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与轻微外伤、劳累及受寒等有关。
项背部急性损伤后,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伏案低头作业,使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痉挛,虽损伤轻微,病变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较广泛的疼痛。
久卧湿地,贪凉或劳累后复感寒邪,寒凝血滞,使肌筋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可导致项背肌筋膜炎发生,故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对天气变化较敏感。
[诊断]
(一)临床症状
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项背部活动受限。
(二)检查
1、项背部及肩胛内缘有广泛压痛,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
2、项背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颈项为主。
3、一般无神经根性放射痛,故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常。
4、X线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偶可见项韧带钙化或项背肌筋膜增厚,颈椎生理弧度轻度变直等。
[治疗]
推拿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手法的目的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连形成。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部位及取穴:项背及风池、风府、肩井、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等。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揉、滚法、点压、弹拨、叩击等。
操作方法:
1、松解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一指禅推法推颈项督脉及膀胱经,从上至下3~5遍,然后再拿揉项部肌筋2~3分钟,并配合颈项屈伸及旋转运动。
2、解痉止痛法:接上式,先用拇指点压、按揉风府、风池、肩井、风门、肺俞、心俞等穴及痛点,以酸胀感为度,可解痉止痛。然后施拇指弹拨手法于肌痉挛处或痛点,每处弹拨3~5次,力达病所,可松解粘连,缓解肌痉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理筋整复法:先活动颈椎,施颈椎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运动,使关节滑利。然后采用颈胸椎微调手法,如斜扳、侧扳及胸椎对抗扳法和旋转扳法,力度要求轻巧灵活,无任何不适感,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
4、整理手法:滚揉项背部,重点在斜方肌和菱形肌,反复3~5遍,然后拿揉斜方肌,提拿肩井2~3分钟,最后用小鱼际或空拳拳眼轻叩击项背部,直擦督脉和膀胱经,结束治疗。
[预后]
推拿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是早期见效更显著,配合功能锻炼可增强疗效。
[附注]
1、加强项背部功能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体操、打太极拳等,增强项背部的肌力和身体素质。
2、避免过度疲劳,适当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相关研究]
本病多由体质虚弱,过度疲劳,复感风寒而致病。长期低头位工作的人极易发病。本病一般3~5次可治愈,严重者可延至数周、甚至数月不愈。治疗时必须重视,许多病人往往治疗不彻底而转变成经常发作的慢性项背痛,使项背处于板紧状,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你这还可能是肩周炎,应去医院检查确诊后对症治疗
肚子痛是有很多种的。
“肚子痛”就是医生说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围很广,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只包括胃、肠、肝、胆、胰,还包括腹腔里的所有器官、组织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肚子痛。
对号入座疼痛的性质
胀痛:常与气相伴,胃或肠里有很多空气感觉很胀,多为机能性肠胃障碍。
绞痛:多是痉挛在捣乱,好像在把东西绞转的痛,多为结石、肠堵塞、急性肠炎。
刺痛:好像用针刺般地疼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烧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团火在燃烧。多为消化性溃疡或其前兆。
隐隐作痛:可以忍住,轻微的痛感。
闷痛:像有重物压着,或肚子里有东西而不舒服。
咬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啃咬的痛。
感觉疼得厉害不厉害
剧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胆囊(道)结石、阑尾炎及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嵌顿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时,应特别注意子宫外孕或妇科其他急症。
轻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挂号
根据腹痛轻重缓急,可按以下顺序就诊:
1、普通外科 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诊应挂普通外科。腹部胀痛、伴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除外肠梗阻,均应去普通外科就诊。
