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辟谷记 2018-05-27

第一次辟谷记 2018-05-27,第1张

这次辟谷,整个过程心态很平和,也不馋,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自己的身体出现任何问题时,只是接受,听老师说过,他们也是有生命的,而且在去年,自己就感受到了,身体在发生变化时,身体内会有生灵走动的感觉。最近锻炼身体,明显感觉一些生灵走到腿部的,很想加强锻炼,让他们走快些,只是工作累了,就不想勉强自己在锻炼了,很想通过这次辟谷,让腿部的生灵走快些,但他们可能还不愿意离开,有一部分还留在臀部和腿部。

最开心的是,知道了自己的身体还有哪些问题,总以为脊椎是好了,其实不然,颈椎还是比较僵硬的。总以为胳膊上的脉络应该通了,这几天练习易气,才知道胳膊上的经脉堵的慌。这么多年的浮肿,别人都说我肾有问题,我一直不理不睬,总觉得,他们的判断不一定对,即使对,也不会去看,就顺其自然,最主要的是腰部不是很难受,只是偶尔不舒服。这次辟谷腰部有很强烈的感觉。

月经一直不调,量很少,这次辟谷时月经来了,似乎恢复了以前的状态,这是意想之外的事。不吃不喝,经量这么多,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

下面是自己辟谷过程的记录,第一天和第二天没记,现在也记不起来了。就从第三天开始。

第三天没有食欲,早上醒来后,感觉右腹部隐隐疼痛,用老师教的呼吸法处理过后好多了,腰部胀痛,处理过后,七点左右又开始酸痛。下午感觉好多了。胃里有气走动的感觉,想打嗝,但总有堵的感觉,也想排气。大概十点左右,背部两个肩胛骨处隐隐约约有些疼痛,下午吃了两个核桃,视力有点模糊,下午月经来了,有乏力感,想睡觉。晚上拍打身体后,精神状态很好

第四天早晨醒来,小腿处有微汗,膝盖及小腿酸软,胳膊根部酸软,全身无力,早晨出去走走,回家睡觉,两点左右,身体感觉舒服多了,喝了两次枣泡水,感觉胃里满满的,一天时间小腿处有微冷的感觉。

第五天早,早起口有点苦,有点乏力上班后感觉好多了,十点多开始腰有点不舒服,下午腰不舒服,且臀部酸痛,腿和胳膊都酸困,写几个字手酸不想动,现在这些症状都消失了

第六天早晨精神状态好多了,去外面走走,跟老师学导引术,回家的路上排几张照片,感觉好美,上班后右面的腰部胀,提水时明显感觉颈椎不舒服,僵硬,臀部有点酸胀,腿和胳膊酸软,懒懒的不想动,躺着也不舒服

第七天早起来完全忘记辟谷的事,像平常一样的生活,早晨感觉胃很空,好像要抽起来的,就吃了几粒花生,今天含李子时直接吃进去了,吃第一个李子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特好,抱着好奇心,又吃一个,就没啥感觉,其实没有一点食物,也不饿,只是下午上班太忙了,腰好痛,休息一会,好多了。

第八天,精神状态和往常一样了,出门上班后,嘴巴很干,吃了两粒花生,感觉好饱,中午时,嘴里含了一小块苹果,一会就感觉后背疼,马上把苹果吐了,发现自己的身体好明感,下午回家,吃了一小块桃子,感觉一下凉到了小腹处,身体这么敏感,真真认识开始自己的身体了。

从辟谷到现在,只是偶尔会有一会饿感,起初吃枣,吃下去胃不舒服,后来吃核桃,吃了感觉一直堵在胃里,昨天吃花生,感觉好多了,今天依然吃了几颗花生。看到群里很多人身体都恢复的那么好,自己也不羡慕,因为我很清楚知道,不能比的对于我来说,已经很好了,最主要的是,真的不想就这么结束这次辟谷,我要是这样在走一程会怎样呢。

一直不能把老师教的和现实联系起来,这次辟谷,才知道这一切和现实生活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谢谢老师,让我对这些有了亲身体会,虽然自己做的还不到位,今后有时间,会去体会这感觉。

补充,第一次辟谷复食阶段出问题了,别人都恢复饮食了,我自己又延续了两天,后来老师强调结束,我才结束辟谷。延续两天,身体马上出现不舒服的现象,咳**稠痰咳到后背发痛。

