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刮痧部位是哪些 经常口腔溃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口腔溃疡刮痧部位是哪些 经常口腔溃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第1张

1 口腔溃疡刮痧部位是哪些 一、刮痧部位

1面部:地仓、下关、颊车。

2背部:脾俞、胃俞。

3双上肢:曲池、合谷。

4双下肢: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点压、按揉刮拭地仓穴,再由上至下刮拭下关穴,最后由斜下至上沿着图示箭头方向刮拭颊车穴;刮背部,沿着图示箭头方向,由上向下刮拭,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刮四肢,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曲池、合谷、足三里穴。

三、适应症

清热泻火、止痛,适用于口腔溃疡,有口疮多伴有便秘、口干、口臭、尿黄、大便干结症状者。

小贴士:适当补充维生素可加速口腔溃疡的修复。

2 口腔溃疡刮痧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二、刮痧中注意事项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三、刮痧后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 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地急救,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部位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4 经常口腔溃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饮食失调

经常口腔溃疡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平时的饮食中是否存在营养不均衡的情况。如果是身体经常处于缺乏铁、叶酸、锌或者是维生素B2等等营养素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导致口腔溃疡反复。

2遗传因素

口腔溃疡的发病有很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虽然不是百分百的口腔溃疡一定会遗传,但是通过对患病人群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口腔溃疡在某些人群中是具备可遗传的基础的。另外口腔溃疡因为其不受年龄、地域、性别等等限制,患病人群相当广泛。

3精神影响

如果是经常承受心理、社会等因素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很容易造成口腔溃疡发生的。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紧张、情绪抑郁、考试紧张、工作劳累、睡眠不佳等等均可以成为诱发口腔溃疡的诱因。

4内分泌失调

常见的因为内分泌失调产生口腔溃疡的有经期妇女和妊娠期妇女。因为身体中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的。但是这只是猜测的原因,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雌激素水平定会造成口腔溃疡发生。

5消化不良

口腔溃疡的发生与消化道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常见的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回肠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等疾病。这些疾病都会造成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成为造成可能发生口腔溃疡的一大原因。

6微循环障碍

身体出现微循环障碍也可能造成口腔溃疡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检测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来观察微循环是否异常。如果患者的全身和血浆粘度增高,血流速度变慢,血流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静脉端管径扩张等等,都表明存在微循环障碍。

7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的可能因素之外,造成口腔溃疡还可能是因为口腔内部造成的局部创伤引发的。比如粗糙的食物、咬伤、刷牙、口腔治疗时候出现损伤等等,都可能造成口腔溃疡复发。要注意的是造成口腔溃疡的原因很复杂,以上的只是可能因素。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腹 痛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而刮痧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理方法,简单方便且安全,对于腹痛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下面看看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1

1、颈椎出痧:落枕、咽喉炎、颈椎病变。

2、大椎出痧: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3、脊椎出痧:睡眠质量偏差。

4、右肩颈出痧:劳累过度。

5、左肩颈出痧:用脑过度。

6、左天宗出痧:胆囊病变,胆汁粘稠。

7、右天宗出痧:环跳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小气泡代表轻度的经络不通。

8、肩颈部位出现紫红色的痧:属于肩周炎。

9、肩夹缝有痧:属于淋巴排毒不畅。

10、后背心肺区出痧:感冒胸闷,胸通,心肺机能弱、

11、肝木区出痧: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肝硬化、

12、脾胃区出痧: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胃酸过多,腰痛、

13、肾水区出痧:膀胱炎,口味重,腰酸,易水肿、

14、臀部坐骨区出痧:月经失调,子宫机能偏弱,痛经,妇科疾病,更年期障碍症,坐骨神经痛。

15、肩胛手足区出痧:手脚发麻,膝盖酸痛,卵巢机能差,四肢肿胀。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2

腹痛刮痧位置图

一、刮痧位置

1、背部出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

2、腹部出痧:中脘、天枢、关元。

3、双下肢出痧:梁丘、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1、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肝俞穴刮拭至大肠俞穴,重点加强胃俞、大肠俞穴的刮拭;

2、再刮拭腹部穴位,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

3、最后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梁丘、足三里穴。

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

三、适应症

缓解腹痛。

注意出痧:刮痧只能作为临时改善腹痛的一种应急手段,但不能作为治疗器质性(腹腔器官发生损害)腹痛的方法,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明确诊断,配合刮痧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腹部疼痛发作时一般不宜刮。

