果把它切断,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许多横敛。因此又叫横敛肌。横敛肌受人的意志支配
心肌
心肌(cardiac muscle) 由心肌细胞构成的一种肌肉组织。广义的心肌细胞包括组成窦房结、房内束、房室
肌营养不良是一种比较可怕的疾病,通常会导致人体产生许多不可逆的伤害。大家在遇到肌肉营养不良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些确诊的方法,从而帮助自己确定肌营养不良的症状和具体的诱发因素。下面是比较常见的肌肉营养不良的确诊方法,希望能够大家能够尽快识别肌肉营养不良的问题。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会有明显的上升,高出正常数十,有时候是几百倍,这在其它肌病很少见。在临床症状基本不会太明显,容易导致其他的异常疾病。但当疾病晚期、肌纤维都发生变性时,这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在体内的含量反而可能下降。
肌电图。这是常用的肌营养不良诊断方法,通常可以通过肌电图来观赛出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呈典型肌病表现,而且病变周围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肌肉活检:在显微镜的观察上面,可以观测得出肌纤维出现不等的广泛变性坏死,而且还间接存在深染肌纤维。这种容易导致纤维组织增生,造成了新营养不良的问题。
遗传学诊断通常能够初步判断出肌营养不良,对活检肌肉组织采用抗肌萎缩蛋诊断,而且还可以运用血DNA序列分析,并且能够证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缺失。遗传学的的检验方法,能够帮助人体快速得出肌肉组织的萎缩情况。
骨骼系统
一中轴骨 (一)椎骨 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颅骨 (一)脑颅骨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编辑本段]肌肉系统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编辑本段]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编辑本段]韧带系统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编辑本段]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编辑本段]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编辑本段]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的血管 1冠状动脉 ①左冠状动脉 包括:前室间支、旋支 ②右冠状动脉 包括:后室间支、左室后支 2心的静脉 ①心最小静脉 ②心前静脉 ③冠状窦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心包 1纤维心包 2浆膜心包 3心包窦 (五)动脉 1肺动脉干 ①左肺动脉 ②右肺动脉 2主动脉 ①升主动脉 ②主动脉弓 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③头臂干 包括: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3头颈部的动脉 ①颈总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②颈外动脉 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向后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 终末支是: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③颈内动脉(入颅腔) 4上肢的动脉 ①锁骨下动脉 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②腋动脉 包括: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③肱动脉 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④桡动脉 包括: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⑤尺动脉 包括: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⑥掌浅弓、掌深弓 5躯干的动脉 ①胸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 b脏支 包括:支气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b脏支 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的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①髂总动脉 包括: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②髂内动脉 a壁支 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闭孔动脉 b脏支 包括: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③髂外动脉 包括: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7下肢的动脉 ①股动脉 包括: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②腘动脉 包括: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③胫前动脉 ④胫后动脉 包括: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 ⑤足背动脉 包括: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动脉、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包括:左肺上、下静脉,右肺上、下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①上腔静脉系 接纳: a头臂静脉(接纳: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肋间最上静脉) b头颈部的静脉 接纳: I 颈内静脉(接纳:颅骨、脑、面、浅部和颈部大部分区域的静脉) 即:颅内属支 颅外属支(接纳: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II 颈外静脉 III锁骨下静脉 C上肢的静脉 包括:上肢的浅静脉(接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接纳:腋静脉) d胸部的静脉 包括:胸腹壁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脊柱的静脉(接纳: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 ②下腔静脉系 接纳: a下腔静脉 b髂总动脉 接纳:(髂内静脉、髂外静脉) c下肢的静脉 包括:下肢浅静脉(接纳: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下肢深静脉(接纳:腘静脉) d下腔静脉的属支 包括:壁支(接纳: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接纳: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e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接纳: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编辑本段]淋巴系统
