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为落枕穴。落枕穴在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取穴位置
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功能主治
落枕,颈椎病,牙痛,五谷不消,腹痛泄泻,小儿脐风,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手背红肿疼痛等。
理疗方案
1、按摩
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约5-10分钟,疼痛则可明显缓解。这个方法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另外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2、艾灸
艾灸外劳宫穴的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治外劳宫穴3-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消化不良、小儿脐风等
注意事项:穴位按摩仅对缓解部分症状有一定效果,如症状已严重,应尽早就医。
养生建议
有些人一旦落枕,就想快速解决,于是去非正规的医疗机构按摩处理,落枕要恢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手法复位,而未经过正规培训的按摩者按摩往往会用比较大的力度按摩肌肉,反而把错位的关节附近的肌肉按伤,这样即使关节已经复位,肌肉、神经却受伤了,患者总觉得落枕没治好。落枕的地方,按摩时一定不能用力过猛。如果想快速恢复,可以到正规的针灸推拿科做一个简单手法复位,就能立马好转,这样也更安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 5 耳针疗法 6 耳针麻醉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穴 1 拼音
ěr xué
2 英文参考Auricular poi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ar acu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耳穴为耳针疗法施术穴位的通称[1]。耳穴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2]。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且有压痛和低电阻等特点[2]。一般以探棒按压或以耳穴探测器探查其敏感点来定穴[2]。耳朵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耳针理论将耳廓比喻为胎儿全身屈腿抱膝并倒置的缩影,耳垂与头面部相应,耳舟与上肢相应,对耳轮和对耳轮的上下脚与躯干和下肢相应,而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则主要分布在耳甲艇和耳甲腔[1]。人体的脏腑或形身部位有病,往往在耳廓的这些相应部位出现压痛、变形、变色、结节或导电性异常的点,可在这些点上施术治疗[1]。
4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
轮
脚
及
耳
轮
耳中
膈
耳轮脚
呃逆、黄疸、皮肤病
直肠
直肠下段
耳轮起始部,近屏上切迹处
便秘、脱肛、痔疾
尿道
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尿道炎、尿潴留
外生殖器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阳萎、 炎、 炎、外阴瘙痒
位于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
痔疮、肛裂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
轮
脚
及
耳
轮
耳尖前
痔核点
与对耳轮上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痔疾、肛裂、肛周脓肿
耳尖
耳轮顶端
发热、高血压、角膜白翳、外眼炎症、疼痛
耳尖后
位于耳廓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后部
结节
肝阳12
耳轮结节处
肝炎、转氨酶升高
3456
扁桃体23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分为五等份,共六穴,由上而下依次为输、轮2、轮3、轮4、轮5、轮6
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耳舟
指
耳舟顶端
指部疾患
凤溪
过敏区、荨麻疹点
指腕两穴之间
肝炎、转氨酶升高
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肩关节周围炎、无脉症
腕
将指与锁骨之间的耳舟部分为五等份,
腕部疾患
肘
共六个穴,自上而下的第二穴为腕、第三
肘部疾患
肩
穴为肘、第四、五穴为肩
肩部疾患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对
耳
轮上
脚
趾
对耳轮上脚的后上角,近耳舟部
脚气、趾部疾患
跟
对耳轮上脚的前上角,近三角窝部
跟部疾患
踝
踝关节
在趾、跟区下方处
踝部及踝关节疾患
膝
膝关节
对耳轮上脚的中1/3部
膝部及膝关节疾患
髋
髋关节
对耳轮上脚的后1/3
部(与腰骶椎穴相近)
髋部及髋关节疾患
对耳
轮下
脚
臀
对耳轮下脚的后1/3部(与腹穴相近)
臀部疾患
坐骨神经
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
坐骨神经痛
交感
下脚端
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
内脏疼痛、心悸、自汗、盗汗
对耳轮
颈椎
自屏轮切迹至对耳
颈部及颈椎疾患
胸椎
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五等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
胸椎疾患、胸背疼、 疾患、泌乳不足
腰骶椎
椎,上2/5为腰骶椎
腰痛、腹痛、腰椎疾患
颈
颈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落枕、斜颈、甲状腺疾患
胸
胸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胸闷、胸痛等胸部疾患