老师一再强调,要慢慢恢复饮食,我当时就一个想法,要让胃口大一些,好羡慕那些能吃很多东西的人啊,自己去饭店,要了一碗面,陕西人开的面馆,可大一碗,吃的很香,后面几天胃疼到趴下,走路腰都直不起来。结束辟谷后几天身体的状态就恢复的很好了。

整个人瘦的很厉害,其实很喜欢当时的面部表情,眼睛没有浮肿,感觉好美啊,复食不听话,吃坏了胃,眼睛又恢复到了原点。侧面对镜看身体,真是皮包骨头的了。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1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5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因此,太极拳特别是杨氏太极拳,拳势简单、易学易练,正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起源及分支

  太极拳 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 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成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南北走向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受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假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的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本功系吸收古代多种“导引术”之精华,并与“内丹攻”相结合而提炼出来的一套炼丹功法,又名“床上十段锦”。由于它具有“动静相念”、“练养相兼”、“刚柔相济”和“重点突破”的优点,有却病延年的实效,故又称“却病延年二十字诀”。我在少年时体弱多病,人多以为我必将夭折,但练此攻后,竟不到一年而诸病消失,从我个人数十年来气功教学的经验看,一般体虚人,若能认真而坚持锻炼“床上十段练丹功”当可在一年内转弱为强。

  “床上十段练丹功”共包括吐浊、纳清、通经、达络、宽胸、顺气、强筋、壮骨、晃海、归根等十段攻法。兹将其目的和具体练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吐浊”: 目的在于排出浊邪以消除致病因素,并为下步“纳清”壮补元阳的功法打下基础,其法是早上醒后或晚上睡前,就床上取仰卧式,两手作抱球状置于小腹上约六寸许,闭目冥心,面带笑容,使形神两松,同时使舌自然轻触上腭(一般所云,舌抵上腭,则流于“执著”而不利于气机运行),然后进行吐纳,行此吐纳功时,以“先吐后吸,吐多吸少,吐凹纳凸,吐念吸静”、“口吐鼻吸”为准则,即先吐一口气,然后吸气,凡六次。吐时两手向内收紧,头略朝前,小腹凹进,同时按“六字诀”的字音进行默念(第一次默念“唏”[应为嘘,应认为是错印。蓬蒿人注]字,第二次默念“呵”字,第三次默念“呼”字,第四次默念“呬”字,第五次默念“吹”字,第六次默念“嘻”字),以排除脏腑浊气(此名泻法)。每次吐浊至无可再吐时,则稍停,乃行吸气,吸时小腹随之凸起,头正归位,不念字音,如此行“吐浊”法六次毕,稍事休息,乃续行第二段“纳清”功法。

  (二)“纳清”:目的在于吸纳清气以培补元气,壮肾阳并为下步“通经”功法(行“小周天”)打下基础。当第一段功练完,稍事休息后,即接着练此段功法。姿势同上,惟此时当着重凝神气穴;在进行吐纳时,则以“先吐后纳,纳多吐少,吐凸纳凹,吸念吐静”、“口吐鼻吸”为准则,即先平直其身,吐气一口,然后吸气,凡六次。吐时不默念字音,为时亦较吸气为短;吸气时,胸腹部均略朝上,使身体成拱型,还须将吸气时间延长,使吸气较多,同时分次默想上述六字以加强脏腑和丹田的真气(此名补法)如此行“纳清”六次毕,稍事休息,续行第三段“通经”功法。

  (三)“通经”:本段功法目的在于打通通畅任督,消除积滞。并为下步“达络”功法打下基础,当第二段功法练完后,丹田之气已较充足,乃可藉吐气时少腹凹进之机,配合用意,使丹田之真气转向“命门”,并沿督脉而上至“玉枕穴”“泥丸宫”。待真气在“泥丸宫”盘旋数周后,复随吸气时少腹凸起之机,让盘旋于“泥丸宫”之真气循任脉而下归丹田。如此循任脉一上一下的真气运行,俗称“小周天”。在生理、病理上都将起到极为良好的作用。凡练功至此佳境后,必有热气循督脉上行和凉气循任脉下注的舒适感觉,甚至整个背部发热发汗,此乃生理上的良好变化。也是锻炼此功的法取得效应的验证。按“小周天”的功有多种,但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则本法见效较快。个别人竟有不旬日而“小周天”通者,盖本功的“通经”法是在丹田之气充足后进行的。它具有通的良好基础,不会发生因气不足中途停滞或“不进则退”的弊端。(按真气循督上升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亦如血压计的水银柱,没有足够的水银是打不上去的,勉强打上去,亦会掉下来的)。又关于“小周天”的通达,有真有假,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常有暂务当辨明,如在行攻时,单凭加强“内观”、“有想”的意识运用,也可于短期内有真气上行的感觉。但仅是一种“幻象”。这种称为“意通小周天”的方法,虽有“幻象”产生,但不能说小周天已经真的通了。这在生理和病理上,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至于单靠呼吸导引以推动“小周天”的办法为,称为息通“小周天”。但力量微弱,也不能持久,不能保常,在生理和病理上的作用都不大。本功的“通经”法,不但是有较为充足的物质(元气)基础,也同时结合了意识和呼吸的运用(《风火经》称“意”为“火”,呼吸为“风”,“风”、“火”同用,则可能大大发挥“通”的作用),故能迅速打通任督,而确切取得“小周天”的效益,此段功凡六次后,可稍事休息,续行续行第四段“达络”功法。

