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是什么意思?

痈疽是什么意思?,第1张

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癰”字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且”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痈疽是一种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痈 痈:yōng

  概述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中医称为疽。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痈 yōng

  〈名〉

  (1) (形声。从疒( 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2) 同本义 [carbuncle]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3)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4) 鼻疾,不知香臭 [nasal disease]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 王充《论衡·别通》

  (5) 喻祸患 [disaster]。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常用词组

  ◎ 痈病 yōngbìng

  [carbunculosis] 同时或接连不断地形成许多痈的一种状况

  ◎ 痈疽 yōngjū

  [ulcer;carbuncle] 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治疗措施

  1全身治疗 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剂。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 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病理改变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临床表现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补充: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加强营养,用止痛及镇静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红霉素,氨卞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 3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理疗,或70%酒精湿敷。面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咬嚼动作。 4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时应及时引流,并将炎症坏死组织彻底切除。常用“+”或“#”形切口,应深达筋膜下。

  用药原则

  全身症状较轻以肌注“A”项中一种药为主; 全身症状较重以静滴“A”和“B”项药为主。

  辅助检查

  1痈无并发病者的“A”为主; 2有并发病者的“A”、“B”联合应用。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中国古代,无论是春秋争霸、战国称雄,还是秦扫六合、楚汉大战、三国风云等等,凡有征战自然难免杀戮,秦始皇杀人不眨眼,曹操杀人如麻;那创立新朝的功臣末路又可能是染血的断头台,如“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文种、韩信等。若论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屠夫”,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说朱元璋是古代“第一屠夫”,主要指他在和平年代对功臣的大肆杀戮。纵观历代王朝,屠杀功臣最多、最残酷的莫过于大明一朝。朱元璋为让子孙后代坐稳大明江山,不惜血腥屠杀随同自己浴血打天下的那帮“铁哥们”。汉朝的刘邦杀功臣,是一个一个地杀,朱元璋则是一批一批地杀。朱元璋自明洪武元年坐上皇位,到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在位三十年间,明朝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被他屠杀殆尽。

  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借助惟庸、蓝玉两起所谓的“谋反”大案,进行大肆株连。惟庸于洪武六年为相,因精明强干,又是老丞相李善长亲戚,深得朱元璋宠信。朱元璋甚至把早于惟庸两年入相的汪广洋贬为广东参政,让惟庸独居相位。这惟庸大权在握后,便有些得意忘形,经常当皇帝的家。时间一长,自然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涂节等上奏惟庸结党谋反,朱元璋随即诏令严加审讯,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招出之谋反人员,包括告密人涂节,一并处死。

  惟庸被处死后,案子未结,专案组继续搜集罪证。十年后,才认定大明开国元勋、时年77岁的李善长是这起谋反案的主犯。李善长遭处死,案才告结。期间,凡是朱元璋欲剪除的文武大臣,一个个被牵涉到案之中,成为“党”骨干。那早成鬼魂的惟庸之罪名,从起先的谋反变成私通日本、蒙古及串通李善长谋反等,牵涉面也越来越广。一旦认定涉及案者,一概予以灭族,前后累计屠杀三万多人,可谓血流成河。

  案告结不足三年,又引出大将蓝玉谋反案。蓝玉本系常遇春麾下一员猛将,封凉国公。徐达、常遇春死后继任大将,手下聚集一批能征善战的骁将,由此亦成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密告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等企图谋反,朱元璋伺机将蓝玉一干人等捉拿审讯,结果遭株连被屠杀者多达一万五千多人。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开国公常升、都督黄辂、汤泉等一批高官,皆枉死于蓝案。

  蓝两案,朱元璋残酷屠杀掉近五万人,如此血腥恐怖,冤魂遍地,也只有这位古代“第一屠夫”所能为之。除此两案之外,朱元璋还相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德庆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江夏侯周德兴、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一批公侯。就连自己的亲侄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亦难逃一死。相传位列明朝开国元勋之首的徐达,背部生痈疽时,被迫吃下朱元璋特赐蒸鹅一只,便痈疽发作而死。

