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的诊断方法

发的诊断方法,第1张

初起红肿绕喉,肿势散漫不聚,坚硬灼热疼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甚至上至腮颊,下至胸前。因肿连咽喉、舌下,可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伴壮热口渴,头痛颈强,纳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如肿势渐趋局限,根盘渐收,、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象;如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经治疗后,本病转归以根脚渐收,肿势高起,渐趋局限,易溃脓的为顺症;如根脚不收,漫肿平塌,色转暗红,难以溃脓的,则为逆证。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穿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2X10’几一20X109几之间,中性粒细胞80%一90%。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聚结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壮热,口渴,头痛颈强,吞咽困难;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挟痰热之邪,内因肺胃积热,痰热毒邪壅积于结喉,故红肿坚硬,灼热疼痛;风温热毒与正气相搏,内热炽盛,故壮热口渴,大便于结,小便黄赤;结喉为吞咽及呼吸之要冲,因邪毒蕴结,故出现吞咽困难,呼吸不利;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为热毒聚结之象。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壮热口渴,加鲜生地、生石膏清热生津;便秘,加生大黄、枳实、玄明粉通腑泻热;气喘痰壅,加鲜竹沥、天竺黄、莱菔子化痰降气;痉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热解毒止痉;脓成,加炙山甲、皂角刺。

(二)热伤胃阴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流出,疮口暗红,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舌光红,脉细数。

辨证分析:溃后脓血大泄,加上高热耗津以致胃败,故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胃纳不佳,气血生化乏源,故疮口难以收敛;阴液亏耗,余毒未尽,故低热不退,疮口暗红;舌尖红、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益胃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益胃汤加减o.

二、外治法

初起用玉器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患处。并经常保持敷药湿润。脓成则切开排脓,刀法应循经直开。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预防与调摄]

1.及时处理原发病灶

2.一旦发现结喉部红肿不适,应及时治疗,不要延误。

3.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气促时应取半卧位。

臀痈

臀痈是发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骤,容易腐溃,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多由湿热火毒蕴结,或肌肉注射时感染毒邪,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

[诊断]

初起臀部一侧红肿热痛,患肢步行困难,红仲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数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出黄稠,但有的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收口较慢。初起即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待脓出腐肉脱落后,才逐渐减退。

部分臀痈,患处红热不显,而硬块坚巨,有疼痛与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半能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

一、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

二、流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火蕴结臀部红肿热痛,或湿烂溃脓;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纳食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因感受湿热火毒之邪,蕴结于臀部,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臀部红肿热痛;湿热火毒蕴久,化腐成脓,故臀部肌肉湿烂流脓;湿热之邪泛溢,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火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若脓腐不透,加皂角刺、炙山甲;局部红热不显,加用活血祛瘀之药,如桃仁、红花、泽兰等,减少清热解毒之晶。

(二)湿痰凝滞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分析:痰湿之邪内生,蕴阻于臀部,结而成块,故漫肿不红,结块坚实;湿为阴邪,缠绵难愈,故进展缓慢;苔薄白,脉弦缓为湿痰凝滞之象。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桃仁、红花、泽兰、浙贝母、天南星等。

(三)气血两虚溃后腐肉大块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溃破后流脓不止,损伤气血,正气不足,邪毒留恋,故疮口较深,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生黄芪、银花。

二、外治怯

初起红肿灼热明显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明显者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切口应低位够大,以利引流;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盖贴。待脓腐淅净,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如有空腔不易愈合,可加用垫棉加压固定。

手发背

手发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火湿热之邪,结聚于手背部,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火蕴毒,外发溃烂。或因手背部外伤,感染邪毒而致。

[诊断]

初起手前部漫肿无头,边界不清.色红灼热,疼痛不适,伴恶寒发热、大便黄等全身症状:约经7—10天后,肿块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伴高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若按之有波动感者,则内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全身症状随之而减轻。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后脓水稀薄,则为损筋伤骨之征。

[鉴别诊断]

托盘疔病变在手掌,红肿疼痛高突以掌心明显,成脓后波动也在掌中,伴手背部肿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积手背部红肿热痛,皮肤湿烂;伴发热、恶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风火湿热之邪客于手背,蕴而化热化毒;邪毒蕴积,经络不通,故有红,肿、热、痛;邪毒与正气相搏,故恶寒发热;热毒炽盛,故见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积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气血亏虚日久肿势不趋限局,脓出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病久或溃后,气血耗损,故肿势不易局限,脓水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脉细弱皆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成脓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掺八二丹外盖红油膏,脓净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白玉膏。

足发背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诊断]

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鉴别诊断]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下注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外治法

参照“手发背” 。

[预防与调摄]

