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分那些类型?

肌营养不良分那些类型?,第1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为一组原发于肌肉组 织的遗传性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起 病的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萎缩和肌无力 。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尚 未阐明,近年来认为可能与肌细胞膜或红 细胞膜的先天性代谢障碍有关,特别是肌 细胞内钙离子的蓄积可能是引起肌肉变性 的重要原因。

根据起病年龄,病肌分布,病程进展情况 和遗传特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大致可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为X连锁隐 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异常基因但 不发病。多见于儿童发病,逐渐进展。开 始表现为走路不稳,易摔跤,上楼困难, 以后发展至行走困难,12岁前不能行走 ,只能卧床。体检可发现四肢尤其是肢带 肌萎缩和无力,典型者呈翼状肩,站立时 腰椎 过度前凸,行走时骨盆向两侧摇摆 呈鸭步;从仰卧位起立时,必须先翻身 为俯卧,然后用双手支撑着下肢逐渐将躯 体伸直。某些肌肉呈假性肥大,大多为腓 肠肌(小腿),也有表现为三角肌、舌肌等 ,假性肥大肌肉外观发 达,触摸较正常 肌肉坚实,但肌力下降。面部和手部肌肉 也可轻度萎缩。常伴有心肌受累和智能障 碍。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良性型 肌营养不良症,也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 性发病,女性传递。多于5-20岁之间起 病,表现与Duchenne型类似,但病程较 良性,12岁时仍能行走,但起病15-20年 后大多不能行走。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较 少见。

3、Erd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肢带型肌 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 均可发病。多于20-30岁间起病,主要累 及近端肌群,常先影响上肢,多年后再影 响下肢。偶有腓肠肌假肥大。

4、Landouzy-Dejerine型肌营养不良症 :又称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通常于青春 期发病,首先影响面部和肩胛带肌肉,呈 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睑稍下垂,额纹和 鼻唇沟变浅,表性动作变弱,上肢抬高困 难。检查时可发现蹙额、皱眉、鼓腮、闭 眼、闭口均力弱,三角肌、肱二头肌、肱 桡肌萎缩明显。

        头部骨骼: 人物头部骨骼分为脑颅和面颅两个部分。脑颅骨是四周包住脑子的骨骼,包括前面的额头,头顶的顶骨,后面的枕骨,耳旁两侧的颞骨,嘴以上的上颌骨,嘴以下的下颌骨。这些骨骼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对称的,它们的分界线有骨缝所区分。

       头部骨点: 人物头骨的形状决定头部外形的轮廓和起伏,其中一些突起和凹陷,对外形也有影响,是决定写生的依据。头部表面的一些转折和突起,都是由骨骼形成的,我们把这些部分称之为骨点。头骨外形的转折点有顶点,两侧的顶结节点,颧弓点、两眶外缘点、颧结节点等。我们刻画人物头部的时候要对这些骨点有所表现和强调,使其肉中含骨,骨肉相连。否则,头部表现就会显得没有力度和生机。

头部的所有肌肉要整体塑造

我们在塑造头部的整个形体时,除了对骨骼结构和骨点全面理解外,更需要搞清楚肌肉的结构、作用、外形和运动中的变化等。头部的肌肉和骨骼二者对我们生动地表现人物头部是同等重要的。

头部的肌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情肌。另一类为咀嚼肌。表情肌大部分扁薄,分布在眼、鼻、口周围,收缩时产生脸部表情。表情肌包括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鼻肌、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三角肌、下唇方肌、笑肌等。咀嚼肌分布在头部的两侧,这部分肌肉厚大、对外形有影响。它的作用是拉下颌骨,起闭嘴,咀嚼的作用。从侧面外形上可以看到明显的两大块肌肉,一块是位于颞窝的颞肌,另一块是起于颧弓以下,止于下颌骨后端骨点(下颌骨)的很厚肌肉。

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应该把人物头部的所有肌肉结合成整体来进行塑造,也就是局部要服从整体,整体中包含着局部,同时,还要把肌肉和骨骼有肌地结合起来进行表型。

五官位置与头部的整体比例

通过对人物头部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概括出头的比例:从正面看,头顶至下颌的二分之一出是眼睛的位置。从发际线到下颌底部分为三等分,第一等分自发际至眉线,第二等分自眉线至鼻底线,第三等分自鼻底线至下颌底部,这三部分的距离相等,称为“三庭”。

