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大肌 保护锁骨两边(胸上方)、 肩三角肌 保护肩上骨、 背阔肌 免得你过度保护锁骨而练习胸肌与肩三角肌使背弯驼 身体协调才是健身的目的所在 适当注意各肌肉的调节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畸形或失调伤害
锁骨骨折的50%以上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虽然发病高但预后较好。发生率高的原因在于解剖学的特点。从上面观锁骨有两个弯曲,内2/3向前凸,外1/3向前凹、前者呈棱柱形、三面朝前后下,后者呈扁平,面朝上下。锁骨外1/3有斜方肌和三角肌附着。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止于锁骨内2/3上面,而胸大肌附着于前下面。锁骨上面全部处于皮下,锁骨下面,肋骨粗隆有强大肋锁韧带附着,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附着在锁骨外侧,锁骨下肌起于中2/3的槽沟内。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横跨锁骨,在锁骨中部下方是臂丛神经,锁骨和神经之间是很薄的锁骨下肌和胸锁筋膜。所幸锁骨骨折多发生在锁骨下肌抵止点的远端,当骨折发生在中1/3时,臂丛神经和锁骨血管常被锁骨下肌所保护。
锁骨是人体第一个膜样化骨而不是软骨化骨、软骨生长只在后期发生。
若暴力过大,特别是直接暴力,可造成粉碎性骨折。骨折块小而锐利时,可穿破皮肤或刺破锁骨下血管。
一、病 理
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外l/3交界处。婴幼儿常常为柳枝骨折,即不全骨折。 年长儿童多为完全性骨折,也可以是无移位骨折,但有向前成角畸形,这样使锁骨缩短而增加正常锁骨的向前弯曲度。当骨折有重叠,患肩向下内垂,此系患肢自身重量及胸肌和斜方肌的作用所致。内侧因胸锁乳突肌和胸锁韧带的牵拉使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
新生儿由于难产可发生锁骨骨折。幼儿多因跌倒手或肘着地,或者自床和椅子上摔落,或肩部直接摔落着地时造成骨折。开放性骨折为直接打击产生,但极为罕见。
二、诊 断
儿童锁骨骨折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产伤骨折中则不容易。按理锁骨骨折可能为首位,但由于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而漏诊,Farkas和Levine报道300例连续出生的活婴中,只有5例被证实有锁骨骨折,作者在23年中所见到的63例产伤骨折中,仅有4例锁骨骨折。而且均在出生后半月左右因锁骨部位发现隆突而就诊才作出诊断。末见有双侧锁骨骨折。临床表现多表现为假性瘫痪,误诊为臂丛神经损伤或肋骨急性骨髓炎。仔细检查局部有无骨擦音、肿胀和压痛反应。若有可疑则行X线检查。
婴幼儿也常常因柳枝骨折和症状轻微而误诊,直至骨折处产生大量骨痂时才被确诊。有摔伤史或无外伤史当抱起病儿时即发生突然啼哭,应怀疑锁骨骨折。托举腋窝时,使骨折断瑞发生移动而出现疼痛性啼哭。当骨折为完全性且伴有移位时会出现典型症状,患肩低,患儿用于扶托患肘,局部肿胀、隆起、有骨擦音和触痛。X线表现证明骨折部位和错位情况,但须与先天性锁骨假关节相鉴别。
大约在16~18岁有一个单一的骨化中心在锁骨内端发生,在25岁左右与锁骨融为一体、偶尔骨化中心也可在肩峰处发育,且很快与锁骨干融合。注意不要将这些骨化中心误诊为骨折;有时在X线片中锁骨双弯曲似骨折样,也应鉴别。
三、治 疗
新生儿无症状骨折可以不进行任何处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畸形可以矫正,避免直接触压骨折的锁骨。新鲜骨折或骨折有一定移位者,患儿仰卧睡眠时患肩下垫软垫以防止患肩过度下垂。若骨折有疼痛或有假性瘫痪最好固定患肢2周,不必采用“8”字形绷带,10~14天疼痛消失,骨折达到临床愈合。通过反射性刺激检查排除臂丛神经损伤。有时锁骨骨折合并肋骨上端累及骺板的骨骺骨折。