腹
腰骶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腹部疾患、妇产科病症、腰痛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三
角
窝
神门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与髋穴相近
各种痛证、失眠
盆腔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与臀穴相近
下腹部胀痛、妇科病
内生殖器
子宫、精宫、天癸
三角窝前1/3的下部
妇产科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阳痿、遗精等
角窝上
降压点
三角窝的前上方,与跟穴相近
高血压
角窝中
喘点、肝炎点
在三角窝中1/3处
哮喘等
耳
屏
外耳
耳
屏上切迹与面部交界处的凹陷部
耳部疾患、眩晕
外鼻
耳屏正中与面部交界处
鼻部疾患、鼻衄
屏尖
珠顶
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发热、疼痛
肾上腺
下屏尖
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风湿痛、无脉症、过敏性疾患、疼痛
上屏
位于耳屏外侧面上1/2处
咽炎、单纯性肥胖症
下屏
位于耳屏外侧面下1/2处
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屏间前
目1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眼病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
屏
咽喉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与上屏尖相对
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内鼻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与下屏尖相对
各种鼻炎、副鼻窦炎、鼻出血
对
耳
屏
对屏尖
平喘、腮腺
对耳屏的尖端
哮喘、气管炎、腮腺炎、过敏性皮肤瘙痒
缘中
脑点
对屏尖穴与轮屏切迹之间
遗尿、智能低下
脑干
位于耳屏切迹处
头痛、眩晕、假性近视
屏间后
目2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前下部
眼病
枕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头昏、头痛、失眠
颞
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两侧头痛
额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前额头痛
皮质下
对耳屏内侧面
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炎症、疼痛
耳
轮
脚
周围
口
耳轮脚下方前1/3部
面瘫、口腔炎
食道
耳轮脚下方中1/3部
食道疾患
贲门
耳轮脚下方后1/3部
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
轮
脚
周
围
胃
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胃部疾患
十二指肠
耳轮脚上方后
1/3部
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幽门痉挛
小肠
耳轮脚上方中1/3部
消化吸收障碍、心悸
阑尾
大肠穴与小肠穴之间
阑尾炎、腹泻
大肠
耳轮脚上方前1/3部
便秘、腹泻
耳
甲
艇
肝
耳甲艇的后下方
肝部、眼部、下腹部疾患,胁痛、眩晕、抽搐
胰、胆
肝穴肾穴之间
胆道疾患、胰腺炎、两侧头痛、消化不良
肾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的下方
肾脏疾患、腰痛、耳鸣、耳聋、失眠
输尿管
肾穴与膀胱穴之间
输尿管结石
膀胱
对耳轮下脚的前下方
腰痛、坐骨神经痛、遗尿、膀胱炎、尿潴留
艇角
前列腺
耳甲艇的前上角
前列腺炎
艇中
脐周
小肠区与肾区之间
低热、腹胀、蛔虫症、听力减退
耳
甲
腔
心
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心悸、心律失常、失眠、癔病、盗汗、心绞痛
肺
心、气管穴周围处
肺部、喉部疾患、皮肤病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
甲腔
气管
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气管部疾患、咽喉炎
脾
耳甲腔的后上方
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口腔炎、出血性疾患
内分泌
屏间
耳甲腔底部、屏间
切迹内
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
病症
三焦
肺与内分泌穴之间
便秘、腹胀、浮肿、上肢痛
耳垂
牙
拔牙麻醉点
从经屏间切迹软骨
牙痛舌
舌
下缘到轮垂切迹的连线至耳垂下缘作三条等距离平行线,
舌炎
颌
上颌、下颌
再在第二水平线上
牙痛、下颌关节炎
垂前
神经衰弱点
引出两条与该线垂直的等分线,由内至外,由上而下把耳垂
牙痛、神经衰弱
眼
分为1、2、3、4、5、6、7、8、9九个区。1区为牙、2区为舌、3区为
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近视
内耳
颌、4区为垂前、5区为眼、6区为内耳、5
耳鸣、听力减退、耳性眩晕症
面颊
面颊区
区与6区交界线周围为面颊、8区为扁
面瘫、面部痤疮
扁桃体
桃体
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耳
背
上耳根
郁中、脊髓1
耳根最上缘
头痛、腹痛、哮喘、腰背痛
中耳根
耳迷根
与耳轮脚相对应的耳根部位
头痛、腹痛、鼻塞、胆道蛔虫症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
背
下耳根
郁中、脊髓2
耳垂与面颊交界下缘
头痛、腹痛、哮喘、背痛
耳背沟
降压沟
对耳轮及其上下脚背面的“Y”形沟
高血压、皮肤病
心△
耳背上部
浮肿、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
脾△
耳背中部的中央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肝△
耳背中部的外侧
腰背痛、胸胁胀满、急性阑尾炎
肺△
耳背中部的内侧
哮喘、发热、消化不良
肾△
