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艾灸补肾最好

什么时候艾灸补肾最好,第1张

为什么早上艾灸补充阳气效果好?

《黄帝内经》记载: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意思就是: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应该顺从自然,顺应天时。

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是从早晨开始生发,此时人体的精气神最旺,抵御病邪的能力最强。因此,一天中艾灸的最佳时间是早晨七八点,或脾经当令(9点-11点)的时候。这段时间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在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艾灸补阳穴位

1、大椎穴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位于背部的最高点,背部属阳,而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被称为“阳中之阳”,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神阙穴

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常灸此穴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3、命门穴

命门穴为督脉上的阳穴,与神阙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常灸此穴能培元补肾、强健腰脊、补阳通络、防治百病。

4、关元穴

关元穴为历代医家公认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常灸此穴能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

当然不同的病症,在灸法上也略有差异,选择艾灸的时间点也会不同,《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不分家,养好脾的同时也要养好胃。

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

比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施灸,因为这个点是脾经的运行时间。又比如,中医认为:下午的5点到7点是肾经当令的时辰,所以经常在这个时间段艾灸,可有效缓解肾虚的症状。如果是失眠的症状就要在临睡前灸。

不适宜艾灸的时间

夏天六点以后,冬天的话五点以后尽量不灸,当然,如果白天实在没时间,晚上做的话,也行,但是尽量避开21:00到22:00,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医看来,晚上9

点到 10

点,卦相对应12时辰为纯坤卦,全是阴,无一阳生,这个时辰如果艾灸扶阳不当,过于强烈刺激穴位,不但阳气补充不了,还容易就伤了阴血。所以说这个时间点灸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都是对健康不利的。

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先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什么问题,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图靠做艾灸来解决。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随便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不宜灸。

4、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澡,因为艾灸后身体的经络和毛孔都是打开的,此时洗澡会给身体带进寒气。灸后1个小时再洗澡,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再洗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5、艾灸后若出现上火,可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减少灸量,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6、每分钟脉搏超过90次以上的人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急性扭伤48小时内禁灸;孕妇禁灸

艾灸是一种用艾熏灸穴位以治病的中医疗法。艾灸用于小儿保健起源较早,古代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艾性温,火催之,对肺、脾、肾虚寒的确有明显的温补作用,而且艾灸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是艾灸用于小儿保健的突出的优点。

一、艾灸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灸法是艾条悬起灸。艾条悬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也叫温和灸。

温和灸:艾条点燃的一端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让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3cm,以孩子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操作时,妈妈可将另一手的手指,放置施灸部位附近,用妈妈的手指来感知局部的温热状态,以免烫伤孩子的皮肤。若热了就将艾条远离皮肤一点;若不热,则可以距离皮肤再近一点,根据手指的感觉调整艾条的高度。妈妈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穴位皮肤2~3厘米处缓慢施灸。由于小儿不会准确地反映灼热程度,所以需要妈妈细心观察,以皮肤红晕为度,艾火的距离可随时稍加变动,以不烧伤而又达到目的为原则。

二、儿童鼻炎的施灸主要穴位为身柱穴,配穴为脾俞,命门,中脘,神阙,合谷。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也就是我们人体的“顶梁柱”,为督脉之脉气所发,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三、家庭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法的操作比较简单,家庭操作也方便,现在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能接受的家庭保健方法。但作为一种专业的中医治疗方法,仍有许多事项需要妈妈们注意:

1、 要专心致志并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艾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取得孩子的配合

若孩子不愿意进行艾灸,妈妈不要强迫他,可以先在自己身上施灸,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艾灸没有痛苦。只有取得孩子的配合,施灸的部位保持不动,才能取得疗效。

3、避免烫伤

孩子的皮肤很细很嫩,妈妈需要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温热感,及时调整艾条的高度,并且注意及时刮灰,以免施灸过量或落灰导致皮肤起泡。手法不熟练的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施灸部位放置一块纱布毛巾,也可在孩子睡着后施灸。

4、找准穴位

体位一方面要注意舒适、自然,同时一定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年龄小的孩子可在孩子入睡后施灸,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注意防火

用艾条灸完之后,可将点燃的艾条放入铁质奶粉桶或茶叶桶中,盖好盖子,隔绝空气即可熄灭。

1、吐乳 身柱、上脘、内关。

2、支气管炎 身柱、脾腧、下脘、丰隆。

3、气管炎 风门、肺腧、尺泽、太渊。

4、哮喘 身柱、灵台、中脘,丰隆

5、肺门淋巴结核 风门、身柱、灵台、中脘、合谷

6、百日咳 风门、身柱、肺腧、命门、尺泽。

7、下痢 命门、中脘、 天枢、大肠腧、合谷。

8、腹泻 身柱、大肠腧、天枢。

9、水样泻 大肠腧、水分、天枢、太白。

10、消化不良 肺腧、胃腧、中脘、天枢、内庭。

11、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大椎、 身柱、中脘、合谷(少灸),直接灸身柱穴亦效。要坚持常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1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1)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2)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髃、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3)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腧穴。

(4)下肢麻痹:肾腧、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委中、承山、阴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取穴,适当选择,交替使用。

13、小儿夜啼 身柱、中脘、神阙。

14、流涎 脾腧、中脘、合谷。

15、新生儿破伤风 然谷、神阙。

16、佝偻病 身柱、大柕、肾腧、中脘、上巨虚、绝骨。

1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角孙,直接灸或灯火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天

