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丝脂肪和马尾神经联系?

终丝脂肪和马尾神经联系?,第1张

想要清楚这个问题的话,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什么是终丝,它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终丝脂肪变性,它又是什么样的指征?终丝和马尾神经的关系是什么?为何有可能导致马尾神经损伤?

终丝是连接脊髓圆锥末端与尾椎椎体背侧的一条非神经组织的脊软膜细丝。在硬膜囊内向后延伸,位于该囊的后端合并于脊硬膜丝。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脊髓圆锥位于第1腰椎下缘椎管内,此水平线以下是没有脊髓的,下面延伸的主要是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这些脊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呈垂直下行,尤其其形态相似于“马的尾巴”从而被称为马尾神经。终丝的位置刚好是众多马尾神经根正中央的位置。

简单理解的话,终丝就是脊髓圆锥向下方延伸出去的一根细丝。它不包含神经组织,自第二腰椎水平以下为硬膜囊包裹,延伸止于尾骨的背面,主要起到稳定和固定脊髓下端的作用。

那么终丝脂肪变性应该如何理解呢,其实也很简单,终丝按照正常的人体解剖来说它本应该是一条细丝状的形态。而它因为种种因素导致本应该纤细的形状变得“臃肿”,表现为终丝增粗、紧张和变短。那这种情况属于变态反应,是异常现象,对于正常的终丝形态来说属于变性的一种性质。

如果再简易理解的话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小蛇,然后吃了很长一节东西,那么这条小蛇不仅身体变粗了,整条长度也会有所缩减,再加上由于体内饱满的食物会让身体有一种撑着的感觉,那么这种可以理解为皮肉拉伸紧张的一种表现。虽然比喻的可能不是很恰当,但这样可能更容易让大家理解终丝脂肪变性的一种变化表象。

因为终丝属于脊髓圆锥的延伸部分,关于终丝和马尾神经的关系,文章前面有说到终丝的位置在马尾神经根的中心。那么如果终丝出现任何问题,马尾神经都很难避免,两者的关系好比根株牵连。由于终丝和马尾神经挨着,所以当终丝发生了异常情况出现增粗或者其它情况,那么马尾神经也会受到其增粗后带来的压迫感,造成神经受压产生马尾神经所负责的支配功能障碍或异常。

如果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那么在解决这种终丝异常或者解除马尾神经异常过程中,所采用的的手术方式都有极大的概率造成马尾神经的再次损伤,而这种损伤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马尾神经受损后带来的神经根性放射疼痛、感知异常、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步态异常、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足部畸形、足下垂等情况就有几率发生。当然这种严重后果是需要根据病人实际受损的情况来定的。

当然终丝如果发生问题还可能会由于体积变化过大,导致圆锥有下移甚至是表面脂肪沉积,脊柱裂,脊髓栓系等情况,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不过并不是MRI检查出终丝脂肪变性就一定会怎么样。

这个情况是要根据严重程度来决定的,如果检查出有终丝脂肪变性,但身体体征并没有什么症状,是不需要特别治疗的,不用过于紧张。在特定情况下注意饮食和腰椎的问题,预防护理好自己是不会造成并发症发生的,如果不发展的话也是可以不用治疗的。但如果有了症状,一定要根据其症状严重程度来辨证治疗,对症调治,不要等疾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再去治疗,不仅折腾自己,还会造成后续更多的困扰难题发生。

  医学上的尾闾

  1,经穴名,长强穴别称。

  [经属]: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

  [取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中点。

  2,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

  3,推拿部位名。即龟尾。位于尾骨端。

  形神庄中第六节 转腰涮胯气归田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转掌心相对,向下导引。两手下落,沿肋弓变叉腰,两脚踩气分开,平行站立,略宽于肩,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一钝角,膝盖不过脚尖。 2、髋关节放松,并以之为支点,转动骨盆。先向左转9圈,再向右转9圈。 3、以尾闾骨向前扣、向后翘带动骨盆做前后摆动9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看来简单,实颇难练习。初练时两腿微曲,仅练晃胯。躯干要直,以尾闾骨为动点划圈,向后划半个圈,用臀部做划弧动作协助完成。如向左转时,是由前→左→后→右→前。分解动作则是:①骨盆重心前移到左胯,臀向左突;②臀部向后划半圈而至右胯,臀向右突,骨盆重心也随之转移到右胯;③骨盆重心移至右胯,小腹向右拱;④小腹部从右胯开始向前划半圈而到左胯,骨盆重心也随之移动。做尾闾骨前后动作时,要借臀部与会阴部肌肉收缩、放松完成。这属于第一步要求,至于第二步以后则要求尾闾骨借助丹田内气来运动。此式是十式中最难操作的动作,然而它是气功、武术中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所以要下苦功锻炼。

