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是如何丈量的?

马拉松是如何丈量的?,第1张

马拉松在国际田联规定和统一丈量方法(有各种丈量方法)之前,一直只有世界最好成绩,没有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为了更好发展马拉松赛事,一个精确丈量的赛道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988年韩城奥运会之后,第一次统一了丈量标准和赛道标准,国际田联和国际路跑协会只承认用自行车加琼斯计数器的丈量方法;用这样的方法,丈量的马拉松赛道才能承认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

马拉松丈量最关键是找到一把精准、方便的尺子。

具体八个步骤

一、 确定马拉松路线

确定马拉松路线是马拉松丈量最重要的一步,一个城市的马拉松路线无疑是这个城市的名片,要尽量经过这个城市地标式建筑,展示这个城市风貌。马拉松路线必须获得路权,经过政府部门和交通管理局的批准同意;而且在路线丈量前还要明确,哪条路段是可以使用全幅,哪条路段是只能使用半幅,哪些路段是顺行,哪些路段是逆行;以及路线上用于调整距离的折返点是自然U型弯,还是简单放置锥桶的点状折返;最重要是确定调整路线的折返点预留距离是否够。

组织方还应该画出一幅详细的地图。地图上要描绘出所有的细节和一些限制的地方,让丈量员熟悉路线;而且丈量员在丈量前至少要考察一遍路线,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 选择并且测量校准路线

校准路线是一条精准测量的尺子,目的是校准自行车。

1、校准路线尽量选择在笔直、平整且没有随意停放车辆和少量交通路面上。校准路线的长度要至少300米。

2、使用钢尺来测量一个校准路线。钢尺的选择最好是上面印有随温度变化的伸缩规格(通常20度、50牛)。在钢尺末端用拉力器拉出50牛的力,在地面上让钢尺保持平直,至少测量出300米的距离,在一端钉入钢钉,这样的测量至少做两次然后算出平均值。此外还要记录测量前和测量后的温度,然后算出平均温度,根据纠正平均长度的公式算出实际的长度,然后对校准路线进行加或者减使校准路线变为300米,然后在另一端钉入钢钉,这样校准路线做成。

三、校准自行车在校准路线上(前校准)

前校准是在丈量马拉松路线前,计算出安在自行车上琼斯计数器次数,为了防止丈量时发生路线长度不够的情况,加入一个“防止路线缩短系数(SCPF)”每一公里要有1001米的丈量长度,最终要算出在1001米长度上,自行车上琼斯计数器所转的次数,即工作常数。

方法在300米的校准路线上骑4次。然后算出300米琼斯计数器所走数的平均值,从而算出1001米所转的数值,即工作常数。

四、测量马拉松路线

有了工作常数后,就可以算出每个公里点的数值。在测量时,骑到琼斯计数器所显示的公里点数值后,对准自行车的前轴在马路沿上用油漆涂上标记,然后记录该公里点附近的灯杆、固定建筑物名称以及距公里点的距离等信息。

测量一般在晚上进行。晚上的温度变化比较小,对自行车的气压影响较小。晚上的交通流量小,

测量时更方便骑出最短路线(SPR)。

五、后校准自行车

由于温度变化会影响到琼斯计数器的数值。在丈量完路线后要尽快进行后校准自行车,同前校准一样在校准路线上骑行4次,算出1001米的数值为完成常数。

六、计算出路线的长度

想要计算出比赛路线的长度,必须首先计算出当日常数。当日常数是工作常数和完成常数的平均值,然后用从起点到终点琼斯计数器上积累的数值除以当日常数,就得出了路线的长度。

七、最终调整路线

算出路线的长度,就要对路线进行加长或者减短,由于很多路线的起、终点是固定的,所以路线最好设有折返点(盲肠),以便对路线进行调整。盲肠最好距离终点比较近,这样调整的公里点比较少。路线不同,调整的方法也不同:圈跑路线、双盲肠的点到点路线、多圈跑路线等调整路线的方法都不同。

八、写出测量报告

测量报告包括:路线图,测量概述,校准路线的细节,前、后校准的数据等内容,以便其他丈量员能重复以上丈量过程。

马拉松赛道丈量是一段寂寞、艰辛的路程,但它承载却是千万跑者通过终点时的高兴与灿烂。

宇航员在太空可以通过拉力器、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等进行锻炼。

一、拉力器

主要锻炼手、躯干和腹部的肌肉,维持部分肌肉群的强度,聂海胜在天和核心舱向大家展现了拉力器的一百种用法。

二、太空跑步机

“太空跑步机”类似于地面的跑步机,配有弹性束缚带,将航天员“压”在跑步机上,这样航天员就相当于可以在正常重力下进行运动,锻炼骨骼肌。另外,“太空跑步机”必须采取隔振措施,以防止航天员的锻炼影响航天器上的其他设备和科学实验。

三、太空自行车

和地面上的自行车不同,“太空自行车”是利用弹力带增加阻力,航天员在使用期间需要将弹力带套在双腿上,通过克服弹力带的阻力踩动踏板,并记录相关数据。同时,在使用时还需要通过安全带固定身体,避免漂浮。利用“太空自行车”进行锻炼。

太空中为什么要进行锻炼?