1.患足忌行走,以减少患肢负荷。

2.抬高患肢,并使患足侧位放置,以利脓液引流。

[结语]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伴有明显全身症状。依病位不同,有锁喉痈、臀痈、手发背和足发背。锁喉痈热毒聚结证,治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证,治宜益胃养阴、清解余毒,方用益胃汤加减。臀痈湿火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痰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用仙方活命故加天南星等;气血两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手发背热毒蕴积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气血亏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足发背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风温毒邪,客于肺胃,循经上攻或因痧痘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凝结而成;或因体弱,口唇齿龈生疳,咽喉糜烂感染邪毒而继发。

[诊断]

初起红肿绕喉,肿势散漫不聚,坚硬灼热疼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甚至上至腮颊,下至胸前。因肿连咽喉、舌下,可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伴壮热口渴,头痛颈强,纳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如肿势渐趋局限,根盘渐收,、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象;如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经治疗后,本病转归以根脚渐收,肿势高起,渐趋局限,易溃脓的为顺症;如根脚不收,漫肿平塌,色转暗红,难以溃脓的,则为逆证。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穿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2X10’几一20X109几之间,中性粒细胞80%一90%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聚结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壮热,口渴,头痛颈强,吞咽困难;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挟痰热之邪,内因肺胃积热,痰热毒邪壅积于结喉,故红肿坚硬,灼热疼痛;风温热毒与正气相搏,内热炽盛,故壮热口渴,大便于结,小便黄赤;结喉为吞咽及呼吸之要冲,因邪毒蕴结,故出现吞咽困难,呼吸不利;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为热毒聚结之象。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壮热口渴,加鲜生地、生石膏清热生津;便秘,加生大黄、枳实、玄明粉通腑泻热;气喘痰壅,加鲜竹沥、天竺黄、莱菔子化痰降气;痉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热解毒止痉;脓成,加炙山甲、皂角刺。

(二)热伤胃阴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流出,疮口暗红,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舌光红,脉细数。

辨证分析:溃后脓血大泄,加上高热耗津以致胃败,故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胃纳不佳,气血生化乏源,故疮口难以收敛;阴液亏耗,余毒未尽,故低热不退,疮口暗红;舌尖红、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益胃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益胃汤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玉器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患处。并经常保持敷药湿润。脓成则切开排脓,刀法应循经直开。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预防与调摄]

1.及时处理原发病灶

2.一旦发现结喉部红肿不适,应及时治疗,不要延误。

3.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气促时应取半卧位。

臀痈

臀痈是发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骤,容易腐溃,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多由湿热火毒蕴结,或肌肉注射时感染毒邪,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

[诊断]

初起臀部一侧红肿热痛,患肢步行困难,红仲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数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出黄稠,但有的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收口较慢。初起即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待脓出腐肉脱落后,才逐渐减退。

部分臀痈,患处红热不显,而硬块坚巨,有疼痛与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半能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

一、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

二、流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火蕴结臀部红肿热痛,或湿烂溃脓;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纳食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因感受湿热火毒之邪,蕴结于臀部,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臀部红肿热痛;湿热火毒蕴久,化腐成脓,故臀部肌肉湿烂流脓;湿热之邪泛溢,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火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若脓腐不透,加皂角刺、炙山甲;局部红热不显,加用活血祛瘀之药,如桃仁、红花、泽兰等,减少清热解毒之晶。

(二)湿痰凝滞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分析:痰湿之邪内生,蕴阻于臀部,结而成块,故漫肿不红,结块坚实;湿为阴邪,缠绵难愈,故进展缓慢;苔薄白,脉弦缓为湿痰凝滞之象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桃仁、红花、泽兰、浙贝母、天南星等。

(三)气血两虚溃后腐肉大块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溃破后流脓不止,损伤气血,正气不足,邪毒留恋,故疮口较深,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生黄芪、银花。

二、外治法

初起红肿灼热明显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明显者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切口应低位够大,以利引流;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盖贴。待脓腐淅净,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如有空腔不易愈合,可加用垫棉加压固定。

手发背

手发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火湿热之邪,结聚于手背部,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火蕴毒,外发溃烂。或因手背部外伤,感染邪毒而致

[诊断]

初起手前部漫肿无头,边界不清.色红灼热,疼痛不适,伴恶寒发热、大便黄等全身症状:约经7—10天后,肿块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伴高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若按之有波动感者,则内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全身症状随之而减轻。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后脓水稀薄,则为损筋伤骨之征

[鉴别诊断]

托盘疔病变在手掌,红肿疼痛高突以掌心明显,成脓后波动也在掌中,伴手背部肿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积手背部红肿热痛,皮肤湿烂;伴发热、恶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风火湿热之邪客于手背,蕴而化热化毒;邪毒蕴积,经络不通,故有红,肿、热、痛;邪毒与正气相搏,故恶寒发热;热毒炽盛,故见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积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气血亏虚日久肿势不趋限局,脓出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病久或溃后,气血耗损,故肿势不易局限,脓水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脉细弱皆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成脓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掺八二丹外盖红油膏,脓净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白玉膏。