(一)淋巴组织 (二)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颈干 ②左、右锁骨下干 ③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肠干 4淋巴导管 ①右淋巴导管 包括: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②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 1头部的淋巴结 ①枕淋巴结 ②乳突淋巴结 ③腮腺淋巴结 ④下颌下淋巴结 ⑤颏下淋巴结 2颈部的淋巴结 ①颈前淋巴结 ②颈外侧淋巴结 a颈外侧浅淋巴结 b颈外侧深淋巴结 包括:咽后淋巴结、颈内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的淋巴结 1肘淋巴结 2腋淋巴结 ①外侧淋巴结 ②胸肌淋巴结 ③肩胛下淋巴结 ④中央淋巴结 ⑤尖淋巴结 胸部的淋巴结 1胸壁淋巴结 ①胸骨旁淋巴结 ②肋间淋巴结 ③膈上淋巴结 2胸腔脏器淋巴结 ①纵隔前淋巴结 ②纵隔前淋巴结 ③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结 包括: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 腹部的淋巴结 1腹壁的淋巴结 2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②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③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盆部的淋巴结 1髂外淋巴结 2髂内淋巴结 3骶淋巴结 下肢的淋巴结 1腘淋巴结 2腹股沟淋巴结 包括: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1、肌肉注射方法2、肌肉注射的正确操作步骤3、肌注是什么意思肌肉注射方法
肌肉注射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扩展资料:
概述
临床上进行肌肉注射,一般都采用臀大肌,也有采用三角肌和肱二头肌注射的,但对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的具体部位,一般认为在整块肌肉上都能进行注射。但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个别病例由肌肉注射位置不当导致桡神经和腋神经的损伤,有的是直接利人挽神经和胶神经干。
方法1:拇指定点:患者俯卧或站立,术者一手中指指腹(注射左侧臀部术者取左手,注射右侧取右手)置于患者髂前上棘,拇指平行向后并弯曲,指尖所触处即注射点(约在大转子内侧上方2~3横指处)。
方法2三线定区:(1)水平线:从髂前上棘绕向背侧至臀裂;(2)垂直线:作平分一侧臀部与水平线相交的垂直线。
注意事项
1肌肉注射的所有步骤,应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操作。
2肌肉注射部位要选择适当,避免伤及坐骨神经和较大的血管。
3进针时切勿用力过猛,以防把针头全部刺入肌肉。
4进针时,如被注射者感到注射部位同侧下肢疼痛、发麻,应立即停止注液。
分析和讨论肌肉注射的部位,通常选在臀部肌肉上部外侧(左右侧均可)1/4处。因为该部位的肌肉发达,又无重要血管、神经通过,注射比较安全。
参考资料:
肌肉注射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1、携用物至床旁,进行三查七对,向病员作好解释,解除顾虑,以取得合作。
2、准备好注射器,抽吸药液(同皮内注射法)。从安瓿内吸药液法: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划一痕,用05%碘酊棉签消毒颈部,折断安瓿,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的液面下,左手食、中指增值住安瓿,拇、无名和小指握住针筒,右手拇、食和中指持活塞,吸净药液。
3、消毒皮肤:同皮内注射法。从棉签缸或棉签纸袋内取出棉签两根,夹于左手小指,再从小指里取出一根蘸碘酊消毒皮肤(直径大于5厘米)后,夹于左手无名指。
4、左手拇、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进针约为25-3cm,消瘦者和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以左手小指中的干棉签按压针眼处的同时快速拔针。
6、观察反应。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
三查七对是临床和护理上的一个名词,就是要提醒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核对。50年代,由我国护理前辈黎秀芳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它是我国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
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三查内容:
1查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
2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
3查药品的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
七对指的是: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
"三查七对"主要是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及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
一注意:并注意用药前的过敏史、配伍禁忌和用药后的反应。
肌注是什么意思肌注的解释
[intramascular injection]
肌肉注射的简称
词语分解
肌的解释肌 ī 人或 动物 体内附着在 骨头 上或构成内脏的 柔软 物质 ,由 许多 纤维组成(通称“肌肉”):肌肤。肌理。心肌。随意肌。部首 :月;注的解释注 ù 灌进去:注入。注射。大雨如注。 ( 精神 、力量)集中在一点:注视。注目。 注意 。 用文字来解释词名:注解。注释。注音。夹注。 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 记载 ,登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