人类是在地球重力环境中进化形成的地球生物,其生理系统从结构到功能都是适应于1G重力环境,进入失重环境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长期飞行航天员的健康和在轨工作能力,甚至对他们重返地球重力环境时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据科学统计,短期飞行可导致人体肌肉质量丢失10%~20%,如不采取积极健身的对抗措施,在长期飞行中肌肉可能丢失50%。骨质丢失情况也是一样,骨骼形成、生长和发育依赖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动态平衡。成骨细胞可以感受包括重力在内的各种机械应力的刺激,并不断进行相应的变化。

所以航天员在天上的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健身,锻炼和航天员的正常工作、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一句话,航天员在轨飞行,必须锻炼。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

 有在广播站锻炼的同学们都知道,广播前一般都会预先准备好广播稿,广播稿写得好才会有好的节目效果,那么什么样的广播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科学的广播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1

 各位听众:

 大家好!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博览、交通运输、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和科学普及打交道,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科学场馆:像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大连森林动物园、广西科技天象馆、河南博物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截止到20xx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中国的特色科普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建设了大量科普场馆和设施,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中国科普立法

 20xx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xx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xx年南京市颁布《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欢迎再会。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上周,我们在科学课上做了一个实验,老师为我们准备了一副拉力器和一个有斜度的支撑器,一辆小车。

 开始实验了,首先,我和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拉力器与小车互相钩挂在一起,并放在距离桌面15CM高的斜坡上,我把拉力器往坡上拉,指针指向了25牛,我继续吧拉力器往上拉,这时支撑器距离桌面的距离是12CM,指针指向了2牛,记录员张博蕊认真地把记录下来,我们把支撑器跳到距离桌面9CM,仍然把拉力器往上拉,这时指针则指向了14牛,最后我们又把支撑器跳到距离桌面6CM处,继续用拉力器拉着小车向斜坡上前进,拉力器却指向了09牛。通过以上的实际操作,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坡度越大拉的越费力,相反坡度越小,拉得越省力。

 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我顿时想到了平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遇到过以上的情况。当我骑自行车骑到有坡度的路段时,我会感到很费力,当我骑到下坡路时,我会不费一点力气,车子组度滑的非常快,这真是个奇妙的科学实验呀!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3

各位听众:

 大家好!我是。

 兔子—是大家常见的动物,相信大家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兔子的眼睛里的红色,其实是哭出来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吗

 每个动物的身体里都有血液吧!兔子的眼睛原本是白色的,但是兔子的血液流到眼睛里,兔子的眼睛就变成红色的了!听完之后,你还会相信,兔子的红眼睛是哭出来的吗

 蜗牛嘛,雨后大家都会见到,把蜗牛放在干燥的地板上,蜗牛爬过的轨迹,会留下一条闪闪发光的线条,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哟!

 就是:蜗牛的腹下有一种会分泌液体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叫什么,这种东西会帮助蜗牛不会迷路。

 感谢收听。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4

 科学普及

 Hello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xx,很高兴再次与大家见面!本周是我县教育系统第二十五届科技活动周,活动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 科普惠民”。作为中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是很必要的,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科普知识吧!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博览、交通运输、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和科学普及打交道,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科学场馆:像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成都大熊猫

 博物馆、大连森林动物园、广西科技天象馆、河南博物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截止到20xx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

 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科普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这次的广播能更加丰富你的科普知识!

 今天的广播播报完了,我们下期再见! Good bye!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5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播音员悠悠。我们本期广播的主题是——科技实现梦想。

 是什么让炎热的夏日不再闷热是什么让久冻的冰雪得以融化是什么让普通的生活充满神奇是科技,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是改变天下的神奇之笔,是描绘未来的速成妙手,是通向未知领域的必经之路。

 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荡了人类历史上的愚昧黑暗,是科学之火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熊熊希望;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用自己的创造,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同学们,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腾飞需要科技;时代告诉我们,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离不开科技;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祖国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接班人。让我们从今天做起,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科技的高峰努力攀登!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6

 历史上的今天——

 今天是4月6日,历史上的今天是人类首次徒步到达北极。 1909年4月6日,美国北极探险家皮里成功地到达北极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的人。北极点位于北冰洋北极海域的中部。那里终年寒冷,各类浮冰分布面积广,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十分缺乏,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也正是由于这样,它吸引了世界上的很多探险家。自从1650年荷兰地理学家瓦烈尼马斯首先独立划分北冰洋起至今,三百多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到这个被称为“世界神秘顶点”——北极的探险。他们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的乘海船去,有的坐狗拉雪橇或徒步去;有的企图同浮冰一道漂流前往;也有的乘坐气球或飞艇去;近年更有人想利用潜艇在冰下航行或乘飞机去,然而这些先进方式都比不上美国探险家皮里的双腿。

 皮里率领的北极探险队对北极一共进行了四次探险,前三次都没有成功。在1901年进行的第一次探险中,探险队由于重重冰山的阻拦加上拉雪橇的狗群极度疲乏,队伍只得返回原地。1902年皮里的第二次远征也没有成功,这次他们比上一次往北多走了37公里。1906年第三次去北极探险,他们又因携带的口粮不足而告失败。这些失利并没有把皮里吓倒,反而更坚定了他到北极探险的决心。

 1909年,皮里决定率探险队第四次远征北极。他总结了以往几次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4月6日,探险队到达了北极点。皮里在北极逗留了30小时后才返回营地。

 皮里在归途中的日记里写道:北冰洋洋面“真是十足惊人”。其实,这正是他梦寐以求所要见到的。

 科学前沿新发现——

 中国今年11月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1号”,前不久,中国志愿者参与中俄联合开展的“火星-500”项目,在莫斯科附近的科罗廖夫航空控制中心内模拟“火星”漫步。最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又宣布,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1号”将于今年11月上旬发射升空。

 由于火星与地球同为行星,它与地球的距离随着公转的运行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火星与地球相隔较近时才是发射火星飞船的最佳时机,而中俄航天专家经过计算认为,今年的11月份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时间,所以计划在11月上旬联合发射火星探测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称,中国自主探测火星计划已经启动,相关项目今年即有望立项成功,如果火星探测项目实施顺利,中国可能在20xx年的最佳发射时间自助发射火星探测器。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92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