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腿总发麻脚底也跟着麻,就一个固定位置右外侧涨疼,一用力往下按就好很多,6,7年了,腰没有问题

我的小腿总发麻脚底也跟着麻,就一个固定位置右外侧涨疼,一用力往下按就好很多,6,7年了,腰没有问题,第1张

1)看看缺钙否

2)看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3)腓总神经易在腘窝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导致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背伸、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以及伸拇、伸趾功能丧失,呈屈曲状态,和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4)如果坐车是二郎腿,或者右侧卧位均可压迫右侧腓骨小头处,导致腓总神经受压。肌电图有助于确诊,5)预防改变坐姿,卧姿;可进一步完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小腿前区的深筋膜较致密,在胫侧,它与胫骨内侧面的骨膜相融合。在腓侧,深筋膜发出前、后两个肌间隔,附着于腓骨前、后缘的骨膜。小腿的前、后肌间隔,胫、腓骨及其间的 骨间膜与小腿前区的深筋膜,共同围成外侧骨筋膜鞘和前骨筋膜鞘。

 1.外侧骨筋膜鞘的内容有小腿外侧群肌和腓浅神经等。腓浅神经起于腓总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沿途分支支配该二肌,其末支至小腿中、下1/3交界处,经腓骨长肌前缘穿深筋膜浅出至皮下,分 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的皮肤(第1趾蹼及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除外)。当腓浅神经损伤时,常表现为足不能外翻,分布区的皮肤感觉缺失。

  2.前骨筋膜鞘的内容有小腿前群肌,包括第3胖骨肌,胫前动、静脉及腓深神经等。

  (1)胫前动脉:在腘肌下缘处起自腘动脉,向前经胫骨后肌及骨间膜上缘间进入小腿前区,继而沿骨间膜前面下行。上段行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下段行于胫骨前肌与 长伸肌之间。该动脉向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带的下缘处,延续为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在起始部附近发出胫前返动脉,穿胫骨前肌向上参加膝关节动脉网,主干沿途发出肌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附近发出内、外踝前动脉,分别与跗内、外侧动脉吻合,并参与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胫前动脉全程均与腓深神经伴行,自上而下,神经先居动脉外侧,逐渐跨过动脉前面,至小腿下段则位于动脉的内侧。

  (2)胫前静脉:有2支,伴行于动脉两侧,其属支与动脉同名。

  (3)腓深神经:起自腓总神经,向前下穿腓骨长肌起始部及前肌间隔,进入前骨筋膜鞘,即与胫前血管伴行。其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 第1、2趾相对面的背侧皮肤。当腓深神经损伤时,常表现为足不能背伸及伸趾。

足下垂,是一个医学术语,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跖屈位,不能够主动背伸。用通俗的话讲,也就是脚脖子主动钩不起来,向下耷拉,走路的时候脚趾碰地。出现足下垂,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足部的骨骼因素,因为骨折或肿瘤等原因发生了骨骼畸形变。第二个原因是小腿前侧的肌肉发生了损伤。比如外伤产生了胫前肌或腓骨长短肌肉毁损,失去了踝关节背伸的动力。第三种是由于神经的原因,比如脑血管病变压迫神经,或者腓总神经外伤或卡压,使小腿前肌肉失神经支配产生足下垂。神经受到了压迫,引起神经受压的常见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这两个病会压迫到坐骨神经,而脚外侧缘皮肤的感觉是由坐骨神经支配的,所以坐骨神经病变之后往往会引起脚外侧缘的麻木。首先是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突出压迫左侧神经根就会出现足背外侧麻木。其次是患了梨状肌综合征,导致坐骨神经压迫。第三是腓神经受伤或者涨了肿瘤,需要做心电图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4 先天性内翻足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7 跗骨并合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9 高弓足 10 副舟骨 11 先天性内翻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13 龙虾足 14 卷缩趾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16 趾屈曲畸形 17 趾背伸畸形 18 多趾 19 缺趾 20 巨趾 21 并趾 1 拼音

zú jī xíng

2 简介

小儿足部畸形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占第一位。其余各种畸形类型甚多,形态各异。畸形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单独存在或与其他骨胳畸形并存。足部功能虽不及手指功能重要,但因负重关系足部畸形常引起疼痛,而需及时治疗。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参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条。

4 先天性内翻足

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似,足于距骨头以前呈内收和内翻畸形,足跟内翻、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X线片可明确诊断。

