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品保存
2-8度,冷藏保存;药品放置于冰箱冷藏室中心位置,请勿贴在冰箱壁或放置冰箱门上
二、注射时间
临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进行注射
三、注射前准备
1注射用品准备
①酒精棉片一个 ②安苏萌注射液 ③医用干棉签一个
2洗净双手
四、注射
1选择注射部位
①腹部脐周2厘米以外 ②上臂三角肌下缘 ③大腿中段外前侧
长期注射应注意轮换注射部位,每次选择注射点应与该部位上次的注射点,至少保持2cm的距离
2排空气
垂直预灌封注射器,排出管内多余空气
3消毒皮肤
以注射点为圆心,由内向外螺旋状擦拭皮肤,待消毒液完全挥发干后进针
4捏起皮肤,30°-45°进针
一只手捏起皮肤,一只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快速进针2/3(根据小朋友体脂情况调整进针深度)
5缓慢推注药液
松开捏皮肤的手,缓慢匀速推注药液,推注完毕,保持推注姿势使针尖在皮下停留10秒以上
6迅速拔针,用医用干棉签轻压针刺处
1剧毒药、麻醉药必须加锁、登记并交班。
2内服药标签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剧毒药为黑色边。
3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放入有色瓶或避光纸盒内;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应装瓶盖紧;易被热破坏的药物,应冷藏保存;易燃、易爆的药物,应单独存放于阴凉低温处,远离明火。
4固体药用钥匙取药;药液不足1ml应用滴管吸取(1ml=15滴);油剂要先加少许冷开水,再滴入药液。
5配药时应先配固体药,再配水剂。
6发药时要等病人服下后再离开;因故不能服药者,应将药取回并交班;危重患者应喂服;鼻饲患者须将药碾碎、溶解后从胃管灌入。
7健胃药,饭前服;助消化药及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饭后服;止咳糖浆,服用后不宜饮水;磺胺类药和解热药,服用后多饮水;铁剂,用饮水管服用药液;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前应测脉率及节律,脉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异常,应停服并报告医师。
8超声波雾化吸入法的药物:①控制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②解除支气管痉挛,用氨茶碱、沙丁胺醇。③稀释痰液、帮助祛痰,用α-糜蛋白酶、乙酰半胱氨酸。④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用地塞米松。
9超声雾化吸入法中,雾化罐内药液应稀释至30-50ml;嘱患者紧闭口唇深吸气;治疗完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水槽和雾化罐内只能加冷蒸馏水。
10氧气雾化吸入法时,湿化瓶内勿放水;调节氧流量为6-8L/min;吸气时按住出气口,呼气时松开出气口,防止药液丢失。
11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后方可推注药液;皮下、肌内注射抽吸无回血,方可推注药液;注射时要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快,退针快,推药慢;一般先注射无刺激或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12注射器空筒内壁、乳头、活塞必须保持无菌,不得用手接触。
13皮内注射:①部位: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则在三角肌下缘。②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进针。③针尖斜面完全进入皮内。④忌用碘酊消毒。⑤注射部位不得按揉。
14皮下注射:①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②与皮肤呈30-40°角进针。不超过45°角。③药液少于1ml时,用1ml注射器吸药。
15肌内注射的定位:①臀大肌注射包括两种定位法:十字法,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滑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做一平分线,取外上1/4处(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连线法,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②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16肌内注射:①体位: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弯曲。②执笔式持针与皮肤呈90°角刺入针梗的1/2-1/3处。③两岁以下婴幼儿,选臀中肌和臀小肌。
17全血标本包括血糖、肌酐、尿素氮、肌酸、尿酸、血氨的含量。
18血清标本包括测定肝功能、血清酶、脂类、电解质等。
19静脉注射:①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8CM处扎止血带。②针尖斜面向上与患者皮肤呈15-30°角进针。③对于肥胖患者,进针角度为30-40°角。
20动脉注射后应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
21皮内注射01ml含青霉素20-50U。
22青霉素阳性是指皮丘隆起发红,直径大于1CM或周围出现伪足、发痒。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23青霉素过敏反应:①过敏性休克: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由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等;出现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发绀、脉细、血压下降等;急救措施为首选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②血清病型反应:一般在用药后7-12天发生症状,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痛、皮肤瘙痒、荨麻疹、腹痛、全身淋巴结肿大。
24停药3天或改用不同生产批号的青霉素制剂,需要重新做药敏实验。
25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TAT)者,超过一周则需要重新做药敏试验。
26皮内注射01ml含TAT共15U。
27TAT阳性是指硬结大于15CM,红晕超过4CM。阳性者使用TAT,需用脱敏注射法,即分为4次注射,剂量递增。
28 皮内注射01ml含链霉素250U。链霉素过敏时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或5%氯化钙溶液。
29阴道栓剂给药时药物要送到阴道穹隆。
30冠心病患者舌下给药时,应采取半卧位。
3120%甘露醇,利尿脱水。
32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中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
33静脉输液:①长期输液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注射。②输液速度一般是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
34小儿头皮静脉:①输液的优点:浅表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②常用静脉:包括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等。
35颈外静脉的定位: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处。
