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治颈椎病五法

中医调治颈椎病五法,第1张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病理分型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颈椎病中医病名为“项痹病”。临床证候分以下4型:寒湿痹阻型,症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痰瘀阻络型,症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气血不足型,症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脾肾亏虚型,症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其具体治法当根据具体辨证结果来确定。寒湿痹阻型,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痰瘀阻络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络,疏经止痛。气血不足型,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脾肾亏虚型,治以健脾益肾,温肾壮元。

针刺通络镇痛法

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辨证结果而配合相应穴位。各型颈椎病均应选取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并配以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中渚、后溪共为主穴,每次选用3~4穴。再根据颈椎病病理分型、辨证结果、循经部位分别选穴。

分型针刺

根据颈椎病的分型,选用不同穴位。神经根型可配患侧大杼、肩髃、天宗、臂臑、三间、外关、养老等穴;椎动脉型可配太阳、头维、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睛明、球后、翳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交信、阴交等穴。

辨证针刺

寒湿痹阻型加风府、风池、合谷、曲池;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膈俞,温灸脾胃俞;气血不足加肺俞,温灸手、足三里、脾俞;肝肾不足加大杼,温灸肾俞。

循经针刺

根据症状表现所在经络进行选穴。手阳明经选用三间、曲池;手太阴经选用列缺、尺泽;手太阳经选用养老、小海;手少阴经选用神门、少海;手少阳经选用中渚、天井;手厥阴经选用大陵、曲泽;督脉选用大椎、至阳、后溪。

针刺方法

针具选用直径03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针刺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时针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向手部放射为佳;实证予以泻法,虚证者予以平补平泻或补法。配合电针密波刺激,以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当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表现为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在疼痛程度较强的部位加以温针灸,并留针15~20分钟。疼痛症状较严重,辨证为瘀血阻络者,配合循经取穴方法予以刺络治疗。每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2~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另外,除针刺禁忌症所规定外,针灸治疗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电针刺激适用于颈项、肢体疼痛麻木症状,温针适用于寒湿阻络或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的患者,刺络适用于瘀血阻络较明显者。

推拿整脊法

在完成针灸治疗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手法。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舒筋解痉类手法

包括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推分法。该类手法以放松类手法为主,适用于除脊髓严重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外的所有类型颈椎病。

拿揉法 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 3遍。

滚推法 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做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向前推。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 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点按法 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十指点按适用于头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两手五指指端分别置于患者头部的两侧,其中拇指点按风池穴,其余四指点按头两侧胆经腧穴,每次点按10 20秒左右,反复2 3遍,在点按时力量适中,要尽量追求渗透感,并配合震颤法;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的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点按,同时左右拨动数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指、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穴位,每穴点压10 2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渗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推分法 双手拇指交叉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在颈部对侧的风池穴上,其余4指放在颈部外侧,并适当用力交替沿两侧夹脊穴推至大椎穴,再沿两侧肩部分推至肩井穴后,按揉此穴5 10秒钟。再做第2遍。

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

包括椎间关节推扳松解法、抖动肩关节法、仰卧手牵旋转法、端提旋颈法,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椎间关节推扳松解法 医者一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前臂抱住患者头部,作头前屈并向患侧旋转活动的同时,用放于患侧棘突旁的拇指分别从2 7椎作推扳手法。此法适宜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其颈项活动受限明显者。

抖动肩关节法 医者一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和前后抖动。此法适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仰卧手牵旋转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在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时切忌用力过猛。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端提旋颈法 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拇指置于枕部,余诸指微展开托于颏颌部,前臂压于患者肩井部作为支撑点,双手同时用力向上端提,当感到患者颈椎小关节微有松动,分别向左右旋转头项至最大角度时,轻轻发力快速扳动颈项,最多不超过3度。

以上手法在针刺后进行。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2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中药内服外敷法

中药内服

用经验方颈舒汤为基础方(粉葛、当归、桂枝、黄芪、炒白术、白芍、茯苓、狗脊、全蝎、炙甘草)进行随证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加羌活、独活、汉防己;痰瘀阻络型加法半夏、陈皮、红花、丹参;气血不足加党参、熟地;肝肾不足加山药、枣皮,偏于阴虚者加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肉苁蓉。水煎煮3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1次,日1剂,5 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一般内服2 3个疗程。