6岁以下幼儿锁骨骨折, 一般不需要手法复位、 明显错位和较大的骨痂隆起多在6~9个月内通过再塑形而消失。为了舒适和减少痛苦可用“8”字形绷带固定,3~4周即可、此期间应经常检查腋部,上肢神经、肌肉和血管情况。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骨折有明显成角畸形和完全骨折伴有明显重叠错位,为了减少将来的局部畸形,闭合复位是必要的。一般需采用局部麻醉,患儿取坐位,术者在患者身后用膝部顶住两肩胛骨之间,再用双手向后牵拉两肩,复位后用“8”字绷带外加石膏固定。也可用“双圈法”固定:在复位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由绷带、棉花和纱布制成两个单独的圈,套于两腋窝,复位后将两圈在背后拉紧并用绷带结扎。此法方便简易,固定时间4~6周。
在多发损伤需要卧床的患儿,可采用简易方法处理锁骨骨折,在两肩之间放置—沙袋或较硬的枕头,利用两上肢重量向后垂落使锁骨骨折复位或减少重叠或成角,也可使用“8”字形绷带。对于少女成角畸形严重者,也可采用皮牵引改善畸形,牵引时肩外展、外旋90°。对昏迷或躁动的患儿注意因牵拉而损伤臂丛神经。
一般不需要切开复位,即使残留重叠或成角造成的隆起畸形,也不是手术复位的适应证,只有当锁骨下血管被骨折端损伤需要进行修复者才需切开复位,但切开复位。可能造成骨折不愈合。
四、并发症
神经血管损伤罕见,多是粉碎性骨折和直接外力所致,可发生于锁骨下动脉或静脉。出现迅速增大的血肿,应立即进行探查及修复。
有学者报道,因柳枝骨折下方弓形成角压迫锁骨下静脉,主要表现是患肢充血和肿胀。
锁骨骨折不愈合在儿童更为罕见,多在切开复位后发生。
炼或手提重物时应注意防止过猛、过快、过量,养成良好的防伤习惯。可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锻炼,以不劳累为度,每个动作都要认真去做,每次感到肩部发热、疼痛,但可忍受为宜,一日数次,但忌被动活动。
目录导读:
三角肌是上肢最闪耀的肌肉之一!三角肌俗称“虎头肌”,因为它的形状凸出上臂,酷似虎头,而且发达的三角肌体积比较大,显得很威猛,所以它也是力量的象征。强壮的三角肌让你的肩部更宽,更立体!
锁骨、肩胛骨、肱骨形成的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的最大的关节
三角肌(肩膀)在一个在球窝关节上,是单关节肌肉群,使手臂可以向不同方向进行运动
同时,三角肌是一个复杂的肌肉,分为三个肌纤维束,分别为前束、中束和后束
起点 :锁骨外侧半(前束)、肩峰(中束)和肩胛冈(后束)
止点 :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前束
屈曲 、水平内收、内旋手臂/肩关节
这个肌肉的主要功能是把手臂举到身体前面。前束大量地参与了关于推举的动作
▼中束
外展手臂
这个肌肉负责将手臂外展至躯干外侧、远离躯干,会参与在过头的推举训练,在更直接的孤立动作中受刺激更多,如哑铃侧平举或绳索侧平举
▼后束
伸展、水平外展、外旋手臂/肩关节
这个肌肉负责向后方举起手臂,远离身体。后束在一些背部动作中会练到,像背部划船的动作,但由于直接的孤立动作比较少,所以后束通常比较薄弱
如哑铃肩上推举(肩胛面)前束
将手肘往前约30度。这样一来不仅比较符合人体解剖构造,也能避免肩膀夹挤
如上图所示,肩胛面俯视图,肩胛骨和冠状面夹角约30-35度
如站姿哑铃侧平举
肩胛面 (左)vs 肩膀面(右)
身体微微前倾,让中三角肌能抵抗重力方向
手臂施展一些外旋(大拇指朝上),增加肩峰下关节腔的空间,避免大结节撞击减少夹挤的机会。
错误示范:大拇指刻意朝下,造成手臂内旋容易夹挤
如Y型上举
手臂上举(由上方看来呈v shape)。另外配合手臂外旋(姆指朝上)。
手臂外旋,增加肩峰下关节腔空间,避免夹挤
很多人在健身房里练肩时,习惯性地会认为使用器械的种类越多越好,用的器械越多,动作越丰富,刺激更丰富性
但现实很多情况是下面这样的,大家都觉得推肩动作比较好,所以做完器械推举,接着做哑铃推举,然后再做杠铃推举和史密斯机推举一个训练日下来,做了很多的推举
