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肌力检查有何特点?

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肌力检查有何特点?,第1张

腰段的神经根是混合神经,即是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神经纤维组成的。不仅可以支配下肢的皮肤感觉,也可以支配下肢的肌肉而产生运动。

不同的肌肉由于不同的神经支配,下肢主要的肌肉神经支配如下:

(1)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是下肢的主要伸肌,对于人体的直立的行走有重要意义,它受由腰2、腰3、腰4 神经根组成的股神经的支配。当出现腰3 ~腰4 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腰4 神经根,而导致股四头肌肌力减弱。

(2)胫前肌、趾背伸肌的_背伸肌:这是踝关节及足趾的背伸肌群。主要是受由腰4、腰5 神经根组成的腓深神经的支配。当出现腰4~腰5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腰5 神经根,而导致_背伸趾力量减弱、足背伸无力甚至足下垂等病症。

(3)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及趾屈肌:这是踝关节及足趾的跖屈肌群。主要是受由腰5、骶1神经根组成的胫神经支配。

当出现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骶1神经根,而导致跖屈踝关节及跖屈足趾无力,并可经常见到小腿肌肉萎缩变细等症状。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4 先天性内翻足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7 跗骨并合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9 高弓足 10 副舟骨 11 先天性内翻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13 龙虾足 14 卷缩趾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16 趾屈曲畸形 17 趾背伸畸形 18 多趾 19 缺趾 20 巨趾 21 并趾 1 拼音

zú jī xíng

2 简介

小儿足部畸形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占第一位。其余各种畸形类型甚多,形态各异。畸形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单独存在或与其他骨胳畸形并存。足部功能虽不及手指功能重要,但因负重关系足部畸形常引起疼痛,而需及时治疗。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参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条。

4 先天性内翻足

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似,足于距骨头以前呈内收和内翻畸形,足跟内翻、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X线片可明确诊断。

用手法将患足外翻,牵拉纠正前足内收和内翻畸形,每日20~30次,至畸形完全纠正。手法治疗无效时,可作楔形石膏,逐步纠正畸形,每2~3周更换石膏一次至畸形纠正。会走病儿需穿外翻矫形鞋,预后良好。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较常见,常发生于女性第一胎。有人认为是初产妇羊水过多,子宫内压过高所致。病儿足部可背伸与胫骨成25°角或触及小腿前方,严重者足背外侧皮肤挛缩,跖屈动作明显受限。5%患儿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治疗前应排除神经肌肉疾病,如病儿足趾能自由伸屈者,表示无神经肌肉或骨胳畸形。可用手法矫治,每天20~30次使足部尽量跖屈,2~4个月后,畸形消失。此外,在踝关节前方置棉垫,并用绷带固定亦可纠正畸形。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少见,其足跟外翻,足部下垂。畸形较固定而不能活动,可为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一部分。常伴有肘关节、膝关节活动限制,髋关节脱位、腕与手屈曲,大拇指内收等。诊断时需排除大脑性瘫痪引起的马蹄外翻足。

早期应用手法矫治,纠正外翻和足下垂,手法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石膏矫治。顽固病例需手术延长跟腱,石膏固定4~6周。

先天性跖骨内翻、内收畸形 跖骨内翻、内收畸形局限于足前部,足后部完全正常。跖骨全部内收、内翻。畸形的差异很大,轻者常不易发觉,重者前足较宽、穿鞋困难,鞋的前方内侧很快折断,鞋底外侧足跟处明显磨损。自足底观察,大趾向内侧凸出,足前部与足底有比较明显的内收,而足跟并不内翻。X线片显示跖骨内收和内翻,第一、二跖骨间隙增宽、跟骨和距骨的正常轴线角度无异常。

轻度畸形可用手法矫治,畸形较重时采用石膏矫治、逐步纠正,每2周更换石膏一次,约需8~10周。一岁以上患儿,石膏矫治无效时,作内侧外展肌松解, 第一跖楔关节切开术。儿童需切开跖跗关节囊和跖骨间韧带方能纠正畸形。