用手法将患足外翻,牵拉纠正前足内收和内翻畸形,每日20~30次,至畸形完全纠正。手法治疗无效时,可作楔形石膏,逐步纠正畸形,每2~3周更换石膏一次至畸形纠正。会走病儿需穿外翻矫形鞋,预后良好。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较常见,常发生于女性第一胎。有人认为是初产妇羊水过多,子宫内压过高所致。病儿足部可背伸与胫骨成25°角或触及小腿前方,严重者足背外侧皮肤挛缩,跖屈动作明显受限。5%患儿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治疗前应排除神经肌肉疾病,如病儿足趾能自由伸屈者,表示无神经肌肉或骨胳畸形。可用手法矫治,每天20~30次使足部尽量跖屈,2~4个月后,畸形消失。此外,在踝关节前方置棉垫,并用绷带固定亦可纠正畸形。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少见,其足跟外翻,足部下垂。畸形较固定而不能活动,可为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一部分。常伴有肘关节、膝关节活动限制,髋关节脱位、腕与手屈曲,大拇指内收等。诊断时需排除大脑性瘫痪引起的马蹄外翻足。

早期应用手法矫治,纠正外翻和足下垂,手法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石膏矫治。顽固病例需手术延长跟腱,石膏固定4~6周。

先天性跖骨内翻、内收畸形 跖骨内翻、内收畸形局限于足前部,足后部完全正常。跖骨全部内收、内翻。畸形的差异很大,轻者常不易发觉,重者前足较宽、穿鞋困难,鞋的前方内侧很快折断,鞋底外侧足跟处明显磨损。自足底观察,大趾向内侧凸出,足前部与足底有比较明显的内收,而足跟并不内翻。X线片显示跖骨内收和内翻,第一、二跖骨间隙增宽、跟骨和距骨的正常轴线角度无异常。

轻度畸形可用手法矫治,畸形较重时采用石膏矫治、逐步纠正,每2周更换石膏一次,约需8~10周。一岁以上患儿,石膏矫治无效时,作内侧外展肌松解, 第一跖楔关节切开术。儿童需切开跖跗关节囊和跖骨间韧带方能纠正畸形。

7 跗骨并合

跗骨并合可分为单侧、双侧,完全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融合。常见于跟距关节,而距舟、跟骰关节极为罕见。

婴幼儿多半无症状,跗骨的软骨性与纤维性并合于X线片上不易发现。10岁以后当跗骨联合为骨性或软骨性、纤维性钙化后才影响距骨下关节的活动而出现疼痛,腓骨长、短肌,趾伸肌群痉挛致行走易疲劳,距骨内侧有骨性突出及足跟外翻。患足45°外斜位X线片显示跟舟骨桥,跟骨轴心位摄片显示跟距骨桥,断层摄片可确诊,晚期病例可见退行性病变。

多数病儿不需治疗,随年龄增长,患足可用特制Thomas后跟和足弓托保护。出现腓骨长、短肌痉挛时可行距骨下关节普鲁卡因或可的松封闭,或于麻醉下手法纠正外翻畸形,小腿石膏固定3~4周,拆除石膏后穿戴有内侧“T”字带的小腿支架步行三个月。早期发现跟舟骨桥者可作切除,跟距骨桥可考虑作跟距关节融合术,对伴有关节退行性变青少年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又称先天性距骨垂直足,是距骨头向内、向下脱位,使舟状骨与距骨颈部接触的一种畸形。约10%脑脊膜膨出患儿伴有此种畸形足。有大脑性瘫痪、三染色体症13~15或18、多发性关节挛缩、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儿都可出现此种畸形。

新生儿时期足呈船状,足趾和足跟向前后撬起、足底凸出。足底内侧可摸及质硬、固定的距骨头、用力挤压亦不出现足弓,足跟稍向外翻。病儿行走后凸出部出现胼胝,将足趾背屈、跖屈可发现活动于距骨头之前,足底部凸出之距骨头并不移动亦无疼痛。X线片能确诊,距骨头呈90°垂直状,舟状骨与距骨颈相接触,距骨头指向足内侧。侧位X线片显示足呈船状,跟骨处于马蹄位。先天性外翻凸形:X线检查示距骨与跟骨成角,距骨头向下方脱位。

新生病儿确诊后,应立刻进行手法矫治;用拇指顶住距骨头向上向外,前足向下向内复位,使患足于尽量内收、跖屈位石膏固定6~8周。复位不成功需切开复位,切开距舟关节、切断挛缩韧带、筋膜,将距骨复位,必要时切除距骨头或舟状骨,克氏针贯穿固定。其他治疗方法尚有切开复位加肌腱转移,如胫前肌腱至距骨头,距骨楔形截骨,距舟关节融合、跟距关节外固定术,10~12岁以上患儿常需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9 高弓足