猪尾骨萝卜汤

用料  

猪尾骨    1根    

萝卜    1根    

姜    1块    

花椒    7~8粒    

盐    适量    

猪尾骨萝卜汤的做法  

白萝卜去皮洗净后切块(忘了拍照,找的),姜拍破,葱切成葱花备用

猪尾骨洗净,放入清水锅内汆水后捞出,洗去浮沫

锅入清水,放入猪尾骨,姜块,花椒粒煮到水开,关小火炖煮30~40分钟左右,开大火放入萝卜煮开,关小火继续炖煮到耙熟,放入适量盐调味,盛入汤盆中,撒上葱花即可

猪尾骨主要是指猪的尾巴,营养价值非常丰富。从中医角度来讲,猪尾骨本身属于一种性温、味甘的食物,吃了猪尾骨可以有效的补脾益气、止渴生津,并且有一定的养血健骨的功效。平时用猪尾骨熬汤,喝了之后可以有效的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胶原蛋白和钙离子,可以有效的保证人体的造血功能,并且可以强筋健骨。儿童喝了可以有效的促进发育,老人喝了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猪骨性温,味甘、成,入脾、胃经,有补脾气、润肠胃、生津液、丰机体、泽皮肤、补中益气、养血健骨的功效。

  儿童经常喝骨头汤,能及时补充人体所必需的骨胶原等物质,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成人喝可延缓衰老。

  猪尾骨食疗作用:

  壮腰膝,益力气,补虚弱,强筋骨。

髋骨为人体腰部的骨骼,共左右两块。幼年时,髋骨分为髂骨,坐骨和耻骨以及软骨连接。成年后,它们之间的软骨会骨化,成为一个整体,即髋骨。左髋骨、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一起构成骨盆。髋骨与股骨构成髋关节。髋骨是全身最大的不规则扁骨。

扩展资料

为不规则的扁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髋臼。16岁以前由髂骨、坐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

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臼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叫做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叫髋臼切迹。

参考资料:

-髋骨

用手摸到臀部中间骨性的部分就是骶尾部。

骶尾部顾名思义就是骶骨和尾骨部位,骶骨一般有五节,尾骨一般为一节,是多个尾骨融合为一体,位于臀部的中间,位置比较表浅,只位于皮下,没有肌肉附着。

骶尾部在临床上很容易损伤,骶尾部损伤常出现骨折或脱位,虽然有些病人没有骨折和脱位,但是也非常疼痛,就是因为表面没有肌肉附着。骶尾部前方就是直肠,如果有骨折或脱位就会刺激直肠,导致排便困难或者排便时疼痛明显。所以骶尾部的损伤一定要到医院进行常规的拍片检查,排除是否有骨折和脱位,找专科医生进行指导治疗。

骶尾骨在人体脊柱末端的两块臀大肌的中间,用手可以摸到。

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骶骨底上面的卵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上面,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形成腰骶关节。底的两侧平滑,名骶翼。骶骨的两侧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所致,该部呈耳郭状,又称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

耳状面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关节的高度并不直接与骶骨高度相关,高而长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短,而低而短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长。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扩展资料

骶骨的高度与骶椎数目有关,由于腰椎或尾椎的移行,骶椎的数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时称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可能完全,也可能不完全,通常一侧发育不全,或仅横突融合而腰椎体与棘突仍分离。第1骶椎一般与第5腰椎形成单岬,但可同时与第2骶椎又形成一岬,构成重岬。

骶骨后面上下部,各有一缺损,名腰骶间隙和骶尾间隙,蛛网膜下腔麻醉和骶管阻滞可分别由此两间隙进入。骶尾间隙成“八”形,也称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系由于第5骶椎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未发育所致;

其位置可存在变异,有的在裂孔的尖端有向下伸延的骨片,将裂孔分为左、右两半,或有些小骨片凸向腹侧,裂孔被分隔,或骶管裂孔两侧缘向腹侧生出一些小骨片,互相相连成两个小孔,或骶角不显而几乎无裂孔。

参考资料:

-骶骨

  瑜伽练习中,尾骨内收是瑜伽老师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但是初学者很难找到感觉,在这里帮助大家练习尾骨内收的方法。中国瑜伽联盟来回答!

