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阳~艾

地之阳~艾,第1张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

《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黄帝内经》:“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又言:“一剂药,七服,病好或病不好,不再服。再服则伤气伤血伤脏……”又言:“善治者,治皮毛,内务大病,病在皮毛,首选外治,慎言内调。”

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灸法、针法、推经点穴法、刺血法、刮法、罐法等)成为无药治病之术的根本大法。

《扁鹊心书》: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张仲景不信艾灸,但是到了晚年他相信艾灸了,灸五百壮的话,人的皮肤不就被烧焦了嘛?死人灸二三十壮皮肉就会被烧焦,但是活的人不会,人身体有营卫之气有真气护卫着,气血也在流通,所以不会焦枯,但是死人这些都已经不在流通,如果一个人真气(已经没有元气)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效果了

扁鹊论艾灸

神医扁鹊:“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如肿瘤、伤寒、疽疮、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贫血症、哮喘、大三阳、银屑病、癫痫等诸多中药、西药难以见效症,使用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意思是说:许多大病,旧病,慢性病、要命的病等如果不及时艾灸,等到元气虚脱耗尽之时,再来艾灸也没有效果了,来不及了;如果能早点艾灸,自然能给身体补充到阳气,可以保命了。世人使用艾灸三五十壮,就急着要求疗效,要痊愈,要健康,三五十壮只能痊愈轻微疾病,治疗大病、要命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李时珍论艾灸

《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论艾灸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或: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意思是说:以救治自己的心情救别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患者,言语是真诚的,用真诚救人的心情救助别人,这个道理是千古不灭的真理,不怕天下人不相信。

《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综合之,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幼皆可。

艾灸还擅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艾灸: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艾灸:升提阳气、回阳救逆

艾灸可以提升阳气。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艾灸: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有温养补虚的作用。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以下人士,如需艾灸要谨慎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仅针对传统艾条施灸,灸大夫隔物灸仪系列除外)。

8、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晕灸了怎么办?

艾灸中突然出现晕灸(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让其平卧,喝一杯白开水或糖水能很快缓解。

艾灸的灸量和时间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艾灸最佳时间

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艾灸常用保健穴

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风门、命门、肾俞、涌泉。

艾灸常见病症

亚健康症状缓解

如疲乏无力、心情低落、烦躁抑郁、胸闷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等。

可艾灸:神阙、足三里、关元。

免疫力低下

抵抗力低下,稍不注意就发烧感冒。

可艾灸:足三里、风门、关元。

女性痛经

遵循调补气血,温养冲任的原则。

可艾灸: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

更年期综合症

如出现喋喋不休、喜怒无常、盗汗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可艾灸: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总之,只要辨别体质,善用艾灸,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总是有一些人在说“哎呀,我艾灸后某某地方发痒,发凉,发胀,艾灸后我的毛病好像加重了,艾灸后有上火现象,怎么回事啊?不会灸出问题了吧,艾灸不会不适合我吧”“能不能一边泡脚一边艾灸啊?能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艾灸啊?”为什么我灸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出现返病现象呢?是不是艾灸对我没有用啊?

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禁忌,灸感,返病现象应该加以了解。不了解艾灸,出现一点点本是正常现象的反应就大惊小怪,心里发慌,那不如不做!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注意事项一

1、艾灸功效很多,研究证明艾灸可调理400多种疾病,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薰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并安静身心,使气在全身均匀流通以达四肢末梢。

4、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日常养生灸,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5天,停10-15天;切忌长期想不起来灸一次。

5、艾灸的过程中,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些都是正常,因为各人体质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复能力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艾灸见效的时间。所以艾灸没有固定的见效标准。只要你按要求正确的坚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调理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

6、艾灸前、后都喝一杯温开水(绝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艾灸过程中禁止吃东西。灸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况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于体温的热水尽短时间内洗完。

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7、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调理效果。

8、有些人施灸后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出现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9、有些人艾灸过程中会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10、月经期间不要灸;如果打算怀孕,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时候就不要艾灸了(这点主要是防止在艾灸的过程中已经怀孕,本人却不知道,还在继续灸,特别是就腹部,腹部高温对胎儿是有影响的!)