  (四)“达络”本是一种“大周天”功法,目的在于使整体都能取得效益,对患有局部疼痛特别是伴有末梢麻木的病人,如瘫痪病、风湿病等最为有效,作为针灸推拿医生,如能熟练掌握此法将真气随时运至指端为人治病,将大大提高其疗效,其法是如前仰卧,先将两臂放置于身旁,次将将手指、脚趾弯曲,然后闭目瞑心,凝神气穴,待小腹有“动机”时(说明阳气已发动)乃行“吐纳”吐气,当按“意气相随”原则并乘小腹后凹之机,使丹田之气窜至“命门”,继而分两路前进,上行一路至“大椎”时,再分为左右两路,循手三阳经而至十指之端,下行一路,则从“命门”分为左右两路并循足三阳经而至十趾之端。此时切忌真气外放外泄,致伤元气,在此过程中,手指脚趾则自然放开,其快慢和所需时间,当与吸气的时间和快慢密切配合,呼毕,稍停,及行吸气。吸气时,也按“意气相随”原则并乘小腹凸起之机,使手指之气。循手三阴经而总汇于“膻中”,并循任脉而回归于小腹丹田,脚趾之气则同时循足三阴经上行而回归于小腹丹田,在手脚之气回归丹田过程中,手指脚趾均当同时自然屈曲,其快慢和所需时间,当与吸气的时间和快慢密切配合,如此行吐纳十余次后,当可感手指、脚趾发热发胀,或指与指间,趾与趾间有气串走,或相互吸引,及此“达络”已见效益的明证,即可稍事休息,续行第五段“宽胸”功法。

  (五)“宽胸”:目的在于条达胸部气机,并籍以加强心肺生理功能。其法是盘足坐定后,闭目瞑心,面带笑容将两手掌合拢置于胸前(于膻中穴处),待心定气调后,乃行吐纳法。吐时两手固定不动,但将头随之向前方低下,使鼻碰食指之端。吐气毕,稍停,乃行吸气。吸时头抬起,继而向一侧扭转,并随之将两手齐向相反一侧,并使气沉丹田。吸气毕,稍停,再呼气,呼气,呼气时,两手恢复正位,头亦随之向前低下,使鼻与次指相碰,如此反复施行吐纳六次后,可略事休息,续行第六段“顺气”功法。

  (六)“顺气”:目的在于清除肝胆郁滞,并籍以加强脾胃功能而助消化,其方法是如前坐定,但将两手则改作抱球状置于腹前(略当脐上“中脘处一线),待心静气调后,乃行吐纳法。吐时将两手掌转向腹皮,小腹凹进,头随之前倾(较第五段的前倾幅度要大)。吸气时,头略向后仰,并向一侧扭转,并随之将两手尽力伸向相反侧,小腹则随之自然凸起。吸毕,稍停,吐气,吐气时将两手恢复为抱球状的原位,头亦同时恢复成正位,小腹则自然凹进,如此反复施行吐纳六次后,可略事休息,续行第七段“强筋”功法。

  (七)“强筋”:此段功法的目的在于加强肘臂韧带功能,使两臂能更有力地进行运动,保持青春活力,其方法是如前坐定后,握固,将两臂举起,使拳与头顶相平,成笔架状(山字形),不动。待心定气调后,乃行吐纳。吐时,两手略伸向前,头身也随之略向前倾,同时小腹自然凹进。吐气毕,稍停、乃行吸气,吸气时,将两手指用力抓紧并收回,恢复成笔架状;头身也随之升起并稍向后仰。在“闭气”状态下,快速摇动肩胛三次(要求筋骨作响),及复如前吐气、吸气。如此一吐一纳,凡六次而止,稍事休息,乃续行第八段“壮骨”功法。