中药外敷

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用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制成活血、消炎止痛膏药,在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较甚处贴敷12 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贴敷疗法连续使用不超过10次。对皮肤过敏者禁用。

牵引治疗法

患者坐于牵引椅上,套上牵引带,并分别固定于患者枕部和下颌部,头部略前倾15度,首次牵引重量约3 5千克,以后逐渐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10千克,每次20 30分钟,每日1 2次。如患者感觉在坐位牵引时疼痛加重,或牵引后出现症状反而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牵引,而行人工仰卧位牵引。笔者不主张采用持续性牵引,长时间的牵引和超负荷的牵引力极易造成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弹力疲劳,不利于病情恢复。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有30%左右的患者不适应牵引治疗,对接受颈椎牵引的患者,牵引重量应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

心理疏导疗法

颈椎病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疏导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十分适用。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施以调畅情志的各种疗法,以改善或调整患者的精神 情感 状态,促使心身趋于康复。此疗法可让家属配合进行。

链接

颈椎病体疗

对于颈椎病重在预防。注意平时正确的作息姿势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应加强颈项部及上肢的功能锻炼。注意平时的保暖,切忌勿贪凉喜冷。而且应将自我体疗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颈部操、自我按摩体疗法,注意要循序渐进。

颈部操

可在工作休息期间做,方法是患者坐于椅上,挺直腰背,两眼平视,呼吸调匀,全身放松。

低头动作 要求头慢慢低下,尽量使下颌贴向胸部,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

仰头动作 要求头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

头左右偏 要求头慢慢左偏将左耳向左肩贴近,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

头左右旋 要求头部慢慢向左旋,尽量从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完成以上4式为一遍,休息30秒钟后做第二遍,可以重复5 10遍。

颈椎病自我按摩

按摩百会 用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的百会穴,用力由轻到重按揉20 30次。

对按头部 双手拇指分别放在额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微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20 30次。

按揉风池 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手指附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地按揉20 30次。

拿捏颈肌 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 30遍。

按揉缺盆 以左(右)手四指置于对侧耳下翳风穴处,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揉按到缺盆穴10 20次,注意动作不宜太快和过重,两侧交替进行。

按压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然后由轻到重10 20次,两侧交替进行。

斜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并拢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复斜摩大椎各20 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对按内、外关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内关穴,中指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同时对合用力按揉05 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掐揉合谷 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合谷穴,其余四指放在手背上,拇指用力掐揉合谷穴10 20次,双手交替进行。

梳摩头顶 双手五指微曲分别放在头顶两侧,稍加压力从前发际沿头顶至脑后做“梳头”状,作20 30次。

做完以上10种方法为1次,每天早晚或工作休息期间做,一般1日2次。

1 腰部疾病有哪些 (一)腰部软组织劳损

腰部软组织劳损属中医学“腰痛”、“腰脊痛”范畴。常见原因是:

①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肌长时间处于牵伸状态,形成了积累性的劳损变性。

②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得到充分修复而遗留慢性腰痛。

③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肌劳损。

在诸原因作用下,首先引起创伤性软组织炎性反应,到后期则因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而导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其结果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及营养血管而导致腰痛及放射痛。临床上腰部软组织劳损实际上包括腰肌、筋膜、韧带、髋关节等多种复合组织的损伤。

(二)腰部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所引起,亦可因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而发生,前者称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腰背部、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

棘 上、棘间和黄韧带都是由密集的胶原结缔组织构成,是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它们将相邻的骨体连接在一起。它带有柔性、屈折性,以便于关节活动。另一方面,它 有足够的强力和牢靠性。可以耐受强大的拉力但不能伸长。因此,在急性扭伤时,韧带易被断裂;在持续或间断牵拉时韧带将松弛。一旦韧带失去弹性就不易恢复原 有的力量。