足发背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诊断]

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鉴别诊断]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下注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外治法

参照“手发背”。

预防与调摄

1.患足忌行走,以减少患肢负荷。

2.抬高患肢,并使患足侧位放置,以利脓液引流。

结语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伴有明显全身症状。依病位不同,有锁喉痈、臀痈、手发背和足发背。锁喉痈热毒聚结证,治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证,治宜益胃养阴、清解余毒,方用益胃汤加减。臀痈湿火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痰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用仙方活命故加天南星等;气血两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手发背热毒蕴积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气血亏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足发背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女人背部中部疼痛的原因有哪些很多女性朋友经常会感到腰痛腰酸,但是背部中部疼痛的原因往往多种多样,不同的疼痛感代表着不同的病理。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背部中部疼痛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背部中部疼痛的原因

1、孕期及产褥期劳累

怀孕期间,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孕妇腰骶及盆腔各关节韧带松弛,同时子宫重量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加,致使身体重心前移。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腰部多向前挺起,若不注意休息,则易引起腰痛。妊娠期间,胎儿发育需要充足的钙、磷等营养物质,若膳食中摄入量不足,可造成孕妇骨质软化脱钙,亦会引起腰痛。产褥期出血过多,或劳动过早、过累以及受凉等,也可造成腰痛。

2、肾虚

女人很男人一样也是容易肾虚的,女人肾虚跟男人肾虚的后果差不多,都能造成腰痛。如果是肾虚腰痛那就要注意补肾,平时除了服用一些补肾的保健品外,也可以吃那些可以补肾的时候,比如一些动物内脏,或者是其他的蔬菜水果。

3、腰肌劳损

对于某些特点工作的人群,容易产生腰肌劳损,比如理发、售货、护工等等。这是由于持续的站立,使腰部韧带劳损,引起了疼痛。或者经常背负重物,使腰部负担过重,造成腰肌劳损,从而出现腰疼。

4、腰椎病变

很多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腰疼的现象也随之增多。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质容易疏松,造成椎体塌陷性骨折。老人的骨赘可以导致持续的腰痛。这种情况是老年人常见的。不只如此,骨质酥松可以引起腰椎管狭窄,进而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5、血瘀性腰痛

腰肌劳损或扭伤引起局部瘀血以及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血瘀性腰痛,这种腰痛也比较常见,痛感表现为局部刺痛和针扎样痛。这种情况,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肾炎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腰痛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早期与血瘀性腰痛不好区分,应该进行检查。

6、长期穿高跟鞋

穿高跟鞋也是引起女性腰痛背痛的原因之一, 长期穿高跟鞋使下肢的平衡受到影响,站立、行走都不能随心所欲,整个身体的反应、协同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急性腰扭伤。扭伤时肌肉、韧带发生程度不等的撕裂和微量出血、肿胀甚至瘀血青紫,可表现为腰痛,给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7、盆腔肿瘤

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的病人,会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该类患者在腰痛时,常伴有全腹广泛性疼痛,药物治疗常无效。

8、腰椎间盘突出

该病是青壮年女性腰痛背痛的常见原因。多由于腰部受伤、长期慢性劳损引起,表现为腰部的疼痛,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治疗有卧床牵引、手术等。

9、寒湿性腰痛

此类腰痛主要是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痛感为局部(腰部偏上)疼痛,表现为冷痛,阴雨天加重。

10、骶髂关节劳损

骶髂关节由骶骨侧面与双侧髂骨构成,虽然是滑膜关节,但关节面高低交错,及强大的韧带固定,只有少量前后与旋转活动。骶髂关节扭伤是下女性腰痛背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女性妊娠后期内分泌影响可使韧带松弛而易扭伤或生产后早期久行。临床表现为持续局部疼痛,不敢负重,活动时加重,翻身困难。

 背部中部疼痛怎么办

一天中随时检查身体的姿势是否正确,尤其是在工作时,这样就会养成姿势正确的习惯。避免长时间采取任何会引起腰背部肌肉紧张的姿势,如整天趴在工作台前工作,或在脸盆里洗头。一个持续的错误姿势让肌肉紧张、韧带伸展,引起疼痛,还可能使肌纤维痉挛,一些肌纤维形成很硬、很痛的结节。

