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所说的性味有性平,性温,性热,性寒,性凉等,是什么意思?求专业解答

中药中所说的性味有性平,性温,性热,性寒,性凉等,是什么意思?求专业解答,第1张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呢。原因在于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指的是药的性质。也就是你现在问的这个问题。性平指的是药物不温不凉。属于平性药。性温就是属于温热性类的药。但不像热性那么烈。你可以想成是开水和热油的区别。药性寒和凉也同样是同个道理。。寒比凉要更进一步。中药的药性很简单。是针对治疗方法的。中医中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就是这个道理。目的就是调节人体寒热平衡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你好,在中医上,冲服是指将药物加入药液或水中混匀口服的方法,这个方法一般用于较粗的中药颗粒粉末,如果冲服后碗里还有药渣,是要再加水再次调匀之后连药渣一起吃下去。而调服是指方剂中的犀角、羚羊角、鹿角、牛黄、朱砂等比较贵重的药物,调服前须另制细末,把药汤煎好后,取药汤少量,调入细末药粉和匀服下,再服其余药汤,而并非你问题中所说的和中药一起煎煮然后喝。两个方法如果要严格区分起来的话,有以下几个区别:第一,所用中药粉末的区别,一般冲服的中药粉末要求不高,可以较粗一点,冲服完后可能还会出现药渣,再次冲服即可,而调服的中药粉末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细末,这样才更容易溶于汤药中,当然如果调服后碗里还有药渣,同样要再次调服;第二,药粉和水量之间关系的区别,冲服一般水量不限,只要能把药粉稀释能够入口即可,调服则要求水量一定要比药粉量多,而且要基本能够溶解所有药粉;第三,加水先后的区别,冲服一般是先药粉在碗,之后加水或者汤药,调服则相反,是水或汤药先在碗,之后往里面加药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去帮助,祝身体健康。

答案:C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药材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而重,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至皮部偏弯,常有裂隙,显“菊花心”。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为三基原药材。答案选C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559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3
下一篇2023-09-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