7 跗骨并合

跗骨并合可分为单侧、双侧,完全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融合。常见于跟距关节,而距舟、跟骰关节极为罕见。

婴幼儿多半无症状,跗骨的软骨性与纤维性并合于X线片上不易发现。10岁以后当跗骨联合为骨性或软骨性、纤维性钙化后才影响距骨下关节的活动而出现疼痛,腓骨长、短肌,趾伸肌群痉挛致行走易疲劳,距骨内侧有骨性突出及足跟外翻。患足45°外斜位X线片显示跟舟骨桥,跟骨轴心位摄片显示跟距骨桥,断层摄片可确诊,晚期病例可见退行性病变。

多数病儿不需治疗,随年龄增长,患足可用特制Thomas后跟和足弓托保护。出现腓骨长、短肌痉挛时可行距骨下关节普鲁卡因或可的松封闭,或于麻醉下手法纠正外翻畸形,小腿石膏固定3~4周,拆除石膏后穿戴有内侧“T”字带的小腿支架步行三个月。早期发现跟舟骨桥者可作切除,跟距骨桥可考虑作跟距关节融合术,对伴有关节退行性变青少年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又称先天性距骨垂直足,是距骨头向内、向下脱位,使舟状骨与距骨颈部接触的一种畸形。约10%脑脊膜膨出患儿伴有此种畸形足。有大脑性瘫痪、三染色体症13~15或18、多发性关节挛缩、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儿都可出现此种畸形。

新生儿时期足呈船状,足趾和足跟向前后撬起、足底凸出。足底内侧可摸及质硬、固定的距骨头、用力挤压亦不出现足弓,足跟稍向外翻。病儿行走后凸出部出现胼胝,将足趾背屈、跖屈可发现活动于距骨头之前,足底部凸出之距骨头并不移动亦无疼痛。X线片能确诊,距骨头呈90°垂直状,舟状骨与距骨颈相接触,距骨头指向足内侧。侧位X线片显示足呈船状,跟骨处于马蹄位。先天性外翻凸形:X线检查示距骨与跟骨成角,距骨头向下方脱位。

新生病儿确诊后,应立刻进行手法矫治;用拇指顶住距骨头向上向外,前足向下向内复位,使患足于尽量内收、跖屈位石膏固定6~8周。复位不成功需切开复位,切开距舟关节、切断挛缩韧带、筋膜,将距骨复位,必要时切除距骨头或舟状骨,克氏针贯穿固定。其他治疗方法尚有切开复位加肌腱转移,如胫前肌腱至距骨头,距骨楔形截骨,距舟关节融合、跟距关节外固定术,10~12岁以上患儿常需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9 高弓足

高弓足为内侧和外侧足弓先天增高。常见的弓形足是由神经肌肉性疾患,如脊柱裂、脊膜膨出、脊柱畸形、运动失调症等使内在肌与长肌腱功能失调引起。先天性高弓足于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待患儿行走后,穿鞋困难时才引起注意。患足内侧和外侧的足弓增高,肌力无不平衡现象、足趾无屈曲畸形,30%患儿有明显家族史。

临床检查和X线摄片能确诊。患儿于生长发育期需穿特别的矫形鞋,加用足弓托或于足底跖骨头后加用横条。有疼痛的患儿于6~8岁时可将跖筋膜剥离,足跟有内翻畸形时进行跟骨截骨术,年龄较大患儿畸形严重时,需作跗中关节楔形或“V”形截骨术。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为罕见畸形,踝关节不仅能跖屈、背伸,其侧向活动明显增加。男性多见,常有家族史,并伴有其他畸形,如脊柱椎体融合、腓骨缺损、下肢缩短等。此症无主诉症状。踝关节侧向活动增加后,易引起关节扭伤,成年时可出现关节炎。X线正侧位摄片,显示距骨体呈球状,胫骨关节面呈臼状。无症状时毋需任何治疗,成年后发生关节炎而引起疼痛时,可作踝关节固定术。

