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泉简介

中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 5 代号 6 中泉穴的别名 7 出处 8 中泉穴的定位 9 中泉穴的取法 10 中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中泉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特效 14 文献摘要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泉 1 拼音

zhōng quán

2 英文参考

EXUE3 [中国针灸学词典]

Middle Spr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ongqu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ōng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UE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泉为经外奇穴名(zhōngquán EXUE3)[1][2][3]。出《奇效良方》。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3]。主治胸闷,胃痛,吐血,心胸疼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腹痛,腹胀,腰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现代又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

4 拼音

zhōngquán

5 代号

EXUE3

6 中泉穴的别名

一窝风(《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

池泉(《奇 谱》)。

7 出处

《奇效良方》: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陷中是穴。

8 中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泉穴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3][4]。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肌腱桡侧凹陷中[5]。

中泉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池穴与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处[2]。

中泉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腱桡侧凹陷中。左右计2穴[1]。

一窝风穴位于手腕背横纹正中处[6],直对中指[7],左右计2穴[7]。

经外奇穴——中泉穴的位置

一窝风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中泉穴的位置

9 中泉穴的取法

俯掌,于阳溪与阳池连线的中点处取穴[5]。

快速取穴:手用力稍屈,总伸肌健与腕背横纹交点靠拇指侧的凹陷处即是中泉穴[8]。

10 中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伸肌支韧带)→指伸肌腱[4]。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手背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分布[4]。

11 中泉穴主治病证

中泉穴主治胸闷,胃痛,吐血,心胸疼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腹痛,腹胀,腰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现代又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

中泉穴主治胸闷、胃痛、吐血[4]。

中泉穴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2]。

中泉穴主治心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1]。

现代多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或麻痹等[1]。

中泉穴主治胸中气满不得卧,咳嗽,气喘,心痛;胃气上逆,胃痛,唾血,腹痛,腹胀;中风,目中白翳,掌中热,腰痛等[5]。

一窝风穴主治腹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6]。

池泉穴主治心胸疼痛[9][9]。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2][4]。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及肘放散[5]。

122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13 特效

经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中泉穴,每次1~3分钟,可强健肌肉,并缓解支气管炎、哮喘[8]。

14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心痛及腹中诸气痛不可忍者。

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SJ)

经脉循行:该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目眶中; 其支者: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胃脘痛、腹胀、呕恶、嗳气、食不下、黄疸、小便不利、烦心、心痛、失眠,舌本强、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身体皆重。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⑴ 关冲 SJ1 Guān chōng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⑵液门SJ2 Yè mén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配伍]配鱼际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荥穴。

⑶中渚SJ3 Zhōng zhǔ

[定位]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后1寸。

[解剖]有第四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证;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输穴。

⑷阳池SJ4 Yáng chí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皮下有手背静脉网,第四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原穴。

⑸外关SJ5 Wài guān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当病人高烧不退时,可以下针外关透内关,烧就会退掉。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⑹支沟SJ6 Zhī gōu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配伍]配天枢治大便秘结;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经穴。

⑺ 会宗 SJ7 Huì zōng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解剖]尺骨桡侧缘,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主治]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配伍]配听会、耳门治疗耳聋;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郄穴。

⑻ 三阳络 SJ8 Sān yáng luò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⑼ 四渎 SJ9 Sì dú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阳络、消泺、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阳络、阳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⑽ 天井 SJ10 Tiān jǐng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解剖]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配伍]配率谷治偏头痛;配天突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⑾ 清冷渊 SJ11 Qīng lěng yuān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头肌下部;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养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⑿消泺SJ12 Xiāo luò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⒀臑会SJ13 Nào huì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解剖]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配伍]配肩俞、肩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关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⒁ 肩髎 SJ14 Jiān liáo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⒂天髎SJ15 Tiān liáo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解剖]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

[配伍]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⒃天牖SJ16 Tiān yǒu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枕动脉的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

[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项强。

[配伍]配外关、率谷、治偏头痛、耳鸣、耳聋、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⒄翳风SJ17 Yī fēng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配伍]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⒅ 瘛脉 SJ18 Chì mài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解剖]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