自鼻底至下颌底的上方三分之一的是口缝的位置。耳朵的长度等于眉线至鼻底线的长度。面部宽度相当于五眼的长度,即两内眼角的距离为一眼长,外眼角至耳边的一眼长,这样加起来一共约等于五只眼睛的长度,我们将其称为“五眼”。内眼角和鼻翼外侧缘在一条垂直线上。两外眼角与鼻尖的连线,结构成等腰三角形。口的宽度相当于两眼内虹膜内缘之间的宽度。从侧面看,耳朵的位置在头宽的二分之一偏后处,外眼角至耳屏等于眼角到口角的距离。鬓发前缘约在外眼角至耳朵的二分之一处,鼻尖到耳朵的距离等于眉弓到下巴的距离,口角跟下颌角基本上的同一条水平线上。

我们知道了人物头部的这些比例关系后,在写生的过程中,就会自觉以此为衡量的标准。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说,‘美感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之上“。

借助立方体研究头部透视关系

我们在进行人物头像写生的时候,可以将人物头部的形体概括为一个立方体,这是根据头骨和外形的结构来确立的。这样可以增加我们对于人物头部的空间认识和立体表现,借助立方体来研究头部的透视关系也比较方便。

人物头部在正面和正侧面平视时是一个平行透视的立方体,透视变化不大;仰视时均为一个平行仰视的立方体,头颅和头发看见少,可见下颌底,耳部下降;俯视时是一个平行俯视透视的立方体,脑颅和头发看见少,看不见下颌底,耳部位置上升。四分之三侧面的头部是成角透视。在平视、仰视、俯视三种头部透视形里,它们的特点均为:面部两侧不对称,发际、眉、眼、鼻底、口缝横线向远方集中消失于视平线上的余点的位置。四分之三侧面头部三种角度的特征变化与正面和侧面相同。

头部形体的性别,年龄差别

真人对象不同,其头部的形体特征就有所不同。男性头骨体积较大,额面倾斜,眉弓与鼻骨较明显,下颌骨及额骨较方,肌肉起伏大,外形方正,女性头骨体积较小,额面倾斜小,额结节较男性突出,肌肉起伏小,外形较圆润。老年人因牙齿脱落,脸部缩短,颏部较突出。小孩由于下颌骨尚未发育完全,颏骨内收,脑颅部较面颅部大。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物对象的脸型区别。我国传统画论有‘相之大概,不外八格’之说,中国古代肖像画法常用“田、甲、申、国、用、目、风、由”等字形表示各种脸型的区分,称为“八格”。知道了“八格”之说,我们在头像写生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观察、鉴别和记忆,以便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抓住人物头部的外部特征。

美术高考小技巧:构图要点

人物头像写生的构图很重要,其实它的形式变化并不复杂。一般来说,需要注意一下几点原则:

1、头像的大小在画面中要适中,不可过大或过小;

2、头像位置在画面中一般处于中间且稍偏上,不要过于靠上,更不要靠下或过偏;

3、画正面形象时,一般把人物放在画面正中;画半侧或侧面形象时,则在形象的视前方较多的空白,背面方向空间较少;

4、黑白灰色调的安排(包括背景投影等等)在构图上要和谐而有变化,有对比和呼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美感;

5、素描头像的肩一下的形象一般应适当的虚画,不要一直画到画面底边。

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可引起容易摔跤等各种相应症状。

患者也可出现智力障碍、胃肠道症状等。

严重者常因心力衰竭或呼吸道衰竭而死亡。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有哪些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典型症状也各有不同,几种主要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常见症状如下。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3~5岁时即出现肌肉无力的表现,如走路慢,脚尖着地,容易摔跤,蹲位站立困难,行走时呈现典型的“鸭步”,仰卧位起立时出现典型的Gowers征等。

约90%的患儿存在肌肉假性肥大,也就是由于萎缩的肌纤维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相应部位的体积增大,但是肌力却减弱的现象,以小腿后方的腓肠肌最为明显,也可能发生在三角肌、臀肌、股四头肌等。

约30%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也可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巨结肠等胃肠道功能异常。