10 副舟骨

副舟骨又称外胫骨或赘。 系足部副骨中最多见之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分两型。一种副舟骨很小,直径于02~05cm之间,圆形,无自觉症状;另一型副舟骨较大,呈三角形或钩状。临床常有平足、内踝前下方骨性隆起和局部疼痛,常于学龄后因运动量加大,体重增加而出现症状,病儿走路、久站后感足底和足内侧疼痛,舟骨隆起部有明显压痛。X线片显示舟骨内后方有边缘整齐的小骨块。骨块密度与舟骨相同。

本畸形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轻者宜减少活动量,穿平足鞋垫。症状明显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副舟骨,将附于舟骨而变松弛的胫后肌腱摺叠紧缩缝合,或于舟骨鉆孔行胫后肌再植术。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有明显家族史。第一跖骨短缩时足横弓受影响,重力不能均匀分布于第1~5跖骨头,而转移至第二跖骨头,横弓下陷引起足弓中央出现胼胝而疼痛,大趾与第二趾骨间隙增宽。儿童无主诉时不需治疗。成年后,如足横弓受压而出现疼痛时,可用足弓托将第一跖骨处延长1~15cm,使重力均匀分布于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之间,症状即可消失。

11 先天性内翻

大趾内翻、内收,有时可达60~90 °。此畸形可单独存在,亦可伴跖骨、其他足趾的内翻,第一跖骨短或其他全身性骨胳疾患。于畸形足内侧,自跖骨至趾常可摸及增厚的条索, 多数患儿穿鞋有困难。

治疗时应切除增厚条索, 切断挛缩的外展肌腱和内侧跖关节囊,纠正内翻,跖关节用克氏针贯穿, 塑料夹板固定。若畸形纠正不够彻底,常易复发。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属先天性疾患,但婴幼儿时不易察觉,至青少年期才出现外翻而确诊,有明显家族史,女孩多见。由于大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内收与皮鞋摩擦造成滑囊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X线片显示趾骨与第一跖骨成角超过30°,第一、第二跖骨间隙增宽,交叉角超过10°。

用抗生素控制第一跖骨滑囊炎,宜穿布鞋,减少摩擦。治疗包括足内侧塑料夹板纠正或防止畸形发展。手术治疗适宜于年龄较大,畸形严重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于第一跖骨底或远端作楔形截骨术,跖关节囊内侧重叠,内收腱转移至第一跖骨头及切除增生的第一跖骨内侧面。手术后一般需穿矫形鞋,并用足弓托防止复发。

13 龙虾足

又称先天性裂足,患足的跟、距、跗骨正常,第一及第五跖骨存在,而第二、第三跖骨,有时包括第四跖骨缺如。 大趾向外弯曲可达90°, 第五趾(或第四、第五趾)向内侧靠拢,使足呈分叉状。多数为双侧性,并伴有龙虾手、唇裂、腭裂、短指、并指、多指和耳聋等畸形。此症属显性遗传,为不完全性遗传表现频度(perance)。

1~2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将分开的跖骨基底部截骨靠拢,弯曲的趾和第四、第五趾用克氏针贯穿纠正其内翻和外翻畸形,并将分开的跖骨间皮肤切开后整形缝合,使大趾和第四趾接近, 术后需穿矫形鞋以保持纠正的位置。

14 卷缩趾

又称内翻趾,是较多见的对称性、双侧畸形,一个或几个足趾向下弯曲、内翻,末节趾骨关节向外扭转,使足趾进入邻趾下方,这种畸形于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严重。发病原因可能是足趾的小肌肉发育不全。有明显家族史。

无症状时毋需治疗。年长后活动增加,跖骨头疼痛明显者可将卷缩的足趾与其内侧邻趾合并,亦可将趾长屈肌腱切断,缝合于趾伸肌腱之外侧,使趾骨关节完全伸直,并用克氏针经趾尖贯穿固定后石膏固定3~4周。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先天性小趾内翻是家族性疾病,多数为双侧性。小趾跖趾关节向上、向内半脱位,伸直时压在第四趾上,趾长伸肌腱短缩,第四、第五趾间皮肤较紧,小趾外旋、过伸,趾甲面向外,趾骨关节无屈曲,背侧皮肤与皮鞋摩擦易形成胼胝。

