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穴如何找准穴位位置,有哪些功能?

落枕穴如何找准穴位位置,有哪些功能?,第1张

落枕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为落枕穴。落枕穴在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取穴位置

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功能主治

落枕,颈椎病,牙痛,五谷不消,腹痛泄泻,小儿脐风,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手背红肿疼痛等。

理疗方案

1、按摩

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约5-10分钟,疼痛则可明显缓解。这个方法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另外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2、艾灸

艾灸外劳宫穴的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治外劳宫穴3-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消化不良、小儿脐风等

注意事项:穴位按摩仅对缓解部分症状有一定效果,如症状已严重,应尽早就医。

养生建议

有些人一旦落枕,就想快速解决,于是去非正规的医疗机构按摩处理,落枕要恢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手法复位,而未经过正规培训的按摩者按摩往往会用比较大的力度按摩肌肉,反而把错位的关节附近的肌肉按伤,这样即使关节已经复位,肌肉、神经却受伤了,患者总觉得落枕没治好。落枕的地方,按摩时一定不能用力过猛。如果想快速恢复,可以到正规的针灸推拿科做一个简单手法复位,就能立马好转,这样也更安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 5 耳针疗法 6 耳针麻醉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穴 1 拼音

ěr xué

2 英文参考

Auricular poi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ar acu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耳穴为耳针疗法施术穴位的通称[1]。耳穴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2]。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且有压痛和低电阻等特点[2]。一般以探棒按压或以耳穴探测器探查其敏感点来定穴[2]。耳朵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耳针理论将耳廓比喻为胎儿全身屈腿抱膝并倒置的缩影,耳垂与头面部相应,耳舟与上肢相应,对耳轮和对耳轮的上下脚与躯干和下肢相应,而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则主要分布在耳甲艇和耳甲腔[1]。人体的脏腑或形身部位有病,往往在耳廓的这些相应部位出现压痛、变形、变色、结节或导电性异常的点,可在这些点上施术治疗[1]。

4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中

耳轮脚

呃逆、黄疸、皮肤病

直肠

直肠下段

耳轮起始部,近屏上切迹处

便秘、脱肛、痔疾

尿道

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尿道炎、尿潴留

外生殖器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阳萎、 炎、 炎、外阴瘙痒

位于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

痔疮、肛裂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尖前

痔核点

与对耳轮上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痔疾、肛裂、肛周脓肿

耳尖

耳轮顶端

发热、高血压、角膜白翳、外眼炎症、疼痛

耳尖后

位于耳廓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后部

结节

肝阳12

耳轮结节处

肝炎、转氨酶升高

3456

扁桃体23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分为五等份,共六穴,由上而下依次为输、轮2、轮3、轮4、轮5、轮6

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耳舟

耳舟顶端

指部疾患

凤溪

过敏区、荨麻疹点

指腕两穴之间

肝炎、转氨酶升高

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肩关节周围炎、无脉症

将指与锁骨之间的耳舟部分为五等份,

腕部疾患

共六个穴,自上而下的第二穴为腕、第三

肘部疾患

穴为肘、第四、五穴为肩

肩部疾患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轮上

对耳轮上脚的后上角,近耳舟部

脚气、趾部疾患

对耳轮上脚的前上角,近三角窝部

跟部疾患

踝关节

在趾、跟区下方处

踝部及踝关节疾患

膝关节

对耳轮上脚的中1/3部

膝部及膝关节疾患

髋关节

对耳轮上脚的后1/3

部(与腰骶椎穴相近)

髋部及髋关节疾患

对耳

轮下

对耳轮下脚的后1/3部(与腹穴相近)

臀部疾患

坐骨神经

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

坐骨神经痛

交感

下脚端

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

内脏疼痛、心悸、自汗、盗汗

对耳轮

颈椎

自屏轮切迹至对耳

颈部及颈椎疾患

胸椎

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五等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

胸椎疾患、胸背疼、 疾患、泌乳不足

腰骶椎

椎,上2/5为腰骶椎

腰痛、腹痛、腰椎疾患

颈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落枕、斜颈、甲状腺疾患

胸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胸闷、胸痛等胸部疾患

腰骶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腹部疾患、妇产科病症、腰痛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神门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与髋穴相近