刮痧出痧好不好

刮痧出痧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好还是不好。

因为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泡;急性病多为粟粒状,大面积;若为血斑、血泡,说明病情较重。

通过出痧部位可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紫痧或痧斑,则说明心脏功能变化,应提早预防和保健。

但是刮痧时不是出痧越多越好,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

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也不明显。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只会伤害身体。

湿热严重刮痧还是拔罐

无论是刮痧还是拔火罐,都没有太大的除湿作用,如果非要比出个高低,那么拔火罐略胜一筹,因为拔火罐的'过程中会拔出身体中的部分水汽。

造成湿热严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脾胃失调,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出现障碍,水湿就会积聚在身体中。湿热严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或者食材,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二、刮痧中注意事项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

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三、刮痧后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地急救,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部位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3

女生背部出痧示意图

痧色匀称,暗红色无显著痧为身心健康。若红色为容易上火,暗紫色为有淤血,紫黑色为有瘀又有寒,灰绿色为有小寒,浅绿色或有点淡**为有药毒,罐周边有皱褶则为受寒症,罐内有水汽则是脾湿。

血压根据起痧位置分辨身体状况。凡经脉循环系统路线和穴道地区非常容易出现痧,提醒相对经脉所联络的内脏器官作用变病。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匀称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痧斑或紫痧,则表明心脏作用有出现异常转变,应提前健康保健。

血液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若出散痧,色调较淡,表明病况比较轻,非常容易康复治疗;若起痧较多并且点大德块,蓝紫色血包等,表明病况较重,数次健康保健才可以康复治疗。

拔罐全过程中,部分出现痧迹后改成轻刮法刮,使痧渐渐地透传出来,以缓解疼痛,称透痧。此外一些神经肌肉瘫痪的人,拔罐后不容易起痧,不能硬刮、重刮,奢求起痧,宜多刮几回,痧象当然闪过,表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

拔罐后,皮肤上的紫黑印着碍美观大方,纯棉毛巾敷热、多饮水更加容易退痧。身体素质好的人,一般2天~3天就可以消散;体质差的人,一般需要4天~5天。拔罐实际效果虽好,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合适,拔罐也是有忌讳,非常是脸部刮痧,更需慎重。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风热邪毒外袭 62 邪热传里,脾胃热盛 63 其他疗法 附: 1 治疗咽喉痈的穴位 1 拼音

yān hóu yōng

2 疾病科属

咽喉科

3 疾病概述

咽喉痈是指发生于咽喉间及其邻近部位的痈疮的总称,又称猛疽、咽喉生疮,也即是咽喉及颈深部的脓肿。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因而名称各异。生于喉关的叫喉关肩,或骑关痈,相当于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生于喉底的叫里喉痈,相当于西医的咽后壁脓肿;生于颔下的叫颔下痈,相当于西医的咽旁脓肿;生于会厌者,称下喉痈,又称会厌痈,相当于会厌脓肿。临床上,以喉关痈为多见。本病发展迅速,每致咽喉肿塞,影响呼吸,是耳鼻喉科临床中较为常见而严重的疾病。

4 诊断要点

l、以咽部疼痛剧烈,张口困难,吞咽不利,言谈不爽,高热恶寒,精神疲乏,便秘溲赤,脉数,舌红,苔黄腻为主要症状,但因痈肿所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1)喉关痈:咽喉疼痛偏于一侧,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汤水易从鼻中流出,因局部疼痛,颈部不敢伸直而倾向于病侧。

(2)里喉痈:多发生于小儿,起病急,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呛咳或拒食,口涎外溢,言语不清,甚则呼吸困难,可发生窒息危证。若为痨瘵继发之里喉痈,属冷喉痈,发病较慢,患者常午后潮热,盗汗,干咳或咳唾痰血,消瘦,倦怠乏力,咽喉梗阻感,吞咽不便。

(3)颔下痈:咽部及颈部疼痛甚剧,吞咽困难,牙关紧闭。

(4)下喉痈:起病迅速,突然感到喉痛,并很快发展为喉部剧痛,吞咽障碍,纳食困难,自觉有硬物梗于喉中,痰涎增多而不易咽下,发声不扬,如口内含物,甚者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痰鸣气喘。

