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厌简介

舌厌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哑门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舌厌穴的定位 10 舌厌穴的取法 11 舌厌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舌厌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舌厌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舌厌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舌厌穴研究进展 17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72 对血细胞的影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舌厌 1 拼音

shé yàn

2 英文参考

Yǎmén GV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舌厌为经穴别名,即哑门[1][2]。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哑门 汉语拼音 Yamen 罗马拼音 Yamen 美国英译名 Dumb Gate 各

号 中国 GV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4 富耶氏 IVG14 德国 LG14 英国 Gv15 美国 Go15

哑门为经穴名(Yǎmén GV15,DU15)[3][4]。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名瘖门[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始称哑门[3]。《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5]。别名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属督脉[3]。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5]。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3]。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4 哑门穴的别名

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瘖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喑门一穴。

6 穴名解

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3]。

瘩,《说文》:“瘖,不能言也。”《正字通》:“痖与瘖,音别义同。”痖通哑、瘖通喑。门,出入、关键之处,意为要地。此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正对舌本,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因有通经络、开神窍、治失语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为哑门。穴为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甲乙经·卷十二》谓:“舌缓,瘖不能言,刺瘖门”。[6]

7 特异性

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5]。

8 所属部位

颈椎[7]

9 舌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8]。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3]。

哑门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发际05寸,适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5]。

一说“在后发际宛宛中。”

哑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肌肉)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骨骼)

10 舌厌穴的取法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之凹陷中取穴。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3]。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处取穴[9]。

11 舌厌穴穴位解剖

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夹肌之间→左右头半棘肌之间)[3]。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10]。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10]。

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5]。

12 舌厌穴的功效与作用

哑门穴具有散风熄风、开窍醒神的功效。

哑门穴有通窍络、清神志作用[3]。

哑门穴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故可治疗喑哑、失语、神志病和督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是主治喑哑、失语的常用穴[11]。

哑门穴具有通窍醒神的作用,故以治疗失语、癫狂、痫证为主[11]。

哑门穴有通经开窍之功,为回阳九针之一,凡诸喑症俱可取此[6]。

13 舌厌穴主治病证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及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等[3]。

哑门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10]。

哑门穴主治头痛,失语,暴喑,喑哑,重舌,舌缓不语,聋哑;癫狂,痫证,瘛疭,癔症;项强,脊强反折[9]。

哑门穴主治暴瘖,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5]。

治舌强不语,暴喑,颈项强急,脊强反折,癫痫,脑性瘫痪,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5]

一般直刺05~10寸[3][5]。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10]。

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9]。

注意:

禁深刺[5]。

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误伤延髓[3]。

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10]。

因为深部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0]。

142 灸法

禁灸[3]。

《针灸大成》谓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火攻。凡取经穴治病,可针者针之,可灸者灸之,针灸惧不宜者,则按而摩之,是为经穴三用。[6]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9]。

15 舌厌穴的配伍

哑门穴配廉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治聋哑[3][9]。

哑门穴配风府治角弓反张[3]。

哑门穴配人中、后溪治癫痫[3]。

哑门配关冲,有通阳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不语。

哑门配风府、合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喑哑。

哑门配通天、跗阳,有散寒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哑门配水沟、足三里、大钟,治痴呆[9]。

哑门配阳谷、腕骨、带脉、劳宫,治瘛疭、指掣痛[9]。

哑门配水沟、大椎、腰奇,治癫痫[9]。

哑门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9]。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针灸甲乙经》:项强,刺喑门。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

《针灸大成》: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针灸大成》:仰头取之。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风痉,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

《圣济总录》:脑后哑门穴,不可伤,伤即令人哑。宜针人中、天突二穴,可二分。

《玉龙歌》: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17 舌厌穴研究进展 17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发现,针刺哑门、肾俞,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同时观察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显示陡直型波形较治疗前增加了144%,统计学有明显差异。[9]

针刺哑门、风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6]

172 对血细胞的影响

针刺哑门、华盖,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针刺哑门也可使淋巴细胞减少,并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9]