10~12岁左右不能行走,需坐轮椅,躯干和四肢肌肉明显萎缩,由于肌肉挛缩导致关节无法伸直,脊柱侧弯。

后期因呼吸肌萎缩而出现呼吸变浅、咳嗽无力,因心肌损害而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患者多在20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相似,但是起病年龄在5~15岁,进展缓慢,病情较轻。

可以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相鉴别的一个特征是12岁后还可以行走。

智力正常,心脏损害较为少见,存活期与正常人接近。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最先出现的表现是面部表情减少,眼睑闭合无力或闭眼后仍露出巩膜,吹口哨、鼓腮困难。

肩胛带肌肉萎缩也较早出现,两肩胛骨如翅膀一般竖起,称为“翼状肩胛”。肩胛带和上臂肌肉萎缩明显而不对称。

由于口周的口轮匝肌出现假性肥大,嘴唇变厚并微微上翘,称为“肌病面容”。也可能存在腓肠肌假性肥大。

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神经性耳聋,大约20%的患者会失去行走能力而需要坐轮椅,但存活期与正常人接近。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10~20岁左右开始出现骨盆带肌肉萎缩,腰椎向前突出,行走时呈“鸭步”,上楼困难。可能出现腓肠肌假性肥大。

随着病情进展,肩胛带肌肉也开始萎缩,表现为抬臂、梳头困难,出现“翼状肩胛”。

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平均在症状出现后20年左右发展到丧失劳动能力。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40岁左右起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双侧的上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面部肌肉、眼部肌肉的轻度无力和萎缩,可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四肢的近端肌力下降。

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

5~15岁左右开始出现手肘部位屈曲、跟腱缩短、颈部前屈受到限制、弯腰转身困难。

智力正常,不出现腓肠肌假性肥大。

心脏传导功能障碍,心肌损害明显,患者多死于心脏病。

(一)头部的主要肌肉

头部的主要分为面部肌和咀嚼肌。

1面部肌

面部肌是位于面部口唇和鼻孔周围的肌肉。其作用可使唇颊运动,鼻孔的张开和收缩等。主要肌肉有鼻唇提肌、鼻孔外侧开肌、上唇固有提肌、下唇降肌、口腔匝肌和颊肌等。

2咀嚼肌

咀嚼肌起于颅骨,止于下颌骨。

(二)躯干主要肌肉

躯干主要肌肉包括脊柱肌、胫腹侧肌、胸壁肌和腹壁肌。

1脊柱肌

脊柱肌是支配脊柱活动的肌肉。分脊柱背侧肌群和脊柱腹侧肌群。

2胫腹侧肌

胫腹侧肌位于颈部腹侧,主要有胸头肌、胸骨甲状舌骨肌、肩甲舌骨肌,它们包围于颈部器官、食管及大血管腹面及两侧。

3胸壁肌

胸壁肌分布于胸腔的侧、后壁上,参与构成胸腔。它的舒缩可以改变胸腔的容积,产生呼吸运动,故此肌肉亦称呼吸肌。

呼吸肌主要有肋骨前肌和膈肌。

4腹壁肌

腹壁肌构成腹腔侧、底壁,左、右两侧的腹壁肌在腹底壁正中线上,以腱质相连,形成一条白线,叫腹白线。腹壁的4层肌肉由外向内分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和腹横肌。

