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危险三角区分别在哪里?

人体危险三角区分别在哪里?,第1张

NO1:易长痘痘的面三角 危险地带:这个三角区域由鼻根部与两侧嘴角连线构成。头面部有6条可以通向颅内的静脉,它们互有分支,相互沟通,形成一张致密的血管网。这个区域的血管丰富,养分供应充足,废物、毒素清运比较及时,所以面部皮肤最为敏感、活跃,全身的问题也容易在这里集中体现。 危险形成:面部静脉是唯一一条没有静脉瓣的静脉,静脉血带着废物源源不断地流向“废物处理站”。但由于面部静脉的特殊结构,血液除了会正常向下流动到颈部静脉,还会向上流到颅内。 安全警示:如果脸上长了痘痘,千万别用手去挤,不然手或痘痘周围皮肤上的细菌、灰尘很容易随之进入血液,沿着静脉网络四处流窜,最易造成眼睛和鼻子等器官感染,严重者还会引发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 NO2:引发头痛的枕三角 危险地带:枕三角是指枕骨下,包括颈后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的范围。这里有人体最复杂的关节:枕――第一颈椎――第二颈椎关节。头部的左右旋转、点头、摇头动作主要靠这些关节完成。正常颈椎向前微凸,神经动脉在中间穿行,这样的弧度很容易增加颈椎的弹性,使得头部震动减缓。 危险形成:如果长期保持不良姿势,颈部的前凸就会逐渐变直,或转为后凸,就会压迫正常工作的神经、血管,不仅容易引发偏头痛、脑中风等疾病,还会导致颈性心绞痛。 安全警示:避免高枕睡眠。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对颈椎的压力,容易加速导致颈椎的病变;颈肩部要注意保暖,风寒之气最容易伤害筋骨。如果颈部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受到冷风吹拂,很容易发生强直和疼痛;此外,要经常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经常偏头耸肩;同一个姿势维持1小时之后,要注意放松一下肩颈部的肌肉,做些头和上肢的前屈后伸、旋转运动,以增强颈肩肌肉应对突然变化的能力。 NO3:容易受伤的肩三角 危险地带:肩三角相当于上臂间关节三角肌的位置。这个区域肌肉厚实,三角肌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腋神经分布于其中,支配着三角肌的收缩和舒张。全身其他关节只能做屈、伸两个动作,而肩关节由于具有特殊的球窝结构,可以做5个方向的动作。 危险形成:由于肩关节结构比较松散,如果运动不当很容易因肌肉瞬间拉伤而损伤肩部软组织;此外,由于上身的各种运动常会使用肩关节,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磨擦和挤压,容易发生慢性劳损或软组织炎症。 安全警示: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让肌肉、韧带得到充分伸展;运动量要适度,在运动中各个关节要保持微弯,避免动作过大,避免对抗的阻力伤及关节。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1 08:43 NO4:女性的生殖三角 危险地带:生殖三角由会阴深横肌、尿道膜括约肌和下方的三层筋膜组成。在这个三角区域中包括了女性全部的生殖器官,这些器官所分泌的雌激素,让女性保持特有的月经、体形、皮肤和身体感觉。 危险形成:由于女性的阴道是个开放的器官,所以一不留心,细菌便会长驱直入。而由于这个部位阴暗、潮湿的环境特点,特别适合细菌的滋生。当有了炎症后,该区域丰富的血管,会使细菌一路向上蔓延。 安全警示:由于该区域临近肛门,皮肤皱褶又多,汗腺丰富,因此做好清洁保护工作最为重要。尤其在月经期间,必须勤换卫生巾,以免血渍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地;入厕前要洗净双手,以免细菌侵入。 NO5:憋尿易伤及膀胱三角 危险地带:这个区域由两个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三者连线构成。该处是储存体内残留尿液的地方,泌尿系统是身体排毒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膀胱底部是毒素、废物停留最多的区域。 危险形成:膀胱三角处的粘膜只是一层极薄的组织,而粘膜下组织又缺少丰富的血管。因此,血液供应不够充分,自保能力也比较差,膀胱内病变,如膀胱炎、膀胱结核和肾炎等大半都发生在此。此外,虽然尿液一般无菌,但却容易滋生细菌,如果经常憋尿,会导致膀胱收缩能力减弱,尿液在膀胱中无法完全排空,促使细菌生成而发炎。膀胱与肾脏一脉相连,肾脏也就很容易遭遇伤害了。 安全警示:多喝水,每天至少喝1000~2000毫升,并注意规则性地排空膀胱,避免细菌增生;要保持尿道口的清洁干燥;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物。此外,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膀胱癌的发病几率增加3倍。所以,戒烟也很重要。