2、消化内科 发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呕吐、腹泻的病人,应去消化内科就诊。
3、泌尿外科 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4、妇科 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月经中期或者有停经史的,突发急性腹痛,应去妇科就诊。确诊是痛经还是宫外孕等疾病。
5、儿科 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去看儿科。普外科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病因病理)
1.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 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辩证论治)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 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 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腰椎间盘突出这个病真的是要人命啊,我妈就得了这个。我不是洛阳的,以上地方不清楚。但是有个疗养过程你可以借鉴一下,不轻信乱信其他什么祖传治疗方式(并非指所有)。如果病情好转适当要加大锻炼力度,游泳是个超级好的锻炼方式。我妈每天都去游泳,刚开始戴个游泳圈四处飘,现在能游20来米。而且不再说什么腰酸背痛了,建议试试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 初为人母,总是一件令人兴奋又期待的事情,但在九个月的等待过程中,孕妇却常先遭受肌肉骨骼疼痛的考验。
据统计,半数以上孕妇会遭遇程度不同的疼痛,但常被告知:「这是怀孕正常现象」。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挺著大肚子,身体的酸痛也渐渐浮现,好像全身每个零件都出了问题。怀孕期间,为迎合腹中宝宝的成长,孕妇的身体姿势会有很大的转变,而这些不经不觉的变化很容易会导致腰酸背痛、肌肉紧张。同时手足水肿及小腿抽筋,也困扰了很多孕妇,令这十月怀胎的路上更为崎岖。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主要是因为怀孕期间,黄体及绒毛膜分泌大量弛缓素,使体内关节、韧带等结缔组织松弛。尤其是荐髂关节以及耻骨结合,因为骨盆腔被胎儿撑大,而显得更明显。通常在怀孕第10周开始就有显著变化。另外,内分泌的改变导致更易水肿或水份滞留,以及胎儿造成孕妇腰椎屈曲度的增加和关节的过度负担都是主要原因。其常发生的症状包含:
1 全身酸疼妊娠期,由于子宫逐渐扩大,腹部膨胀隆起,身体重心前移,为了维持身体前后平衡,各个有关的肌肉、韧带势必加重负荷及张力。因此,肌肉的动作则由自然性转变为有意识性,经常处于这种张力状态下,有些孕妇容易感到疲乏,从而产生肌肉酸痛。因此妇女在怀孕期,应尽量少做或不做重体力的劳动。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 2 背痛发生背痛的危险因子包括了,怀孕前就有背痛的病史;过去曾怀孕,且怀孕次数越多,背痛机率越高;太年轻或高龄的孕妇;喜欢抽菸,以及工作需要弯腰或久坐站者。有趣的是,怀孕中体重的增加量和背痛并没有正相关。背部疼痛分成上背组及下背组,前者疼痛部位从颈椎两侧一直延伸到肩胛骨,通常与怀孕无直接关连;后者分布于腰椎,有时可伸展至一侧或双侧下肢,是孕妇常见的背痛。夜间型疼痛通常在孕妇入睡后1至2小时发生,没有固定的部位,可能因此痛醒。目前认为与怀孕期间静脉回流较差有关,当孕妇睡觉平躺时,支配脊椎神经丛的静脉回流受到影响,或压迫下腔静脉造成阻塞,引起发炎反应。
3 手部酸麻疼痛「腕隧道症候群」正中神经在手腕部受到压迫。典型的症状是手掌面麻木,尤其在某些姿势与动作,如打电脑、拿电话筒、天冷或夜晚时,麻木感会加重。通常发生于孕妇第二个及第三个月期。产后,症状就会快速改善。孕妇也会有手指酸麻、疼痛甚至不灵活的状况发生。这是因为怀孕时体内水份储留,引起手腕局部肿胀,压迫到挠骨神经及尺神经的关系,尤其早上刚起床是较容易发生。当手指慢慢活动开之 后,上述情形会有所减缓。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 4 肩膊前倾
当 的重量渐渐加重,增加肩膊倾前的压力,久而久之形成上背肩膊酸痛,腰椎长期的前凸,导致孕妇颈部前屈及提肩胛肌处张力变大,因此膏肓及肩胛骨下方夹脊肌处的酸痛也是很常见的部位。
产后妈妈手「妈妈手」是因为大拇指肌腱滑膜发炎,典型的症状是大拇桡侧疼痛,尤其扭毛巾或写字时。主要好发于怀孕后期,可是很多人在产后症状仍然持续甚至加重。「妈妈手」不是妈妈的专利,只是常见于生产过后的妇女,特别是新手妈妈最容易发生。为何新手妈妈特别容易罹患此疾病?这是因为初次照顾小孩,许多姿势或是反复用力过度,造成疾病的产生。例如抱小孩时,常常使用拇指与弧口去支撑宝宝的重量,而非使用五指并拢。再者,帮宝宝换尿布时,习惯用单手抓住宝宝的双脚并向上提臀,另一只手更换干净的尿布;或是哺喂母乳的妈妈,产后初期挤奶反复挤压的动作,都容易造成肌腱及周围组织过度负担。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 复健 ── 物理治疗处理方式1背痛 (1) 适度的休息: 平躺时于膝上置一枕头,或脚抬高约60公分左右,通常可舒缓背肌的痉挛与疼痛。如能在背部加上热敷,效果更好。
(2) 改善姿势: 如需久站,请孕妇双脚轮流踩在20公分左右的矮凳,目的是减少腰椎屈曲的角度与压力。若要久坐,也请孕妇们放个背靠垫,以及在双脚下加个小矮凳。平常走路尽量穿有气垫的平底鞋,鞋根以不超过1吋者为佳。
(3) 物理治疗运动: 在疼痛减缓后,便可开始背肌与腹肌的强化运动。根据研究,体适能好的女人,怀孕过程中较少背痛的问题。
(4) 物理治疗-仪器治疗: 经皮电 或热敷可安全的减低疼痛感与肌肉痉挛的程度。