频繁换着器械做推举,但这些都是相似的运动模式,本质上都在“推举”,重复相似的动作,没有改变负重的张力曲线和想要刺激的肌肉部位,其实算不上动作的“多样性”
上文讲过,三角肌是分为三个部分的,并且每部分都可以被相对孤立地调动,所以训练时,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肩上推举”就够了的
我们要通过不同的动作来精准刺激每一部分肌肉
训练要素有很多,最基本的有身体姿态、关节动作和使用器械,所以动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比如练肩,既要对前束、中束和后束分别训练,又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训练单一部分时,可以采用站姿,也可以采用坐姿,可以使用哑铃,也可以使用杠铃或钢索
三角肌训练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三个头的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的人,他们肩膀前束会特别的大,中束的肌肉量适中,而后束的肌肉却很少
对比很多训练前后效果可以发现:
前束比刚开始练的时候大了5倍
中束比刚开始练的时候大了3倍
后束比刚开始练的时候大了10~15%
这种常见的不对称性是由于一个原因,即肩膀前束在很多训练动作中的参与度很高,比如卧推中,甚至有些是在上斜哑铃卧推时是有训练到的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训练动作的选择,很多小伙伴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沉重的推举上,这种动作主要刺激肩膀的前束和中束
后束锻炼得好,会让肩膀更挺立,让人印象深刻,但问题是大多数小伙伴很少正确地训练到肩膀的这个部分
孤立地刺激肌肉生长是健身中相当棘手的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把后束的训练加入到日常练习中,并且练得要比前束更多
一开始使用较小的重量,直到你能真正感觉到肌肉在发力,然后再增加重量,在随后的训练中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
训练计划中要包含前束、中束和后束三部分,不能因个人偏爱或运动习惯而弱化某个部位的训练
一个良好的肩部训练计划,每隔几个月,对训练动作稍作改变,比如从哑铃推举改为杠铃推举,从哑铃侧平举改为绳索侧平举(改变力量曲线和张力方向),改变每组次数范围,或者加快动作的节奏
在开始肩膀训练之前,要适当地热身,做一些拉伸的动作,然后做一些较轻的热身组,让血液进入肌肉,关节,从而热身。每一个肌肉群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则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作为科普知识分享,不能取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有病患不适,请及时就医
三角肌又称为「虎头肌」,它是人体肩膀上主要的肌群,三角肌是由前、中、后三束组成,三角肌的形状继像是一个三角形,它呈弯曲状的形式并包覆在肩胛棘与锁骨周围,在人体上形成一个V字状,从宽阔的肩膀起端开始向下延伸到手臂。
三角肌
拥有强而有力、厚实的肩膀,是许多男性梦寐以求的梦想,如果想要练出巨大、饱满的肩膀,那么一定需要对三角肌的前、中、后三束都得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让肩膀更加强壮,一般来说,有许多训练动作可以练到三角肌,像是有杠铃胸前推举、坐姿哑铃上举、杠铃颈后推举、俯立侧平举、立姿侧平举等,都可以有效的训练三角肌的强度,进而强化整个肩膀的稳定性。
三角肌位置 ©pinterest <span style="1 前俯划船
