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练功又不会长肌肉怕是不大可能的了,多少总会长一点,你是女孩子吗?那么不想要肌肉,其实你想要长还没有那么容易呢!
练翻那你可以先练习侧身翻,倒立,熟悉了再找软地来练习前手,空翻,至于踢腿的速度嘛那你就要多跑步了,可以学哈恰恰舞,对于踢腿很有帮助,这是本人经历,要有力的话那就要力量训练了,可以负重,深蹲,深蹲跳。没事就踢踢腿,
压腿要做完热身运动后再来,还要加上心理暗示好些,想象自己能行,配合实际,效果会更好!
臂力可做俯卧撑,单双杠,学合气道吧,这个比较适合你的要求,因为合气道是以防守著称的,都是关节技,制服对手,而且没有比赛,不用连肌肉, 太多方法了,但肯定会长肌肉! 传统武术不会长那种大块肌肉,练习武术的人肌肉不会很大块,但是肌肉伸缩很好,所以会速度快,走动、跳跃、实战这种的肌肉和举哑铃健身的肌肉不一样!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看一个瘦小如柴的农民,他干农活出身,肌肉很少有大块的,可是力量似乎要比健身的人大!
习武注意桩功的方法,以免把身体练走形!各门和各门的基本功不一样!
古人认识身体是通过气血、经络、穴位,这些概念的。当然,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有点玄乎。可喜的是,解剖学上通过对筋膜的研究,构建了沟通两个体系的桥梁。 筋膜把整个人体联系起来,无论是四肢、躯干还是五脏六腑。有研究发现,中医所说的穴位,大多是筋膜的节点。由于,筋膜的整体及内外贯通的性质,通过提振筋膜,就可以修复和改善内脏的机能,这或许就是中医可以内病外治的原因吧。内家拳术,大抵可分养生、技击两途。从养生的角度,内家拳比较注重放松、放长身体,这样对疏通经络,活动气血很有帮助。从技击的角度,内家拳比较强调复合、整体运动,是为了练出整劲,不是只是局部的肌肉力量。当然,现代搏击也强调整体力量,也很管用,但是相对来说有点糙。
内家拳理是道、法,研究怎么善用身体。有些传统武术老师傅会强调内家拳要用骨力、筋力,不要用肌肉收缩的力量,其实是指用法。并不是说筋骨力就属于练内家拳的人。在此打个比喻,身体素质是本钱,身体强壮的人本钱多,瘦弱的人本钱少。
但是拳法是运筹、经营之道,有钱人未必会花钱,只要会花钱,钱少未必办不了事情。相类似的,内家拳是教人怎么用‘本钱’作事情。基本上,筋骨力要靠外练,武谚有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锻炼筋骨的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要靠外练,比如给身体加一些负荷。过去传统武术里的一些练法如太极、形意地抖大枪(大杆子),其它如举石锁等,都是针对性的把力量训练和用法结合起来,既增强筋骨力又熟练招法技能。或者也可以用现在的训练方法,针对性增加肌肉力量,强韧筋骨。
扩展资料:
内家拳特点:
1,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2,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则真气元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炮声而不憾。外物勿挠,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可以,并不冲突。内功练的是内脏,内脏的力量,或者说是筋脉。不长肌肉,但看上去很有力量感。而且内功练的是长力,而肌肉的持久力没练内家拳的好。但看上去很猛。没问题,你有时间练就行了。
站桩,是各门派武术必需的功力训练,对于武功的进展很有助益,练拳不如站桩。看少林功夫,其中有专门练习桩功的,并说功久即使站在悬崖,多人推挽也不会失足。两腿如铜浇铁铸一般。足见站桩之重要。
我看少林秘籍上说:未习武之人,气多上浮,一旦和人较技,站立如僵硬之碑,着手即腾空。足下无根。且一旦动起来,气喘吁吁,别说动手了,自己就手忙脚乱。站桩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修炼的。过去站桩多为马步。四平大马,根据体力持续一定时间。更有甚者,为了增加难度。头上顶碗,两臂上放两只碗,两大腿上也放两只碗。屁股下面烧着一炷香,一旦偷懒,必挨烫。所以下了功夫的,会有很大收益。不仅武功得到真正的提高,就是身体也能练成金刚之躯。昔日铁桥三腰马功夫硬,双臂挂六个人能行百步,足见功力之深!