手法牵拉小趾使与其他四趾并行,然后用胶布固定。较大儿童有局部疼痛时,可切开第四、第五趾间蹼,进行VY或Z形延长,松解趾间蹼,延长第五趾长伸肌或切断趾长伸肌腱缝于第五跖骨头,切开关节囊,去除第一节趾骨而保留骨骺,将第四、第五趾合并缝合,手术后石膏固定3~4周。

16 趾屈曲畸形

趾屈曲畸形少见, 常发生于第二趾或趾。足趾的屈曲畸形发生于远端趾骨关节,它与近端趾骨关节屈曲所引起的槌状趾不同,患趾屈曲有力,而不能主动伸直,由于趾尖触地形成胼胝发生疼痛。有明显家族史。

手术治疗将趾长屈肌转移至趾长伸肌上,效果良好。晚期关节已有畸形,应作趾骨关节融合术。

17 趾背伸畸形

第二、第三趾伸直向上撬起。跖趾关节较正常为高,而向后缩,检查者可将畸形的足趾推回原位,皮肤与肌腱并无挛缩。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婴幼儿患者可将患趾往下拉,用胶布与邻趾固定,6个月可获纠正。

18 多趾

多趾为常见的畸形, 多趾多位于趾的内侧或小趾外侧。多趾可为完整的大小相同的足跖,也可是较小而缺一节的足趾,或仅有一段管状皮肤为无骨胳的足趾,偶而多趾与多余的一个跖骨连接。因足趾端宽大,病儿穿鞋困难。

治疗以早日切除为原则,最好于1~2岁时手术,切除小趾外侧或趾内侧的多趾。 但第四跖骨分叉, 伴有多趾时,应将跖骨的枝叉部分一并切除。手术时应正确设计皮肤切口,避免疤痕与皮鞋摩擦。大小相同的多趾切除后,留下的足趾有内翻或旋转畸形时,可作跖骨颈截骨术,以纠正术后内翻、旋转畸形。

19 缺趾

缺趾罕见,常伴有其他缺损,如腓骨缺如的病儿第四、五跖骨,第四、五趾常同时缺如;胫骨缺如者常伴有第一跖骨和大趾缺如;第二、第三趾缺如仅见于龙虾足病儿。单纯缺趾患儿,足趾部位仅有球形软组织存在。并发畸形尚有跗骨连接,马蹄内翻足等。

缺趾病儿,如跖骨完整、横弓存在,行走无影响者,不需治疗。 第二趾缺如的病儿,为避免大趾外翻,可用垫物嵌入第一、第三趾之间,防止趾外翻畸形。

20 巨趾

巨趾较多见,常见于第一、第二、第三趾。是足趾淋巴和脂肪组织增生,少数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趾迅速生长,皮下脂肪等软组织增生,并涉及足背和足底,趾骨增粗、增长,穿鞋困难。

需手术切除,保留跖趾关节,防止大趾或小趾的内收或外翻。皮下脂肪应分二期切除,每次切除足趾之半圈,以免损伤血管,3~4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手术。跖骨肥大时可考虑破坏其骨骺,以控制病变发展,或破坏残留的第一趾骨骨骺。

21 并趾

胫神经 tibial nerve(L4、5,S1~3):为坐骨神经本干的直接延续。在腘窝内与腘血管伴行,在小腿经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动脉下降,过内踝后方,在屈肌支持带深面分为足底内侧神经medial plantar nerve和足底外侧神经lateral plantar nerve二终支入足底。足底内侧神经,经拇展肌深面,至趾短屈肌内侧前行,分布于足底 肌内侧群及足底内侧和内侧三个半趾跖面皮肤。足底外侧神经,经拇展肌及bnb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侧向前,分布于足底肌中间群和外侧群,以及足底外侧和外侧一个半趾跖面皮肤。胫神经在腘窝及小腿还发出肌支支配小腿肌后群。胫神经发出腓肠内侧皮神经,伴小隐静脉下行,在小腿下部与腓肠外侧皮神经(发自腓总神经)吻合成腓肠神经,经外踝后方弓形向前,分布于足背和小趾外侧缘的皮肤。