2 「腕隧道症候群」「妈妈手」 治疗主要是使用副木(支架固定)、适当的休息,而热敷、治疗性超音波、低能量雷射及局部 等物理治疗都有帮助。生活尽量避免过度用力及重复性高的手部动作,让手腕长时间处于过度伸展或屈曲的角度,会加重神经压迫的症状。准妈妈要减少使用电脑的时间,如果不行可以买一个腕托安在电脑键盘上。当感觉手指上有针扎般的疼痛时,轻轻 手指5分钟。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3腹部运动 平躺下双膝弯曲将臀部微微抬起停留5秒,每回进行5~10下,可依照您的能力调整,锻炼骨盆稳定。
4 物理治疗球运动 抗酸顺产样样行,建议您可在怀孕中期执行下面运动,若您有任何问题请询问您的复健科医师及物理治疗师。
坐于球上,双手握住治疗球,骨盆前后移动及向两边旋转,也可以将单脚抬起训练稳定性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俯卧于球上,配合颈部来活动腰部,也可以坐于地面卧于球上来放松腰部。
5 消肿运动 平躺,将双脚放置于枕头上进行脚踝往上运动停留5秒,每回进行5~10下,可依照您的能力调整,减少脚部肿胀。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6 肌内效贴扎治疗
治疗腕隧道症候群
治疗妈妈手
要使怀孕的路变得轻松一点,适量的产前运动有绝对的帮助,除了减低孕妇们的日常酸痛,亦可减低水肿程度,减少产后的后遗症,加快复原、一举两得。怀孕时期的肌肉骨骼问题,大部分都是暂时性的,如果你是这些问题的高危险群,事先做好预防功夫,加上事后保健,都能将不适减到最低。也请各位准妈妈不用担心,若您有上述相关问题也请随时咨询复健科医师及物理治疗师的协助,必能成为您的好帮手,赶走您的疼痛。
怀孕酸痛的好帮手刊误声明
本刊在2013年4月号(154期)出版的〈彰基专栏──细谈儿童扁平足〉中,由于编辑疏失,误将主题标语「物理治疗」刊植为「职能治疗」。由于物理治疗是以运用各种物理方法来评估并提供医疗仪器及相关运动、操作治疗以协助个案恢复日常生活功能,两者并不相同,特此修正。
此外,同篇〈细谈儿童扁平足〉内文提到父母亲判断扁平足的重要依据,登载时上的判断标准并未清楚标示,在此重新节录此段内文,以「红线」指出正常足vs扁平足的判别依据(如下)。
扁平足原因 扁平足,俗称鸭母脚蹄,定义是站立时,脚底板内侧无空间,让整个脚掌平踩在地面上,就是扁平足。扁平足分两种类型:一为功能性弹性扁平足,二是构造性僵硬性扁平足。若您怀疑您的孩子有扁平足,可以为您的宝贝做个简单的测试:让孩子坐在双脚可悬空的椅子上,看此时孩子脚底板内侧是否有凹陷的情况,但踩地站立时,这个凹陷区就压扁了,这类就属于功能性扁平足,是会随成长发展出正常的足弓;反之若不论踩地与否,脚底板都是扁平的,就属于结构性扁平足
正常足:从小腿肚垂直地面划一条线会通过脚后跟骨
扁平足:从小腿肚垂直地面划一条线,脚后跟骨会外翻,脚板内侧骨头会塌陷
尚请 陈怡年物理治疗师谅解,也希望广大读者能重新翻阅154期,以期得到更完整的知识来源,了解与关心您家幼儿的成长发育!
肚子痛是有很多种的。
“肚子痛”就是医生说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围很广,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只包括胃、肠、肝、胆、胰,还包括腹腔里的所有器官、组织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肚子痛。
对号入座疼痛的性质
胀痛:常与气相伴,胃或肠里有很多空气感觉很胀,多为机能性肠胃障碍。
绞痛:多是痉挛在捣乱,好像在把东西绞转的痛,多为结石、肠堵塞、急性肠炎。
刺痛:好像用针刺般地疼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烧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团火在燃烧。多为消化性溃疡或其前兆。
隐隐作痛:可以忍住,轻微的痛感。
闷痛:像有重物压着,或肚子里有东西而不舒服。
咬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啃咬的痛。
感觉疼得厉害不厉害
剧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胆囊(道)结石、阑尾炎及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嵌顿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时,应特别注意子宫外孕或妇科其他急症。
轻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挂号
根据腹痛轻重缓急,可按以下顺序就诊:
1、普通外科 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诊应挂普通外科。腹部胀痛、伴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除外肠梗阻,均应去普通外科就诊。
2、消化内科 发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呕吐、腹泻的病人,应去消化内科就诊。
3、泌尿外科 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4、妇科 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月经中期或者有停经史的,突发急性腹痛,应去妇科就诊。确诊是痛经还是宫外孕等疾病。
5、儿科 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去看儿科。普外科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病因病理)
1.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 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辩证论治)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 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 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回答者:MOTO威廉二世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1 15:21
其他回答共 1 条
www120800com
如果你想把肠胃调理好的话最好的还是用食疗的方法!这样可以持之以恒!