艾灸注意事项二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禁忌

艾灸的五个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其他禁忌

1、持续发烧之病人,禁灸;

2、孕妇,禁灸;

3、皮肤发炎红肿溃疡部位,禁灸;

4、皮肤过敏者、皮肤超敏感者,禁炙;

5、激烈运动后,禁灸;

6、饭后1小时内禁灸(该点不绝对,如果吃的很少,完全没有饱腹感,则可以半小时后就可以灸);禁止一边艾灸一边吃东西!

7、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8、没有自控能力的人,禁自行艾灸!

9、术后伤口没复原者,禁灸。

艾灸的灸感

艾灸要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阶段人体出现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灸感”。

灸感,是人们在做艾灸时自我所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效果。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也许有的人灸1、2次就出现灸感,有的人灸1个疗程还没出现灸感,人体本来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根据别人的灸感来断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

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所以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这只能由施灸者自己去感受了。

艾灸的返(排)病现象

有人问“为什么我没有返病现象呢?艾灸对我没效果吗?”

在我们用艾灸调理疾病的时候,会有50%以上的人,会有返病现象发生。(注意!只是50%以上的人会出现,并不是100%的人都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艾灸的排毒通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体内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如果艾灸出现上火的情况,想快速达到祛火的目的,那么先停下来艾灸,借助于食物来达到降火的目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常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每天要多喝白开水,或糖盐水,也可以降火;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绿豆汤、西瓜、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取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6、调理理念是,调理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7、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8、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9、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0、月经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月经上有上述反应。

11、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很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艾灸穴位如何选取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真武汤证

一、  条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二、方剂组成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主证

1 脉沉: 没什么特征的脉,或者比较弱比较细比较微比较紧或者比较浮大。

2全身沉重的身体痛。对比:(1)附子汤:背恶寒,身体痛;(2)当归四逆:四肢寒,身体不动不痛,一动就痛;(3)桂枝新加汤:有明确痛点,运动后的那种肌肉酸痛

3 小便不利: 发汗之后的发烧,感觉到排尿变得比较困难了,小便变得颜色有点白茫茫了。

4四肢冷,沉重疼痛,腹中痛。对比:(1)真武汤:铅笔芯的肚子,即肚脐上面跟下面最中间一条,有一条筋硬梆梆的,好像肚子有一条铅笔芯埋在里面的感觉。(2)肾气丸:小腹特别的僵硬,就是少腹不仁。

5 心下悸、头眩,身体水代谢不好。就是水气太多胃有点胀,心跳的时候会顶到,所以心下会悸。

6 振振欲擗的:(1)见床就想扑过去;(2)小脑平衡失调,没有原因的容易摔跤;(3)平时不喜欢抖腿的人,变得爱抖腿。

7 对自己的身体的敏感度严重的下滑,真武汤证的发烧就是自己的感觉很钝,不知道自己在发烧。

四、现代临床应用

1 老年性的水毒肿,高血压真武汤证通常腿上胀水毒肿;

2慢性肝硬化产生的腹水,用真武汤相当有效

3减肥,治疗水肥,即水毒肥胖。减肥效果有的人比较快,也有的人几个月才见效果的;

4真武汤如果吃了上火,肛门热痛,用当归赤豆散来退火;

5 摄护腺肿大,真武汤也有效。

6、白内障肾气丸比较有效,真武汤在青光眼那边比较有效。

7、脑膜炎的病人发高烧整个人昏厥。

8、帕金森症。

9、真武汤可以扭转各种人类的退化,能够让人恢复年轻。

10、眼睛瞎掉,耳朵聋掉。

真武汤

组成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肉惕心悸小便难。

功用温阳利水,散寒止痛。

主治少阴病,阳虚水饮不化证。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阳、祛寒邪,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合为温阳利水,散寒止痛之剂。