各种痛证、失眠

盆腔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与臀穴相近

下腹部胀痛、妇科病

内生殖器

子宫、精宫、天癸

三角窝前1/3的下部

妇产科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阳痿、遗精等

角窝上

降压点

三角窝的前上方,与跟穴相近

高血压

角窝中

喘点、肝炎点

在三角窝中1/3处

哮喘等

外耳

屏上切迹与面部交界处的凹陷部

耳部疾患、眩晕

外鼻

耳屏正中与面部交界处

鼻部疾患、鼻衄

屏尖

珠顶

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发热、疼痛

肾上腺

下屏尖

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风湿痛、无脉症、过敏性疾患、疼痛

上屏

位于耳屏外侧面上1/2处

咽炎、单纯性肥胖症

下屏

位于耳屏外侧面下1/2处

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屏间前

目1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眼病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咽喉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与上屏尖相对

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内鼻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与下屏尖相对

各种鼻炎、副鼻窦炎、鼻出血

对屏尖

平喘、腮腺

对耳屏的尖端

哮喘、气管炎、腮腺炎、过敏性皮肤瘙痒

缘中

脑点

对屏尖穴与轮屏切迹之间

遗尿、智能低下

脑干

位于耳屏切迹处

头痛、眩晕、假性近视

屏间后

目2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前下部

眼病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头昏、头痛、失眠

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两侧头痛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前额头痛