36需24小时输液的患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37输液时间(h)=[输液总量(ml)点滴系数]/[每分钟滴数60(min)]
38输液时溶液不滴:①针头处:针头滑出血管外,另选血管重新穿刺;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针头堵塞,感觉有阻力且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堵塞,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②压力不够。③静脉痉挛。
39茂菲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检查滴管上段输液管和滴管内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40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①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引起。②急性肺水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可闻及湿啰音;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给予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氧,目的是减轻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③静脉炎: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患肢抬高制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热湿敷。④空气栓塞:听诊心前区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音”;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位,有利于气泡移至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
41静脉输血用于休克等患者。
42血液种类:①新鲜血:适用于血液病病人。②库存血:大量输注时可引起高血钾和酸中毒。③冰冻血浆:-30℃保存,有效期为1年。④白细胞浓缩悬液:4℃保存,48小时内有效,用于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感染的患者。⑤浓缩血小板:22-24℃保存,保质期为24小时。
43取血后,勿剧烈震荡,不能将血液加温;输血时不得随意加入其他药品。
44输血四禁:“禁加热”、“禁加药”、“禁振荡”、“禁直接输”。
45输血的“三查八对”:“三查”是指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是指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血液剂量。
46输血前要双人查对。
47输血速度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酌减。
48输血前后及输两袋血之间应输入少量09%生理盐水。
49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①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如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③溶血反应: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④枸橼酸钠中毒反应:与大量输血后血钙下降有关;表现为手足抽搐;输入库存血1000ml以上时,需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
50溶血反应:①症状:初期出现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继而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后期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②处理: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
51葡萄糖酸钙的应用:①每输入库存血1000ml,遵医嘱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②发生链霉素过敏时,遵医嘱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③高钾血症时,可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以拮抗高钾对心肌的抑制作用。④甲状旁腺误切引起抽搐时,可遵医嘱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⑤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可在镇静的同时给予钙剂。⑥硫酸镁中毒出现膝反射消失时,可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⑦小儿腹泻引起低钙抽搐时,可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
52继发效应:指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产生与生理反应相反的作用。
53冷热疗法的时间为20-30分钟。
54湿冷、湿热的效果优于干冷、干热;冷热疗法的效果与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对昏迷、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硬化、感觉迟钝等患者,要注意不要烫伤或冻伤。
55冷疗的目的:①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②减轻疼痛:冷疗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③控制炎症的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
56冷疗的禁忌症:①血液循环障碍。②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
57冷疗的禁忌部位:①枕后、耳廓、阴囊处:以防冻伤。②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③腹部:以防腹泻。④足底:以防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58使用冰帽应维持肛温在33℃左右。
59冷、热敷的部位若为开放性伤口,按无菌技术处理。
60温水擦浴或乙醇擦浴时,患者的体温低于39℃,即可取下头部冰袋。
61热疗的目的:①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②减轻疼痛。③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
62热疗的禁忌症:①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②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因该处血管丰富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热疗可造成严重的颅内感染和败血症。③各种脏器内出血、出血性疾病。④软组织损伤或扭伤的早期(48小时内)。
63热水袋的水温成人为60-70℃,昏迷、老人、婴幼儿、感觉迟钝、循环不良等患者,水温应低于50℃。
64烤灯的灯距为30-50cm,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
65温水浸泡的水温为43-46℃,时间为30分钟。