避免站着不动,无论时间长短。如果做不到,做些伸展动作或将一条腿靠在凳子或栏杆上,减少对腰部的牵拉。在进行任何锻炼或干重的家务活前先做热身动作。

进行使背部和腹部肌肉强壮并具柔韧性的练习,因为如果肌肉不能支撑脊柱,脊柱会变得不稳定,并且容易受伤。确保体重与身高、体格、年龄相符,保持适当的体重。

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因为椎间盘在休息和睡眠时能重新吸收它们在日常活动中丢失的水分。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缩。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剧烈。趾(指)端发黑、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并逐渐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并发感染,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更加剧烈,患肢出现肿胀。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中医辨证

  实证

  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潮红或暗红肿胀,触之灼热。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虚证

  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上述证型是我多年理论探讨和对大量病人的详细观察总结的。但具体面对病人时,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时几个证型相互夹杂。因此临证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详细辩证,灵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5 中医治疗

  据有关书籍和杂志根等资料整理出传统治法如下:

  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另外,溃疡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坏死组织用蚕食疗法清除。

  6 保健

  由于脉管炎多于潮湿、受冻、创伤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应时刻注意防潮、防冻、防创伤,戒烟酒。

  7 病例介绍

  病历1 ,常某,男,42岁,2007年4月13日就诊。

  患者3年前渐觉右下肢疼痛,继而双下肢出现游走性条索,发红疼痛,曾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时有好转,自去年8月霖雨后右下肢疼痛不断加重,多方治疗无效,今来我所就诊。自述右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以足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轻度青紫,右足紫暗,趾甲变薄粗糙而脆,患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紫,苔薄,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湿阻血瘀证。

  治宜除湿化瘀通络。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4号各3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5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色泽好转,原方连服2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肢转温,小腿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患足疼痛基本消失,夜可安睡,遇冷或活动时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原方继服一月后痊愈。

  病历 2, 刘某,女,38岁,2007年5月15日就诊。

  患者近3 年来,渐觉双腿困重无力,走路时左小腿后抽痛,近4月来渐觉左足大趾发凉、疼痛。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无效,疼痛逐渐加重来诊。自述左足冰凉、疼痛,大趾为甚,夜间更痛,剧烈疼痛,难以入睡。伴四肢沉重无力,食欲不佳。

  查:左足皮肤潮红,大趾轻度青紫。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未触及。

  舌质淡而紫,苔腻,脉濡。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证。

  治宜温阳除湿。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6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减轻。食纳较前好转。原方再服一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足转温,色泽基本恢复正常,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仍觉大趾疼痛。

  原方再服一月后痊愈。

  病历3, 邓某,女,48岁,2007年5月21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患静脉曲张近20年,今年年初由于受潮受凉后病情逐渐加重,并渐觉两小腿抽痛、沉重,肿胀。

  查 :两小腿内后侧静脉曲张呈蚯蚓状,有团快,有少许硬块和硬条,触痛,两小腿轻度发紫肿胀,足踝部肿甚。

  伴疲乏,饮食不佳,舌略紫,苔腻,脉涩。

  诊断:双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炎。

  辨证:寒湿郁阻,血运不畅。

  治宜祛湿散寒通脉。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 g,早晚各10g,济生肾气丸早晚各1丸,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1疗程。

  嘱:穿长筒弹力袜,防潮湿,多抬高下肢平卧,戒生冷刺激性饮食。

  连服1月后,患肢疼痛基本消失。再服一疗程后,双下肢疼痛肿胀消失,色泽恢复正常,硬块、硬条基本消失,静脉曲张减轻,团块变小,精神食纳转佳。

  病历4,王某,男,61岁,2007年6月9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患静脉曲张近30年,病情反复不愈。今年病情逐渐加重,渐觉两小腿胀痛,逐渐发紫,皮肤变粗,起小疹,瘙痒难忍。

  查 :两小腿内后侧静脉曲张呈蚯蚓状,有包快,可触及硬块和硬条,触痛。两小腿轻度发紫肿胀,皮肤粗糙,并有米粒大小丘疹及少量渗液和抓痕。

  舌淡略紫,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双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炎合并湿疹。

  辨证:湿阻血瘀。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300g,4号3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1疗程。

  另处方:

  升麻6g 葛根10g 白芍8g 赤勺8g 生地25g

  荆芥8g 防风8g 白藓皮8g 地肤子8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嘱:穿长筒弹力袜,防潮湿,多抬高下肢平卧,戒生冷刺激性饮食,尽量避免挠抓患肢。

  20天后双下肢瘙痒消失,丘疹消退,停服汤剂,继服溶栓通脉散1、4号如前法。

  2007年7月10日二诊,双下肢疼痛大减,肿胀减轻。

  继原方一月后患肢疼痛肿胀消失,皮肤色泽基本恢复正常,硬块、硬条基本消失,静脉曲张减轻。

  续(2010年12月2日整理)

  病历1,王某,男,31岁,2009年11月22日就诊。

  患者两年来右腿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继而渐觉右足疼痛,发凉,曾到兰州、西安等地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未见好转。近半年来不断加重,右足小趾逐渐溃烂。