[配伍]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百会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⒆ 颅息 SJ19 Lú xī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

[配伍]配太冲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配天冲、脑空、风池、太阳治偏头痛、头风病。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⒇ 角孙 SJ20 Jiǎo sūn

[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解剖]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配伍]率谷透角孙配足临泣治眩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 耳门 SJ21 ěr mén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

[配伍]配丝竹空治牙痛;配兑端治上齿龋。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耳和髎SJ22 ěr hé liáo

[定位]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解剖]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

[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颔肿,鼻准肿痛,口渴

[配伍]配养老、完骨治耳聋。

[刺灸法]斜刺03-05;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手太阳的交会穴。

(23) 丝竹空 SJ23 Sī zú 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不宜灸。

手:最早的象形文字""中特别突出掌纹,因而写作""后来人们根据实际特点突出了手指的形态,写作""。最后又突出了其中竖写的一笔""而成了今天我们所用的表示五指长短不一的"手"字。正如谚语所言"十指之中,有长有短"。另外"手"还是十分有用的字根。"手"的变种"才"和""是十分常见的形旁。

手是人最灵巧的器官之一,有着丰富的神经和感受器。

直立行走将人手从爬行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更多地操作工具。甚至制造工具。

这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指纹||指(趾)甲||指骨

手掌

(一)表面解剖

1.三条腕横纹腕近侧纹平尺骨头;腕中纹不恒定,约平尺、桡骨茎突;腕远侧纹相当腕中关节线,适平屈肌支持带的近侧缘,其中点正对掌长肌腱隆起,是正中神经人掌处。

2.三条腱隆起当用力握拳、屈腕时,腕前可见三条纵行肌腱隆起。掌长肌腱居腕前中线,其深面有正中神经,其桡侧为桡侧腕屈肌腱;该腱与桡骨茎突之间有桡动脉,是常用 诊脉的部位;尺侧腕屈肌腱居最内侧,其末端止于豌豆骨。

3.三条掌纹鱼际纹斜行干鱼际尺侧,其深面有正中神经通过。掌中纹斜行,型式不一,其桡侧端与鱼际纹重叠;该纹与掌中线的交点,标志掌浅弓的顶点。掌远纹横行,适对第3~5掌指关节的连线。少数人,此线与掌中 纹连成一线,称“通贯手”。(二)浅层结构

1.皮肤与浅筋膜腕前区皮肤及浅筋膜薄而松弛,有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掌支,以及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掌部皮肤厚而坚韧,角化层较厚,无毛囊及皮脂腺,但汗腺丰富。浅筋膜在鱼际和小鱼 际处较薄,但掌。已处致密,由纤维隔将皮肤与掌腱膜紧密相连,分隔皮下组织成无数小叶,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穿行其间。

2.浅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经浅动脉分支细小,数目多,且无静脉伴行。浅静脉及浅淋巴管多吻合成网。尺神经掌支、正中神经掌支和桡神经浅支分别分布于掌内侧1/3、外侧 2/3和鱼际外侧部皮肤,彼此间分布互有重叠。

3.掌短肌位于小鱼际近侧部的浅筋膜内,属退化的皮肌,受尺神经浅支支配。具有固定浅筋膜、保护深面尺神经血管的作用。(三)深层结构

1.筋膜与肌肉 (1)腕部深筋膜:为前臂深筋膜在腕前区的延续,并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

1)屈肌支持带:是腕前深筋膜增厚形成的扁带,厚而坚韧。桡侧附着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结节;尺侧附着手豌豆骨和钩骨钩;近侧续前臂深筋膜;远侧连 掌腱膜。其近侧缘位于腕远侧横纹深方。它与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掌长肌腱、尺神经和尺动脉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入掌;指浅、深屈肌腱及其滑膜鞘,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和正 中神经均经其深面入掌;桡侧腕屈肌腱穿过屈肌支持带在大多角骨附近入掌。