皮质下

对耳屏内侧面

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炎症、疼痛

周围

耳轮脚下方前1/3部

面瘫、口腔炎

食道

耳轮脚下方中1/3部

食道疾患

贲门

耳轮脚下方后1/3部

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胃部疾患

十二指肠

耳轮脚上方后

1/3部

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幽门痉挛

小肠

耳轮脚上方中1/3部

消化吸收障碍、心悸

阑尾

大肠穴与小肠穴之间

阑尾炎、腹泻

大肠

耳轮脚上方前1/3部

便秘、腹泻

耳甲艇的后下方

肝部、眼部、下腹部疾患,胁痛、眩晕、抽搐

胰、胆

肝穴肾穴之间

胆道疾患、胰腺炎、两侧头痛、消化不良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的下方

肾脏疾患、腰痛、耳鸣、耳聋、失眠

输尿管

肾穴与膀胱穴之间

输尿管结石

膀胱

对耳轮下脚的前下方

腰痛、坐骨神经痛、遗尿、膀胱炎、尿潴留

艇角

前列腺

耳甲艇的前上角

前列腺炎

艇中

脐周

小肠区与肾区之间

低热、腹胀、蛔虫症、听力减退

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心悸、心律失常、失眠、癔病、盗汗、心绞痛

心、气管穴周围处

肺部、喉部疾患、皮肤病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甲腔

气管

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气管部疾患、咽喉炎

耳甲腔的后上方

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口腔炎、出血性疾患

内分泌

屏间

耳甲腔底部、屏间

切迹内

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

病症

三焦

肺与内分泌穴之间

便秘、腹胀、浮肿、上肢痛

耳垂

拔牙麻醉点

从经屏间切迹软骨

牙痛舌

下缘到轮垂切迹的连线至耳垂下缘作三条等距离平行线,

舌炎

上颌、下颌

再在第二水平线上

牙痛、下颌关节炎

垂前

神经衰弱点

引出两条与该线垂直的等分线,由内至外,由上而下把耳垂

牙痛、神经衰弱

分为1、2、3、4、5、6、7、8、9九个区。1区为牙、2区为舌、3区为

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近视

内耳

颌、4区为垂前、5区为眼、6区为内耳、5

耳鸣、听力减退、耳性眩晕症

面颊

面颊区

区与6区交界线周围为面颊、8区为扁

面瘫、面部痤疮

扁桃体

桃体

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上耳根

郁中、脊髓1

耳根最上缘

头痛、腹痛、哮喘、腰背痛

中耳根

耳迷根

与耳轮脚相对应的耳根部位

头痛、腹痛、鼻塞、胆道蛔虫症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下耳根

郁中、脊髓2

耳垂与面颊交界下缘

头痛、腹痛、哮喘、背痛

耳背沟

降压沟

对耳轮及其上下脚背面的“Y”形沟

高血压、皮肤病

心△

耳背上部

浮肿、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

脾△

耳背中部的中央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肝△

耳背中部的外侧

腰背痛、胸胁胀满、急性阑尾炎

肺△

耳背中部的内侧

哮喘、发热、消化不良

肾△

耳背下部,相当于耳垂的耳背面

头痛、失眠、眩晕、月经不调

注:△为耳背穴标记,借以与耳前同名穴区别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全图)(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内侧面)(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耳穴为耳廓部通过探查而发现的敏感点。又称耳廓反应点。耳穴是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具有压痛和电阻低的特点。探查耳穴须通过探棒或耳穴探查器来确定,近年各地先后报道的耳穴甚多。

实验研究证明,机体的组织或器官处在不同的状态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某些正常或异常的反应。根据耳廓穴位的反应特性和检测方法的不同,也可将这些反应点称为压痛点、敏感点、良导点,反射点,阳性点、着色点、 点等。

耳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整个耳廓的穴位排列似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一般地说,与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或耳甲腔(如图)。由于耳廓和体内各脏腑器官相互沟通,并受属于多条脑神经或脊髓神经的支配,所以当人体有病时,在耳廓相应的穴位上会出现一些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可表现为色泽、形态的变化,也可表现为疼痛、敏感以及电特性的改变。可作为诊断疾病时的参考依据。耳穴既是疾病发生时的反应部位,同时又是耳针施术的治疗部位。如耳廓肝区出现丘疹、白点、脱屑或明显压痛,说明肝脏有病变;落枕患者在耳廓的胆区、小肠区、颈区有明显的压痛, 这些压痛敏感点会使颈部疼痛的症状减轻或痊愈。耳穴同人体各部穴位一样,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当今已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5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3]。利用针灸 耳廓治疗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许多古代文献均有记载,民间亦广为流传,但未形成系统[3]。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3]。不仅可予针灸,还可施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针刺麻醉[3]。临床操作时,以耳针(或短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壳,捻转数秒钟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3]。需较长时间留针,可用皮内针埋置[3]。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对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3]。为准确选取穴位,有耳穴探测器可供使用[3]。

6 耳针麻醉

  轻抚耳朵穴位图中所示经穴周围的皮肤,如此将可发觉在其附近,有肤质粗糙、肤色苍白、偶尔带有红色或有灼热感的异样部位,正是反应力强的经穴所在。  耳穴疗法的取穴原则  再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上,分清疾病的主次,恰当地进行取穴,可根据相应部位,中医辨证,耳穴功能和临床经验的原则来取穴。  (1)根据相应部位取穴:内脏、肢体、器官等发生病变,在耳郭相应部位有压痛点(或反应点),可作为取穴的根据。例如胃病取胃穴,踝关节扭伤取踝关节穴等,可用钝头探棒查找出压痛点。  (2)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取穴:根据中医脏腑学说,肝与胆,心与小肠,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因而肝病又取胆穴,心脏病取小肠穴,肠炎取肺穴。根据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的中医理论,因而眼病又取肝穴,中耳炎取肾穴,鼻炎取肺穴。根据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的理论,因而皮肤病又取肺穴,骨科病取肾穴,肌肉病又取脾穴。  (3)根据西医理论取穴:皮质下穴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神经系统的病症要取皮质下穴,交感穴有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因而内脏病痛要取交感穴,平喘穴有调节呼吸中枢及抗过敏的功能,因而哮喘要取平喘穴。  (4)根据临床经验取穴: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了治疗疾病的有效耳穴,如眼穴、肝穴、脾穴能治疗麦粒肿;神门穴、皮质下穴、热穴及相应部位(如踝关节扭伤,相应部位的耳穴是踝),能治疗扭伤;颈椎穴、颈穴、神门穴、外生殖器穴能治疗落枕;枕穴、额穴、枕小神经穴、神门穴、皮质下穴能治疗头痛。  注:本站耳朵反射区图,并非表示固定经穴部位,而仅表示大概位置。

    神奇“落枕穴”缓解落枕痛苦

    日常生活中,很多坐班的市民,常常一觉醒来就觉得脖子异常疼痛,这有可能就是落枕了,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自我按摩治疗法。