耳背下部,相当于耳垂的耳背面
头痛、失眠、眩晕、月经不调
注:△为耳背穴标记,借以与耳前同名穴区别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全图)(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内侧面)(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耳穴为耳廓部通过探查而发现的敏感点。又称耳廓反应点。耳穴是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具有压痛和电阻低的特点。探查耳穴须通过探棒或耳穴探查器来确定,近年各地先后报道的耳穴甚多。
实验研究证明,机体的组织或器官处在不同的状态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某些正常或异常的反应。根据耳廓穴位的反应特性和检测方法的不同,也可将这些反应点称为压痛点、敏感点、良导点,反射点,阳性点、着色点、 点等。
耳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整个耳廓的穴位排列似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一般地说,与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或耳甲腔(如图)。由于耳廓和体内各脏腑器官相互沟通,并受属于多条脑神经或脊髓神经的支配,所以当人体有病时,在耳廓相应的穴位上会出现一些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可表现为色泽、形态的变化,也可表现为疼痛、敏感以及电特性的改变。可作为诊断疾病时的参考依据。耳穴既是疾病发生时的反应部位,同时又是耳针施术的治疗部位。如耳廓肝区出现丘疹、白点、脱屑或明显压痛,说明肝脏有病变;落枕患者在耳廓的胆区、小肠区、颈区有明显的压痛, 这些压痛敏感点会使颈部疼痛的症状减轻或痊愈。耳穴同人体各部穴位一样,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当今已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5 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3]。利用针灸 耳廓治疗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许多古代文献均有记载,民间亦广为流传,但未形成系统[3]。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3]。不仅可予针灸,还可施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针刺麻醉[3]。临床操作时,以耳针(或短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壳,捻转数秒钟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3]。需较长时间留针,可用皮内针埋置[3]。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对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3]。为准确选取穴位,有耳穴探测器可供使用[3]。
6 耳针麻醉轻抚耳朵穴位图中所示经穴周围的皮肤,如此将可发觉在其附近,有肤质粗糙、肤色苍白、偶尔带有红色或有灼热感的异样部位,正是反应力强的经穴所在。 耳穴疗法的取穴原则 再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上,分清疾病的主次,恰当地进行取穴,可根据相应部位,中医辨证,耳穴功能和临床经验的原则来取穴。 (1)根据相应部位取穴:内脏、肢体、器官等发生病变,在耳郭相应部位有压痛点(或反应点),可作为取穴的根据。例如胃病取胃穴,踝关节扭伤取踝关节穴等,可用钝头探棒查找出压痛点。 (2)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取穴:根据中医脏腑学说,肝与胆,心与小肠,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因而肝病又取胆穴,心脏病取小肠穴,肠炎取肺穴。根据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的中医理论,因而眼病又取肝穴,中耳炎取肾穴,鼻炎取肺穴。根据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的理论,因而皮肤病又取肺穴,骨科病取肾穴,肌肉病又取脾穴。 (3)根据西医理论取穴:皮质下穴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神经系统的病症要取皮质下穴,交感穴有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因而内脏病痛要取交感穴,平喘穴有调节呼吸中枢及抗过敏的功能,因而哮喘要取平喘穴。 (4)根据临床经验取穴: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了治疗疾病的有效耳穴,如眼穴、肝穴、脾穴能治疗麦粒肿;神门穴、皮质下穴、热穴及相应部位(如踝关节扭伤,相应部位的耳穴是踝),能治疗扭伤;颈椎穴、颈穴、神门穴、外生殖器穴能治疗落枕;枕穴、额穴、枕小神经穴、神门穴、皮质下穴能治疗头痛。 注:本站耳朵反射区图,并非表示固定经穴部位,而仅表示大概位置。
神奇“落枕穴”缓解落枕痛苦
日常生活中,很多坐班的市民,常常一觉醒来就觉得脖子异常疼痛,这有可能就是落枕了,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自我按摩治疗法。
神奇的落枕穴
位置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1厘米处。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
方法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注意按摩前可涂少许颈肩松按摩膏于颈部即达到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的效果。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功效约5-10分钟,疼痛则可明显缓解。这个方法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另外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注意应注意鉴别落枕与早期颈椎病,后者最好到医院治疗。