  (八)“壮骨”:此段功法的目的有二:一是运动脊椎,防止骨质增生和椎体老化;二是为了加强肾脏功能,以抗御衰老。其方法是,伸直两腿坐定,先行吐气。吐气时,将两手掌心向下而平直地尽力伸向前方,(年轻者,最好能渐次摸到足趾。年老病人则当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千万不可好胜而勉强行事),少腹随之自然凹进。吐气毕,保持俯位稍停,乃行吸气。吸气时,两手举起使手掌托天,同时,将头身势略向后仰,小腹随之自然凸起。吸气毕,稍停,复如前吐气、吸气。如此吐纳六次后。可稍事休息,续行第九段“晃海”功法。

  (九)“晃海”:出段功法目的在于缓和前段功法的紧张状态,从而使散布全身的真气,转向丹田集中,沸腾的血流,转向平静,以利于第十段功法的顺利完成。其法是:将两腿收回,改为盘坐,两手置于小腹,待心定气调后,可即配合极慢的摇晃动作进行吐纳,即先正身吐气一口,吐毕,稍停,乃作圆圈式摇晃。摇晃时吸气,恢复正位时吐气。共摇晃12圈,逢单数则左下右上,遇双数则右下左上。,摇晃幅度愈大愈好,摇晃速度愈慢愈佳。但初练是时不可勉强,当循序渐进,如此一吐一吸,十二次毕,可稍事休息,续行第十段“归根”功法。

  (十)“归根”这段功法本是“内丹功”中的一个重要主成部分,移用于“床上十段锦”的目的是:将前述诸段所练得的成果(丹书上称作“圣胎”)归于丹田,使得所养而日趋壮大,生命活动力也就加强了,长寿也就有保证了。其法保持盘坐姿势,渐次放慢口鼻呼吸,以渐入气息绵绵,似闭非闭,似有似无的“胎息”状态。同时,当进一步地将各种杂念排除净尽,而只留下一点是有是无的轻微“存想”,觉四周转入丹田之真气呈螺旋状而不断深入,终至于不知所之,至此境界,全身舒泰,生气昂然,即可收功起床

预备式:

并步站立,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起势:

1、左脚开步,松颈站立,两臂外旋,上托,内旋下按;

2、旋腕,托,按;

3、旋,托,按。

一、挽弓:

1、两手上托,胸前合抱,开,合,左转,撑拉,转正合抱;

2、开,合,右转,撑拉,转正合抱;

3、开,合,撑拉,转正合抱;

4、开,合,撑拉,转正还原。

二、引背:

1、提踵拱背,磨肋前伸,拱背后坐,按掌翘望,收脚还原;

2、拱背,磨肋,后坐,按掌,收脚;

3、拱背,磨肋,后坐,按掌,收脚;

4、拱背,磨肋,后坐,按掌,收脚并步。

三、凫(fú)浴:

1、摆臂顶髋,旋腰后视,两掌下按;

2、摆臂顶髋,旋腰后视,两掌下按;

3、摆臂,旋腰,按掌;

4、摆臂,旋腰,按掌。

四、龙登:

1、八字开立,两肘上挤,曲蹲插掌,手捧莲花,伸臂直立,提踵上撑,内合下按,点按大包;

2、曲蹲插掌,手捧莲花,伸臂直立,提踵上撑,内合下按,点按大包,两肘垂落。

五、鸟伸:

1、脚跟外旋,旋臂前摆,展臂俯身,卷身,前探,起身;

2、旋臂前摆,展臂俯身,卷身,前探,起身,并步。

六、引腹:

1、两臂侧起,旋臂左顶髋;

2、旋臂右顶髋;

3、左顶髋;

4、右顶髋;

5、穿掌,撑按;

6、穿掌,撑按;

7、穿掌,撑按;

8、穿掌,撑按,还原。

七、鸱(chī)视

1、上步磨肋,举臂踢脚,勾脚探视,并步还原;

2、摩肋,踢脚,探视,并步;

3、摩肋,踢脚,探视,并步;

4、摩肋,踢脚,探视,开步。

八、引腰:

1、摩运带脉,引腰前推,俯身摩运,提肩远观,落肩还原,起身提手,下落分掌

2、摩运,前推,俯身,提肩,落肩,起身,落掌;

3、摩运,前推,俯身,提,落,起,落;

4、摩运,前推,俯身,提,落,起,落。

九、雁飞:

1、并步,两臂侧起,翻掌上举,屈膝下蹲,转头下视,转正平举;

2、翻掌上举,屈膝下蹲,转头下视,平举;