2)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9条肌腱穿过;分别被屈肌总腱鞘和拇长屈肌腱鞘包绕。两鞘均超过屈肌支 持带近侧和远侧2.5cm,二者之间有正中神经通过入手掌。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 (2)掌部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覆盖鱼际肌、小鱼际肌和掌心指屈肌腱的前面;其掌心部有掌长肌腱纤维增强,厚而坚韧,呈三角形,称为掌腱膜。其尖向近侧与掌长肌腱相连,远 侧纵行纤维分成4束,行向第2~5指,横行纤维位于纵行纤维的深面。在掌骨头处,由位于指蹼深面的掌浅横韧带与掌腱膜纵、横纤维束围成三个指蹼间隙,是至手指的血管、神经穿过的部位,又是手掌、手背与手指三者间的通道。掌腱膜可协助屈指;外伤和炎症时,可引起掌腱膜挛缩,影响手指运动。

2)深层:位于诸指屈肌腱与骨间肌、掌骨之间,又名骨间掌侧筋膜。 (3)手掌骨筋膜鞘及其内容:自掌腱膜内,外侧缘发出内、外侧肌间隔;分别经小鱼际外侧,鱼际肌和拇收肌之间伸向背侧,止于第5和第1掌骨。手掌深筋膜的浅、深两层与内、外侧肌间隔围成手掌骨筋膜鞘,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鞘。另外包绕拇收肌者为拇收肌鞘,该肌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的拇收肌后间隙。

手背(一)表面解剖

1.骨性标志腕背部可触及桡骨背侧结节,尺骨头以及尺、桡骨茎突。

2.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 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及大多角骨,并可触及桡动脉搏动。当舟骨骨折时,因肿胀鼻烟壶消失,窝底可有压痛。

3.肌性标志伸指肌腱隔皮清晰可见。当拇指内收时,第1骨间背侧肌形成隆起,其近侧端为桡动脉人掌处。(二)浅层结构

手背皮肤薄而柔软,有毛和皮脂腺;浅筋膜薄而松弛,移动度较大。手背浅静脉丰富,吻合成手背静脉网,收集手指及手背浅、深部的静脉血。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和尺侧分别与拇指和小指的静脉合成头静脉和贵要静 脉的起端。手掌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从深层入浅层静脉,自手背静脉回流。手背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淋巴回流与静脉相似,故当手指和手掌感染时,手背较 手掌肿胀明显。皮神经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手背支,各发5条指背神经,分别布于手背桡侧半和尺侧半,以及各两个半手指背侧皮肤。(三)深层结构

1.伸肌支持带又名腕背侧韧带,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内侧附于尺骨茎突和三角骨,外侧附于桡骨远端外侧缘。它向深面发出5个隔,附于尺、桡骨背面,形成6个骨纤维性管道,有9块前臂伸肌的肌胆及其腱鞘通过。从桡侧至尺侧依次 为。

①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

②桡侧腕长、短伸肌腱;

③拇长伸肌腱;

④指伸肌与示指伸肌腱;

⑤小指伸肌腱;

⑥尺侧腕伸肌腱。

2.手背筋膜间隙手背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是伸肌支持带的延续,并与伸指肌腱结合,形成手背腱膜,其两侧分别附着于第2、5掌骨。手背深筋膜深层,又名骨间背侧筋膜,覆盖第2~5掌骨及第2~4骨间背侧肌表面。 它在掌骨近端以纤维隔与手背腱膜相结合,远端在指蹼处两层筋膜彼此结合。因此,手背浅筋膜、手背腱膜和手背深筋膜深层,三层之间形成两个筋膜间隙,即手背皮不间隙和腱 膜下间隙,二者常彼此交通。当感染时可互相扩散,使整个手背肿胀。

手指(一)浅层结构

1.皮肤手指掌侧皮肤比背测厚,富有汗腺与指纹,但无皮脂腺。指掌侧有3条皮纹:近侧纹适对近节指骨的中部;中、远横纹与指关节相当。指腹处神经末梢和血管特别丰富。指甲是指背皮肤的衍生物,由真皮增厚而生成。甲下的真皮为甲床;甲根部的表皮生发层是指甲的生长点,围绕甲根及其侧缘的皮肤皱襞,称为甲廓。