  说朱元璋是古代“第一屠夫”,还体现在他惩治贪官污吏时,竟采用骇人听闻的“剥皮示众”酷刑。用重典严厉惩治贪官污吏,该杀的杀,该下大狱的下大狱,这本是一件让百姓拍手称快的事,但活剥人皮便是灭绝人性的“屠夫”所为。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明实录类纂·司法监察卷》有载:洪武四年,朱元璋针对元末贿赂买官成风、官场腐败的弊端,下令凡官吏犯受贿罪,严惩不贷。朱元璋感到对贪官污吏光砍头不足以惩戒后来者,便施行比那“千刀万剐”的凌迟处死更残酷的“剥皮”刑法。这“剥皮”酷刑行刑之法,大抵是先把贪官绑缚,置石灰一筐、稻草一捆备用。然后把人脸孔朝下仆在地上,刽子手用利刀先剖开脊梁及臀部之皮,待剖断手脚便转至前胸,一直剖至颈部,罪犯才在遭受十万分痛苦后气绝而死。之后用石灰渍干剥下之皮,再用线缝合成人形,塞上稻草,高悬至各级官衙内外“示众”,让每天上下班的官员见之心惊胆战。

  “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这话是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讲的,可谓一语切中要害。

中国古代,无论是春秋争霸、战国称雄,还是秦扫六合、楚汉大战、三国风云等等,凡有征战自然难免杀戮,秦始皇杀人不眨眼,曹操杀人如麻;那创立新朝的功臣末路又可能是染血的断头台,如“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文种、韩信等。若论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屠夫”,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借助惟庸、蓝玉两起所谓的“谋反”大案,进行大肆株连。惟庸于洪武六年为相,因精明强干,又是老丞相李善长亲戚,深得朱元璋宠信。朱元璋甚至把早于惟庸两年入相的汪广洋贬为广东参政,让惟庸独居相位。这惟庸大权在握后,便有些得意忘形,经常当皇帝的家。时间一长,自然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涂节等上奏惟庸结党谋反,朱元璋随即诏令严加审讯,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招出之谋反人员,包括告密人涂节,一并处死。

惟庸被处死后,案子未结,专案组继续搜集罪证。十年后,才认定大明开国元勋、时年77岁的李善长是这起谋反案的主犯。李善长遭处死,案才告结。期间,凡是朱元璋欲剪除的文武大臣,一个个被牵涉到案之中,成为“党”骨干。那早成鬼魂的惟庸之罪名,从起先的谋反变成私通日本、蒙古及串通李善长谋反等,牵涉面也越来越广。一旦认定涉及案者,一概予以灭族,前后累计屠杀三万多人,可谓血流成河。

案告结不足三年,又引出大将蓝玉谋反案。蓝玉本系常遇春麾下一员猛将,封凉国公。徐达、常遇春死后继任大将,手下聚集一批能征善战的骁将,由此亦成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密告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等企图谋反,朱元璋伺机将蓝玉一干人等捉拿审讯,结果遭株连被屠杀者多达一万五千多人。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开国公常升、都督黄辂、汤泉等一批高官,皆枉死于蓝案。

蓝两案,朱元璋残酷屠杀掉近五万人,如此血腥恐怖,冤魂遍地,也只有这位古代“第一屠夫”所能为之。除此两案之外,朱元璋还相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德庆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江夏侯周德兴、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一批公侯。就连自己的亲侄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亦难逃一死。相传位列明朝开国元勋之首的徐达,背部生痈疽时,被迫吃下朱元璋特赐蒸鹅一只,便痈疽发作而死。