(三)前肢主要肌肉

前肢肌肉是连接前肢与躯干连接的肩带肌和作用于前肢各个关节的肌肉。

1肩带肌

肩带肌是连接前肢与躯干的肌肉,多数为板状肌。

2作用于肩关节的肌肉

它们分布于肩胛骨的外侧和内侧面,起自肩胛骨,止于肱骨,跨越肩关节,可伸、屈肩关节及内收、外展、肩部肌可分为外伸肌、屈肌、内收肌和外展肌等肌群。

(1)伸肌:三角肌后部

(2)屈肌:三角肌前部、喙肱肌及肱二头肌长头

(3)内收肌:肩胛下肌、大圆肌

(4)外展肌:三角肌中部、冈上肌

(5)外旋:冈下肌、小圆肌

(6)内旋:大圆肌、肩胛下肌

3作用于肘关节的肌肉

可分为伸肌组织和屈肌组,均起于肩胛骨和肱骨,止于前臂骨。伸肌位于肱骨后方,屈肌位于前方。

(1)伸肌:肱三头肌

(2)屈肌:肱二头肌、肱肌

4作用于腕关节的肌肉

有伸肌和屈肌。均起于肱骨和前臂骨,止于腕骨和掌骨。作用于腕关节的肌肉,在前臂部为肌纤维,在近腕关节处转变为腱,而且大多数包有腱鞘。

(1)伸肌:腕桡侧伸肌

(2)屈肌:腕外侧屈肌腕尺侧屈肌、腕桡侧屈肌

5作用于指关节的肌肉

有伸肌和屈肌。起于前臂骨,止于指骨。在腕关节附近均变为腱,通过腕关节时均被腱鞘包着。

(1)伸肌:指总伸肌、指外侧伸肌,指内测伸肌

(2)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四)后肢主要肌肉

有作用于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趾关节的肌肉

1作用于髋关节的肌肉

有伸肌、屈肌和内收肌。这些肌肉均起于髋骨,止于股骨、小腿骨和跗骨。所以除作用于髋关节外,对膝关节和跗关节也有作用。

(1)伸肌:由前向后依次为臀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2)屈肌:主要有阀筋膜张肌

(3)内收肌:位于股内侧。主要有股薄肌和内收肌

2作用于膝关节的肌肉

有伸肌和屈肌。肌肉起于髂骨和股骨,止于膝盖骨、小腿骨和跗骨。

(1)伸肌:股四头肌,是一块强厚的肌肉,位于股骨前方和两侧

(2)屈肌:掴肌、较小,位于胫骨近侧的后部

3作用于跗关节的肌肉

有伸肌和屈肌。起于股骨和小腿骨,止于跗骨和跖骨

(1)伸肌:腓肠肌

(2)屈肌:主要有腓骨第三股和胫骨前肢

4作用于趾关节的肌肉

有伸肌和屈肌。起于股骨和小腿骨,止于趾骨。

(1)伸肌:趾长伸肌、趾内侧伸肌、趾外侧伸肌

(2)屈肌:趾浅屈肌、趾深屈肌

肌肉的机能分群如下: (一)上肢肌的机能分群 1.运动肩带的肌群(1)上提肌群: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菱形肌。(2)下降肌群:胸小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间接)。(3)上回旋肌群:前锯肌、斜方肌上、下部。(4)下回旋肌群:胸小肌、菱形肌、肩胛提肌。(5)前伸肌群(外展):前锯肌、胸小肌。(6)后缩肌群(内收):斜方肌、菱形肌。 2.肩关节运动上臂的肌群(1)屈肌群:胸大肌上部、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喙肱肌。(2)伸肌群: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三角肌后部。(3)旋内肌群: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背阔肌、大圆肌。(4)旋外肌群:小圆肌、冈下肌。(5)外展肌群:三角肌、冈上肌。(6)内收肌群: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冈下肌。 3.肘关节运动前臂的肌群(1)屈肌群: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前圆肌。(2)伸肌群:肱三头肌、肘肌。(3)旋内肌群:旋前圆肌、旋前方肌。(4)旋外肌群:旋后肌、肱二头肌。 4.手关节运动手的肌群(略)(二)下肢肌的机能分群 1.髋关节运动大腿的肌群(1)屈肌群: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耻骨肌。(2)伸肌群:臀大肌、股后肌群、臀中、小肌后部。(3)旋内肌群:阔筋膜张肌、臀中、小肌前部。(4)旋外肌群:臀大肌、髂腰肌、梨状肌。(5)外展肌群: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6)内收肌群: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 2.膝关节运动小腿的肌群(1)屈肌群:股二头肌、半膜、半腱肌。(2)伸肌群:股四头肌。(3)旋内肌群:缝匠肌、股簿肌、半腱肌。(4)旋外肌群:股二头肌。 3.足关节运动足的肌群(1)屈足肌群:小腿长屈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2)伸足肌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三)颈肌的机能分群 1.颈屈肌群斜角肌、头前直肌、头长肌、颈长肌。 2.颈伸肌群斜后肌上部、胸锁乳突肌、爽肌。 3.颈侧屈肌群同侧斜方肌上部、同侧胸锁乳突肌、同侧斜角肌。 4,头旋转肌群对侧胸锁乳突肌、对侧斜方肌上部、同侧颊肌。(四)躯干肌的机能分群 1.运动脊柱的肌群(下固定)(1)伸脊柱肌群:竖脊肌、夹肌。(2)屈脊柱肌群:腹肌(除外腹横肌)、胸锁乳突肌、腰大肌、腰方肌。(3)躯干回旋肌群:同侧腹内斜肌、对侧腹外斜肌、同侧夹肌、对侧胸锁乳突肌。(4)躯干侧屈肌群:同侧腹肌(除外腹横肌)、同侧竖脊肌、同侧夹肌、同侧髂腰肌。 2.运动骨盆的肌群(1)骨盆前倾肌群:髂腰肌、股直肌、耻骨肌。(2)骨盆后倾肌群:臀大肌、股后肌群。(3)骨盆侧屈肌群:同侧臀中、小肌、同侧臀大肌上部。(4)骨盆旋转肌群:同侧内收肌群、同侧臀中、小肌前部、对侧臀大肌、对侧髂腰肌。如果是为了健身塑像从美术角度,主要以上身壮硕为主以上资料希望能有所帮助

