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加州,美国这几个产区同样值得关注

除了加州,美国这几个产区同样值得关注,第1张

美国人爱吃零食,坚果就是他们最常吃的零食之一。美国的花生自不必说,又大产量又高,他们又爱吃花生酱,可以说是各种花生相关的食品,随处可见。人们开玩笑说,如果看一种食品是不是够高档,要看里面的坚果是不是有花生,如果有就不上档次了。的确,美国的坚果种类非常多,花生太大众了,不算在内。光是买一桶美国大卖场Costco里的什锦坚果仁,如果不要有花生的,就要贵很多,但是里面的坚果都是平日价格比较贵的几种。总的来说不外乎美国大杏仁、碧根果、夏威夷果、加州开心果、土耳其榛子、巴西坚果、腰果等几种。

A花生过敏的人

就吃杏仁酱

大杏仁,叫杏仁,其实不是杏,而是扁桃,中国叫巴旦杏、巴旦木。原产地中海地区,后由商人沿古代丝绸之路传遍地中海、中亚和东亚国家。十八世纪,美洲的天主教方济会教士们为护佑他们的传教活动,沿着加州海岸栽种了象征吉祥的大杏仁树。结果加州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大杏仁树生长,加州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产区,占全世界的90%。我曾经去加州中谷地区玩,沿途全是大杏仁树。这种坚果简直天生就是为人类做食物的。初期只是小青桃模样,成熟后,外面果肉会自动裂开剥落,里面的杏仁自动掉出,不必人去剥开。除了生吃,美国人还把它做成杏仁酱,杏仁油,那些花生过敏的孩子可以吃这个,并且更有营养,杏仁的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

B在美国南方

满街都是核桃树

碧根果就是美洲山核桃。这东西原产于美洲,跟中国的胡桃是一个科的,跟中国核桃味道差不多,但是皮更薄,椭圆形,外形更像中国的香榧子。美国南部广泛种植。我在美国南方读书的时候,满街都是这种核桃树。学校里也有不少,大约是经常见到,老美们都见怪不怪了。秋天的时候,满地都是熟了,掉落地上的果实,没人理会。我就捡起来,敲开壳,把果肉取出,做甜馅饼,或者和起司混在一起做面包。就是烤得金黄香脆,空口吃也好。我刚去那时,碧根果还没被介绍到中国去。我回国的时候,把这些美洲核桃装成一个个塑料袋,封好了,作为礼物送出去,居然很受欢迎,因为很多人都没见过呢!现在碧根果已经在中国安家落户,而且中国的干果公司还做成了奶油味道,比美国的还好吃了。其实,这东西也不是全美各地都能种,我搬到加州之后就很少看到了,加州的碧根果价格也比南部贵了许多。

夏威夷果本来原产于澳洲,原名澳洲坚果,是美国商人带到夏威夷,因为气候合适,就成了全世界著名产区。我去夏威夷玩的时候,还参观过夏威夷果工厂和树林。夏威夷果的果树像苹果树那么大,果实绿色溜圆,像弹球大小。外皮是绿色的,成熟后这层皮会脱落,剩下里面的棕色坚果壳,敲开这个坚硬的壳就是果仁了。因为这个壳非常坚硬,必须手工砸开,所以夏威夷果的价格很贵,人工的价格就不低。并且敲果仁是个技术活,要想得到完整无损的果仁也不容易。所以夏威夷果的价格永远不会降,即使我们在本地买,价格也不比美国本土的便宜。在美国,夏威夷果仁被做成好几种味道出售,比如香葱奶油味的、烧烤味的、包巧克力衣的。当然,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夏威夷果仁巧克力了。这东西在美国倒是很普遍,价格也不算太贵,因为里面的果仁不一定是完整的,可以用碎果仁做。美国还能见到夏威夷果做的果酱和提取的食用油,味道都不错的。