2.浅筋膜指掌侧的皮下组织积聚成球,且有纤维隔介于其间,将皮肤连于指屈肌腱鞘。在指横纹处,无皮下组织,皮肤与腱鞘直接相连;当刺伤感染时,常导致腱鞘炎。

3.指髓间隙又称指髓,位于远节指骨远侧4/5的皮肤和骨膜之间,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的皮下和指深屈肌腱末端,形成指端的密闭间隙。纤维隔将指腹的 脂肪分成小叶,其间有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指端感染时,肿胀压迫血管和神经末梢,弓愧剧烈疼痛,应及时进行指端侧方切开引流减压,但必须切断纤维隔引流才能通畅。

4.手指的血管和神经每指均有两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两条指背动脉,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均位于指掌、背侧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手指的静脉,主要位 于背侧;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淋巴管相交通,故感染时可互相蔓延。(二)深层结构

1.指浅、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在近节指骨处覆盖并包统指深屈肌腱,并向远侧分为两股附着于中节指骨中部的两侧缘,形成腱裂孔,容纳深腱穿过。指深屈肌腱穿胆裂孔后,止于远节指骨底。浅腱主要屈近侧指关节,深腱主要屈远侧指关节。两腱有独立的滑动范围,又互相协同增强肌力。

2.指腱鞘是包绕指浅、深屈肌腱的鞘管,由两部分组成。 (1)腱纤维鞘:由手指深筋膜增厚而成,附着于指骨及关节囊的两侧,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其纤维分环状部和交叉部,对肌腱起约束、支持和滑车作用,并增强肌的拉力。 (2)腱滑膜鞘:位于腹纤维鞘内,为包绕肌腱的双层套管状结构,由滑膜构成,分脏、壁两层。鞘的内层包在肌健表面,称为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称为壁层;腱 滑膜两端密闭,在骨面移行到肌腱的两层滑膜部分,称为腱系膜,即腱纽,内有出入肌腱的血管和神经。第2~4指的滑膜鞘从远节指骨底向近侧延伸,均越过3个关节,达掌指关节的近侧。拇指和小指的滑膜鞘分别与桡侧囊和尺侧囊相连续。

3.指伸肌腱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的背面,称指背腱膜,又称为腱帽。它向远侧分为3束:中间束止于中节指骨底;两条侧束在中节指 骨背侧合并后,止于远节指骨底。侧束近侧部有骨间肌腱参与;中间部有蚓状肌腱加强。指伸肌腱可伸全部指关节;在骨间肌和蚓状肌协同下,还可屈掌指关节,伸指关节。当中间束 断裂时,不能伸近侧指关节;两侧束断裂时,远侧指关节不能伸直,呈“锤状指”;三束皆断时,全指呈屈曲状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阳维穴 41 标准定位 42 主治病症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432 灸法 5 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 6 外关穴·阳维穴 61 标准定位 62 取法 63 穴位解剖 64 特异性 65 功效与作用 66 主治病症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672 灸法 68 配伍 69 文献摘要 610 研究进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维穴 1 拼音

yáng wéi xué

2 英文参考

Wàiguān TE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维穴:1经外奇穴名;2阳维脉交会穴;3外关穴。

4 经外奇穴名·阳维穴

阳维穴为经外奇穴名[1]。出《千金翼方》。

41 标准定位

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类经图翼》)[1]。

42 主治病症

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1]。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直刺01~02寸[1]。

432 灸法

艾炷灸3~5壮[1]。

5 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

阳维穴是指阳维脉交会穴[2]。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交会穴金门、阳交、膈俞、天谬、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哑门、风府等15穴[2]。

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记载,下肢部交会足太阳经的金门、足少阳经的阳交(郄);肩部交会手太阳经的臑俞、手少阳经的天髎、足少阳经的肩井;头部交会足少阳经的风池、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阳白、本神,督脉的哑门、风府。

