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甲状腺疾病的特效穴位: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天鼎 扶突 人迎 气舍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连线的中点。
主治热病,疟疾;目肿赤痛,齿痛,咽喉肿痛;腹痛,吐泻,痢疾;丹毒、湿疹;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癫狂。
配伍曲池穴以祛风解表,清热通络为其治疗特点,是治疗表证、热病、皮肤病,上肢不遂的常用主次之一。
配大椎、合谷、外关治疗表证、热证;
配足三里、天枢治疗泄泻、痢疾;
配合谷、膈俞、血海、委中治疗丹毒、荨麻疹、皮肤瘙痒;
配肩髃、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定位屈肘,在曲池穴上方,肱骨边缘处,从曲池向外斜上1寸,当肱三头肌的外缘处取穴。
主治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肘髎穴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
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
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
配手三里、肩髃,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肘痛,屈伸不利;
配曲池、手三里,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主治咳嗽、咳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疼痛挛急、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肘臂疼痛挛急等。
配伍配常配肩肩髃、曲池疏利关节、通经止痛治疗肘臂挛痛;
配扶突、合谷化瘀散结治疗颈项瘰疬。
定位臂臑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
主治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配伍配强间主治颈项强;
配手三里、大迎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主治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配伍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人迎穴配曲池、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
配内关穴、太渊穴,治心悸;
配天突穴、合谷穴、中封穴、内庭穴,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定位在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气舍穴穴位图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配伍水突治瘿瘤。
臂臑,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 ,本穴为手阳明络之会 。属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为臂,膊下对腋为臑。 臂就是指穴位所在的部位。臑就如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 本穴系据所在部位而命名,故名 臂臑穴, 因此可以将此穴理解为肩臂的动力之源。
《针灸甲乙经》:“肘上七寸肉端。”即在曲池与肩穴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处取之。 臂臑穴就是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
《针灸甲乙经》有言:“寒热,颈疬,适肩臂(痛)不可举,臂臑主之。”因本穴位于肩部,故常规可以治疗肩臂部疾病,常见的有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等。可以说是老年人的常用保健穴位之一。《类经图翼》也有言:“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其次,本穴还是治疗眼疾的要穴。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大肠经是一个多气多血的经脉,它又与肺互为表里,而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它管布气血的,所以,大肠经上的穴也多与气血的疏布有关。手阳明大肠经止于眼内眦,其运行的气血可从经络到达眼部,而臂臑穴汇聚了大肠经诸穴的阳气,我们点按刺激它,可以使气血重新分配,从肢体的位置,加速回流到头面部,改善眼球及其周围组织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从而起到明目的作用当然,它不只是有明目的保健作用,它几乎对所有与眼睛相关的病症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所以现代研究表明, 臂臑穴的针刺或按摩,对 白内障、青光眼等相关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对老年性白内障具有预防的作用,老年性群体可选用本穴为眼疾的保健常用穴。除此之外,本穴还可以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项强等。
本穴保健方法:
第一、针刺法:1直刺05 1寸,局部酸胀;2或向上斜刺1 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第二、灸法:艾柱灸或温针灸3 7壮,艾条温和灸10 20分钟,一般选用雀啄灸。
第三、推拿按摩法,将手臂向前自然伸直,手掌向下。另一只手的拇指放在对侧臂臑穴上,其他手指环扣住手臂,呼气时用拇指指腹轻轻揉动5秒,重复按摩30次。
第四、拔罐法,可以在臂臑穴处施以拔火罐,每次拔罐时间以10分钟为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臂脑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臂臑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臂脑 1 拼音
bì nǎo
2 英文参考Bìnào LI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臂脑即臂臑[1]。见《太平圣惠方》。
穴位 臂臑 汉语拼音 Binao 罗马拼音 Pinao 美国英译名 Elbow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4 富耶氏 德国 DI14 英国 Li14 美国 LI14
臂臑为经穴名(Bìnào LI14)[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属手阳明大肠经[1]。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1]。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4 臂脑的别名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2],臂脑(《太平圣惠方》)。
5 出处《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6 特异性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
7 穴名解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1]。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著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著之处,故名之。[2]
8 所属部位上臂[3]
9 臂臑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4][5]。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6]。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1]。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1]。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7]。
11 穴位解剖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1]。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5]。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臂臑有通络明目作用[1]。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13 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5]。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1]。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6]。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7]。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1]。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1]。
直刺05~1寸[6]。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7]。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2]。
142 灸法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15 配伍臂臑配肩髃治肩臂痛[1]。
臂臑配臑俞、肩髃、肩贞,治肩臂不可举[7]。
臂臑配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7]。
臂臑配手五里治瘰疬[1]。
臂臑配睛明、承泣治眼病[1]。
臂臑配太阳、耳尖放血治急性结膜炎[1]。
臂臑配合谷、光明、二间,治目疾[7]。
臂臑配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臂臑配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17 研究进展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