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术后,行走时膝盖疼,有些别扭,怎么回事?

臀肌挛缩术后,行走时膝盖疼,有些别扭,怎么回事?,第1张

注射因素  多数学者认同该病与反复多次的臀部注射有关,肌注后局部形成硬块即为肌纤维炎表现。Lloycl-Roberts和Thomas提出在肌肉注射的患儿病理组织检查中发现注射部位有水肿和出血,这些地方可能发生纤维化,以后疤痕收缩导致挛缩。1968年Williama报道动物实验注射抗生素部位产生炎症反应,以含2%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入肌肉的反应最大,为变性坏死,而致纤维化。儿童易感因素  免疫因素。大量儿童接受肌肉注射,但发病者仅为少数。研究发现儿童臀肌挛缩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S细胞显著低下,导致TH细胞相对亢进;患儿在接受苯甲醇注射后对药物半抗原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能及时中止,容易引起免疫损伤。同时观察到患儿血清IgG升高、C3降低为此提供间接证据。

人红细胞膜具有受体,该受体是一种糖蛋白,红细胞可通过其膜上的受体的粘附作用而识别、捕捉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循环血中95%的受体位于红细胞膜上,因此人们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主要细胞是红细胞。试验显示臀肌挛缩症患儿红细胞受体活性及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及时有效地粘附和清除药物注射后产生的免疫复合物。

连接切片法显示挛缩臀肌小血管壁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免疫复合物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引起血管内凝血导致组织的缺氧状态,进而肌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活化最终引起臀肌纤维化。

疤痕体质

遗传因素。

国外报道1例患儿为双侧三角肌挛缩和臀肌挛缩,而其母也有双侧三角肌挛缩,单纯用肌注无法解释,可认为与遗传有关。外伤、感染等因素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国内曾报道数例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开放复位、Salter截骨术后3~4月发现臀肌挛缩。

臀肌筋膜间室综合征后遗症

臀部感染

病理变化肉眼观察  外观可见患儿臀部有凹陷、肿块或束状带,术中可见红色的肌肉纤维被灰白色的纤维组织所替代,股骨大粗隆上更为明显,增厚之筋膜挛缩,深入臀大肌、臀中肌部分肌纤维,成灰**,可夹杂于正常肌纤维中,严重者较少有正常肌纤维。臀大肌外上部分可见有纤维挛缩带,宽度不一致,一般为2~7厘米,累及臀大肌全层,色泽苍白 ,无弹性,为腱样组织。镜检  大部分挛缩臀肌可见肌细胞萎缩,多为局灶性或肌束外围性,越接近纤维化部位萎缩越明显。肌细胞横纹消失,核皱缩溶解,部分形成均质无结构物质。肌细胞间及肌束间纤维间隔增大,形成纤维束,其内可见许多成纤维细胞。肌间血管数目减少,管壁增厚,管腔小而不规则,有的闭塞,管周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分型临床外观不同  根据临床外观不同分为:

①肿块型:臀部可及节结状硬块;

②膜型:臀肌筋膜成片状挛缩;

③束带型:臀肌筋膜成束状挛缩。涉及的肌肉  根据涉及的肌肉可分为:

①单纯臀大肌挛缩型;

②单纯臀中肌挛缩型;

③臀大肌、臀中肌复合挛缩型(包括臀小肌挛缩)。

临床表现  本病常为双侧性,单侧少见,亦有报道男多于女。髋关节功能障碍  患者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站立时下肢外旋位,不能完全靠拢。行走常有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

体检可发现臀部外上部有皮肤凹陷,髋内收时凹陷更明显,臀部可及紧缩感,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髋内收、内旋受限,下肢中立位屈髋活动受限,必须患髋外展、外旋,使患侧髋向外划一半圆形方能再回入原矢状面完全屈曲。股骨大粗隆弹跳感。Ober征阳性。骨盆变型  病程长程度重者可有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Otto氏骨盆。臀中小肌挛缩的患儿有大转子骨骺肥大。双侧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患儿可有骨盆倾斜及继发性腰段脊柱侧凸。严重侧髂前上棘较轻侧低,重侧脐踝距离长于轻侧,而两侧大转子到踝部距离相等。辅助检查  X线表现多报道为正常。房论光、韩镜明对挛缩患儿X线研究发现CE角增大(X=3662),颈干角增大(X=153),股骨头指数下降(X=044)。术后随访时早期手术有助于以上继发性改变的恢复。刘瑞林对臀肌挛缩患者术前行CT断层扫描显示早期炎症病变可见密度减低区,晚期随着病情的发展累计多组肌束,肌纤维为结缔组织替代,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肌筋膜间隙增宽,最后形成瘢痕时呈索条影。扫描可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臀肌挛缩分度Fernandez分度法  按屈髋90°外层挛缩角分度: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5医院松江分院采用以下标准进行分度 臀肌挛缩临床评分内容

既往史:有多次反复的臀肌注射史1分

症状:步态异常(八字、摇摆步态)1分

不能翘二郎腿1分

双膝并拢、下蹲受限1分

体征:屈髋受限或屈髋90°双膝分开1分

Ober征阳性1分

双膝划圈征或髋部弹响1分

骨盆畸形或肢体假性不等长1分

X线片:髋臼指数减少1分

股骨颈干角增大1分 

根据评分进行臀肌挛缩分度:轻度:3~4分;中度:5~7分;重度:8~10分。

手术治疗局部解剖  臀大肌肌纤维从内上斜向外下,其上半部纤维延伸入髂胫束,下半部浅层也延伸髂胫束,深层纤维止于肌骨臀肌粗线,其近侧缘与髂胫束相连。股骨大转子内后方即臀大肌上半部纤维延伸入髂胫束深层存在一个与股骨纵轴平行的间隙,可作为松解标志。术时只要切开臀大肌近侧缘和髂胫束相连处即可显露,坐骨神经在其深部偏内筋膜下。在其浅面进行臀大肌松解较安全简便。手术方式  可简单分为以下几种:

①臀肌挛缩带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易损伤坐骨神经,术后残留空腔,松解不彻底,尤其重型病例,臀大肌挛缩带范围大,在切除内侧挛缩带时因担心损伤坐骨神经而切除不彻底,影响疗效。故现已少用。

②臀肌挛缩带切断术:手术简单,创伤小。对重型病例因大粗隆臀大肌腱板紧张部分未松解,疗效常不满意。

③臀肌挛缩带切断术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采用关节镜下两切口手术,能够暴露阔筋膜后缘、臀肌挛缩带的下缘及臀大肌腱板的下部,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在术野能够充分解决致病因素,疗效满意。手术治疗方法  以关节镜下松解为例介绍臀肌挛缩手术治疗方法:

①消毒铺单:患者侧卧,按双侧臀部手术消毒铺单。铺好单后患者应能在手术台上左右翻转、屈伸髋关节而不污染手术野。

②麻醉:以氯胺酮基础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③手术松解:患者侧卧位,手术侧在上,伸直位内收患髋关节,使纤维条索紧张。大部分病例都存在臀肌上半部纤维、臀中肌表面髂胫束及不同程度的阔筋膜张肌前面臀筋膜挛缩,此为本病的主要松解部位。大转子后上1cm,3cm作04cm切口,剥离子创造操作空间。镜下可显露深面挛缩增厚的变性纤维组织。切开臀中肌表面之髂胫束,向后至臀大肌缘,即可清楚的显露股骨大转子内后方的臀大肌-髂胫束下间隙,用射频刀头将挛缩组织逐一松解。按需要向前松解阔筋膜张肌及其浅面臀筋膜。至此大部分病例可达彻底松解。关于臀中小肌挛缩,处理要谨慎。如系肌纤维内部分间隔挛缩者可行挛缩纤维切开。如系多数纤维挛缩者则宜行延长术,以保留髋外展功能,保持髋稳定,避免屈氏步态。

④松解程度:活动范围达到:在内收和内旋各约10°位,髋关节由伸直位屈曲到120°以上 。或者查Ober征时屈髋90°位,髋内收大于30°;伸髋位时髋内收大于10°,极度内收内旋位时作屈髋试验无弹跳可结束手术。

⑤术毕处理:经射频彻底止血,深层挛缩必要时硅胶管引流,皮下组织、皮肤不缝合。术后切口局部纱布垫加压固定24~48小时。术后48小时拔管。

非手术治疗  

微创针刀治疗臀肌挛缩

小针刀由针柄、针体、针刃三部分组成,将中医的针灸针和西医的手术刀,两者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的新型医疗器械。外形似针而末端带有刀刃,并将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 针刀松解臀肌挛缩症,一般2-4个针眼,02毫米,不易感染,没有疤痕。

针刀松解组织粘连、消除硬结条索、减轻组织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加快水肿吸收、解除血管神经卡压。整体松解,剥离臀部肌肉(包括浅层肌肉、中层肌肉和深层肌肉)的挛缩,严重的还有关节囊的挛缩。针刀可以闭合性切断挛缩带(挛缩的肌肉),和挛缩的关节囊。