刺灸法效果更好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柱灸5~10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 落枕又称失枕,睡起后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好发于青壮年,冬春两季多发。轻者数天可以自愈,重者可迁延数周不愈,影响工作和学习。
病因病理
睡眠时姿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或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均可使局部肌肉处于长时间紧张状态,持续牵拉而发生静力性损伤。
颈项背部受风寒侵袭,严冬受寒,盛夏贪凉,风寒外邪侵袭使颈背部某些肌肉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功能障碍。
常规治疗
理筋手法
手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因按摩可很快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往往经治疗一次,症状即减轻大半,如配合药物等治疗,则疗效更佳。
1揉推摩法: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缓慢转动头颈,在颈项部找到痛点或痛筋后,用拇指或小鱼际在患部作揉、推、摩,平稳施压,使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疼痛减轻,再找出新痛点用同法操作,如此反复,至活动基本正常,痛点消失为止。
2伸筋疗法:运动医学研究说明,拉紧痉挛的肌肉使之伸展,并维持两分钟以上,可使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减轻或消失。利用这一原理,有针对性地使痉挛、收缩的颈肌得到充分伸展,成功地解除颈肌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恢复颈部肌群平衡,建立良性循环的目的。
(1)胸锁乳突肌伸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以固定肩部,另一手扶同侧下颌,并缓慢使患者头部转向对侧,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双手位置不动,两分钟后放松。双侧分别进行,重复操作3~5次。
(2)斜角肌伸筋法:体位同上,述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另一手扶同侧颞部,双手反向用力,使患者颈部侧屈向对侧,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为保持颈部侧屈位两分钟,随后放松,先健侧后患侧,重复3~5次。
(3)斜方肌、提肩胛肌伸筋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后,双手肘部按住患者双肩以固定肩部,双手手指重叠扶在患者颈枕部,逐渐向前下方用力,使患者颈部前屈,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颈部前屈两分钟,随后放松,重复3~5次。
以上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配合应用。每日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
药物治疗
1瘀滞型:宜活血舒筋,常用颈肩松按摩膏、舒筋活血汤(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加减。
2风寒型:宜疏风祛寒,宣痹通络,常用颈肩松按摩膏、葛根汤(葛根15克,麻黄8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个)或羌活胜湿汤(羌活15克,独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甘草6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加减。
针灸治疗
1处方:大椎、后溪、悬钟、落枕穴及阿是穴针灸并用,泻法。
2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同时嘱患者在行针中向前、后、左、右活动颈项部;由风寒所致者局部加灸。
拔罐治疗
取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疼痛轻者直接拔罐;疼痛较重者可先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再拔火罐,可行走罐法。
牵引治疗
用枕颌带牵引,以坐位牵引为主,牵引重量为2~5千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物理治疗
可选用电疗、磁疗、超声波等仪器进行局部理疗,温筋通络,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病症。
适宜技术
米醋热敷治疗落枕
1治疗方法
取米醋300~500毫升,准备一块棉纱布浸入米醋中,然后将浸湿的棉纱布平敷在颈部肌肉疼痛处,上面用一个70℃~80℃的热水袋热敷,保持局部温热20~30分钟。热水的温度以局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热水袋中的热水,以保持温度。热敷的同时,也可以配合活动颈部,一般治疗1~2次,疼痛即可缓解。如果家中没有棉纱布,也可用纯棉毛巾代替。
2特色
米醋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局部热敷后可有效缓解“落枕”带来的不适。
预防调护
治疗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放松颈部肌肉,疼痛缓解后,应积极进行颈部的功能活动,可作头颈的前屈、俯仰、左右旋转动作,以舒筋活络。
睡眠时枕头要合适,不能过高、过低、过硬,避免颈部受寒受凉,尽量不要在床上看书、看报、看电视。枕头要置于颈项部,避免颈部受风受凉。
生活中我们总是难免出现脖子疼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因为睡觉姿势不正导致的,所以其实是可以通过按摩缓解的,比如有的时候可以通过按摩一些颈部穴位帮助缓解脖子疼。那么,一般脖子疼怎么缓解呢?脖子疼按摩哪些穴位可以缓解呢?