(1)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是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损伤后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导致慢性韧带 劳损而不能胜任繁重劳动。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组织。据统计,73%止于第4腰椎,22%止于第3腰椎,仅5%止于第5腰椎。由于该解 剖特点使下腰较弱,又是最活动区。据报道中年人可有75%的人有棘间韧带变性,加之局部外伤,故韧带极易在该处撕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韧带皆受骶棘肌保 护而免受损伤。当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位于腰骶部,此时因无骶棘肌 保护,所以重力全落在韧带上。当脊柱突然屈伸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从个别棘突上撕脱。尤以下腰部和腰骶部多见。

棘上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会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有腿痛。

(2)棘间韧带损伤:

棘 间韧带既有助于脊椎之间的活动,但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它处于相邻的棘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其背侧与背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 这3条韧带构成一个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伸和挤紧。日常机械性摩擦会引起变性。

棘间韧带只能在变性的基础上外力作用下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破裂和松弛。韧带内含有神经纤维,对痛觉最为敏感,故韧带破裂或松弛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 1、2腰椎后部厚度大于前面;第4、5腰椎与之相反,而第3腰椎的椎体前后厚度相等。第3腰椎的横突比另外4个腰椎横突长,因此背部肌肉的牵拉杠杆力最 强,尤其是横突左右不对称或横突向后偏斜时。当腰椎左右侧弯及扭曲活动时牵拉更甚。附着在横突上的有腰背筋膜的深层及腰方肌。当这些肌肉单侧收缩时,可使 腰部向同侧前方弯曲,使横突与肌肉筋膜附着处受伤从而造成多个小肌疝。同时也可因肌肉收缩牵拉而使腰神经感觉支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 多数患者都有损伤史,这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

2 脊柱周围的肌肉分布

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一)背侧组

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深层肌及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1、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有下后锯肌。

2、 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 突。可使颈后伸、侧屈及向对侧转头;骶棘肌亦称竖脊肌,起自骶骨和髂嵴,向上分为多肌齿,可止于椎骨、肋骨,最长者可达枕骨。全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 间的最长肌及内侧的棘肌。一侧骶棘肌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短肌有横突棘肌,位于骶棘肌深层,起自横突,向内上止于棘突。自 浅入深有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肌、棘间肌等。它们可使脊柱挺伸、侧旋、侧屈。在枕部深层有枕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及头后小直 肌。它们可使头回旋和后仰。

3、臀部和股后部肌:如臀大、中、小肌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可维持骨盆后仰。

(二)前外侧组

1、 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可间接作用于脊柱。进行仰头、屈项及向对侧转头等运动。深层则位于脊柱的前方和两外侧。前者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参与头的前俯和颈前 屈。后者包括前、中、后3对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1和第2肋。前斜角肌可起于第3-6颈椎前结节或后结节。故而第3-6颈神经根一穿过前斜角肌 起点外行。当该肌紧张时可牵拉相应的脊神经根。反之,脊神经根处病变时亦可引起前斜角肌紧张甚至痉挛。

2、腹部:腹前外侧群肌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除容纳保护脏器、增加腹压外,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腹后壁的腰方肌亦可侧屈脊柱。

3、起自腰椎体、横突等的髂腰肌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脊柱和骨盆前屈。

颈椎是每个人身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呈椭圆形的柱状体,与椎体相连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连就构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纳其中。

1-寰椎

寰椎即第一颈椎,因为像个“环”一样,所以叫 huan 椎,直接与枕骨相连,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其后(内)面中部有关节面与第二颈椎的齿状突构成寰齿关节;前面中部有前结节,是两侧颈长肌的附着处。后弓较长,其后方有一结节而无棘突;此后结节突向上、后方,是两侧头小直肌的附着处。

第一颈椎段:主要关联头、耳、鼻、喉、脸等。

如发生错位,易患头痛、失眠、视力下降、记忆减退、眩晕、高血压和面瘫等症。

2-枢椎

枢椎即第二颈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齿突根部的后方,有寰横韧带,但此韧带较细小;齿突前面有一关节面与寰椎前弓构成寰齿关节。

第二颈椎段:主要关联耳、鼻、喉、舌、声带、口等。

如发生错位,易患昏眩、偏头痛、耳鸣、胸闷、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窦炎、过敏、失声等症。