胫神经损伤的主要运动障碍是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以足尖站立。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过度牵拉,致使足呈背屈及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感觉障碍区主要在足底面。 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L4、5,S1、2):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走向外下,绕腓骨颈外侧向前,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腓总神经的分布范围是小腿前、外侧群肌和小腿外侧、足背和趾背的皮肤。

(1)腓浅神经superficial veroneal nerve:在腓骨长、短肌与趾伸肌之间下行,分出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在小腿下1/3处浅出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侧皮肤。

(2)腓深神经deep peroneal nerve:与胫前动脉相伴而行,先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间,后在胫骨前肌与姆长伸肌之间下行至足背。分布于小腿肌前群、足背肌及第1,2趾背面的相对缘皮肤。

1、平板支撑锻炼什么部位:平板支撑是一种静态运动,主要锻炼腰腹部的深层肌肉,如腹横肌、多重分形肌,而传统的仰卧起坐等动态运动主要锻炼腰腹部的浅层肌肉,如腹直肌、竖脊肌等,都是所谓的人鱼线、马甲线所呈现的那些肌肉。

2、做仰卧起坐时,我们很快就会感觉到腹部浅表肌肉的灼热感。当用平板支撑时,肌肉持续收缩引起的灼热感明显发生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3、核心肌群,核心肌肉包括我们的膈肌、腹肌、盆底肌和下背部肌肉,主要是竖脊肌。这些肌肉从六个方面像木桶一样包裹着我们的脊柱,从而保护脊柱。核心肌肉群分为深层肌肉群和外层肌肉群,当我们通过膈肌吸气时,深层肌肉会向外扩张,而外层肌肉会发挥力量来抵抗深层肌肉的扩张,从而建立强大的腹部压力,从而避免外力直接作用于脊柱。因此,平板支撑可以说是对核心肌群的一个极好的训练动作,可以提高核心肌群建立腹压的能力,增强整体核心力量,尤其是对难以训练的核心深层肌群。

4、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我们在进行平板支撑时,需要长时间保持肩胛骨的下沉,避免三角肌趾和斜方肌的代偿参与。肩胛骨的下沉和向后夹紧,需要保持我们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的收缩,这对这两个快的肌肉有很好的训练作用。

5、竖脊肌和多裂肌,竖脊肌和多裂肌是包裹脊柱两侧的肌肉,多裂肌属于小肌肉群,这两块肌肉帮助我们日常稳定脊柱,弯曲脊柱。部分竖脊肌参与核心肌群的发力,而整个竖脊肌在平板支撑的训练中需要保持收紧状态,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置。

6、臀部肌肉和腿部肌肉,做平板支撑时,可以一边收紧双腿,一边夹紧臀大肌,这样可以刺激臀腿肌。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强直收缩。运动中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腿肚子),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肌肉发生痉挛时,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剧烈疼痛,且一时不易缓解。 引起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有:

1、寒冷刺激。在寒冷环境中运动时,若没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足,运动时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常可引起抽筋。

2、大量排汗。特别是夏天,由于运动剧烈,身体大量排汗,电解质过多丢失,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发生痉挛。

3、肌肉收缩失调。肌肉连续收缩过快,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和放松不能协调地进行,引起肌肉痉挛。

4、由于身体过于疲劳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功能或肌肉有细微损伤时,也可引起肌肉痉挛。

痉挛的肌肉经过牵引、按靡等,一般即可缓解。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前伸,屈拇肌和屈指肌痉挛,用力将足和足趾背前伸。牵引时用力宜缓,不可用暴力。还可采用重力按压。揉捏,点穴(委中、承山、涌泉、合谷)等手法,促使缓解。

  

肌肉痉挛的预防主要是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抽筋的部位事先做适当按摩。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夏季进行长时间运动要注意补充盐分、水和维生素B1。疲劳和饥饿时,不宜进行太激烈的运动。

 运动后肌肉酸痛怎么半如何缓解肌肉酸痛,放松肌肉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放松肌肉的视频教程,欢迎观看!