神奇的落枕穴

  位置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1厘米处。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

  方法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注意按摩前可涂少许颈肩松按摩膏于颈部即达到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的效果。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功效约5-10分钟,疼痛则可明显缓解。这个方法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另外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注意应注意鉴别落枕与早期颈椎病,后者最好到医院治疗。

  刺灸法效果更好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柱灸5~10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   落枕又称失枕,睡起后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好发于青壮年,冬春两季多发。轻者数天可以自愈,重者可迁延数周不愈,影响工作和学习。

  病因病理

  睡眠时姿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或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均可使局部肌肉处于长时间紧张状态,持续牵拉而发生静力性损伤。

  颈项背部受风寒侵袭,严冬受寒,盛夏贪凉,风寒外邪侵袭使颈背部某些肌肉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功能障碍。

  常规治疗

  理筋手法

  手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因按摩可很快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往往经治疗一次,症状即减轻大半,如配合药物等治疗,则疗效更佳。

  1揉推摩法: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缓慢转动头颈,在颈项部找到痛点或痛筋后,用拇指或小鱼际在患部作揉、推、摩,平稳施压,使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疼痛减轻,再找出新痛点用同法操作,如此反复,至活动基本正常,痛点消失为止。

  2伸筋疗法:运动医学研究说明,拉紧痉挛的肌肉使之伸展,并维持两分钟以上,可使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减轻或消失。利用这一原理,有针对性地使痉挛、收缩的颈肌得到充分伸展,成功地解除颈肌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恢复颈部肌群平衡,建立良性循环的目的。

  (1)胸锁乳突肌伸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以固定肩部,另一手扶同侧下颌,并缓慢使患者头部转向对侧,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双手位置不动,两分钟后放松。双侧分别进行,重复操作3~5次。

  (2)斜角肌伸筋法:体位同上,述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另一手扶同侧颞部,双手反向用力,使患者颈部侧屈向对侧,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为保持颈部侧屈位两分钟,随后放松,先健侧后患侧,重复3~5次。

  (3)斜方肌、提肩胛肌伸筋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后,双手肘部按住患者双肩以固定肩部,双手手指重叠扶在患者颈枕部,逐渐向前下方用力,使患者颈部前屈,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颈部前屈两分钟,随后放松,重复3~5次。

  以上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配合应用。每日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

  药物治疗

  1瘀滞型:宜活血舒筋,常用颈肩松按摩膏、舒筋活血汤(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加减。

  2风寒型:宜疏风祛寒,宣痹通络,常用颈肩松按摩膏、葛根汤(葛根15克,麻黄8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个)或羌活胜湿汤(羌活15克,独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甘草6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加减。

  针灸治疗

  1处方:大椎、后溪、悬钟、落枕穴及阿是穴针灸并用,泻法。

  2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同时嘱患者在行针中向前、后、左、右活动颈项部;由风寒所致者局部加灸。

  拔罐治疗

  取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疼痛轻者直接拔罐;疼痛较重者可先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再拔火罐,可行走罐法。

  牵引治疗

  用枕颌带牵引,以坐位牵引为主,牵引重量为2~5千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物理治疗

  可选用电疗、磁疗、超声波等仪器进行局部理疗,温筋通络,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病症。

  适宜技术

  

  米醋热敷治疗落枕

  1治疗方法

  取米醋300~500毫升,准备一块棉纱布浸入米醋中,然后将浸湿的棉纱布平敷在颈部肌肉疼痛处,上面用一个70℃~80℃的热水袋热敷,保持局部温热20~30分钟。热水的温度以局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热水袋中的热水,以保持温度。热敷的同时,也可以配合活动颈部,一般治疗1~2次,疼痛即可缓解。如果家中没有棉纱布,也可用纯棉毛巾代替。

  2特色

  米醋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局部热敷后可有效缓解“落枕”带来的不适。

  预防调护

  治疗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放松颈部肌肉,疼痛缓解后,应积极进行颈部的功能活动,可作头颈的前屈、俯仰、左右旋转动作,以舒筋活络。

  睡眠时枕头要合适,不能过高、过低、过硬,避免颈部受寒受凉,尽量不要在床上看书、看报、看电视。枕头要置于颈项部,避免颈部受风受凉。

生活中我们总是难免出现脖子疼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因为睡觉姿势不正导致的,所以其实是可以通过按摩缓解的,比如有的时候可以通过按摩一些颈部穴位帮助缓解脖子疼。那么,一般脖子疼怎么缓解呢?脖子疼按摩哪些穴位可以缓解呢?