站桩,就是使运动中不再气喘。两脚有力。稳如泰山。功架腰马合一。发出拳来才能有摧毁性的力量。宛如大炮,炮弹出去了,跑身必须坚固,否则会散了架。气功家马春先生曾说:青少年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就能出功夫!他说她年轻的时候曾站得全身热气腾腾。全身发紫。正是由于下了大功,才在战争年代从城墙跳下来时,生命没有受到大的伤害。我在电视上看过他的讲座,说每天站桩后,用掌打树。坚持一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我虽然没有下很大的功夫,但是坚持下来了。我家门前有一棵直径20几公分的高大梧桐树,我有时间就去打它,一年后,那棵梧桐树树皮被打得光滑、变了形,裂开了。与周围区别很大。树身明显向被打的另一方向倾斜了。我的掌根变得厚厚的,掌纹变得不清晰了。有一次和同学开玩笑,一掌拍在他的背上,据他说疼了一个星期。说是最害怕我的掌了。
站桩很艰苦,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轻松,但时间一长,双腿痛苦不堪,酸麻难忍。但这时候应该坚持下去,每日增加时间。站的时候心脏跳得厉害,脉搏的跳动不用摸就能感觉得到。呼吸加深。站后感觉腿上肌肉很紧,但觉得有力。一周后反觉没有力了。这是在换劲的缘故,不要怀疑,坚持下去。因为是浮力,站桩后变得沉实。形意拳的三体式也是这样,比马步要更困难。站的过程中保持功架很不容易。站好了桩,练拳就有基础了。才能渐渐体会到力从足下生。起于腿,发于足,纵于膝,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看了和听了不少练武人的体会,站桩却是对于腿部的力量有很大帮助,对于内功也有很大益处。且脚下有根。不容易摔倒。例如人走在路上、雨后的泥里,有时候觉得脚下一滑,就要倒下,但这时候平时站桩的功夫就显现出来了,自动调整重心,两腿一倒换,马上站稳。即使一只脚滑出去,身体下坐也不会倒在地上。既保护了自己的安全,也不至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惹人看笑话!这样的经历在练武人那里不止一次了。
我们现在虽然不至于去练什么武功,但练练站桩,不仅对身体是大有益处,而且在面对特殊情况时的应急能力就会有一个相当的帮助。
静则静 动则动 防则密 攻则利 稳准狠
"十五字要诀"1、速度快2、力量重3、力点准4、预兆小5、方法巧。
进攻技术是散手技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比赛的胜败。因此
,让运动员掌握好进攻技术的规格、要领,是教学训练中的重要任务。进攻技术包括有
各种手法、脚法和摔法。按动作的结构分类,可分为:直线型包括冲拳、蹬腿、端腿等
;横线型包括有贯拳、鞭拳、横踢腿、勾踢腿等,上下型包括抄拳、劈拳等。任何一个
进攻方法都存在动作的起止点、受力点和运行的路线三方面的规格要求,改变哪一个方
面,都会导致方法的改变或是错误的动作。因此,每学习一个方法都必须严格要求,并
准确地掌握它。现将其共性特点归纳为“十五字要诀”。
1、速度快
拳理上讲“拳似流星眼似电”, “拳打人不知”, “箭来不易躲,因其疾;拳来
不易防,用其快”,进攻技术如能打出“快”的特点,就会收到使对手防不胜防的效果
。影响动作的快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肌肉力量是基础
进攻动作的完成,最终是靠肌肉的收缩而产生力量,没有力量作为物质保证,欲做
到快速进攻是不可能的。但是力量和速度,在没有掌握用力的技法以前,是很难成正比
例发展的。
(2)掌握用力技法是关键
任何武术流派的用力技法都要求刚柔结合,刚柔是用力技法中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先柔后刚,刚后必柔这种周期性的放松——收缩——放松就是
武术用力的技法所在,它也符合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理论。只有肌肉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
下,才能产生第二次的最大收缩力量。有的运动员看起来肌肉很发达,但在击踢腿时动
作僵硬、滞缓,欲速而不达,没有“寸劲”,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用力的技法。
(3)避免动作的“预摆”是根本
每一个进攻方法运行的路线以及动作的起止点是有严格要求的,有的运动员为了加
大力量而把动作幅度做得很大,或带有“预兆”,如先收后放,先拉后打等等,无意中
增加了动作的运行时间,因而达不到快速出击的效果。
2、力量重
力量重,是指对踢、打、摔的力度要求。散手比赛,运动员处在你追我退,或你攻
我防的激烈拼搏中,所用方法需有一定的力度,才能有效,才能给对方一种威胁。反之
,力度很小。不能给对方造成威胁。如何加大攻击方法的力度呢除了运动员必须具备力
量素质外,还要提高全身发力的协调性,在现有素质的条件下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行家
们说:“腿腰肩臂力要聚,出手不凡力自整。”还说:“力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胁四
肢躯,发到手足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这些理论充分说明了任何一个动作的发力
,都是通过腰的作用点而贯至四梢的(两手和两脚),没有高度的协调性,很难使动作发
力完整。一个动作只靠局部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全身协调一致。同时,在发力的一刹那
,要配合呼气,屏气蓄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使力量更加完整。
3、力点准
进攻技术的力点,是构成技术方法的重要特征,必须准确c力点不准,不但是方法的
错误,也易造成伤害。如:横踢腿,技术要求绷脚面,力点在脚背弓处或小腿胫骨下端
,如把力点放在脚背的趾端,则大大地减轻了动作的力度,有时还会踢伤脚趾。造成力
点不准的原因:一是动作外型上的错误,如该绷脚的却放松,该勾脚的却伸直;二是腕
、踩等关节部位在用力的一瞬间紧张不够;三是动作运行路线的错误,如勾踢腿时对手
较远,着力点落在脚的拇指上。如此种种的错误,必须在平时训练中一丝不苟地抓好动
作规格,多打移动靶和固定靶,体会动作的准确性,在实践中提高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4、预兆小
所谓预兆,是指做动作前预先暴露了进攻意图。动作有预兆,这是散手运动员普遍
容易出现的错误。在比赛中,由于动作有预兆,对手一旦抓住之后,进攻不但不能实现
,反而会给对手创造了反击的时机,而导致失败。动作预兆有多种表现形式:动作前有
的人习惯眨眼、皱眉、咧嘴;有的人身体先往下一松再击打;有的人手、脚明显先回收
再出击;有的人打拳先动步;有的人起腿前先倒换重心、上体后仰等等。克服动作预兆
,首先要求练习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每学一个方法都要严格要求,最初应在教师或同
伴的指导与监督下练习,也可面对镜子练习,以使动作正确,进而巩固定型。
5、方法巧
顺其力而破之为巧,逆其力而破之为拙。拳谚说“四两拨千斤”,这就是用法之妙所在
。散手比赛靠力量取胜固然重要,但以巧取胜则技高一筹。方法的巧妙,必须与攻击对
手的时机,掌握对手的重心,控制动作的力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