开心果俗称阿月浑子,也在加州广泛种植。其实凡是适合地中海地区种植的,在加州都可以活得很好。开心果其实在美国的历史不长,还没有中国新疆的长。在1805年,美国政府的新作物引进办公室引进了开心果,但是一直没有大规模商业种植。后来美国农业部的一位科学家去中东地区收集了许多开心果的物种,在加州地区精心培植,终于在加州种出了第一批商业化的开心果。现在,美国中西部有很多开心果树林。开心果嫩的时候,外皮发紫,而且最外的壳上有一层果皮,成熟之后会慢慢干掉脱落。而且开心果不熟的时候不会裂开口,只有熟了,才开口。当你吃到很难咬开的开心果,最好就放弃,因为你费半天劲咬开的很可能是空壳,或者果肉很少。所以,挑好吃的开心果一定要选开口大大的,那才是熟得正好。平时吃的都是干的开心果,但是在中东人开的店里可以看到新鲜的开心果,外面的壳还湿湿的,没有干的好吃。墨西哥人还喜欢把开心果做成辣味的,或者青檬味的,红红绿绿的,还挺好看的。

B美国人

把坚果当零食吃

土耳其榛子原产于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等欧洲国家,1858年被引进加州以北的俄勒冈州。1885年,一个法国园艺师开始进行商业种植,这一做就是四十年。从此,榛子在太平洋西北沿岸推广开来。至今,俄勒冈州都是全美国榛子的最大产区,几乎98%到99%的榛子都产自这里。美国不但可以买到榛子果酱,还能买到榛子油,清香扑鼻,做沙拉味道好极了。

巴西坚果原产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东部、秘鲁东部、玻利维亚东部,是一种很高的树,果实包在毛栗子外皮模样的果壳里,剖开后,里面就是一颗颗长的三棱形带壳果仁了。敲开外壳,就是巴西坚果的果仁。未开壳时,还好保存,如果敲开后,就要赶紧吃掉,否则很快就氧化变质了。一般在美国的罐装什锦坚果中都可以找得到巴西坚果。

腰果在加州也产量不少。腰果的果子很奇特,是鲜红的苹果模样,下边坠着包着黑衣的种子才是腰果。上面的果子可以吃,还可以做成果汁喝。腰果的果仁生的有毒,外面的黑皮也有毒,必须剥干净,炒熟了才可以吃。因为工序太复杂,腰果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在美国,除了可以吃到腰果,还能吃到腰果酱,但只有有机专卖店里才有,一般食品店不卖。

因为坚果有丰富的营养,也非常健康,美国人把坚果当零食吃,这比吃土豆片等不健康的零食要好太多了。美国电视广告上经常看到美丽的明星们晨练前吃几颗大杏仁或早餐时将杏仁撒入牛奶中,吃坚果零食在这里是时尚健康的选择。

x^2/4+y^2=1,可以令x=2cost,y=sint,

又由于直线y=x与椭圆x^2/4+y^2=1相交于A,B两点

满足2cost=sint,设A为第一象限的交点,则

由于costcost+sintsint=1,解得:

cost=√5/5,sint=2√5/5,故OA=√(2y^2)=√(2sintsint)=√(8/5)=2√10/5

从而AB=4√10/5

产自美国的坚果有:碧根果、巴旦木、黑核桃等。

1、碧根果,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北部,碧根果外形是长椭圆型的干果,是美国山核桃的果实。

2、巴旦木,俗称薄壳杏仁,加州是全球最大的巴旦木供应地,美国加州巴旦木销往全球约100个国家。

3、黑核桃,天然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为美国栽培核桃的主要砧木种类,具有抗根腐烂病等优良特性。

扩展资料

食用坚果的注意事项:

1、老人不宜多吃坚果,,坚果的营养价值很高,但因其油脂含量过高,过多食用对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患者有害。很多坚果在炮制过程中,会使用香料,它们当中有些成分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老年人食用坚果须限量。

2、坚果宜在上午食用,各种坚果和种仁,比如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榛子、杏仁、核桃仁等,也适合作为两餐之间的零食。它们富含维生素E、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研究证实,在合理食用时,它们还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黑核桃 (植物)

-巴旦木

-碧根果

-坚果 (干果类果实)

我总结了5大类可能在疫情中短期和长期受益的行业,与你分享。非学术研究或投资建议,而是从个人角度的观察,也包含了对疫情生活的记录,很可能有失严谨和全面,期待抛砖引玉,听到你的思考。

第一类:健康防疫类

站在健康防疫最前线的行业,是新冠疫情来临之后受益最直接最明显的,基本上每天的新闻里你都能听到它们的产品被提及。

生产防疫物资PPE的厂家:例如生产N95面罩的3M, Honeywell,疫情以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早期曾经出现过各个省之间截流口罩的事情,更是在欧美各个国家之间上演,3M就曾经因为把口罩优先供给加拿大,而被美国媒体吊打。

