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曾在慈禧太后身边任职的女宫德龄回忆,慈禧晚年爱吃的菜中,有一味"樱桃肉",是慈禧特别中意的一味菜。德龄说,樱桃肉的制法是,先把上好的猪肉切成棋子般的小块,加入调味品,再和新鲜的樱桃(没有新鲜的,也可用蜜饯的或制过的樱桃,先放在温水里浸到跟新鲜的一样好看鲜嫩)一起装在白磁罐里,加清水,在温火上慢慢的煨,约10个钟头,肉也酥了,樱桃的香味也出来了,尤其是它的汤,真是美到极点。笔者又在的金庸的《天龙八部》中看到他提到一味"樱桃火腿",金庸没有写出制法,只说它娇红香,颜色既美,且别有天然的清香。樱桃肉、樱桃火腿,不知道今天有哪间酒家制做有这些佳肴呢?
贾平凹讲了一个故事。关山两个农民聊天:“你说蒋委员长天天吃什么?”“肯定是抓热干面,油又辣又辣!”豫剧里,曹操曾经唱过,“饺子是每顿饭后配油条,为了留住关羽。曹嫂自己做饭做饭,大冷天忙得连汗都出不了。你吃咸猪肉白馒头吃腻了,我给你蒸一锅马牙。动蒜臼,捣蒜汁,萝卜丝拌香油。”
宫廷除夕非常重视仪式。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人民是那么的可爱:没有读书人读史的机会,宫廷贵族的生活就完全靠戏曲评书,融合了他们的日常想象。但如果仔细考虑,其实古代宫廷的御膳未必比普通人想象中华丽多少。
古代人并不总是把春节当作一年中最严肃的季节。比如宋朝,节日很多,天帝生日都要聚餐庆祝。清代有所谓三节,即过年、五月节、八月节。春节是关于一岁的。古之老人,朱庇特也。古人对他们这个时代的敬畏多于热爱。另外,朝廷平时吃饭的时候,脑子里都是肥肥的,不像老百姓,留着胃口大吃一顿。比如宫廷年夜饭,仪式感比味道重要得多。
比如唐朝的春节,人们不忙着吃喝,我们都看太常寺卿安排的舞蹈。这不像春晚,百花齐放,听不到郑声的*荡。这是一种高调的驱邪驱魔。皇室居安思危,知道人类拿他们没办法,所以特别尊敬上帝。驱邪鬼神之后,天子就会兴奋起来,摆酒席——这就是年夜饭的开始。
宫廷年夜饭就不用说了,很华丽,但也有局限性。例如,张易之和张昌宗,武则天喜爱的美男子,发明了烧鹅和烧鸭-用酱和醋填充鹅和鸭,烤他们活着-所以他们不能吃。太不公平了。正确的只能吃大肉。
以前英国人还没找到火鸡的时候,圣诞节就吃野猪,唐玄宗也有同样的好处:把野猪煮熟晒干,切片拌米,配上山茱萸和盐,晒干,然后蒸着吃——看着眼花缭乱,不亚于《红楼梦》年王熙凤跟刘姥姥开玩笑的茄子。野猪肉里有山茱萸,乍一看好像很奇怪。“吴茱萸每插一次少一个人”,天下皆知。它可以用于医药和烹饪。是不是很奇怪?这是古人的逻辑:过年要致力于祛风散寒,避邪。所以,我们不仅要吃山茱萸,还要喝花椒柏叶酒——用花椒柏叶浸泡的酒。楚人在祭祀神仙时用花椒酒。汉代世人认为花椒使人长寿,柏树常青。喝了这种东西自然让他们活了一百岁。
唐阁也在农历新年喝屠苏酒。不用问,对暖阳、祛风散寒、避邪也是好事。传记由华佗创作,孙思邈热情推荐。最后法院觉得可以喝酒,就审判了。苗椒白酒和屠苏酒喝起来都挺独特的:青少年先喝,因为过了一年,年轻人就“老了”;老人年后饮酒,因为又一年老了,老人“失龄”——另一种仪式感。但苏轼也很豁达。只要他活得长,最后一个喝屠苏酒的人呢?“但让贫穷变得更强大,不惜在最后喝下屠苏。”
吃一半规矩,一半药膳。
慈禧老佛爷被说奢侈浪费,但其实这些年来,她老人家花了不少钱,但本质不足。吃年夜饭,或宁寿宫,或提和合堂,三桌。老佛爷坐中间一桌,皇帝坐东一桌,皇后坐西一桌。皇帝把酒倒在壶里,皇后举着灯,祝福王太后。老佛爷一杯酒喝了三次。其实第一种食物是最常见的,因为燕窝比南山长寿,而且吉祥。看起来不错,但味道不一定。其实吉祥菜大多在鸡鸭身上,比如燕窝带“寿”字的红白肉丝鸭,燕窝带“年”字的三只鲜肥鸡,燕窝带“如”字的八仙鸭,燕窝带“易”字的十只金肉丝鸡。第二种是典型的菜,中规中矩——换个角度想一想:御厨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奉御令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清朝的餐饮主管想得很清楚:皇帝每天能要什么稀罕的时令菜,吃得顺,御厨的日子就过不下去?第三类是贡菜,比如熊掌、鹿胸、龙虾,真的是很难得的东西。可惜再好吃,太后以前每盘三筷,就撤了。