2、检查可见局部红肿高突。

(1)喉关痈:见一侧喉关、喉核红肿明显,蒂丁被挤向对侧,喉核也被挤向内前或内后方。患侧下额角有臖核,压痛。

(2)里喉痈:见喉底一侧红肿突起,患侧咽壁也红肿,颈部常有臖核。

(3)额下痈:见患侧下颔部肿胀压痛,喉核及该侧咽壁被推向咽腔中央,喉核无红肿,悬雍垂多呈水肿,颈项肿胀有臖核。

(4)下喉痈:咽部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轻微潮红。间接喉镜检查可见会厌红肿,红肿高突如半球状,有痰涎潴积于会厌两侧。

3、各种喉痈要注意与风热乳蛾、急喉瘖相鉴别。各种喉痈在初起阶段往往与风热乳蛾相似,但风热乳蛾病变在喉核,初起即见喉核红肿,继则见黄白色腐物自喉核小窝处排出,覆盖于喉核表面,甚或形成假膜,且常双侧发病。此与喉痈发于喉核之外,于肌膜下局限肿起者不同,一般喉痈之表面并无假膜覆盖。若风热乳蛾并发喉关痈者,则可见单侧喉核周围肿胀明亮,喉核被推向喉关中线部位,病起叁四日后,于喉核之前上方隆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以注射器穿刺可抽得脓液。颔下痈、下喉痈可令患者声音改变,此与急喉瘖易于混淆。但急喉瘖声嘶重而喉痛轻,咳声如犬吠,检查见喉部粘膜红肿,声带肿胀如圆柱状。而下喉痈者会厌红肿如半球状,颔下痈可见一侧咽壁肿胀,且患侧颔下肿胀压痛,并有臖核肿痛,此与急喉瘖大不相同。

5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肺胃素有积热,又被风热邪毒侵袭,外邪引动肺胃积热,内外热毒搏结,上蒸于咽喉,致气血凝滞,热毒壅聚作肿,热灼血肉,以致腐坏成痈。咽部肿塞,则张口困难,吞咽难下。喉关为饮食、呼吸之孔道,上通颃颡,汤食不能咽下,势必反逆于颃颡而从鼻孔流出。里喉痈位于喉底,下喉痈位于会厌,容易阻碍气机,兼之热伤津液,煎炼成痰,痰涎壅盛,则痰鸣气促,甚者发生窒息。喉痈咽喉疼痛剧烈,故病人言语、饮食均感困难。初起外邪犯肺卫,故可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邪热壅盛与胃腑之热互结,则高热,头痛,口焮热,口干口臭;热结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苔黄厚,脉数有力;喉痈肿胀甚者,气道受阻,兼之痰涎壅盛,故有痰鸣气急、呼吸因难等症状,汗出如油,烦躁不安,唇青面黑,脉微欲绝是阴阳离决之危象。喉痈辨证中要注意有脓无脓。若脓肿散漫,可用压舌板轻触患处,坚硬者,脓未成;如红肿光亮,高突,四周红晕紧束,按之软者,是为脓已成。脓未成之时痛觉散漫,脓已成则痛觉集中,且有跳痛之感。辨别脓之成与否,对指导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总的治疗方法,初起邪在表,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里热壅盛,脓在蕴酿之中,宜清热解毒,利膈消肿;脓成者则宜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脓成之后,应立即放脓,使邪毒尽快清除。

6 辨证论治 61 风热邪毒外袭

证见

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张口困难,吞咽不利,言语含糊,患处红肿高突,全身症见头痛,发热,恶寒,体倦。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l、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芍15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白芷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 l—2丸,每日2次。

62 邪热传里,脾胃热盛

证见

咽喉疼痛剧烈,张口困难,吞咽困难,频频唾液,语声含糊,饮水反呛,患处红肿高突。全身症见高热,头痛剧烈,口气焮热,口臭,胸闷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洪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利膈消肿。

方药

l、主方:清咽利膈汤(朱翔宇《经验喉科紫珍集》)加减处方:金银花1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山栀子15克,连翘15克,玄参1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生大黄10克(后下),桃仁10克。水煎服。若脓已成者,加皂角刺15克,白芷10克。痰涎壅盛者,加僵蚕12克、胆南星15克。若热入营血,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谓语者,宜加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