  方法/步骤

  1、靠墙站立,双脚打开一肩宽,离墙一个拳头的距离,上半身靠在墙上。

  2、此时,后脑勺、肩胛骨、臀部与墙有接触。腰椎由于脊柱自然的生理曲度,离墙面有一定距离。

  3、吸气,胸腔上提,收腹,耻骨上体,将腰部尽量靠近墙,这个过程中尾骨会内收。

  4、多次练习,找到感觉。

  注意事项:尾骨内收是瑜伽练习中有效防止脊柱受到挤压的方法,必须掌握。尾骨内收时,臀部是放松的。

  猫牛式:最简单的猫牛式变体时,很容易误用腰椎的力量去下塌腰部来达到使背部伸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尾骨内收,锁住核心,再直接伸展脊椎。

  下犬式:下犬式,很长时间都习惯用力压背部去伸展,其实是不对的。道理同猫式,应该是确保尾骨内收后,核心稳定后,再伸展后背。

  练瑜伽,我们经常会听到伽人老师说到:提耻骨,卷尾骨……于是乎,就有伽人,尤其是初学者伽人问:

  这两个口令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有的老师说是对的,有的老师说不对呢?它们两者的是一样的吗?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百里挑一#首先,练瑜伽,我们需要知道一个观点,那就是动作本身没有对错,没有错误的动作,只有用错动作的人。

  所以,卷尾骨、提耻骨,这两个动作本身来说,是没有对与错的。

  其次,卷尾骨和提耻骨是看似相似,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动作,两者主要有以几个区别:

  区别1:大脑意识神经关注控制的位置不一样,发力点不一样练瑜伽,我们都知道,意识关注身体的部位不同,练习效果会不同,提耻骨,大众的意识会更多的集中在耻骨上,发力点作用力会更多的集中在耻骨上而卷尾骨,意识会更多的集中在尾骨上,发力点作用力也会更多的集中在尾骨上。

  区别2:激活的部位和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由于耻骨上方更多的是连接腹部核心肌群(腹横肌、腹内外斜肌、腹直肌),所以,提耻骨,会更多的收缩激活腹部肌群。

  这也是,为什么在瑜伽练习,尤其是核心练习中,很多伽人老师会比较多使用到“提耻骨”的口令的原因之一。

  由于成人的尾骶骨是融合在一起的,大部分与腰背部肌群相连,下方尾骨连接着盆底肌群相对较小。

  所以,卷尾骨向前,会更多拉伸下腰背部肌群,激活收缩盆底肌以及腹部的感觉会比较微弱。

  练瑜伽,动作不值钱,细节最重要。“提耻骨”和“卷尾骨”这两个看似相同的动作,练习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所以,这是也为什么不建议大家依葫芦画瓢练瑜伽的原因之一,因为就算动作看起来一样,发力点不同,意识关注的点不同,练习的结果就会千差外别。

骶部:

腰骶部是指臀部上缘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五块腰椎、一块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带下部位。腰骶部疼痛多指第4、5腰椎和第一骶椎疼痛。

腰骶部疼痛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症多伴有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妇科如果有炎症,例如盆腔炎,有时也可以引起腰骶部的疼痛,怀孕时,多在妊娠中后期有腰骶部的不适。另外,肛肠科的深部脓肿也可以引起。

扩展资料

预防

第一,保证正确的坐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将后背坐直,并保持颈部的挺直。

第二,应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这是身体健康必需的。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第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肩部肌肉,注意保暖。

第四,枕头的高矮软硬要适中,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约10cm左右。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习惯仰卧者最好在颈下垫一小枕头,以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8615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