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法

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法,第1张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第一节 注射术

(Injection)

目的要求

1、掌握肉注射的部位和方法。

2、掌握静脉注射的方法。

3、掌握皮内和皮下注射的部位和方法。

实习内容

(一)肌肉注射

1、目的:需迅速达药效,不能或不宜口 服的药物。局部供药。预防接种。

2、物资准备:注射盘内加无菌注射器2—5ml及5—6号针头。

3、部位选择:

⑴ 臀部:a、 髂前上棘与臀裂最高点连 线的外上1/3;b、过髂棘作与脊柱的平 行线,再过臀裂作与上诉连线的垂直线而 形成一个“十”其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c 、 婴幼儿则用手指法选择,因其臀大肌 还没有发育,故其注射部位应在臀中肌。

⑵ 三角肌:选择三角肌下缘偏外侧份。

4、方法:

⑴ 臀部进针法:以进针点为圆心分别用2 %的碘酒和70%的酒精呈圆形消毒直径为 5cm ,错开绷紧皮肤,快速垂直进针, 注射深度一定要到臀大肌,回抽无血后, 固定针头,缓慢推药完毕,用棉扦轻压注 射点迅速拔针直至无渗血和药物漏出。清 理用物,归还原处。

⑵ 三角肌进针法:消毒同上,针头斜向 上进针,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物,缓慢推 药,快速拔针。

说明:臀部注射一般适用于注 射药物容 量较大的药品,因臀大肌的吸收能力较强 ;但注射的药品浓度不能太大及刺激过强 ,部分病人尤其是儿童易造成臀肌挛缩综 合症。三角肌注射用药量少于臀部肌肉。

(二)皮下注射

1、目的:同肌肉注射。

2、用物:除注射盘用物外,备1—2ml无 菌注射器及5—6号针头。

3、部位选择:三角肌下缘或股外侧部位 。

4、方法:携物至床旁进行查对;选择三 角肌下缘或股外侧部位,消毒局部皮肤, 待干。抽吸药液排尽空气。绷紧或捏起注 射部位皮肤,针头和皮肤呈30—40度角 进针,无回抽血后注入药液。注射毕,用 棉扦轻压进针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归还原处。

(三)皮内注射法

1、目的: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及预防 接种。

2、用物:注射盘内加无菌1—2ml注射器 各1支,4—5号针头。

3、部位选择:前臂掌侧下段或三角肌下 缘

4、方法:携物至床旁,进行查对,做皮 试者应询问过敏史。抽吸药液,排尽空气 。选择前臂掌侧下段或三角肌下缘部位, 用酒精消毒,待干。绷紧皮肤,针头斜面 向上,和皮肤几乎平行(呈5度角)地刺 入皮内,注入药液01ml ,使局部形成一 圆形隆起的皮丘。注射完毕,拔针,勿按 揉。清理用屋,按时观察反应并记录。

(四)静脉注射法

1、目的: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 射时,需要迅速发生药效者。输液或输血 。作诊断性检查。

2、用物:注射盘内加入无菌注射器及针 头或头皮针,止血带,塑料小枕。

3、部位选择:常选择较大、较直较浅的 静脉,如手背、腕、前臂、肘窝处的贵要 静脉或头静脉,内踝处的大隐静脉及颈静 脉,小儿头皮静脉等。

4、方法:按医嘱备药,保持无菌备用。 携物至床旁,向病员解释。选择静脉,垫 上小枕,扎紧止血带,常规消毒注射部位 皮肤,待干。固定静脉,以20度的角度 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固定 针头,根据药物及病情的需要,以适当的 速度注入或滴入药液。注射完毕,用无菌 棉扦按压穿刺点,迅速拔针,嘱病员按压 片刻。

说明:在注药的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 的反应,警惕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五)股静脉注射法

1、目的: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 集血标本。

2、用物:注射盘内加10ml—20ml无菌注 射器、无菌纱布、输液或输血用物、试管 。

3、部位选择:股静脉。

4、方法:携物至床旁,病员仰卧,下肢 伸直略外展,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待 干。用2%碘酒和70%的酒精消毒术者的 左手食指和拇指,作股动脉定位并固定。 在股动脉内侧05cm直角或45度进针刺入 股静脉,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按需要采标 本或注入药物。抽血或注入药物毕,迅速 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5分钟以 上止血。

