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触诊新章节-33背阔肌(下)

康复触诊新章节-33背阔肌(下),第1张

背阔肌(Musculus latissimus dorsi)的起止部分-功能分析-神经支配-血管供应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图文介绍」来一起学习它的触诊方法吧。

目录

Ⅰ 背阔肌·起始部(髂嵴部)的触诊

Ⅱ背阔肌·起始部(胸椎·腰椎棘突部)的触诊

Ⅲ背阔肌·外侧缘的触诊

Ⅳ背阔肌·上缘的触诊

Ⅴ背阔肌与大圆肌的肌间隔

Ⅵ背阔肌与肱三头肌的肌肉交叉部

①髂嵴部(背阔肌)的触诊方法:首先想象在髂嵴处与臀大肌、臀中肌存在肌肉连接的位置,然后沿髂嵴上缘垂直推入。

②骶骨部(背阔肌)为腱膜结构,可一直触诊到髂后上棘位置。

译者注

触诊方向要根据髂嵴的形状而变化。

①不仅起始部(背阔肌)为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在胸·腰椎棘突附近也会移行为腱膜,因此很难确认。

②触诊是在胸·腰椎棘突外侧轻轻摩擦进行确认。

①外侧缘从髂脊后外侧部越过腰部,向肱骨小结节棱方向行进,但在第9~12肋骨附近的确认稍有困难。

②触诊方法(腰部):从外侧缘向内侧聚拢肌纤维的方式进行。

③触诊方法(肋部):沿着胸廓进行触诊,在肋骨起始部触诊擦肋骨。

译者注

第11、12肋骨为浮肋,触诊力度应轻柔,避免引起疼痛等不适。

①背阔肌上缘与斜方肌重合。但由于斜方肌较薄,因此可以通过斜方肌进行确认。

②从肩胛下角开始走行的肌纤维,在覆盖一部分大圆肌的同时,随着逐渐接近肱骨小结节嵴(停止部),其走行也从斜向外侧变成朝向上方。

③背阔肌·上缘 的触诊方法:通过垂直按压进行触诊。

首先确认在腋窝后壁的大圆肌(背阔肌在大圆肌前方走行),然后从大圆肌·下缘和背阔肌·上缘形成的肌间隔向胸廓方向推入。

①背阔肌在三角肌·肩甲冈部的后缘附近与肱三头肌具有肌纤维交叉。

②大圆肌穿过肱三头肌腹侧,但由于背阔肌进一步绕到大圆肌前方,所以大部分的肌纤维交叉是和大圆肌形成的。

③该肌纤维交叉部的触诊与大圆肌一起作为重点进行。

腋腔内有臂丛的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三段:第1段从第一肋外侧缘至胸小肌上缘,分支:胸上动脉;第2段被臂丛三束呈“品”字形包绕,被胸小肌覆盖,分支:胸外侧动脉(外侧胸壁),胸肩峰动脉;第3段位于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之间,分支: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后动脉。

(2)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内侧,两者之间有臂丛内侧束、胸内侧神经、前壁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内侧有臂内侧皮神经,远端有腋淋巴结外侧群,近端有腋淋巴结群。

(3)臂丛,位于腋窝内的部分是臂丛的销骨下部,由3个束构成。

扩展资料

腋腔的各壁

1、前壁:为胸大肌、胸小肌及锁胸筋膜构成。

2、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背阔肌围成。

在肩胛下肌和大圆肌间留有三角形的裂隙,被肱三头肌长头分为内侧和外侧两个孔,内侧的叫三边孔,其境界是上边为肩胛下肌,下边为大圆肌,外侧边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的叫四边孔,其上、下边与三边孔结构相同,内侧边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边为肱骨外科颈。

3、内侧壁:为胸廓侧壁上四肋及其间的肋间肌和前锯肌。有肌的浅面有胸长神经和位于其前2厘米与之伴行的胸外侧动脉。

4、外侧壁:为肱骨近侧段的内侧面,其前内侧有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

5、腋腔的底:为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自胸壁向上肢移行。

6、腋腔上口:为一三角形间隙,由第一肋骨(内侧)、锁骨(前)和肩胛骨上缘(后)围成。颈根部的固有筋膜包被着臂丛和腋血管,形成筋膜鞘,经此口从颈部进入腋腔。

--腋区

--腋静脉

--臂丛

构成:

1、顶:是腋窝的上口,向上内通颈根部,由锁骨中1/3段、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有臂丛通过,锁骨下血管于第一肋外缘移行为腋血管。