生产清洁和消毒产品或提供清洁服务的公司:疫情期间,Lysol,Clorox生产的消毒湿巾,消毒喷雾,基本上在Amazon和Walmart都处于长期断货状态。你如果能刷到一罐,可以说是你的幸运日了(但是不能喝啊)。疫情复工之后,公共场所消毒清洁需求会暴增,提供这类服务的公司也会从中受益。

相关的医疗器械公司:位于美国疫情中心的纽约州州长Cuomo在每日的疫情简报上,有过一句名言:我一个月前对于人工呼吸机(ventilator)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做梦都在想它。除了生产呼吸机的公司,通用汽车(GM),Tesla都开始改造生产线制造呼吸机,也有不少初创公司都在进行呼吸机的修理再利用,或开发“分叉”设备把一个呼吸机变成2个到4个等。”

相关的制药公司:不管是做抗体,做药品,做诊断试剂盒,新冠疫情都会直接让一批制药公司受益。美国制药商Moderna Inc宣布已经交付首批新冠病毒疫苗,研究人员将进行第一批人体试验。这一消息令公司股票直线上涨,CEO Stephane Bancel也一下子挤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健康家电:例如空气净化器、除菌洗碗机、除菌洗衣机、消毒柜、净水器、蒸汽拖把,家用紫外灯,臭氧仪等与健康生活相关的小家电产品

第二类:生存“必需”品

这里的生存”必需品“,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并不仅仅包括传统定义里的必需品,也包含在后疫情时代,可能被某类人群定义为“必须”的产品。

超市,食物,必需品:2月底3月初,美国政府开始正视疫情之后,美国人民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囤货潮,而囤货的首选就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的Costco。各地的Costco无不大排长龙,以至于Twitter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costcocorona标签。

至于屯的东西,从著名的厕纸,消毒纸巾,矿泉水,各种食物,酒水等,五花马门。也有位大哥被拍到屯了四大盒杜蕾斯 - Twitter网友评论道 “we all have our priorities” 只能说我们各自有自己的优先级。

在囤货的品类里,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紧急食品(Emgergency Food),迅速买断货。美国的一个畅销的户外食品品牌Mountain House,到现在多种冻干食物仍然断货。这些食物的好处是不占地方,保质期长达30天不,月不,年,30年但是我看了一眼品类,什么肉末意大利千层面,芝士马克罗尼意面,我还是多买两罐梅林午餐肉和豆豉鲮鱼吧。

“末日生存”产品:经历美国疫情的过程中,也让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人群,“末日生存者” Doomday Prepper。简单的说,这是一小群坚信地球会以各种方式毁灭并持续不断做好准备的人。

国家地理频道早在2012年就曾经出过一个纪录片,其中有一集就讲了这位叫做Donna Nash的大妈,认为世界很可能会遭受到一场类似于超级大流感的呼吸系统瘟疫,在家里准备好了大量的防疫物资,并且全家老小会经常进行防疫演习。

这群末日生存者,早就准备好了应对瘟疫,地震,火山,战争,甚至外星人入侵。他们的准备程度不一,从最基本的家里随着存着一些罐头食品,到最夸张的修建或购买“地下堡垒”Bunker,如遇紧急情况,可以钻到里面避难,入门级的掩体定价在6万到10万美元。这本是一个极其小众的人群,兢兢业业为了小概率事件,做好完全准备,你可能觉得它们有点神经病。

但万万没想到,新冠疫情就竟然给了他们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You never know,Donna Nash大姐的youtube 视频下充满了8年之后的2020年,全球各地网友的五体投地和膝盖。据说许多生产地下堡垒的公司的订单也都排到了明年。所以,我猜,末日生存市场会在疫情后大幅增长。

家防系统:由于疫情,很多人居家时间变长,并且出于经济动荡可能引发犯罪上升的考虑,对于家庭安全系统的需求上升。所以,家防(Home Security)也是美国在新冠疫情中受益的行业。这里的家防是广义的家防,比如传统的家居安防系统ADT systems,智能门铃 Ring,智能摄像头Arlo等等。