1、枕黄豆枕
很多颈椎病患者都有脖子痛,肩膀酸胀僵硬等症状,枕上黄豆睡觉可以有效改善,因为黄豆枕的优点在于它有很强的可塑性,将其枕于颈部,可以完美的填充颈部与床铺之间的间隙,对颈椎起到良好的托垫作用,可使颈椎,颈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2、按摩疗法
有很多时候脖子疼痛是因落枕而导致,此时可以通过按摩的方法快速缓解,按摩落枕穴,可以有效缓解落枕导致的脖子疼痛等不适症状,当然如果脖子是因为受到风寒引起疼痛也是可以按摩此穴的。
落枕穴位置:位于人体的手背上,在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按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即为落枕穴。
3、冰敷
当脖子略感坚硬疼痛之时,可以用冰袋敷于脖子上,若是因为运动而导致脖子有轻微的扭伤,冰块是有助于消肿止痛的,冰敷可以起到消炎镇静作用,洗热水澡则可以有效缓解痛感,促进血液的流动。
4、食疗缓解
很多人脖子痛都是由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经络瘀滞,风寒湿邪侵袭都可到导致脖子疼痛,此时通过食疗等方式改善身体体质也很有必要,每日坚持泡脚按摩,同时多吃一些通经活络,祛寒止痛的膳食可以有效缓解脖子疼痛,木瓜陈皮粥,参枣粥,薏米赤豆汤,姜葱大枣汤等都是不错的通经活络膳食。
5、放松休息
有时候脖子突然疼痛可能是因为维持同一个姿势过久,而引起颈部肌肉酸胀,此时应当多伸懒腰,头部后仰,双手精力向上拉伸,保持5秒左右,或者靠墙站立,以后脑勺碰到墙面为最佳,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机体缓解紧张感,放松颈部肌肉。
6、预防颈椎病方法
一、要保持精神乐观,既不要求之过急,期望一觉醒来就能痛去痛消;也不能听之任之,使自己经常处于痛苦中而漠然置之。颈椎病患者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它,积极顺应它,努力战胜它。
二、要加强颈、肩部肌肉锻炼,有意识地加强颈、肩部和全身的活动,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减轻痰病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活动量、度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适量是最基本的原则。
三、要选择合理的卧具,如睡硬板床。不睡高枕头等,以保持颈椎的生理角度相对稳定。
四、要注意行、坐、卧的姿势,改变长期低头走路、伏案时间过长不注意休息等有害颈椎的不良习惯。
五、要避免颈、肩部受凉。冬季有保暖措施,夏季不对着电扇直吹等。
六、要防止颈项部闪、挫伤等。也可以选用部分具有补肾益髓功能的中药保健,这类药物很多,如核桃、桑椹、黑芝麻、山茱萸、肉苁蓉、枸杞子、当归等,可做成药酒或药膳长期服用。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会出现落枕的情况,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不能注意这些细节,那么无疑容易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在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方法缓解才行,在这时候选择落枕穴来缓解不适,效果就比较好,一起看看落枕穴的情况吧。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一觉醒来就觉得脖子异常疼痛,这有可能就是落枕了,出现落枕的情况对于我们的健康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注意方法缓解不适才行,如果我们能够找准落枕穴,那么就能够轻松缓解落枕痛苦。首先我们就要清楚落枕穴的具体位置,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1厘米处。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
我们在知道落枕穴的具体位置之后,还要清楚落枕穴的按摩方法才行,在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每天都可以坚持按摩落枕穴,那么就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一般来说坚持按摩约5-10分钟,疼痛则可明显缓解。这个方法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另外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上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了落枕穴的情况,可以发现我们选择按摩落枕穴非常不错,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对于出现落枕问题的人群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按摩落枕穴的方法来缓解不适情况,这一点需要我们有所重视,这样才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