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可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用药。
①肌肉注射,通常于用药2小时后血液浓度达高峰,且体内浓度下降缓慢,作用时间长,但局部刺激性强,病人常因疼痛而难以接受。注射时应注意使用长针头行深部肌肉注射,也可加普鲁卡因于硫酸镁溶液中,以缓解疼痛刺激,注射后用无菌棉球或创可贴覆盖针孔,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必要时可行局部按揉或热敷,以促进肌肉组织对药物的吸收。
②静脉用药,可行静脉滴注或推注,静脉用药后可使血中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水平,用药后约1小时血浓度可达高峰,停药后血浓度下降较快,但可避免肌肉注射引起的不适。
基于不同用药途径的特点,临床多采用两种方式互补长短,以维持体内有效浓度。
毒性反应 硫酸镁的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近,因此在进行硫酸镁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其毒性作用,并认真控制硫酸镁的入量。通常主张硫酸镁的滴注速度以1g/h为宜,不超过2g/h中毒现象首先表现为膝反射消失,随着血镁浓度的增加可出现全身肌张力减退及呼吸抑制,严重者心跳可突然停止。
注意事项 护士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均应检测以下指标:①膝腱反射必须存在;②呼吸不少于16次/分;③尿量每24小时不少于600ml,或每小时不少于25ml由于钙离子可与镁离子争夺神经细胞上的同一受体,阻止镁离子的继续结合,因此应随时准备好10%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便出现毒性作用时及时予以解毒。10%葡萄糖酸钙10ml在静脉推注时宜在3分钟以上推完,必要时可每小时重复1次,直至呼吸、排尿和神经抑制状态恢复正常。但24小时内不超过8次。
青霉素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假如用药不当,会直接影响疗效,甚至产生耐药性。 一、青霉素溶媒的选择。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药物,分子中存在着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它在干燥状态下稳定,在水溶液中除发生降解反应外,还会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致敏性的聚合物。溶液的ph值对聚合反应影响很大,在偏酸性环境下只发生n型聚合反应,而在偏碱性环境下会同时发生n型和l型聚合反应。为减少其降解和聚合反应的发生,静脉滴注青霉素药液的ph值应控制在5~7。而很多临床兽医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常用5%或10%的葡萄糖或者5%的萄萄糖氯化钠作为青霉素静脉滴注的溶媒。由于前者的ph值为35~5,后者为35~55,所以用它们做青霉素的溶媒是不适合的。然而肌肉注射青霉素时情况就不同了。临床常用09%的氯化钠或注射用水作为肌肉注射溶媒。用2%的苯甲醇做溶媒,肌肉易硬结,目前很少使用。用02%~025%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做溶媒,青霉素的稳定性、溶解度较好,在止痛、降低肌肉硬结方面较为理想,是肌注青霉素的最佳溶媒。 二、青霉素的静脉滴注次数及浓度。青霉素类药物静脉滴注血药浓度很快达到高峰,为半小时,而消除半衰期为40~45分钟,经过3~4小时约有90%已排出体外,6小时血药浓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而细菌受到青霉素冲击后再生长只需3~4小时,若每日1次静脉滴注,则细菌有12小时以上的时间不接触药物,从而可以继续繁殖,而繁殖出来的细菌到下一次药物达到高峰时又不易被杀灭,致使青霉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近几年来我们在静脉滴注青霉素时发现,中型成犬静脉滴注80万~160万单位,药量偏大,且每日一次不合理。应严格按兽药药典规定,青霉素静脉滴注50万~100万单位,每日2~4次,使其充分发挥优势,获得最好的疗效,同时避免一次性大剂量用药给家禽带来的不良反应。 三、青霉素类药物静脉滴注时的输注速度。青霉素类药物静脉滴注时如速度过快,肌体难以适应,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过多的药物会引起脑等部位出现不良反应,过慢又会使其水解和发生聚合反应,只要有01%的四聚物形成,就足以引发过敏反应,水解又使青霉素疗效下降,所以一次剂量的青霉素溶于100毫升09%的氯化钠注射用溶媒中,于1小时内滴完为好,并严格遵照现配现用的原则,不可久置后使用。 以上所述只是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要使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合理的应用,则每一个环节均应重视,且应加强兽医的合理用药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青霉素的抗菌效果,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射(英语:Injection),即打针,方式有皮内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以及骨内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是一种利用注射器与针头穿过皮肤,并将液体送入身体内的方法。是一种给药途径,注射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针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IC(皮内注射 )。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中段,通常用来作皮试(药物过敏试验),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注射方式为;乙醇消毒后与皮肤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肤,注入药液0·1ml,见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皮丘后拔针,拔针后不要按揉局部皮肤,也不用按压局部。
如做药物过敏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准备2ml注射器及盐酸肾上腺素一支。皮内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对乙醇过敏,可换用生理盐水消毒。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首先常规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针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拔针,用棉球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相关内容解释:
注射,指的是借助注射器一类的医疗器械将液体或气体注入人体,以达到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与吃药不一样。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