名称、注射不同。

1、名称不同。三角肌下缘id的名称是三角肌下缘皮内注射,h是皮下注射。

2、注射不同。三角肌下缘id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进针角度为5°度角,h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角。

在家肌肉注射。有一定的危险性下面是我查的资料你可以看看。2、 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75%酒精、2%碘酒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十字法、连线法;

15、 皮肤消毒:面积4×6厘米,消毒方法正确,脱碘干净(2次),待酒精干

16、 处置中三查七对

17、 排气

18、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注射部位,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头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迅速刺入肌层,进针深度为针体的2/3

19、 固定针头,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右手推动活塞缓慢注药

20、 注药完毕,固定针栓,干棉签按压针眼处,快速拔针,棉签按压片刻 21、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协助病人整理衣裤,床单位

22、 操作后三查七对

23、 整理物品

编辑本段肌肉注射部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

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

①、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②、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cm宽,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左右。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编辑本段注射原则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②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仔细检查药物,如有变质、沉淀、混浊、有效期已过或安瓿有裂痕等现象,则不能应用。多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③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④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避开发炎、感染化脓、硬疤痕及患皮肤病处。

⑤药物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立即注射。注射前,排尽空气。

⑥进针后,先抽有无回血,静脉注射见回血方可注入药物,皮下、肌肉注射无回血方可注入药物。

⑦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解除病员思想顾虑,取得合作,易于进针。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 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万一针头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全部埋入肌肉,需请外科医生手术取出。

2、 长期作肌肉注射的病员,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以减少硬结的发生。

3、 两种药液同量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在不同部位注射。

4、 根据药液的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 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用后臀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6、 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旧针眼处注射。淤血及血肿部位亦进行注射。

护士输液扎针技巧

 静脉注射及输液法、是我们临床每个科室每天最常用的也是最多用到的、对于无痛扎针过后、病人总会问、恩扎好了么没感觉到啊、可想而知成就感是必须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护士输液扎针技巧,欢迎阅读。

 护士输液扎针技巧

 首先解释一下无痛扎针技术、顾名思义、即扎针不痛的方法、对于书上的理论暂且撇开、毕竟理论跟现实是有差距的、就像我们不可能在临床上做到绝对无菌一样。 好、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种扎针方法、1、静脉注射(iv)及输液法、2、皮内注射法(ID)、3肌肉注射法(IM)、4皮下注射法(H)等。

 首先扎止血带无可厚非 扎过以后一般静脉(以下称血管)大多都会凸起、选择一根好的血管和进针位置对输液成功也是很重要的、可以不太直、但要视针头粗细选择合适的静脉直径、有利于输液成功、选好血管后便可准备消毒进针、

 先、皮肤绷紧必不可少、绷紧后以血管微凸为好、进针角度宜小、可保持<20度的角度进针、刺穿皮肤刺入血管见回血后视血管走向再向前进一点点、随后平行进针、

 对于那些较胖病人或肉手看不见血管的病人、可先扎止血带、血管较深者可用食指轻轻在手背上滑过、碰到凸起、是血管的话便要注意摸清其走向、如果怕记不住、可用复合碘(每个医院用的都不一样)消毒病人皮肤和自己摸血管的手指、再从顺其走向在血管上滑过、会留下一条"水迹"、并可对光、使血管微凸处反光有利于进针和观察血管走向、利于见回血后的平行进针、

 血管较深、可适当增加进针角度、见回血后、同样要依血管走向平行进针、对于进针长度可视血管好坏而定、通常进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即可、

 对于扎过止血带如若血管不易暴露者、本人不喜欢用手拍、拍手背不仅病人疼痛而且手背若拍红了血管也不一定暴露、可适度轻揉、至血管凸起、不乏例外、临床上曾碰到一例止血带扎过以后血管凸起、轻揉后、便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好重扎止血带、所以临床上还是需要随机应变、

 如果手背血管不清、可另选手指、手腕或手臂等地方进行注射或输液、

 手指以大拇指血管和食指或者中指血管较易找、少数病人无名指和小指血管易找、视情况而定、但手指扎针不易绷紧皮肤和固定针柄、且病人较疼痛、故一般不可取、

 对于手臂注射及输液、有的血管较凸起并暴露、有的反之、这就需要靠自己感觉、进针角度视血管深浅适度改变、可能角度小进针快病人的痛苦会大大减少、但重要一点还是需要摸清血管走向进针、见回血后顺其方向再平行进针、