方证要点

1阳虚水泛证:以心下悸,头眩,身动,下肢浮肿或痛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头面、肢体浮肿;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或微细无力。胡希恕先生曾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2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胃肠衰弱、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属于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3体质要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或浮肿,或腹泻,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或头晕欲倒等。舌胖大苔滑有齿痕,脉沉无力。大多患有大病重症,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类似方证鉴别

1真武汤与附子汤:真武汤与附子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真武汤以附子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症。附子汤倍附子、白术,加人参,去生姜,虽仍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

2真武汤与小青龙汤: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而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内外皆寒实之病也。

3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的是附子证伴水饮者,故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弱、腹满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而苓桂术甘汤治桂枝证伴水饮者,故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且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4真武汤与五苓散: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气化无力而水邪泛滥,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心悸,气短,身体困重,四肢沉重疼痛,膝盖以下清冷等;而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真武汤主要解决水代谢的原动力(肾阳温化)的问题(水泵);而五苓散主要解决水液代谢的通路问题,如堵塞、分配不均等(水路)。

原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插图]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四逆汤

组成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歌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功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虚寒证。

方解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方证要点

1少阴虚寒证:以身热恶寒,手足冷,体痛,下利,腹部拘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四肢厥逆,身体疼痛,恶寒汗出,下利清谷,呕吐,唇指发绀,口鼻气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微迟弱。

2常用于伤寒阴证、五脏中寒、前列腺炎、哮喘、感冒、便秘、下利、吐泻病、急性食物中毒、呃逆、心脏衰弱、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肠炎等属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

3体质要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精神萎靡,面带倦容,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肿。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

类似方证鉴别

1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都可治疗下利、厥寒、脉细欲绝者。四逆汤证无汗或全身大汗,脉沉微而迟;当归四逆汤证是其额间必微汗濈濈,脉虽细而浮数。

2四逆汤与茯苓四逆汤:都可以治疗四肢厥冷。四逆汤证重在阳虚,无水饮内停,故而无心烦及小便不利;而茯苓四逆汤证为阳虚水饮内停,故有心烦、小便不利。

3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是在四逆汤证的基础上,并见脉微欲绝、面赤咽痛等阴盛格阳之症,比四逆汤证更加严重,有亡阳之虞。

4四逆汤与四逆散:都可治手足逆冷。四逆汤证是阳虚使阳气不达四肢,故而有畏寒、怕冷等阳虚症;而四逆散证是肝气不舒,阳气被郁而不能达于四肢,故而有胸胁胀满、叹息等肝气郁结症。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6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方歌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渗湿。

主治邪热伤阴,水热互结证。

方解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润养阴,滑石能清热、渗湿利窍,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合起来清热泻火而不伤阳,利水渗湿而不伤阴。

方证要点

1阴虚湿热证:以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得眠,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舌红苔滑,脉浮或浮数。

2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脏结核、肾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炎、尿道炎、淋疾、尿意频数、排尿痛、子宫出血、肠出血、咯血、血尿、小便不利、肠炎、直肠溃疡、下利、浮肿、痉挛、癫痫、失眠等属于热盛伤阴,水热互结于下焦者。

类似方证鉴别

1猪苓汤与五苓散:都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渴欲饮水。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五苓散证病兼表里,水湿较盛,以上冲、汗出、眩晕为特点。

2猪苓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可以治疗发热,口渴思饮,小便不利。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为热盛津伤,呈大热、大汗、脉象洪大,绝无水饮停蓄证象。

3猪苓汤与黄连阿胶汤:都可以治疗心烦不得眠。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黄连阿胶汤证为心肾不交,阴虚程度较甚,绝无水饮之症。