  自诉右足冰凉疼痛明显,夜间尤甚,不能入睡。

  查:右下肢肌肉萎缩,皮肤苍白,右足青紫,触之冰凉。小趾溃烂,有少量清稀脓液。

  舌稍青紫,苔薄白。脉细而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3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9年12月24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基本消退,溃烂面缩小,脓液消失。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1月25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溶栓通脉散5号,如前法连服两月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2,连某,女,42岁,2010年1月5日就诊。

  患者半年来渐觉行走时左小腿肚酸胀,继而左足疼痛,发凉。患者未介意,但病情逐渐加重,近来疼痛明显加重就诊。

  查:左下肢轻度肿胀、青紫,以左足明显。左足触之冰凉。

  舌稍青,苔白而厚。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证。

  治宜散寒除湿。

  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2月8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肿胀、青紫基本消退。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3月12日三诊,患肢歇性跛行基本消失,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前法继续治疗月余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 3,杨某,男,38岁,2010年1月22日就诊。

  患者左足曾有受冻史,两年来无明显诱因渐觉左足疼痛,走路时加重。到兰州某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治疗时轻时重。近两月来疼痛逐渐加重,且冰凉。第1、2趾趾缝逐渐溃烂。多方治疗无效,病情不断加重就诊。

  自述左足持续性剧烈疼痛,以足趾为甚,遇冷加重,夜间痛甚,难以入睡。

  查:左足青紫、肿胀,趾甲厚而脆。第1、2趾趾缝溃烂。左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舌青紫,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3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2月26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肿胀稍有消退,溃烂面缩小。原方再服一月 。

  2010年3月31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青紫肿胀基本消退,溃烂面基本愈合。

  改服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连服一月。

  2010年5月1日四诊,休息时患足疼痛消失,行走时仍稍觉疼痛,患足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溶栓通脉散5号再服一月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4 ,刘某,男,39岁,2010年3月22日就诊。

  患者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余年。始发于右下肢,继而累及左下肢,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时有好转,但反复不愈,近两年来疼痛不断加重,且右侧第45趾逐渐溃烂坏死。

  自述双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右足第45趾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

  查:双下肢青紫,肌肉萎缩,汗毛脱落,双足紫暗,趾甲变薄粗糙而脆。右足更甚,第45趾溃烂坏死,有少量清稀脓液。双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伴消瘦、精神差、食欲不佳。

  舌淡紫,苔薄,脉细涩。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血瘀证。

  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选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二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5月26日二诊,双下肢疼痛稍减,夜间稍可入睡,右侧第45趾溃烂坏死如前,脓液基本消失,原方再服二月。

  2010年8月2日三诊,双下肢基本转温,小腿疼痛基本消失,青紫基本消退,汗毛渐长。遇冷或活动时双足疼痛仍较明显。右侧第45趾脱落,脱落面结痂。

  原方继服二月后诸症消失,精神食纳基本转佳。右侧第45趾脱落面愈合。

  近日随访正常。

你有听过原始点吗 「原始点医学」是张钊汉医师归纳出来的,说明「人类之所以会有疾病是因为自身有「体伤」以及「内外热源不足」。根据《张钊汉原始点基金会》网站的整理,人体病痛的根源皆来自脊椎两边范围的7处原始点(含手、脚合计有11个原始点,文中的图例将手背部分的更详细因此有12个原始点)。

原始点是运用身体上最重要的关键位置,适当的推揉,可有效快速的缓解不适感!假如你有头痛的症状,就可以找出头部原始点来按压,可以有效的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12个原始点

头部原始点 位置:耳后骨旁及枕骨下沿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头部所有症状

颈部原始点 位置:耳枕骨下沿及颈椎棘突旁两侧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颈部、肩膀至锁骨之所有症状

肩部原始点 位置:肩胛岗下及肩胛骨上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肩峰、肩前、腋下、侧胸、及上臂至肘骨上沿之所有症状

上背部原始点 位置:上背部棘突旁两侧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上躯干(除锁骨、肩峰、肩前、腋下、侧胸以外)及小腿肚之所有症状

下背部原始点 位置:下背部棘突旁两侧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下躯干之所有症状

肘部原始点 位置:肘后约一指长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肘骨至手背及掌根之所有症状

手背部原始点 位置:掌骨肩 拇指原始点 位置:拇指掌骨旁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手背原始点相对应之手掌心及手指之所有症状

荐椎部原始点 位置:荐椎棘突旁两侧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荐椎部原始点最高点至臀横纹以上之所有症状

臀部原始点 位置:同侧臀部骨旁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从臀横纹及腹股沟以下至踝关节下沿所有症状

踝部原始点 位置:内踝、外踝两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原始点在内、外踝骨下缘骨缝处,各承开口向上的半圆形。内踝还可沿胫骨内侧缘向上延伸约一食指长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足背内、外侧及足底中后段

足背部原始点 位置:足背蹠骨间 涵盖身体不适范围:足背原始点相对应之足底前端至脚趾之所有症状

图的位置仅提供参考,详细位置可以二个人来互相按压,以此得知那些点的「位置」,如果担心推揉的点到底对不对,只要被推的人感受到那个位置又酸又痛的,大概都是有状况的地方!被人推揉过的感觉,与帮人推揉时手肘的触感,经由二人互动讨论,就可以很快找到痛点!