1、枕黄豆枕

很多颈椎病患者都有脖子痛,肩膀酸胀僵硬等症状,枕上黄豆睡觉可以有效改善,因为黄豆枕的优点在于它有很强的可塑性,将其枕于颈部,可以完美的填充颈部与床铺之间的间隙,对颈椎起到良好的托垫作用,可使颈椎,颈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2、按摩疗法

有很多时候脖子疼痛是因落枕而导致,此时可以通过按摩的方法快速缓解,按摩落枕穴,可以有效缓解落枕导致的脖子疼痛等不适症状,当然如果脖子是因为受到风寒引起疼痛也是可以按摩此穴的。

落枕穴位置:位于人体的手背上,在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按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即为落枕穴。

3、冰敷

当脖子略感坚硬疼痛之时,可以用冰袋敷于脖子上,若是因为运动而导致脖子有轻微的扭伤,冰块是有助于消肿止痛的,冰敷可以起到消炎镇静作用,洗热水澡则可以有效缓解痛感,促进血液的流动。

4、食疗缓解

很多人脖子痛都是由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经络瘀滞,风寒湿邪侵袭都可到导致脖子疼痛,此时通过食疗等方式改善身体体质也很有必要,每日坚持泡脚按摩,同时多吃一些通经活络,祛寒止痛的膳食可以有效缓解脖子疼痛,木瓜陈皮粥,参枣粥,薏米赤豆汤,姜葱大枣汤等都是不错的通经活络膳食。

5、放松休息

有时候脖子突然疼痛可能是因为维持同一个姿势过久,而引起颈部肌肉酸胀,此时应当多伸懒腰,头部后仰,双手精力向上拉伸,保持5秒左右,或者靠墙站立,以后脑勺碰到墙面为最佳,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机体缓解紧张感,放松颈部肌肉。

6、预防颈椎病方法

一、要保持精神乐观,既不要求之过急,期望一觉醒来就能痛去痛消;也不能听之任之,使自己经常处于痛苦中而漠然置之。颈椎病患者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它,积极顺应它,努力战胜它。

二、要加强颈、肩部肌肉锻炼,有意识地加强颈、肩部和全身的活动,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减轻痰病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活动量、度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适量是最基本的原则。

三、要选择合理的卧具,如睡硬板床。不睡高枕头等,以保持颈椎的生理角度相对稳定。

四、要注意行、坐、卧的姿势,改变长期低头走路、伏案时间过长不注意休息等有害颈椎的不良习惯。

五、要避免颈、肩部受凉。冬季有保暖措施,夏季不对着电扇直吹等。

六、要防止颈项部闪、挫伤等。也可以选用部分具有补肾益髓功能的中药保健,这类药物很多,如核桃、桑椹、黑芝麻、山茱萸、肉苁蓉、枸杞子、当归等,可做成药酒或药膳长期服用。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会出现落枕的情况,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不能注意这些细节,那么无疑容易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在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方法缓解才行,在这时候选择落枕穴来缓解不适,效果就比较好,一起看看落枕穴的情况吧。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一觉醒来就觉得脖子异常疼痛,这有可能就是落枕了,出现落枕的情况对于我们的健康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注意方法缓解不适才行,如果我们能够找准落枕穴,那么就能够轻松缓解落枕痛苦。首先我们就要清楚落枕穴的具体位置,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1厘米处。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

  我们在知道落枕穴的具体位置之后,还要清楚落枕穴的按摩方法才行,在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每天都可以坚持按摩落枕穴,那么就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一般来说坚持按摩约5-10分钟,疼痛则可明显缓解。这个方法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另外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上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了落枕穴的情况,可以发现我们选择按摩落枕穴非常不错,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对于出现落枕问题的人群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按摩落枕穴的方法来缓解不适情况,这一点需要我们有所重视,这样才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948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