原文

1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2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功用温阳解表。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解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恶寒无汗,头痛连脑,咳嗽重,脉沉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手足冷,时欲寐,恶寒甚,胸满,喘咳,咳痰,头疼身痛,脉沉或沉细。

2常用于虚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三叉神经痛、上颚窦炎、风冷头痛、头冷、足冷、寒痰等属于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者。

3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实里虚,故而无汗;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俱虚,故而自汗。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附子汤:都可以治疗身痛、恶寒、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功用温阳解表。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解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恶寒无汗,头痛连脑,咳嗽重,脉沉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手足冷,时欲寐,恶寒甚,胸满,喘咳,咳痰,头疼身痛,脉沉或沉细。

2常用于虚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三叉神经痛、上颚窦炎、风冷头痛、头冷、足冷、寒痰等属于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者。

3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实里虚,故而无汗;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俱虚,故而自汗。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附子汤:都可以治疗身痛、恶寒、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方歌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功用育阴清热,滋阴降火。

主治少阴病,阴虚火旺证。

方解少阴病以但欲寐为提纲,今心中烦不得卧,是但欲寐之病情一变而为心中烦,说明水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心火。心烦而不得卧,说明心火之气不能下交于水阴,此是少阴热化之证。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脾肾之阴,使心肾得交,水火既济,则心中烦、不得卧自愈。

方证要点

1阴虚火旺证:以胸热、烦悸、不得眠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久痢,腹痛下脓血,心中烦,不得眠,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四肢酸疼,手足心热,平时畏热喜凉,舌红苔少,脉细数。

2常用于肺炎、伤寒、麻疹、猩红热、丹毒、脑出血、脑膜炎、癔病、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狂躁、吐血、咯血、眼出血、痔出血、血尿、结肠炎、直肠溃疡、小便淋沥、皮肤瘙痒、干癣、皮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等属于少阴阴虚火旺者。

3体质要求:患者形体中等,皮肤白,烦躁身热,失眠多梦,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易出血、质地黏稠,多见皮下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溃疡,易关节疼痛。舌质多深红如火呈草莓样,或伴有舌体的糜烂、破溃、裂纹,舌面干而少津,或呈镜面舌或花剥苔,唇红,咽红,脉多细数。

类似方证鉴别

1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都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证为邪热结于胸膈,心中懊[插图],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脉滑数有力等热象较为明显。虽言虚烦,临床并无虚弱之状。

2黄连阿胶汤与酸枣仁汤:都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证属虚劳,应有头目昏痛,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不耐烦劳等症状。

3黄连阿胶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都可以治疗心烦不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肝郁化火生痰,上扰心神,多兼胸满惊悸,脉象沉弦,或脉上鱼际。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附子汤

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方歌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功用温经扶阳,除湿止痛。

主治少阴病,阳虚身痛证。

方解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术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诸药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方证要点

1阳虚身痛证:以两寒两痛(一个是手足寒,一个是背恶寒;一个是身体痛,一是骨节痛)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胃虚寒饮,骨节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身体骨节疼痛,无热恶寒,手足逆冷,口中和,可见心下痞,动悸,浮肿,小便不利,脉沉。

2常用于感冒、流感、神经痛、风湿病、关节炎、湿疹、荨麻疹、皮炎、下腹冷痛、腹膜炎、肾病、浮肿、腹水、口腔炎、腰冷痛、脑出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知觉麻痹、脊柱弯曲、两腿痉挛、吞咽困难、冬季遇冷则手瘙痒、妊娠腹痛等属于阳虚阴盛,水寒浸渍筋脉骨节之间者。

3临床扩展运用

(1)背恶寒。此方治疗冠心病等属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背恶寒”常可获效。临床中,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者加黄芪,重用参附;夹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