步骤1 :将身体支撑在上斜45度的板凳上,双手握住哑铃,胸部紧靠在垫上。 步骤2 :吸气时,将双手拉起后弯曲手臂,呈现90度,吐气后缓缓放下。
2 哑铃仰卧推举
步骤1 :平躺在训练板上,双手握住哑铃。 步骤2 :吸气时,将双手垂直往上举,吐气时再回到起始位置。
3 哑铃划船
步骤1 :采站姿,双脚弯曲,双手握住哑铃,背部打直。 步骤2 :吸气时,将双手垂直往上举,保持手肘靠近身体,吐气时再回到起始位置。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你的情况是外伤导致锁骨骨折,因为没有移位采取三角肌固定。咽炎可以引起咳嗽,从而咳嗽时牵扯到胸部和锁骨处形成疼痛、憋胀等。<br><br>长时间的咳嗽可以牵扯到骨折处引起移位,从而影响愈合。你还是需要口服咽炎片、西地碘含片来改善咽炎的症状的。
肩锁关节脱位可因直接暴力由上部向下冲击肩峰而发生脱位,或间接暴力过度牵引肩关节向下而引起脱位,或上肢贴于胸壁跌倒,肩端或前面或后面撞击地面。其力作用于肩峰端,使肩胛骨向前、向下(或向后)错动,而引起脱位。损伤轻者,仅有关节头撕裂、无畸形移位。重者,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等断裂,锁骨外端因斜方肌的作用而向下向内错动,因此肩锁关节部出现畸形移位。
可分三型:
1第一型 肩锁关节囊与韧带扭伤,并无确切的韧带断裂。
肩锁关节脱位
2第二型 肩锁关节囊与韧带破裂,锁骨外侧端“半脱位”。
3第三型 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均已破裂,锁骨外侧端“真性脱位”。
肩锁骨关节脱位十分常见。多见于年轻人的运动创伤。 1、第一型者在肩锁关节处有轻度肿胀与压痛,临床检查与X线摄片都不能发现锁骨外侧有“半脱位”或“真性脱位”。 第二型者在肩锁关节处有头同样的体征,与对侧相比较,锁骨外侧端比较高,用力按压有弹性感觉,X线片上可看到锁骨外侧端挑起,与对侧比较,至少已有1/2以上已脱位,但不是完全性脱位。 2、第三型者锁骨的外侧端已挑出于肩峰的上方,局部肿胀亦比上述两型重,肩关节活动亦受影响,肩关节任何动作都会加重肩锁关节处的疼痛。病理生理
脱位机制有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所致两种,以直接暴力多见,肩峰上受到打击,使肩峰与肩胛骨下沉,结果使肩锁关节的韧带结构破裂,如果暴力过大,将会使附着于锁骨上的斜方肌和三角肌止点处肌纤维破裂,并延及肩锁关节韧带与半月软骨。过大暴力会使椽锁韧带亦断裂。 另有一种间接暴力,于倾跌时肩部与肘部均处于90度屈曲位置,此时肱骨头顶住肩胛盂与肩峰,向后方传导的暴力可以使肩锁韧带和椽锁韧带破裂。 分类 可分成三型 1、第一型 肩锁关节囊与韧带扭伤,并无确切的韧带断裂。 2、第二型 肩锁关节囊与韧带破裂,锁骨外侧端“半脱位”。 3、第三型 肩锁韧带与椽锁韧带均已破裂,锁骨外侧端“真性脱位治疗方案 1、第一型 不必特殊处理,三角巾悬吊数天。 2、第二型 有多种意见。a、按第一型处理,理由是并不是每个第二型病例都会产生慢性疼痛。一旦出现疼痛,再作手术也不迟。b、采用压垫与吊带强迫锁骨外侧端复位,这种方法只使用于儿童。c、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与内固定:局麻下,由助手压住四顾外侧端作闭合复位,术者在电视透视监护下经肩峰插入一枚克氏针至锁骨髓腔内。d、切开复位及张力带法固定。 3、第三型 应该手术治疗 ,有两种手术方法比较常见。a、切开复位与张力带法固定。b、再加作锁骨-椽突拉力螺钉固定术。 4、避免创伤。
锁骨下臂丛神经。根据查询快速问医生网显示,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主要是锁骨下臂丛神经探查,通过胸臂皮肤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沿胸大肌外侧缘解剖分离覆盖皮肤的脂肪组织,这样可以避免损伤胸大肌与三角肌的分界之间的头静脉,因此臂丛神经手术通常取锁骨下臂丛神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