 本人是不喜欢扎在手腕内侧关节处的、虽然粗、但是很滑、当然即使扎针成功事后鼓针的概率也很大、稍微一动针头便可滑出血管外、特别不适合年老及儿童等人群、所以尽可能在手背处找血管并从远心端至近心端的方向依次扎针、以保护血管、

 血管较滑者、若进针后血管偏离、不要慌、继续绷紧皮肤、并将针头稍转向血管、侧行进针、

 对于进针位置的选取、以进针完毕后易固定为宜、当然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不宜固定的针柄小心粘好、并可适当塞棉球垫起针柄以保持输液顺畅、

 刚实习的同学看到手背血管粗的病人一般比较兴奋、认为很好扎其实不然、比如那种感觉不扎止血带闭着眼都能扎进的血管更要小心对待、不可大意、这种血管对老年人来说一般比较脆、不易扎、所以进针角度要小、进针要浅、不然必定鼓针、对于年轻但经常输液的病人要注意这样的血管弹性、有没有静脉炎等、否则、针头确实在静脉内、但溶液却不滴、这样的大意要尽量避免、

 最重要一点也是很多同学疑惑的一点就是有些病人回血很慢或者根本不回血、这也需要靠自己的、如果感觉自己确实扎进血管但没回血、可以试着捏下输液皮条、松开的时候如有回血则证明注射或输液成功。不见回血切不可盲目进针!

 对于静脉留置针的扎法、以选择较粗血管为宜、因为可能有时要快速输注甘露醇等、因为是软针不易鼓针、故可选择手腕内侧较粗血管、也可选择手背或手臂血管、排气之后绷紧皮肤进针、角度可在三十度左右、见回血后立即推软针退钢针、即可

 皮内注射法、即通常所说的皮试、皮试液包括、头孢类、青霉素、普鲁卡因等等、不管原始单位多少、配完皮试液注入皮内的单位为15U~50U、青霉素类皮试液的配制可能对刚实习的同学来讲有点难度、其实记住抽三排二即可、即注2ml稀释液(百分之09的生理盐水或者注射灭菌用水)到密封瓶内充分稀释后、抽01ml出来加稀释液至1ml、摇匀后排至01ml、这是抽一次排一次、接着再抽稀释液至1ml、摇匀排至01ml、这是二抽二排、再加稀释液至1ml、摇匀即可、即上面所说的抽三排二、

 头孢类等皮试液也是这样配的、不过普鲁卡因等皮试液就简单多了 书上有介绍我就不多说了、

 注射位置选取一般在前臂掌侧下段避开静脉处、小角度近似平行进针、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即可注入试验液01ml、最佳注射后皮丘上应有两到三个左右毛孔、

 肌肉注射法、即打臀针、皮肤绷紧、九十度进针没有什么好说的、进针长度为针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注射前注意回抽、如有血液应立即拔针重扎、

 PS:注射位置通常选择连线法、即从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连线、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简单易行不易出错、

 皮下注射法、通常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对于胰岛素笔注射可选择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因为胰岛素笔针头很细故可减轻疼痛、(仅本人意见、供参考)

 输液技巧需要的是细心、耐心和多加练习、做到这三点必定会有所成就、鼓针不算什么、技术再好也是从鼓针走过来的、所以大可放心、切不可进针以后不见回血便慌了手脚、静下心、摸清血管走向后再推针、

 因静脉注射及输液技巧性较强、所以介绍较多、可供大家参考、如有错、欢迎及时提出我会及时修改、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不显露静脉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二、脆弱静脉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三、空虚静脉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四、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五、表浅细小静脉

 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以利穿刺。

 六、成人头部骨缝静脉

 在四肢无静脉穿刺时,可选用头部静脉,成人头部静脉十分不明显,可按解剖位置,摸准骨缝将头皮针缓慢顺着骨缝中央刺入静脉往往成功,但临床少用。

 七、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加之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准备,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呈向心方向穿刺,操作时细致轻柔,针斜面向上,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

