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人难免生病,打针吃药是最常用的手段。遇到孩子生病,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吃药不如打针,打针作用快,效果好。反复地打针、肌肉注射药物也会致病,这并非危言耸听。
25岁的小王便遇到了这种情况,小王儿时因多病多次接受臀部肌肉注射,后来逐渐发现姿势和步态异常,下蹲时尤为明显,下蹲时双膝关节不能并拢,两腿必须分开;坐位时不能够翘"二郎腿";仰卧位时,双膝关节分开,站立时两下肢轻度外旋,双足不能完全并拢,呈"外八字",行走蹒跚,尤其快步或跑步时,则呈跳跃状,酷似舞台上那怪模怪样的"卓别林步态"。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告诉小王这是一种病。于是小王来到协和医院骨科就诊,杨述华教授仔细检查后,确诊其所患疾病为臀肌挛缩症,是以苯甲醇作为溶媒肌肉注射的药物不良反应。随后小王住进医院进行了臀肌挛缩松解手术,术后第二天,小王下地活动时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卓别林步态"消失了,也能够翘"二郎腿"了。手术后两周,小王满意地走出了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湖北省防治臀肌挛缩症专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杨述华教授介绍说,很多患者由于对臀肌挛缩症缺乏了解,意识不到自己走路姿态不好看是患了臀肌挛缩症,没有及时就诊。小孩子如果曾肌肉注射青霉素,且不能顺利地翘二郎腿,就应该及时就医。该病症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手术松解臀肌的挛缩带。手术技术目前已非常成熟,疗效也很确切,但术后需辅助功能锻炼以促进全面康复。
下面,我们谈一谈臀肌挛缩症的一些基本知识:
臀肌挛缩症的发病原因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部位是臀部肌肉,适宜作臀部注射的部位仅限于臀部外上方四分之一的区域,因为这个部位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且从解剖结构来看,此处深部的肌肉较厚,比较适宜注射用药。
臀肌挛缩症是一种主要由于反复臀部注射药物所致的常见病。据国内某医院调查4248名儿童,发现因反复肌内注射所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患儿有200名,发病率达47%。
臀肌挛缩症的发病与针刺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物引起的化学性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药物刺激等,导致无菌性肌纤维坏死,发展为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
苯甲醇临床上多用于局部麻醉和消毒防腐,20世纪后期广泛用作青霉素钾盐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位疼痛,这一方法曾在各地医院广泛使用,目前在城市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而农村有不少地方仍在使用。卫生部已于二○○五年二月十六日,发出了立即停止使用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注射溶媒的通知。专家认为,臀肌挛缩症属药物不良反应,与医疗条件(含消毒、设施等)无直接关系。
臀肌挛缩症的临床表现
患儿最初感到蹲、跑、跳困难,走路呈跛行。若进一步检查可发现,患儿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受限;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轻度外旋;下蹲时双髋呈外展、外旋,双膝不能并拢,呈蛙式位。多数患儿臀部看上去不像正常臀部那样丰满,注射局部肌肉萎缩,皮肤凹陷,有时呈橘皮样,可触及索状囊带。
臀肌挛缩症的防治要点:
1、预防儿童臀肌挛缩症关键在于年轻父母对此病应高度重视。对病儿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臀部肌肉注射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不应使用苯甲醇稀释的药物。
2、注射方法和部位要正确,剂量要合理,注射速度要缓慢,尽量避免同一部位连续注射。注射后适当进行局部热敷、理疗,以利于药液的吸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3、一旦发现臀肌挛缩症应早期手术,彻底切除或松解挛缩的瘢痕组织,绝大部分病儿都能完全康复。
总之,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近年来发现的主要累及儿童的疾病,是小儿跛行的原因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损害双髋关节功能,出现骨盆倾斜和继发性脊柱侧弯等并发症,影响的正常发育。专家呼吁广大基层医务人员能和患者给予充分重视。
除了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日常的护理:1肌肉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肌肉萎缩的治疗康复的基础。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不利于肌肉萎缩的治疗。
2劳逸结合。肌肉萎缩的治疗要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肌肉萎缩的治疗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3肌肉萎缩的治疗还要严格预防感冒。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肉萎缩患者一旦感冒,肌肉萎缩会加重,肌萎无力、肌跳加重。
4患者的饮食需要以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为主,可以增强肌肉和肌力,以缓解肌肉萎缩的症状。
