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身?

如何修身?,第1张

修身养性可以从知和行两点下手,通俗来讲就是认识和实践,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认识和加强实践。

一、提高认识

就是说我们需要去领悟古人所说的道,古人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我们现在就应该是加强学习和思考。

二、加强实践

就是要付出行动,而且行动要符合自己的认识,古人用的方法是用敬,也就是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我们现在应该是不断进行反思,而且要做到不自欺。通过这个方法,就能慢慢的加强自己的身心修养,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而付之行动可以从以下着手:

1、早睡早起。

2、适当锻炼。

3、饮食合理,拒绝垃圾食品。

4、工作的事不拖拉,有了计划就去做。

5、培养真正的兴趣爱好,要深刻。

6、创造大于消费,比如唱歌的时间大于听歌的时间 思考的时间大于阅读的时间。

最后的谨记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第一:先把自己的身体修炼好;即身体健康的意思,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不给他人增添多少麻烦。

第二:不动用自己的身体去做坏事,违法犯罪、坑蒙拐骗。

第三:把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家庭、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事处理好,少给他人、国家增添负担。

第四:虽然不做多少好事,但也不要做什么坏事。在心里可以有许多坏思想、邪念,只要控制不去做就行。

三、所谓的功德之心

1.修心的意思主要是:在修身的基础上,使之达到和谐化的调控状态,减少坏思想,减少邪念,增加救人之心、之能力的为国为民的功德心。总之来说,能力大的可多做些,能力小的可少做些。

2.所谓的功德之心,主要是渡人之心,以达到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来进化、升华人类规律的那颗心及其行为;而不是满足人的私欲、堕落、贪婪享受、自私自利的那颗心及其行为。

3.做好事,也要学会做好事;帮助人也要学会帮助人;不要去做假好事,不要去帮助那些贪婪的人,那样只会“引狼入室、助纣为虐”,不起好作用。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4.修心要修内在的真心,不是假心、外在的心;使自己的心态达到一个很好、很高的境界。一句话总结:为好人好事服务者,得善报,是在进化、升华;为坏人坏事服务者得恶报。在其中,要注意之间的转化状态。

四、运动身体方面上多趋向于动态

在静态与动态的练习法,我们要多趋向于动态。

你如果愿意练习静态的方法,能练好也算,可是实际上却是无人练好的。佛家人士自古以修心打坐为主,运动身体的少;所以一到年纪大了,就容易被疾病所缠身;而道家人士则相反,以取得现实成就为主,锻炼身体的多,所以到老也常常精神焕发、鹤发童颜,活的岁数也都比较大。所以到中国以后的佛家弟子,又创编了好多强身方法,从而形成了天下武术发源于少林的说法。

至于来世的成就,我们也看不到,保证今世的成就,在身体方面上,循序渐进,以练动功为主,把全身的各大关节灵活,使皮肤肌肉富有弹性,全身的经络、气血畅通无阻。处此之外,减少自己的邪念,增加普渡人心、为人民服务的善心,获得即身成就;就如佛家所说,今世修来世,能为来世修出更好的运气来。

说永远是轻而易举的,关键 我们要能坚持下来,方是真正的修身、修心。

修身的意思: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读音:[xiū shēn]。

词性:动词。

结构:修(左右结构)身(独体结构)。

出处: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近义:修养、涵养、养生、素养。

反义:宽松。

修身的造句如下: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4、这里环境幽雅恬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5、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这就是君子之道了。

6、君子修身养性,自是防意如城。

7、静以修身,俭以养廉,确是如此。

8、妈妈每天都坚持练瑜伽,以修身养性。

修身怎么修?(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

关于《大学》经一章中关于修身的论述,《大学》告诉我们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而对这段话的理解,历史上有位大儒也曾经有过错误的理解,而且这位大儒曾经错误的理解,直到现在还有广泛流传,因为这位大儒广泛流传的书是他的中年未定之说,到了晚年,他想改正自己错误的中年未定之说,自己时间上却来不及了,因此这位大儒对自己的中年未定之说,广泛流传于世,极度痛悔,以为自欺欺人之罪,不可胜赎,后悔不已。这位大儒就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曾经作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因此他的有些中年未定之说,得以广泛流传于世。如果朋友们有在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时,对朱熹的有些中年未定之说,不可不加以用心辨别,以免受到误导而贻害不浅。朱熹的中年未定之说,就包括了对《大学》经一章中关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错误理解。那对这段修身论述的理解,怎么样理解才是正解呢?个人以为,王阳明先生的理解是正解。