高弓足为内侧和外侧足弓先天增高。常见的弓形足是由神经肌肉性疾患,如脊柱裂、脊膜膨出、脊柱畸形、运动失调症等使内在肌与长肌腱功能失调引起。先天性高弓足于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待患儿行走后,穿鞋困难时才引起注意。患足内侧和外侧的足弓增高,肌力无不平衡现象、足趾无屈曲畸形,30%患儿有明显家族史。

临床检查和X线摄片能确诊。患儿于生长发育期需穿特别的矫形鞋,加用足弓托或于足底跖骨头后加用横条。有疼痛的患儿于6~8岁时可将跖筋膜剥离,足跟有内翻畸形时进行跟骨截骨术,年龄较大患儿畸形严重时,需作跗中关节楔形或“V”形截骨术。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为罕见畸形,踝关节不仅能跖屈、背伸,其侧向活动明显增加。男性多见,常有家族史,并伴有其他畸形,如脊柱椎体融合、腓骨缺损、下肢缩短等。此症无主诉症状。踝关节侧向活动增加后,易引起关节扭伤,成年时可出现关节炎。X线正侧位摄片,显示距骨体呈球状,胫骨关节面呈臼状。无症状时毋需任何治疗,成年后发生关节炎而引起疼痛时,可作踝关节固定术。

10 副舟骨

副舟骨又称外胫骨或赘。 系足部副骨中最多见之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分两型。一种副舟骨很小,直径于02~05cm之间,圆形,无自觉症状;另一型副舟骨较大,呈三角形或钩状。临床常有平足、内踝前下方骨性隆起和局部疼痛,常于学龄后因运动量加大,体重增加而出现症状,病儿走路、久站后感足底和足内侧疼痛,舟骨隆起部有明显压痛。X线片显示舟骨内后方有边缘整齐的小骨块。骨块密度与舟骨相同。

本畸形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轻者宜减少活动量,穿平足鞋垫。症状明显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副舟骨,将附于舟骨而变松弛的胫后肌腱摺叠紧缩缝合,或于舟骨鉆孔行胫后肌再植术。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有明显家族史。第一跖骨短缩时足横弓受影响,重力不能均匀分布于第1~5跖骨头,而转移至第二跖骨头,横弓下陷引起足弓中央出现胼胝而疼痛,大趾与第二趾骨间隙增宽。儿童无主诉时不需治疗。成年后,如足横弓受压而出现疼痛时,可用足弓托将第一跖骨处延长1~15cm,使重力均匀分布于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之间,症状即可消失。

11 先天性内翻

大趾内翻、内收,有时可达60~90 °。此畸形可单独存在,亦可伴跖骨、其他足趾的内翻,第一跖骨短或其他全身性骨胳疾患。于畸形足内侧,自跖骨至趾常可摸及增厚的条索, 多数患儿穿鞋有困难。

治疗时应切除增厚条索, 切断挛缩的外展肌腱和内侧跖关节囊,纠正内翻,跖关节用克氏针贯穿, 塑料夹板固定。若畸形纠正不够彻底,常易复发。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属先天性疾患,但婴幼儿时不易察觉,至青少年期才出现外翻而确诊,有明显家族史,女孩多见。由于大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内收与皮鞋摩擦造成滑囊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X线片显示趾骨与第一跖骨成角超过30°,第一、第二跖骨间隙增宽,交叉角超过10°。

用抗生素控制第一跖骨滑囊炎,宜穿布鞋,减少摩擦。治疗包括足内侧塑料夹板纠正或防止畸形发展。手术治疗适宜于年龄较大,畸形严重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于第一跖骨底或远端作楔形截骨术,跖关节囊内侧重叠,内收腱转移至第一跖骨头及切除增生的第一跖骨内侧面。手术后一般需穿矫形鞋,并用足弓托防止复发。

13 龙虾足

又称先天性裂足,患足的跟、距、跗骨正常,第一及第五跖骨存在,而第二、第三跖骨,有时包括第四跖骨缺如。 大趾向外弯曲可达90°, 第五趾(或第四、第五趾)向内侧靠拢,使足呈分叉状。多数为双侧性,并伴有龙虾手、唇裂、腭裂、短指、并指、多指和耳聋等畸形。此症属显性遗传,为不完全性遗传表现频度(perance)。

1~2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将分开的跖骨基底部截骨靠拢,弯曲的趾和第四、第五趾用克氏针贯穿纠正其内翻和外翻畸形,并将分开的跖骨间皮肤切开后整形缝合,使大趾和第四趾接近, 术后需穿矫形鞋以保持纠正的位置。

14 卷缩趾

又称内翻趾,是较多见的对称性、双侧畸形,一个或几个足趾向下弯曲、内翻,末节趾骨关节向外扭转,使足趾进入邻趾下方,这种畸形于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严重。发病原因可能是足趾的小肌肉发育不全。有明显家族史。