2、中成药(1)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2)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4片,每日2—3次。(3)六神丸,口服,每次l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5岁8—9粒,成人服10粒,每日3次。外治法l、吹药

2、含漱

3、含服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等吹患部,每日6—7次。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药液含嗽。可含服清金开音丸、铁笛丸、草珊瑚含片等。可选用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清开灵

4、超声雾化喷喉

5、外敷

6、放脓注射液等喷喉,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日2次。颔下部红肿,可用双柏散、如意金黄散外敷,或用木芙蓉叶60克、红糖6克,捣烂外敷。(1)在脓肿最高处,消毒后用叁棱针刺破,轻压排出脓液,或用吸痰机将脓液抽吸干净。(2)可用空注射器和长穿刺针头,针头从痈肿顶端最高处刺入,抽吸脓液,务使脓液抽尽。若一次抽吸不尽,可根据情况第二天再行穿刺抽脓。(3)切开排脓,也为常用之法。

63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针刺少商、商阳穴出血,以泄热毒。

(2)痈肿未成脓时,用叁棱针于局部肌膜浅刺5—6次,使其出血,以泄热消肿止痛。

(3)咽喉肿痈甚者,针刺合谷、内庭、太冲穴,用泻法,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1)冬瓜苡米汤:冬瓜200—400克,苡米30—50克,煎汤代茶,可加糖或盐调味,每日或隔日1次。

(2)咸鸭蛋蠔豉粥:每次用咸鸭蛋两只,蠔豉60—100克,大米适量,加水煮粥服食。

(3)豆腐石膏汤:每次用生石膏约50克,豆腐约200克,加清水适量煲汤,煲两小时以上,然后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

(4)白糖煮葛粉:每次用葛粉30—50克,白砂糖适量,加水煮成稠糊状服食。

3、擒拿法适用于咽喉痈,咽喉肿塞,汤水难入者。

(1)单侧擒拿法:操作时嘱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则应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罗纹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施术时,可嘱第叁者立于病人前面,将汤药或半流质等缓缓灌下。此时,咽喉疼痛明显减轻,能吞咽。此法可连续使用。

(2)双侧擒拿法: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椅上,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任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伎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便开始用力。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助及背部压紧。要叁方面同时使用气力,这样可使患者咽喉部松劲,便于吞咽。助手即把预先制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4、预防调护

(1)宜选用易于进食和消化的食物。禁食燥热及干硬食物。

(2)内服药物宜待凉服用。

(3)小儿患者的检查及治疗要有充分的准备,预防痈肿溃破,脓液溢出,堵塞气道。

(4)注意口腔清洁,每日含漱5—7次,尤其吃东西后必须清洁口腔。

(5)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时机,袖脓或切开排脓。

(6)屡次发作的“喉关痈”,应择期进行扁桃体摘除术。

治疗咽喉痈的穴位 水天

膈膜痉挛。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备急千金要

水门

膈膜痉挛。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备急千金要

水突

润喉开音。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备急千金要

少吉

痛,臂麻,手颤,小指不用,项强,喉痹,扁桃体炎,咽炎,舌卷,昏迷急救,中风昏迷,鼻衄,癫疾,瘛疭,

小吉

疮的分类有:痈疮,在小腿处,俎疮,在大腿处。痔疮,在肛门处。漏疮,在肛门处。蛇头疮,在腰部,和腹部。下瘩背疮,在下腰部。在正腰部的疮为中搭背疮

疮是痈、瘫、疽、疖等的总称,疮疡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证两大类,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历等。好发于夏秋季,四季皆可发病。

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喷血、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外痔位于齿线以下,以疼痛、肿块为主要症状,肛门周围长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赘内痔是位于肛门齿线以上,横跨齿线上下的叫混合痔。

扩展资料:

根据内痔组织的病理变化不同,可分为3型

1、血管肿型

内痔表面粘膜粗糙且柔软,色暗红或朱红色,触之易出血,此型以出血为主要症状。一期内痔多见,三期无此症状。

2、静脉瘤型

内痔表面较坚硬,带光泽,色暗红或青紫,痔体内为曲张的痔静脉和增生的结缔组织。此型内痔不易出血,以二、三期内痔为多。

3、纤维化型

内痔表面坚硬,富有弹性,痔体表面略有白色纤维组织增生,易脱出,不易出血。三期内痔最多,一期无此症状。

-痔-分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71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