6 外关穴·阳维穴

阳维穴是指外关穴[2]。见《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载:“外关通阳维”,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 外关 汉语拼音 Waiguan 罗马拼音 Waikuan 美国英译名 Outer Pass 各

号 中国 TE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TR5 富耶氏 TR5 德国 3E5 英国 T5 美国 TB5

外关为经穴名(Wàiguān TE5)[3][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3][4]。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3][4][5]。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4]。

61 标准定位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5]。

外关穴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间[3]。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4]。伏掌取穴[4]。

图4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62 取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4]。

63 穴位解剖

外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此处皮肤及皮下筋膜较掌侧厚而松弛,桡神经的浅支与头静脉起始部伴行,尺神经的手背支和贵要静脉起始部伴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3]。

64 特异性

本经络穴。八脉交经(会)穴之一;交阳维脉。

65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作用[4]。

66 主治病症

外关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3]。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等[4]。

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4]。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4]。

直刺05~1寸[3]。

1、直刺0510寸,或透内关穴,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指端。

2、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向上扩散至肘、肩部。治疗肘肩及躯 干疾病。

3、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治疗腕关节疾病。

672 灸法

可灸[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68 配伍

外关穴配大椎、曲池、风池治感冒发热[4]。

外关穴配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4]。

外关穴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4]。

外关穴配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治上肢瘫痪[4]。

外关配阳池、中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外关配太阳、率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外关配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外关配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6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耳炖炖浑浑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针灸大成》: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

610 研究进展

针刺外关等穴组,可使缺乳妇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4]。

落枕:取健侧外关穴,亦可取双侧。进针后行泻法,得气后提插捻转2~3分钟后留针,并嘱患者活动颈部,有良好疗效。

急性腰扭伤: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穴,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行强 手法2~3次,并嘱患者作前俯后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转,深呼吸等动作,有良好疗效。

踝关节扭伤:取患肢对侧外关穴,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在行针过程中,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由轻到重),疼痛即可减轻。

近视眼:外关配光明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很多人问我们,如何锻炼前臂肌肉呢 当大家用杠铃或者哑铃锻炼手臂肌肉的时候,可能觉得对上臂的肌肉锻炼效果更明显一点。赶紧试试吧!

 前臂肌群分为前后两侧,每侧分为深浅两层。

 前侧浅层肌包括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深层包括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旋前方肌;

 后侧浅层包括桡侧腕长伸胍、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深层包括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以及食指固有伸肌等。

 在健美锻炼实践中,一般将前臂肌群概括的分为屈腕肌群即前臂内侧和伸腕肌群即前臂外侧肌群两部分。锻炼前臂肌群的基本负荷为12~15RM/12~15。

 接下来大家通过来认识一下前臂肌肉:

  腕弯举

 腕弯举主要锻炼部位是前臂的屈腕或称屈指肌群。即前臂的掌侧面和内侧面。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内旋是该肌群的瑟本功能,其中,屈腕动作是涉及肌肉最多、刺激最集中、最易进行锻炼操作的动作。腕弯举是主动屈腕过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是健美项目特定的动作术语。

 腕弯举的基本练习体位有坐姿、蹲姿与跪姿。采用的器械有杠铃,哑铃或前臂训练器等。掌心向上,双手放松地握持杠铃或哑铃,前臂贴在大腿或凳面上,腕部以下空出,顺着重力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放低器械伸腕,尔后,屈腕将器械向上弯起至可能达到的程度,并使前臂内侧的屈指肌群进入并保持“顶峰收缩”状态约O5秒钟,然后,再以目标肌群控制住重量慢慢地伸腕放低器械。周而复始。将前臂内侧肌群伸展至可能的最长,再收缩为可能的`最短即贯彻“全过程用力”是腕弯举练习的基本要求。

 注:这偏文章中以“掌心向上”为腕弯举,而中显示为反握。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可能是叫法不同。