术后并发症局部血肿形成  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欠佳有关。血肿形成后局部隆起并持续疼痛,易导致感染;血肿压迫可致切口缘皮肤缺血坏死。因而术中应彻底止血,术毕旋转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术后使用必要的止血药物。发现血肿形成及早处理。感染  与术中无菌原则处理不好及术后血肿形成有关。症状不完全缓解或复发  症状不完全缓解与松解不彻底或软组织紧张有关。复发可为挛缩组织未完全切断而随发育相对变短,或术后未及时行功能锻炼,疤痕重新粘连有关。切口疤痕  尽管术中皮缘对合很好,大部分患儿术后切口处都留有较大疤痕。考虑与其疤痕体质有关。故有人认为应将疤痕体质视为臀肌挛缩综合征的一个表现。臀中肌无力  臀中肌大部切断者术后可出现摇摆步态,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瘢痕组织将臀中肌断端连接,臀中肌无力会最终消失。术中动脉性出血  较少见,但需特别注意。在松解大转子后下方臀大肌筋膜时,很容易碰到来自臀下动脉的小分支,仔细分离可避开,或作结扎处理。不慎切断应可靠地缝扎止血。

术后功能锻炼简介  挛缩松解术后可因臀肌再粘连而复发,故术后采用主动运动及功能锻炼以克服弹响征及蛙腿征、延长残存的挛缩组织、改善肢体不等长障碍,防止浅层阔筋膜张肌髂胫束断端再粘连,

巩固松解效果是很重要的。步骤  术后6小时良好肢位:去枕平卧,用绷带将双膝并拢缠绕,膝下垫软枕,屈髋60°,屈膝30°,固定24小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渗血或引流不多时可拔除引流,开始功能锻炼。

术后24~48小时内,协助与指导病人在床上作双下肢的交叉运动,屈曲内收双髋关节,练习起坐,3次/天,30分钟/次。

术后48小时,协助患儿下床走一字步:挺胸抬头双肩水平,双下肢交叉直线行走。3次/天,30分钟/次。

术后3~4天,在走一字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紧臀外展并膝下蹲练习:双脚并拢,双手平举,

足跟不能离地,腰背部挺直。3次/天,重复运动200次。

术后第7天,在纠正异常步态的基础上,进行腿部锻炼(翘二郎腿),翘腿时端坐于靠背椅上,背部紧贴靠背,一腿过膝,交叉架于另一腿上,左右腿交叉,进行左右摆臀主动伸展运动。3次/天,30分钟/次。上述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防止活动过度引起伤口渗血切口裂开。出院前指导  在巩固上述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出院后作膝关节功能锻炼操,其方法:

①坐位,双髋、双膝屈曲,然后双髋再向外分开至最大,并使两脚心在体前相对并拢,双手按压膝关节内侧,双腿尽量内靠拢,还原。重复5次。

②平卧位,一侧患肢髋膝关节屈曲,向内倾倒至最大位,然后再向外倾倒至最大位,还原。左右重复交替5次。

③站立位,两足前后分开,位于前面的膝关节屈曲,后面的膝关节伸直,双手压于前膝关节,身体慢慢向前倾,维持5秒。还原。左右交替重复5次,出院后坚持作6~2月,以下蹲、坐起自如为自理标准。

疗效评估  手术效果除与年龄、病情有关外,与松解得是否彻底密切相关。可用以下指标判断疗效:

臀肌挛缩症病人护理  臀肌挛缩症多发生于儿童,主要是因臀肌长期反复接受药物注射后引起臀肌纤维性挛缩,而造成髋关节功能异常。手术彻底松解和切除挛缩组织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创面大,出血多,术后需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另外术后妥善的体位与适当的功能锻炼也是辅助改善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措施。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自理缺陷;③疼痛;④有发生褥疮的可能;⑤潜在并发症--伤口渗血较多;⑥知识缺乏: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知识。

一、恐惧

二、自理缺陷

三、疼痛

以上一~三均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四、有发生褥疮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手术创面大,臀部局部血液循环受影响。

2 局部受压。

主要表现:骶尾部、肋弓皮肤变红、变暗甚至坏死。

护理目标:病人未出现褥疮。

护理措施:

1 术后4小时后更换体位,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俯卧位时间依病人耐受程度及切口渗血决定:若病人耐受能力强,伤口渗血少则俯卧位时间长;反之则缩短俯卧位时间。一般仰卧位时间2-3小时后更换到俯卧位。

2 俯卧位时,胸前垫枕,预防肋弓处压疮。

3 术后24小时内严格交接班,一旦发现骶尾部变红、变暗,立即俯卧位,尽量避免仰卧位或减少仰卧位时间,以解除局部受压,减少皮肤损害。

重点评价:病人是否有骶尾部褥疮、肋弓处压疮发生。

五、潜在并发症--伤口渗血较多

相关因素:手术创面大,需彻底松解和切除挛缩组织。

主要表现:

1 伤口血性引流量较多。

2 伤口敷料被血液渗湿。

3 严重者脉搏加快、呼吸增快、血压下降。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重点评价:以上各项均参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六、知识缺乏: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知识

相关因素:

1 未接受专业知识教育。

2 由于疼痛而害怕锻炼。

主要表现:

1 不能维持特殊体位。

2 不知道功能锻炼方法与程序。

3 拒绝进行功能锻炼。

护理目标:

1 患儿家属了解特殊体位及功能锻炼的意义,并配合维持特殊体位、进行功能锻炼。

2 患儿能配合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

3 患儿体位正确,功能锻炼能循序渐进。

护理措施:

1 向患儿及家属说明采取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改善的意义,并嘱其配合维持特殊体位和坚持功能锻炼。

2 术后用绷带将双膝并拢约束,使下肢呈内收位。

3 术日用枕头将双下肢垫起,使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以减轻疼痛。

4 术后3天:

(1)若疼痛缓解,去除枕头及双膝约束,鼓励患儿坐起,双下肢伸直,双膝并拢。

(2)若伤口无继续出血及血肿,可扶患儿下地行走,避免下支外展外旋步态。

(3)床上被动训练的方法是:①患儿平卧于床上,逐渐屈曲膝关节、髋关节,使屈膝的下肢贴于腹部。②护士一手托住患儿头颈部,一手压住屈曲的膝关节,使患儿由卧位改为蹲位,蹲在床上。

(4)被动训练几天后,开始主动锻炼。其方法是:①患儿下地时,护士牵住其双手使其下蹲。②患儿扶着床栏杆下蹲。③下蹲时足跟要着地,并用双手抱膝。④锻炼时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用力过大致伤口出血时,应暂停锻炼,且卧床休息,以免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延缓愈合。

(5)由于患儿对疼痛比成人具有更强烈的恐惧感,且缺乏耐力,故应对每项进步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