※文章仅供缓解身体酸痛,如有严重不适症状请寻求医生协助找出病因!

 背部的肌肉僵硬也是经常会出现的现象,除了背部的肌肉僵硬以外,小腿肌肉、手臂肌肉、肩膀肌肉等等都可能会出现僵硬的现象。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到那时治疗前先要弄清楚病因。背部肌肉僵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背部肌肉僵硬原因,一起来看看。

背部肌肉僵硬原因

 (一)腹主动脉瘤

 威胁生命的腹主动脉瘤首先引起下背部疼痛或腹部钝痛,但一般表现为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在上腹部可以触到搏动性的肿块破裂后搏动消失,腹主动脉瘤也可引起腰部皮下青斑,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消失,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腹肌紧张,有轻到中度触痈。如果失血严重,可有体克的体征比如皮肤湿冷青紫。

 (二)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可引起骶髂部疼痛并沿脊柱放射当挤压骨盆时疼痛加剧。疼痛经常是在早晨或是一段时间末活动后加重,休息后不能减轻。腰椎不能向前屈也是其特征。该疾病可导致局部触痛、乏力、发热、厌食、体重减轻,偶尔有虹膜炎。

 (三)阑尾炎

 阑尾炎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该疾病的疼痛是上腹部性质模糊的疼痛或向右下腹麦氏点转移的钝痛。盲肠后阚尾炎症,疼痛可以放射到背部。疼痛转移之前有厌食、恶心以及伴随的发热、偶尔呕吐、腹部触痛尤其是麦氏点、反跳痛。部分患者有尿急。

 (四)胆囊炎

 胆囊炎导致严重的上腹部疼痛可以放射到右肩部、胸部或背部。疼痛可以突然发生或数小时后逐渐加重。许多患者有进食高脂肪餐后的疼痛史,伴随疼痛的症状和体征有厌食、发热、恶心、呕吐、上腹部触痛、腹肌紧张、苍白和出汗。

 (五)脊索瘤

 脊索瘤是缓慢进展的肿瘤,可导致持续的下背部疼痛、骶尾部疼痛。随着肿瘤继续扩散,可能伴随疼痛出现便秘和大小便失禁。

 (六)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可引起骶部疼痛以及下腹部严重的绞痛,疼痛在月经前后以及排便时加重,疼痛往往伴随有便秘,腹部触痛、月经失调以及性交困难。

 (七)椎间盘破裂

 椎间盘破裂可导致缓慢的或突发腰部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疼痛,但很少单独引发下肢疼痛。疼痛通常始于背部,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在活动、咳嗽和打喷嚏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往往伴有感觉异常,通常是下肢和足部麻木和刺痛,椎旁肌肉痉挛以及患侧反射减弱。该疾病也影响姿势和步态。患者脊柱轻度向疼痛侧倾斜,行走缓慢,由坐位站立极度困难。

 (八)腰骶部扭伤

 腰骶部扭伤导致局部疼痛和触痛,侧向移动时伴有肌肉痉挛。患者休息时的典型姿势是屈膝和髋部以缓解疼痛,脊柱弯曲或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时缓解。

 (九)转移癌

 转移癌通常转移至脊柱时至少导致25%的患者出现背部疼痛,典型的疼痛突然发生且伴有肌肉痉挛性疼痛,通常是夜间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

 (十)骨髓瘤

 骨髓瘤是一种原发的恶性肿瘤,它所引起的背痛通常是突然出现,活动后加重可能伴有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比如疼痛、红肿以及触痛,其他的还有发热、乏力、周围神经感觉异常以及体重的下降。

 (十一)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可导致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可能放射到腰部两侧以及背部。为了缓解疼痛,患者可能向前屈曲,使膝部靠近胸部或烦躁地移动。早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腹部触痛、恶心、呕吐、发热、面色苍白以及心动过速,有些患者出现腹肌强直、反跳痛以及肠鸣音亢进。黄疸是晚期出现的体征。出血性胰腺炎可出现Turner征(腹壁或腰两侧皮肤青紫)或Cullen征(脐和腰两侧皮肤青紫)。