 运动后缓解肌肉酸痛的视频教程

 肌肉酸痛

 一般在锻炼后24小时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锻炼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的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疼,重者肌肉肿胀,妨碍活动。

 任何骨骼肌在激烈运动后均可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尤其长距离跑后更易出现。长跑者可出现髋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侧伸肌和后侧屈肌的疼痛,在肌肉远端和肌腱连接处症状更显。在炎热夏天进行极量运动后,除肌肉疼痛外,还可出现脱水、低钙、低蛋白等症状。这种肌肉酸痛的确切原因还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运动后造成肌肉酸痛的原因为:

 1、肌肉的张力和弹性的急剧增加,可引起肌肉结构成分的物理性损伤。

 2、新陈代谢的增加,代谢废物对组织的毒性增加。

 3、肌肉的神经调节发生改变,使肌肉发生痉挛而致疼。

 为了避免肌肉酸痛,初次参加锻炼时要控制运动量,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每次运动前后都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四肢无力

 有些人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会出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是由于大量出汗,使身体内的水分丧失过多所引起的。当人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时,就会感到口喝;超过6%时,便会出现口干、尿少和软弱无力。

 钠和钾都溶解在体液里,随着水分的'丧失,钠、钾也不断地排出体外。当体内钠、钾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严重者,还会引起血压降低,神志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应及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和钠、钾。解决办法就是缓缓地多喝一些淡盐水,或是加盐的清凉饮料,或者吃一些咸菜。因为食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钾、氯化镁和氯化钙等。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强直收缩。运动中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腿肚子),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肌肉发生痉挛时,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剧烈疼痛,且一时不易缓解。

 引起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有:1寒冷刺激。在寒冷环境中运动时,若没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足,运动时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常可引起抽筋。2大量排汗。特别是夏天,由于运动剧烈,身体大量排汗,电解质过多丢失,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发生痉挛。3肌肉收缩失调。肌肉连续收缩过快,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和放松不能协调地进行,引起肌肉痉挛。4由于身体过于疲劳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功能或肌肉有细微损伤时,也可引起肌肉痉挛。

 痉挛的肌肉经过牵引、按靡等,一般即可缓解。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前伸,屈拇肌和屈指肌痉挛,用力将足和足趾背前伸。牵引时用力宜缓,不可用暴力。还可采用重力按压。揉捏,点穴(委中、承山、涌泉、合谷)等手法,促使缓解。

 肌肉痉挛的预防主要是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抽筋的部位事先做适当按摩。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夏季进行长时间运动要注意补充盐分、水和维生素B1。疲劳和饥饿时,不宜进行太激烈的运动。

 跑步后如何练肌肉

 低位拉伸 拉伸臀屈肌

 首先,跪在垫子上面,然后左脚向前一步,膝盖弯曲90度,将手放在垫子上左脚的两侧。然后,轻轻地将骨盆朝垫子下压。这个动作还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拉伸,将右手举起,伸直手臂往左肩的方向靠拢。动作保持60秒。换另外一边重复动作。

 脚尖踮起姿势 伸展小腿和足部

 首先,四肢着地,脚趾蜷曲。然后慢慢将臀部后移,用脚来支撑着。接着,把双手放回到膝盖上并坐直。初学者可以让手掌放置在垫子上,将身体的重量分散到手上。姿势保持30-60秒。

 “4”字形状 伸展臀部和髂胫束

 人躺在垫子上,脸朝上,双膝弯曲,双脚平放。左脚脚踝放置在右膝盖上方。然后,保持“4”字形状姿势,将右腿往下弯曲侧躺在地板上;左脚放在地板上,并用左膝指向天花板。姿势保持1-2分钟。换另外一边重复动作。