5 2周拆线后练习翘"二郎腿",对锻炼尚有困难的患儿可行理疗。一般经1-2个月锻炼后可恢复正常。

重点评价

1 患儿及家属能否配合采取治疗体位和功能锻炼。

2 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

讨论  有关GMC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臀部反复肌肉注射有关。文献报道的病例大多数因注射引起,对GMC尚无确切的分类方法。我们认为GMC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髋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根据病因结合病变程度分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并指导治疗GMC。 注射性GMC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多见于有臀部肌肉注射习惯的国家和地区[2]。国内区域性调查显示儿童患病率为1%~249%[3,4],并指出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是最危险的致病因素[4]。本组病例显示开始肌肉注射的年龄越小,发病机率越高(平均发病年龄为27岁),说明婴幼儿免疫功能及解剖学的特点与GMC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中6例(85%)合并坐骨神经伤的患者中5例漏诊GMC,1例长期误诊为“婴儿瘫”,提示二者间的关系密切。神经松解与挛缩带松解手术应尽量同时并及早进行。我们体会,注射性GMC大部分患者通过挛缩带部分切除松解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多数情况下无需显露坐骨神经,但病变广泛尤其在合并小外旋肌群或髋关节囊挛缩者,为防止损伤神经宜先显露坐骨神经。臀肌呈板状挛缩及估计松解手术困难的患者可采取髂嵴切开、髂骨外板剥离臀肌起点下移术。其优点是既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又可防止误伤坐骨神经和挛缩带广泛松解术后并发伸髋无力。 特发性GMC发病原因不明,病前无肌肉注射史,无外伤史,无其它肌肉挛缩及家族病史。发病年龄不等,可为3岁以后或青春期发病。起病后症状逐渐加重,多为对称性双侧病变,病变较轻,多位于臀大肌外下移行于髂胫束处,呈片状挛缩,臀肌变性相对较轻,以筋膜变性增厚为主。手术切除该处片状挛缩条可取得满意疗效。 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并发的GMC多发生于年龄偏大、股骨头脱位位置高、行开放复位、骨盆截骨术后的患儿,发生率为04%[5]。由于手术范围广、组织损伤重、易发生纤维变性;高脱位的股骨头复位于原发髋臼以及骨盆截骨旋转、延长,张力下缝合髂嵴骨膜使臀肌相对延长、肌张力明显增高;加之术后外展位长期石膏制动等都可能加剧肌肉紧张度和缺血状态而发生纤维变性。其次髋关节囊缝合过紧亦可引起外展挛缩畸形。有作者认为是部分患者术前 GMC症状轻微被忽视,骨盆延长后症状明显所致[6]。其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充分牵引,术中髋关节囊不宜过紧缝合,髂嵴骨膜缝合时若张力过高可不在原位缝合。由于此类GMC的形成主要与术后臀肌张力过高和纤维瘢痕化有关,我们体会髂嵴切开、臀肌起点下移手术比较适用于该型患者。 臀筋膜间室综合征很少见[7],多为单侧发生。主要病因是意识丧失后固定体位导致臀部长期受压或者外伤所致,前者由于全身并发症的存在常被忽视而延误诊断;后者因为伴发剧烈疼痛若能及时切开减压可不致引起此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与四肢筋膜间室综合征相同,最终造成间室内臀肌缺血坏死挛缩。但由于坐骨神经未直接穿过臀筋膜间室内,故无神经损伤症状或症状轻微。及时切开减压挽救活力尚存的肌肉组织可避免GMC的发生,术后将患髋置于内收屈髋位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出现GMC症状应择期手术松解。 感染性GMC有臀部软组织感染病史,臀部及感染区域内可见引流或脓肿窦道形成的皮肤瘢痕。臀部软组织深在、广泛的感染可扩散到大腿造成股四头肌挛缩。臀筋膜、阔筋膜感染及肌肉坏死而形成的纤维瘢痕组织广泛而坚韧呈板状挛缩。对臀部感染的及时处理、预防感染扩散和感染控制后早期功能锻炼均有助于防止 GMC的发生。挛缩松解手术需要感染完全控制后3个月以上进行,若合并股四头肌挛缩应一并处理。 部分病例为多发性肌筋膜挛缩症的局部表现,挛缩症状缓慢出现逐渐加剧,病变侵及臀肌筋膜时出现GMC症状。手术治疗仅改善关节局部功能,对病情的自然进展无影响,病残率高。文献尚有报道部分GMC有遗传倾向,可有家族史,认为可能是在某种环境因素作用下以不同方式遗传的先天性疾病[8]。 此外,臀部软组织肿瘤在儿童中最为常见的是韧带样瘤,由于大多数肿瘤无痛或疼痛不明显而易被忽视。因肿瘤侵及臀肌及其筋膜导致功能障碍,常因GMC的临床表现而就诊。故对单侧GMC的儿童要高度警惕,臀部饱满无尖臀征并触及浸润臀肌、筋膜的包块是其最主要的鉴别点。早期诊断,广泛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受累组织包括周围部分健康组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尚有作者报告[9],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后倾25°畸形连接引起酷似臀大肌挛缩症者表现,下蹲时两膝不能并拢,患髋最少外展30°才能下蹲。经截骨术将股骨颈前倾角纠正为10°时,GMC症状体征消失。

卡介苗化脓宝宝会疼吗

 卡介苗化脓宝宝会疼吗,宝宝出生的时候会接种疫苗而卡介苗就是其中之一,接种卡介苗可以帮助宝宝预防结核病。那卡介苗化脓宝宝会疼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卡介苗化脓宝宝会疼吗1

 宝宝打卡介苗化脓属于正常反应,化脓后会疼的,有的反应明显有的不明显。不用太紧张,用干的医用棉签把浓轻轻的擦去,第二天就会结痂,如果再出浓就再擦,反复几次就好了。但是不可以使用消毒剂来进行治疗,应该到正规的'疾控中心来进行诊治,在有经验经治医师的亲自诊断下确定具体的治疗措施。

  接种卡介苗后的不良反应

 (l)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脓疱、浅表溃疡和有继发感染者应到医院请医师处理,前者可涂1%甲紫(龙胆紫),使其干燥结痂,后者应在创面撒布消炎药粉,不要自行排脓或揭痂。

 (3)局部脓肿和溃疡直径超过10mm及长期不愈(大于12周),应及时诊治。

 (4)淋巴结反应:接种侧腋下淋巴结(少数在锁骨上或对侧腋下淋巴结)可出现轻微肿大,一般不超过10mm,l~2个月后消退。如遇局部淋巴结肿大软化形成脓疱,应及时诊治。

 (5)接种疫苗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处理;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给予对症处理。

卡介苗化脓宝宝会疼吗2

  哪些宝宝不能打卡介苗

 1、有免疫缺陷的宝宝不能接种卡介苗。当新生儿确诊为有免疫缺陷时,是不宜接种卡介苗的,这样有可能使得结核播散,有的还会出现卡介苗菌血症。

 2、患有活动性结核病、或者曾经换过结核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宝宝,都无需接种卡介苗,这类宝宝体内自带抗体,如果再打卡介苗,就会发生很严重的异常反应。

 3、早产儿、患有急慢性疾病、皮肤病以及过敏反应的宝宝,需要在接种前先咨询医生。

  卡介苗什么时候打

 作为宝宝出生后的第一针,在宝宝出生的24小时之内就要进行卡介苗接种。在3个月之后再到接种点进行复查,查看卡介苗接种效果,如果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仍然为阴性,则需要再次接种。

 如果是早产儿且身体健康的,可以在6个月后进行接种;如果是有发热或一些疾病的宝宝,可以在康复后再进行接种。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出生时未接种卡介苗的宝宝,如果还不满3个月,可以直接补种;如果是3个月-3岁之间,要先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为阴性就可以补种;4岁及4岁以上的宝宝就无需补种了。

  卡介苗接种方法

 卡介苗接种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皮内注射法、皮上划痕法以及口服法。其中皮内注射法是比较常见的,与普通疫苗的注射方法相同,不过部位略有偏差。一般是上臂三角肌外侧,采用的是皮内注射,严禁皮下或是肌内注射。

 第二种是皮上划痕法,它所用的卡介苗是乳白色混悬液,每1ml内含菌量50-75mg。方法是在左上臂三角肌下端外缘,用酒精消毒皮肤,干后滴2-3滴摇匀的菌苗,再用消毒的针划“井”字,各长1-1 5cm,间隙05cm,以出现红痕为宜。后涂匀菌苗,使其渗入皮内,菌苗干后才可穿衣服。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普及和推广,局部反应轻,淋巴结反应较少。

 第三种是口服法,因为只只用于2个月以内的婴儿,所以不多见。

 这三种方法中,皮内注射法和口服法的效果会比较好,皮上划痕法效果相对就差一下。

  卡介苗会有哪些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局部红肿,而后形成溃疡,多半会自行愈合,形成永久性疤痕,属正常反应。有的宝宝会出现接种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肿大,随着接种部位的愈合,淋巴结肿大的现象也会自行消退。

 极少数宝宝会出现严重的皮疹、休克等异常反应,但是如果出现了,就要及时诊治。

  接种卡介苗会发生的反应

  1、淋巴结炎

 多半表现为为颈部、腋下、锁骨上下等淋巴结肿大,有时一个有时多个,视具体情况而定。严重时会发现淋巴结肿大十分明显,有时候会破溃。

  2、脊髓炎

 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病变部位出现肿胀、轻微疼痛以及功能障碍。这种反应属良性,症状一般比较轻,患儿的健康状况也比较良好。

  3、类狼疮反应

 与结核菌菌株剩余毒力有关。

  4、疤痕

 因丰富的肉芽组织形成疤痕突起,有时呈疤痕瘤,多见于不作OT试验而直接皮上划痕接种者。这些过程一般会持续2个月。

  5、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这是卡介苗接种后极为罕见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体重下降或不增、易合并机会性感染。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惊厥、脑膜刺激征等则提示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应考虑脑炎、脑膜炎老年患者有严重感染时,常有神志变化,而体温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询问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地区、季节、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旅游史与同样病者密切接触史、手术史、输血及血制品史外伤史、牛羊接触史等,在诊断上均有重要意义有时一点的发现即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二分析热型

  临床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热型在病程进展过程中,热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了解热型对于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按温度高低(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二)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

  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热型的形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人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三区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二)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

  对大多数发热患者诊断性治疗并无诊断价值鉴于临床上治疗问题,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除肿瘤外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但必须持慎重态度,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如甲硝酸治疗阿米巴肝病抗疟药治疗疟疾。大多用于诊断性治疗药物有抗生素、抗原虫药抗风湿药等,这些药物均有副作用(如药热、皮疹肝功能损害、造血器官损害等),如应用不当反而延误病情。须注意此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就诊断而言特效治疗的结果,一般否定意义较确诊意义大。如疑为疟疾者用氯隆正规治疗无效,认为疟疾的可能性很小。

  发热鉴别诊断:

  一急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 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确定诊断。SARS COV分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主要依据:

  ①流行病学资料除新疆、西藏、青海台湾省及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均有报告。高度散发有明显季节性。多数地区(野鼠型)在10-12月为大流行高峰,部分地区在5-7月小流行褐家鼠型发病≥高峰在3-5月。有直接或间接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史;②临床特点,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X③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有类白血病反应,病后五1~2d出现异形淋巴细胞(≥7%),血小板减少蛋白尿且短期急剧增加,若有膜状物可明确诊断;④HFRS抗体IgM1:20阳性,用于早期诊断病后1-2d出现,4-5d阳性率达89%~98%。双份血清HFRS抗体IgG恢复期比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也可确诊。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EB病毒引起,全年均可散发,见于青少年特点是发热、咽峡炎、颈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单核细胞增高并伴有异形淋巴细胞(>10%)嗜异性凝集试验1:64阳性,抗EBV IgM阳性,可明确诊断