 (十二)溃疡穿孔

 有些患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可导致突然的上腹部疼痛,可能放射到整个腹部和背部。该疾病可能威胁生命,会出现全膜肌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和呼吸浅快,伴有发热、心动过速和低血压。

 (十三)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唯一症状可能是慢性的后背疼痛,该疾病也可导致血尿和尿量减少。

 (十四)急性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可出现进行性的腰部下腹部疼痛伴有背痛,特别是肋脊角的压痛。其他的症状体征有发热和寒战、恶心和呕吐、腰部和下腹部压痛以及尿频、尿急。

背部肌肉僵硬的治疗

 紧急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急性的严重的背痛,立即检测生命体征,然后迅速进行评估,排除威胁生命的疾病。询问患者何时疼痛开始出现,看其能不能提供疼痛的原因例如疼痛是不是在餐后或冰上滑倒后发生患者有没有描述疼痛的性质是烧灼痛、刺痛、搏动性疼痛或一般的疼痛持续性还是间歇性的有没有肢体无力腹痛是否源于腹部并放射到背部之前是否出现过这样的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原因活动或休息是否有影响早晨或晚上加重是否痛醒典型的脏器牵涉性疼痛不受活动或休息的影响。相反的脊柱源性的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癌性疼痛,活动后减轻,夜间加重。

 如果患者诉深腰部疼痛,不受活动的影响,触诊上腹部有没有搏动性肿块,如果存在,考虑一可能有腹主动脉夹层,息者禁食禁水以防紧急手术准备静脉通路及氧气吸入设备。

 如果患者诉严重的上腹部疼痛放射到背部,检查其有无肠鸣音消失及腹肌紧张和触痛如果有可能是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开始静脉注射液体药物、吸氧,禁食期间留置鼻胃管。

 注意事项

 如果背痛提示威胁生命的疾患时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注意疼痛的加重、下肢神经血管状态的改变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的改变、出汗以及发绀。

 诊断明确后方可用镇痛药,否则会掩盖症状,同时禁食禁水以备急诊手术。抬高床头,膝下垫枕,以使患者尽量舒适,鼓励患者深呼吸放松,做好盆腔或直肠检查的准备。同时也需要做血常规、尿常规、CT扫描、活检以及胸部、腹部和脊柱的x线片。

 使患者着紧身衣或腰骶部支撑物,但不要在卧床时使用,同时患者也需要理疗、硬的或泡沫的床垫或骨盆牵引。向患者解释上述缓解疼痛的 方法 ,教患者镇痛药物的替代疗法,比如生物反馈以及经皮电神经刺激。

 注意背痛者中往往有癔病者存在,建议患者去其他专科医生处就诊比如物理治疗师,或专业的治疗师,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人体结构不是人人都一样的。有的人出汗是额头,有的是胸脯。有的是背部。不是人人都一样的。也不是有什么病。

人体的汗腺是分布于皮肤真皮内的一种分泌腺,有一长的导管将分泌 物(汗)引向皮肤表面。我们的身体表皮大都有汗腺分布,以腋窝、脚底、 手掌,以及额部尤其丰富。

一般健康的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都会增加汗腺的分泌,这是为了让上升的体温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较瘦者汗量多,这并非 由于前者体表面积大的缘故,只因肥胖者体重偏高,体温容易上升,为了降低过高的体温,必须以多排汗来调节。

除了以上的原因,在平常不流汗时,会大量出汗者,就可能是汗腺有了问题,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症状,也有可能是高血压、更年期和副肾皮质荷尔蒙的作用等, 都可能发生这种症状。

此外,服用感冒药降热,休克也都可能引起大量出汗。当脑贫血时, 脑部血液的流动发生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也会多出汗。幼儿因体 形的关系,也较容易出汗。

精神抑压的多汗症

另一种多汗症称为局部多汗症,如脚底、腋窝、额头、鼻尖等处,很 容易出汗,例如乘搭飞机、开车时、手心出汗;在大众前说话,脸上汗水 直流,这多半是精神抑压或感动时发生。

此外,也有身体片面性出汗的情况,半身不遂的病患,失去知觉的那 一面会多汗;而脑神经系统有外伤、肿疡、发炎者,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 也会引起片面性多汗症。

多汗症有全身性及限局性多汗两种。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1、神紧避免精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当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副反应。

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可外搽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用药前应先将腋部擦干,每晚睡前外搽,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于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对足跖多汗者应勤换袜子,穿透气及吸水性好的鞋。

4、电离子透入疗法 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多汗症。

除上述方法外现在对多汗症的治疗,大多是针对交感神经系统进行,如用外科手术,结扎交感神经,消除交感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功能,以达到减少流汗的效果。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 背部是以脊椎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那么你对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有了解过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1

1、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对应区域

背部从颈下二寸开始共分为七个反射区,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为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这七个区域,每个反射区均为手掌大小。