无症状时毋需治疗。年长后活动增加,跖骨头疼痛明显者可将卷缩的足趾与其内侧邻趾合并,亦可将趾长屈肌腱切断,缝合于趾伸肌腱之外侧,使趾骨关节完全伸直,并用克氏针经趾尖贯穿固定后石膏固定3~4周。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先天性小趾内翻是家族性疾病,多数为双侧性。小趾跖趾关节向上、向内半脱位,伸直时压在第四趾上,趾长伸肌腱短缩,第四、第五趾间皮肤较紧,小趾外旋、过伸,趾甲面向外,趾骨关节无屈曲,背侧皮肤与皮鞋摩擦易形成胼胝。

手法牵拉小趾使与其他四趾并行,然后用胶布固定。较大儿童有局部疼痛时,可切开第四、第五趾间蹼,进行VY或Z形延长,松解趾间蹼,延长第五趾长伸肌或切断趾长伸肌腱缝于第五跖骨头,切开关节囊,去除第一节趾骨而保留骨骺,将第四、第五趾合并缝合,手术后石膏固定3~4周。

16 趾屈曲畸形

趾屈曲畸形少见, 常发生于第二趾或趾。足趾的屈曲畸形发生于远端趾骨关节,它与近端趾骨关节屈曲所引起的槌状趾不同,患趾屈曲有力,而不能主动伸直,由于趾尖触地形成胼胝发生疼痛。有明显家族史。

手术治疗将趾长屈肌转移至趾长伸肌上,效果良好。晚期关节已有畸形,应作趾骨关节融合术。

17 趾背伸畸形

第二、第三趾伸直向上撬起。跖趾关节较正常为高,而向后缩,检查者可将畸形的足趾推回原位,皮肤与肌腱并无挛缩。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婴幼儿患者可将患趾往下拉,用胶布与邻趾固定,6个月可获纠正。

18 多趾

多趾为常见的畸形, 多趾多位于趾的内侧或小趾外侧。多趾可为完整的大小相同的足跖,也可是较小而缺一节的足趾,或仅有一段管状皮肤为无骨胳的足趾,偶而多趾与多余的一个跖骨连接。因足趾端宽大,病儿穿鞋困难。

治疗以早日切除为原则,最好于1~2岁时手术,切除小趾外侧或趾内侧的多趾。 但第四跖骨分叉, 伴有多趾时,应将跖骨的枝叉部分一并切除。手术时应正确设计皮肤切口,避免疤痕与皮鞋摩擦。大小相同的多趾切除后,留下的足趾有内翻或旋转畸形时,可作跖骨颈截骨术,以纠正术后内翻、旋转畸形。

19 缺趾

缺趾罕见,常伴有其他缺损,如腓骨缺如的病儿第四、五跖骨,第四、五趾常同时缺如;胫骨缺如者常伴有第一跖骨和大趾缺如;第二、第三趾缺如仅见于龙虾足病儿。单纯缺趾患儿,足趾部位仅有球形软组织存在。并发畸形尚有跗骨连接,马蹄内翻足等。

缺趾病儿,如跖骨完整、横弓存在,行走无影响者,不需治疗。 第二趾缺如的病儿,为避免大趾外翻,可用垫物嵌入第一、第三趾之间,防止趾外翻畸形。

20 巨趾

巨趾较多见,常见于第一、第二、第三趾。是足趾淋巴和脂肪组织增生,少数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趾迅速生长,皮下脂肪等软组织增生,并涉及足背和足底,趾骨增粗、增长,穿鞋困难。

需手术切除,保留跖趾关节,防止大趾或小趾的内收或外翻。皮下脂肪应分二期切除,每次切除足趾之半圈,以免损伤血管,3~4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手术。跖骨肥大时可考虑破坏其骨骺,以控制病变发展,或破坏残留的第一趾骨骨骺。

21 并趾

腓总神经切除可以治疗吗? 怎么样才能不让足下垂?才能走路正常点? 小腿会不会一直萎缩下去?谢谢给个答

已经切除了,治疗腓总神经?如果缺损不长,2厘米内,可以直接缝合,如较长可以作神经移植桥接,腓总神经为混合神经,效果不会很好的.

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损伤后,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趾短伸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瘫痪,出现足和足趾不能背伸,足不能外展,足下垂并转向内侧而成为马蹄内翻足,足趾亦下垂,行走时呈“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及足背面感觉障碍。也就是小腿一些肌肉会萎缩的,出现足下垂.

为了治疗足下垂,可以考虑:行肌腱转位术,用胫后肌来作动力肌.矫正足下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37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