  5流行性乙型脑炎 有严格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月。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近年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较前增高可能与儿童普遍接受预防接种有关。特点为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异常等。结合流行季节,一般诊断较易不典型者依靠脑脊液检查、流行性乙型脑炎特异性抗体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检测进行诊断

  6急性病毒性肝炎 甲型、戊型肝炎在黄值前期,可出现畏寒发热,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流行性感冒易于误诊。但特点是具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和乏力,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黄肝功能明显异常,以助鉴别。

  7斑疹伤寒 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须与其他发热疾病鉴别。主要表现是起病急、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病后3-5 d出现皮疹等。变形杆菌OX凝集试验汝斐试验)歹D1@或恢复期较早期滴度上升4倍以上可确诊。

  8急性局灶性细菌性感染 此类疾病共同特点是高热、畏寒或寒战,伴有定位性症状o)急性肾孟肾炎:常见于生育期女性患者,有腰痛、尿频及尿痛如尿检查有脓尿,可以成立诊断,病原学诊断有待细菌培养证实症状严重者,应注意与肾周围蜂窝织炎、肾周围十相鉴别及时进行B型超声或CT检查。必要时肾区诊断性穿刺可明确诊断。⑤)急性胆道感染伴有胆绞痛:若不明显者而体检胆囊区有明显压痛有助诊断。o)细菌性肝脓肿。k)脚下脓肿:通常并发于腹腔手术后或有腹腔化脓性感染@急性阑尾炎X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囊或脾切除术后。当出现寒战、高热白细胞增高,又未找到其他感染灶时,应想到此病以右侧多见,患侧上腹部有显著的搏动性疼痛,在深呼吸或转位时加重下胸部有压痛J击痛与局部皮肤水肿。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厂*线检查发现患侧隔肌上升且活动受限,反应性胸膜炎等及时进行B超、CT或核磁共振(〕ytl)等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腹腔内脓肿可位于隔下结肠旁、阑尾周围、腹膜后等部位形成包裹性脓肿。

  9败血症 在患有原发性感染灶,出现全身性脓毒血症症状,并有多发性迁徙性脓肿时有助于诊断应警惕的是原发感染灶可很轻微或已愈合。故当遇到原因不明的急性高热,伴有恶寒或寒战出汗,全身中毒症状重,白细胞增高与核左移血中无寄生虫发现,无特殊症状体征,应考虑到本病及时做血培养,找感染灶与迁徙性病灶(肺、皮肤等)其致病菌以金**葡萄球菌为多见,次为大肠杆菌及其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近年真菌所致者有所增加也遇到罕见的致病菌。

  (1)金**葡萄球菌败血症:有原发皮肤感染(如挤压疮疖切开未成熟脓肿),后出现毒血症症状,皮疹迁徙性病灶,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很大。若未发现感染灶或以某一脏器受损症状为主,诊断较难。及时做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可明确诊断既往认为以凝固酶阳性为判断葡萄球菌致病性的依据,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阳性(凝固酶阴性)多为污染。近年报告该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院内感染(如伤口感染,插管感染及败血症)。考虑本病的条件是:必须血培养2次以上阳性;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型和抗生素型相似;临床症状在用适当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2)大肠杆菌败血症:常见于肝胆道、泌尿生殖道、胃肠道感染肝硬化、腹部术后、尿道手术后(包括导尿)特点为双峰热、高热伴相对缓脉,早期出现休克(约l/4-1/2患者)且持续时间较长大多数白细胞增高,少数可正常或减少(但中性粒细胞高)。迁徙性病灶少见

  (3)厌氧菌败血症:致病菌主为脆弱样杆菌次为厌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常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特点是黄疽发生率较高(10%-40%)可能与其内毒素直接损害肝脏,和(或)产气荚膜杆菌a毒素的溶血作用有关;局部或迁徙性病灶中有气体形成(以产气荚膜杆菌显著);分泌物有特殊腐败臭味;引起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而有腹腔、肺胸腔、脑、心内膜骨关节等脓肿;可有溶血性贫血及肾衰竭。

  (4)真菌性败血症:常见有白色念珠菌(占大多数)曲菌、毛霉菌等。一般发生于原有严重疾病后期长期用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过程中。床表现较细菌性败血症轻。无发热或低热常为原发病症状掩盖进展较慢。血培养可检出致病真菌,咽拭子痰、粪、尿等培养可获相同真菌生长

  (5)少见的败血症:如摩拉菌败血症常见于免疫缺陷者6岁以下儿童。诊断的关键是对摩拉菌的鉴定。不动杆菌败血症多见于老年人和婴儿特别是糖尿病、癌症者最易发生院内感染。其感染源主要是呼吸器静脉插管和医护人员的手。紫色杆菌败血症,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为唯一产生紫色素的杆菌。可通过皮肤破损、胃肠道呼吸道进入体内。局部可出现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迅速发展为败血症,可伴有迁徙性脓肿,主靠细菌学检查确诊

  二长期高热

  (一)感染性疾病

  1结核病 以发热起病者有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浸润型肺结核等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如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甚至减少者应考虑到结核病。原发病变大多在肺部,及时做X线检查以助诊断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结核)多见青少年儿童,尤其未接种过卡介苗者发生机会更多。近年也见到老年患者及患过原发感染后的成人特点是起病急,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数周数月伴有畏寒、盗汗、咳嗽少量痰或痰中带血、气短、呼吸困难发绀等。婴幼儿及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患者多表现衰弱有些病例有皮疹(结核疹),胸部检查常无阳性体征,可有肝脾轻度肿大此病早期(2周内)难诊断的原因是肺部X线检查常无异常,结核菌素试验也可阴性(约50%),尤其老年及体质差者多为阴性痰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血结核抗体测定有助诊断。眼底检查可发现脉络膜上栗粒结节或结节性脉络膜炎有利于早期诊断。

  2伤寒副伤寒 以夏秋季多见,遇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应注意伤寒的可能近年伤寒不断发生变化,由轻症化、非典型化转变为病情重热程长、并发症多、耐氯霉素等在鉴别诊断中须注意。多次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是聆诊的依据。肥达反应可供参考

  3细菌性心内膜炎 凡败血症(尤其金**葡萄球菌所致)患者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心脏器质性杂音或原有杂音改变,或不断出现瘀斑或栓塞现象,应考虑到本病可能大多数原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少数偏前有拔牙扁桃体摘除、严重齿龈感染、泌尿道手术史出现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有皮肤及黏膜瘀点、心脏杂音改变脾肿大、贫血、显微镜血尿等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所在的部位。

  4肝腺肿 ①细菌性肝脓肿主要由胆道感染引起,多见于左右两叶,以左叶较多见感染来自门静脉系统者,右叶多见。特点是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肿大压痛叩击痛,典型者诊断较易。遇有长期发热而局部体征不明显时诊断较难近年肝脏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6%。②阿米巴肝脓肿是阿米巴痢疾最常见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发热,肝区疼痛肝肿大压痛、消瘦和贫血等。以单发肝右叶多见。肝穿刺抽出巧克力色脓液;脓液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免疫血清学检查阳性,抗阿米巴治疗有效可确诊。

  (二)感染性疾病

  1原发性肝癌 国内原发性肝癌80%以上合并肝硬化。临床特点是起病隐袭,早期缺乏特异症状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则多属晚期。近年由于诊断方法的进展,可早期诊断小肝癌(>5cm)主要表现为肝区痛、乏力、腹胀纳差、消瘦、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表面不平)黄疸、消化道出血等。一般诊断较易当以发热为主诉者诊断较难,表现为持续性发热或弛张热,或不规则低热少数可有高热(如炎症型或弥漫性肝癌)易误为肝脏肿或感染性疾病。及时检测甲胎蛋白(AFP),其灵敏性特异性均有利于早期诊断。凡ALT正常,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如AFP阳性持续3周,或AFP>200ng/ml持续2月即可确诊。若AFP>升高而周ALT下降动态曲线分离者肝癌可能性大。此外,r-谷氨酸转肽酶(r-GT)碱性磷酸酶(AKP)增高也有辅助诊断价值B超、CT、放射性核素显像均有助于定位诊断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可发现1cm的癌灶,是目前较好的小肝癌定位的方法。

  2恶性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以男性多见临床物无症状或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盗汗、消瘦皮疹或皮肤症痒等。凡遇到未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按炎症或结核治疗1个月无效者;不明原因的发热,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可以做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肝穿 、B超、CT等检查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转移癌、风湿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鉴别。

  3恶性组织细胞病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发热是常见的症状。有的病例似败血症伤寒。结核病、胆道感染等但经过临床系统检查治疗均无效,至晚期才确诊。与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鉴别要点是:①临床似感染性疾病但找不到感染灶,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②进行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显著;③肝脾肿大与淋巴结肿大的程度显著;④随病程进展进行性恶病质;⑤抗生素治疗无效。对有长期发热原因不明,伴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而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不支持急性感染且有造血功能障碍者,须想到本病的可能。如骨髓涂片或其他组织活检材料中找到典型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大量血细胞被吞噬现象并排除其他疾病,则诊断基本可以成立。因此骨髓涂片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由于骨髓损害可能为非弥漫性,或因取材较少,故阴性时不能除外必要时多次多部位检查。浅表淋巴结因病变不明显,故阴性也不能除外