2、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皮肤借纤维隔与腋筋膜相连,腋筋膜中央因有皮神经、浅血管和浅淋巴管穿过而呈筛状,故又称筛状筋膜。

3、四壁:

前: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后: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

内: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外: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内容物:主要有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加强背肌锻炼能有效增强背部肌肉,减少脂肪,背部是组成整个形体的重要部分,在身体的稳固性上起着关键作用,这里介绍三种非常有效的锻炼背肌方法:

第一,引体向上。用引体向上锻炼背部,增加背部的宽度:

起始姿势两手用宽握距正握(掌心向前)单杠,两脚离地,两臂身体自然下垂伸直。

动作过程用背阔肌的收缩力量将身体往上拉起,直到单杠触及或接近胸部。静止一秒钟,使背阔肌彻底收缩。然后逐渐放松背阔肌,让身体徐徐下降,直到回复完全下垂,重复再做。

呼吸方法将身体往上拉时吸气,下垂时呼气。一般做3—4组,每组8—12次

注意要点上拉时意念集中在背阔肌,把身体尽可能的拉高,上拉时不要让身体摆动。下垂时脚不能触及地面。

二。立式耸肩

起始姿势身体直立,两手用正(俯)握法握杠铃或哑铃,握距稍宽于肩。

动作过程先让肩部尽量下倾,两臂完全不使劲,然后耸起两肩(主要是收缩斜方肌),静止一秒钟,松下肩,重复再做。

呼吸方法耸起肩部时吸气,松下时呼气。

注意要点耸起肩部把杠铃稍稍上提要完全靠收缩斜方肌所产生的力量,两肘不能丝毫弯曲。

三。俯身划船

该动作是锻炼背阔肌的基本动作之一,可用杠铃、哑铃等来做。用杠铃时,握距宽时,并上拉到触及腹部时,对背阔肌下端有较大锻炼作用。握距窄,并直接上拉到触及胸部时,对背阔肌上部影响较大。若用哑铃,可左右手交替做或用单个先练一边,再练另一边。

起始姿势屈膝,上体前倾,两臂直垂握杠,应使杠铃稍离地面。头不要低垂。

动作过程收缩背阔肌,将上臂上拉,把杠铃尽量拉高,静止一秒钟,让杠铃徐徐下降到两臂完全伸直下垂。

呼吸方法上拉杠铃时吸气,放下时呼气。

注意要点上拉时要想着让主要力量来自背阔肌的收缩,而不是臀部。上拉时,腰要收紧,上体尽量不摇动,腿部用力,臀部后移,以保持平衡。如做单臂划船,另一手可撑扶在膝上或凳上。

腋窝俗称“胳肢窝”,其间皮层多汗腺。分布有支配上肢的神经和血管,窝内还有淋巴结群,汇集了上肢胸壁和背部浅层的淋巴,被医家称为“人体三大保健特区”(其余两处指背间和脐部)。在我们上肢与肩膀相连之处,靠里面有一凹陷部分,谓之腋,又称腋窝、胳肢窝、夹肢窝。其他生物体上跟腋类似的部分亦谓之。人被胳肢腋窝的感觉,既是愉快的,又是痛苦的,但是你知道腋窝对人体起到了哪些作用,并且还有哪些奥秘呢?例如,植物的叶与柄连接处冒出的芽,就叫做“腋芽”。腋又指狐的腋下毛皮。成语“集腋成裘”的意思是:狐腋下的毛皮虽然很少,但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用以比喻积少成多。古诗文中所谓“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同样是指兽腋下的毛皮。从解剖角度看,腋窝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并有支配上肢的重要神经和血管通过。窝内还有淋巴结群,上肢、胸壁和背部浅层的淋巴汇集于此。如果上述这些部位有炎症甚或发生癌肿时。腋窝的淋巴结常会肿大起来,因此。平时检查一下腋窝淋巴结的状况。实有及早发现病变以便及早治疗的意义。研究者认为,经常自我按捏腋窝,可起到舒筋活血、调和气血、强身抗老的作用。具体说来。一可促进全身血液的回流通畅,提高气体交换能力,从而使机体获得更多的养分和氧气;二可增强诸多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代谢能力:三可刺激各种感觉器官,使之对外界的反应更加灵敏。按捏的方法是:左右臂交叉于胸前,左手按右腋窝,右手按左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用力不宜重,每次按捏约3分钟即可。最好早晚各按捏1次。腋窝顶端动脉搏动处有一穴位,日“极泉”。中医学认为,针灸或按摩极泉穴,有防治心脏病、肩周炎、乳腺病等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73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