 如刺入静脉后,无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进入空腔管道的感觉,可注入少许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刺入静脉,即可固定,此类静脉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稳妥。

 拓展:护士皮肤给药技巧

 1皮肤外用药物的剂型与选择技巧

 (1)皮肤外用药物的剂型:

 1)粉剂:适用于急性皮炎、湿疹未发生糜烂时。常用有滑石粉、氧化锌粉及炉甘石粉等。

 2)溶液:适用于急性湿疹和皮炎发生糜烂、渗液时。常用有3%硼酸、3%醋酸铝、01%尹沙吖啶溶液及生理盐水等。

 3)洗剂:用于急性皮炎而无渗液者。常用有炉甘石洗剂及复方硫黄洗剂。

 4) 酊剂和醑剂:适用于慢性皮炎苔藓样变、真菌性及瘙痒性皮肤病。常用有碘酊、樟脑醑和水杨酸醑、止痒醑剂、癣药水等。

 5)油剂:适用于亚急性皮炎及湿疹有少许渗液者。常用有40%氧化锌油剂。

 6)乳剂: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和湿疹。

 7)软膏:适用于慢性皮肤病和神经性皮炎。常用的软膏如复方苯甲酸软膏、硫黄软膏、尿素软膏等。

 8)冷霜制剂:是皮肤科最常用的一种制剂。常用的冷霜制剂,除了加有止痒药物的止痒霜剂(如必舒膏)、防止皮肤水分蒸发的尿素霜(如治裂膏)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类皮质类固醇类激素霜剂(如氟轻松、曲安西龙、哈西奈德等)。

 9)糊剂:适用于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和湿疹。常用有氧化锌糊剂。

 10)硬膏:适用于慢性浸润肥厚性皮损,如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等。

 11)涂膜剂:常用于治疗慢性皮炎和角质增生性损害,亦可用于预防职业性皮肤病。

 12)凝胶剂:用于急慢性皮炎的治疗。

 13)气雾剂: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或感染性皮肤病。

 (2)皮肤外用药物选择技巧:

 1)剂型选择:根据不同的皮损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如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红斑、丘疹和水疱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有糜烂、渗出多时选用溶液湿敷。亚急性炎症性皮损伴少量渗出时选用乳剂、糊剂或油剂。慢性炎症性皮损者可选用软膏、乳剂、硬膏、涂膜剂及酊剂。无皮损仅有瘙痒者,选用乳剂或酊剂。皮肤破损、渗液多或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溶液制剂,可用湿润疗法,半暴露处理。

 2)药物的选择: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化脓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生素;真菌性皮肤病选用抗真菌药物;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瘙痒性皮肤病首选止痒剂等。

 3)药物的浓度要适当,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先用低浓度,以后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皮损情况逐步增加药物浓度。

 2皮肤外用药物前的`皮肤准备

 (1)患处表皮结痂或痂与毛发黏结时,不可在痂上搽药,可先在痂上搽无刺激性软膏后包扎,经24小时掀开,痂软化脱落,剪去毛发,根据病情再适当涂药。

 (2)患处有毛发者应先剪去毛发,再进行清洁或搽药。

 (3)患处已形成脓疱时,先用75%乙醇搽洗消毒脓疱周围皮肤后,剪除疱壁然后用药。如为大水疱,应在消毒后剪破疱壁放出液体,不必剪除全部疱壁。如大水疱已破裂,可将疱膜剪除,然后用药。

 (4)患处表面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浸湿棉球清洗或用1:5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选用适当的药物外搽并用纱布包扎;若患处表面分泌物为浆液性,可先湿敷或直接搽药物。

 (5)涂擦药物前先用温水与中性肥皂清洁皮肤,如有皮炎则仅用清水清洁。

 (6)患处皮肤表面原有药物的清洗:糊剂或其他脂肪性药物,可用植物油或液状石蜡轻轻清洁拭净;粉剂并已干燥硬结者,应用温水浸泡后再揩去。

 3皮肤外用药物的给药技巧

 (1)擦药前清除皮损上的痂皮、鳞屑等,如病情许可,用淋浴或浸泡清除,必要时剪短患者头发。

 (2)外用气雾剂、洗剂等混悬剂使用前应充分振荡摇匀;洗剂和糊剂不宜用于毛发处;软膏、硬膏禁用于渗液较多的急性皮炎;有糜烂、渗出时不能用酊剂;皮肤有皲裂、急性炎症或渗出性糜烂的患者,亦不能使用酊剂。