  本病须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鉴别如伤寒、粟粒型结核、病毒性肝炎风湿病、SL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其骨髓中可出现较多组织细胞,甚至血细胞被吞噬现象。应注意:①有原发病;②所见组织细胞形态较正常无多核巨型组织细胞;③随原发病治愈,组织细胞反应也随之消失。

  4急性白血病 可有发热,经血涂片、骨髓检查可以确诊不典型白血病仅表现为原因不明的贫血与白细胞减少,易误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涂片有异常改变可以诊断。故临床遇有发热、贫血乏力、齿龈肿痛、出血粒细胞减少者,及时进行骨髓涂片检查。

  5血管一结缔组织病书

  (1)SLE:长期发热伴有两个以上器官损害血象白细胞减少者应考虑到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特点是首先以不规则发热伴关节痛,多形性皮疹(典型者为对称性面颊鼻梁部蝶形红斑,60%-80%)多见伴日光过敏、雷诺现象、浆膜炎等血沉增快,丙种球蛋白升高,尿蛋白阳性血狼疮细胞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抗双链去氧核糖核酸(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Smith抗原)抗体阳性。应注意SLE在病程中可始终无典型皮疹,仅以高热表现的特点

  (2)结节性多动脉炎:表现为长期发热伴肌痛、关节痛、皮下结节(下肢多沿血管走向分布,或成条索状)、肾损害血压高,胃肠症状等。诊断主要依据皮下结节与肌肉(三角肌或胖肠肌)活检

  (3)类风湿性关节炎:典型病例较易诊断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可有畏寒、发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痛不明显,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虹膜睫状体炎,心肌炎,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但类风湿因子阴性,抗核抗体与狼疮细胞均阴性。

  (4)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多见于女性特点是具有红斑狼疮、硬度病、皮肌炎的临床表现肾脏受累较少,以发热症状明显。高滴度核糖核酸蛋白(RNP)抗体阳性抗核抗体阳性有助诊断。

  三长期低热

  腋窝温度达375-38℃持续4周以上为长期低热,常见病因为:

  1结核病 为低热的常见病因,以肺结核多见,早期无症状体征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其次为肺外结核,如肝肾、肠、肠系膜淋巴结、盆腔、骨关节结核等除局部症状外,常有结核病的中毒症状,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抗结核治疗有确切疗效,有助于诊断老年肺结核起病症状不明显,其肺部并发症多,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易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故遇老年人长期持续咳嗽、咳痰易感冒,用抗炎药治疗无效,低热乏力及纳差者,应及时查痰结核菌(涂片或TB-PCR)及胸部X线检查。老年肺结核易合并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腹膜炎骨、肾、淋巴结结核等

  2慢性肾孟肾炎 为女性患者常见低热原因。可无明显症状、体征甚至尿检查无异常,以低热为唯一表现。及时检测尿Addi细胞计数清晨第一次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如尿白细胞>5/HP,细菌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5可以确定诊断。

  3慢性病灶感染 如副鼻窦炎、牙龈脓肿、前列腺炎胆道感染、慢性盆腔炎等。以不规则低热多见常伴有局部症状体征,当病灶清除后症状消失。

  4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lV)侵犯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损害多个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性传播。临床表现复杂,其基本特征是HlV造成人体细胞免疫受损使机体处于严重的、进行性的免疫缺陷状态,从而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慢性腹泻超过1个月,对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消瘦,原因不明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时进行抗HlVP24抖抗原检测。

  5巨细胞病毒感染 可持续低热,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依据抗CMV IgM检测诊断。

  6甲状腺功能亢进 表现早期低热伴心悸、脉搏快、多汗食欲亢进、消瘦、手颤甲状腺肿大,局部杂音等。检测T3T4、rT3等。对无突眼的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进行131I摄取试验以除外甲状腺炎时激素外溢引起血中T3、T4水平升高。

  7恶性肿瘤 中年以上者有不明原因低热,血沉增快,应注意肿瘤检查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及结肠癌等

  8神经功能性低热 多见于青年女性,夏季明显。一日间体温相差<O.5℃清晨上午体温升高,下午低,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体重无变化,虽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可自愈。其诊断主要依据动态观察,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

  9感染后低热 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控制后,仍有低热、乏力食欲缺乏等,与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除以上病因外还可有伪热。

  四反复发热

  1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发病地区、职业与病畜(羊、牛、猪)接触史饮用未消毒牛、羊奶,进食未煮熟的畜肉史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神经痛、睾丸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血、骨髓培养阳性,血清凝集试验1:100见以上免疫吸附试验1:320以上,可助诊断。

  2疟疾 以间日疟、三日疟较常见。遇阵一发性寒战高热、大汗,间日或间2日周期发作者及时查血涂片找疟原虫,可确诊。

  3淋巴瘤 病变在内脏者,常表现为周期性发热(PeI-Ebstein热型)见于霍奇金病。有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不显著而以深部淋巴结肿大压迫邻近器官出现的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肺不张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及时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找到Reed-Sternberg细胞或骨髓活检均有助诊断。

  4回归热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起病急、寒战高热持续2-9d后体温骤降,大汗,无热期持续7-9d又突然高热,症状再出现,反复2-3次全身酸痛、肝脾肿大,重者有出血倾向黄疸,结合发病季节,有体虱存在或有野外生活蝉叮咬史须考虑到本病。根据血、骨髓涂片找到回归热螺旋体即可确诊

  五超高热病因与鉴别诊断

  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时可发生超高热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脑组织损伤严重,引起脑细胞变性广泛出血深度昏迷,于数小时内死亡,需要积极抢救

  1中暑或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病毒性脑炎、脑出血及下丘脑前部严重脑外伤等。

  3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

屁股上神经不发达,感觉没那么痛,其实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屁股上的“肉多”,因为屁股的肌肉比较“厚实”,在这里打针就不容易伤到骨头或扎到更深处的血管。而且屁股的肌肉组织疏松,血管丰富,药物在这里能够很快地被吸收掉,因为药物需要进入肌肉后,由毛细血管吸收到主血管,然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般小朋友打针都会打在屁股上。

打屁股针比手臂针会更加疼

打屁股针的好处是因为屁股上肌肉组织比较厚,如果一针打下去,不容易伤到骨头,除此以外,屁股针不容易扎到比较深的血管处,也可以避免误伤到神经而被人们所选择。当然,屁股针很疼,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情,所以经历过打屁股针的朋友们,都不希望再次经历这种不可言说的疼痛。

除此之外,也必须考量施打便利性疾患者可接受程度,不少疫苗在疾病爆发期都是集体施打,在公众空间中,卷起袖子比当众脱裤更能被施打民众接受。

臀部的脂肪比较多

成人和3岁以上的儿童往往是在胳膊的三角肌部位接种,三岁以下的儿童选用臀部注射的比较多。因为他们的胳膊肌肉比较小,还没发育好。并且当某些疫苗注射到脂肪部位,刺激和发炎反应会增加,而臀部的脂肪组织比较多,容易导致供血不足,部分疫苗成分就会吸收不良。

此外,若疫苗成分包含佐剂(adjuvants),或其他能强化人体免疫反应的成分,以避免大范围的发炎症状的话,就一定要在肌肉层施打才行。

臀部需要比较强的药物注射

大部分疫苗都是肌肉注射,因为肌肉组织含有重要免疫细胞,能识别抗原,从而起到免疫作用。胳膊上的三角肌体积大、血管少,皮下脂肪薄,并且距离腋窝下的淋巴结近, 有利于抗原转移。

成年人因为胳膊上肌肉已经比较多了,打针后吸收也不会出现问题,而且打针的时候也比较方便,所以成年人一般选择打胳膊,但是如果胳膊受伤或者不方便脱袖子的时候,成年人也可以打在屁股上,但这时则主要取决于“方便”程度。

结语

大部分疫苗都是肌肉注射,因为肌肉组织含有重要免疫细胞,能识别抗原,从而起到免疫作用。胳膊三角肌体积大,距离腋窝下的淋巴结近,有利于抗原传递。而臀部脂肪组织多,易导致部分疫苗成分吸收不良。此外,你能想象在疫苗接种场所脱下裤子的感受吗?卷起袖子更方便,也更容易被接受。

  手足皲裂须对证治疗

  手足皲裂为常见多发皮肤病,某些病变一年四季均裂,有的在冬季皲裂明显,是由诸多病因所引起,只有对证治疗,方可获效显著。

  单纯手足皲裂由于冬季寒冷出汗少,经常摩擦,皮肤失润干燥而形成皲裂。多见于掌面、十指尖、手侧、足侧、足跟等处,可见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裂隙,深者可有出血,疼痛较剧。治宜滋养肌肤润燥。方药:当归粉15克,白芨粉15克,白凡士林100克调成膏,每晚1次,涂擦患处。

  手足癣皲裂患手足癣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不坚持用杀真菌药物外搽,使病程迁延,在冬季手掌、足跖皮肤皲裂,肥厚粗糙,并具干燥鳞屑,痒痛并作。治宜滋润肌肤杀霉菌。方药:苦参30克,黄精50克,白藓皮30克,鹤虱子30克,百部30克,土槿皮30克,大枫子30克。水煎适量浸泡患处,每晚1次,3日1剂。洗后涂硫酸膏(升华硫粉15克,水杨酸粉5克,凡士林100克)。

