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前束与三角肌后束到底有必要练吗?

三角肌前束与三角肌后束到底有必要练吗?,第1张

如果三角肌前束没必要练,那三角肌后束其实也没必要练。

练背动作,就能练到肩后束

卧推、俯卧撑都能练到三角肌前束,因为前束从功能上来讲,是推力肌群。

那三角肌后束是拉力肌群,那几乎所有的练背动作,都能练到三角肌后束。

尤其是宽距的练背动作,都具备“肩关节水平屈”的功能。

所以按道理来说,练背动作,就能练到肩部后束。

举两个例子:

大重量宽距练背

大家有没有练过大重量的宽距高位下拉?有没有练过大重量的宽距杠铃划船?

如果你练过的话,你会发现,你的三角肌后束的酸胀感,比背部还要明显。

为什么?

其实不用宽距,都能练到三角肌后束,而宽距让三角肌后束负荷更大了。

徒手健身玩家

那很多健身玩家说,不专门练三角肌后束会怎么样怎么样。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徒手健身玩家,体脂低一点的话,你会发现徒手健身玩家三角肌后束很明显。

徒手健身玩家,几乎不会鼓励训练三角肌后束。

但是凭借引体向上,尤其是宽距引体向上,他们的三角肌后束一点都不弱。

这里虽然我们连续重复宽距,但是窄距也是可以练到三角肌后束的。

因为窄距后伸幅度很大,所以三角肌收缩其实更好一些。

新手要动作全面,而不是肌肉全面

把每块肌肉都练一遍,这叫肌肉全面。

一个动作可以涉及多个肌群,这叫动作全面。

对于新手而言,你浑身都弱,那么你就需要练更加高效的方式,就要多练全面性动作。

拿练肩来说。

小A平时练胸练背,都是绳索夹胸、直臂下拉这些动作,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肩日。

小B平时练胸练背,都是杠铃卧推、引体向上这些动作,不专门练肩。

那试问,这两个人肩部哪个增长更快,其实如果其它条件相同的话,第二个更快。

因为显然,卧推、引体向上这些,负荷更大,对肩部强迫性更高。

绳索面拉,是练背动作

最后一个,三角肌后束王牌动作,绳索面拉。

我们很多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强调动作孤立性,为了孤立性甚至可以牺牲重量。

但其实,你搞错了。

绳索面拉本身就是练背动作,整个上背部,包括斜方肌、菱形肌和三角肌后束,都涵盖在里面。

所以背部借力,不会影响三角肌后束的训练效果。

而追求孤立,倒反而让整体的训练负荷下降了。

不信?

你可以试两个重量进行,如果孤立的话,大概负重是60磅,这个时候你做几组。

然后用大重量,背部借力,再试几组,负重100磅,你试试三角肌后束哪个刺激更高?

所以最后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如果你练背动作全面性很高、复合度很高,那么三角肌后束不练也行。

如果要练,那么就放在练背日顺便练几下就行,比单独练效果更好。

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的功能类似,都是完成上臂屈、上臂内收、上臂旋内三个功能。

因此,在针对胸大肌的训练中,三角肌前束难以避免的都会参与到力量辅助中去,比如我们练胸肌的王牌动作:卧推,胸大肌是主动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作为辅助肌肉。从解剖学功能上我们便可知道,很难说孤立三角肌前束,但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减少三角肌前束发力使负荷更作用于胸肌,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先来说一个做功的概念,功=力距离,如果我们要将80kg的杠铃卧推60cm,那么不管你采用什么动作所做的功都是一样的。如果胸肌做功更多,那么三角肌做功将会减小;如果三角肌和肱三头做功更多,那么胸大肌做功将会减少。在保证技术正确的情况下,通过骨杠杆原理确实可以减少三角肌做功。

卧推是锻炼胸肌的王牌动作,上臂与身体的夹角是决定三角肌前束发力大小的关键,上臂越靠近身体,三角肌前束发力越多,原因是上臂在举起的过程当中位移更多。但是三角肌也不能完全与身体呈90度夹角,否则会发生肩关节撞击现象,事实上在超过60度时,就有可能发生肩关节撞击。因此上臂与身体最佳的夹角范围应该是45度到60度之间。

上斜卧推主要锻炼胸大肌上束,在调整卧推凳角度时需要考虑多少度时最合适的角度。角度越高三角肌前束、中束就会参与的越多,胸大肌发力减少,再高就变成坐姿推举,完全变成锻炼三角肌。那么多少度合适呢,答案是30度,这个角度是减少三角肌前束发力,增加胸大肌发力的最佳角度。

绳索夹胸动作本身对胸大肌刺激更直接,三角肌前束动员更少,因为前束的主要解剖学功能是上臂前屈而不是内收,胸大肌是上臂内收而不是前屈,因此绳索夹胸是一个很有效的针对胸大肌的锻炼动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31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