2、背部各反射区的状态及说明的问题

1、肺区:如果肺部反射区的皮肤呈现毛孔粗大、色素沉着的状况,一般表示肺功能不足,易引发鼻咽问题,如鼻炎、咽炎等。

2、心区:心区皮肤毛孔粗大、色素沉着或长痘的人心火旺盛,容易心悸心慌、睡眠浅且多梦、手脚冰冷捂不暖,常有心事。

3、肝区:肝区有明显凸起的人一般肝火旺,脾气暴躁或容易抑郁,脸色暗黄,眼睛发红发干,身体自我解毒能力弱,容易患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等疾病。

4、脾区:脾区肤色暗黄则说明胃部不适,往往有口臭,肌肉松弛弹性差、容易形成淤青。

5、肾区:肾区皮肤有发黑、色素沉着等问题的人往往有较严重的黑眼圈和眼袋,睡眠质量较差,容易尿频尿急,记忆力减退,容易受到惊吓。

6、排泄区:排泄区皮肤出现长痘、暗沉等问题往往表示胃肠功能不好,需要进行调理。

7、生殖区:该区皮肤发青、发黑、长痘往往说明有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宫寒、盆腔炎等妇科问题,并且下肢循环不是很好。

3、背部皮肤护理

除了通过调理身体改善背部皮肤外,有些皮肤问题也跟护理不当有关。为了拥有完美的背部皮肤状态,大家可以用盐水洗澡,但要注意不要用力摩擦,以免损伤皮肤。精油具有良好的消炎和护肤作用,我们可以在洗完澡后进行按摩,如果没有人帮忙的话可以定期去美容院进行护理。还需要注意的是,饮食状况也对背部长痘问题有影响,当背部有较多痘痘时,应改变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辛辣和油腻的食物。

背部不仅是一个展现女性美好的部位,也是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通过背部的状态就可以知道身体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当发现这些问题时,我们就要及时采取措施,通过食疗和外部护理去改善背部皮肤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2

1、五脏六腑在背部的相匹配地区

背部从颈下二寸刚开始共分成七个脚底反射区,按从上向下的次序先后为肺区、心区、肝部、脾区、肾区、代谢区、生殖区这七个地区,每一个脚底反射区均为手掌心尺寸。

2、背部各脚底反射区的情况及表明的问题

1、肺区:假如肺脏脚底反射区的皮肤展现脸上毛孔粗大、色素沉着的情况,一般表明肺功能检查不够,易引起鼻咽部问题,如鼻炎、咽炎等。

2、心区:心区皮肤脸上毛孔粗大、色素沉着或起痘的人心火旺盛,非常容易心悸心慌、睡眠浅且梦多、手脚冰凉捂不暖,经常出现心思。

3、肝部:肝部有显著突起的人一般肝火旺,情绪不稳定或非常容易抑郁症,面色暗黄,眼圈发红发涩,人体自身祛毒工作能力弱,非常容易患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等病症。

4、脾区:脾区皮肤暗黄则表明肠胃不适,通常有口臭,肌肉无力延展性差、非常容易产生淤血。

5、肾区:肾区皮肤有变黑、色素沉着等问题的人通常有较比较严重的黑眼圈和眼袋,睡眠较弱,非常容易尿急尿频,记忆力下降,非常容易受到惊吓。

6、代谢区:代谢区皮肤出现起痘、暗黄等问题通常表明肠胃不太好,需要开展调养。

7、生殖区:该地皮肤发白、变黑、起痘通常表明有内分泌失衡、月经不调、宫寒、盆腔炎等妇科问题,而且下肢循环系统并不是非常好。

3、背部肌肤护理

除开根据调养身子改进背部皮肤外,一些皮肤问题也跟医护不善相关。以便有着极致的背部皮肤情况,大伙儿可以用盐水洗澡,但要留意不必用劲磨擦,以防损害皮肤。单方精油具备优良的消炎和肌肤护理功效,我们能够在洗完澡后开展推拿,要是没有人帮助得话能够定期去美容店开展医护。还需要留意的是,饮食搭配情况也对背部长痘问题有影响,当背部有较多脸上痘痘时,应改变饮食结构,以口味淡主导,少吃过度辛辣食物和油腻感的食材。

背部不但是一个呈现女士幸福的位置,也是身心健康是否的气象图,根据背部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人体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当发觉这种问题时,我们就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根据饮食疗法和外界医护去改进背部皮肤情况和身心健康情况。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3

背部是以脊椎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背部健康与否,往往直接反映着脏腑是否正常运转。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 长痘:肠道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4、肝区:明显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5、脾区: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6、肾区: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7、妇科:八髎穴突出、发青、发黑、长痘:内分泌失调、宫寒、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赤白带下、子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79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