  湿疹皲裂又称皲裂性湿疹,双手掌、足跖呈现显著浸润,增厚干燥皲裂,有鳞屑痂皮附着,或有少许黏液渗出,边缘不清,皮损为棕褐色,痒剧或痒痛俱作。治宜滋润肌肤,除湿止痒。方药:当归30克,何首乌50克,土茯苓30克,苦参30克,黄精30克,白藓皮30克,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黄柏30克。水煎适量浸泡患处,每日两次,3日1剂。晚间涂润肤除湿止痒膏(白藓皮粉15克,地肤子粉15克,冰片3克,凡士林100克)。

  阴虚内热皲裂有些患者除手掌、足跖肌肤皲裂外,还有肌肤灼热,午后及晚间尤甚,早晨灼热减轻或得凉则舒适,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表现。治宜滋阴清虚热润肤。方药:生地20~30克,沙参20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知母12克,胡黄连10克,黄柏10克,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掌跖角化燥裂双手掌指屈侧、足跖肤色发黄,肌肤增厚,触之坚硬,失去光泽及柔软感,皮损裂隙深浅不一,痛甚。诚如《杂病源流犀烛》云“皮肤皴揭拆裂,血出大痛,燥之甚也”。血虚当濡养,燥裂应滋润,治宜养血滋阴滋燥,佐以疏风。方药:当归15克,白芍20~30克,熟地20~30克,川芎10克,枸杞子10克,桑葚子15克,阿胶10克(烊化),白芨10克,秦艽10克,白蒺藜6克。水煎服,每日1剂。第三煎煎水适量浸泡患处。洗后外用:当归30克,白芨30克,独活30克,香油500克,炸枯后去渣入蜂蜡150克,待凉成膏,涂于干裂角化处,布包。

  气血俱虚致裂由于气血虚弱不能正常濡润肌肤,双手掌、足趾肤色淡黄,皮肤粗糙干燥增厚皲裂,或有大小不一裂纹。面色少华,气短懒言,肢体倦怠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治宜益气养血濡润肌肤。方药:党参20~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熟地30克,阿胶10克(烊化),龙眼肉10克,防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http://www1zancom/baojian/zhuankezhishi/nakejibing/2006/67056html

  裂宁硅霜

  主要成份

  细胞保护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芦荟萃取液、维生素E

  性能功效

  促进肌肤聚合酶及胶原酶活性,迅速促使伤口愈合,软化角质,消炎抑菌,对细菌引起的感染脱皮、冻伤后引起的裂口,亦有较好的效果。经常使用可以防止皮肤皲裂、干燥,具有保湿养肤的作用。

  适用范围

  适合任何肤质使用。

  专家意见

  长期使用能保持皮肤湿润、细腻、光滑。

  产品特点

  1 迅速促进伤口愈合。涂抹两次后即可见效,一般情况下三天即可治愈。

  2 软化角质。连续使用一周,裂口即可长平,老皮被软化,使皮肤恢复到正常状态。

  3 杀菌消炎。对菌类引起的脱皮以致产生皲裂,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使用方法

  脚裂患者使用较简单,早晚各涂抹一次,晚上热水烫脚效果更好。皮肤恢复到正常状态后,一至两天抹一次即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手裂患者:由于每天要多次洗手,所以每次洗手后都要重新涂抹,才能保证效果。待伤口愈合和裂口长平后,每天涂抹两至三次。特别是晚上临睡前,一定要记得抹一次呀!

  http://wwwonlyyoucomcn/lnzyaspx

  手足皲裂 濡润护肤

  手足皲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在冬季多见。它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手足皮肤干燥和裂开的疾病.

  手足皲裂的发生与局部皮肤的解剖生理学特点及多种外在因素有关,也与全身状况有一定关系。手足解剖生理特点是手掌及足跟等处角质层极厚,可多达100余层,角质细胞排列不规则并且这些部位无毛囊和皮脂腺,就使局部皮肤水分的保持,皮脂对皮肤的濡润受到一定限制,当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时,容易发生皮肤皲裂。因此,人们在天气十燥季节,尤其是冬天要在手足搽一些润肤保湿的护肤品,以防止手足皲裂。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是导致手足皮肤皲裂的重要原因。例如冬季气候寒冷干燥 人们在室外作业受冷风刺激,又失于保护,皮肤变得干燥粗糙;或手足经常过度摩擦 皮肤干燥增厚,弹性减低而出现皲裂。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过多接触酸、碱有机溶媒等,促使皮脂分解,失去润滑保护作用,皮肤干燥也会出现皲裂。另外 手足癣患者由于真菌在皮肤中的寄生和破坏 促使皮肤角化过度 粗糙无汗容易出现皲裂。全身状况包括生理性的皮肤老化,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鱼鳞癣等使皮肤干燥,当某些外在因素作用时 也容易发生皲裂。

  本病好发于手掌、指尖、指屈面及足跟、足外缘等处因此这些部位应是重点保护对象。发病初起皮肤干燥、角化增厚、皮纹明显,沿皮纹出现裂口。严重者裂口可深达皮下,可有出血,自觉疼痛,以活动时更明显。如有细菌侵入.可发生化脓性感染。

  中医认为手足皲裂是由于肌肤骤受寒冷风燥 以致血脉阻滞、肤失濡养而造成。治疗方法以濡养润燥为宜。一般不需内服药,如病情严重 可适当予以养血润肤方剂,经验方:

  生 地10g 熟地10g 天 冬10g 麦 冬10g

  天花粉10g 当归10g 黄 芪12g 升 麻6g

  黄 芩10g 桃仁10g 红 花10g

  水煎服,每日2次 每次150ml。中成药可选用八珍丸、人参养荣丸治疗。

  外治法:中成药可选用愈裂霜、润肌膏、玉黄膏, 紫草油等涂布患处。还可以自制愈裂膏疗效较好 取白及10g,广丹20g 香油50ml。将白及放人香麻油内,文火煎枯,去白及放入广丹,熬至滴水成珠,去火冷却,凝固成膏。用时将膏加热熔化 滴至裂口内,即可止痛, 逐渐使裂隙平复。或取甘油60%、红花油15%、青黛4%、香水1%.75%酒精20%将各药混合调匀外搽,每日3次。

  饮食疗法:取肥羊肉500g.当归30g.生姜15g。加调料烹制食用,连服2周。或用猪皮煨煮成厚膏状,加适量红糖或冰糖每次服50g,每日2次。还可以取桂圆肉、黑芝麻各30g(炒熟细研末)阿胶250g。先将阿胶用黄酒浸软并蒸化,加入桂圆肉、冰糖,直至糖化完停火。每次服20g,每日2次。

  手足皲裂一症,防重于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洗手足时尽望避免用太多碱性过强的肥皂、碱水及其它洗涤剂。冬季常用温水浸泡手足.浴后擦干,除用护肤品保持皮肤儒润,井要注意保暖。在容易引起职业性手足皲裂的环境中工作时 应加强劳动保护 减少患病的可能性。同时患在手足癣, 湿疹等疾病者要积极予以相应的治疗。裂口处肿痛厉害,甚至周身淋巴结也疼痛者 不能作一般皲裂症自疗须加服消炎药,局部搽百多邦或多维邦等消炎药膏之类。

  另外,易发生于手足皲裂的患者在干燥寒冷的季节宜多吃油脂。病程较长或年老患者应该增加营养,滋补气血 适当多吃一些猪肝、猪皮、羊肉、阿胶、鱼肝油丸之类食品也十分必要。

  http://www2137ccom/zybk/8/5/4/2005/04/2819095148htm

  有皲裂病史的人 ,应当积极预防。冬季宜用温热水浸泡手足 ,随后外涂润肤性油脂 ,加强保暖 ,少用碱性较强的肥皂洗手足。若因职业劳动引起的皲裂 ,应加强劳动防护 ,尽量避免手足直接接触有害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刺激。如为手足癣引起的皲裂 ,应治疗真菌病。