注意

寰椎下关节凹和枢椎上关节突构成了寰枢关节。

与颈椎相关的头晕——指向的就是寰枢关节。

3~6-典型颈椎

第3—6颈椎为我们常规的典型颈椎。

特点:椎体小,左右径宽于前后径。前面和后面均平坦,等深。

前者稍低于后者,且其下缘向下延伸,与下一椎体前上部交叠。上面侧向凹陷,有边缘向一侧突出。

下面从前向后凹,从一端凸向另一端,有侧向浅凹与下一椎体承接。

椎弓根斜向后,上下缘间中途附于椎体,因此上一椎骨之椎切迹与下一椎体等深,但更为狭窄。

椎弓板自上而下变窄薄;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短而分叉,分支通常长短不一。

上6个颈椎之横突孔提供椎动脉、椎静脉和交感神经之通道。每个突起分前后部,两部借一骨块连接,该骨块上方有一深沟以为脊神经之通道。

第三颈椎段:主要关联咽、颊、肩、横膈等。

如发生错位,易患咽喉炎、咽喉部异物感、牙痛、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症。

第四颈椎段:主要关联颈部肌肉、咽、臂等。

如发生错位,易患肩酸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胸闷、呃逆(打呃)等症。

第五颈椎段:主要关联手肘、食道、气管、横膈膜、心脏等。

如发生错位,易患气管炎、咽喉炎、哮喘、手臂酸痛、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症。

第六颈椎段:主要关联甲状腺、食道、气管、心肺、上肢等。

如发生错位,易患上臂或手腕痛、甲状腺炎、低血压、心律失常、五十肩、大拇指酸麻痛等症。

7-隆椎

隆椎即第七颈椎。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很长外,其余的结构和普通颈椎一样。

由于其棘突很长,末端不分叉而呈结节状,隆突于皮下,而被称为隆椎,它随着颈部的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我们在低头时看到和摸到颈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七颈椎,这是第七颈椎的生理特点。我们常说的清热要穴“大椎”就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第七颈椎段:主要关联甲状腺、食管、气管、心肺、肱肌等。

如发生错位,易患甲状腺炎、低血压、心律失常、手臂外侧、中指、肱肌、无名指酸麻痛等症。

  颈椎的形态结构如下:

  颈椎,共7个。一般颈椎的椎体较小,近似长方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椎孔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生有横突孔,是颈椎最显著的特点。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和椎静脉穿行。横突末端分为前、后结节,第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较大,颈总动脉经其前面上行,故称为颈动脉结节,当头部受伤严重出血时,可在此压迫颈总动脉暂时止血。第2~6颈椎棘突短而分叉。第7颈椎棘突则长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容易扪到,故又名隆椎,是临床上计数椎骨序数和针灸取穴的标志。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的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如“Luschka”关节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相应症状,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第1、2颈椎属特殊颈椎。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状。主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侧块上面的椭圆形上关节面与枕骨髁相关节,下面稍凹的圆形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相关节,前弓后面有齿突凹。上关节凹后方有椎动脉沟,椎动脉出横突孔经此沟而入枕骨大孔。后弓长,中点略向后方突起,叫做后结节。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第2颈椎又称枢椎(axis),椎体向上有指状突起,称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在发生学上齿突来自第1颈椎椎体。枢椎其余形态同一般颈椎。

  要了解颈椎还要知道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约呈短圆柱状,内部为骨松质,外为薄层骨密。上、下椎体以软骨连成柱状,是椎骨承重的主要部分。椎弓在椎体后方。与椎体相连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细,上下各有一切迹,分别称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椎下切迹较明显。相邻椎骨之间在椎弓根处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形成椎间孔。椎弓的后部呈板状,叫椎弓板。左右椎弓板相连形成完整的椎弓。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成贯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纳保护脊髓。椎弓上有七个突:向后方伸出的一个叫棘突,多数可在背部正中线摸到;左右各伸出一个横突,棘突和横突都有韧带和肌肉附着;椎弓上下各有一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相对,以关节面组成关节突关节。

谢谢楼主分享。个人有几个肌肉放松的方法,希望有些作用:

1、摇头晃脑,普通的脖子放松动作,注意动作要慢!

2、哑铃耸肩,强化脖子肌肉(重量自己斟酌,中低强度)

3、个人推荐动作:双手交叉过头,手心朝天。摇晃手臂和头颈,放松。效果不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56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