人体左边都有哪些器官

 人体左边都有哪些器官,人体的器官对我们身体的健康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面对人体之间的作用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分布,结构有很大差异,以下分享人体左边都有哪些器官。

人体左边都有哪些器官1

 人体左边的器官相对右边要少一些,从上到下大概包括左肺、心脏、胃、脾、左侧肾上腺、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左肾、左侧输尿管、部分小肠、直肠上段。女性病人还包括左侧卵巢和左侧的输卵管。一般如果患者出现左侧腹部疼痛,要考虑是腹腔内的病变比较多,比如可能是左侧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以及乙状结肠肿瘤、脾梗死。女性病人还包括左侧输卵管炎、卵巢蒂扭转等疾病,必要的时候要到医院进行急诊检查,明确以后对症治疗。

 人体左边的器官还是比较多的,人体左边的器官,从上而下可以分为颈部的左侧甲状腺、左侧乳腺、左肺、心脏、食管、气管、胃体贲门部分、胰腺体部位、脾尾、脾脏左侧肾脏和肾上腺、左侧输尿管、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十二指肠水平部、还有小肠。女性在左侧部位,还有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在左侧部位会有阴囊和左侧的睾丸。这都是人体重要的各个组织器官,如果身体出现有一些疾病,某个部位可能会显示出不适症状的。

 1、人体左侧通常器官包括胸腔内部的左侧肺部以及心脏,还有食道的一部分以及胃部的绝大半部分都是在人体左侧。

 2、在胃部下方通常会有脾脏还有结肠脾曲,还会有左侧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

 3、在左侧腹部的腹膜后有左侧肾脏以及输尿管,如果是女性则左侧下腹部还会有左侧卵巢、输卵管等器官。

 4、极少部分的人是镜面人,左侧身体的脏器和右侧对调,左侧胸部没有心脏,左侧腹部没有脾脏,但是会有肝脏、胆囊等脏器和器官。

 身体的左边有左肺、左侧的支气管、心脏、左侧的甲状腺、左侧乳腺,腹腔内有降结肠、乙状结肠、部分小肠、直肠、脾、左输尿管、左侧肾脏、膀胱,女性有左侧卵巢,男性有左侧阴囊等。如果有身体左侧某个器官不适,需要到医院做B超或者ct等检查来确诊,因为可能出现病变的器官太多,只有检查之后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不能盲目的治疗。

人体左边都有哪些器官2

 人体肚子左边器官相对比较多,左右不太一样,左侧腹包括左侧肾脏和左侧输尿管等左侧腹部的器官,具体内容如下:

 1、脾脏:腹部左侧从上往下第一个是脾脏,脾脏在左上腹,脾脏是人体很大的器官,最主要的作用是灭活衰老的血细胞;

 2、胃:脾脏内侧一点,也在左侧腹,就是胃,胃基本是偏左的位置,尤其是胃底和胃体,在人体左半位置,有些胃部疾病、贲门疾病可能会伴有左上腹疼痛的表现;

 3、胰腺:胰腺在体尾部,比如胰腺炎症发生,会从左侧腹开始疼痛;

 4、近端小肠:近端小肠向左上腹、右下腹逐渐延伸、蔓延,近端小肠有个部位叫空肠,空肠基本上在左侧腹;

 5、横结肠:横结肠左半到横结肠脾区,延续发展之后进入降结肠;

 6、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全在左侧,乙状结肠也都在左侧腹,直肠在腹部中间位置。

 人体左侧通常器官包括胸腔内部的左侧肺部以及心脏,还有食道的一部分以及胃部的绝大半部分都是在人体左侧。在胃部下方通常会有脾脏还有结肠脾曲,还会有左侧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

 在左侧腹部的腹膜后有左侧肾脏以及输尿管,如果是女性则左侧下腹部还会有左侧卵巢、输卵管等器官。极少部分的人是镜面人,左侧身体的脏器和右侧对调,左侧胸部没有心脏,左侧腹部没有脾脏,但是会有肝脏、胆囊等脏器和器官。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15)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四、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腕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62)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五)听小骨

  2、肌肉系统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3、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4、韧带系统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5、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6泌尿系统

 编辑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7、循环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的血管

