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法

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法,第1张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桡神经,支配前臂所有生机。桡神经感觉支卡压,桡神经损伤,桡神经麻痹,正中神经,桡神经损伤的治疗,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表现,腓浅神经,颈神经背支卡压症;其实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三部分)都是由桡神经发出的分支(肌支)来支配的,并没有多根神经的参与,就像肌皮神经同时自己控制了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一样的道理肱三头肌:系上臂后群之伸肌。起端有3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侧头和内侧头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个头共续于一个腱,止于尺骨鹰嘴。此肌功能为伸前臂,并助内收上臂。受桡神经(颈6~8)支配。手臂背侧的肌肉。覆盖整个肱骨后面。由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合成,作用是伸肘。希望能帮助您了解

(1) 胸长神经(C5、7)于锁骨上方发于臂丛,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此神经损伤,前锯肌麻痹,表现为“翼状肩”,上肢上举困难。

(2) 胸背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分布于背阔肌。

(3) 肌皮神经(hmusculocutaneus)(C5、7)(图10—85、86)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nmedianus)(C5、7)(图10—85、86)由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到肘窝,继在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沿前臂正中下行。经腕至手掌,发出正中神经掌支(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图10-87) 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肘部和前臂发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发皮支:支配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皮肤,以及其背面中节和远节的皮肤。 正中神经损伤可致:①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动作。②感觉障碍:上述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中指远节关节最为明显。③肌肉萎缩:鱼际肌萎缩,手常变平坦称为“猿手”。

(5)尺神经(nulnaris)(C7、T1)(图10-85、86)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沟中尺神经位置表浅,紧贴骨面,骨折时易受损伤。尺神经在前臂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本干下行称尺神经掌支,经豌豆骨桡侧分浅、深支入手掌(图10—8889)。 尺神经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浅支在手掌分布于小鱼际的皮肤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第3、4指相邻侧只分布于近节背面的皮肤)。 尺神经损伤后可致:①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其它各指不能内收与外展,环指与小指末节不能屈曲。②感觉障碍:尺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而小鱼际及小指感觉丧失。③肌肉萎缩:小鱼际平坦,由于骨间肌及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度后伸,第 4、5指的指间关节屈曲,表现为“爪形手”。

(6)桡神经(nradialis)(C5、8)(图10—89、91)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 ①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图10—86、88)。 ②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图-89) 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 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图10—88)。 肱骨干骨折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②感觉障碍: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桡侧半感觉迟钝,“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③抬前臂时,由于伸肌瘫痪及重力作用,出现“垂腕征”(图10—90)。 7腋神经(nradialis)(图10—89)发自臂丛后束,伴旋肱后动脉向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绕三角肌后缘分布于肩部和臂部上1/3外侧面皮肤。 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②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③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

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上肢肌

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头颈肌

头颈肌中,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颈肌分浅、中、深三群,颈浅肌群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并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1.三角肌deltoid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从前、外、后包裹肩关节,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的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部呈圆隆形。作用:使上臂外展,前部肌束可使上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能使上臂伸和旋外。

2.冈上肌supraspinatus 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肩胛骨和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作用:使上臂外展。

3.冈下肌infraspinatus 位于冈下窝内,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盖。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4.小圆肌teres minor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5.大圆肌teres major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其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方,止于肱骨小结节脊。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位于肩胛下窝内,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臂肌覆盖肱骨,以内侧和外侧两个肌间隔分隔。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一)前群

前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和喙肱肌。

1.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并以一个腱止于桡骨粗隆(图3-24)。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上臂。

2.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骨面。作用:协助上臂前屈和内收。

3.肱肌brachialis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二)后群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 起端有3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行经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止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的骨面。向下3个头会合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跨过多个关节运动前臂和手,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

(一)前群

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面,共9块,分4层排列。

1.浅层(第一层) 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1)肱桡肌brachioradialis: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作用:屈肘关节。其它4块以屈肌总腱起自肱骨内上髁及前臂深筋膜。

(2)旋前圆肌pronator teres:止于桡骨中部的外侧面。作用:屈肘关节,使前臂旋前。

(3)桡侧腕屈肌flexor carpiradialis:以长腱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屈肘,屈腕和腕外展。

(4)掌长肌palmaris longus:肌腹很小而腱细长,连于掌腱膜。作用:屈腕和紧张掌腱膜。

(5)尺侧腕屈肌flexor capiulnaris:止于豌豆骨。作用:屈腕和使腕内收。

2.第二层 只有一块肌,即指浅屈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lys。肌的上端为浅层肌所覆盖。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个腱在近节指骨中部分为两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作用:屈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和屈肘。

3.第三层 有两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

(1)拇长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起自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以长腱通过腕管和手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作用:屈拇指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

(2)指深屈肌flexor cligitorum profoundus:起自尺骨的前面和前臂骨间膜,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的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两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骨间关节、近侧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 为旋前方肌pronator quadratus,是扁平四方形的小肌,位于桡、尺骨远程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作用:使前臂旋前。

(二)后群

共有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 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这5块肌以一个共同的伸肌总腱起自肱骨外上髁。

(1)桡侧腕长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向下移行于长腱经手背,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外展。