美元店 :美元店例如Dollar General等向来被认为是在经济下行期投资组合里的“安全牌”。实际上,不仅仅是这次危机,自2007年以来,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非大城市的地区,美元店非常流行,一旦开了美元店,老百姓超市就去的就越来越少。

据统计,美国07年到17年之间美元店新店开业数,是同期超市开业数的5倍,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零售业。说起来,算是美国版的下沉市场。

第三类:宅家生活类 (“Homebody”)

2020年3月中,美国各个州陆续颁布了“宅家令”,一向喜欢出去浪的美国人民也不得不开始了宅家生活。各种服务于宅家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之前也都存在,受益于疫情使用量和普及度得到显著提升。除了下面提到的,远程医疗,移动支付等行业也有增长,这里不赘述。

线上娱乐:包含流媒体(Netflix,Youtube),短视频(Tiktok),社交(Instagram,FB,Reddit, Nextdoor, Snapchat最近一次季报大涨40%),游戏(Nintendo Switch可是一机难求),虚拟现实 VR等等。别的不说,以我家为一个小样本,加州3月中开始”宅家令“以来,我们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吃晚饭的时候全家一起在Youtube看盗月社吃播或《最强大脑》

白天兜兜糖糖做完了一天的功课后,玩半个小时Roblox

老孙吃完饭葛优躺在沙发上一边看Tiktok一边傻笑

下午我一边跟着Keep锻炼,一边看Youtube里的Vlog

周末的时候,全家跟着Nintendo Switch 上的《Just dance》跳 《江南Style》

在家健身(Home fitness):2012年成立于硅谷的home fitness代表Peloton,以家用健身单车/跑步机+订阅直播课模式,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成长,用户量达百万级,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7月刚刚上市。

追根溯源,美国人民对于健身的热情那是无比高涨的,家里地方也大,还有人专门把车库或地下室改造成家用健身房。隔离期间,我微信朋友圈里都在秀厨艺,大家开玩笑等到都能炸油条了就隔离的差不多了;而我Instagram里都在发健身video,我觉得可能等到大家都可以burpee就差不多了。

这次疫情期间,除了Peloton之外,很多新产品和新趋势也逐渐冒头,比如说:

各大线下健身房和瑜伽馆,纷纷通过Youtube Live,Instagram Live,Zoom开展每日线上云训练,有个别的还开始尝试收费。Youtube上许多健身博主爆红,比如你是否知道大明湖畔的帕女士(Pamela Relif);

更多的家用健身产品涌现出来,比如Nordic Track,除了动感单车,还有跑步机,椭圆机;比如Mirror:一块类似穿衣镜的设备挂在墙上,可以把家里变成一间小的运动工作室,售价 1495 美元,内容侧重瑜伽、普拉提和其他力量训练,看着挺酷的。

而且根据调查,即使在疫情过去之后,很多消费者还会选择在家锻炼,所以这次疫情对于消费者的行为改变是很持久的,这对Home Fitness行业也是大利好。

线上学习:相比起国内K12线上学习疫情期间的大爆发,美国向线上学习的转变显得准备不足,热潮也似乎来得并没有那么明显。

从个人体会来说,国内很多学校都是当地政府统一采用已经商业化的线上学习产品,所以可以迅速铺开。而我所在的加州,自2月份小学开始停课以来,老师们开始所谓的“紧急线上教学”,一直都是自己在出教学方案,发布在Google教室里,虽然有用到一些App和网站,和定期的Zoom的师生视频,但是整体更多的是给学生传达任务,让学生自学,并没有很好的实现线上“教”的部分。

其实美国一直都有给学生”在家上学“Homeschool的选项,当你选择homeschool时,市面上有不少全的线上学校可以注册参加。

疫情期间,我研究了其中的一家比较大的平台叫做K12com, 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任何适龄的美国学生,都可以通过这家平台注册当地的线上公立学校,而且是完全免费的,资金是由美国各个公立学区提供。注册之后,它会给学生寄来笔记本电脑,课本,每个班级会有固定的老师,每天会有一小时到两小时的线上真人教学时间,其他的时间需要家长帮助学生完成当天其他内容的学习,课程包含语言艺术,数学,历史,科学,音乐,还有第二语言的选项,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

为什么在疫情期间,美国不能大规模地使用这样已经成熟的线上平台,快速铺开线上教育?