 (3)随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有刺激、过敏或中毒现象,立即停药并报告处理。

 (4)对慢性过度角化皮损,适当用力涂药,以利于药物渗入。

 (5)外用溶液给药技巧:

 1)外用水溶液主要用于湿敷,一般常用为开放性冷湿敷。先用湿敷液或植物油将患处洗净,将4—6层消毒纱布浸于药液中,取出挤去多余药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务必贴紧皮损),经常加水溶液,保持一定湿度。渗出液多时底层纱布每天更换2—3次。在渗液少时,可用绷带包扎以延长湿化时间。

 2)大面积湿敷,溶液浓度宜低,湿敷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3,以免某些药物吸收中毒。

 3)寒冷季节做湿敷时应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4)外用溶液包括洗剂、搽剂、乳剂、酊剂和醑剂等。与软膏、霜剂同时使用时,应遵循先水后膏的使用原则。外用溶液片剂或颗粒应溶解后用,如高锰酸钾片应取1片加水1500mL准确配制。

 (6)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酊剂和醑剂等)不宜用于薄嫩皮肤部位,如乳房下部、面部、婴幼儿、腔道周围皮肤、黏膜及外生殖器。

 (7)膜剂按病变部位大小剪取,贴于皮肤用胶布固定。涂膜剂将患处洗净拭干,沿同一方向涂敷患处,待干成膜即可。避免与水接触,一旦沾上水,切勿用手擦,晾干后不影响疗效。

 (8)软膏与霜剂给药技巧:

 1)使用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浸泡10—30分钟,使角化的厚皮泡软,剥除浮皮,再涂上软膏,可使药物更好地渗入皮肤。

 2)软膏涂药后不要覆盖患处,因为软膏含油质较多,不能暴露的部位可用油纸覆盖,以防因衣物蹭掉药膏而影响疗效。霜剂用药后应暴露患处,不要包扎。

 3)软膏吸收较慢,一般每天用药1~2次。霜剂一般每天用药2~3次。

 4)软膏与霜剂不用于糜烂、渗出或有水疱的皮肤病,否则会造成皮损炎症加重。

 5)清洗擦干皮肤后再涂药于患处,轻轻按摩涂抹于给药部位,直到药膏或霜剂涂抹均匀。

 6)由于激素冷霜制剂的广泛应用,可给患者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过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肤萎缩、多毛、毛细管扩张,以及色素沉着;如果长期、大面积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可造成皮质类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柯兴综合征(如肥胖、满月脸、向心性肥胖、血压增高等),所以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般情况下每天使用两次即可。

 (9)膏剂与贴剂的给药技巧:

 1)膏剂:先用温清水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然后再贴橡胶膏剂。如使用黑膏药,应先放在微火上加温或将其浮在开水上面软化,待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更换膏药的时间根据说明书上的`药效持续时间来定,一般每天换1次。破溃的创面更应缩短换药间隔,以5—6小时为宜。

 2)透皮贴剂:选择无毛发或刮净毛发的皮肤,用前除去透皮贴剂保护层,用手或手指轻压保证贴剂和皮肤的紧密贴附。用药部位宜为不进行剧烈运动的部位,如胸部或上臂。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及时更换新的贴膜,保证给药的连续性。

 3)换药时应适度清洗患处,清除掉黏附在皮肤表面的药垢后,应让皮肤适当透气1—2小时。

 4)硬膏制剂对部分患者可以发生胶布过敏。贴药后如出现剧烈的瘙痒、水疱甚至大疱,必须立即揭去贴患处的药物并按医嘱处理。

 5)有的膏药必须贴于特定部位,如脐贴、穴贴。伤湿止痛膏应在扭伤发生24小时后再贴。

 6)不宜贴在糜烂皮肤、感染处。

 (10)糊剂给药技巧:

 1)皮肤给药前先用油类将原有糊剂擦去,不可用水清洗。

 2)毛发过长部位应先剪去毛发,再涂药。

 3)涂于皮损后用纱布包扎。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99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