 1冠状动脉

 ①左冠状动脉

 包括:前室间支、旋支

 ②右冠状动脉

 包括:后室间支、左室后支

 2心的静脉

 ①心最小静脉

 ②心前静脉

 ③冠状窦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心包

 1纤维心包

 2浆膜心包

 3心包窦

 (五)动脉

 1肺动脉干

 ①左肺动脉

 ②右肺动脉

 2主动脉

 ①升主动脉

 ②主动脉弓

 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③头臂干

 包括: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3头颈部的动脉

 ①颈总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②颈外动脉

 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向后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

 终末支是: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③颈内动脉(入颅腔)

 4上肢的`动脉

 ①锁骨下动脉

 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②腋动脉

 包括: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③肱动脉

 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④桡动脉

 包括: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⑤尺动脉

 包括: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⑥掌浅弓、掌深弓

 5躯干的动脉

 ①胸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

 b脏支

 包括:支气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b脏支

 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的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①髂总动脉

 包括: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②髂内动脉

 a壁支

 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闭孔动脉

 b脏支

 包括: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③髂外动脉

 包括: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7下肢的动脉

 ①股动脉

 包括: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②腘动脉

 包括: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③胫前动脉

 ④胫后动脉

 包括: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

 ⑤足背动脉

 包括: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动脉、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包括:左肺上、下静脉,右肺上、下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①上腔静脉系

  接纳:

 a头臂静脉(接纳: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肋间最上静脉)

 b头颈部的静脉 接纳:

 I颈内静脉(接纳:颅骨、脑、面、浅部和颈部大部分区域的静脉)

  即:颅内属支

 颅外属支(接纳: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II颈外静脉

 III锁骨下静脉

 C上肢的静脉

 包括:上肢的浅静脉(接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接纳:腋静脉)

  d胸部的静脉

 包括:胸腹壁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脊柱的静脉(接纳: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

  ②下腔静脉系

 接纳:

  a下腔静脉

 b髂总动脉 接纳:(髂内静脉、髂外静脉)

 c下肢的静脉

 包括:下肢浅静脉(接纳: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下肢深静脉(接纳:腘静脉)

 d下腔静脉的属支

 包括:壁支(接纳: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接纳: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e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接纳: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8、淋巴系统

 (一)淋巴组织

  (二)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颈干

 ②左、右锁骨下干

 ③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肠干

  4、淋巴导管

 ①右淋巴导管

 包括: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②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

 1头部的淋巴结

 ①枕淋巴结

 ②乳突淋巴结

 ③腮腺淋巴结

 ④下颌下淋巴结

 ⑤颏下淋巴结

 2颈部的淋巴结

 ①颈前淋巴结

 ②颈外侧淋巴结

 a颈外侧浅淋巴结

 b颈外侧深淋巴结

 包括:咽后淋巴结、颈内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的淋巴结

 1肘淋巴结

 2腋淋巴结

 ①外侧淋巴结

 ②胸肌淋巴结

 ③肩胛下淋巴结

 ④中央淋巴结

 ⑤尖淋巴结

 胸部的淋巴结

  1胸壁淋巴结

 ①胸骨旁淋巴结

 ②肋间淋巴结

 ③膈上淋巴结

  2胸腔脏器淋巴结

 ①纵隔前淋巴结

 ②纵隔前淋巴结

 ③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结

 包括: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

  腹部的淋巴结

 1腹壁的淋巴结

 2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②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③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盆部的淋巴结

 1髂外淋巴结

 2髂内淋巴结

 3骶淋巴结

 下肢的淋巴结

 1腘淋巴结

 2腹股沟淋巴结包括: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解剖名称·舌根 41 舌根与经脉经络脏腑的关系 5 经穴别名·舌根 51 哑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哑门穴的定位 57 哑门穴的取法 58 哑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哑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哑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哑门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哑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5142 对血细胞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舌根 1 拼音

shé gēn

2 英文参考

radix linguaeroot of tongu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 root of tongu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Yǎmén GV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tongue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舌根:1解剖名称;2经穴别名。