灸1次,1~3次即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18、新生儿窒息 神阙、内关。

19、尿闭 关元、中级、阴陵泉。

1 艾灸对颈椎病的好处

颈椎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颈,肩,手臂,上胸,背部疼痛或麻木,酸沉,放射性疼痛无力,上肢及手的感觉明显减退,进行艾灸可活血通络,无论是寒湿阻络还是气血两虚引起的颈椎病均可见效。

2 艾灸颈椎病灸哪里

治疗颈椎病可艾灸风池,大椎,大杼,天宗四大穴位。

风池醒脑开窍,疏风清热,大椎解表通阳,补虚凝神,大杼强筋骨,清邪热,天宗舒筋活络,理气消肿,四个穴位搭配施灸,可增强舒筋活络,通络止痛之功效,缓解颈椎病以及该病引起的颈骨疼痛,头痛等病症。

3 颈椎病艾灸穴位位置 风池穴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能够提神醒脑,通利官窍,平肝熄风,对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眼部疾病均有治疗效果。

位置:位于项部,当枕骨直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穴

大椎属于督脉,是督脉与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艾灸本穴可祛风散寒, 截疟止痫。主治头项强痛,胸背疼痛,五劳七伤,腰脊强等病症。

位置: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穴

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艾灸该穴位可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强筋骨,清邪热,使颈肩部气血畅通,有效防治颈椎病。

位置:位于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宗穴

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胛区,颈肩综合症这一职业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僵硬,发紧,甚至出现五十肩,颈椎病等,艾灸该穴位可以行气宽胸,舒筋活络,使整个颈肩部肌肉放松,有效防治颈椎病。

位置: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4 艾灸治疗颈椎病施灸方法

风池,天宗穴:采用艾条温和灸风池穴和天宗穴各10-15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

大椎,大杼穴:点燃艾灸盒分别置于大椎和大杼穴上,灸治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 ”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 ”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 ”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 ”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 ”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 ”节点”。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 ”春分”和「 ”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个「 ”立”、两个「 ”分”和两个「 ”至”共八个,统称为「 ”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 ”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 ”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 ”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 ”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 ”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 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 ”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 ”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 ”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 ”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 ”风”「 ”寒”「 ”暑”「 ”湿”,包括「 ”燥”「 ”火”中医称之为「 ”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身体胖瘦取决于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细胞内脂质含量的多少,成年后开始肥胖的人多数是细胞肥大而数目无明显增加。

  遗传、内分泌功能紊乱、营养过剩,运动减少和错误的饮食方式是造成身体肥胖的主要原因。

  单纯性肥胖一般是指除了前两种因素以外的肥胖,大多数肥胖者属于此类。一般女性脂肪占体重的22%左右,多分布在乳房、腹部、臀部和大腿。

  艾灸刺激穴位,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增加其排泄、达到瘦身功效。

  一、单纯性肥胖减肥取穴:

  1、 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清热凉血,消炎解毒,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2、 腰阳关。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及男阳痿、遗精等。

  3、 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主治:可增强胃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4、 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5、 居髎。定位: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同时要治疗腰痛和下肢痿痹。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实胖型减肥取穴:

  1、 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 大横。定位:肚脐各旁开四寸。主治:便泌、泄泻、腹痛

  3、 脾俞。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

  4、 三阴交。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

  5、丰隆。定位: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主治: 气逆,喉痹卒暗,狂癫,足不收,胫枯,胸腹痛,呕吐,便秘,脚气,厥头痛,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身重,经久闭,忽大崩,妇人心痛,诸痰为病,头风喘嗽,大小便涩难。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关元和三阴交关元在肚脐下3寸左右的地方,我们把自己的手四指并扰,其宽度基本3寸了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是人体元气的枢纽,它能通过激活肾气激活全身的活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是肝、脾、肾3条经脉的交点,对肝、脾、肾3个脏器都有调节作用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灸这个穴,就好比用艾灸的温暖阳光,照着土地和草木,使草木生长起来,把根扎进土地,土地变得温暖了,也变得松软了,水的活力也增强了,于是一部分被吸收进土壤里,另一部分悄悄地流走宇宙人体运行之理,息息相通,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类比

  把艾条点燃,靠近穴位,以使皮肤略微有灼热感为宜,适工夫调整艾条和皮肤的距离,每个穴位就6--8分钟同时注意不要好逸恶劳,要早睡早起,并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需要节食吗不用,而且早餐午餐,一餐都不能少当然,晚餐要尽量少吃,这是为了健脾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坚持一个月,能收到艾炙配方--腹部塑型,腰肌减肥

生活的平淡,身材的走样,让30岁的女人有了最大的曲线遗憾——下腹部的隆起。

1、关元:

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

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大肠腧:

定位:距后中线第四腰椎旁开1。5寸。

主治:增加腰、背、腹部肌肉弹性,治疗便秘、腹胀、腹泻等。

3、中腕:

定位:脐上4寸。

主治:增强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可治疗胃痛,呕吐,吞酸,腹胀等。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对女性来说,16-46岁之间有三次明显的体型变化,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38岁前后的三年,这时,肌肉开始下垂,腰间的脂肪赘肉增加,小肚子突出。

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肌肉老化、荷尔蒙平衡遭到破坏以及疲劳等等。

腰肌减肥取穴:

1、 天枢

定位:脐旁开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

2、 太乙:

定位:上腹部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增强腰部肌纤维的弹性,对断裂弹力纤维有修复和再生能力,同时可治疗胃痛、呕吐等。

3、带脉:

定位:脐旁开直线与腋下垂线相交点。

主治:妇女内分泌不平横而导致的月经不调,闭经、带下及过度肥胖。

4、肾腧: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很好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39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