  反握腕弯举

 反握腕弯举也叫负重腕屈伸,其主要锻炼目标为前臂外侧伸指肌群。

 坐、蹲或跪于凳上(前),双手掌心向下握持杠铃或哑铃,双前臂内侧贴于与地面平行的双大腿或凳面上。顺重力的方向向下屈腕。然后用力向上挺伸双手及器械,至可能的位置后即使前臂外侧肌群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再以前臂外侧伸指肌群控制器械缓慢地还原。动作的全过程必须保证前臂内侧始终紧贴在大腿或凳面上,杜绝出现“杠杆撬重”的动作。

  杠铃背后腕弯举

 背后腕弯举主要锻炼目标是前臂内侧屈指肌群。

 直立,挺胸、收腹,稍屈膝、髋,双手身后掌心向后握持杠铃,直臂,调整好身体重心。稍屈或直垂手腕,稍向下滚杠铃。目标肌群用力屈腕弯举杠铃至可能的“顶峰收缩”的极限位置,停约05秒钟左右,有控制地还原动作。周而复始。动作全过程须始终保持目标肌的持续张紧状态,禁止摆动或借用惯性完成动作。背后腕弯举在技术结构和锻炼效果上接近“孤立动作”,其动作感觉较为强烈,在锻炼中,可按“孤立动作”性质将其编入课程计划中。

  关于“孤立动作”

 注:

 健美动作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基本动作:是指练大肌肉群(如大腿,背部,胸部)时连带练小肌肉群(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动作,一般可以用较大重量,如卧推、深蹲、硬拉坐式滑轮划船等,对于壮大肌肉体积效能较高。

 孤立动作:是指只练一个肌肉群,甚至是其中的一部分,使其相对地和身体其他的部分离开的动作。所用的重量较轻,如哑铃侧平举和卧式飞鸟动作等。它对突出线条效能较高。

  反弯举

 反弯举也叫反握弯举,主要锻炼目标是前臂伸指肌群即前臂外侧,以及上臂的肱肌等。反弯举适宜于采用杠铃作为锻炼器械。

 双脚自然开立,屈膝、屈髋、挺胸、收腹、立腰,双手握距与肩同宽、手背向前握持杠铃,双上臂紧贴躯干两侧。将注意力集中在前彗背侧伸指肌群,并以其作为动力弯举杠铃,举至杠铃约同肩高位时,稍停,然后以目标肌群控制住重力退让性地放下杠铃还原动作。在动作的全过程中,双上臂应始终贴在体侧,双肘尽量不要前后移动,在杠铃弯举至动作的顶点位置时,前臂的伸指肌群必须仍在重力的作甩之下。举放杠铃肘,身体不得摆动助力。前臂练习时采用的重量负荷不宜太大。

  单手腕弯举

 单手腕弯举的主要锻炼目标为前臂屈伸指,屈伸腕及使前臂旋内的肌群。由于能够将全部注意力或意念集中在单侧目标肌群上,因而可将单手腕弯举视为前臂训练的孤立动作。单手腕弯举同时还是重点加强一侧前臂的动作之一。单手腕弯举动作练习的适宜器械是哑铃。

 坐或跪姿,将持铃臂前臂紧贴于凳上,斜托架托板上或自己的大腿上,手腕以下悬空,以前臂内侧屈腕、屈指肌群的收缩力量弯举起哑铃,举至目标肌群达到“顶峰收缩”状态时,稍停,然后,再以前臂内衡肌力控制住重量较慢速度地还原动作。动作的全过程中,前臂应始终平稳地贴在支撑面上,避免出现一点支翘前臂的“杠杆”现象。

 单手腕屈伸即“反握”腕弯举与单手腕弯举即“正握”腕弯举具有相似的技术环节与要求,可参照进行。单手腕屈伸是主要针对前臂外侧即伸指肌群的锻炼动作。

  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等拉的动作是训练前臂肱桡肌、旋前圆肌以及屈腕、屈指肌群的辅助动作。这些肌群力量与耐力的强弱对引体向上、胸前下拉等动作完成质量与数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在锻炼实践中,经常发生在拉引动作练习时前臂的酸胀、力竭等制约性现象与其发展不够相关。