3、上举,屈蹲,转头,平举;

4、上举,屈蹲,转头,平举,还原。

十、鹤舞:

1、左脚开步,摆臂,按掌,起身,收掌,推掌;

2、摆臂,按掌,起身,收掌,推掌;

3、摆,按,起,收,推;

4、摆,按,起,收,推,落掌还原。

十一、仰呼:

1、上举,仰呼,外展,下落,上提,摩运;

2、上举,仰呼,外展,下落,提手,摩运,还原。

十二、折阴:

1、举臂,旋落,拢气,抱气,捧气,下按;

2、举臂,旋落,拢,抱,捧,按;

3、举,落,拢,抱,捧,按;

4、举,落,拢,抱,捧,按。

收势:

两手侧起,合抱膻中,内旋摩肋,合抱中腕,虎口交叉,合于腹前,呼吸均匀,气沉丹田,分掌下按,意注涌泉,并步还原,整套功法到此结束。

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现代的八段锦在内容与名称上均有所改变,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步骤/方法

1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人体三焦主司疏布元气和流行水液。这一式为两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2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式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招式优美;可以抒发胸气,消除胸闷;疏理肝气,治疗胁痛;同时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适。对于那些长期伏案工作,压力较大的白领人士,练习它可以增加肺活量,充分吸氧,增强意志,精力充沛。

3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中医认为,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

4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五劳,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伤害。五劳七伤,犹如今天的亚健康;长期劳顿,没有及时修养生息,终究造成损伤的累积。这一式,转头扭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消除亚健康。

5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心火者,思虑过度,内火旺盛。要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等症候。

6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式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后方,使人体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得到拉伸牵扯,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调理作用。

7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这一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对那些长期静坐卧床少动之人,气血多有郁滞,尤为适宜。

8

健身气功八段锦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一式动作简单,颠足而立,拔伸脊柱,下落振身,按摩五脏六腑。俗话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下落振荡导致全身的抖动,十分舒服,不仅可以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好可以作为整套套路的收功。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 夷坚志 》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

八段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创,尚无定论。但从湖南长沙 马王堆 三号墓出土的《 导引图 》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

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4000~5000年前,中国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深受雨水潮湿的侵害,筋骨多瑟缩而不达,气血多郁滞而不行。有贤能者发明了“舞”,用来摆脱这些病痛。这种祛病健身的“舞”后来就演变成导引术。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

八段锦的介绍没什么好说的,养生术,导引术。

推荐八段锦的目的就是给体虚的人,不爱活动出汗的人,每天坐办公室腰酸肩痛的人一个活动的好路子。

反正不花钱,不妨练一练

在去年身体感觉左半边郁结的时候,觉得需要一个活动身体的办法,而且能在公司里练,工作间隙可以活动身体。但本人不爱出汗,公司的空调环境也不适合出汗。八部金刚功的动静太大,时间也稍微久一点。最后比较了半天,选中了八段锦。

经过一段时间每天练习之后,感受如下:

八段锦视频[国家体育总局版]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人体三焦主司疏布元气和流行水液。这一式为两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式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招式优美;可以抒发胸气,消除胸闷;疏理肝气,治疗胁痛;同时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适。对于那些长期伏案工作,压力较大的白领人士,练习它可以增加肺活量,充分吸氧,增强意志,精力充沛。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中医认为,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五劳,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伤害。五劳七伤,犹如今天的亚健康;长期劳顿,没有及时修养生息,终究造成损伤的累积。这一式,转头扭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消除亚健康。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心火者,思虑过度,内火旺盛。要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等症候。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式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后方,使人体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得到拉伸牵扯,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调理作用。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这一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对那些长期静坐卧床少动之人,气血多有郁滞,尤为适宜。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一式动作简单,颠足而立,拔伸脊柱,下落振身,按摩五脏六腑。俗话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下落振荡导致全身的抖动,十分舒服,不仅可以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好可以作为整套套路的收功。

女人也是可以适当练八段锦的,并没有什么坏处。

因为八段锦是一门很好的养生防病的功法,男女老少都适合练。再加上女性相比于男性,身体素质各方面都更差,特别是婚后的妇女,容易生妇科病。而且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新陈代谢变慢,更容易肥胖。

而练八段锦不仅方便,能够随时、随地的练,而且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减轻肥胖,对女性的益处是非常大的。

但是如果是不明病因的急性脊柱损伤者、脊髓压迫症、脊髓损伤者、严重心、脑、肺疾病患者,都是不宜练八段锦的,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扩展资料:

1、注意环境

练习八段锦的环境很重要,应尽量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因为练时要呼吸新鲜的空气,要吐纳新鲜空气。

2、衣着宽松

练习八段锦时,所穿衣服不能太窄,要尽量的宽松,以使四肢气血要流通。

3、练后有禁忌

在练完八段锦之后,有禁忌是需要注意的,如不宜吸烟饮酒、不宜马上洗澡、不宜立即下蹲、不宜马上吃饭等。

4、要坚持练习

八段锦是练气功法,最好不要间断,每天练习。如果某天因事间断了,可以继续练习,只是作用不如连续者好,但也可产生明显的健身作用。

中国网络电视台-中老年女性每日练八段锦养护心脑

太极拳试卷

一、概念题。

1太极拳——

2 上步——

3 碾脚——

4 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

6 “体松”——

7 “心静”——

8 缓慢柔和——

9 搬拦捶——

10 搂膝拗步——

二、填空。

1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年的历史。

2 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等各式太极拳。

3 太极拳最初名称有------、------、------等,并无“太极拳”之称。直到晚清太极名家武禹襄(1812-1880年)编著太极拳谱八篇,首录《-----------------》,始以“太极拳”为名称之。

4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后又编写了---------------------------各式的竞赛套路。

5 长期进行----------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6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内容之一。

7-----------------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选择。

1----------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a长拳  b太极拳 c形意拳  d少林拳

2清末民初太极拳名家杨澄甫(1883-1936年)《太极拳使用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

  a王征南  b唐豪  c张三丰  d陈王廷

3拳术的技击原则发展到以静制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精神的传承。

  a佛教  b道教  

4直到晚清太极名家武---------(1812-1880年)编著太极拳谱八篇,首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始以“太极拳”为名称之。 

  a王征南  b唐豪  c禹襄  d陈王廷

5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a体松心静  b缓慢柔和  c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d自然放松

6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分左右心率。

  a120—130  b100—140  c110~130  d80—120

7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a中枢神经系统  b脑部神经系统  c心血管  d神经系统

8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无论对手有多大的力量,都能够化于无形之中。

  a不顶不抗  b舍己从人  c引进落空  d不卑不亢

9相对于外家拳--------------------------------的技击原则,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完全不同的技击境界,这也是一般不入内功堂奥之人难以理解的。

  a以力抗力  b以静制动  c以快制慢  d借力打力

10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在对抗中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与对手顶抗,而是要能在各种条件下“舍己从人”,并且运用------------------------,来解决问题。

  a沾、粘、连、随b沾、贴、连、随c沾、贴、联、随d站、粘、连、随

四、判断。

1 太极拳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2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又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清末民初太极拳名家杨澄甫(1883-1936年)《太极拳使用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王宗岳(张三丰)故事。

4张三丰所创的佛教少林派(道教武当派),以太极先天学和性命双修内丹术为本,辅之以内家拳法,与太极拳之旨相合,因此,拳家尊张三丰为太极拳之祖。

5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名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狄道县典吏,碑立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父抚民,征士郎,碑立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兄于阶,庠生,亦名奏丹,有碑;《明实录》记载:陈子阶任湖广道御史,明万历元年(1573年)升任山东副使。据此可知,陈王廷是明末清初时人,与内家拳名家王征南等同时。

五、简答。

1 简述太极拳

2 简述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

3 简述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

4 简述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

5 简述太极拳运动特点之一体松心静

六、问答。

1 什么是太极拳的基本姿势?

2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哪些?

3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是什么?

4 太极拳常见拳法有哪些?

5 太极拳常见的步法有哪些?

七、简述。

1 简述太极拳基本姿势?

2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3 简述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试卷答案

一、概念。

1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2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3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4 舍己从人——就是在面临对手进攻时,不是以己之力去对抗对方之力,而是顺着看对手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化去对手的劲,在对手失主平衡的时候,用我的劲把对手发出去。这件特殊的借力打力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双方互相缠绕划圈,采用十三势的技法,最能体现“舍己从人”的原则。

6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7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8 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9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10 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二、填空。

1 陈家沟,400。

2 陈、杨、吴、孙、武。

3 “十三势”、“长拳”、“炮捶”。

4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太极拳与太极剑。

5 太极拳练习 ,中枢神经系统。

6 弧形或圆,有氧代谢。

7 中枢神经系统,心肺功能。

三、选择。

1C

2B

3C

4ABC

5C

6A

7ABC

8AC

9A

10C

四、判断

1√2√3×4×5√

五、简答题。

1 答: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又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普及和推广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各式太极拳与太极剑的竞赛套路。