尽管目前已经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病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尚无特异性治疗。可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减缓病情发展,患者也要尽可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高质量的生活。
治疗周期
肌营养不良症目前尚不能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
泼尼松
长期服用小剂量泼尼松对延缓病情进展有一定作用,但同时要注意其不良反应较大。
别嘌醇
可使Duchenne型肌肉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地改善、CK水平有所下降。疗效以年龄小者较好,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白细胞。
维生素E
通过改善细胞膜的功能来提高受累骨骼肌的肌力。
三磷酸腺苷(ATP)
对症状有暂时缓解的作用,肌注后尿酸排泄增加、代谢活跃,但停药后病情进展迅速。
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
对于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可选用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治疗。
艾地苯醌、辅酶Q10
具有一定缓解症状作用,但深入研究不多。
手术治疗
如果挛缩已经形成而患者仍可行走,可行筋膜切开术。
脊柱侧凸影响肺的通气障碍时,可行脊柱固定术。
物理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早期病变的肌肉组织的微循环,加强和锻炼肌肉,促进代偿性肥大,转化和改善挛缩的肌腱组织,
超短波疗法
通常选择下肢,将电极放在腰部及双足底,无热量及微热量,10~15分钟,每日一次,15~30次为一个疗程。
红外线疗法
可选择局部肢体或各个肢体轮流进行,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15~30次为一个疗程。
电刺激疗法
选用短脉冲的方形波电刺激或用感应电刺激,通常选择股四头肌、臀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等维持人体运动和生活功能的肌肉。每块肌肉治疗5~10分钟,30次为一个疗程,可以延缓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功能。还可应用干扰电疗法,使肌肉产生收缩性活动。
超声波疗法
对易发生挛缩的髂胫束、股二头肌、腓肠肌进行超声波疗法时,宜采用移动法。每次6~10分钟,每日一次,10~30次为一个疗程。
石蜡疗法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其他治疗
运动治疗
通过拉伸和训练,让肌肉强壮、灵活,以预防肌肉挛缩。
言语治疗
适用于有咽喉或面部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通过言语治疗学习简单的说话方式。
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指骨骼肌体积的缩小,可由于肌纤维变细或消失,是许多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症状和体征。
对于肌萎缩患者,首先应注意有无废用性因素(如骨折石膏固定后、关节病或其他疾病长期卧床影响肢体活动等原因引起),应积极诊断、认真治疗。
表现为局限性一侧颞肌、嚼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病侧,可同时伴有面部感觉及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
表现为额或面颊局部的斑块性萎缩,皮肤色素较深,掐之皮下组织紧张,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青春期起病,缓慢进行性面肌萎缩伴闭眼不紧、鼓腮或吹口哨不能,肱部肌肉萎缩、上肢举手时肩胛骨呈翼样突起,无感觉异常
缓慢起病的双侧舌肌萎缩、伴有肌束颤动
突然发生的舌肌萎缩,不伴有肌束颤动
青少年,舌肌萎缩与吞咽困难、构音困难伴存
一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合并斜方肌萎缩
双侧胸锁乳突肌萎缩,伴有全身性肌肉萎缩、行动起步困难、早秃、性腺萎缩
一侧背阔肌萎缩,不伴有同侧肱三头肌萎缩,但有局部皮肤感觉减退
一侧胸大肌萎缩,不伴有其他肌肉和神经系统症状
一侧三角肌萎缩,肩关节外展不能或力弱,不伴有其他肌肉萎缩而腋下有压痛
双侧肩胛带肌萎缩,有急性病史,无感觉异常及局部压痛
双侧肩胛带肌萎缩,伴两侧上肢及(或)胸壁感觉分离
两手肌肉对称性缓慢进行的萎缩(亦可见于腓肌萎缩),一般不超过前臂中段水平
两侧肢体相同部位周长相差1厘米以上,在排除皮肤和皮下脂肪影响后,可怀疑肌肉萎缩。
可能的疾病:
麻痹性臂丛神经炎、脊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脊椎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先天性肌病、肿瘤性肌萎缩、糖尿病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等。
首诊科室:
发现肌肉萎缩或怀疑肌肉萎缩——应首先到神经内科就诊,根据检查情况由医生决定分诊或转诊到相应科室进一步检查治疗;
如果是小儿麻痹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外伤后遗症--则应去康复医院或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
如果恶性肿瘤病人出现肌肉萎缩——应进一步在肿瘤科进行相应对症治疗;
若伴有多饮、多尿、多食、乏力——首诊内分泌科。
临床检查:
1血清酶浓度测定;
2血生化和电解质测定;
3X线、CT、MRl等影像学检查;
4肌电图检查;
5肌肉组织活检等。
需要做磁共震检查为病情定性再行治疗。肌电图不是万能。因对病情了解不够,如咨询请详细说明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磁共震照片,肌电图),现病情详细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定性、评估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