66心性水肿,多表现为下肢水肿;肾性水肿,多为晨起眼睑、颜面水肿。
67热水坐浴:①用于会阴部、肛门疾病及手术后。②水温为40-45℃,时间为15-20分钟。③女性患者经期、妊娠后期、产后两周内、阴道流血和盆腔急性炎症不宜坐浴。
68稽留热: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69弛张热:24小时体温差在1℃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70间歇热: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71不规则热: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72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
73嗜睡: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
74意识模糊: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
75昏睡: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非所问。
76昏迷:①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②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77正常瞳孔的直径为2-5mm。
78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小于1mm,为针尖样瞳孔。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药物中毒;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切迹疝早期。
79瞳孔直径大于5mm,为瞳孔散大。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80心搏骤停的临床诊断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81心肺复苏(CPR)的步骤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
82胸外心脏按压(C):①部位:胸骨中、下1/3处。②深度:胸骨下陷5-6cm。③频率:100-120次/分。④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⑤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⑥有效指标:大动脉可扪及搏动。⑦为避免患者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心肺复苏抢救开始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抢救中断时间不超过5-7秒。
83开放气道(A):打开气道是解除呼吸道阻塞的重要技术。
84人工呼吸(B):①方法:抢救者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双唇包住患者口部用力吹气,吹气毕,松开口鼻。②有效指征: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溢出。③频率:成人为14-16次/分;每次吹气量约为800ml。
85缺氧的分类:①低张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②血液性缺氧: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③循环性缺氧:组织血流量减少。④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异常。
86用氧的指标是机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6kPa。
87氧疗方法:①单侧鼻导管给氧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②面罩法给氧流量为6-8L/min。③氧气头罩法主要用于小儿。④氧气枕法用于家庭氧疗、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
88用氧的注意事项:①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②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至少距明火5m,距暖气1m。③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再使用。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④氧气筒内氧气勿用尽。⑤悬挂“满”或“空”的标识。
89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以免氧中毒。
90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变换卧位、姿势,预防肺不张。
91吸氧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92Ⅱ型呼吸衰竭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min)吸氧。
93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94电动吸痰器吸痰的负压为40-533KPa。小儿吸痰时,压力小于40KPa。
95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时从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
96吸痰时患者痰液粘稠,可采取口拍胸部、超声雾化吸入、缓慢滴入生理盐水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
97服毒后4-6小时内洗胃最有效。
98口服催吐法适用于清醒而能合作的患者。
99电动吸引器洗胃的负压宜保持在133KPa。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静脉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 4输液和输血。 5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用),针头62-7号或头皮针,止血带,治疗巾或一次性纸巾。按医嘱备药物。 (四)操作方法 1将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排尽空气,套上安瓿。 3选择合适静脉,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治疗巾或纸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用2%碘酊消毒皮肤,待干后以70%酒精脱碘,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4穿刺时,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和皮肤呈20度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5见回血,证实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 6在注射过程中,若局部肿胀疼痛, 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屈肘按压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项 (1)注射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注射。 (2)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液的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体征及其病情变化。 (3)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注射前应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渗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推注药物,以防药液外溢于组织内而发生坏死。 9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 (1)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见有回血,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3)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没有血,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五、股静脉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于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二)部位 股三角区,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的中点为股动脉,股动脉内侧05cm为股静脉。 (三)用物 注射盘内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纱布、试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规消毒,待干。 2术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后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再消毒穿刺点及术者手指,并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提示已达股静脉,固定针头,根据需要采取血标本或注射药物。 4抽血或注射毕,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分钟,确认无出血,方可离开。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至。 六、动脉穿刺注射法 (一)目的 作血液气体分析; 重度休克,须经动脉输入血液以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施行某些治疗(注射抗癌药物)。 (二)部位 采集血标本常用桡动脉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股动脉穿刺点见前面。 (三)用物 注射盘内加无菌的5ml或10ml干燥注射器,7号针头及标本容器,手套。若作治疗、检查,另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范围要广泛,术者立于穿刺侧,戴手套或用2%碘酊与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度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
「导读」 新生儿出生后,疫苗的接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卡介苗就是这个环节中不容错过的一环。每个宝宝都要接种卡介苗,它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对宝宝来说是一层十分坚韧的保护。 什么是卡介苗接种
卡介苗接种就是指在胎儿出生后进行卡介苗的接种,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它的名称来自其发明者卡氏-介氏,卡介苗会在接种人体后通过引起轻微感染而产生对人型结核杆菌的免疫力。每一个新生儿都必须接种卡介苗,因为严重型结核病会危及宝宝的生命,据研究,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相关死亡的有效率为65%,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的有效率为64%,预防播散性结核死亡的有效率为78%,它的成功接种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卡介苗接种时间卡介苗应该在新生儿出生的24小时内进行接种,如果没有按时接种的话,也要在宝宝出生2个月内补种,如果超过3个月没有接种,就要进行结核菌素(PPD)试验,结果为阴性就可以补种。卡介苗会在接种后的4-8周产生免疫力,在接种3个月后应该进行复查,以确定疫苗是否接种成功。
卡介苗接种部位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在上臂三角肌外侧,有研究证明,接种卡介苗时,如果注射在肩上或三角肌上面,更容易形成凸起的疤痕,而在三角肌下缘注射,可以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掌握好接种部位还是很重要的。
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时,除了部位,剂量也要掌握好,一定要准确为01毫升(含卡介苗005—01毫克),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力,如果剂量大于01毫升,会使局部反应加强的,对宝宝是不好的。
卡介苗接种反应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是比较明显的,一般会在接种3周左右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的症状,随后形成白色的小脓疱,脓疱破溃后经过2周左右结痂,之后愈合,留下圆形瘢痕,这就是不少人手臂上都有比较相似的小疤痕的原因。
还有极少数人在接种卡介苗后会出现严重皮疹,紫癜,休克等异常反应,这时候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查明情况了。
接种卡介苗后还可引起接种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多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这也是正常的现象,随着接种部位的愈合,肿大淋巴结也会自行消退的,大家可以用热敷的方法来促进其消退。
可能还有少数人存在类狼疮反应,它与结核菌菌株剩余毒力有关,也属正常反应,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卡介苗接种成功的标志卡介苗的接种是否成功,可以从局部反应中观察得知,如果注射部位的局部红肿平均直径为5-10毫米,则是正常壮阳现象,说明卡介苗接种成功了,但是如果局部没有红肿,或者红肿<5毫米就属阴性,说明接种不成功,疫苗没有在体内成活,应该及时补种。
判断卡介苗是否接种成功,还需要在接种3个月后进行卡介苗复查,这时候要进行结核菌素(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和观察局部反应来得出是否接种成功的结论。如果注射PPD的部位只有针眼大小的痕迹,而无硬结,则为阴性反应,说明卡介苗接种后无效果;如果出现红肿,并有直径约为5-10毫米大小的硬结,则为阳性反应,说明卡介苗接种成功。
卡介苗接种后注意事项卡介苗一般都会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那么接种了卡介苗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在上臂皮内接种卡介苗后4周内,不能在同臂接种白喉类毒素或吸附百白破疫苗,其他预防注射最好在另一个手臂进行。
其次,宝宝接种卡介苗后应该特别注意局部清洁,不要用手去抓,还要防止洗澡时水溅上去了,可以在洗澡时用干净的手帕包扎局部。
最后,在接种卡介苗的3个月后,应该去医院做复查,也就是PPD试验,以检测疫苗有没有接种成功,是否在体内成活产生抗体,如果接种失败,就要重新接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