]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药点�药饭
名词解释: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
药茶
名词解释:药茶是指应用某些重要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或汤、饮、乳、露、汁、浆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疗法。
●方1、酸梅汤:乌梅20克,陈皮5克,煎煮后加糖适量饮用。
适用于伤食腹胀,胃纳减少。>>酸梅当零食可抗衰老
●方2、山楂露:新鲜山楂200克或山楂干20克,用水煎煮后去渣,加糖适量饮用,适用于进食油腻过多,食欲不振。
●方3、大麦茶:焦大麦50克,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适用于食欲不振,夏季暑热,口渴等。
●方4、葱椒饮:葱10克,生姜3片,胡椒粉少许,用开水泡后趁热饮服,适用于腔腹胀冷痛、恶心呕吐。
●方5、姜韭牛乳饮:鲜韭菜200克,生姜10克,鲜牛奶250克,先将韭菜、生姜榨汁加入牛奶内。隔水炖热后服用,适用于胃寒疼痛,噎嗝反胃,恶心呕吐。
●方6、番泻叶茶:番泻叶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适用于实热证的便秘。
●方7、蜂蜜决明子饮:决明子15克,用开水冲泡去渣,加入适量的蜂蜜后代茶饮用,适用于内热便秘,目赤肿痛。
●方8、首乌玉竹饮:生首乌30克,玉竹15克。煎煮后代茶饮用。适用于老年体弱者的便秘。
药菜
名词解释:药菜是指应用具有药性的食物及药物,经过烹调成菜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豆蔻猪肚:豆蔻仁5克,猪肚一只(去杂洗净),将豆蔻放入猪肚内,用文火炖煨,待熟后调味食用,适宜于胃寒冷痛。
●方2、丁香鸭:丁香5克,肉桂10克,白鸭1只(去毛杂、洗净),将丁香、肉桂放入鸭腹内后加酒、盐、姜、葱,用文火煨煮至酥即可。适宜于胃寒疼痛,腹胀痛。
●方3、陈皮鸡:陈皮25克,母鸡1只(去毛杂、洗净),将陈皮纳入母鸡腹内,再加姜、盐、酒等调料后,用文火煨煮即成。适宜于胃胀痛、食欲不振。
●方4、糖醋萝卜:小萝卜250克,将萝卜洗净,切片压碎,用适量的糖、醋、盐、麻油等浸渍即成。适用于脘腹作胀,食欲不振。>>教你几招 养生萝卜菜
●方5、萝卜豆腐汤:萝卜250克,豆腐300克,先将萝卜切丝,与豆腐同煮汤,再加入味精、盐等调料,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萝卜治病的小偏方
●方6、炒扁豆:扁豆500克,摘去筋洗净,再起油锅炒煸,并加酱油、糖等调料,适用于脾虚所致的腹胀、泄泻。
●方7、山药鱼汤:怀山药500克,河鱼一条(约250克,去杂洗净),加适量的盐、酒、姜、葱等调料一起煮汤。适用于脾虚所致的腹胀、泄泻。
●方8、芝麻菠菜:菠菜250克,捡洗干净,芝麻25克,先将菠菜在沸水中烫透后切碎,再撒上炒熟的芝麻、盐、味精、麻油等调料即成。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便秘。
●方9、木耳黄瓜:黄瓜250克(洗净、切片),水发木耳50克,先将切成的黄瓜切成条状,用盐腌一下,挤去水分,再将木耳及酱油、味精、麻油等一起挑勾,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便秘。
●方10、荠菜香菇:鲜荠菜300克(捡洗干净),水发香菇50克,起油锅煸炒,并加盐等调料即成,适用于便血。
药粥
名词解释:将中药和米同煮为粥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佛手粥:新鲜佛手1只,切片或以中药佛手柑15克煎汤去渣,再入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同熬为粥。适用于恶心呕吐、腹胀、纳呆。
●方2、生姜粥:鲜生姜10克,切成薄片,粳米100克,葱5克,同熬为粥,适用于呕吐、感冒。
●方3、砂仁粥:粳米100克熬粥,粥成后加入砂仁细末3克,再煮1-2沸即可。适用于胃痛、嗳气、腹胀等。
●方4、山药粥:新鲜山药100克(或干山药片50克),洗净切片,同粳米150克煮粥,适用于慢性泄泻。
●方5、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或鲜白扁豆120克(粳米100克,同熬为粥,适用于脾虚腹胀,泄泻)
●方6、荠菜粥:新鲜荠菜250克,洗净切碎,同粳米150克熬粥。适用于老年体弱的便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