说朱元璋是古代“第一屠夫”,还体现在他惩治贪官污吏时,竟采用骇人听闻的“剥皮示众”酷刑。用重典严厉惩治贪官污吏,该杀的杀,该下大狱的下大狱,这本是一件让百姓拍手称快的事,但活剥人皮便是灭绝人性的“屠夫”所为。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明实录类纂·司法监察卷》有载:洪武四年,朱元璋针对元末贿赂买官成风、官场腐败的弊端,下令凡官吏犯受贿罪,严惩不贷。朱元璋感到对贪官污吏光砍头不足以惩戒后来者,便施行比那“千刀万剐”的凌迟处死更残酷的“剥皮”刑法。这“剥皮”酷刑行刑之法,大抵是先把贪官绑缚,置石灰一筐、稻草一捆备用。然后把人脸孔朝下仆在地上,刽子手用利刀先剖开脊梁及臀部之皮,待剖断手脚便转至前胸,一直剖至颈部,罪犯才在遭受十万分痛苦后气绝而死。之后用石灰渍干剥下之皮,再用线缝合成人形,塞上稻草,高悬至各级官衙内外“示众”,让每天上下班的官员见之心惊胆战。

“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这话是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讲的,可谓一语切中要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脱疽疔·脚背发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6 脚发·脚背发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62 脚发的诊断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641 湿热下注 6411 症状 6412 辨证分析 6413 治法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64142 中成药 64143 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6421 症状 6422 治法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64232 中成药 64233 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65 脚发的预后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67 关于发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脚背发的穴位 2 治疗脚背发的方剂 3 脚背发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脚背发 1 拼音

jiǎo bèi fā

2 英文参考

phalangeal gantr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yogenic carbuncle of back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脚背发为病证名[1]。有三个义项。

4 脱疽疔·脚背发

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又名脱疽疔[1]。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1]。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出《外科启玄》卷四。指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1]。

6 脚发·脚背发

出《外科活人定本》。即脚发[1]。

脚发为病名[2]。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足发背(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为病证名[3]。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3],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是指生于足背部的发[4]。为急性化脓性疾病[5]。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

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足发背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脚发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2]。

脚发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脚发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 血亏损,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62 脚发的诊断

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脚发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

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陷,出脓如污血水。

患肢活动不利。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脚发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漫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叁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叁阴者,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主。

641 湿热下注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11 症状

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2]。如疼痛作脓者,多属湿热下注,预后较好[2]。

足附红肿,焮 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641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6413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川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子9克(包煎),川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9我,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宜服仙方活命饮加木瓜、牛膝;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2]。

64142 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6414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

阳证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叁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若色微赤肿、脓清、久不愈合,属精血亏损。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eficiency fire scorching 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21 症状

足背微赤微痛,肿热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6422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宜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随证取用;色黯不溃者,用桑枝灸以行郁滞助阳气,并服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健脾胃滋化源[2]。

64232 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

6423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阴证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生肌白玉膏收口。

65 脚发的预后

由于足背多骨,肉少皮薄,下肢末梢血循较差,故痈疽发于足背者,消退或成脓均较迟缓,愈合较难[2]。

湿热下注者预后较好[2]。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附部活动,抬高患肢。

阴证患者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67 关于发

发(cellulitis)为病证名[6]。出《刘涓子鬼遗方》。是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4]。“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发的名称,因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命名各异[6]。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6]。

《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

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

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详见发条。

7

yōng。痈,汉语二级字, 读作痈(yōng),一种生在脖子上或背部的毒疮,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症状为局部红肿。组词:养痈、痈肿、痈囊、痈病、赘痈、徙痈、朽痈、悬痈、疽痈、疵痈、痈疽、痈疮、溃痈、肠痈、吮痈、外痈、养痈贻患、决疣溃痈、舐痈吮痔、吮痈舐痔、养痈成患、养痈遗患、养痈畜疽。

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分为内痈、外痈两类。1内痈疽生于脏腑(如胃脘痈、心痈、小肠痈等),虽同属痈证,但在辨证论治上与外痈多有不同。2外痈疽系指发于体表的痈疽。初起无头,局部红肿热痛,界限分明,易肿、易脓、易溃、易敛。重者可有身热、口渴、脉数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3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