4 解剖名称·舌根

舌根(tongue root)为解剖名称。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二。指舌之根部[1]。即舌本(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篇)[2]。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血气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心之脉系于舌根。”

41 舌根与经脉经络脏腑的关系

因多数经脉皆络于此,故舌根与经络脏腑关系十分密切[3]: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3];

足少阴之脉挟舌本[3];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3];

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3]。

5 经穴别名·舌根

舌根为经穴别名,即哑门[4]。出《针灸学》(南京)。

穴位 哑门 汉语拼音 Yamen 罗马拼音 Yamen 美国英译名 Dumb Gate 各

号 中国 GV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4 富耶氏 IVG14 德国 LG14 英国 Gv15 美国 Go15

哑门为经穴名(Yǎmén GV15,DU15)[5][6]。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名瘖门[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始称哑门[5]。《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7]。别名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属督脉[5]。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5][7]。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5]。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51 哑门穴的别名

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瘖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

5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喑门一穴。

53 穴名解

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5]。

瘩,《说文》:“瘖,不能言也。”《正字通》:“痖与瘖,音别义同。”痖通哑、瘖通喑。门,出入、关键之处,意为要地。此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正对舌本,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因有通经络、开神窍、治失语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为哑门。穴为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甲乙经·卷十二》谓:“舌缓,瘖不能言,刺瘖门”。[8]

54 特异性

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5][7]。

55 所属部位

颈椎[9]

56 哑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10]。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5]。

哑门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发际05寸,适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

一说“在后发际宛宛中。”

哑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肌肉)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骨骼)

57 哑门穴的取法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之凹陷中取穴。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5]。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处取穴[11]。

58 哑门穴穴位解剖

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夹肌之间→左右头半棘肌之间)[5]。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12]。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12]。

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7]。

59 哑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哑门穴具有散风熄风、开窍醒神的功效。

哑门穴有通窍络、清神志作用[5]。

哑门穴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故可治疗喑哑、失语、神志病和督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是主治喑哑、失语的常用穴[13]。

哑门穴具有通窍醒神的作用,故以治疗失语、癫狂、痫证为主[13]。

哑门穴有通经开窍之功,为回阳九针之一,凡诸喑症俱可取此[8]。

510 哑门穴主治病证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及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等[5]。

哑门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12]。

哑门穴主治头痛,失语,暴喑,喑哑,重舌,舌缓不语,聋哑;癫狂,痫证,瘛疭,癔症;项强,脊强反折[11]。

哑门穴主治暴瘖,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7]。

治舌强不语,暴喑,颈项强急,脊强反折,癫痫,脑性瘫痪,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7]

一般直刺05~10寸[5][7]。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12]。

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11]。

注意:

禁深刺[7]。

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误伤延髓[5]。

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12]。

因为深部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2]。

5112 灸法

禁灸[5]。

《针灸大成》谓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火攻。凡取经穴治病,可针者针之,可灸者灸之,针灸惧不宜者,则按而摩之,是为经穴三用。[8]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11]。

512 哑门穴的配伍

哑门穴配廉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治聋哑[5][11]。

哑门穴配风府治角弓反张[5]。

哑门穴配人中、后溪治癫痫[5]。

哑门配关冲,有通阳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不语。

哑门配风府、合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喑哑。

哑门配通天、跗阳,有散寒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哑门配水沟、足三里、大钟,治痴呆[11]。

哑门配阳谷、腕骨、带脉、劳宫,治瘛疭、指掣痛[11]。

哑门配水沟、大椎、腰奇,治癫痫[11]。

哑门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11]。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针灸甲乙经》:项强,刺喑门。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

《针灸大成》: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针灸大成》:仰头取之。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风痉,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

《圣济总录》:脑后哑门穴,不可伤,伤即令人哑。宜针人中、天突二穴,可二分。

《玉龙歌》: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514 哑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发现,针刺哑门、肾俞,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同时观察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显示陡直型波形较治疗前增加了144%,统计学有明显差异。[11]

针刺哑门、风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8]

5142 对血细胞的影响

针刺哑门、华盖,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针刺哑门也可使淋巴细胞减少,并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1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4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