(2)脉沉,手足寒。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现象),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症者。在治疗雷诺现象时加水蛭、蜈蚣、全蝎等;栓塞性病变加水蛭、桃仁、红花等;年老体弱者酌加当归、黄芪;肢寒甚者加细辛、桂枝。

(3)骨节痛。此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骨节疼痛,属阳虚寒胜者。上肢重加桂枝;湿重者加苡仁,重用白术30~60g;寒盛者重用炮附子30~45g。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加黄芪、乳香、没药等益气化瘀之品。

(4)腹痛。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周连三先生生前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妇人胎胀腹痛,尝谓:“此方为温阳峻剂,附子又为有毒之品,妊娠三四月时要慎用。仲景在妊娠六七月时用附子是因为胎元已成,此时用附子则无坠胎之弊,何况胞宫虚寒,失于温煦,有是证则用是药,有故无殒也。其辨证需严格掌握,主要有腹痛发冷,入夜痛甚,喜按喜暖,小便清长,恶寒身倦,胎胀脉弦,舌淡苔白多津等症,方可以本方加减施治。附子乃扶阳止痛之佳品也。”

类似方证鉴别

1附子汤与真武汤: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附子汤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而真武汤则以附子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症。实际上附子汤和真武汤,又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它们都治疗阳虚,都治疗肾阳虚,一个是阳虚里有寒水,一个是阳虚外有寒湿。临床中,脉象不足者,用附子汤。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

2附子汤与桂枝新加汤:都可以治疗身痛,脉沉迟。桂枝新加汤证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气阴两虚,筋骨失养,必有发热、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

3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可以治疗背恶寒。附子汤证是整个背从始至终特别怕冷发冷;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程度较微,出现于热盛大汗之后。

原文

1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2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艾灸疗法简称 灸法 ,是运用 艾绒 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 烧灼 、温熨,借灸火的 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 气血 、扶正祛邪,达到 防治 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少都可以。

    艾灸还可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奋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艾灸最佳时间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艾灸常用保健穴中脘、 神阙 、关元、 气海、 足三里、三阴交 、风门、 命门 、肾俞、 涌泉。

   具体的穴位怎么使用,你们可以去百度搜索清晰的穴位图,或则关注摆渡人-叶小依,我将为您分享更多的穴位图!!!

阴虚体质,肝胆湿热,这些是你自己根据网络症状自行辩证的还是专业中医师望闻问切后得知?

此其一,因为现在真正阴虚体质人很少,大多是症状符合阴虚症状,但是其实是阳虚之极,所造成阴虚的假象,所以你再三思!

其二,欲滋阴,先扶阳,阳不生,阴不长,所以,还是需要艾灸以扶阳!

从大的方面来说,艾灸是百无禁忌的,但是应遵循中医经气流注和四时五气这些问题,比如,寅时3,00--5,00 手太阴肺经气盛,当然这是专业性的问题,作为普通艾灸朋友来说,可不必太在意这些,从艾灸的性质来说,艾灸的确具有双向调控的特性,如高血压灸百会穴可以降压,低血压,灸百会穴以升高血压!

因而阴虚火旺的人亦可艾灸,在临床上很多阴虚火旺的患者艾灸后效果很好,但也有人出现一些所谓上火的症状,,如咽干,失眠等问题,这个我认为与施灸的顺序有一定的关系!

《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 总的来说,我们施灸的时候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如果顺序搞错,则会出现一些经气紊乱的情况,但是这些仍然都是对孔穴正常刺激后的表现!

虚可补,实可泻,突可按,陷可拔,总得来说,艾灸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的治疗是广泛,几乎可以忽略所谓的副作用,治病过程中,身体的自我调节都是正常的!

更多艾灸方法,艾灸经验,艾灸案例反馈,可搜索 郭林古法艾灸 了解更多!

备孕期间艾灸要注意什么

 备孕期间艾灸要注意什么,艾灸是一种养生保健方式,它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艾灸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等功效,那么在备孕期间艾灸要注意什么呢?