在肩部,呈三角形。

扩展资料:

三角肌(deltoid muscle)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参考资料:

-三角肌

三角肌疲劳主要表现为乏力,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注意涣散,操作速度减慢,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降低,差错及事故发生率增加,工作满意感降低等。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身体素质、营养状况、性别、年龄、工作动机和责任心等因素都对其有显著影响。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其产生机制,其中以中枢学说、代谢物积累学说和能源耗尽学说较有代表性。中枢学说认为,大脑有关区域持续兴奋导致的抑制性保护及抑制在大脑中的扩散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代谢物积累学说认为,其产生是由于工作过程中代谢物(如乳酸)的不断产生与积累,使人体产生类似中毒的效应。能源耗尽学说认为,长期活动造成体内能源物质(如肌糖元)消耗殆尽,影响肌肉、大脑和各组织器官的能量供应,使人体丧失继续工作的能力。一般从工作绩效、主观反应和生理生化等方面对其作出综合评价。合理休息是其消除的最重要途径。除静止休息外,也可通过不断地变换工作使不同肌肉交替得到休息。科学地进行工作设计,让工作环境和工作负荷等处于最佳状态,也是使之减轻或延迟出现的重要措施。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静脉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    4输液和输血。    5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用),针头62-7号或头皮针,止血带,治疗巾或一次性纸巾。按医嘱备药物。    (四)操作方法    1将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排尽空气,套上安瓿。    3选择合适静脉,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治疗巾或纸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用2%碘酊消毒皮肤,待干后以70%酒精脱碘,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4穿刺时,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和皮肤呈20度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5见回血,证实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    6在注射过程中,若局部肿胀疼痛, 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屈肘按压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项    (1)注射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注射。    (2)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液的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体征及其病情变化。    (3)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注射前应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渗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推注药物,以防药液外溢于组织内而发生坏死。    9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    (1)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见有回血,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3)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没有血,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五、股静脉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于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二)部位 股三角区,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的中点为股动脉,股动脉内侧05cm为股静脉。    (三)用物 注射盘内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纱布、试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规消毒,待干。    2术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后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再消毒穿刺点及术者手指,并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提示已达股静脉,固定针头,根据需要采取血标本或注射药物。    4抽血或注射毕,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分钟,确认无出血,方可离开。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至。    六、动脉穿刺注射法    (一)目的 作血液气体分析; 重度休克,须经动脉输入血液以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施行某些治疗(注射抗癌药物)。    (二)部位 采集血标本常用桡动脉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股动脉穿刺点见前面。    (三)用物 注射盘内加无菌的5ml或10ml干燥注射器,7号针头及标本容器,手套。若作治疗、检查,另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范围要广泛,术者立于穿刺侧,戴手套或用2%碘酊与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度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

在力量训练中,想要自己的锻炼效果明显,首先要使自己的训练动作正确,选对动作是进行锻炼的第一步,但是健友们经常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动作要领的掌握,盲目的进行锻炼,导致锻炼目标离自己越来越远,没有成效。以上三角肌怎样练都不大的,可能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下面小编通过3个方面给各位做出解释。

1、锻炼三角肌的时候,负重量太轻

懂得健身的人都清楚,想要增大肌肉的体积,就要在重量、组数以及次数上增加强度,一般我们会使用增加运动重量,来提高肌纤维的破坏力,达到增肌的目的。

我们的健友在增加负重量方面,有时会有很大的顾虑,觉得自己力量薄弱,举不起来,让别人看到是很丢脸的是,所以经常采用轻重量、高次数的训练方法,但是肌肉已经适应了这种强度,再怎样锻炼,效果也会很不明显,遇到锻炼的瓶颈期,想要突破这个平台,我们就要增加重量,让自己的肌纤维得到新的刺激,这样增肌的效果才会明显,但是要注意增重要从自身的承受能力出发。