(2)桡侧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在桡侧腕长伸肌的后内侧,止于第3掌骨底。作用:伸腕。

(3)指伸肌extensor digitorum:肌腹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手背分别至第2~5指。在手背远侧部,掌骨头附近,4条腱之间有腱间结合相连,各腱越过掌骨头达指背向两侧扩展为扁的腱性结构,称指背腱膜。

(4)小指伸肌extensor digiti minimi:肌腹细长,长腱经手背尺侧至小指,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伸小指。

(5)尺侧腕伸肌extensor carpi uluari:止于第5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内收。

2.深层 也有5块肌从上外向下内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1)旋后肌srpinator:位置较深,起自尺骨近侧,肌纤维向下外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作用:前臂旋后。

其余4块肌均起自桡尺骨和骨间膜的背面。

(2)拇长展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止于第2掌骨底。

(3)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eis brevis: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4)拇长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5)示指伸肌extensor indicis: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 运动手指的肌,除来自前臂的长肌(手外在肌)以外,还有位于手掌部止于手指的手肌(手内在肌),手肌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

(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thenar,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1.拇短展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 位于浅层外侧。

2.拇短屈肌flexor pollicis brevis 位于浅层内侧。

3.拇对掌肌opponens pollicis 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

4.拇收肌adductor pollicis 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

上述4肌作用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hypothenar,有3块肌,也分浅、深两层排列。

1.小指展肌abductor digiti minimi 位于浅层内侧。

2.小指短屈肌flexor digiti minimi brevis 位于浅层外侧。

3.小指对掌肌opponens digiti minimi 位于上述两肌深面。

上述3肌可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1.蚓状肌lumbricales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2.骨间掌侧肌palmar interossei 3块,位于第2~5掌骨间隙内,起自掌骨,分别经第2指尺侧第4、5指桡侧,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使第2、4、5指向中指靠近(内收)。

3.骨间背侧肌dorsal interossei 4块,位于掌骨间隙背侧,均以两个头起自相邻掌骨,止于第2指尺侧,第3指桡、尺侧、第4指的尺侧指背腱膜。作用:以中指的中线为中心外展第2、3、4指。由于骨间肌也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故能协同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脊神经支配的肌肉:1、支配头运动肌2、支配膈肌,斜方肌3、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4、支配腕伸肌

5、支配髂腰肌6、支配股四头肌7、支配胫前肌8、支配拇长伸肌9、支配腓肠肌脊神经连接于脊髓,分布在躯干、腹侧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颈部以下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赤称脊髓神经,由脊髓发出的成对神经。人体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一对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

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的交感神经元或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纤维随脊神经分布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支配控制肌肉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后根上有脊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聚集而成,后根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处,能感受各种刺激。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典型的脊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刻分为前支、后支,每支内均含传入、传出纤维。后支一般细小,分布于脊柱附近较小区域内的皮肤和肌肉。前支粗大,分布到颈部以下其余各部位的皮肤和肌肉。

其中除第2~11对胸神经前支沿肋间分布外,其余神经的前支都先交织成丛,再由此丛发出分支分布于所支配的区域。这些脊神经分别形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而且均左右成对。

扩展资料:

颈神经:

位于颈部,共有8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颈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和臂丛。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的前支组成臂丛。颈神经的后支较相应的前支较粗大,为感觉性转入纤维,前支为运动纤维。经椎骨横突之间向后穿行。颈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颈丛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膈肌、胸膜及枕部、耳廓、颈前区和肩部的皮肤;臂丛神经分布于上臂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于枕、项、背部的肌肉和皮肤。第1、2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1、2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但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脊神经

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三角肌、喙肱肌。

一、肱三头肌:系上臂后群之伸肌。起端有3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侧头和内侧头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个头共续于一个腱,止于尺骨鹰嘴。此肌功能为伸前臂,并助内收上臂。受桡神经(颈6~8)支配。手臂背侧的肌肉。覆盖整个肱骨后面。由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合成,作用是伸肘。

二、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故名。肱(gōng)二头肌(Musculus biceps brachii)属于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

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三、肱肌系上臂肌群深层的屈肌。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四、三角肌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五、喙肱肌与肱二头肌短头同起于喙突尖,沿肱二头肌内侧向下,止于肱骨内侧缘的中点。此肌亦受肌皮神经支配,为肩肱关节的屈曲与内收肌。 该肌损伤有时可造成喙突部撕脱骨折。受肌皮神经(颈5~7)支配。

扩展资料:

肱二头肌作用

近固定时肱二头肌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使上臂在肩 关节处屈远固定时,肱二头肌使上臂向前臂靠拢。肌电观察表明,当前臂旋外使掌心向前并屈肘时,肱二头肌才有明显的肌电活动。

而当前臂旋内即使掌心侧向身体或身后屈肘时,肱二头肌的电位活动很小或不出现电位活动。这也是肱二头肌练习基本上皆使掌心向前握持器械的主要原理之一,位于上臂前群肌浅层。作用: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后。

当肱二头肌收缩时,使肘关节屈曲;当肱二头肌舒张时,使肘关节伸展或前臂下垂。

-喙肱肌

-三角肌

-肱肌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49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