备孕期间艾灸要注意什么1

 备孕期间可以艾灸吗

 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主要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药辛温,归肝,脾、肾经,内服可治疗宫寒,痛经;艾灸治疗宫寒首先通过扶阳术来扶阳固本,

 增强脾肾功能,提高免疫,艾灸女性保健要穴来温宫暖肾,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生化气血、化淤止痛、调节内分泌的功效,能够有效的调节女性手脚冰凉、畏寒怕冷、腰酸乏力、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一些列妇科症状。

 艾灸治疗痛经通过燃烧的艾草将热力和药力渗入经络腧穴来到达祛湿散寒通经活络理气活血,暖宫强肾从根本调理脏腑功能而缓解和根治痛经。

 艾草燃烧后的药气和温热的刺激,可直接化解女性乳腺增生等烦恼,可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灸乳房部及腋下部,

 能温通乳房及其乳络,使气血疏通,重灸乳房肿块处,能促进郁结消散;灸内关与足三里,能疏通脏腑经络,调和阴阳,卫气充足,能促进乳房肿块消散,增强体质,有利乳疾恢复。

 女性艾灸调理,调内而养外,标本兼治,通过调节内分泌等系统,使人体的阴阳气血充足而上达头面,

 滋养五官发肤的功效,能淡化、表皮的黑色素,消除水肿、眼袋、黑眼圈等,有效的改善面部倦容,令女性肌肤红润,有弹性、无皱纹、无斑点、在美容的同时,通过内分泌等系统起到减肥,根除妇科疾病的作用。

备孕期间艾灸要注意什么2

  一篇掌握备孕期艾灸的穴位,方法,注意事项!

 艾灸, 就是用艾条或者艾炷,产生的`温热效应刺激特定的穴位或者特定的部位,通过激发经络之气来调理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对于备孕作用:一是就是温经散寒,温阳补肾,活血化瘀,可以加强机体的气血运行。

 适用于调理宫寒,月经不调,子宫肌瘤,输卵管堵塞等等。第二个作用可以升阳举陷,调补气血,预防由于气血虚弱,子宫下垂,崩漏,滑胎习惯性流产等等。

 第三个作用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美容减肥,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体质的作用。

  艾灸对于哪些病症特别有效?

 如果你是以下情况中的任意一种,常常艾灸都有助于好孕。

 1多囊卵巢综合征,使排卵周期紊乱,月经不调,有的伴随着有高雄性激素症状,按中医辩证分型,多伴随肝郁气滞,须疏肝解郁,温经散寒。

 2输卵管堵塞,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淤。温经活络活血化瘀

 3卵巢功能低下,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须温阳散寒,调补气血。

 4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表现最多的就是痛经。经期前一两天疼痛剧烈。多属寒症瘀症。温阳散寒,通经活络。

 5性激素六项水平低,雌二醇睾酮孕酮卵泡生成素,黄体生成素等。习惯性流产,类同于卵巢功能低下

  备孕期常灸哪些穴位有助好孕?

 备孕期的女性可以常常灸关元、子宫、气海、神阙4个穴位。

 艾灸的顺序有一定的讲究,我们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左侧后灸右侧。注意找穴位一定要准,越准效果约好。

 1灸前注意事项:喝一杯温水,室内温度调节,通风关空调。不能过几过饱,舒适体位,施灸过程中双方都要凝神定气心平气和,不可讲话聊天,注意力要集中在施灸部位。

  2定位定穴

 关元穴,重点在于补肾,肾是先天之本,肾气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肾是主管生殖系统的,所以艾灸关元穴就是在“治本”。关元穴,脐下三寸。

 子宫穴,该穴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妇科病症。艾灸子宫穴能给女人的子宫带来温暖,有效祛除寒湿邪气。

 找准关元穴后,再下移一个拇指宽的距离,就是中极穴的位置,然后四指并拢,食指挨着中极穴贴于腹部,此时小指外缘与中极穴水平线的交点就是子宫穴。子宫穴,脐下四寸,旁开三寸。