关于修身怎么修?《大学》告诉我们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大学》这样的行文表达,只是为了行文通顺有先后之分,而就修身这件事情来说,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是同时发生的,没有所谓先后之分,格物的同时有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同时发生,如果格物的同时心得其正,则身得其修,格物的同时心不得其正,则身不得其修。修身在格物之时,格物之时同时也在修身。

上面的说法把格物心正身修得以联系起来了,好像把知至意诚心给弄丢了,其实没丢,正是知至意诚才能把格物心正身修得以串在一起。

阳明先生曰: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工?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

阳明先生说:要正心,不可能伸个手到身体里面把自己的心纠正过来。“本体上何处用得工?”

“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处即是“意”,我们在格物临事时每个人心中必起意,意有诚,有不诚,

什么是诚,什么是不诚呢?《中庸》给出的说法是:

“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自成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中庸》还有个说法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结合《中庸》上这两段文字,可以了解什么是诚,什么是不诚。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爱恶欲,意之已发,“人心”之发动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成天下,自成成人,成己成物。

格物之时,心临事临物之时,心临事临物而生意,意之已发,人心”之发动处,能和成天下,自成成人,成己成物,便是“诚”, “诚者,天之道也”,天之道,自成成人,成己成物,心之发动能诚意,则诚意之“人心”与“道心”得合,人心得其正,反之则不得其正。

格物之时,心临事临物之时,心临事临物而生意,意之已发,人心”之发动处,能和成天下,自成成人,成己成物,便是“诚”,反之,则为“不诚”,

意诚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得身修,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因此诚意之时正是心正之时。无有先后。

然而诚意的根本在哪里呢?,在于致知。致良知,致自心之良知。

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所谓“慎其独也”,所谓“毋自欺也”,所谓“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说的正是自心的良知所在。

格物之时,心临事临物之时,即使知道应该和,应该自成成人,成己成物,应该诚其意,却不照自心良知就去做;知道意不诚,却不照自心良知便不去做,那自心之良知便是被遮蔽掉了,这就是不能致其良知了。所以致知,致良知,致自心之良知,是诚意的根本。

良知不致,意不可诚。知至而后意诚。良知也只有在格物时最能体现。在临事临物格物之时,要特别注意致良知才是诚意的根本。

格物时,良知得致则意得诚,意得诚则心得正,心得正,则身得修。

所以说《大学》里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没有所谓先后之分,只有格物的同时有良知至,自然意诚心正身修,如果格物之时,良知不致,则无意诚心正身修。

《大学》里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谓修身的法门所在,靠自己去用心去体会很容易就能会意。言语道断,辞不达意,希望没有误导到大家,呵呵。

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包括:修己,克己,慎独自省。儒家长期以来占据了主流思想位置,儒家提倡爱人之道,明人伦秩序,提倡修身养德。特别是“身心之道”,它关系到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处,如何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守正自己的位置,守好内心。在修身上,儒家强调静心之道、自强之道、宽容之道,慎独之道和自省之道。

儒家修身之道的内涵:

慎独之道。慎独其实有三种境界,一是慎心,二是慎始,三是慎终,始终保持心的正确方向。孔子说慎独的方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培养德性,远离兽性,但这个事情殊为难得。所以说慎独也是个人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

自省反思对人来说特别重要,苏格拉底说人生需要反思,而冯友兰先生则说对人生的系统性反思就成了哲学。因此,反思可以让人提升智慧。在中国文化中这种反思精神就是被称为自省。孔子说人生要“三思而后行”,曾子说要“三省吾身”,都是说人生需要反思和思考。

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包括修己、克己、慎独、自省。

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173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