  负重深蹲是练大腿的王牌动作。

  负重深蹲”也叫“负重全蹲”,是健美运动中最复杂,练习部位最多的动作之一,也是力量举比赛的一个动作。“负重深蹲”对整个下肢和躯干都有强烈的刺激,能锻炼股四头肌(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并对竖脊肌、梨状肌、大收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小腿肌等也有很强的作用。此外,“负重深蹲”对心肺功能、神经调节及激素分泌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都有积极的影响,所以练“负重深蹲”是职业选手及业余健美爱好者的必修课。

  “杠铃深蹲”属于“负重深蹲”。杠铃深蹲练习是发达下肢肌肉的基本动作之一。但有些初学者练深蹲后身体却产生不适,如腰背酸痛,颈后出现压痛、红肿等现象,即使肩颈部垫了海绵垫也无济于事。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动作不够正确,特别是杠铃放置不恰当所致。杠铃放置不恰当、不稳妥不仅会分散练习的注意力,影响效果,而且易引起运动损伤。统计表明,深蹲时因杠铃滑脱,或左右倾斜、摇摆晃动,是导致腰背损伤的重要原因。因为深蹲时杠铃重量大,不易控制。

  动作过程:

  将杠铃置于颈后,双手抓握杠铃,身体挺直,两眼平视前方,两脚同肩宽。屈膝慢慢蹲下至大腿平行地面或稍低于膝,保持后,股四头肌等收缩用力,蹬腿伸膝至还原。动作节奏:下蹲2 -3秒,静止1-2秒,蹲起2秒。

  深蹲是伸髋、膝的双关节动作,可划分为准备姿势、下蹲和蹲起三个阶段。

  1准备姿势。初学者首先要明确杠铃放置的准确部位。抬头挺胸直腰,背部挺直,但不能过伸。肩胛收缩后,将横杠放在隆起的斜方肌和三角肌上,调整平衡。杠铃的重量由四点分担,其中斜方肌承受绝大部分重量,这样就不需要再垫海绵等缓冲物。即使身体偏瘦,三角肌、斜方肌等较薄弱,也完全能“吃重”,且不会有疼痛等不适感觉。两手臂侧抬双手握杠起稳定作用。脚跟下垫一厚约3厘米的木板或杠铃片。因肩部负重后,人体和杠铃的总重心后移,而背部不能前倾,只有脚跟垫高,使重心被动前移,才能还原成稳定的支撑状态。重新获得的平衡还能使股四头肌在深蹲时受力增加。将杠铃扛起后,调整脚的位置。两脚间距一般同肩宽,分得过开内侧内收肌群受力过大而过于发达,于审美于生活不利。两脚应呈30至45度角的自然站位。杠铃放到颈椎骨上,造成疼痛,还会形成含胸弓腰的动作,使腰背肌的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2下蹲。做好准备姿势后,深吸气的同时慢慢屈膝控制下蹲。下蹲时膝关节的方向同脚尖的方向,蹲至大腿平行于地面或稍低于膝。若臀部落到踝关节,则下蹲过低,既没有必要,又易造成膝踝等关节损伤。下蹲速度不宜过快,应掌握好节奏,起码下蹲的速度不能比蹲起的速度快。由于肌肉被拉长后有明显的时间效应,时间越长肌力下降越多,反之肌力下降越少。所以,举重运动员下蹲后立即蹲起能举起的重量,在他下蹲后停顿时间稍长就不一定能举起。原因是他立即蹲起利用了臀肌和股四头肌等肌群被拉长,增加了肌肉弹性,增强了肌肉力量。健美锻炼的要求不一样,下蹲至最低要保持1-2秒,然后再蹲起。尽管这样做蹲起的重量要小一些,但下肢肌群的实际受力并未减小,且相对要安全些。