 双手卧距同肩宽或略宽于肩,掌心向前或向后,普通握法卧杠,身体悬垂,双腿交叉,屈膝、屈髋。将注意力集中在前臂上,用力拉引身体靠近握点,至身体上升至下巴超过握点水平面、大小臂靠近时止,稍顿,缓慢地回落身体。周而复始。动作过程中禁止摆荡身体或借力上拉,杜绝加速或利用技巧完成引体动作。

  正卷重

 卷重是针对前臂肌群进行的非常规锻炼动作之一,能够全面彻底地作用于前臂肌群,加强前臂肌群的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前臂肌群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分离度肌肉线条,提升前臂舒缩过程中的视觉美感。

 器械自制:直棍或拉力直柄中央系一短绳,短绳下系铃片等重物。

 肘关节微屈、双臂前平举约与肩高,手心向下握直柄两侧。保持双臂前平伸状态,注意力集中在前臂上,两手交替屈腕顺(逆)时针转动直柄,把绳子慢慢卷起,至重物靠近直柄时,双手手腕交替倒转直柄,以慢慢放长绳索至底。周而复始,直至前臂肌肉疲劳、酸痛,无力继续卷动为止。稍后,再进入下一组练习,直到做完规定组,次数。动作的全过程中,必须保证卷动速度均匀,特别是放低重物、放长绳索时不得让重物加速坠落。

  反卷重

 反卷重是与正卷重对应的、而有所侧重的前臂锻炼动作,它也是非常规的、全面锻炼前臂肌群、提高前臂肌群动态能力与美感的重要动作之一。

 双膝微屈,双脚稍宽于肩坚实地踏于地面,肘关节微屈、双臂前平举,手心向上握直柄两侧。保持双臂肩前平伸状态,两手交替屈腕逆(顺)时针转动直柄,壳服重力慢慢慢卷起绳索,卷至绳索已尽时停顿,然后双手手腕交替倒转握柄,慢慢放长绳索。周而复始,直至前臂肌肉疲劳、酸痛,无力继续卷动为止。组间休息后,再进入下一组练习,直到完成规定组、次数。在动作的全过程中,卷动速度必须均匀,要有控制的放长绳索。

 握力器握力&弯举&负重旋内-旋外

 握力器用力抓握可直接锻炼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等前臂前群肌肉,锻炼舷二头肌的负重弯举可以同时兼顾锻炼肱桡肌、旋前圆肌等前臂前群肌肉;负重前臂旋内可锻炼旋前圆肌与旋前方肌,前臂负重旋外则可侧重旋后肌肱桡肌的刺激。前两个动作的做法除了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臂相关部位,并按照规定的负荷强度与量完成动作外,其动作技术规格与弯举或握力器说明书所示的方法一样。

 负重旋内,旋外动作做法有两种,一是练习臂握重自然下垂,旋内时掌心向前为开始位、旋外时掌心向后为开始位。较慢、有控制地转动前臂,同时体察目标肌的变化,转动至安全的限度时停,尔后回转;另一种做法是前臂弯起与上臂成直角,手心向上(旋内动作)和向下(旋外动作)握重,然后保持在安全的限度内,向下或向上转动重量器械。进行该类动作锻炼时必须小心谨慎,悉心感受肌肉运动过程,避免因技术问题而造成关节组织及肌肉细部的损伤和过劳损伤。

 这个动作虽为非常规的前臂锻炼,但对于健身,这些动作可有效地提高肌肉的弹性、张力和体积,并能促进肌腱与韧带的强韧与质量。对于竞技健美锻炼,除具有如上功能外,重要的是可以从根本上分离前臂肌群,凸显前臂肌肉的质感与清晰度,以赢得良好的评判印象。

1

病情分析:一般情况下网球肘是打封闭以后症状应该是减轻的,但是有一部分由于封闭到神·经以后,由于药物的刺·激就会出现一些疼痛现象的,可以通·过观察一段时间或者在一周以后再次做封闭以后这种症状就会减轻和消失了。

指导意见:

意见:你的这种情况,需用腱拧舒膏按丶摩平时注意可以暂时观察几天如果还是有这种症状可以再做一次封闭就可以解决这个疼痛的问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14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