  一旦出现手足皲裂 ,可用 10%~ 20%的尿素霜、0 05%维甲酸软膏或用白芨细粉 10克、凡士林 9克外搽 ,亦可用橡皮膏贴。重者宜先用热水浸泡 ,再用刀片削薄过厚的角质层 ,然后搽药。笔者有用香蕉和开塞露合用治疗手足皲裂方 ,实践表明疗效确切。方法是取熟透的香蕉 1只 ,将其果肉置于一小碗内 ,再取开塞露 1支 ,将其液体挤入碗中 ,与香蕉一同捣成稀糊状 ,待用。使用前 ,先将皲裂处皮肤用温水洗净 ,再将上述糊状物涂在患处 ,反复搓揉。连续使用 3~ 5天即可显效或治愈。

  http://wwwgerbbscn/junlie/shouzujunliedefangzhi_19615html

白乙君编译许多人喜欢简单迅速的淋浴,虽然与之相比,半身浴、泡澡的健康效果更广为人知,但是日本东洋医学西村针灸治疗所所长,西村佳余子女士表示,借由调整淋浴时莲蓬头的水压与水温,从下巴一路淋浴到小腿,就能 穴道,促进淋巴与血液循环,进而提高全身的新陈代谢。 ◎由于身材较肥胖的人容易感觉上身燥热、下身偏寒,因此在淋浴 时,只要以较低的水温冲洗上半身,并以较高的水温冲洗下半身,就能达到良好的血液与淋巴循环! 正确温度时间冲洗全身各部位,健康好处多多 下巴廉泉穴:双下巴再见 ◎水温:39~40度 ◎时间:1~3分钟 廉拳穴位在喉结以上1根指头的地方,用莲蓬头的水流 1~3分钟,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同时能够顺便 颈部正面中线两侧的胸骨舌骨肌,缓解水肿,消除双下巴。此外,也具有缓和扁桃腺肿胀、支气管炎的疗效。 手臂臂臑穴:消除肌肉酸痛 ◎水温:39~40度 ◎时间:1~3分钟 臂臑穴位在上手臂三角肌凹下的地方,用莲蓬头的水流 1~3分钟,能够 并 掰掰袖。此外,举起莲蓬头时,温热的水流会经过小手臂与手肘,消除肌肉酸痛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臂力。 后背身柱穴:平衡自律神经 ◎水温:39度左右 ◎时间:1~3分钟 身柱穴位在后背两个肩胛骨中间、第三节胸椎突起的地方,能够舒缓因驼背与背部肥胖而带来的酸痛与不适,减轻肩膀僵硬,维持自律神经机能正常。此外,当手肘超过头顶,水冲身柱穴的时候,也具有伸展手臂肌肉的作用。 腰部中脘穴、关元穴、带脉穴:改善经期不顺 ◎水温:42度 ◎时间:1个地穴点10秒钟 4个穴位分别位在以肚脐为中心,上方4根指头的「中脘穴」,下方4指的「关元穴」,左右两边与肚脐水平、肋骨下方的「带脉穴」。每个穴位水冲10秒,进行3个画圈循环,以温热的水流 腹部。 此穴能够改善经期不顺、便秘、寒性体质,此外也可以改善肠胃机能不良,促进消化,改善暴饮暴食导致的胃胀问题。 大腿鼠蹊部:改善下半身水肿 ◎水温:41~42度 ◎时间:1~3分钟 经常久坐,长期压迫鼠蹊部会使淋巴屯积在下半身,无法进行正常循环,导致淋巴水肿。因此借由水流 大腿根部中央的鼠蹊部,不仅能改善淋巴循环,还可以缓和体寒所导致的腹痛症状。 臀部长强穴:跟便秘说掰掰 ◎水温:42度左右 ◎时间:1~3分钟 长墙穴位在尾骨顶端,借由温水 附近的括约肌,能够改善便秘症状,帮助废物排出。 ◎水温:42度 ◎时间:1~3分钟 承山穴位在小腿肚正中央,水流 承山穴能够防止老旧废物囤积在脚部肌肉,缓和腿部肿胀、酸痛与水肿症状。此外,踮起脚尖,用水流 穴位的同时,还可以延展小腿、瘦腿肚!

在通过健身运动改变身材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都忽视了自己的体态和骨骼问题。

比如我,其实已经比较瘦了,但是身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类似的问题可能包括:

1驼背(我在青少年时期产生的遗留问题。。)

2高低肩(这个我是以前出车祸之后产生的)

3含胸,背厚(明明很瘦但是穿bra时底围好勒!)

4盆骨前倾、后倾(肚子突、胸内收)

5腿型不好(我腿型比较直,但是腿型不好的问题不完全是天生的)

6头前倾、左倾(会让颈椎变形)

很多人健身时一味关注增肌减脂,但是现在我才发现,自己要有一副好架子,才能形成更完美的身材体态。这副好架子,就是自己的骨骼。也只有肌肉呈现出健康正确的形态,我们的增肌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果。否则,可能连最基本的健身动作都无法标准地完成,练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相应的一些常见的肌肉张力不平衡表现如下;

上段(头肩胸):

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缩短,胸小肌胸大肌缩短,肩胛提肌缩短,上斜方肌缩短,前锯肌缩短,背阔肌紧张,岗上肌缩短或直接形成慢性损伤,岗下肌实际情况常见是缩短

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拉长。

中段(骨盆):

竖脊肌缩短,腰方肌缩短,髂腰肌缩短,股四头肌缩短,臀大肌上部缩短,腹直肌也许长也许短

腹横肌拉长 臀大肌下半段长

下段(腿):

腓肠肌下段短,股四头肌短

胫骨前肌长 腘绳肌长

解决这些问题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长的通过力量训练缩短,短的通过拉伸加长。

1耸肩

练习方法:

1)拉伸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 肩胛提肌 上斜方肌

2)放松前锯肌与肋间肌,两侧很多人可能会疼,到你疼痛极限的70%就行,维持一会儿疼痛会慢慢降低,然后来回滚,感觉疼痛降低50%就行了。

3)提高三角肌与肱二头肌的力量,避免斜方肌过度紧张,锻炼方法网上到处有,自己找找。

三角肌:虎头肌,肩膀上方突起

肱二头肌:大臂内侧

4)练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避免深呼吸时过度耸肩。

(以前看过练习腹式呼吸可以帮助减肚子)

5)提高菱形肌和中下斜方肌力量。

体前屈练习:下巴收回保证后脑勺和后背一条线,肩胛骨收回保证胳膊尽量和躯干在一个平面,掌心冲外保证上肢尽量贴近躯干,躯干一条直线;维持这个姿势5秒再回直立位置,一共练习30-45次。

2圆肩驼背

圆肩主要是因为胸小肌过紧,背部肌肉太弱。而对应的矫正方式,就是松解胸小肌。

常年弯腰的坐姿导致背部和竖脊肌力量差,竖脊肌收缩可以使脊椎向后伸,而常年驼背使竖脊肌长期被动拉长,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来说去,只要强化背部肌肉,驼背是可以得到改善哒。

胸小肌的解剖位置。按压胸小肌就直接按压肩窝里的小肌肉。

练习方法:

1)靠墙站。这个方法听很多人讲过,可以形成良好体态的习惯。

找面直的墙,将头部、肩部、屁股、脚后跟努力贴墙。

全身用力~!站2分钟~!然后休息一会儿,再做3次~!!总共加起来可能就只花10分钟的时间,要求这部分时间动作一定要!标!准!!等地铁的时候都可以做~!想起来的时候就可以做~

有几个要点要注意:腰和墙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一个横着的拳头,否则你留意下你的小肚子,此时是过分突出的,会有变相让盆骨前倾之嫌;两脚呈九十度;膝盖努力并拢。

2)

拉伸和放松胸前肌肉的具体操作方法(杀手锏!)

先说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这个方法需要一个partner。坐在一张椅子上,背靠椅背,双手抱在脑袋后(就是考仰卧起坐时那种抱法),让partner站在你身后,把你的胳膊往后压。貌似需要找个有点力气的partner啊…我都是教练帮我压的所以好像没有这个问题。十秒钟后休息一下。

然后可以稍微变一下动作,还是坐着,背靠椅背,双手举起。大臂和地面平行,小臂和大臂成90度(就是一个举手投降的动作)。partner从后面握住你靠近手肘的小臂部分,你也握住他的小臂(小臂交叠的握住),然后他把你的手臂往后拉。当你感觉到锁骨下面有点酸痛就对了。十秒钟后休息一下。

可以做两组。然后你就会觉得胸前被拉紧的东西好像变松了,肩膀很容易打开,挺胸变得轻松很多~

然后过几天有空的再做个一两次加强一下就ok了。

★★★★

关于矫正驼背,有一篇新的日志,汇总了一些非常有效的小方法,点击日志→ 女生家庭健身高效小方法汇总—驼背矫正篇

3头前倾/左倾

对应要放松的肌肉是斜方肌上部,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这些在1耸肩中都有方法。

4盆骨前倾

骨盆前倾使人体重心前移,就必须改变一些姿态来重新获得平衡,表现在体态上就是图中那样,头部前伸,胸变小,腹部前突,下肢则是长期肌肉紧张造成小腿外侧肥大。

解决方法是,加强腹直肌和臀大肌腘绳肌的力量,同时舒缓过于强壮而收缩的股直肌、髂腰肌和竖脊肌。髂腰肌使骨盆前伸,竖脊肌则是使背部收缩,这是相对的一组需要放松;腹直肌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腹肌,控制腹部收紧、身体前屈,臀大肌和腘绳肌则把骨盆往后下拉,这是相对的另一组需要加强。

练习方法:

1)竖脊肌下段和腰方肌,对于肌肉过度紧张的人也不好拉伸

下背肌肉外侧自己先拿手去按按,有酸痛就先来回揉2分钟,然后泡沫轴来回滚

2)髂腰肌拉伸:其实这里拉伸的是髂腰肌在内的肌肉筋膜链,是拉左侧:左脚向左侧翻,左侧腹部臀部用力收紧,左臂顺着躯干向上延伸,左手外旋掌心向后或向左,保持抬头抬下巴。这个动作帮你建立一些链条的概念,然后拉伸拉伸过紧的体前肌肉。每侧3组,每组维持30秒。