  3蹲起。深蹲锻炼价值最大的是蹲起阶段,此阶段注意力集中在腿部,腿部全部用力,同时呼气。头要抬起,想象蹬腿用力使头能向上顶,而不要先抬起臀部后直腰。整个蹲起过程要保持重心稳定,脚不能移动。身体直立后,股四头继续用力,极度收缩,使膝关节保持过伸的趋向1-2秒。

练习深蹲是最好的方法,在结合弹跳训练那是最好的了。 将杠铃置于颈后,双手抓握杠铃,身体挺直,两眼平视前方,丙脚同肩宽。屈膝慢慢蹲下至大腿平行地面或稍低于膝,保持后,股四头肌等到收缩用力,蹬腿伸膝至还原。动作节奏:下蹲2 -3秒,静止1-2秒,蹲起2秒。 深蹲是伸髋、膝的双关节动作,可划分为准备姿势、下蹲和蹲起三个阶段。 1准备姿势。初学者首先要明确杠铃放置的准确部位。抬头挺胸直腰,背部挺直,但不能过伸。肩胛收缩后,将横杠放在隆起的斜方肌和三角肌上,调整平衡。杠铃的重量由四点分担,其中斜方肌承受绝大部分重量,这样就不需要再垫海绵等缓冲物。即使身体偏瘦,三角肌、斜方肌等较薄弱,也完全能“吃重”,且不会有疼痛等不适感觉。两手臂侧抬双手握杠起稳定作用。脚跟下垫一厚约3厘米的木板或杠铃片。因肩部负重后,人体和杠铃的总重心后移,而背部不能前倾,只有脚跟垫高,使重心被动前移,才能还原成稳定的支撑状态。重新获得的平衡还能使股四头肌在深蹲时受力增加。将杠铃扛起后,调整脚的位置。两脚间距一般同肩宽,分得过开内侧内收肌群受力过大而过于发达,于审美于生活不利。两脚应呈30至45度角的自然站位。杠铃放到颈椎骨上,造成疼痛,还会形成含胸弓腰的动作,使腰背肌的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2下蹲。做好准备姿势后,深吸气的同时慢慢屈膝控制下蹲。下蹲时膝关节的方向同脚尖的方向,蹲至大腿平行于地面或稍低于膝。若臀部落到踝关节,则下蹲过低,既没有必要,又易造成膝踝等关节损伤。下蹲速度不宜过快,应掌握好节奏,起码下蹲的速度不能比蹲起的速度快。由于肌肉被拉长后有明显的时间效应,时间越长肌力下降越多,反之肌力下降越少。所以,举重运动员下蹲后立即蹲起能举起的重量,在他下蹲后停顿时间稍长就不一定能举起。原因是他立即蹲起利用了臀肌和股四头肌等肌群被拉长,增加了肌肉弹性,增强了肌肉力量。健美锻炼的要求不一样,下蹲至最低要保持1-2秒,然后再蹲起。尽管这样做蹲起的重量要小一些,但下肢肌群的实际受力并未减小,且 相对要安全些。 3蹲起。深蹲锻炼价值最大的是蹲起阶段,此阶段注意力集中在腿部,腿部全和用力,同时呼气。头要抬起,想象蹬腿用力使头能向上顶,而不要先抬起臀部后直腰。整个蹲起过程要保持重心稳定,脚不能移动。身体直立后,股四头继续用力,极度收缩,使膝关节保持过伸的趋向1-2秒。

希望采纳

上唇方肌和颊肌关系是是上提上唇,加深鼻唇沟和引口角向外上方。另一部分位于下唇的下方,主要有下唇方肌和三角肌,其作用是拉口角和下唇向下,还有颊肌和口轮匝肌,上述诸肌受面神经支配,如面神经受损害,则其功能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130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