 气海穴,顾名思义,它的作用在于补气调气,气帅血行,经气,宗气元气都能补。补气要穴。气海穴,脐下15寸。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是任脉要穴,常灸神阙穴能够强壮身体阳气。

 主穴:子宫,神阙,关元,气海

  配穴:

 1)肝郁气滞加肝腧太冲,

 2)气血虚加脾腧足三里,

 3)寒证、肾阳不足加命门次髎,

 4)瘀血加三阴交,血海。

  艾灸的4种手法

 1,回旋灸,在施灸部位上反复旋转施灸。

 2,往返灸,沿经脉方向循行往返均速移动,用于疏通经络加强感传。

 3,雀啄

 4,定灸将艾柱定在穴位上方3厘米的地方。

 这样做艾灸效果更好!

 田主任:想要艾灸的效果更好,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粗一点的艾炷,火力大,穿透力更强;

 2,开始艾灸前适当按摩开穴

 3,穴位一定要对准;

 4,艾灸的时间一定要够,每个穴位至少30分钟;

有的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头晕、牙痛、鼻出血、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脸上起痘痘、耳鸣等现象,这些都是艾灸后上火的表现。那么艾灸后为什么会上火与以下原因有关:

1、取用的孔穴不当:全身的不同孔穴,并非均能与不同的疾病相应,如选用不当,或是作用形式不曾把握好,岂但灸效不能施展,而且在灸时或灸后热度依然持续回升,并感到厌恶和不适。

2、很多人艾灸后呈现所谓的“上火”:如发热,高烧,口干舌燥,便秘便结,眼屎多,黄鼻涕,黄痰,早晨精力亢奋,心烦不安夜不能眠,鼻腔发干或流鼻血,血压降低,脾气火暴,皮肤发痒疹等相似“上火”的景象虽说不扫除有真是热性体质而呈现此景象的,不过极少遇见;更多的人呈现这种景象其实是艾灸补充阳气后,与体内病邪停止正邪相争的体现,即是当初很多人所说的恶化发应。

艾灸上火该怎么办

1、大椎穴刮痧

如果你害怕不会操作,那么就在大椎穴刮痧,从大椎刮到身柱。

如果起痧很重,3天一次,如果痧痕不重,可以每天一次,连续刮痧7次算是一个疗程。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火气,使火气顺着刮痧的路径排出体外。

2、点刺放血

艾灸上火表现在方方面面,上面提到的是常见的几种,另外还要看艾灸上火习惯走的路径。

有些人艾灸的余火上头,表现在头面起疙瘩,或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等,这个时候可以用点刺放血,就在大椎穴点刺放血,或在耳尖,还可以在合谷点刺放血。

如果上火在中焦,有的人艾灸后,表现为腹胀。其实也可以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部位点刺放血,还有足三里;如果上火出现在下焦,可以在八髎穴点刺放血或刮痧。

方法:用一次性点刺针,在大椎穴点刺3-4下,然后拔罐,视其出血量,如果出血很多,一两次即可解决上火问题。如果出血量不足2毫升,可以隔日放血一次,3-5次就可以解决上火问题。

你一定会觉得点刺放血很神秘,甚至有些不敢,其实点刺针的针尖很短的,它仅够刺破皮肤,对内脏是不会有一点伤害的。

不过要注意:身体比较虚弱的人、有贫血倾向的人、出凝血机制不好的人(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孕妇或在月经期间经量比较大的人都不适合点刺放血。

3、绿豆蜂蜜汤

有的人上火上焦表现得严重一些,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可以用250克绿豆,先用2000毫升温水泡半天,然后用泡过的水小火煮绿豆1个小时,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绿豆都已经开花了,说明绿豆的有效成分都在汤里面了,也就可以盛出来喝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7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