 腿筋伸展 伸展腿筋和小腿

 首先,双手紧握卷起的毛巾,躺在垫子上,面朝上方,双膝弯曲,脚部平放。然后将毛巾绕成环状,抬起右脚放在毛巾上,将就像踩着马镫。接着伸直右腿直接指向天花板。最后弯曲右脚并轻拉毛巾的末尾。姿势保持60秒。换另外一边重复动作。

 

1 跑步后拉伸有什么作用

1拉伸运动最大限度的避免运动损伤,同时促进运动时肌肉内产生的乳酸快速排泄掉,减轻其对肌肉的酸性刺激,缓解肌肉酸痛。

2提高健身的效果,拉伸肌肉外膜,促进肌肉纬度的增加。

3拉伸运动提高身体柔韧性,增加肌肉运动幅度使健身动作更加标准。同时的系统的伸展训练能拉长你的肌肉和肌腱,改善身体线条,增加柔韧性和协调性。

4有利于身体放松血液循环,为目标肌肉提供营养。并放松运动后紧张的肌肉,防止肌肉僵硬和血液淤积在肌肉里。

2 跑后拉伸的注意事项

其实,相比跑前热身,跑后做拉伸的跑友显然更多,跑友们跑后拉伸的主要问题是:

1拉伸不全面,只针对个别部位进行草草拉伸,没有对下肢所有肌肉都进行拉伸;

2拉伸时间过短。要求一个部位需要拉伸2-3遍,每遍15-30秒,这样下肢众多部位拉伸下来怎么也要十来分钟;

3动作做得不到位,拉伸效果不明显,快来看看正确的跑后静态拉伸动作。

3 跑后拉伸有什么技巧

1调整呼吸,使自己的呼吸缓慢而有节奏。

2将注意力从跑步的亢奋中转移回来,专注于拉伸行为本身

3动作力度和幅度一定要小,不苛求动作完美而强迫自己拉伸某一部位。

4宁可达不到理想的拉伸效果,也不能因拉伸而受伤。

4 跑步后怎么拉伸身体 1肩屈肌拉伸

拉伸步骤:1面朝门口或墙角站立。2双脚与肩同宽,一只脚比另一只稍微靠前。3伸直双臂,将双臂抬升到与肩等高,将手掌放在墙上或门框上,拇指朝上。4让整个身体前倾。

2肩伸肌、内收肌和缩肌拉伸

拉伸步骤:1面朝门柱站立,让右肩与门柱在一条线上。2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将左臂穿过身体伸向右肩。3将拇指朝下,抓住门柱上与肩部同高的位置,旋转身躯,直到感觉左肩后侧被拉伸。4对另一只手臂重复这些步骤。

3站姿躯干下部屈肌拉伸

拉伸步骤:1站立,两腿分开60到90厘米,双手放在臀部。2缓慢弓起后背,收缩臀部并上推髋部。3伸直双臂,将双臂抬升到与肩等高。4将手掌放在墙上或门框上,拇指朝上。

4躯干下部侧屈肌拉伸

拉伸步骤:1站立,双足并拢,身体左侧面向一面墙,离墙约一臂距离。2将左手手掌放在墙上与肩等高的位置。将右手掌跟放在髋关节上。3保持双腿伸直,收缩臀部,朝墙的方向轻微地旋转髋部,用右手朝墙的方向推右髋部。4对另一侧重复相同步骤。

5跪姿膝伸肌拉伸

拉伸步骤:1左腿跨前一步,将左膝弯曲约90°。保持左膝位于左脚踝上方。2朝身后伸展右腿,右膝接触地面。右小腿横放在地上。3抓住一个物体或将双手放在左膝上来保持平衡。前移髋部,朝左脚踝前方推左膝,背屈左脚踝。4对另一条腿重复此拉伸。

6站姿趾伸肌拉伸

拉伸步骤:1站立,以一面墙或物体作为支撑来保持平衡。2将右脚伸向身后,脚趾背部触地。将脚背放在枕头或毛巾上,会使此拉伸更舒适。3保持脚背压在地面上,将身体重量放在右腿上,朝地面下压脚跟底部。4对另一条腿重复此拉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29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