电商,生鲜电商和外卖:疫情期间,可想而知,线下实体店遭殃,而电商迎来了一波高潮。下图列出了电商销售品类20年3月和19年3月的对比,除了意料之中的囤货之外,你也可以从中看到美国人民隔离时期最为喜闻乐见的活动:做面包,举哑铃,看电视,喂狗,拼拼图是不是天下大同呢?

另一个在疫情中极大受益的行业则是生鲜电商,其实Amazon Fresh,Instacart,Postmates,这样的服务存在美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和中国相比,一直增长不是很明显,新冠疫情和宅家令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助推力。

但是除了Amazon Fresh,其他的几家生鲜和外卖服务,都是零工经济的模式,依赖于普通人注册成为送货者,去超市人肉为买家购物结账送货。这种较为松散的组织,和国内自建仓库的模式相比,在疫情下,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是疫情严重时,送货者人数不足,导致超市货品充足,买家却订不到送货时间;

二是和超市之间没有协议和合作,如果超市要求排队进场,控制卖场人数,送货者需要长时间排队,或者买家在App上选好的商品,会经常没货;

三是送货者挑选货品能力差别大,行为规范没有保障,会出现替换的商品极其不靠谱;

四是送货者没有得到足够的PPE防护,工资不高,已经组织了多次罢工。

个人长期还是看好类似于Amazon fresh,Weee,亚米这种从货源到配送,打通整个供应链的生鲜送货服务,也期待着新冠疫情能够成为这项服务的加速器。

第四类:远程办公和基础设施

远程办公是疫情后增长迅速的一类2B产品。在1,2月份的时候是国内的讨论热点,而到了3,4月份,成了美国的热门。视频会议软件Zoom不必说,经历了日活快速上亿,又因为安全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股价也是忽高忽低犹如坐过山车,但却是极少数的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的股票之一。疫情期间,非常常见的景象是大人在Zoom里办公,小孩在Zoom里上课,全家都住在Zoom共和国里。

远程办公不仅仅是视频会议,也包含广义的团队协作工具如Slack,MSFT Teams,JIRA,Dropbox,以及针对某些人群和垂直行业的产品,例如针对设计师的合作工具Figma,线上白板工具Miro,针对开发者刚刚宣布小团队免费的GitHub等。

虽然有些地区的宅家令结束了,但是很多科技公司宣布继续在家工作,Slack宣布员工在家工作的磨合期刚过,效率提升,因此不会要求返工,Amazon最近更是宣布其员工可以在家办公到10月2日。

可以预见,这一波远程办公对于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限于如何让员工可以在家工作,更是如下图里Box CEO所言,如何把和客户和供应链的互动线上化,电子化,让整个公司运营可以自动化和数字化。

另外一类疫情中受益的2B产品,则是支持着整个需求旺盛的宅家经济和远程办公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

比如说通讯网络,音视频云如Agora,云服务如AWS,以及某些SaaS平台。比如Shopify,作为支持了1百万家网络电商的SaaS平台,疫情期间就经历了超爆发的增长。其CTO发推说,现在每天都是黑五的流量水平,很快会翻倍,需扩容急招程序员中。

当所有人都在淘金的时候,卖淘金工具的往往稳赚不赔。疫情利好宅家经济和远程办公,而这些产品背后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提供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五类:新技术和“新常态”行业

上面谈到的四类都是目前已经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的成型行业,而疫情也会让一些现在非常小众,甚至还不存在的新技术和新行业走到台前。我认为这里包含三类:

第一类,很多新技术,会因为新冠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普及。

在新冠这样一个大强敌面前,科学家和公司使出了各种可能的”十八般兵器“。举例来说:新冠初期,当美国西雅图有第一例输入性新冠病人时,大家都记得为防止感染,动用了机器人医生来治疗和监测病人,而医生则坐在隔离病房外操作;在疫情期间,美国面向华人的电商网站亚米网,和小马智行汽车,合作试用了无人驾驶车送货;英伟达开源了造价仅400美金的呼吸机图纸;各国尝试利用3D打印机打印呼吸机;大疆无人机在深圳被用于无人机送药等等

新冠疫情如果持续1到2年,可以想象会加速这些新技术应用在更广阔的的场景里。不仅如此,也会有很多现在不存在的新技术,在机器人自动化,疫苗研制,AI药物开发,人造食品,线上医疗,感染定位和追踪等领域加速开发。