用餐结束时,按照满族规矩,必须吃一个煮饼——也就是煮饺子。就连水煮蛋糕也有自己的妙招:在蛋糕里放上元宝,谁吃了谁就能在来年长寿幸福。不用问了。最后,这一切都是精心安排的,以便老佛爷能吃到。于是大家都装作很惊讶很开心的样子,只是想一起开心一下。所以,说到底,宫廷年夜饭是半正规半药膳。比如北方过年一定要吃饺子,江南的年夜饭最后总有红烧蹄筋。好奇心一定不算,最后吃饭也要踏实舒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清朝帝后的日常膳食归内务府管辖,清宫专门设置尚膳监,下设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和包哈局(挂炉局)。包哈局负责烤鸭、烤鸡等片菜和腌制酱菜。宫中御厨共计有300多人。
专门为皇帝供膳的厨房叫御膳房。御膳房设置有完善的机构,分为膳房、茶房、太监库房、收鲜处、买办处、档房等七部,由内务府大臣负责。
御膳房不止一处,景运门外的叫"外御膳房",在各御园的叫"园庭御膳房",在各地行宫的还有"行在御膳房",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乾清宫御膳房。
清代帝王的正餐按例分为早、晚两顿。早饭一般在卯正一刻(上午6点以后),有时因为早朝议事延误或皇帝起得晚,会推迟到辰正(上午8点以后)。
晚餐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午饭。除此之外,还有酒膳、中午点、中夜宵和各种精致小吃。只要皇帝喜欢,没有确定的时间安排,御厨随时都要侍候着。
京西玉泉山的泉水是皇宫中饮用水的来源。玉泉山的水质清纯,洁净如玉,曾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泉"。为保证皇家生活用水不被污染,这里一直由禁军严格把守。每天下午,宫中都派御用水车经高梁桥进西直门把玉泉山的水运抵大内,以保证宫里用水的清洁卫生。
御膳房用的米是紫、黄、白三色老米,以紫米为最佳。这些稻米是派专人在水源土质最好的玉泉山、丰泽园、小汤山温泉等处培植的,颗颗饱满,稻香诱人,饭粒晶莹而富有弹性。
宫中其他人食用的则是各地进贡的上乘贡米。
御膳房中的珍馐美味是必不可少的,如黄河金鲤、镇江鲥鱼、渤海对虾、阳澄湖大蟹、南海鲛翅、海南燕窝、山东鲍鱼、东北熊掌直属内务府的庆丰司,专门掌管牛羊畜牧之事。
膳房所用肉皆由庆丰司置办,其它鸡、鸭、鱼、豚和时鲜蔬果,都由厨役从宫外市场上购买。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皇帝每天光膳食一项,就需要花费白银五十两。
皇帝用膳一般食无定所,食不定时。御膳房为博龙颜大悦,一般要尽心尽力地伺候,皇帝用膳要随叫随到,皇帝身边因此常备有流动膳房,随时听候差遣。
另外,御膳房还要十分了解皇帝的饮食偏好,并且铭记在心,指派专门的厨房去做。传膳时也要投其所好,先上皇帝爱吃的几道菜。每次皇帝进膳,菜肴都多达数十种。
光绪之前,清代帝王每餐也不过十几道菜,而到慈禧垂帘听政时,慈禧的私厨的重要性已经取代了御膳房。
在清宫里,除专供皇帝用膳的御膳房外,太后、皇后、贵妃等都有自己的私厨。慈禧的私厨叫西膳房。
当时,西膳房能制作400余种点心,4000多样菜品,这种规格大大超过了御膳房。慈禧进膳时,传膳的太监就多达几百人,可以想象其排场之大。
精益求精是清宫御膳的特色,到慈禧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到炎炎夏日,慈禧每天就要用350个西瓜的瓤心,或雕花切片,或榨汁冰镇,以生津止渴。
在慈禧看来,用膳不仅是享受美味,更是权位的显示。她每餐用膳所用的火锅、碗菜、杯碗、碟菜、片菜、饽饽、小吃、野味等各色肴馔多达百余种,全部摆下这些菜肴,需要两三张桌子。
清炖肥鸭、清炖鸭舌、清炖鸭掌、樱桃肉、烧猪肉皮、西瓜盅等都是慈禧平时喜欢的菜品。这些菜做工精细,手续繁杂,慈禧进食往往只吃一点,但每餐却必不可少。
溥仪当皇帝时,内务府的收支已经比原来少很多,但是皇帝的御膳仍有一定的讲究。当时溥仪是在东暖阁用饭,每餐都得摆三四张八仙桌,菜品仍有六七十种之多,再加上各种小菜、粥,以及太妃特意差人送来的精致家常菜,排场仍然很大。
后来,溥仪对这样豪华的御膳也吃腻了,就把北京忠信堂的著名厨师郑大水叫到宫中给他做福建菜。溥仪最爱吃的福建菜有糟笋、黄焖羊肉、鸭条烩海参、红扒鱼翅、口蘑肥鸭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