     太极拳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2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代谢健身内容之一。 

3 答: 太极拳技术运动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为运动量适中的健身运动。据有关试验证明,一般练习者,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110~130次/分左右心率。适中的运动量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后血液气体成分产生良性改变,氧饱和度、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太极拳练习时对氧的利用率提高,增强了机体氧代谢和能量的储存,促进了心血管系统机能,对有机体产生保健功效。

4 答: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的水平反映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心肺功能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5 答: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六、问答

1 答:(一)头部:     练习时头部自然上顶,下颌微内收,舌尖轻抵上颚,口轻闭,颈部肌肉放松,面部神态要自然平静,运动中随各种动作的要求,头部始终沿纵轴转动,不能前倾后仰,左右歪斜,用鼻呼吸。 

     (二)上肢:     要求“沉肩垂肘”、“舒指跟腕”。即肩关节要松、下沉,并有意识地使两肩向外引伸,肘关节保持微屈下垂,不可外翻。两臂始终保持弧形,不可过分弯曲与伸直。做推掌动作时,掌指自然伸展,手腕微下沉,总之,对上肢动作要做到既舒松伸展,又不绵软无力。 

     (三)躯干部:     要求上体正直,胸部要做到“含胸圆背”,所谓“含胸”是指对长拳而言,不能挺胸,但也不可使两肩前送而使胸部内陷,应求其自然正直。“圆背”是指放松背部肌肉,两肩略向外引伸,而使背部略成弧形。腰部要放松,要以腰为主宰带动两臂动作。练习时,不能使上体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四)下肢:     要求虚实分明,进退轻灵,所谓实就是承受身体重量多的腿为实,另一腿承受比较少为虚,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起收势除外),腿部活动时要送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无论前进后退,脚着地后,身体重心再慢慢移过去,保持全身动作的稳定与灵活。

2 答:(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二)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五~六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三)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时,须将呼吸、意念相配合。太极拳的呼吸一般都是与动作相配合的,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如起势、收势动作,两臂向上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两手张开时吸气,合时为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还可以理解为,向外进攻的动作为呼气,进攻前的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力求自然。

    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就是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以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领身随”。

3 答:(一)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代谢健身内容之一。 

     (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    

   太极拳技术运动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为运动量适中的健身运动。据有关试验证明,一般练习者,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110~130次/分左右心率。适中的运动量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后血液气体成分产生良性改变,氧饱和度、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太极拳练习时对氧的利用率提高,增强了机体氧代谢和能量的储存,促进了心血管系统机能,对有机体产生保健功效。 

     (三)太极拳意念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保健: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的水平反映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心肺功能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4 答:太极拳拳法

  (一)揽雀尾:

       ①“棚”:棚出的臂呈弧形举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不过口,肘关节稍低于手,后手可按在体侧,两臂要保持弧形。

       ②“捋”:臂呈弧形,双手向左(或右)侧向捋,两腿移动要分清虚实,上身不可俯仰歪斜。

       ③“挤”:一臂向前屈于胸前撑圆,另一手扶于屈臂手的腕部,前臂高不过口,同时要和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④“按”:双掌自后经下向前弧形推出。两臂不可伸直,手心要向前,手指高不过头,手腕微塌。按掌要与向前弓腿协调一致。

  (二)如封似闭:重心后移,两掌左右分开,掌心向上,内旋后收,两掌后收时以肘关节牵引,边分边翻转,不可扬卷前臂,收至腹前;按掌要求同前。

  (三)野马分鬃:一手向前分出,另一手下落于胯旁,成顺弓步,两臂都要保持弧形;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旋转起主要作用;分手和弓腿要协调一致,臂与腿须上下相对;前手高不过头,低不过肩;弓步的前膝与脚尖垂直。

  (四)白鹤亮翅:一手向上亮掌于头斜上方,另一手按于体侧;臂都要保持弧形,不可折成三角形或伸直,两臂均不可伸直,手指要舒展伸开,但不可僵直。

  (五)手挥琵琶:两掌立于身体斜前方,两腿呈虚步(脚跟着地),前手高不过眼,后手举在胸前或停在前臂的肘内侧,两臂保持弧形;腰背正直,臀部不可突出。

  (六)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七)倒卷肱:一脚退步,同侧臂呈弧形后摆,另一手向前推出。身体平稳,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歪斜。动作要协调,不要手动脚不动或脚快手迟;后手回撤要走弧形,不可直抽,推出之臂不可伸直;转动时以腰为轴;退步要轻灵,脚前掌先着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后移。转身倒卷弘时,要先移重心,再转身提步;下搂手不可走直线,前推手须经耳旁向前推出,不可向下劈盖。前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要沉肩垂肘,身体正直,转动灵活。