第二,要和疫情打持久战,一些帮助我们应对疫情后新常态的行业业态也会应运而生。

这里可能会包含一些老业态的第二春,或者已有行业通过另一个方式实现。举个例子来说,自从韩国发明了”Drive Through“ 新冠检测之后,各国都纷纷效仿。在美国,为了避免接触,Drive Through外带,Drive Through **院,也变成了新潮流。不仅如此,教堂没法去,但是人们总得有地方忏悔,所以已经开始有神父提供drive through忏悔服务;维加斯和俄勒冈甚至还出现了Drive through脱衣舞俱乐部。

另一个例子,Airbnb早在16年推出了”体验“产品,就是由当地人设计的独特的小众旅程体验。疫情以来,Airbnb迅速上线了”线上体验“,目前已经有50个体验,售价从1元到40元不等。比如,花16美金,让你可以和一小群人一起,去农场里看小羊,并学习制作羊奶奶酪,你愿意吗?

归根结底,所有线下场景和人群接触的行业都会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怎么办?这时候一条路是转到线上,比如Airbnb的线上体验, 一条路则是尽量”无接触“, 比如Drive Through的脱衣舞俱乐部。这些尝试,和推出无接触外卖的饭店,推出VR看房和真人视频看房的房产平台一样,是线下行业在尝试寻找疫情之下的生存之道。

很难说这些尝试里,哪些会成功,哪些会失败,但是不尝试肯定是死路一条。

第三,疫情会严重打击甚至摧毁一些行业,但是如果背后的用户需求还存在,这些生态系统里的”空位“里 就会滋生一些新的机会。

举个例子,疫情之后,本来就走下坡路的美国**院更加是雪上加霜,即使疫情好转,也可以预见很多人不会愿意和陌生人坐在一个公共的密闭空间里。如果有一天,**院不存在了,这个位置会是谁来补呢?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固然早已经抢占了大部分,但是**院还承载社交的功能。

之前看LadyGaga组织的全球公益演唱会的时候,我的几个朋友就一边开着Zoom聊天,一边各自在全球各地看演出,这是一个很朴素的解决方案,但是就满足和同时欣赏内容和私密交流的功能。

Netflix近期上线的Party 浏览器插件,就可以让你邀请好友和你一边看剧,一边聊天,算不算是对**院的社交功能的一种尝试取代呢?

再比如说,很多B2B公司都以行业展会作为获取销售线索的重要渠道,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线下大会都很难举办,那么销售们从哪里去找线索呢?仅仅是把线下大会移到线上,很可能是行不通的。怎么解决?尝试做一系列的小规模讲座,以内容取胜?考虑和客户重合的其他2B公司合作,互换销售线索?

阿里巴巴当年在非典之后,迎来了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爆发增长。这一波新冠疫情对线下行业展会的打击,会不会出现一个交换2B销售线索的平台?那些从前办行业展会的人,会不会转型成为垂直行业的“超级连接者”,专门负责给公司和软件供应商之间牵线搭桥?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底层需求在,这些疫情带来的行业空缺肯定会被填上。只是填满的方式,可能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现在的想象。

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

新冠疫情,可能会彻底改变很多人和生活方式,许多行业的命运。但对于上面提到的五类行业,也可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疫情给这些行业带来的帮助又是不同的,有的持久,有的短暂,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有的极为关键可能改变生死,有的却是可有可无。

我把疫情对行业的帮助总结成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疫情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防疫物资和紧急食品的供不应求,最终会过去,所以是短期的;而消费者从线下零售店转到线上电商购买,软件产品转向云端基础设施,这个趋势在疫情之前已经开始,在疫情中得到加速,在疫情之后也会继续,所以是长期的。

第二个维度是这个产品本身,目前是大众产品,还是小众产品。受益最大的产品,是那些有潜力成为大众产品,但是目前只在小众市场流行的。这类产品,有可能借势跨过所谓的”鸿沟“,实现在大众市场中的传播。比如Zoom,Peloton,Instacart,都属于这一类,right product at right time in the right place,可谓幸运,这里可能有机会让小公司突袭,诞生出新的巨头。而如果本身已经是大众产品,例如视频,游戏,疫情固然可以带来一波增长,但是这个增长幅度是相对小的,更像是火上浇油,也更偏向大玩家的游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02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