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针灸减肥要用的全部穴位

请问针灸减肥要用的全部穴位,第1张

一、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1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体针2

取穴:主穴为天枢、中睆、大横。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内庭、三阴交。

操作:天枢、大横接电针仪,然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每日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建议在专业的针灸技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减肥。

一般的艾灸减肥主要取穴:大椎、腰阳关、中脘、关元、居髎。

艾灸减肥法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平衡,促进胃肠的蠕动,减少人体吸收脂肪,增加人体的排泄的一种减肥方法。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选酒人体学位的中医疗法,是一种中医治疗身体疾病的方法。合理科学地使用艾灸减肥不仅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而且能够拥有迷人的魔鬼身材。

艾灸减肥法强调准确地作用于减肥穴位,这样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平衡,促进胃肠的蠕动,减少人体吸收脂肪,增加人体的排泄,从而达到良好的减肥效果。因此艾灸减肥法的主要穴位需要清楚。

巧用艾灸减肥法 正确刺激穴位可事半功倍:

1、 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清热凉血,消炎解毒,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2、 腰阳关: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及男阳痿、遗精等。

3、 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

主治:可增强胃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4、 关元:

定位:脐下三寸。

主治: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5、 居髎:

定位: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同时要治疗腰痛和下肢痿痹。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次,10次为一疗程。

6、大横

定位:肚脐旁开4寸的位置。

主治:对于治疗便泌、泄泻、腹痛等效果非常好。

7、丰隆

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2横指的位置。

主治:能够治疗各种炎症,比如肥胖等。

8、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主治:这个穴位能够增强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量,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加快血液循环以及提高造血机能。

艾灸正确减肥的灸法:

可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灸20次;或用温灸器灸,把温灸盒置于腹部和背部穴位上施灸30分钟,背部和腹部穴位交替使用,每日灸1次,连续灸20次;还可以用隔姜灸,取枣核大的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灸1次,连续灸20次,也可用隔附子饼灸,取枣核大的艾炷施灸,每穴灸5~7壮。

艾灸减肥主要就是灸脾经那里,冒烟熏得我眼睛疼但没瘦,有次还把肚皮灸得全是疤,我觉得要减肥就运动,用一些好的东西也有必要,像

Amywish这种大/牌/子的虽然小贵

但比艾灸减肥、喝减肥茶都好啊,不拉肚子也没别的副/作用,稍微控制一下饮食小半月就能看到效~果~

艾灸刺激穴位,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增加其排泄、达到瘦身功效。

一、艾灸之一:隔姜灸

(一)取穴

主穴: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个,用隔姜灸法。艾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08厘米。鲜姜片厚2毫米,直径1厘米。每次灸5~6壮。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二、艾灸之二:悬灸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中极、关元。

配穴:天枢、丰隆、太溪、脾俞。

(二)治法

患者取半卧位,暴露施灸穴位,点燃艾条,间接灸施治。距离穴位的高度,以穴区皮肤温度患者能忍受为度。用雀啄灸法或旋转灸法。每次选择主穴和配穴各2个以上,每穴灸5~10分钟,灸点皮肤红晕为度。每天1~2次,10天为一疗程。上述操作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施灸。

希望能够帮到您!

中医艾灸之所以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与其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是分不开的。艾灸除了治病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并且无副作用。正因为如此,成为广大患者亚健康人群选择,深受百姓喜爱。

人们对于身体上的十二条经脉众多穴位很是头疼,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编结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结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穴位,供各位艾灸朋友们学习了解。了解并运用好这30个重要的穴位,便能够解决身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症。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久泻久痢等。

[肩井穴]:位于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主治疾病: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症。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主治疾病:感冒、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椎病、胸背痛、肩膀酸痛等。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或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取穴方法:取穴位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旁开15寸处。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吐血、盗汗、鼻塞、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肺经及呼吸道疾病。

[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主治疾病:咳嗽、吐血、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等。

[肝俞穴]:位于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从低头时最高隆起处那块骨头算起,第九个突起下方左右各两横指宽的位置就是肝俞穴。

主治疾病:胁痛、胃痛、吐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脊背痛、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或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位的时候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或找到两侧肩胛骨下角,往中间划水平线,相对的是第七胸椎,然后下属四个椎体左右旁开15寸处是脾俞穴。

主治疾病:背痛、腹胀、背痛、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脏腑病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是。

主治疾病: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或左右指宽处。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等。

[命门穴]: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脐的正后方。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疾病: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等。

[八髎穴]: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

取穴方法:可以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间,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时,以食指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间,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黄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主治疾病: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腰俞穴]: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腰俞穴。

主治疾病: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癫痫、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以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主治疾病: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等。

[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耳鸣、食欲不振、翻胃、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神阙穴]: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

取穴方法:位于腹在脐中部,肚脐中央。

主治疾病:胃炎、泄痢、绕脐腹痛、脱肛、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等。

[天枢穴]: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取穴方法: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15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虚脱、四肢乏力、腹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等。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3寸。

取穴方法: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眩晕、少腹疼痛、吐泻、痢疾、脱肛、便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等。

[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4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

主治疾病:小便不利、阳痿、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水肿等。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仰卧,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心点(即凹陷处)取穴。

主治疾病: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膀胱炎、赤白带下、子宫内膜炎等。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取穴时先攥一下拳头,可以看到手部有两根筋,内关穴在这两根筋中间,然后放松手指,腕横纹上2寸、两根筋中间的点就是内关穴。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失眠、癫痫、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

[列缺穴]:位于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时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主治疾病: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遗尿、尿血、阴茎痛、上肢不遂、手腕无力或疼痛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伸出右手,将拇指和食指分开,展露虎口,把左手拇指横纹放在右手虎口处,向下按住,拇指点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向下按压有胀痛感)。左手合谷穴取穴与右手相同(合谷穴在手背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缘中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发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歪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痛经、经闭等。

[血海穴],人体穴位的名称,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二指血海穴:三指肝脏。

取穴方法: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瘦腿、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

[阳陵泉穴]:位于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下方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1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麻木、膝膑肿痛、坐骨神经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失眠、头晕、膝痛、脚气等。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处。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存,或用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主治疾病: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等。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膀胱炎、腰脊痛、肺气肿,支气管炎等。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取穴方法:脚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缝间,往上1寸(约一个拇指横宽)处。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月经不调、遗尿、胁痛、腹胀、咽痛嗌干、目赤肿痛、下肢痿痹等。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坐,足着地,在足大趾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按压有痛感。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多梦、惊风。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你用力弯曲脚趾,脚底凹陷的那个地方就是涌泉穴。

主治疾病: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急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子宫脱垂、下肢痉挛、下肢瘫痪、失眠、音哑、咳嗽、风疹、小儿惊风、心肌炎、糖尿病、怕冷、阳萎、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715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4
下一篇2023-09-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