  (八)云手:以腰为轴,两掌随腰转动在体前左右交替弧形运动。无论手心向内或向外,运转都要呈立圆,速度要均匀,动作要连贯;臂不可僵直或屈成三角形,手高不过眉,两掌在云拨中翻转拧裹,肩不可上耸;两掌运转要与转腰松胯、移动重心协调配合,不可只是摆动两臂而无腰的转动,身体也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歪斜;脚尖应向前或略外展;并步时两脚应距离10—20厘米。

  (九)单鞭:两臂分开,一手立掌,一手为勾,两臂皆不可伸直,手高不可过头,勾手不可僵劲,后臂也不可过横或过张;头要顶,腰要松,肩要沉,胸要含,腕要柔,避免挺胸收腹。

  (十)玉女穿梭:拗步,一手上托另一手前推,两臂成弧形。前推之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腰;旋转不可僵滞,方向要明确;保持沉肩垂肘,松腰敛臀。

  (十一)闪通臂:顺步,一手前推另一手上托,两臂皆成弧形,前掌高不过头,低不过口;身体中正不倚,松腰松胯。

  (十二)金鸡独立: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抬起,无论挑掌还是撑掌,臂部都要成弧形;支撑腿稍屈站稳,另一腿大腿提平。

  (十三)高探马:一手向前穿推高不过眼,后掌收在小腹前,两腿呈虚步。

  (十四)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十五)双峰贯耳:两拳经两侧向前上方横打,高不过头,低不过口,相距约一头宽,拳眼斜向下,两臂如钳状;两肩要沉,两肘不可扬起。

 (十六)海底针:虚步站立,两腿虚实要分清,臀部不可突出,同侧手按于胯旁,另侧臂伸向斜前方,手指指向前下方,上身前俯不超过45°。 

5 答: (一)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二)退步:前脚后退一步。

   (三)撤步:前脚或后脚后退半步。

   (四)进步:两脚连续向前移动各一步。

   (五)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

   (六)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七)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七、简述。

1 答:     (一)头部:     练习时头部自然上顶,下颌微内收,舌尖轻抵上颚,口轻闭,颈部肌肉放松,面部神态要自然平静,运动中随各种动作的要求,头部始终沿纵轴转动,不能前倾后仰,左右歪斜,用鼻呼吸。 

     (二)上肢:     要求“沉肩垂肘”、“舒指跟腕”。即肩关节要松、下沉,并有意识地使两肩向外引伸,肘关节保持微屈下垂,不可外翻。两臂始终保持弧形,不可过分弯曲与伸直。做推掌动作时,掌指自然伸展,手腕微下沉,总之,对上肢动作要做到既舒松伸展,又不绵软无力。 

     (三)躯干部:     要求上体正直,胸部要做到“含胸圆背”,所谓“含胸”是指对长拳而言,不能挺胸,但也不可使两肩前送而使胸部内陷,应求其自然正直。“圆背”是指放松背部肌肉,两肩略向外引伸,而使背部略成弧形。腰部要放松,要以腰为主宰带动两臂动作。练习时,不能使上体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四)下肢:     要求虚实分明,进退轻灵,所谓实就是承受身体重量多的腿为实,另一腿承受比较少为虚,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起收势除外),腿部活动时要送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无论前进后退,脚着地后,身体重心再慢慢移过去,保持全身动作的稳定与灵活。

 2 答:(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二)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五~六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三)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时,须将呼吸、意念相配合。太极拳的呼吸一般都是与动作相配合的,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如起势、收势动作,两臂向上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两手张开时吸气,合时为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还可以理解为,向外进攻的动作为呼气,进攻前的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力求自然。

    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就是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以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领身随”。

 3 答:(一)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代谢健身内容之一。 

     (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    

   太极拳技术运动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为运动量适中的健身运动。据有关试验证明,一般练习者,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110~130次/分左右心率。适中的运动量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后血液气体成分产生良性改变,氧饱和度、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太极拳练习时对氧的利用率提高,增强了机体氧代谢和能量的储存,促进了心血管系统机能,对有机体产生保健功效。 

     (三)太极拳意念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保健: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的水平反映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心肺功能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石家庄传统太极养生堂

空间:http://hibaiducom/%CC%A4%C0%CB%CB%E6%D4%B5

qq群号:1222625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5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