3)臀大肌和腘绳肌:练臀桥

5高低肩

解决办法是,拿一根弹簧绳,一头踩在脚下、另一头拽在右手里,身体保持正直,感受弹簧绳在把右手往下拉,但是右手不要使力。这样坚持约20秒钟,休息一下,再做两组。

但是不一定非要把绳子拉成一个圈,只要踩住一端,拉住另一端即可。绳子尽量拉紧一点,使得胳膊受力大一些。提重物的话也尽量找能承受范围内稍微重一些的~我觉得5kg应该差不多吧,大家量力而行不要受伤哈…

我照这种方法毎隔一天做一次,3次之后两边肩膀就差不多高了。教练说如果没有弹簧绳,也可以用哑铃代替,但是一定要注意拿着的那只手,整条胳膊都不能使力,要被动地被重物拽下去。

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平时进行的健身后的肌肉拉伸,

腿部拉伸动作: http://wwwbooheecom/posts/view/137596

以及其他一些动作。

1)腹横肌 :起始位置是屈膝抱腿膝盖贴近胸,然后慢慢伸腿,保持腰椎始终贴地,控制不了时把腿收回来,一共30次,可以分5-6组完成。这个动作是走路和跑步的基础,维持躯干稳定

2)画纵圆:以下巴为笔尖,前后画纵圆

3)股四头肌,臀大肌上部,腓肠肌

4)第二个就是每天早上或晚上5分钟垫腰。(作用:瘦腰,纠正骨盆和脊椎,很快有便意,拉伸)

在这个节目和台湾的一个节目都有介绍。说是瘦腰的,都是现场做完5分钟后腰围就会小4cm,但实际上 没有那么夸张,而且就是刚做完有些效果。主要是觉得很舒服,尤其是一天经常坐着,晚上这样躺 5分钟,整个背都展开了的感觉。感觉整个人都拉伸了。晚上可以边做边培养睡意,早上可以促进排便。(也不知道具体什么原理)至于节目里专家讲到这个动作刺激淋巴和新陈代谢保持不易发胖体质。。。这些就不确定了

具体做法:平躺,腰下垫一个三个大围巾卷成得卷,脚内八(两个脚拇指相接)使劲向下伸展,胳膊向上伸展,手贴在地板,五分钟。就是起来的时候要侧边滚一下。。不然会扭伤。。不要硬让自己直起来。。。或者,你就直接抽掉垫的东西睡觉好了。

5)盆骨操

收盆骨操

热身

热身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和盆骨的温度,放松腰椎和盆骨,对接下来收盆骨动作的成功与否都会有影响,所以一定要做热身,不可以偷懒跳过!

1 双脚伸直与肩宽,双手放在腰後支撑,坐在瑜伽垫上。PP轻轻踮起离地,双脚放松地左右快速开合,像是用脚板做byebye一样。大约做30秒。双手尽量撑著,调好姿势再离地避免扭伤,pp不用踮起太高。

2 双脚与肩宽呈外八状,离地提高30公分,保持3秒,用力放下。大约做5次,离地的时候腹部肌肉要用力,这个动作对缩小腹也有帮助。

3 平躺,双脚摊开呈外八状,离地提高30公分,保持10秒,用力放下。1次就可以了。这个也是哦,要腹要用力!

4 放松平躺1分钟才能起来。平躺的时候不可以乱动哦!

这个时候会感到身体热热的,BUT不可以脱衣服,要保持身体的温度。

然後可以量一下收盆骨前的臀围,以作比较。记住是PP最宽的位置,之後也要量相同的位置哦!

收盆骨

1 也是和热身一样,双脚伸直与肩宽,双手放在腰後支撑,坐在瑜伽垫上。PP轻轻踮起离地,双脚放松地左右脚快速开合,像是用脚板做byebye一样。大约做30秒。

2 双脚呈内八状,抬起,做腿部开合动作并用拇指下骨头的位置多次对敲,要敲出声音才可以。大约做30秒。

3 平躺,双脚摊开呈内八状,拇指贴紧,离地提高30公分,保持10秒,用力放下。1次。

4 放松平躺,但保持双脚摊开呈内八状,拇指贴紧的姿势。休息2~3分钟才能动。

注意:MC前两天停止做~

有期女人我最大说到的~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A4MTE3MTA4/vswf

(以上内容仅供我个人训练使用,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

宠物猫狗的注射一般都是皮下,脊柱两侧大概两三指宽之内都可以,但是要避开脊柱,脖子也可以,但是要避开肩胛骨和股骨,这两个地方皮下几乎没有肌肉,打针不好吸收,容易起包。

①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用量小,多为001ml,常用于各种过敏试验(包括破伤风类毒素、抗生素等药物、血清等的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如卡介苗等)以及局部麻醉,因真皮组织较密,神经末梢多,麻醉药吸收慢,故局麻起始的先作皮内注射局部呈现桔皮样血疹后,再皮下注射,以减少疼痛。一般皮内试验选择前臂掌侧,但卡介苗接种于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内。

②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为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由于皮下组织疏松、神经、血管、淋巴液丰富,药物易吸收,但注射时有疼痛感。故常用于疫苗和菌苗预防接种、局部麻醉以及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通常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肩胛下缘或腹部(狂犬病疫苗)、大腿外侧等。一般针头刺入15~2cm,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去甲肾肾腺素等,不宜皮下注射。对少数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脱水的病人,也可采用皮下输液,以长针头刺入大腿内侧皮下,连接输液器将液体缓缓滴入,吸收也比较满意。

③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又称肌内注射。使用十分广泛,可用以推入各种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维生素、酶制剂、生物碱制剂、血液、破伤风抗毒素等)。肌肉血管尤其丰富,药物注入可迅速吸收,一般用量5~10ml。注射部位多用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一般进针25~3cm 。臀大肌使用最多,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象限避开内角处为注射部位。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若肌肉放松,进针、拔针迅速,推药缓慢,则一般药物肌肉注射均无痛苦。若注射部位远离神经、血管,推药前回抽无回血,则肌肉注射比较安全。或静脉点滴时,不能进行皮下时,偶可采用肌内点滴,但肌肉组织紧密,药液不能快速注入且肌肉血管多,不安全。

④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为用注射器将药液于20~30分钟内缓慢注入静脉。常用于急重病人,以求迅速发挥疗效。一般剂量超过10ml,有刺激性,要求迅速起作用的药物,动物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可作静脉注射,注射部位多为正中静脉(肘部),大隐静脉(大腿内侧),颈静脉及头皮静脉(多用于儿童)等(图 2)。宜选用较直较粗、不滑动、易固定的静脉,需长期静脉注射者应选用小血管(手背、足背、浅静脉)。又可往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如泛影葡胺、优维显等以进行胆囊造影、肾盂造影、脊髓静脉造影,脑数字成影等。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可通过静脉注入声学造影剂(如过氧化氢-碳酸氢钠-醋酸混合液),使血内含微小气泡,以产生对比效果。静脉注射对无菌技术要求较严格。注射用的溶液必须为透明的水溶液,不会致热原,渗透后不能低于血液。静脉注射常见的意外有针头刺入角度太直、或用力过猛而将血管刺穿;或针尖刺入血管部分过少,止血带松开时,针尖脱出,药液注入皮下;则局部疼痛膨起。

⑤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是将大量液体直接滴入静脉。即穿刺静脉后,药液从吊瓶通过墨菲氏滴瓶及橡皮管连续滴入静脉。可用以输入药物(如抗生素、磺胺、抗癌药)、营养液、血液及其制剂,补充血容量、维持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营养和药物,稀释毒素、降低颅压等。一般每天点滴12~16小时后应将针头拔出,次日再输,长时间输液可导致浅静脉栓塞。若需长时期输液则应有计划地先采用肢体远端静脉,然后往近端选择静脉使用,为避免浅静脉堵塞,可以切开或穿刺深静脉后进行静脉点滴。常用的方法有切开大隐静脉或穿刺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然后置入软导管,这样输液可持续较长时间,避免每天穿刺。但导管头长期刺激局部血管,也可导致血管炎症和闭塞,故每5~7天应将导管拉出2~3MM。静脉输血操作与输液相似但所用针头较粗。

⑥动脉注射

动脉注射将某种较浓厚的药液和血液快速注入动脉血管,以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提高冠状动脉灌流量和抗肿瘤的目的。通常穿刺肢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等。置入导管如通过股动脉,将导管引入髂动脉,用人工加压或用泵加压作动脉灌注。可注入抗肿瘤药,使药物迅速完全到达肿瘤。可注入透析液、吸附剂以治疗肾功能衰竭、肝昏迷、高血脂症。也常将造影剂快速注入动脉做脑血管造影、脊髓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左心或冠状动脉造影。其优点是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迅速到达病变部位,又避开门脉系统,药物不受肝脏破坏。但动脉注射和动脉注入造影剂,需要一定技术和设备条件。

⑦心内注射

心内注射。向心室腔内注入使心搏恢复的药物。常与心脏按摩同时应用。有胸外和胸内(开胸后应用)两种注入法。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⑧体腔内注射

体腔内注射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入各体腔进行治疗。常用的有脑室内注射,鞘内注射,胸膜腔内注射,人工气胸、气腹治疗肺结核、腹腔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62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