2、锻炼中忽略了对其它角度肌肉的训练

在三角肌的训练中,健友们经常关注最多的是三角肌中束和前束,往往忽略对三角肌后束的训练,这样就会使前束和中束的肌肉发达,而后束看起来比较平,缺乏立体的饱满感,所以想要练成3D感很强的肩膀,就不要忽略对后束的训练,使前束、后束以及中束的肌肉得到锻炼的平衡,这一点尤其重要。

3、锻炼中控制运动的节奏差

有些健友在增肌的方面,有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动作做得越快,越能使肌肉刺激度增强,但是你却忘了刺激度和时间的长短也有很大的关系。训练时,肌肉做收缩和拉伸的运动,如果我们做的太快的话,使收缩和拉伸的时间变短,这样使肌肉的刺激度被打了折扣,锻炼效果也会降低。

4、锻炼后没有很好的休息

大家都很清楚,肌肉的修复需要一段时间,在充足的营养下,我们经常熬夜或者持续健身,都会影响肌肉的恢复,肌肉恢复不好,就会导致肌肉的围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想要快速增肌,保证肌肉的休息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4个影响因素,健友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号入座,适当的调整自己的锻炼计划,让自己的三角肌锻炼出效果,尽早锻炼出饱满的3D肩膀。

危险三角

口角二侧至鼻根区的三角区,称为面部的危险三角区。

颌面部的静脉分布和动脉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并分别构成深浅两个网。深部静脉网不仅与浅静脉的分支相通,而且与眼眶、颅腔海绵窦相通。面部静脉有一个特点是静脉腔内无瓣膜,一般的瓣膜可防止血液的回流,面部静脉就没这个功能,当肌肉收缩时,血液可以反流。因此,面部如发生感染,特别是在口角两侧至鼻根三角区内生了疖痈时,千万不能用手去挤脓,否则,疖痈内的细菌可以逆行向颅腔内攻阀掇合墀骨峨摊法揩的海绵窦扩散,形成严重的脑部并发症,发病急,病情重,能危及生命,不可小视。

面部危险三角区,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联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为何称其为危险区域呢?这和口腔颌面部特有的解剖生理有关。颜面部的浅静脉包括面前静脉及颞浅静脉,面前静脉的瓣膜发育不良,少而薄弱,同时封闭不全,通常在肌肉收缩下,可使血液转而逆行。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呆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虎并发症,通常可出现眼睑水肿,或结喉瘀血,眼球前突,外展受限,上睑下垂甚至视力障碍等症状,炎症还可向眼部及周围组织扩散,全身可出现寒战、发热、头痛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败血症,毒血症,危及生命。切记,对面部危险三角区的脓点,切勿挤压,搔抓挤压,搔抓及挑刺,不然后悔莫及。 作用: “危险三角区”是指鼻下口周这一部位。这个部位血管丰富,口腔、鼻、咽喉、眼等部位的感染都可以扩展到这里。而最严重的是这个地方有不少血管通向脑子,它们一旦损伤或感染,可以把细菌及其毒素传到脑子,发生脑膜炎或脑脓肿。所以在该区内的疖肿,那怕是个小疖子,也千万不要用手去挤压,那样会引起感染扩散。本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疖子,因为挤子一下,发生了脑膜炎,以至丧失生命的实例也是不少的。因此,要教育孩子,注意保护好“危险三角区”。 小编温馨提示:危险三角通俗的说是从鼻根到两口角,这个区域是公认的危险区域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呆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虎并发症,通常可出现眼睑水肿,或结喉瘀血,眼球前突,外展受限,上睑下垂甚至视力障碍等症状,炎症还可向眼部及周围组织扩散,全身可出现寒战、发热、头痛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败血症,毒血症,危及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99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